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 U# Z. N c! K/ Z# O3.米诺尔卡之战. B, r; ?: T6 m$ X4 \3 f6 s
, V# S% {# A8 O5 M: q
* F `0 f; C/ ^# }, H& s米诺尔卡是法国土伦港西南方向350公里以外地中海的一个小岛,拥有世界第二深的天然良港马洪港(Port Mahon)。自从1708年被英国占据,米诺尔卡就一直是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前进基地,岛上有三千英国守军,扼守马洪港的圣菲利普要塞拥有大小火炮800门。米诺尔卡面积七百平方公里,区区三千守军不可能处处设防,法军登陆不成问题。英军的防御重心是圣菲利普要塞,只须坚守数月,皇家海军便会驰援。米诺尔卡周围的制海权一旦落入皇家海军之手,登陆的法军便成了瓮中之鳖。因此法军只能寄希望于声东击西,作势入侵英格兰以吸引皇家海军的兵力,然后出其不意突袭米诺尔卡,争取速战速决。8 Y+ E0 ]' o+ P2 I9 Q- d
/ t9 O- A5 ] V+ r ]0 _- w0 s
1756年4月12日,法国海军中将加里索尼埃尔侯爵(Marquis de la Galissoniere)率领十二艘战列舰扬帆起航,护送一支装载12,000法军的运输船队杀奔而来。五天以后,法军顺利登陆米诺尔卡,然后跋涉24公里兵临圣菲利普要塞城下,一路上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英国守将是82岁高龄的布莱克尼中将(William Blakeney),身患痼疾卧床不起,但头脑非常清醒。他将三千守军全部撤入要塞,咬紧牙关,固守待援。驻扎马洪港的三艘英舰侥幸逃脱,撤回直布罗陀报信。
6 B/ F$ x2 n; v 7 b2 _6 c1 d' j0 B- {) [. P- t
法国的战前情报工作非常差劲,登陆米诺尔卡的法军司令黎世留公爵(Duc de Richelieu)惊讶地发现岛上居然还有英国守军,而圣菲利普要塞易守难攻,他不得不做长期围困的打算。法军的弹药、粮食、甚至饮水都必须依靠海上供应,而几艘英国巡洋舰就能够截断法军的后勤补给。此后守城英军望眼欲穿,围城法军忐忑不安,都在等待皇家海军的来临。直到5月19日,一支英国舰队才出现在米诺尔卡海域。岸上手持望远镜观察敌情的黎世留对麾下将官说:“一个很有趣的节目正在上演,如果加里索尼埃尔先生击败了敌人,我们可以优哉游哉继续围困;倘若他遭到失败,我们就必须不惜代价立刻攻城。”& ~$ X! u2 @. w, V
( T- k# k' z* N
早在去年十月,英国海军部就接到了法国土伦舰队整军备战的情报。这年一月间,英国陆军总司令康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呼吁增援米诺尔卡,安逊却认为这是法国人的诱敌之计,置若罔闻。此后关于法国准备攻击米诺尔卡的情报如同雪片一般飞来,纽卡斯尔内阁直到3月9日才决定派遣10艘战列舰增援地中海舰队。3月11日,约翰·拜恩(John Byng)被任命为地中海舰队司令,接受了解救米诺尔卡的使命。
7 l; ]. ?$ W& W( u8 u K8 D' a( w, o! O$ Q
时年52岁的拜恩出身海军世家,其父是皇家海军宿将,1721年受封托林顿子爵(Viscount Torrington),1727年官拜首席海军大臣。家中行四的拜恩无望继承父亲的爵位和产业,13岁便进了海军,此后少年得志,一帆风顺,23岁出任一艘巡洋舰的舰长。拜恩是典型的官宦子弟,养尊处优,好逸恶劳,三十余年的海军生涯乏善可陈,全凭资历和关系步步高升,42岁时提为海军中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拜恩在地中海舰队担任要职,虽无尺寸战功,也算摸透了地中海西部海域的情况。此次增援地中海战区的消息传出,拜恩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M5 `" n* E* D
- |- P7 I* x4 S8 E安逊以慧眼识珠著称于世,选择拜恩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算。其实安逊对拜恩的评价不高,认为他缺乏统御才能和进取精神,战时指挥过于小心谨慎。安逊曾经私下里批评拜恩:“我不明白为什么某些舰队司令总是觉得自己处境危险,除非拥有压倒多数的兵力优势。”无论如何,安逊在公开场合仍然显得用人不疑,认为“拜恩的舰队足以击败地中海的任何一支法国舰队,”并提拔拜恩为海军上将以壮行色。
) \1 m' b" y4 K4 D9 P5 V2 a) v" X! @ 0 f) z- ], I I8 X
