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偷自行车的人》——写实的经典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30 08:50
  • 签到天数: 339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的电影辞典里,有这样一类的经典,与题材、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等无关,那是一种对生活不露痕迹的,非常自然的展示和重现,电影史中叫它现实主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偷自行车的人》。
       对于我来说,这部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最经典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是根本无从寻找它的优缺点,或者说,它的优缺点是一体的,这就是“自然”。这种自然引发人的“自然”共鸣,不由自主地被导演引领进电影里,与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在感情和心理上达到共鸣。
       这种“自然”被导演德·西卡首创并演绎到了极致,男主角由一位真正失业的钢铁工人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扮演,你很难分辨出男主人公脸上对困惑、焦虑与无奈,到底是来源于对表演的恐惧,还是对生活自然的流露,所以你也就无从判断他是天才演员还是本色演出,这种模糊使你在潜意识中认可了——无论是他还是他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你是一样的普通人,共鸣自然发生。被从街边拉来的男孩扮演者更是如此,由此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小演员。
       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苦难。一个人能够欣赏苦难必须有着两种不同的心态:一是同情,二是庆幸。这两种心态意味着观众能够理解剧中人的生活而又没有其那么糟糕,所以现实主义作品把倒霉事放到一些所谓“必然”的巧合之中,丢,找,算命,偷,被抓。虽然很少有人品尝过全部的滋味,但其中一两味的回忆,就足够让观众同情,未品尝过的也足够让观众庆幸。
       现实主义作品一大难点也同样突出,那就是美感。整个影片背景的罗马城破破烂烂,从镜头感来说毫无美感。那么美在哪呢?我的理解是,美在观众的心里,当片中父子、夫妻、邻居之间的爱与互助感动我们时,剧中人命运唤起我们的同情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心中的善,我们也会从身边观众的泪水中和叹息中发现大多数人的善,这就是现实主义成功诠释的“美”。
       说些题外话,这部电影被我国引进时,曾作为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的政治宣传片。但抛却思想信仰的分歧,我相信,作为同时代的普通老百姓,对这种底层的生活状态并不陌生,感同身受的是物质的缺乏,这是时代的共性。放到今天,再失业也不会去偷自行车——“要啥自行车?”对于自行车大国的中国人来说,自行车自然有着与之不同的亲切感,拿我来说,我丢了3辆自行车,有一辆自行车连着被我扛上楼一个月,而偷懒的翌日即被偷;曾经有人劝我放弃正常渠道从黑市买,我的回答是,不,我不能从小偷和销赃者手中买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但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我的原则面对真正的生存危机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当深入思考,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共鸣;能够不动声色的促使、诱发人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感情,这就是现实主义经典最经典之处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宁娜 + 2 谢谢分享!
    蓦然回首 + 10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1 01:24:0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看这个片子,感觉着主人公非常倒霉。自己的自行车丢的悄无声息,偷别人的自行车去一瞬间涌现出无数见义勇为的群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12:24 , Processed in 0.03210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