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7-1 00:38 编辑  
9 ?6 z3 n; O; }7 |; q/ @  n! X$ h+ D! ~ 
在最新的国防预算中,美国国防部决定优先研发空军的第六代战斗机F-47,项目获得35亿美元的拨款。海军的第六代战斗机FA-XX只得到象征性的7400万美元的拨款,实际上被搁置。据报道,FA-XX原先获得拨款中的5亿美元也将被转给F-47项目。在中国南北六代双飞的现在,这样的“一抓一放”格外显眼。' r6 X0 w. i# C$ e' f 
 
3 C* n" {8 g/ n" X
 
 
# f$ ]/ n+ ~" x3 L# ?在六代机时代,美国对空军的F-47和海军的FA-XX“一抓一放” 
# w7 e4 q' Q; `" |, |6 z' F0 J3 ?3 e5 W; F6 Y) i: S 
在五代机时代,美国是领先的,但决策错误和国防经济现实使得美国的优势失色。F-22被认为“太过先进,不需多造”;F-35以为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风险控制显著降低成本,结果成为过去20年里“最有故事”的战斗机;美国海军则根本没有专用的五代舰载空优战斗机,F-35C是舰载战轰。; n, v; z$ g: b: o! N 
7 c, Y* ?/ L2 b8 z8 `2 A% ? 
另一方面,中国歼-20出乎美国意料地横空出世,并且在东海上空对美国F-35A悄悄“骑脖围观”,很是吓了美国一跳。歼-35不仅隐身,还要上舰。这将是世界上第一种五代舰载空优战斗机。 
3 w( a# B0 X8 k+ K% ^6 ^# J 
0 c. [$ H; I# |- I4 K* r- x7 o更加使得美国坐立不安的是:中国南北六代已经飞起来了,很高的试飞强度则说明了技术的成熟程度。谁都说不好南北六代是否会双双服役、什么时候服役,但中国战斗机技术决定性地领先美国,这是令美国感到陌生和惊恐的现实。 
' P6 C5 R) \. m 
' y: m. t' [$ F" [4 u* |, e0 c歼-20的产量据说已经超过300架,后续生产转入第二代歼-20。最初的量产型急于解决有无问题,并非没有遗憾。经过十几年的进一步发展,国产涡扇15发动机和氮化镓有源电扫雷达技术就绪,全规格歼-20油然而出。双座型歼-20S更是进一步融合战斗机和指挥控制节点的作用,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五代半的功能。 
: @* _# l5 x; Y/ c* Q 
+ u* J( l4 |  Z' b, C1 H+ F歼-35避开F-35走过的歧路,同时得益于来自歼-20的技术转移和先进电弹技术,可能对F-35形成可观的优势。这不仅对美国海军是巨大压力,也“由海到陆”、对美国和盟国空军是巨大压力,F-22只有那么些,还有应对歼-20的压力。& |/ f9 `! t! T( s2 x- _$ j 
 
