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都在发愁“工科理科化”,什么才是有效的实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4:3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有曹德旺等25名企业家、科学家联名呼吁要求逆转工科理科化的趋势,后有就业季工科生抱怨“苦学四年企业没法用”,其中一大症结还是中国的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3 D& v3 t9 ^! w% V. ^2 d
必须说,这触及了很大的问题,但视角和解决方案还是偏颇的。$ V* A8 D  {& k# ?1 Z
工科以工程实践为主体,理科以理论和实验科学为主体。工程实践的特点是:给定问题,不限解决方案,但以“经济、管用”为最终的评判准则。理论和实验科学的特点是:给定已知,探索未知,终点必然受到起点和路径的限制,“首创和真理”才是最终的评判准则,实用价值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q/ V4 I8 K, c工科和理科曾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工科从经验出发,根据已知的成功范例,一步一步往前试探,直到理论科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分析和综合工具,比如牛顿力学和微积分。: T+ F4 M8 I9 y  M* c3 ]
在理论科学工具的指导下,工程实践的发展突飞猛进,这是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从此,工业技术发展不再以盲目或者经验化摸索为主,而是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方向的摸索。这也是工科理科化的开始,也是工程教育越来越强调理科基础的基本推动力。; J$ l3 x8 h* E
工程师与工匠的最大差别在于:工程师需要知其所以然,但通常有足够的应对时间;工匠(或者技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知其然,但需要立刻做出正确反应。极端一点的例子是汽车设计与赛车驾驶,二者都富有挑战,但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工程师需要具备理科知识和思维方式。2 w' z5 s) A) U/ o1 M
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是从简化、纯化的假定开始的,有些是对现实世界的合理简化、纯化,有些则是理论工具本身局限带来的必要简化、纯化,否则处理不了。在工程实践中,合理简化、纯化得到核实,不合理简化、纯化则成为新的研究和突破方向。所以,工程实践对理论和实验科学有反哺作用。与其等理科再反馈回来,工科不如自己动手,这是工科理科化的另一个推动力。+ _  ~: ?/ j- `2 F7 ~% m5 W" b
理科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化整为零,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越来越细的小问题,各个击破。这也是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基本手段。在此过程中,工科的教授、研究人员术业专攻,单刀突进,常常无暇或者忽略了工程问题的整体性,带来工科课程设置、授业、研究方向的专业化和碎片化。这是工科理科化的又一个推动力。
: c7 i) k, X( t! N) J但工程师毕竟是工程师,燃烧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车辆动力学很重要,但汽车工程师最终需要拿出一个完整、可以经济地投产、能在路上可靠运行的汽车设计,并需要解决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材料和工艺问题,在用户反馈中不断改进设计。除此之外,如何避免风挡漏水、座椅吱吱嘎嘎、安全带拉动卡顿同样重要。这正是《科学报》上联合呼吁中抱怨的问题。# f$ F( K- i0 O9 d6 N/ H
这里面有几方面的问题。& c. m5 f3 m! _) T& S6 Z5 z+ l
工科教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培养出很多研究能力很强的人才,但缺乏工程实践最终带来工程师格局不足的问题。
+ M  @0 ]+ C" _! P- |然而,要求工程教授都具有工程师的实战经验和资质是不现实的。不管是连读还是工作后再回来读博,在学时间就需要那么多,加上博后就是5-7年起跳。如果要求至少10年工程师经验,差不多就是要40岁才能入职教职。这对于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是很大的困扰,大部分人直接打消主意了。工程教授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是不行的,研究生涯人为打断也是不可取的,重新积累是一个痛苦和费时的过程。
5 ^! \- v+ @2 w$ Y* D7 W工科教育也只能以工科通识为基础,即使是行业专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依然“悬浮”于企业的具体需要,只能是“半通识、半专识”层次,这是不可能避免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对接到具体的企业。企业办大学或者技校更加“对胃口”,但有全额稳定吸收毕业生的问题,也限制了毕业生的眼界和技能构成。9 ^8 C3 U9 m& P% ^
