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美国反华统一战线不统一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2:5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6-29 10:15 编辑

美国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只剩一件事了:反华。不管是AUKUS、Quad还是IPEF,美国都直奔主题:反华。现在把G7和北约也往反华方向带了。作为西方世界的龙头老大,美国做到了把盟国拽上反华战车,拜登做到了特朗普没有做到的事。

不过能拽上车,就可能有跳车的。

6月27日,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实际上是美国在德国运作的智库)的座谈会上表示,欧洲不应该像对待俄罗斯那样对待中国,欧洲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与中国敌对(turn our back on China)。他主张欧盟继续延续以往的对华政策:将中国视作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对手(Partner, competitor, rival)。他指出,无论承认与否,中国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

一天前,荷兰首相吕特在访谈中也指出,欧洲应该在与美国协调的同时,制定独立的中国政策,与中国敌对帮不了任何香港人或者新疆人。他没有明确说的是,损害与中国的贸易联系对欧洲的伤害大大多于对中国的伤害。

比利时和荷兰跳出来,反对“跨大西洋联盟”跟着美国的指挥棒全面转向反华,很有意思。

在中国问题上,西方世界正在呈现多层次的分裂。在政府和民众层面上,出于舆论洗脑和文化傲慢,反华情节在加深;在商界,出于经济现实,对华依赖在加深。在地缘政治层面上,美国因为全球霸主地位受到中国釜底抽薪式的威胁,东欧国家因为俄罗斯威胁和中国拒绝制裁俄罗斯而敌视中国,两边走到了反华的一面;西欧一方面因为经济上需要来自中国的浮力才能不沉入水中,另一方面不认为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对反华不那么起劲。

老欧洲不乏反华势力。英国自然不用多说,德国、丹麦甚至荷兰、比利时都容易找到反华的声音,欧洲议会差不多是反华大本营。但鼓噪的和管事的永远是不同的人,鼓噪者只需要“聆听心灵的声音”,管事者需要盘算柴米油盐酱醋。

欧洲最先搭上工业革命的列车,也最先在换车的时候被甩下。欧洲早就不是世界工厂了,靠殖民降低人口压力,曾经靠殖民地输血和美国的拉动保持脑袋浮在水面以上,现在靠中国。

最有活力的经济部门永远也是出口最旺盛的部门。2020年美国出口的四大支柱是民用航空(720亿美元)、原油(500亿美元)、精炼油(650亿美元)、半导体(490亿美元),农业出口的声势很大,但实际上没有几个钱。

欧洲的空客也很厉害,但没有原油、精炼油、芯片的强劲出口。欧洲的出口最强项是德国汽车,2020年德国汽车出口高达1230亿美元,只不过这里面大头是欧洲内部,出口到中国167亿美元,美国151亿美元,英国(不算欧盟但还是欧洲)133亿美元。

欧洲已经在看着工业4.0的列车远去,德国汽车在新能源时代面临空前挑战,即使不至于成为废牌,也难再是王牌了。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继续低下,产业结构陈旧,基础建设落后,社保负担沉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说欧洲经济是舟,中国经济就是水。欧洲需要中国之水把欧洲之舟浮起来。

美国是第二波,所以直到奥巴马,也是打右灯向左转。但美国(欧洲也一样)看待中国像有些城里人看农民工一样,应该勤快利索地把活干了,然后悄没声息地从视界里消失。但中国这个农民工好像对自己的定位懵然不知,或者不以为然,“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不仅坐进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央,还自己动手重新装修起来了。

对美国来说,中国不仅从经济上的打工者晋升为竞争对手,还在政治上有颠覆“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的危险。

问题是,欧洲未必乐见“中国治下的世界秩序”,也对“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多有不满,尤其是美国习惯于既当赛手又当裁判。

美欧裂隙不是新问题,德国在默克尔时代是欧洲抵抗美国反华压力的中坚。德国大选后,“交通灯联盟”上台,其中绿党的反华情节尤其浓重。联盟里最大成员社民党在与默克尔联合执政时代,也是德国政府内“疑华”声音的主要来源。

