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中国高校教材的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4-30 10:5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到很多对中国高校教材的抱怨,主要是不便自学。其实这只是个引子,很多高校教材简直是作者在自言自语、自娱自乐。教材需要言简意明,但言简了意不明,这样的教材叫学生怎么用?不宜自学,只能作为听课时的笔记索引。
( v& v. ~! f. D0 G, y0 r. ^. @7 I1 R4 V
教材和学术专著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给读者看懂的。教材还有额外的要求:需要让尚未入门的学生能看懂;还需要薄一点,不能弄得太贵。必须说,后一条要求是次要的,前一条才是主要的。! _# s2 D' n. ^4 N2 g0 H

# S* v! `; c' K. _( ?3 m1 e大学本来就是自学与教学互相补充的地方。一切靠老师,这不是好学生;一切靠教室,这不是好大学。世界上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慢说毕业后要靠自学才能不断跟上科学技术和学术要求,连大学课堂内容都不可能像中小学一样掰碎了、细细喂。3 M4 G. U  H2 P/ L

3 ?) P  Y% C+ B. e/ d+ Q7 K( }! L学生要学会自学,教授要引导自学。据说剑桥大学每学期一开始,教授捧进来一堆书,没有指定教科书,所有的书都是参考书。上课的时候时候,教授只非常简要地提一下内容提要,然后就是问答时间,没有问题,就早早放课,各回各家。有习题,做不做随意,做了只是有助教批一下,告诉你对了错了。不做也没有平时分的说法。期末考试也一样,随意,打分,但只是给你知道对了多少错了多少。
. L1 v9 Q4 H1 f/ k+ X3 d; ~" p$ {* p# D
四年结束的时候,大考四天(还是七天),不分科,都是大题,跨科。过了就毕业,不过就毕不了业。
1 _( w7 K/ M' o& `; F6 y& ?% I' q% r( L
所以剑桥出来的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有指导的自学”。
. B* q' }1 A- g6 E6 D) I! r; e
' d. L- u; h: m/ G* f3 M& e* N6 f这是一个剑桥的人30多年前告诉我的,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这样。这有点极端了,但大学里自学为主的原则还是很赞的。
/ T) d0 j6 t$ i8 X  \$ V/ r% D4 G, M% a# u/ e
我是77级,中小学是文革期间,没有学什么东西。大一数学从解析几何开始,然后快速转入“正常大一数学”。开始用的是工农兵学员时代的高数教材,没法用。大家都用同济樊映川的自学,后来直接用樊映川做教材了,但大家专用复旦的数学分析(苏步青主编的?记不清了)自学。我们的基础这么差,也“有指导的自学”下来了。不存在高数这样的学科不适合自学的事。
7 ?' W. N: L" g- C: K6 m5 b6 L$ M2 T7 v6 H5 t4 P  O
一开始,自学以填补课堂内容之间的空隙为主;逐渐地,尤其是到了做大作业和毕业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过渡到“真正的自学”了。到了研究生时代,更是以自学为主,教授只是起点拨作用。% u3 L9 ~. C4 E5 I  v- v, O
# {; f! U- T% v  V  }8 h9 Y7 |
这一切都需要本科、研究生教材便于自学。
$ J, `3 d( e4 B4 A' M: W, G& ^
5 Z( d* n" \) v, i9 p' T5 m教材与学术专著的另一个差别是:教材需要全面、系统,但不一定专深。+ C6 `- l" o6 B2 i; l
, D2 N4 w: H! A0 Y% ]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高校教材掉进同一个陷阱: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言简意不明,内容更像碎片化堆积。貌似全面,实际上弄成“印象派”。" q+ n0 u" P6 ]7 k4 f
* X" E# I. M! E" F, }# M8 u
据说抱怨集中在高数教材,近来高数教材倒是没有看,但是看了些自控教材,还看了本《外国美术简史》。看来问题不仅存在于理工科,文艺科也是一样。
' ~4 E' T- }% J; m- f$ P3 E: N0 A6 d* x/ q" L+ e5 ?7 Y" _, C- b
必须说,要写一本好的教材是很难的。教材不仅要教内容,包括各种定义、定理,解题方法,更要教学科的历史和发展思路:有什么问题当时的工具解决不了?尝试过什么办法?怎么走上最后思路的?与历史办法相比,新办法为什么管用?从新办法又引出什么新问题、新办法?除了这样的“正规军”办法,还有什么“游击队”办法?; E: G1 u0 ^, u! O: q$ i; M
0 r( P* ]1 A9 G! L
学生最怕的就是:给出不知所以的定义,然后一番不知所以的定理证明,最后给出一个不知所以的结论。下一个。看着严谨,但一个学期下来,好像学了一大堆东西,但又说不出来到底学了什么。
' m0 E, y0 S/ F: `  e: _' z
- f& R3 d" j* c0 D( i这不是要学的东西太多的错,而是学习缺乏一条主线的错。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不讲清路线,讲了一大堆定义和方法,好比学医不讲生理、病理和诊断思路,一上来就是一大堆症状和药物,那学出来的不是医生,也不是药剂师,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
, a; K! y# }' m$ E: \- T# |& l' |+ M" p" q- M, J1 h: `/ Y* l, S! d& w. H
当然,教材不容易写好,抱怨是容易的,要紧的是怎么样才能写好。% j8 j' [; s/ T. D