拜恩舰队的组建反映了安逊对地中海战区缺乏重视。此时皇家海军有27艘战列舰游弋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28艘战舰集结朴茨茅斯港待命,但拜恩不能抽调其中的任何一艘战舰。拜恩为了凑足麾下战舰的人手,屡次跟海军部交涉,终于获准抽调海峡舰队的水兵。然而拜恩被迫搭载增援米诺尔卡守军的一个步兵团,为了给这些步兵腾地方不得不舍弃了自己的海军陆战队。由于军情紧急,拜恩舰队在人手短缺、未及修缮的情况下,于4月6日扬帆起航。由于路上遭遇风暴,拜恩舰队5月2日才抵达直布罗陀,与逃离米诺尔卡的三艘英舰会合。
% r* n! B. [( Y. V, X
) I0 H: m! ?: W5 T) \直布罗陀总督判断法军即将来攻,因此拒绝给拜恩舰队提供人力支援。港内船坞空空荡荡,拜恩没有材料修理残破的战舰。五天之后,情绪低落的拜恩离开直布罗陀,驶向米诺尔卡,临行前发函海军部,声称自己没有得到直布罗陀一兵一卒的支援,此次远征毫无希望,米诺尔卡的陷落指日可待。英王乔治二世看了这份公函,惊呼道:“这个人毫无斗志!”安逊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用人不当,连忙派人赶往直布罗陀解除拜恩的指挥权。
( Q: O! w l4 T1 R $ W7 n; i/ @7 p
然而亡羊补牢为时已晚。5月20日,拜恩舰队在米诺尔卡海域同加里索尼埃尔的法国舰队接战。英舰队13艘总共载炮836门,法舰队12艘总共载炮796门。海战伊始英舰队照例组成战列线,抢占上风向逼近法舰队。按照常规,英舰战列线逼近以后应该转向与法舰战列线对齐平行。拜恩舰队却一直保持40度的夹角,斜刺里冲向敌阵。按照拜恩事后的战报解释,他的意图是旗下战舰各自斜穿法舰战列线,以近距离舷炮齐射轰击敌舰薄弱的船尾。这是非常高明的纸上谈兵,实际操作却大相径庭。. w8 A# j5 q: ^* T) O2 S
. }- P# [+ [. r
由于英舰战列线速度优势不足,逼近过程中渐渐落到后面。拜恩的前队错过了敌舰的前队,逼近接敌时堪堪与法舰队中央对齐,后队远远拖在火炮射程之外。拜恩设想双方接战时呈V字形排列,结果变成了Y字形。突前的六艘英舰承受法舰整条战列线的三次齐射,风帆绳索受损严重,其中位居第六的“无畏号”(Intrepid)前桅杆被击断而失去控制,漂向敌阵,遭到两艘法舰的夹击。第七位的“复仇号”(Revenge)跟上救援,后续战舰无所适从,英舰战列线顿时乱成一团。拜恩坐镇旗舰“拉米利斯号”(Ramillies)居第十位,他的舰长建议脱离战列线,挂满风帆冲上去攻击法舰队的后卫。拜恩回答:“我作为舰队司令不能这样单枪匹马冲向敌阵。马修斯接敌时未能保持战列线的完整,结果上了军事法庭。我不能重蹈覆辙。”
, K" H* P, O7 s5 v# c6 ?" t ( Z9 f, Z$ [2 ~' w6 [: Z; R
结果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海战当中,拜恩的前队以寡击众对抗12艘法舰,后队一直拖在火炮射程之外。法国舰队司令加里索尼埃尔未能把握战机,下令前队掉头围攻英舰,而是满足于一个平局,带领舰队撤离战场。当晚双方盘点损失,都伤亡了两百多人,战舰无一沉没。英舰队阵亡两位舰长,六艘战舰风帆桅杆损坏严重。拜恩召集舰长开会讨论何去何从,最后决定撤回直布罗陀修整待援。这个决定断送了米诺尔卡的一线生机。英国守军坚持到6月29日,布莱克尼认为自己不辱使命,向法军投降。: j) Z$ W: j) G) X
y: n* E0 ]5 f5 ^- B
攻克米诺尔卡的消息传开,法国人欢欣鼓舞,认为英国一定会求和。也确有一部分英国权贵如此打算,首席大法官哈德维克认为英国已经无望赢得这场战争,首相纽卡斯尔私下里也很赞同。然而权贵们的小算盘敌不过汹汹民意。英国民众对丢失米诺尔卡的反应不是气馁,而是愤怒。纽卡斯尔上街时遭到老百姓的围攻,马车被糊满烂泥,军国大事顾不上了,先保住乌纱帽要紧。内阁绞尽脑汁推卸责任,海军部为了构陷拜恩不惜删改他的战报,某些高官暗地里派人到处煽风点火大搞舆论导向。拜恩一下船便被关押候审,海军部罗织证据以确保拜恩的有罪判决。
" W2 I1 E! @, K/ @2 L/ X
; K, z$ e$ y, h出身贵族世家的拜恩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争锋相对,声称指控自己的海军部官员是“一帮刀笔之吏,除了一点机心、一肚子坏水,别无所长。” 拜恩发表了自己未经删改的战报原文,并雇佣了一批知名作家写文章攻击纽卡斯尔内阁,指责政府拿拜恩当替罪羊,以掩饰自己的腐败和无能。这年8月,公众舆论开始将矛头指向政府,下议院领袖皮特公开要求议会追究本届政府丢失米诺尔卡的责任。10月间,纽卡斯尔内阁垮台,安逊也丢掉了海军大臣的职位。
1 J$ T$ V& h$ B2 r 5 D' h! Y/ u- [2 ~