美国要拉上欧洲反华,最主要的就是要突破“德国堡垒”,在“交通灯联盟”时代,差不多做到了,尽管朔尔茨还有点吞吞吐吐。拿下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就好办了,G7的声音就统一了。在北约内,美国具有压倒性影响,斯托尔滕贝格基本上就是美国的传声筒,加上英国和东欧国家的帮腔,对中国加强对抗立场也是可以预期的。

但这不等于欧洲就被拽上反华战车了

荷兰和比利时在欧洲算不大不小的国家,但地位重要。如果说欧洲像诸侯联盟,老欧洲是其中的贵族俱乐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是其中的望族小圈子。欧盟来自欧洲共同市场,欧盟煤钢联盟是欧洲共同市场的前身和核心小圈子。

荷兰的资格很老,在英国还没有崛起的时候,就是欧洲的“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还是股票交易所的发源地。比利时的历史更加复杂一点,是列强争霸后共同同意的缓冲区,但资格也很老了。这倆国家在老欧洲说不上一言九鼎,但还是“说话有人听”的,尤其是为“沉默的大多数”出头发言的时候。即使是法国、意大利,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加了一带一路,另一方面也在美国“一对一”的时候顶不住压力。在G7里,只要德国不坚定,法国、意大利就顶不住顶不住,何况G7里,德国、法国、意大利加起来也只有三票,美国有英国、加拿大、日本的铁票,压服德法意是做得到的。但要是有不再G7内的荷兰、比利时“出头”,连德国都是可能再“动摇”回来的。

荷兰、比利时绝不是亲华,他们只是看清了自己的利益所在,看清了美国要牺牲盟国利益来保全美国利益的实质,即使盟国再牺牲利益就要沉没水里了。

西方媒体用schism来形容欧美之间的隔阂,这是很有意思的用词。schism源于希腊语,意为分裂,但是很重的说法,不会轻易使用。基督教历史上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是第一次用schism的说法,天主教和新教的分裂是第二次,在某种意义上,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分裂也可称为schism,但较少用这样的说法。现在欧美之间在中国问题上的分裂,用上了schism的说法。

不过欧美之舟在指望中国之水上实际上没有分别。欧美遇上几十年未见的经济危机,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了。现在技术上到没到衰退已经不重要了,欧美都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打退滞涨的威胁,近日美国战略智库CSIS竟然出现名为《中国新冠清零:西方应该做些什么》的报告。

报告首先比较了中美抗疫,指出中国政府哪怕低报,实际新冠死亡数字是报导的5000多人的十倍,也只有美国的1/20,清零政策的成效不言而喻。这是少见的正面肯定中国抗疫成就的报告,出自以对抗中国为己任的CSIS。很是惊讶。报告接着罗列了一大堆中国清零政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国际信誉方面的损害,建议美国政府至少在抗疫问题上与中国化戈为帛,并鼓励美国商界利用关系向中国提供mRNA疫苗,帮助中国摆脱对疫情再起的担忧。CSIS从来是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肯定不是在为中国着想,中国要是因为“错误的政策”受到损害,美国应该偷着乐才对,为什么突然这么热心了呢?原来是怕中国动辄封禁,再给世界供应链造成动荡,美国受不了了。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伯恩斯也拜见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讨论中国的清零政策问题。马晓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清零政策不变。同样,伯恩斯是在为美国政府传话:别再封禁了,中国一封禁,世界就喘不上气了。

中国不是有意为难任何国家,但中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中国人的安危。

在反华统一战线问题上,不仅美欧不统一,美国也是精神分裂的。但饿死事大,失节事更大,怎么办?

嗯,凉拌。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52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testjhy + 10
方恨少 + 12
helloworld + 2
jerf71 + 8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4-11-9 11:44
  • 签到天数: 2166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2-6-30 00:23:3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在新疆和台湾问题上叫牌,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在西藏上再加重砝码,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也没什么好牌打了。大陆只要不乱阵脚,不要在出什么蔡爷,李爷的各种幺蛾子,要打的牌会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12-3 11:19
  • 签到天数: 1111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22-6-30 01:28:01 | 只看该作者
    土鳖早一天与美匪脱钩,蛙岛早一日回归。要事实脱钩,还得派懂王出马,既打倒美匪国内的全球派,又打倒土鳖内部的西化投降派。两边阻力都没了,脱钩战略可成。到底谁才是霸主,谁离了谁活不下去,不试试怎么会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01:30:07 | 只看该作者
    huma 发表于 2022-6-29 10:23
    美国在新疆和台湾问题上叫牌,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在西藏上再加重砝码,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也没什么好牌 ...