6 x* p, S8 o- h( Z6 \- h教材基本上是教授写的。教授都才高八斗,对学科的历史、知识点、发展动向了如指掌,问题在于怎么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传授给初入门的学生。在学科学习研究了几十年,要在一个学期里统统灌输给学生,确实很难。. }5 j3 j. X" A

. o* f1 Q0 f* Y9 k1 i% K1 ^% N# L. l( A但即使以“简史”冠名的课程,需要简,就不能兼顾全,否则必然贪多嚼不烂。教材尤其忌讳专家自己看了觉得“微言大义”,可以从非常简洁的文字里读出N层含义。这不是坏事,问题是学生连第一层含义都看不明白的话,后面的N-1层就无从提起了。5 V* f0 J, S4 N2 K3 P5 S
. q5 o' k0 U3 L
最近看了一本过程控制的高校教材,一样的问题:内容很全,但我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自认为老资格读着都费劲。我对内容熟悉,可以从文字反推作者想说什么,最终还是看得懂的,但对初入行的学生就难了。
; l3 W$ c2 i0 c. y" }- B+ U: N/ b
最要紧的是,没有把思路、应用场合、优点和局限说清楚。给出的例子总觉得隔了一层,纸上谈兵。或许是作者并没有实干经验的原因。同样写在纸上的文字,有没有实际经验一眼就能看透。或许有骨架,但是没有血肉,大概就像中学生写纯情和情场老手写风情的差别。
1 \9 k# W( s6 ?: @1 \0 c3 a6 u8 v# M; s( x, l+ O$ m! _
《外国美术简史》的问题更大。我不是学美术的,对美术只能说是爱好,有所了解。但可能是大纲要求,这本教材从远古讲到现代,什么都沾一点,但都是一两句带过。一本书翻下来,除了记住了有一堆主义,还有几个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别的就说不上来了。
. r$ G& `1 k) X* k( Z) p1 X. G) }, V, {2 F, Z/ ]. W
美术(或者说绘画)是人类情感的深刻体现,情感本来就是难以讲清楚的话题。美术又与人文地理、政治历史、哲学思潮密不可分,2000多年的各种画派、画家、画作,还要世界各地,还要德国、荷兰、日本、印度统统覆盖到,要是大纲这么要求,大纲就不合理,或者说制定这样大纲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V8 R" J* K2 m- j
" N) b$ q$ v% J' a+ n3 X挑重要的片段,结合历史、哲学思潮有所深入地展开了讲,把过渡阶段淡化、一笔提过,或者明说这需要另外展开,这才有可能把2000年的外国美术简史说得有点点明白的意思。比如在希腊时代,神本和人本没有太明确的界限,所以希腊艺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艺术是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从不接地气的神本向接地气的人本回归的结果,复兴希腊罗马只是借用形式,并非简单的复古;荷兰画派是中产阶级兴起的结果,他们需要展示自己的财富、品味和新得到的社会地位,所以静物画、人物肖像特别流行,宗教画反而淡出了;法国学院派是思想启蒙、理性主义的结果,美学原则从经验的上升到理论的,这是进步,但教条化后,又陷入形式主义了;俄罗斯结构主义画派的兴起和衰落更是尤其独特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2 U6 m1 g2 U9 F8 P" _) P( I- k$ C! R
这些话题每一个都可以展开成一本大书,不可能都深入展开,但简化到一两句“微言大义”又难以琢磨的话,还不如不说。9 [% P6 \$ T7 _5 w* N; z: b4 O- l* ^( Z
; m* n2 R/ h; o$ w
一本外国美术简史也强人所难,分成古典时代到浪漫派、新古典主义为止的外国美术简史,和另一本印象派到现代派、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外国近现代美术简史,可能更加现实一点。5 R3 r% y4 o1 @7 P

