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考研的问题:缩学硕扩专硕是大势所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01:2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段时间来,高校缩减学硕招生,扩大专硕招生,引起热议。也有高校反其道而行之,索性停止了部分专硕招生,同样引起热议。+ T5 P- E7 \' K7 r  f' H) B

  c+ i9 D4 z! A, y& j考研是紧接着高考恢复的。在刚恢复研究生教育的过去,只有学硕,没有专硕。过去学硕读博也是要考试的,连读是后来才有的事情。现在,学硕很少成为深造的尽头,读完学硕,很难找到学术型的工作,需要博士才行;但学硕又缺乏专硕的“专业对口”和“理论联系实际”,入职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5 K6 x- n; m) A1 ~0 W( D

' k1 a. D! y) h1 u' U如果学硕的终点是考博、硕博连读,那学硕的意义确实不大。除非本校硕博连读,课题和方向还要改,两段的时间都不充足,沉不下去,浮不上来,很有点尴尬。如果以学术为目的,硕博连读可能比较高效,两段式考硕再考博比较低效,唯一好处是容许中途换道,包括换方向和换学校、换导师。+ @& ^3 V) c/ T% _8 Q

8 G  K. ~( W' Y0 a# e( q7 I% u专硕不需要写论文,在理论上课程为主,最后做一个大作业,实际上弄到后来也是写论文。专硕需要双导师,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负责理论联系实际的层面。专硕毕业也可以考博,但不能硕博连读,必须考试才能“升博”。
# ]5 r3 Z# N5 J
) h' L& D# h' |' Y2 \( a9 V专硕适合全时读研,也适合在职读研。据说现在中国专硕里,只有1/4是全时的,3/4是在职的。没有查证过这个数据,不过这不影响下面的讨论。0 x1 l9 O' P, U
% E) V4 ^/ k4 b, D
有人把专硕比做大五、大六、大七,有点道理,但又不全面。
8 d( r1 [' m: \
- _7 ]7 ^8 z% D$ c; E% A大学现在已经是大生产了,批量进,批量出,流水线作业。专硕好比师徒制,小班化,有名师量身定造式的指点,更加精细化。同时,现在各种学科都高度细化,要学的东西在大学本科期间根本学不完,再优化课程都不可能,专硕阶段是有用的延续。, o- C  a4 u. }8 _

4 @9 {0 ~4 f5 Z以我熟悉的过程控制来说,大学期间学顺溜复杂PID和各种单元操作控制就差不多了,现在常见的模型预估控制需要矩阵、最优化、数理统计等方面的数学及具体落实到自控上的应用,大学就学不过来了,勉强塞入也只是学了个稀里马虎。专硕是比较合适的平台,与新时代的入职门槛匹配较好。
% p5 }+ q, h, K( I% S
  N/ P( ]9 [  A& y6 r2 {1 S+ L+ [8 N但恶魔总是在细节之中。) K1 L. E# M* N/ ?+ X  H
# M. T: w: y- {' E/ y
高校以学为主。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这里的“学”指学术。即使是专硕,校导的重点也容易情不自禁地偏向学术。专硕不能硕博连读问题不大,既可以鼓励毕业时接着考,也可以把专硕生当作学术劳动力使用,解决大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作为研究团队成果拼图中的一小块。至于这一小块对专硕本人的未来成才是否有用,就要看导师的良心了。
& J$ t5 s  ?- P2 J7 V  \8 ]
/ X% t2 _$ r$ D6 j& a0 V专硕的学硕化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校导自己也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理论联系过实际,自然难以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不光在工程界有这个问题,在各行各业都有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外导就是用来填补这个缺陷的。在实际上,专硕还是校内培养为主,校导主导专硕的培养,外导的发言权很小。而且外导是兼职的,日常工作繁忙,又远离在校的专硕学生,很难起很大作用。专硕在读期间到现场好比“下基层蹲点,不可避免地浮光掠影。
5 |  M; v3 L$ H" n3 `
4 P& n$ J& X) g事实上,不管在什么地方,双重领导总是问题多多,只有“大领导管小领导”才可能运转起来。专硕的“大领导”应该还是校导,外导只是“小领导”,还不受大领导的领导,这样的制度有效运转是例外,回到实质上的校导单领导制才是常态。
' t3 n- |2 q; k: o& H) m! Z
6 c8 @! `) Y( S因此,专硕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有些专注学术的院校和专业,索性不走这个形式,取消专硕,专注学硕和博士,甚至以硕博连读为主。在很多其他地方,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把专硕当学硕培养,没有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毕业后依然面临考博推迟就业还是直面找工作难的问题。
* Q0 Q, A- l' ?/ s1 m
; u& w1 Z# {/ K* L1 B需要的是对专硕进行改革。" J# i9 d+ u- [  ~( Z% a% c
" U" S* q2 |: V# v7 o+ T8 Q
首先需要明文取消论文要求,论文成为专硕生的可选项,而不是“缺省值”。其次降低校导的权重,校导专注于选课而不是选题;增加外导权重,包括大作业的选题和指导。
3 N. r2 w) |; W0 e& c
6 x( w7 N6 S$ q1 o! T0 f大作业与论文的最大差别在于原创性。大作业只要求用现有方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可以仿照先例,可以只是走一遍流程,但需要解决以前没有解决过但有实用价值的具体问题。3 R. q5 J4 G4 M) T6 r