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也不容易。教授需要能公开发表的成果;企业需要对有实际经济效益的成果作为商业机密加以保密,这本身就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教授需要首创性、指导性的成果;企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学术价值无关紧要,“炒冷饭”就能解决其实最好,因为最低风险。教授毕竟“以教为主”,不能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到特定研究上;企业解决问题则有时间要求,等不得。这些都决定了企业科研的主导只能是企业,高校只能打下手,分包一些不影响保密的长期、孤立、预研性项目。换句话说,回到理科化的老路上了。
1 A1 v8 c4 p3 S  ?) F% D* J# @“校导“vs“企导”也不是一句话的问题。企业工程师有经验,但有繁重的自身工作,也对带学生缺乏经验,除非常年有学生轮换。企业的任务有时间要求,也不见得与学生的实习周期吻合。
5 I( V% M* Q0 d* U" t  C理想的学生实习需要经过一个熟悉、上手、完成的周期。企业的安全规定、工程标准、人事制度都不是几句话就能弄明白的,派学生打小工送文件,都不一定知道送给谁,需要什么样的查收手续。( L& V3 c5 D' y. T- @  G3 [
然后就是上手。太小的项目没意义,打螺丝更是与实习目的不符。太大的项目当然做不了,也不敢给实习生那么大的责任。企导是最终负责的,但老实说,如果不是出于育人的责任心或者某种激励机制,从效率出发,小事带着实习生做,还不如自己做。
. Z% r" [& N% ?' r. {: O不管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工程师层面,光靠责任心不行,没有一点激励和动机,是没有兴趣当企导、提供实习机会的。3 n& m+ d3 q2 U# f2 M0 s' N$ j
还有企业机密的问题。企业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闲人,也没有闲活。需要人手加强的常常是重点项目,要么涉及技术机密,要么涉及商业机密。实习生是要走的,涉密项目他们不宜参加,但非重点项目又降低了实习的意义。
# s6 p( K' `$ `+ D8 b这就需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供激励和动机了。
" X" e, {2 U, @! p这不是国企责任心和私企功利心的问题。私企也有责任心,国企也需要功利心。这也不能通过一纸政令来解决,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否则必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O! c4 q9 v7 u7 k' }' P
从国家层面上,需要把实习与科研和教育同等对待,提供税收减免,鼓励企业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企业搞科研的开支上可以得到抵税,这是国家支持企业搞科技和产品研发的必要措施,各国都在做。实习也应该如此,科研抵税管“物”的一面,实习抵税管“人”的一面,同等重要。
" f# _6 i5 K! ]4 V! `% z  T国家应该对企业提供实习机会给予抵税待遇。比如说,每个人每个月折合多少钱的抵税。这样,实习机会提供得越多,抵税越多,适当冲抵企业的负担。如果精细化的话,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机会,提供不同等级的抵税,但这就相对比较难管理了,需要一步一步来。
7 c1 w7 J, D1 B同时,国家也需要对企导和实习有一定的规范和监管,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格获得抵税待遇,不是所有人员都有企导资格。比如说,只有规模以上企业才有对口专业的实习资格,只有持证工程师或者有关资质的人才能当企导。
$ U  G9 K' w& X  m6 q% a从企业角度来说,实习是预筛人才的重要步骤。在实习期间零距离考察,比什么HR面试都有用。但实习又是“无约束”的短期雇佣,如果人选不合适,到期自动终止,没有负担。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在,提前锁定人才对企业是有用的,尤其是“二线企业”。招聘拼不过头部企业的话,通过实习锁定有用人才是有用的途径。与特定高校组成对口关系,对高校和企业都是好事,带来一定的稳定性。$ d" E+ {+ t5 Y, [6 j- Y: C
对于学生来说,实习既是获得实践经验的机会,也是建立人脉的过程,更是预习求职的过程,降低未来正式求职时的焦虑。由于实习的短期性,对实习生的求职压力较低,也不存在“入错行”的顾虑。企业不合适没关系,到期自动离开,以后不找他们就是了。但如果合适,企业预发招聘承诺是常见的,这样大大降低毕业生的求职焦虑。
  s& q) `4 f  y5 l9 z( Z% I" D在实习中,实习生还对未来工作有了第一手的观察,未来是直接求职,还是读研,都有了从自己实力和实际工作性质出发、更加符合实际的考虑。甚至专业不合适也有补救,还可以转专业。
- B, Z& H5 K8 g% a7 O7 C6 R从企业工程师角度来说,晋升条件应该包括日常运作、项目管理、挖潜改造、带徒弟等各方面的综合平衡,而不宜偏颇。一个萝卜钉死在一个坑对个人和企业都不利,不利于个人的综合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血液流动。从企业角度来说,同一个岗位需要有多人能干,避免在人力资源上造成瓶颈。不管是热点工作还是冷点工作,都要苦乐均沾。