5 |" y& x+ P5 _教材还可以按照主线和辅线组织。主线贯穿全书,辅线用于描述细节或者有意思但没有发展下去的思路,或者最终引向超出本书范围的思路。
! ^& J7 u6 s! F7 O4 z& Z  v7 A8 [+ W: F. I. d. l) q1 A0 T( A/ o9 V
关键是:教材要像地铁图一样,给出学科的经络走向和互动关系,而不只是一堆站名。切忌片面追求系统、全面而不突出重点。简明不是简单地把全书的细节砍掉,而是突出经络和重点,省却次要细节。从油画简化为勾勒,要是没有轮廓,没有眼睛、嘴巴的细节,只是一刀切地地把粗线改细、细线改没、重色改淡、淡色改没,剩下的只能是星星点点的墨迹,那就是一堆莫名其妙。2 m0 @: s0 w0 t0 o: _; W
, ~( L' ]! |+ B
精确的定义和严格的定理证明是需要的,但首先要把“故事”讲好,把发展线索讲好,用“外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然后才是精确的定义和严格的定理证明,而不能反过来。切忌写成业内人的自娱自乐。
% U; W4 a5 @3 D) w/ ^3 L
; ~5 P6 C9 \8 k  R+ k* }" P$ S% b" H说了那么多,我来写一本教材,能写好吗?可能也不行,但我至少会试一下。
: N9 f# g& ~2 z2 h+ {/ k. S6 H$ b0 x0 K7 g. m3 Q6 Y
我写过一本《大话自动化》,试图把自动化的故事讲清楚。我给自己定的原则是:不用一个数学公式。如果没法用大白话说清楚一个概念或者方法,那就是我根本没有弄懂,不应该写这个话题。最后做得好不好不好说,但做到了。而且有大学订购了近千本,大概觉得还是登大雅之堂的。
/ |2 O* }% _# X2 |/ V9 U7 x
( y% l. l- z( E这不是教科书,没有严谨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大概这么做可以。但个人认为,教科书也可以融入一些这样的思路,至少从“讲故事”开始,以数学和定义作为补充,而不是主导。
- x% T2 C, V# W! _0 k- `0 [  ^; T! h! b
当然,数学教材就不可能这么写了。数学的语言是优美的,但教科书首先要便于学生弄懂。这一点偏离了,就舍本逐末了。就成小学语文一上来就直接背《唐诗三百首》了。
* b& M7 b2 i  R7 Z( U& k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4 收起 理由
水风 + 8
老票 + 16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4-20 05:43
  • 签到天数: 300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23-4-30 17:18:40 | 只看该作者
    高校教材的问题在于,写一本好的教科书对教授好处有限,而且一本书优秀与否学生说了不算。你说的还算OK的。太多的书都是导师研究生拼凑出来的。能好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4-30 17:37:41 | 只看该作者
    可梦之 发表于 2023-4-30 03:18
    , m& O3 g# d% |高校教材的问题在于,写一本好的教科书对教授好处有限,而且一本书优秀与否学生说了不算。你说的还算OK的。 ...
    / ^8 R6 u7 F" W5 S
    导师研究生拼凑,那是彻底的误人子弟了。
    6 m7 G9 p& o' C4 _- [0 w  f
    ( n  Y+ q" e0 u/ S- d研究生顶多有能力把读书笔记文本化,这与教科书还是有差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3-5-1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们上大学时是深受自编教材之苦的。现在还这样,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P% h$ K. p2 g2 X1 d+ ]& E
      ?* I- L  }8 Q/ s" L" D
    我在国内大学教过几年书,也与同事探讨过。我觉得根子在文革后科学的春天的时候就埋下了。自那时开始中国的政策取向就是以科研为纲,几乎以论文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当我们与世界隔离这么多年,又有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文革后一代应该是以消化吸收国外科学进展为主,教材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不一定是自编,可以翻译引进国外的优秀和经典教材,以培养下一代为目标而不是自己搞科研为目标。这就像中国民国初期那一代科学家,自己的科研其实一般,但他们扎扎实实培养了陈省身杨振宁等世界级的人才。当然我们国家在文革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强调的是个人科研为国争光,职称看科研,待遇看科研,内部鄙视链里编教材几乎属于垫底。例如北大张筑生教授,北大001号博士,才华横溢,因为编教材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当了多年副教授,至死连博导都不是。他编的三部教材,绝对是顶尖的,造福无数中国学子。但张筑生这样的人太少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搞科研发paper。我们都知道路径依赖的现象,所以现在这个样又有什么奇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1 21: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5#
    发表于 2023-5-1 01:13:49 | 只看该作者
    老福 发表于 2023-5-1 00:11
    & b8 {0 o# x' p说实话,我们上大学时是深受自编教材之苦的。现在还这样,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3 k  y; ]% v# S9 Z
    & n3 o4 ^. e( J6 Y' W  ^4 r5 N
    我在国内大学教过几年 ...
    0 [( y5 N7 T5 g
    我不太同意。我参编过教材,起码可以说知道一部分情况。) x7 ^, v9 B# H3 \
    当年的教材很多就算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的中译本,问题就出在中译本上,翻译的极差。为什么翻译的差,因为译者不懂。8 y: W7 t4 k; c5 ^
    现在对教材这事不是不重视,现在的情景有些不同了。现在很多教材是山头的蛋糕,你是满汉全席上不去桌,而能上去的,很多时候只需要找几个研究生翻译一下,校对一下就算完事。而后续的更多是把语言文本进行一个修改。结果是教材几乎年年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教材。主编可以拿高额版税,参编也许能够分杯羹。有些地方的晋级标准里面有教材,但是是主编教材,而教材参编常规要求主编是高级职称,赶上二十一条军规了。3 i& o2 B( O1 ?# p- q
    我知道的一个老主任,退休快二十年了,教研室教材主编始终不撒手,新任主任到退休都摸不着边。另一个文科科室,国家教材,某个人就给截胡了,每年这一笔差不多几十万。
    ) |/ i$ N; c9 N. P8 ~7 O" C每一个教材都是一个山头,出版社不同油水不同。很多事情并非重视不重视,比如晋级有这么一条,带领学生参加国家大赛获奖,嗯,现在带队 一律都是副校长起,就算所有事都是底下老师干的,带队的还是副校长。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helloworld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 12: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6#
    发表于 2023-5-1 03:02:31 | 只看该作者
    我线代学的一塌糊涂。我儿子学线代,我跟着学了一遍。感觉比当初容易多了。国内线代教材太烂了。这些基础课国家应该组织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4-16 03:01
  • 签到天数: 192 天