, {/ S5 b0 _6 A0 `; X& W3 d+ cF-35也不争气。各种设计上的短板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现在的问题是升级和战备率。 
; @' [8 i/ M2 N0 D0 ^) Q7 ?. H0 A& |  |% ~+ E. V 
F-35是高度软件化的战斗机,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大量升级空间和明确的升级路线。Block 3是初始量产标准,要求全面达到2001年启动工程研发(EMD)时规定的所有目标。为了避免研发中目标蠕升对设计、试飞、定型的干扰,Block 3的标准在EMD开始时就冻结了。当前升级是Block 4,要求将EMD以来新增的要求和新技术一网打尽,实际上使F-35“与时俱进”到当前,需要包括氮化镓主动电扫雷达、增强电子战系统、更多的武器选择。 
: b' ^" |4 E. r3 l. p9 q" Q 
) u& N" g9 K0 x1 q1 t1 X1 `2 O- F雷达和武器选择不意外,电子战系统则是偏离以前美国空军对隐身战斗机的思路的。隐身战斗机在本质上是依靠被动隐身进行突防或者逃遁,电子战系统则是依靠主动欺骗或者压制来提供自卫或者掩护突防,两者是矛盾的。看起来,美国空军对F-35的隐身不放心,电子战掩护能力成为刚需。 
% G0 ]# S8 M1 b2 ^+ Y 
- B; C9 ]; m& K. IBlock 4的研发严重拖延,超过预算的老问题就不谈了。从5月开始,洛克希德就信誓旦旦:Block 4的研发已经完成,但美国空军还是没有签收。可能双方对“完成”的认知不同。) A) u( w9 T! h- e 
) k- K3 b+ l0 x( u; [0 ] 
更加要命的是,F-35采用“开放架构”,可以容易地插接新的硬件、软件,但再开放的架构还是跳不出基本IT架构的限制。PC是“开放架构”的始祖,20年前的老PC连接键盘和打印机的接口刚从并行口进化到用USB-A,现在都用USB-C或者无线了。也就是说,新键盘和打印机已经接不上20年前的老PC了,不管老PC是如何“开放架构”。' g5 ~6 q* p( B0 ?$ {- { 
' _: Q# [4 S& I1 |5 L 
F-35是一样的问题,需要“第三阶段技术刷新”(Technology Refresh 3,简称TR3)的IT架构才能运行Block 4。新下线的F-35要求达到TR3,但实际上没有达到,所以有美国空军在2024年差不多全年拒绝接收新下线F-35的事情。新下线F-35最终都会升级到TR3,现有机队里较新的F-35也还能升级到TR3,较老的已经无法升级了,或者需要老桑塔纳升级到增程动力那样的大动干戈,不值得了。所以那些老F-35将只能专用于训练,不再用于作战。 
8 z4 t0 p; ?  l2 Z 
( m' ]- m! l9 R* |. y9 g战备率是另一个问题。F-35不算故障率特别高的战斗机,但一般维修还是免不了。问题是备件短缺。这与美国的工业基础流失有关,什么东西都产能不足。产能问题又是美国经营方式的必然结果。2 E/ B) y" v& O 
 
' n% ?2 e; ~8 y/ P9 A为了减少浪费,在美国经营方式下,产能最好刚好低于需求,这样不仅保持满负荷运转,还能适度饥饿营销,扩大利润。军工受到政策的需求影响太大,循环性很强,而竞争又少(需要认证、人脉……),产能只能往循环低谷方向打,否则谁都不知道低谷期会有多长、能否捱过去。这意味着高峰期产能会严重不足,但这不正好是加价的机会窗口吗? 
: R$ V8 e$ I8 C3 }! d/ a 
' _$ @! K! _! Z( X; U. d美国军方不是不知道问题,但除非在低谷期补贴军工公司,并不能改变公司的合理经营决策。这个问题不仅在生产环节,在工程研发环节也一样,谁都不会长期养着庞大但没有产品项目的工程研发团队。但工程研发团队“产能不足”不仅影响新项目的研发,已有项目的不断改进和纠错修补也是一样。- x4 y" m! o0 r 
. g. g3 G! Q/ M/ O% W$ o 
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是另一个问题。稀土问题人们已经熟知,F-35供应链问题有多少与中国稀土有关,人们只能猜测,但美国军工供应链管理软件公司Govini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美国国防部一级供应商(Tier 1 Supplier)里总体下来,9%来自中国,美国公司只占37%,盟国公司35%(主要是欧日),中立国家18%(主要是印度等),另有1%来自“其他敌对国家”(主要是俄罗斯)。 
4 h: F- s1 l2 `: A, O) S& d! ~& \0 v9 D3 J  U# v 
 
6 V" ]+ S# {7 B+ R6 Q' c 
美国军工供应链一级供应商的来源国分布 
- Q6 T- Z5 x, r" |: g" Y 
  i! k3 D$ |3 t0 v4 T+ L  `而且这个分布的均匀度出人意料,对中国的依赖并非局限在军服、帐篷等“无关紧要”的项目。细分到导弹防御、弹药、地面装备、舰船、任务支援、C4I、航空、空间、核武器方面,来源国分布依然大体保持。即使在“美国化”程度最高的核武器方面,中国供应商依然占7.8%。 
; R7 R- q) _$ X7 g, V1 e, m7 v& q5 ~1 I 
 
