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 Y7 B& c, [& Z
* q) R/ b9 Z( n O2 v+ r很多管理者在推行绩效考核时会遇到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阻力,很多时候会以失败或不了了之而告终,失败的原因何在呢,也许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会给管理者一些启示。
/ G1 T% \& e$ C5 }) _) D: }+ N! M
* p' q. ]' m$ b7 K) j/ W8 ?商鞅初见秦孝公时先谈儒家的王道,结果听得秦孝公昏昏欲睡,于是商鞅立即改谈法家的富国强兵、强化君权之道,秦孝公立即精神抖擞,与商鞅通宵畅谈。随后秦孝公召集大臣开会,由商鞅在会上力陈变法之道并与朝臣争辩,最后秦孝公拍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大计。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在随后20年的时间里对商鞅几乎言听计从,临终前甚至提出要将国君之位禅让与商鞅,其信任程度可见一斑。秦孝公死后,商鞅得不到秦惠文王的信任,最终被车裂而死,幸而经过20年的改革,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历代秦王均继续推行,否则人亡政息,怎会有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辉煌呢?之前吴起也曾先后在魏国、楚国变法,魏、楚两国在吴起变法时都曾兴盛一时,但因为支持吴起的君主死后新君不再支持变法,结果功亏一篑,魏、楚两国国势日渐衰危,最终被秦所灭。因此,可以说商鞅变法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0 r" i* L# |, s9 {+ P8 c) Y' a7 Z
: P: C' N; g( `% ^, u绩效考核是对现有体制和利益的挑战,如果不能得到这个体制和利益的管理者、决定者的全力支持,是很难获得最后的成功的,因此,取得到最高领导的全力支持,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v% }3 I3 ]8 K; n+ e4 S3 }
# r7 \, z' }- ?# U) e% ]* v商鞅新法颁布之前,先在市集的南门“立木赏金”,言明谁将3人高的木杆扛到北门赏10金,结果应者绝无,赏金提高到50金仍然无人响应,最后只好派出“托儿”扛木杆到北门,商鞅立刻赏其千金,从而引起全民震动,极大地提高了商鞅和政府的信誉,为此后的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实,这种“迁木立信”并非商鞅首创,早年吴起在魏国镇守西河,将一根木柱放在西河驻地,下令:“有谁能把它搬到西门的,行赏。”老百姓争先去搬。吴起认为民心可用,于是下令“明天攻打某某哨亭,能首先登上去的,授官大夫,赏赐上等田宅。” 到进攻时,人人争先,一朝而拔之。
6 r$ X" U( c% _: A Q& {7 y
1 s8 v$ j5 Z2 O& s+ b& }" }6 [0 T) V绩效考核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事务,对相当一部分人意味着利益的提升,然后在真正落实之前,人们难免会怀疑和观望,要打消人们的疑虑首先就要确立绩效考核和推行者的信誉,让大家看到现实的成功样例,这才能树立大家对绩效考核的信心,激发出人们参与绩效考核的热情,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p* G; D+ O" Y; R: ~) n
; A1 O5 k7 E% H; a+ ?( s# q2 r j商鞅变法之初,在秦国的贵族中阻力很大,影响最大的一起事件是秦孝公的太子驷竟然公开违反法令,秦孝公和商鞅决定严格按照制度办理,作为国君继承人的太子不可直接施刑,于是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按照周朝的世袭制度,国君由嫡长子继位,继位前称太子,其他的儿子则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因此可知公子虔、公孙贾都是王室贵族),此举举国震惊,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阻挠新法,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 F) K8 y$ u& U
0 b; V" p7 n& x: @! p绩效考核必然会触动侵犯部分人的利益,各种明的暗的阻力是必然存在的,往往一处受阻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失效。因此,面对阻力,管理者应该有“杀鸡儆猴”的决心和手段,而且打击的对象要选准,要少而精,所谓“只打老虎,不打苍蝇”。打就要打在关键的地方,打在痛楚,否则一顿乱棒瞎打一气,不但不能树立威信,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1 o2 w/ {4 L)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