    [LV.7]分神

    7#
    发表于 2023-5-1 03:58:12 | 只看该作者
    高校教材的问题,比晨司机和楼上提到的几位,要严重的多。也不仅仅是只有国内的高校教材有问题。美国这边的问题也少不了。- f; s  b" h# D; c5 n$ p" i9 E

    ; h0 ?" e: G# \. M3 _: s妖道以为,高校的教材,实际上不是单单一门课的问题,而是必须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性课程来考虑。美国这边都是每门课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课作为铺垫。比如说你要学生物化学,那么生物学是基础,同时,有机化学也是基础,否则你根本就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对于有机化学来说,无机化学又是基础。因为最基础的化学反应以及很多常识都是在无机讲。但大学的无机化学还必须要有高中的化学作为基础。但现在不是所有的美国高中都有足够的化学老师,所以很多高中,化学实际上是选修的。也就是说,很多大学生,他们要学大学的无机化学,基础不够。直接上的话,是跟不上班的。那么怎么办?
    * e0 W% ]* W) u4 A: r! W
    3 }* x, T2 Q4 ~0 a. C6 Y很多大学里面都为此开设100系列的课程。美国这边,常用的一个说法某某课程101。那是基础的基础了。但大学里面为了观感,都是190, 或者180. 说白了就是高中没学,或者没学到足够高深,从头来补课的。而真正的大学级别的课程都是200系列的。: ~' r7 i6 p) _! u' {4 C
    6 p$ l+ E* {) T/ B, Z2 N+ _
    200 系列的课程,作为很多300系列课程的基础课,是有分数要求的。比如说不到80分,或者3.5/3.6,300系列的你就不能选。只能重修,直到你的分数到了。但分数要求并不说明你该学的都学了。我就见过很多学生学到300级别课程的时候,纷纷抱怨某些章节根本就没学过。这就是200、300系列老师们沟通不足所带来的。7 G9 s  [" W5 P0 p# z) s0 e, n

