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eye is watching!必须开刷左栏、拨乱反正了!1 O7 _: k; h, T! }) f, I. E8 T
6 o: m2 r4 Y* M6 q0 y$ r
其实在英国旅游。刚从苏格兰高地和湖区下来,现在Cotswold,快该回上海了。这次是陪上海亲戚来玩,所以来回都从上海走,9月1日再回维多利亚。接下来又要radio silence一段时候了。玩要紧啊。
% i1 [! A) F3 |' I7 i0 ~6 B) ]
3 G7 Q9 V, U; H5 L# o9 b1 z5 q===============================
9 V+ s- c7 {+ w* c& i$ v, r1 H0 D# N
历史上,库尔斯克和阿登都是多战之地,库尔斯克和阿登都是二战重要战场。现在,阿登森林重回宁静,但库尔斯克再燃硝烟。问题是:重燃硝烟为何?' Y* R8 |7 U* j" E* T
/ N3 F( ^# a, V; R5 v5 \ v
在二战中,德军利用“阿登森林不可穿越”的盲区,装甲部队首先在阿登森林中大胆穿插,绕过法军精心打造的马奇诺防线,法军防御瞬息崩溃,德军耀武扬威地走过凯旋门,英军则从敦刻尔克狼狈地逃回到岛上。
5 j6 o- s9 n3 I; G R
- u# y2 S7 p7 q0 l. J4年后,德军在东西两线节节败退,但在阿登再次利用盟军的盲点,果断反击,力图直捣安特卫普,切断盟军供应线,割裂荷兰方向的英军和法国方向的美军之间的联系,包围和消灭突入德国的美英盟军。德军在战术上达成突然性,亡命穿插也几乎成功,因为燃油和弹药耗尽,被迫放弃。
9 z6 Z; f1 J1 m. u% M/ T# N
$ @- ^. h, B$ d但即使德军得到充足的燃油和弹药供应,阿登反击战依然只能把盟军打得吓一跳,而不大可能达到战役目的。登上欧陆的盟军已经足够强大,德军则是强弩之末,突入盟军后方后,只有纤细的供应线可以吊命,在美英的空中打击和地面装甲夹击下,很可能自己后方首先被截断,而遭到消灭。
' l9 O/ k# \& C9 N1 i2 }" S* I' V! [
' {6 _( r0 [5 @1 L, M9 G在库尔斯克,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节节败退,试图在库尔斯克用强大反击打崩苏联红军的反攻势头,并夺回东线主动,最终遭到失败。库尔斯克会战至今依然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可能未来也不大可能再现这样双方都投入几千辆坦克的壮举。
8 _( H" B7 s& t! u
+ s1 k+ _2 i; ~; r4 F! w. @* S眼下,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发动了意外的反击战,绝对把俄军打得吓一跳,这可算是库尔斯克2.0了。如果把阿登反击战称为阿登2.0的话,库尔斯克2.0与阿登2.0有惊人的相似,但也有显眼的不同。
# A( e) |9 g' C" X/ L
% }+ D7 N7 T! ~6 Z W4 U. y. G阿登2.0是在德国已经穷途末路时候的“灭亡前的猖狂一跳”,库尔斯克2.0也是在乌克兰十分困难的时候发动的。这倒不一定是库尔斯克2.0必然与阿登2.0有相同下场的理由,但库尔斯克2.0确实有成为阿登2.0的潜质。
' O- V C i: \3 L n( S# F4 |. N ]5 W( a& V( B
现在对突入俄罗斯的乌军兵力有不同的报道。俄罗斯军方号称只有1000多人,乌克兰方面的消息有至少5个旅的兵力,那就可能达到近万人。7 f& A9 W+ l/ T, L5 r- L- j
) q; A0 N0 X, d4 w/ _最大的谜团还是乌军的战役目的。 R2 E+ t D: @9 m! s3 y, l: ~5 o
. e% O' C' e1 v1 l
