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关于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的脱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1#
    发表于 2011-10-26 12:1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间小径 于 2011-10-26 12:11 编辑
    $ J9 l: }7 m9 |( K1 }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6 05:29
    % U- h+ T7 b/ B, b, w哇,挑难的问题问哈!工业上有三个办法:
    9 S4 F5 q/ P; v! X9 t6 g# h1、用GC分析efluent的乙烯浓度,反算转化率,但这要看过程,高 ...

    6 t2 s" K4 V1 y6 a& {% l3 Y- r( d4 a# J3 P
    多谢!一直比较好奇。$ Z, p- I, D! S" A6 h
    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热平衡推算的方法,想过,但没想到你们用在连续工艺上,而且是用得最多的方法。看来你们的工艺控制水平是很高,参数变化范围很小。
    & H+ b) N; |: g  W4 h4 g我原来猜可能是用压力和出料管不同位置的温度及温差来计算,那样就复杂了。
    1 v& J. X2 g+ C* q工业上用的方法就是比较简单实用。' g' ]; p: P3 Q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2:2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1-10-25 22:20 编辑
    2 t5 s/ f0 `) E+ o' ^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5 22:10 + n5 \0 I5 p/ h
    多谢!一直比较好奇。
    , y+ [  J6 j  w! ?1 d! L7 K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

    6 d4 ]  p/ l8 w
    ) i/ g5 D( Q: D2 [( D1 J: r大型装置,工艺参数想变都变不快,热平衡是最常用的办法,麻烦是进料管线很多,不同管线的进料温度还不一样,还要对进料纯度补偿。计算的原理不复杂,细节很罗嗦。另外就是单体和共单体都有放热反应,只有一套进出料温度,所以要两家里面迭代才能解算出来。
    ; P; x5 ~& }3 D6 x0 m& L9 h' r( J) K# t; Y
    你的办法里,温差好理解,最简单的rule of thumb就是直接把一度温差和多少转化率联系起来,但压力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莫非是压力对热容系数的补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3#
    发表于 2011-10-27 10:25:3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6 12:20 2 M+ v& M7 ]: x: r3 h
    大型装置,工艺参数想变都变不快,热平衡是最常用的办法,麻烦是进料管线很多,不同管线的进料温度还不一 ...
    & N7 @' A) ?  k9 q/ i
    压力温度决定乙烯的量/浓度,转化率应该跟这个有关系吧?当然,变化不大的话,就不用考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0:27:15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0:25
    / S' N+ u1 D3 n! |2 T7 d7 i% p压力温度决定乙烯的量/浓度,转化率应该跟这个有关系吧?当然,变化不大的话,就不用考虑了。 ...

    , D/ ]2 T1 k6 a6 C( }$ w- R0 _你是指气相反应还是液相?气相的浓度应该和分压有关,液相也压力没有太大关系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5#
    发表于 2011-10-27 10:33:53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0:27
    # M' y8 h: k, E8 o& _" H0 j$ L你是指气相反应还是液相?气相的浓度应该和分压有关,液相也压力没有太大关系吧? ...
    ' z1 B, O3 k, P# O9 @, o
    这个是液相反应,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是对应的吧?气相压力大,乙烯在液相里相应的浓度也大。至于怎么算,那就复杂了,不是俺考虑的问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0:47:52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0:33 : i( A& L* {& \8 [! s# S
    这个是液相反应,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是对应的吧?气相压力大,乙烯在液相里相应的浓度也大。至于怎么算, ...