    0 E, F0 D, |5 z4 z美国这边的教材,都是非常厚一本,4、500页是常规,6、700页也不少见。更变态还有上中下三部的。也非常贵。价格上,每本基本都在100美刀以上。但比较搞笑的是,即使是上中下三部的,下个系列课的老师还是抱怨说,他们要讲的基础知识,根本就没在里面。这是因为生物学的知识积累,现在已经是非常巨大的知识量了。比起物理基础知识这100年就没啥增加,以及化学多少增加了点不同。生物类的新增知识点太多。老师们自己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住。所以,每个人都是喜欢讲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也就是跟自己的科研方向直接相关的部分。
    % C3 H2 I0 E3 H3 b; ^
    & g$ a/ f( ?" g" X但下一个老师喜欢讲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方向了。所以,前后脱节是很常见的。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们还算是比较收敛。等到研究生课,那就纯粹的个人爱好了,完全放飞了。
    0 @) ~1 L  q5 e% Y  s9 K2 U  K
    & l, y0 Q% |, p所以自编教材,往往是出力不讨好,明明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编写,但不要说同事们不满意,学生们不满意。经常就是自己也不满意。因为这个出版以后,可是自负盈亏。整个教材界,能挣大钱的凤毛麟角,能不亏的就已经是屈指可数了。大多数人都指望着自己的学生们一茬一茬的买。但基本上5年陈的就已经卖不动了。- F/ L8 I2 Y/ k: ^5 {

    ; _, w# ~' L, W: a所以呢,最好的教材,还是需要一个团队。比如说挂名沈同的北大版《生物化学》,虽然沈老先生92年就已经驾鹤西去了。但不妨碍后面的三版四版,虽然的确是黄鼠狼下小耗子。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也是挂名在 Bruce Alberts名下。但这老先生说自己自打第三版开始,就没正经的编写过了。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最著名和流行的一套教材。
    ) R! @9 J5 P# f* W4 {
    % [3 [$ F! D) p3 G有了团队,才能有足够多的人力和时间去去芜存菁,及时整理出来过去若干年内最重要的一些新进展。而且保证无论从文字上还是内容上的高质量。国内的研究生团队,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比如当年张云先生的《进化生物学》,虽然因为他早逝,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但他的学生团队可都是在自然/科学上面发文的资深研究者,并且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做文字和内容方面的把关。现在并不是完全做不来,但很少有人肯在这些方面用心就是了。
    5 I# T: f+ t9 Z& E/ X4 W8 J* ?' D! r9 p
    另外,高质量的教材本身就可以保证销量。而销量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即使再累,如果有足够的金钱和荣誉方面的回报,我想很多人还是喜欢去做的。* D! r! x8 U8 W) P+ a4 g. j

    7 q, v, L. f- U( R另外一个,就是学校方面组织的,比如说北大的细胞学教材,当年在翟中和先生的领导下,连续多年都是最佳教材。他自己的名气加上手下的人肯用心,是这个教材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当然,从国外同行那里的借鉴更是很重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这个教材,是由若干不同课程的老师共同参与的,所以无论是跟之前的基础课还是跟后面的更加高级的专业课衔接,都是非常顺畅的。极少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它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9 收起 理由
    helloworld + 5
    johnsonjian + 10
    晨枫 + 10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23-5-1 05:28:32 | 只看该作者
    史节 发表于 2023-5-1 01:13' J6 u. t1 L$ x4 g" |( X+ W
    我不太同意。我参编过教材,起码可以说知道一部分情况。
    + z: `8 d) N3 b6 L3 ~! b当年的教材很多就算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的中译本, ...

    1 l5 F$ M7 W& f- c, s% U猜史节兄主要讲的是文科教材,政治要求高,那么现状也可以理解。
    7 J1 |, y4 O* P+ |( p$ `7 @5 q% j  y8 T/ d! C/ V, p+ P
    我发评论时顺着晨大的主贴,脑子里一直想的是理工科教材,而且评论涉及的主要是八九十年代的旧事。按晨大的观察,理工科教材的现状也不是很好。当然,肯定有好教材,比如张筑生的三门数学教材,道长提到的几个生化教材。但现在理工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教材还有没有人耐心打磨,或者是不是普遍真心重视教材,脱离国内坏境太久,不知道,存疑吧。

    点评

    还真不是。文理都有  发表于 2023-5-1 0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23-5-1 05:49:41 | 只看该作者
    semtex 发表于 2023-5-1 03:02" @. x! d4 k8 _& s+ l% V
    我线代学的一塌糊涂。我儿子学线代,我跟着学了一遍。感觉比当初容易多了。国内线代教材太烂了。这些基础课 ...