在顿巴斯前线,乌军越打越被动。2014-22年间精心打造的防线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顶住了俄军(以及顿巴斯地方武装)的进攻,但两年多打下来,“磨损”很多了。再坚固的防线也顶不住每天几万发炮弹的猛轰,填线的乌军步兵也越来越紧缺,有经验的精锐步兵尤其紧缺。
& M3 x# ~1 x! N/ T) Z+ l6 E, g" E6 n
" X" `- R* Y E在巴赫姆特之后,阿瓦迪夫卡也丢了,更多的战略要地岌岌可危。顿巴斯防线不说崩盘在即,稳定性也不比战争初期了。重要的是,美欧的支持正在退潮。美欧看不到胜利的前景,有可能断臂止损。: v) q3 f8 M$ |) T1 o
* i% R a* }7 E9 K- N6 Y
乌克兰本来不是美欧的臂,但看到可以通过乌克兰战争给俄罗斯放血的时候,美欧兴致勃勃地一手军事援助乌克兰,一手经济制裁俄罗斯,希望左钩拳、右钩拳齐下,一举把有再起势头的俄罗斯重新打趴下,最好打出二次瓦解,然后好回师亚太,专心对付中国。
/ {' W5 F& o8 e, E6 @6 Y9 b% e, y, D# ?1 O7 V& H
但俄罗斯拒绝被打崩,美欧只得将军事援助逐步升级,现在F-16也据说出现在赫尔松方向了。乌克兰战争把美欧的军火库打空,这已经不是秘密了,补货不仅速度跟不上,也严重挤占正常军工产能和拨款。( Q/ s. N2 `& o" A8 f& a) V- Z* ? B
4 R: V0 _( t" h& |- C4 |在政治上,乌克兰战争成为美国凝聚盟国的契机,也是北约复兴的关键。但乌克兰越来越远离胜利,美国越来越急于甩包袱,以便把战略资源集中到亚太。欧洲也对“乌克兰之后”越来越焦虑,试图给自己找台阶下,毕竟俄罗斯是搬不走的邻居。
8 R( t8 d* q# r6 f1 x4 p( \5 P. e) T( j8 f- {3 g% @
就这样,乌克兰一步一步成为美欧的臂,又一步一步成为必须切断以止损的臂。
( j9 T7 p$ F" b, g
. O2 s4 d8 d, w/ K0 ~因此,乌军必须制造一个辉煌的战术胜利,避免成为止损之臂。扎波罗热反击战失败后,乌军陷入低潮。顿巴斯全线告急,乌军士气低落。库尔斯克反击战的胜利是乌克兰对外稳定美欧支援、对内稳定军心民心的必须。9 |/ p2 [( }7 w7 s
" L- ?' w( y/ W9 U% \* o有一个可能:乌军意图像阿登反击战一样,重兵穿插俄军腹地,切断前线俄军的补给线,动摇俄军的攻势,甚至围歼之。2 j3 c' J3 p2 N6 M: D
$ ~& [" I1 E9 I7 o6 U" H* s
这个可能性很小。阿登反击战是基于盟军跨海而来、补给大多通过安特卫普这一地理现实。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并没有安特卫普这样的瓶颈问题,战线和补给通道都在几百上千公里的宽度。突入乌军的力量太弱小,一千人也好,一万人也好,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牙口,切断并控制这样广阔的地域。,
& `# s# w" D# i' ?$ g5 ]+ T$ n% I* ?! ^
1 x1 T4 L6 x5 K' F8 y$ v5 C还有一个可能:泽连斯基看到谈判解决不可避免,必须制造筹码,才能获得有利的谈判条件。; N. U" x3 U$ a4 `/ P+ x/ R7 @% ~% b
, h* L' Z- T+ F% f; x, G谈判有三个选项:+ U' H% z6 }/ g7 M3 U Y7 ?5 I
0 P% B' m' N- G2 W' k( k: }1 r0 l1、 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顿巴斯、克里米亚的主权,以乌东四州行政边界为界,这是俄罗斯的立场,但对当前实控线可能也能接受& x9 B$ Q# Q! N! o# @& Y
2、 俄罗斯承认乌克兰对顿巴斯、克里米亚的主权,恢复1992年边境,这是乌克兰的立场
