|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3-10-30 22:39 编辑
& |/ B# P/ c+ b7 n: a' v# a% g: T5 E) b3 Y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Q0 M! f' O" }, M* H
" D$ w4 d: R& }& O4 o* K1、大叔说到,只有生了男丁,才能被称为某某男丁他娘;而俺奶奶,一直称俺爷爷为”峰(凤)他爹“,这个峰(凤)他爹是指俺大姑姑,俺奶奶自己很少被俺爷爷直接称呼,所以俺不太记得她老人家被叫做什么,俺大姑姑是解放前后生的貌似,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或许是地域的习俗有差?河南跟胶东的风俗不同?或者我奶奶和我爷爷他们属于那个时代比较进步的?因为我奶奶是有名字的,虽然她不识字,却有正式起的名字而且是从辈分的,虽然她的父亲不认字,只会算账。我姥姥的父亲好像是个读书人,但是却并未给她起一个名字。她们两个年龄相仿。我奶奶是解放脚,我姥姥则是小脚。/ l; P$ r" a: M! K9 T
8 H2 G T5 b6 I5 ~" h4 |% m/ ?' N2、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 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属于丈夫。 3 a9 {2 p# I o& Z
/ R) m1 t. c/ o D9 R
礼记是这样记载,但是在红楼梦里面我们看到凤姐指责贾琏说”太太跟我的嫁妆,那一点不如你家的“和”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遍,就够你贾家过一辈子“,王熙凤在贾家是有财产权的,虽然可能不是完全的财产权。
) u6 K$ k7 I4 {( C. a9 p4 H
* l, ?' I4 I D: t* b而另一个资料说:
2 F4 L( M0 A2 f. k3 x# U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2ds06.html1 Y2 E" k. u6 R5 }+ N! g
清律:“离婚之日是,无论何原因,其妆奁应听携去。”这一条规定,大清也曾作过司法解释。不过,也有的朝代规定,离婚后妻子不能带走一点财产,连嫁妆也不能拿走,元典章就有这么一条,“不许似前搬取随身。” / z/ e5 g* V9 o4 B
$ v3 z9 u) ?0 u5 p还找到一个材料说:
0 h8 ` ^ O. q" ahttp://pinhuaxiaoyu.blog.163.com ... 712012912114250771/# J7 v# F! J4 Q
道光时,于敏中之女、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氏在遗嘱中将自己的嫁妆进行了交割:
1 `3 N5 n4 W# ?2 L' J 所有我养赡各庄,进粮食共入约有千金,滋阳厂一年约有五百金,沌河屯约有京钱五百千,将此两处并东园共给媳妇毕氏。吴寺、泉头、石井三处,是汝外祖与我治的私产三处,一年不过有京钱四五百千,三处着给孙媳方氏掌管,以作房内使用。[6](p179)! a6 H+ z5 }: N* U1 p
于敏中为乾隆时名臣,官至户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而曲阜孔氏又是历代王朝倍加尊崇的家族,于氏与孔府联姻无疑是当时的一大盛事。在这场隆重的婚礼中,于敏中花巨资为女儿置办嫁妆,作为她嫁入孔府的经济后盾。与晚清名臣曾国藩只以200两为其女办妆相比③,于女的嫁妆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孔府这个传统礼法道德体现最为集中的家族中,于氏的嫁妆仍可保持独立存放和支配,在临终前由她指定给自己信任的孙媳掌管,表明孔家承认妇女对嫁妆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Q* L& i" ]+ \) |! @) W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妇女的嫁妆在婚后并不与夫家财产混同在一起,而是独立存放、单独核算,夫家无权支配嫁妆或将其收为家庭共有,离异时妇女有权将嫁妆带走,妇女死后嫁妆要按照其生前意愿来处置。这足以说明,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独立占有权,这就为她们自由支配嫁妆并利用嫁妆确立和巩固其在夫家的地位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 x r2 {/ D+ I8 w1 n- l
9 }6 z! L% R3 H3、即使是大户人家的贵妇,多半也是让儿子或者娘家的男人拿自己的首饰去变卖,然后用收入来补贴家用、周济亲族。 d! q8 H* `' M9 B
' Y0 C$ j) k5 }9 G王熙凤是让仆人去卖自己的金项圈的,凤姐道:"你们只会里头来要钱,叫你们外头算去就不能 了."说着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了,去半日, 果然 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 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
$ c n1 s8 a' b4 r; H' m5 U1 \3 H8 w3 M- u2 c5 P
旺儿是凤姐的陪嫁家人,不是贾家的奴才。
/ T: I: V: F8 i1 A4 T' S. n! V: I
$ d. |- I. v2 [. n$ ~4、“大伯来收屋”。4 J# o" T. q& i0 ]; |/ O& C
这说明祥林嫂对家庭财产没有继承权。房子是属于家族的,大伯才有权利处分这些财产。
* [* r p2 ~; s/ o" r3 u
$ r2 e4 `2 Q) M% M这种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全消灭。侯耀文死了,侯耀华跑去处理遗产并搬走了一大部分。凭什么?