 
/ e2 S6 U  ?1 ^; a; Z分门别类后,美国国防部一级供应商的来源国分布- u% t# i& V! l( J! a 
+ g4 r( i  E: J" {8 b# z 
在美国极力推行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时候,军工供应链去中国化是重点。但真推行起来,对军工的产能和效率的影响也是巨大。' q: u& G4 V. M. n$ j  l" T0 w 
, z9 ^: T" h* K- P 
这些问题不是现在刚发生的,已经好几年了,F-35的整机和备件产能都逃不掉,使得机队战备率拉不上来。整个F-35A/B/C机队的平均机龄只有4.34年,美国空军要求F-35A的任务出动率(至少可出动执行一项规定任务)至少70-80%,2023年实际上只达到52%,海军的F-35C和陆战队的F-35B也低于要求。根据2024年10月的政府问责署(GAO)报告,三军F-35的任务出动率已经连续6年不达标。 
' F1 \. a) l) P4 v" J" x6 M6 A. j. g. Q8 S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新预算里,美国空军的F-35A的订购量从2024年预估的44架降低到24架,削减一半;美国海军的17架降低到12架,陆战队的13架也降低到11架。F-35A/B/C的总数总74架降低到47架。F-35相关经费重点从多买战斗机转向完成升级和提高战备率。+ \# ~- `1 s% L: p: {5 P% U1 h- } 
' I# j1 ~3 ^( A  A4 c7 j& m  e 
美国空军和海军都急需六代机,如果不能恢复领先的话,至少补上差距。0 a$ ~4 Z6 Z# ~9 P7 f 
 
5 H& E! l* j9 o9 c( u% M4 f. J美国空中力量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中坚。除非是偷偷摸摸的特种作战,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战争,空中力量永远先行。美国空军的F-35现在还有一点数量优势,但F-22已经处于数量劣势了。空军的六代机是刚需。但在实际海外干预中,尤其是在最具挑战的西太平洋,美国海军的空中力量才是先锋。F-35C难当重任,F-18E更不可能。海军的六代机实际上更是刚需。9 y! s( t. P5 R4 O 
 
( h& M/ d5 d: V  D3 ^' G+ i2 jF-47的部分关键技术最后用于FA-XX是大概率的事情,但F-47直接改型成为空海通用战斗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F-111和F-35两次教训后,美国很不愿意再次踩同样的坑。F-35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共用基本技术和生产线,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F-35A/B/C要求达到不低于70%的共用度,实际上只达到20%。很多外观看不出差别的部分其实内部结构件貌合神离,比如部分受力机框就因为陆战队的STOVL和海军的CATOBAR要求而分别加强,起落架也因此不同;空军的CTOL要求则以减重、增强性能为侧重。这一切使得F-35A/B/C实际上是三条并行的研发线,还为了维持最低限度共用度而把局部更新细节互相插入,真是另类的举一反三了。! x  I' z& ~  T) a 
* }. T. i7 n/ W4 K: n 
特朗普希望在离任前看到F-47首飞,2030年代初投入使用,考虑到美国航空工业的效率和产能,这是不可思议的高速。即使实现,随后启动的FA-XX最早也要2030年代中期才可能首飞,后期才可能投入使用。如果美国不断鼓噪的“2027窗口”真的发生,FA-XX只有吃已经凉了10年的黄花菜,F-47也同样赶不上。/ J" }* s2 n" d7 E( n, N% K 
' E1 |; s% E) ^. E. C 
优先F-47而暂缓FA-XX可能反映了美国对未来战争的微妙预判:美国不预期在近期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邓小平在80年代正确地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在本世纪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是当年“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的底层依据。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的“美中无战事”的判断可能具有一样重要的意义。- L$ u0 @* s9 t0 \: }9 i- Y9 L) G4 g 
4 ?+ o3 g8 h5 E/ b* G/ d9 g 
邓小平的判断基于三点:. C$ ~: d) N9 x% V 
 