% {0 E! r$ \; j& J4 w0 D3、 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主权搁置,俄军退回到乌克兰战争爆发前的2014年线 A1 M* P! q2 r2 t8 n+ w: `% M, l
6 J; s& ?6 n" M( H乌克兰无法接受方案1,俄罗斯无法接受方案2,据说西方在力推方案3。这曾经是乌克兰也拒绝考虑的,但要是美欧以撤销援助为要挟,可能乌克兰被迫接受。但这都需要乌克兰手里有谈判本钱,空手套白狼是不行的。即使退回2014年线,也意味着过去两年多俄军白打了,俄罗斯被经济封锁的苦也白吃了。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亚将再次失去与俄罗斯的陆地联系和淡水水源。
; e$ ?: \ |) V5 T: ~, w- g
6 m6 `; P; `! i: _3 ]0 @$ m如果乌军能打入俄罗斯本土,夺取并固守库尔斯克部分地区,在谈判中作为交换,“库尔斯克换2014年线”或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9 }5 {5 _# L. Z! C5 F) Q9 h9 s: N* r1 z3 ?$ u# V# {! l& F0 i b
且不说俄罗斯是否可能接受,乌军首先要在军事上能够固守新夺得的库尔斯克地区,否则筹码破碎,乌克兰的谈判立场更加艰难。# |$ q! b+ L: Q, Z
( D. q+ p# r/ S, v n
必须说,乌军实现了战术上的突然性,边境上的俄军根本抵挡不住乌军突袭,据说还被抓了40多名俘虏。后方兵团的增援和反击也谈不上迅速、有力。俄军再次犯了轻敌的错误。
' _+ o6 S1 g4 Q( d
. v7 ^6 h* N6 i+ z在乌军的哈尔科夫大反攻之后,顿巴斯之外的俄乌接触线基本恢复到2014年线的位置。乌军不断在摩擦中“越境”攻击,炮弹、导弹就不说了,反俄武装小股渗透也时而有之。俄军为此有所防范,但防御小股渗透和大军突破是两回事。这方面以军有第一手教训。* e* p# b" V* k m
5 E5 e" J& e! N% ~# W"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保持“不战不和”状态,时常派小股突击队摸过苏伊士运河,发动偷袭。以军为此沿苏伊士运河构筑了“巴列夫防线”,在运河堤岸上构筑了十几个互相支援的连排级哨所。 F' K/ |! i4 W8 M: f8 h' j" W( {
+ A6 p3 i; N/ D6 s( k" S$ ?但“巴列夫防线“从来就是绊马索,不是拒敌于线外的真正防线。运河哨所的火力兵力只够消灭埃军加强班以下的小股突击队,更加强大的连排级埃军突击队只能用火力和工事拖住,由后方的西奈师坦克旅迅速开上运河堤岸增援、消灭。
2 C& e( S# D) G. T
c, s; A4 u" ^整个“巴列夫防线”是为反渗透设计的,以色列上下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根本不认为埃军还有胆量敢真正进攻以色列。结果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埃军发动强大渡河进攻,这些花拳绣腿不够用了,“巴列夫防线”很快瓦解,渡河埃军控制了运河区。
, }( N, v- L" C% P' b# M- N' P4 V+ z0 @5 n% r' ]
在库尔斯克反击战中,边境上的俄军犯了与“巴列夫防线”上的以军同样的错误,以为乌军不仅弱势,在政治上也不敢越境进攻俄罗斯。俄军打进乌克兰,乌军反攻进入俄罗斯,本来就是天公地道的事。以为政治压力可以长期困住乌军手脚,这是幼稚的错误。其结果是,为反渗透设计的边境防御根本挡不住乌军的实质性进攻。. w$ e$ f* \ L* n" H% x
+ E2 |/ q/ q5 C
埃军在突破“巴列夫防线”成功后,立刻转入就地固守,在以军后防空虚的时候,并未试图向西奈纵深突破,最终导致战争失败。乌军成功的偷袭有犯同样错误的潜质。
/ ~$ j" t& J' \9 ?$ |