1 P' f" V! ?, K4 I/ `% r带徒弟的内容之一就是带实习生。很多人都有体验:要别人做一件事情,首先需要讲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在这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知识,同时优化表达和实施,最终对自己也是有益的。带实习生不仅是公益劳动,也是工程师成长的一部分。
  i7 d7 K4 _6 e6 T从高校角度来说,不仅需要有校内专门部门联系企业,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实习机会,还需要根据实习市场权衡自己的专业设置。要是连实习机会都没有,就业就更难了。要么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缺缺,要么本校实力太差,无人问津,这些都是自身建设的风向标。“实习落地率”也可以成为考生报考时衡量的一个指标,这是就业率的前导指标,避免无的放矢。
* {5 l- t( X* n5 l1 {! t这一切取决于企业提供有意义的实习机会。
2 M- I1 J  E' q/ s5 J2 F4 A8 R中国工科大学一直是有实习的,但对有意义的实习一直举棋不定。曾经的实习就是到工厂当一段工人,开车床、拿焊枪,然后到毕业前下工厂做毕业设计,主要是跑一遍流程,“吃透”工艺,再重画一遍流程图中,加入自己的改进思路。这是过时的做法。
1 a6 J! a6 E1 }/ G1 ^: L除了学金工的,开车床、拿焊枪对其他工科学生来说,除了“体验生活”,没有实际意义。毕业设计依然悬浮于工厂实际,还是假设性的。需要做的是有机融入工厂的日常运作,成为工程师团队的“小跟班”,在实战中学。
' h& d. o$ C( K5 U4 k9 @* f以化工过程工艺工程师为例,日常工作包括从过程和设备参数中汇总成若干关键指标,以此对过程和设备走势进行监测,及早发现瓶颈和故障,摸索改进线索。跟踪原料辅料消耗,管理库存、补货。还要对永远不断的大中技改项目提供支持,从日常运作的角度提供技术输入和审核,确认管道和容器的压力标称和材质相容性。对于无穷无尽的小项目,则直接计算阀门和孔板的流量系数、泵和压缩机的压头、电化学腐蚀速度和容限、能量与物料平衡核算等等。还有工程图纸更新、技术文件更新、召集和组织工作会议、确认工艺和技改文件的签字等。
# m7 r0 X$ Z: d/ Q. @* l. D4 ?- Z实习应该分阶段。低年级实习主要是熟悉工业环境的安全规范、一般工作流程、组织关系、与同事的互动,并且做一些“低影响度”的工作,如协助召集工作会议,记录和分发会议纪要,更新工程图纸和技术文件,等等。高年级实习则可参加流量系数、压头的计算,电化学计算,合规审核,原料辅料库存和补货管理,能量与物料平衡核算,等等。
+ ~) }3 M$ z5 w9 @3 [5 H+ w4 G" j在这些“跑腿”工作中,实习生得到实战经验,理解了工程师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且通过工业上实际使用的第一线器材设备认识技术前沿。在实践中,实习生不仅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容易学到课堂上不容易学到的东西。比如说,锅炉负荷增加,需要加水、加油,增加燃烧出力。但仪表水位在大量冷水注入时,会出现短暂的液位下降。这是因为冷水降低汽包里水的密度,降低沸腾,造成虚假的低液位。这样的“反向响应”用常见的简单动态模型不能解释,课堂上也顶多提一句,甚至一句也不提,但在实践中观察到了,不仅印象深刻,也容易通透。
6 v1 ?5 H) g0 t/ D- \. N当然,企导对实习生的一切工作是最终负责的,实习生的所有工作都需要企导的指导、审核和拍板。这不是包办的关系,而是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6 B' i7 K+ n
在西方,工科大学有co-op体系,工科学生有co-op和全学校的选择,但大部分会选择co-op。企业也常以co-op经验作为招聘条件,需要在co-op期间的雇主出具推荐信,就像正式工作经验一样。
& ^  V& i2 t$ ]) f! u+ Vco-op有短期多段和长期少段两种。短期多段每年暑假都要co-op,为期三四个月,有时整个学期不上课,做co-op。长期co-op只有低年级、高年级两次,低年级段较短,约4-6个月。高年级段很长,约8-16个月,这就可以在初入“上岸”后认真做完一两个真实项目了,更获co-op的协作企业的青睐。长期co-op经验也在最终招聘的时候得到用人企业的更大重视,这相当于已经受到过初级入职培训了。
6 o$ d8 k4 f; q1 y! W与全学校相比,co-op学制更长,一般需要5年甚至更长,暑假也没有放假。但不仅获得有用的工作经验,预习了就职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还有有用的收入。  K- G6 y5 I1 o0 Z- B4 i, {3 x. Z
co-op实习生是有津贴的,这也是对未来入职后收入的预习,收入水平相当于入门级工程师的1/3到1/2。一方面,高年级实习生和入门级工程师的工作性质相近;另一方面,实习生毕竟是实习生,对企业不是人力资源,而是负担。8 U, r3 t6 {+ Z4 ^+ y5 H7 z
必须说,工业规范、工作流程、团队互动这些是大学课堂没法教的,不仅教授们自己也只能纸上谈兵,而且都是些“讲半天还是悬浮、跟几天就通透”的东西。0 c& m: m3 K- R7 `0 J; {! b
另一个问题是:具体的器材、系统、设备的使用、维修、调试在大学里也没法教。器材、系统、设备本身昂贵,还是“毛”,需要整个过程设施的“皮”才有意义。而且这些东西更新升级很快,工业上用这些东西盈利,舍得花钱,大学要反复投资、反复建设就难题大了。