+ c- B5 x; F/ o6 i% G/ L2 X% L& A“大伯来收屋”喔!3 ?3 f- G! O; a" X9 @
' m2 {+ v7 C3 u1 V( k. x- t& S侯耀文只有女儿,而财产是属于侯家的。' t$ V" ^7 ?" N6 F9 H9 Y, F! b+ d
就是这种思想。
' |* B0 K) j/ ?3 c, J" w
. X( N6 W$ Y5 y& j2 F: a. d8 S$ }0 D我查了下,这个资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4 Z1 G# p- d* p* D4 o8 S( M* D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 ... 0&qid=&p1=6
9 g% O) R" r3 [8 N' x% g0 e8 @5 B4 B1 V, ^2 J
清代妇女的法定继承权# Y+ Y& Y. O; O
3 Z% R! V& g% w$ J# Z& s
《大清律例》“卑幼私擅用财”下的例文规定“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无女者,听地方官详明上司,酌拨充公。”. f5 k7 C* G4 [8 S( O
6 M$ p, P4 L" K& l 所谓户绝,并不是一个事实概念,而是和继承制度相关的,是指一户中已不存在男性继承人。《大清律例》“立嫡子违法”下的例文便规定“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因此户绝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兄弟数人同居共财的生活方式,而仅适用于这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已经与他的兄弟分家并独立门户,而父亲和母亲已去世,且没有男性继承人。. T, g4 }2 Q1 h5 `3 s8 B
+ C2 w, i1 ^5 x% {4 W
这里的男性继承人并不仅仅是指亲生子嗣,而是指所有的可继承宗祧之人,也即是继嗣者。
+ w, i& e% E: D# m! x/ ^+ W( l L" w& q
清代沿袭明代,同样规定了立嗣制度。“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而亲女只有在“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时才能继承户绝财产。若无亲子,户绝家庭的女儿也仅能在没有合适的嗣子的情况下才享有继承权,若立有嗣子,亲女是不能和嗣子一起继承财产的。当然这都是就法定继承而言,如果被继承人立有遗嘱,自另当别论。" b( Y9 f) P& [8 H, Q
4 k! h( `- h* Y( G7 I8 C9 |( N' d 林如海并无亲子,《红楼梦》中也未提及他立有嗣子,林黛玉的母亲早已亡故,林如海虽有几房姬妾,但姬妾的地位不比正妻,对夫的遗产一般没有法定继承权。林如海也无甚亲支嫡派,他并不是和父祖兄弟共同生活,那么林如海身故之后,林家便是户绝之家了,林黛玉作为他的亲女理应继承其全部遗产。但《红楼梦》中却并未提及林家家产的去处。有人推测,贾琏与黛玉同去扬州奔丧,林如海的丧事基本由贾琏操持,其家产很可能是被贾琏夺去了。
( {2 p( I( B0 ^ M/ o) V, Q
- U' Y# B4 ~3 A* l7 k5 v& N2 R果然如此,那么侯耀华的做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妥的。当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有人去欺负孤儿寡母。个人觉得,这个财产权的问题可能有地域的差别、家族权势的差别等等,总体上来说,女性的地位是弱小的,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一刀切的。在某些情况下,以及按照某些地区的风俗道德、某些朝代的典章制度,女性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权力。个人的感觉是,其实归根结底,是看女方家和男方家的力量对比。男方家强势的女方就吃亏,而女方家强势的男方家就不敢随意欺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