/ @; f- K3 [1 E登上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埃军并不远离运河、深入西奈,因此得到西岸埃军直射、间射炮火的有力支援,埃军在战前就加高了西岸的运河堤岸,形成有利射击阵地,在后来的运河区作战中,有力地支援东岸埃军。西岸的埃军防空导弹还为东岸埃军提供防空保护伞,使得自诩空中优势的以军大吃苦头。; `/ h H# B5 Y# `7 t5 I
- p: m$ Z& M" S7 e! J, {& i% Z赶到运河区的以军增援部队在强攻不成后,最终在大苦胡反向渡河进攻,包抄了南方埃军第三军团的后路,迫使埃及最后在不利条件下签署停火协议。5 U1 v4 D4 h6 s" f
! I! m3 X. ?0 X2 W
乌军突入库尔斯克,显然大出俄军意料,在战术上是成功的。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库尔斯克乌军兵力不足,只有尽快转入就地防御,力图锁定在领土上的收益,问题就出在这里。
8 K3 g8 _8 `; U$ E# x% y/ G9 g' Y; s! p4 _: v! v' |
乌克兰战争已经打成某种堑壕战,但这是有条件的。在顿巴斯方向,战前双方就深挖洞广积粮,坚固的永备工事、雄厚的兵力、周密的作战计划使得双方都只能顶牛,打不成机动战。! T6 ~* o o/ t. S. a# Z
8 G8 W3 p0 y# m" x4 O q
在扎波罗热、赫尔松方向,俄军在初期得手,攻城略地。反攻乌军把重点首先放在哈尔科夫方向和赫尔松右岸,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赫尔松左岸到扎波罗热的俄军获得时间,构筑了有效的防线,使得扎波罗热劈入战中的乌军铩羽而归。
7 F" P3 |6 `. w9 M/ J5 m# x. U) d
' N1 _+ e: c( o% ?5 p库尔斯克乌军缺乏兵力,也不可能维持必要的补给线,既不可能“打到莫斯科,活捉普丁丁”,也不可能包抄顿巴斯俄军后方。但是要站住脚,首先要顶住俄军反攻。2 T, ?" O( l" n! ]" L
) Z8 f, ]1 A8 j
必须说,俄军反攻尚不有力。但入侵乌军为俄罗斯解了一个大套。俄罗斯法律规定,义务兵不得出境作战。在乌克兰战争中,俄军有种种猫腻,但俄军的兵力优势毕竟还是这条法律的限制而无法发挥。现在乌军打进库尔斯克,这条法律的限制不在存在。不仅在库尔斯克的反击中可以动用义务兵为主的俄军部队,在追击中进入乌克兰也没什么不可以。自卫反击与主动出境作战是有本质不同的。
/ p4 T8 \/ k3 k- F
) \; |2 l/ m6 E! V* l; ?7 ?1 _也就是说,库尔斯克乌军不会有赫尔松左岸和扎波罗热俄军那样的时间,构筑严密防线。
3 r5 O# N' @4 q0 n m* E; t* P& A# X
库尔斯克地区平坦宽广,乏险可守。战斗打大了,只有对攻,这对兵力、火力占优势的俄军是有利的,遭到入侵还有可能激发俄罗斯本来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军心民心。
! C) P) t% f' J6 d8 @- |* u. u8 R; N0 `
乌军要坚守,一千也好,一万也好,这点兵力是不够的,但兵力是当前乌克兰最稀缺的资源。向库尔斯克大量增调兵力很难不影响顿巴斯和扎波罗热-赫尔松方向的稳定性。俄军从苏梅和哈尔科夫等方向反向突入、对库尔斯克乌军形成钳形攻势也不是不可能,乌军还必须密切关注库尔斯克方向的两翼。: x, u& s) o% j0 R+ S! r k* c+ ^
% e5 t+ H* h; {0 U5 K4 w在火力方面,乌军也吃亏。顿巴斯炮战中,乌军一直被压着打,俄军出动空中力量在防区外投放装上制导组件的重磅炸弹后,乌军的火力劣势更加突出。库尔斯克乌军带上“爱国者”防空导弹,但“爱国者”是可移动的战区防空导弹,不是机动的野战防空导弹,前者只是可以拔营重置,后者才可以在机动或者短停中发射导弹。库尔斯克乌军需要大量的“红旗17”那样具有良好机动性的野战防空导弹,在伴随机械化部队行动中,拦截从战轰、巡航导弹到巡飞弹、制导炸弹的各种空中威胁。8 V+ M1 M6 n8 U9 D. z