    这些都是骚扰性的派,就像中途岛、珊瑚海后日军在太平洋到处放火,但已经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了。新疆、西藏、香港也就相当于拉包尔、布干维尔的战斗,台湾倒是瓜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471 天

    [LV.Master]无

    5#
    发表于 2022-6-30 05: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方恨少 于 2022-6-30 05:25 编辑

    德国社民党传统上并不比基民盟更反华,施罗德时代更是亲华亲俄反美,绍尔茨是上届默克尔政府的副总理,大选前曾公开表态他高度赞同默克尔的政治路线,如果上台会继承默克尔的方针政策,不会做大的改变,上届政府里社民党最反华的是那个二货外长,被德国人骂惨了。当然,没想到换了个外长更烂。

    德国本届议会里真正反华的就是绿党,整个一美国的走狗,但由于它是议会里第三大党,任何政党想上台都得带上它,不忍受它的反华,就只能下台了,无论是社民党还是基民盟谁上来都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在乌克兰冲突与反华问题上绍尔茨和社民党表现的并不积极,只是说些场面话而已,一直是绿党在上窜下跳,绍尔茨估计心里已经恨死他们了。

    而且,根据我对德国媒体上德国民众言论的观察,乌克兰冲突以及对俄制裁之后,德国民众反对干涉台海冲突和制裁中国的反而增多了,毕竟3月以来物价的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如果再跟中国撕破脸大家都不用活了,别看德国人平时爱逼逼,关乎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这点理智还是有的。谁疼谁知道!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6-30 08:19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6-30 05:32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8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赫然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06:13:45 | 只看该作者
    方恨少 发表于 2022-6-29 15:23
    德国社民党传统上并不比基民盟更反华,施罗德时代更是亲华亲俄反美,绍尔茨是上届默克尔政府的副总理,大选 ...

    朔尔茨可不是施罗德啊。事实上,德国只有一个施罗德,再也没出过第二个。连默克尔都不是施罗德。

    朔尔茨不管心里怎么看中国,被民意、党内和“友党”推逼,他很难在中国政策上回到默克尔时代。

    德国的物价还要再涨上一年半载,才能真正扭转民意。不过这物价我估计三年五载都不一定下的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1 21: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7#
    发表于 2022-6-30 10:15:09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事情需要激化一下才能解决。
    反华统一战线从其意识形态来说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承认中国强,那么就要解释中国为什么会强,意味着中国道路是可以走通的,那么对于西方唯一的意识形态来说是灭顶之灾。不成认中国强,那么反华统一战线就显得毫无必要。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裂就制造出了中国人看起来很是啼笑皆非的事情。
    中国过去没这么强,事情也就没显得这么紧迫,在意识形态上反华可以形成统一战线,而现实当中则没那么紧迫。现在中国的强如同客厅里面的大象,就要千方百计的歪曲,诬蔑,造谣,拼命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邪恶帝国,另一个苏联,等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发了疯。于是反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无论什么人都必须要说的,要人人过关的政治表态。但这又造成了一种无法真实描述中国实力的话语。就是反华到了连真实描述中国也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于是中国的形象是极其分裂的。邪恶的而又强大的,似乎咄咄逼人的另一个纳粹,而又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远不如西方能够搞出原创来,只会抄袭、模仿,不过是苏联的拙劣仿品罢了。
    若是没有这种态度,美国怎么会轻易的发动贸易战,搞的到了今天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事情如果没有激化,完全可以继续糊弄下去。而事情开始激化的时候,那么就要开始在要里子还是要面子之间进行选择了。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22-7-5 00:42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7-1 02:04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6 04:00 , Processed in 0.04211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