, s9 g$ k, u5 A. i0 M! ~/ k1、        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美苏的“恐怖平衡”制约了打世界大战的冲动 
4 q6 W8 D( V5 G7 T& p2、        美苏的代理人战争不断,双方的冲突能量反而因此耗散了8 R  q6 P. S& `& K4 m7 W) ^ 
3、        和平与发展的诱惑力太大,战争的代价太大,亚非拉欧美都不愿打仗 
( x3 }# p* L: [3 j2 a2 o5 w2 U( h# X" w4 i6 g; X% ^2 ] 
美国的“美中无战事”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可能简单得多:只要美国不“武力保台”,美中就打不起来。南海、钓鱼岛都不足以升级到美中战争,除非美国早就处心积虑要找茬与中国打一仗。换句话说,美国掌握主动权,只要美国选择和平,美中之间就能确保和平。 
1 U  e3 l9 T5 S2 K" W0 k 
1 h2 Z- \& c' w; Z9 g* k对付中国以外的世界的话,美国依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六代机甚至是不必要的奢侈。中国还不像苏联,不通过代理人战争与美国间接对抗,也不主动破坏地缘力量对比。 
4 c0 M- o8 K# l3 S# S* T! _% D9 s3 j* T$ u* j 
美国“韬光养晦”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航空工业已经支撑不起同步研发全新战斗机了。当然,型号翻新不算。2 o" a8 b. p- w9 A 
 
4 w- ]8 L- F2 p, i慢说二战到50年代美国战斗机研发百花齐放的年代,就是到70、80年代,美国也一直是空海军战斗机同步发展的。F-14和F-15大体同时代,F-16和F-18更是平行发展。时间快进到21世纪初,F-35A/B/C实际上可看做三个气动外形和基本性能已定但具体工程设计迥异的平行设计。" z% P- l/ Y# W- H, r: |' J- y4 c( S 
+ r+ L5 c8 X1 k 
但现在,美国没有这个能力了。实际上,在F-22时代已经有苗头了,但那时的美国航空工业在“惯性”作用下,依然有足够的“货架技术”,使得在F-104之后没有设计过战斗机的洛克希德可以在解决隐身问题后,用“货架技术”为基本设计增肌注血。 
0 l! E' U2 K0 ?( m# e: Q( [ 
, i& ^0 ]! E7 g7 c. |1 D先进战斗机的概念设计好比特种作战,小而精的核心团队可以在妙思迭出中把总体设计搞定。但具体工程设计就是大兵团作战,需要数量庞大、门类齐全、配合良好、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大军,这在今日美国是稀缺资源。7 e* g' J& I) h: |  P& r" d 
 
' o' ~6 y* X( x' ?F-22进入EMD的时候,落选的诺斯罗普-麦道团队的不少人跳槽,加入洛克希德了。老东家没有项目,也确实没有理由阻挡人们攀高枝。F-22的首席试飞员保罗·麦茨就是前诺斯罗普-麦道YF-23的首席试飞员。" L, _7 t4 x* h9 N3 D3 Z 
. T" ?0 g( l/ W4 P% b 
F-22的菱形截面机头锥的侧棱有强烈的边条作用,加莱特进气口的大倾角外唇也一样,使得F-22的气动外形没有明显可见的边条但实际上得益于很强的边条作用;F-22的翼身融合体远远超过圆筒机体与平面机翼之间的圆滑填充,更加复杂、三维;二维矢量推力与全动平尾的俯仰控制一方面互相冗余,另一方面各自在不同的速度、迎角下具有不同的功效,必须取长补短、避免打架。' q7 j  d) i1 {3 }9 D7 g" r 
 