    & P& l. J3 P3 J液相里,溶剂相同的话,压力高,乙烯溶解度大,但一般都不到饱和浓度,所以压力影响不大。乙烯有ethylene decomp的问题,一般不敢浓度太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7#
    发表于 2011-10-27 11:25:0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0:47 # \0 a0 s6 d' A0 n9 B0 w& a5 a$ q5 `
    液相里,溶剂相同的话,压力高,乙烯溶解度大,但一般都不到饱和浓度,所以压力影响不大。乙烯有ethylene ...
    ( \. ?, b# A: z( p) O7 a& n- U
    俺是从一般的情况来猜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有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平均滞留时间。转化率跟反应速度、平均滞留时间有关系,反应速度又跟浓度成正比。同样的两套装置,同样的反应温度,一套压力高,出料快,但转化率略低,另一套压力低一些,反应物滞留时间长,转化率高。不同的转化率,放热量是可能一样的,所以理论上需要考虑压力。俺不太清楚乙烯工艺调节的细节,为了保险起见,加上了压力这个因素。7 ?! N4 J& u3 h2 A0 G. ~/ E! j9 x
    当然,实际连续生产中,反应参数基本稳定,反应物滞留时间基本不变,压力的影响的确可以忽略不计,测量反应温度就可以知道转化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09:50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1:25
    ( S. e' i4 Z) s2 N俺是从一般的情况来猜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有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平均滞留时间。转化率跟反应速度、平 ...
    8 z) g4 B- C; U5 l6 y
    哈,你这是学院派啊,从反应动力学角度来计算转化率。工业上很少用这样的方法,变量太多,经验参数也太多。连续进料、连续出料、固定流量情况下,温升和转化率是直接对应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29#
    发表于 2011-10-27 12:41:2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7 12:09 3 @) y# ~# [8 u
    哈,你这是学院派啊,从反应动力学角度来计算转化率。工业上很少用这样的方法,变量太多,经验参数也太多 ...
    ! o  K, f3 Y! M. s' u2 m# w
    俺哪敢称学院派啊!俺上一次计算反应动力学,已经快二十年了。( M/ @0 r- z3 I# \4 c* s5 @
    隔行如隔山,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拿理论来糊弄,掩盖一下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 跟晨兄学了几招,说不定以后还用得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21:03:1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22:41 . d7 d% {) I# @( S
    俺哪敢称学院派啊!俺上一次计算反应动力学,已经快二十年了。" T/ P$ ~5 v9 q3 D! E4 e
    隔行如隔山,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拿理 ...

      [8 I" Q1 j4 e7 Z4 D- m7 H7 H+ G呃,我是彻底的土八路,什么管用就用什么,用热平衡计算聚乙烯的转化率,这也不是我发明的,工业上一直这么用的。做process simulator的时候,倒是用动力学模型计算转化率。simulator只能这么做。产品开发估算转化率也是用动力学模型,然后在生产时用实测数据校正。8 ^1 f) q8 x6 _( Q" A+ [
    4 C4 C' E. Z+ E- X; V2 [
    热平衡方法最大的误差因素是反应热,N千焦/公斤转化的乙烯。理论上这个数据要根据工况修正,实际上就是一个固定的数据。有时候工业上用物料平衡修正热平衡,也就是用乙烯进料和实际装进车皮的聚乙烯计算转化率。这个只能用长期数据,短期数据受时间延迟的影响太大,不同产量、不同设备状态都会影响这个hold up time,计算就误差太大。还有flare loss,不容易精确地算进去。1 e4 v" q/ }. y9 ]/ n' c- G

    2 h- ?8 f/ D3 q1 L& n( f  w0 H2 G这个话题要是展开了说,可以说一大箩呢,嘻嘻。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1-11-7 14:41:57 | 只看该作者
    很现实,也很无奈。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1-11-23 02:12:39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这些问题现在我有亲身体会了,虽然不是化工是制药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3:01:32 | 只看该作者
    海天 发表于 2011-11-22 12:12   r9 l4 K9 n: H9 H3 a6 l% |
    你说的这些问题现在我有亲身体会了,虽然不是化工是制药
    0 Z/ F0 V: [8 @3 D( l: M
    同情中。也给我们说说体会吧,你的角度会和我的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1-11-24 01:25:24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1-22 14:01
    2 z/ P+ R+ |+ `6 f4 {+ k- z同情中。也给我们说说体会吧,你的角度会和我的不同。

    + V, O  n2 N3 G3 i制药绝大多数还是batch,产量小啊,一个药片也就几百毫克,小的几十毫克,甚至十几毫克都有。& r8 Y9 S5 o3 v% C$ |
    7 Y! ~+ X4 E  H+ D3 q. Z
    现在时间已经不是自己的啦,到春节都很忙,以后有时间可能会开帖说说药片和胶囊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4-30 09:37
  • 签到天数: 532 天

    [LV.9]渡劫

    35#
    发表于 2012-4-13 11:32:14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像俺这样学自控搞IT的脱离这样的实践已经很多年了。毕竟IT上有再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也比实际工程好得太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3-8-15 00:21:46 | 只看该作者
    就爱抬杠 发表于 2012-4-13 11:32
    " \1 }5 h/ G, j4 D: l写的真好。像俺这样学自控搞IT的脱离这样的实践已经很多年了。毕竟IT上有再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也比实际工 ...