% X# v8 C4 |1 ?$ E4 q% w# u但是,实习生和入门级工程师的工作性质相近,但实习期不能代替入门级工程师的规培。责任不同是一个方面,工作流程和企业规范有共性,但各企业还是有差别。实习生的实习期可能是在别的企业做的,招聘为入门级工程师后还是需要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进一步提供规章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
1 y% j, |* n  u- Q比如说,在实习生期间,可以接触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编程,甚至在企导指导下编一两个小程序和实施。但入职后,必须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获得资质,才能上岗。这不仅是技能全面、规范训练的要求,也是法律上的合规要求,“无规培,不上岗”。这和医学院规培后入职,还需要进一步的岗位培训是一样的。( u' _* ~  U( T' I% {# c8 w. f
工科的理科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在摸索解决,西方的co-op制度值得借鉴,但中国需要摸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路来。最关键的是,有效实习是纠正工科理科化的最重要手段,要做到国家、企业、高校、学生的相向而行,而不是互相角力。8 C) f) B% z9 l' V1 a5 l7 c! h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3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老票 + 18 + 2
住在乡下 + 4 给力
pcb + 4 给力
landlord + 1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7 02:20
  • 签到天数: 389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23-10-4 07:51:40 | 只看该作者
    新工程师不如老工人,上不了手。不只是国内,米国也差不多。# R, E' x( {: B/ E
    爱学习的,过三年就成专家了,从当年的听呵小跟班,成了可以训人的资深工程师; W+ S. T7 D: Z, S$ k
    不爱学习的,就跳槽了,从我们公司出去的,简历也不难看,找到下一个公司,然后继续跳槽,慢慢也混得有模有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0-7 09:36:51 | 只看该作者
    togo 发表于 2023-10-3 17:51
    & b. M+ A) G4 j% G3 m+ ~* ?新工程师不如老工人,上不了手。不只是国内,米国也差不多。
    " @7 ?8 P7 A& Q$ `8 Z( j爱学习的,过三年就成专家了,从当年的听呵小 ...
    6 D# k# Q, x& i* A' `4 @
    新工程师必须向老工人学习,但努力把自己变成老工人,那就是误入歧途了。工程师思维和工人思维是不同的,作用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6-30 08:53
  • 签到天数: 2967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23-10-7 10:14:23 | 只看该作者
    togo 发表于 2023-10-4 07:51; c: }9 R! Y' l4 y# q' ?0 k
    新工程师不如老工人,上不了手。不只是国内,米国也差不多。
    * K9 I2 B! N: l( B( a7 e1 x( L: h( k爱学习的,过三年就成专家了,从当年的听呵小 ...
    2 [, b2 @7 H) e* e% }$ P
    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当年的外资公司还是愿意去做培训的,
    ) k; q8 ~8 X9 w" a0 B台资公司,更愿意招募新人慢慢培训,以提高对于企业的认同度。
    ' s& \3 S$ r# O# w0 B3 M) r但随着这类公司的减少,新人获得的培训机会越来越少,没有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形成不了系统思维,这在新一代工程师身上体现的很明显,遇到问题,明显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到一定层次就能看到差距。8 T1 F4 g4 S1 R' x/ u: t: {5 X
    这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
      o+ F8 N) n% _9 S4 S' x. ?
    1 _- Q, H- f+ |然后对于收入的期望提高,增加跳槽的频率,这导致企业更愿意从市场招募,反正花了那么多精力去培养的员工到时候也留不住。! h( z0 V$ Z6 b9 ^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对于国内企业的层次和持续竞争力,表示前景并不明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4 05:25 , Processed in 0.03037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