, A/ m" t5 F% a7 H  w6 B# h1 U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很多创造依然不是绿地创造,而是褐地创造。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先例。现有方法和材料的全新排列组合依然是创造。工业技术的发展永远是原创和渐改相结合,而后者还是大头,因此存在大量大作业的需求。非工程技术的学科也一样,哪怕是新闻,比照先例的专题调查就是合适的大作业。  c" M0 }% X7 ^, j! H3 t( T

$ e/ z( K+ Q/ X. V3 p这会降低校导对专硕的关注,更是提高了外导的要求。但校导难免从学术角度关注,偏重原创性,并不符合专硕的初衷;现在工业界研究生毕业的人多了,外导池大了,企业对研发的要求高了,与现实接轨的大作业也多了。外导主导、不需要论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研发保密的敏感性,便于企业放手借用专硕的力量,而专硕教育的”实战性“也提高了,对于外导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是双赢。
3 I1 K* v( g) o' ^8 f% H7 S' c/ Q/ j7 t2 u# x) v; T: a
外导增加参与,也对专硕毕业生的就业有帮助。外导未必直接提供就业机会,但业内人脉有助于捕捉机会、牵线搭桥。这很容易被理解为开后门,但这是偏颇的理解。开后门指德不配位的引荐。德配其位的引荐降低不确定性,对求职和用人都有利。  F6 _5 D1 ]; Z: G# X

# K4 w0 \/ _" a$ v$ g( t% ]外导在毕业生求职方面的信誉也有助于吸引优质专硕候选,帮助外导解决需要解决的大作业问题。越是优秀的外导越是有一大堆大作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解决的问题越多,新增问题更多。
( U+ e3 ^1 c9 L- {% K# i3 f% g! d/ U' ]; c7 q6 j0 B
有意义的专硕是可以做到的。+ I* `2 \  j: s$ Q" g7 m
  c( v2 G/ Z% G3 ^: r% ?
至于读学硕好还是读专硕好,如果是奔着学术生涯去的,肯定是学硕甚至硕博连读好。如果是奔着强化入职资格去的,专硕说不定更好。如果中途改主意了,想换道在学术道路上继续,需要再考一个博,这条路没有断,只是要多走一步。: H3 C8 ]& c1 O! q3 r1 F2 H
/ T/ d+ E& \9 p7 w  `
多了实践经验和人脉,可能对读博时的选题和研究更加有想法,而不是单纯听导师的。读研的选题一般是学生听导师的,但对于特别有想法的学生,导师也是乐意听学生的。听不进学生想法的导师不是好导师。可以在不同学校和导师之间汲取不同的养料更是一个优点。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28 14:44 , Processed in 0.0383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