) \' A9 x. _6 E- O+ z这些都是洛克希德在F-104到F-22之间“战斗机研发空白期”形成、完善的“货架技术”,但都在别人的“货架”上。比如说,麦道通过F18对边条有丰富经验,通用动力通过F-16对翼身融合体有丰富经验,罗克韦尔(后并入波音)通过X-31对矢量推力有丰富经验。“别人的货架”在原理上一眼就可以看穿,但在工程层面上的细化和成熟化还是需要大量经验。# K7 {9 M# K, q8 z7 I5 W* Z 
) t0 E# F$ X# F 
洛克希德的经验在于隐身。从U-2的涂料隐身到SR-71的进气道隐身到F-117的多面体外形隐身,洛克希德在战术飞机隐身方面的经验无出其右,F-22的连续变化曲率外形隐身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高度精细化、平滑化的多面体外形隐身。 
" a& A0 `8 w* R% |1 I6 C4 {7 o, X; s, @ 
诺斯罗普的隐身经验来自B-2。韭菜盒子式的弧背平底使得入射的电磁波能量在尖锐的边缘“流散”,Tacit Blue技术验证机证实了这样的设计思想。飞翼恰好适合促成这样的流散,与弧背平底的结合堪称天作之合。类似的思路延伸到取消四翼面尾翼、采用V形尾的YF-23,但因为对机动性的错误认识而落选。 
* \( |' v/ a+ k: l( _; [* l- u& c 
 
 
9 M$ D& f" [) I# B$ [% l% _( g6 S高度机密也形象怪异的Tacit Blue, j  O, b: A: O, L% U 
 
. R$ s2 m0 K6 s; O' l但那是美国还有一众战斗机公司还在设计、制造战斗机的年代,麦道、格鲁曼、诺斯罗普、通用动力都还有相当新鲜的经验。现在不同了,过去20多年里,只有洛克希德还在设计新战斗机,波音只是在维持前麦道的F-15E、F-18E/F的生产和小改。7 a& Z5 t8 {) x# P. X! E* R2 f 
1 a* J+ D$ f3 b- A" k1 g; x# ] 
除了洛克希德,已经没有“别人的货架技术”了,相应地,也没有“别人的有经验团队”可以挖人了。实际上,就团队而言,除了从设计到生产组织到供应链管理,还有独立评审,这对避免团队内部思维定势造成方向性偏差十分重要。 
1 M/ W  j# p1 R' |  Q7 g0 h$ O6 K% f" h& K" V# H. { 
美国现有力量拼凑一个团队没问题,两个团队就抓紧见肘了,尽管波音防务与空间总裁斯蒂夫·帕克在6月初还在强烈否认美国航空工业不再有能力同时推进两架先进战斗机的研发,诺斯罗普也嘟嘟囔囔差不多的意思,美国国防部在这一点上不糊涂。 
7 M0 `: T" q1 C# i, C 
7 c' t" c7 N) N+ ?钱也是大问题。同步推进CCA计划里的通用原子YFQ-42和安杜里尔YFQ-44不是大问题,这只是“轻量级”的第一阶段无人作战飞机,年度预算只要求8.7亿美元。全规格战斗机的投资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NGAD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F-47依然需要在35亿美元年度拨款的基础上,从FA-XX那里挪用5亿。乐观估计还需要200亿美元才能全部完成,这几乎肯定低估了。同步推行FA-XX在军费上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 d& }0 v/ j' H8 Q1 u 
 
& ~8 Z+ W( z/ J( w( h- i8 l但美国空军实在需要新战斗机。在当前的新预算里,美国空军计划退役34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全部162架A-10攻击机、62架F-16C/D、13架F-15C/D、21架F-15E战斗机,还有14架C-130H运输机和3架EC-130H电子战飞机。' V( `+ e- ^7 h( b- a 
 
8 ~6 ?% h4 u1 J5 T作为补偿,F-15EX的订购总数从98架增加到129架,年度订购从18架增加到21架。这是F-15E的深度改进型,在雷达、电子战系统、数据链方面不输F-35 Block 4,但基本技术可靠,深得用户好评。确实,只要不招惹中国隐身战斗机,打遍天下没压力。4 Z2 C* M7 t/ S" ?0 G0 `, u5 x 
) a$ t0 @& o. M; B 
看来,集中力量拿下F-47、加速度过过渡期真是正事,FA-XX只有等等。 
1 O, t7 O% W; J& l# ?% S4 G+ z: j 
) R0 r9 H4 k6 C3 v# p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