    . k0 B* }% o/ z* ^5 s4 t4 L5 {我喜欢逛书店,大概九十年代末已经有比较好的线性代数教材了。可惜自己没享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5-9 20:53
  • 签到天数: 308 天

    [LV.8]合体

    10#
    发表于 2023-5-1 07:44:45 | 只看该作者
    医学教材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北医版和人卫版打架。* [! `7 ?5 N8 N& }2 ^7 @1 t

    3 \/ e8 A( Y% v不同版本的教材专业名词不统一。专业名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  F7 l( X9 z% f3 V* a" b' |

    5 u8 t3 o& i# m你们理工好歹还只是不好懂,得硬啃,我们的是你要敢细品,非得跟欧阳老蛤蟆一个下场不可。& e$ P5 L1 W9 p/ n& w
    1 y  u& w0 G* {7 F/ c( V( V
    但也确实有编的特别好的教材。我们专业的牙体牙髓病本科教材就很不错,虽然跟牙髓之路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那本本就是权威中的权威,不是只给本科看的)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3-5-1 09:04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helloworld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08:35 | 只看该作者
    史节 发表于 2023-4-30 11:13
    ! B, v! c. s5 h, F7 J0 Q, l我不太同意。我参编过教材,起码可以说知道一部分情况。
    $ q& q' _! V9 u/ M$ Z' t当年的教材很多就算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的中译本, ...
      ]6 B; c* K3 A9 K/ y( r& f
    翻译教材真是惨不忍睹。英文理解不行,中文表达也不行,可能连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好?, A& z9 J' }4 v" X7 [
    1 \% q; O( ^& `1 C% L
    说起来,我在国内读研的时候也翻译过教材。当年觉得挺得意的,现在想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11:31 | 只看该作者
    semtex 发表于 2023-4-30 13:02& I! b- K% P0 ~) C
    我线代学的一塌糊涂。我儿子学线代,我跟着学了一遍。感觉比当初容易多了。国内线代教材太烂了。这些基础课 ...
    ' S( R: S9 _) d6 U
    学第二遍和第一遍有巨大的差别,主要是第一遍学得再烂,整体“故事”差不多有数了,第二次就不会被碎片化困扰了,甚至能自己把碎片串起来了。
    7 f& C( V' z  Q0 M+ |# h8 k5 s( x  _6 `" M( ^6 W
    这也是教授编教材的问题。他们自己教过好几遍了,即使看到一堆碎片,也能脑补出主线,所以一点不觉得碎片化。学生就惨了,脑补出大大的黑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8 04:51
  • 签到天数: 1811 天

    [LV.Master]无

    13#
    发表于 2023-5-1 09:45:26 | 只看该作者
    semtex 发表于 2023-4-30 11:02. J. x/ V6 l: w( w# Z# b% j
    我线代学的一塌糊涂。我儿子学线代,我跟着学了一遍。感觉比当初容易多了。国内线代教材太烂了。这些基础课 ...

    7 M6 O5 q" c1 O, Q: t当年俺学线代,完全没学明白,后来在玉泉路跟马中琪学群论,才明白当初学的线代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23-5-1 17:37:54 | 只看该作者
    想起当年的大学物理了,我们学校自己的出版社出版的。完全碎片化,完全不知所云,几堂课下来彻底蒙圈了。后来请教了一个保送进来的体优生,答曰:你去教材科买本他们出的习题集,“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07:15:35 | 只看该作者
    moletronic 发表于 2023-4-30 19:45
    , L0 t! z, N5 O4 h) F$ @当年俺学线代,完全没学明白,后来在玉泉路跟马中琪学群论,才明白当初学的线代是什么。 ...

    " o; t8 l/ b; m# a  \. F$ J3 O我倒是大学线代学得津津有味。那是我最开窍的年代,后来又浆糊封上了,一直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23-5-6 16:16:18 | 只看该作者
    可梦之 发表于 2023-4-30 17:18
    0 K$ `0 w# t' g5 H$ ~高校教材的问题在于,写一本好的教科书对教授好处有限,而且一本书优秀与否学生说了不算。你说的还算OK的。 ...

    . o6 F- V' p% ]国外的大学教材一本合几百块-1000块人民币不等,不乏有教授写出经典教材而财务自由的。中国大学教材大部分都是老师赔钱出版(靠申请区区几万块教材出版基金),都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没有自我动机。看国内这种内容陈旧、结构不清的教材还不如直接用国外优秀教材(英文版,中文翻译版的反而把人搞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15:28 , Processed in 0.0437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