5 I0 j, {: e" r9 u4 V& \7 d5 B
但西方根本没有合适的野战防空导弹,库尔斯克乌军也不可能有,“毒刺”肩射防空导弹是不足以关上这要命的“防空天窗”的。2 N5 r: _, O+ Z( f! l+ e
( |( `0 i% w4 K0 @F-16战斗机已经到了乌克兰。且不说数量不足,防空指挥、空地配合也非一日之功。更大的问题是距离。库尔斯克方向离波兰边境和黑海太远,北约预警机无法有效监控空情。俄军的预警机也同样不给力,但苏-30SM和苏-35毕竟相对于基本F-16有30-40年的研发时间优势,在空情感知和超视距空战方面具有优势。乌克兰F-16是行将就木的早期型号,本来就是西方从坟场门口拉回来的,雷达和态势感知是为视距内格斗设计的,升级改装后也只有穿靴戴帽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孤军深入凶多吉少。# g- m/ E( L: o4 ^6 z
$ ~& n5 D* n# m" L1 ~( ~# W乌军也缺乏必要的坦克、装甲车辆与俄军在库尔斯克对攻。在突入作战中,面对无防备、无重装的俄军边防部队,“斯崔克”横冲直撞,“豹1”都捡了漏。但俄军主力汇聚过来之后,这些装备就不够看了。“豹2”、“艾布拉姆斯”、“挑战者2”在扎波罗热和顿巴斯被打爆很多,进一步援助好像没有下文。. `' M7 Z% m( a0 s5 w8 S2 X8 N; s
& B$ z1 ]3 M" |4 F- X+ ~: h B. L
俄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现在需要粘住入侵乌军,不让乌军构筑稳定防线,但未必需要急于把乌军打出去。这其实是俄军的一个新的机会。0 E: [9 A# D+ L. k
6 T/ u* x7 q! S, L美欧对库尔斯克乌军的战术胜利并无雀跃,西方政府反应和媒体报道意外地低调。美欧一是不愿意已经打成一团浆糊的乌克兰战争扩大化、永久化;二是或许对乌军行动并不看好。但回避不了的尴尬是:不管是“斯崔克”还是“豹1”,都是美欧装备。美欧对军援有不得用于俄罗斯境内的规定。炮弹打过去就算了,坦克、装甲车都开过去了,有点不大好糊弄过去。除非能导向相对确定的胜利,美欧对进一步激化与俄罗斯的矛盾并无热情。0 ]$ l/ k! U% Q2 d% ~, d( G& \. |* P
1 D M4 ~5 ^) k/ h: C* T
在兵力紧缺、外援不力的情况下,库尔斯克乌军底气不足。但这是乌军在扎波罗热劈入战失败后的最大亮点,被俄军轻易打出来不可接受,主动放弃更是成了荒唐的行为艺术。库尔斯克乌军只有站稳脚跟、缩紧脑袋,准备恶战。3 v( C) I6 [6 K) c! `* `6 `
% ~5 \) h% t5 w0 ^4 c# s这反而成了把义务兵资源解放出来的俄军的好机会。不管是一举消灭,还是打造绞肉机、消耗乌军已经不多的精锐兵力,都将极大削弱乌军实力,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乌克兰政治变局。 w, c) f3 j8 M2 Q
8 a+ V: q7 A6 T* F; r* Z* z
只有未来的历史揭秘后,人们才知道,库尔斯克2.0是瑟尔斯基还是泽连斯基的的奇思妙想。从军事角度来看,库尔斯克的战术胜利很难导向更大的战略变局。但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或许是必要的豪赌。
8 T- _' g- a, y: e% \3 J0 \5 p3 r1 p: G: c* W3 v% r$ I8 y7 r
阿登2.0进行了一个月,但主要战斗集中在前三天。库尔斯克2.0也进行了十天了,现在还说不好会打多久,但看来反击战2.0似乎天然带有不详黑记,库尔斯克乌军命运堪虞。
+ U& N" }6 ^3 h! u2 o2 X) }! u. 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