    6 S3 D4 g3 x4 Q% j8 J. n' v刚看到这个,嘴痒,对在线化工检测扯两句。' ^( s2 X. ]% K# T# e4 w

    ; q; |* t: E4 t  Z7 n. K* h对于大多数的化工在线检验,好多时候,准确性,灵敏度啥的倒不是最关紧的,能凑乎着差不离就行了,要命的是Low-maintaince Robustness,换句话说就是要“省事耐操”,粗俗点说要能够----持续做爱不换套。
    5 a- U* F. G" f" w3 V& V6 v9 a7 o' p
    这往往意味着一些实验室里的好东东在生产线上就是个笑话,比如没见过用NMR(核磁共振)做工业在线监测的,尽管这玩意可以看到多成分,多浓度,甚至结构变化。枫哥提到的GC其实就是个这么个情况,可以做非常精准的分析,但太慢,要取样,要耗载气,要矫正,与生产管线的接口那是相当地难搞。+ \1 \* O; G$ c8 w" P
    : C9 U- |7 U2 O7 d8 p, z
    所以像温度,压力,流速,电导等易测物理量是大家的最爱,可总会有时候,这些量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当最关心的信息是化学成分时,这时候必须要有某种“化学探测器”。而这里头,光谱是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的,这就是枫哥提到的第二种方法(Near-IR)。这玩意儿做好了,其皮实耐用性是很猛的。还有,做这玩意儿的很多,从机理上早就是很成熟的了,关键就是怎么和具体的生产线挂上,每个用户的需求那是都不一样啊,那是必须随机应变呀,随机应变呀。% A2 B0 M( L3 Q; Y+ I! k

    & @! O1 e1 j: f5 C另外,枫哥,要是你们对于离线样品的GC测量的速度不甚满意,咱们可以私下聊聊,俺这里可能有方案。3 G  H2 @, h, m+ M* o. Q" \/ X

    , e% @$ g8 g2 u& t& W在你们加拿大飘荡了两礼拜,公私兼顾,很累但很充实。刚好和你擦肩而过,Faint,你个旅游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3-8-15 00:42:00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6 12:10 0 m1 r  T) O" d7 }4 \# @9 I
    多谢!一直比较好奇。
    , i0 {" N9 q5 |5 c' K想过GC,但觉得取样、进样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

    2 x* S, A7 L) \2 S5 n"近红外应该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了",) ]1 ~2 k9 h' v; F
    6 P. z$ p" V6 d
    Not Really,不像Middle-IR,Near-IR Spectroscopy并不是一种很严格的化学光谱分析手段,因为它只能显示出某些官能团的存在和浓度(主要是含氢原子的),所以其实际效果很难事先确定,一定要有平行分析手段校正,达到稳定后才可放心使用,这其实就是个建模的过程,该校正建模的好坏,是关键。
    4 J* D' ~% c( Y1 S2 h: ^( Z8 ]' Y" T* s) J3 R" y
    其实,NIR的优势,不在准确性上(准确性,GC绝杀NIR),而在其他方面,请看俺下面的回贴。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2-4 15:19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38#
    发表于 2013-8-15 11:24:33 | 只看该作者
    唉!
    - Z4 B3 H$ I' N) c$ f; C* X看了萨苏的帖子发觉自己的文笔差而闷;2 r* ^, z9 i5 h4 d; l8 ]  x: I
    读了晨枫的帖子体会自己的知识窄而浅。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1:2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3-8-14 21:34 编辑 + V5 \3 @3 {7 l# e
    ArKrXe 发表于 2013-8-14 10:21 . f4 g! P1 b+ p* H) o
    刚看到这个,嘴痒,对在线化工检测扯两句。
    : _5 c  {  n4 c; i/ [$ p; |! B9 x2 E# n6 ^& @, R1 g4 h" n
    对于大多数的化工在线检验,好多时候,准确性,灵敏度啥的倒 ...
    + }+ v& m/ d) t& ~# t

    5 E8 Q# U4 P6 g2 \' A9 q嘿嘿,NMR(我们叫IMR,因为nuclear听着使人紧张)、NIR、rheometer、mass spec、GC,我都用。工业上不光对robustness有要求,要犯愁drift。GC的门老是飘来飘去,峰和峰分离也不干净,分析出来也就“蒙擦擦”了。NIR你说的一点没错,需要平行建模,我们叫calibration。这东西的好处是采样快,但分析起来也是“一坨”“一坨”的,isomer分离不出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1:39:25 | 只看该作者
    dasa 发表于 2013-8-14 21:24
    . x  `3 U7 B) m. T9 B5 i唉!( q" m/ `7 V1 `0 j; b9 b
    看了萨苏的帖子发觉自己的文笔差而闷;
    3 q8 g" V0 N7 Q2 F. h读了晨枫的帖子体会自己的知识窄而浅。 ...
    5 ^( C9 v" [* C8 J0 }8 u0 Z
    咳,你过奖了。

    点评

    心里话,心里话  发表于 2013-8-15 16:07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5 21:13 , Processed in 0.05071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