德文郡公爵领衔的新内阁未能改变拜恩的命运。这年12月,由十二位海军将领组成的军事法庭终于开庭。拜恩当庭宣读了洋洋万言的自辩书,表示他尽了最大努力援救米诺尔卡;无奈他的舰队和对手相比,在战舰的吨位、舰炮的口径、以及人员的配备等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尽管如此,海战以后撤离战场的是法国舰队而非英国舰队。最后,他将米诺尔卡陷落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海军部的短视和渎职。
7 P6 \" Y# ]' R 7 ~& }3 A0 b: z. d2 N9 Z# a, e
军事法庭听取了数十位证人的证词,最后免除了“临阵脱逃”、“胆怯避战”等等控罪,但是认为拜恩未能尽最大努力击败敌舰救援米诺尔卡,依照《战争条例》第十二条判处他死刑。军事法庭将判决书呈送海军部的同时,附上一封全体成员签名的请愿书,表示仅仅因为一个判断失误而判处拜恩死刑违背良知和道德准则,恳请有关方面宽大处理。/ |1 t+ d$ Z, X! Z
j& N' J% K S& S
枪毙一位海军上将在英国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七位海军大臣之一的福布斯(John Forbes)以量刑过重为由拒绝在判决书上签字,拜恩的舰队副司令韦斯特(Temple West)拒绝接受海军部的委任以抗议这项判决的不公。呼吁赦免拜恩的政治人物形形色色,其中有辉格党大佬威廉·皮特和政坛新秀霍拉斯·沃波尔,也有以道德沦丧著称于世的达什伍德(Francis Dashwood)。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也加入了这场“拯救拜恩”的政治运动,托人将黎世留公爵的一封亲笔信带入英国,信中高度赞扬拜恩的将道。
9 _9 }7 A& l% _$ G* v; q5 T
0 J7 ?& m& E4 e' x, ]5 |/ I最感人的当属年过六旬的海军司库道丁顿(Geroge B.Dodington)。道丁顿是纽卡斯尔的亲信,又是众矢之的海军部高官,按理说应该三缄其口,然而他基于人道主义的良知毅然挺身而出,两次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敦促议员修改草菅人命的《战争条例》。霍拉斯·沃波尔这样赞扬自己父亲昔日的政敌:“这个高尚仁慈的演讲感人肺腑,得到了所有议员的关注和理解。考虑到目前民意汹汹的情形,我得说这个演讲胆气过人,足以让我的国家汗颜。”- o# n1 S; O; a h
, ^# ?, b' d6 D+ `. N$ E7 \2 {然而英王乔治二世拒绝赦免拜恩,于是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1757年3月14日,海军上将拜恩走上刑场。8 b" ^) {& _, w0 |$ O
: H$ E0 F; t+ R( n
拜恩在宣判之后的几个月里表现得相当勇敢,没有辱没家族的名声。这天上午,停靠朴茨茅斯港的战列舰“君主号”(Monarch)上戒备森严,海军部要求港内所有舰长都乘坐小艇停在君主号周围观看行刑,接受教育。十二点正,拜恩走出船舱,步伐沉稳,表情镇定。他向甲板上的同僚鞠躬致意,然后对监刑的司法官说:“我的朋友,请随我来。” 拜恩步入后甲板,九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行刑队枪上刺刀矗立等候。拜恩将一封遗书交给司法官,再次鞠躬,低声嘱咐:“先生,请记住我给你交代过的事情。” 然后走到行刑队前面,在一个布垫上双膝跪下。一位朋友上前欲为他蒙住双眼,拜恩婉言拒绝,自己戴上眼罩。与此同时,九名士兵以三排横列前进两步,前两排举枪瞄准,等待拜恩的信号。拜恩跪在布垫上低声祷告一分钟,然后丢落手中的丝巾,算是给了信号。于是六枪齐发,五弹中的。拜恩仰天倒下,一命呜呼。3 K# X, \. Q) R) {4 T- H7 f
0 }7 }7 b5 }% h9 J) C& o* U, D
! `% @3 s: @; `
1 p& E8 F2 Q* Y0 x& |0 i伏尔泰为此有感而发:“这个国家时常需要枪毙一名海军上将以激励其他的人。” 伏尔泰的戏谀之言却是一语中的,这个事件是皇家海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拜恩的命运告诉所有的人,即使是最有势力的朋党也无法挽救一个怯战的海军将领。积极求战并不能避免过失,但最致命的过失是不敢冒这个风险。从此以后,皇家海军逐渐形成了攻击再攻击的传统,这成为英国将领作战时最大的心理优势。此后的百余年间,皇家海军的对手在海战中已经习惯于取守势,而其中大多数根本不敢奢望胜利。无论是官兵的悍勇还是数量的优势,都无法弥补这种心理阴影造成的劣势。( t* b. @% B4 ]
, F2 f% g! U* u9 p( \( S3 d& r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