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事故爆炸,还是被乌克兰的导弹击中后爆炸,“莫斯科”号巡洋舰在挣扎了一天后沉没了。在苏联时代,这是“光荣”号,“光荣”级的首舰,1976年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开始建造,1979年下水,1982年入役,一直在黑海舰队服役。& V& [% A; E0 I( P3 a
l$ T( `6 K; w
这是苏联时代仅次于“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和“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的第三大舰,共有三艘,二号舰“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原名“罗波夫元帅”号)在北海舰队,三号舰“瓦良格”号(原名“红色乌克兰”号)在太平洋舰队,四号舰“乌克兰”号没有完成,苏联就解体了,此后泡在黑海里锈烂,一直到现在。五号舰“十月革命”号在船台上就被拆废钢铁了,六号舰命名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没开工就下马了,七号舰、八号舰连命名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下马了。
9 M$ [! q/ u o; C6 C4 O4 L; d- d ^8 Z7 M/ s* \' `& R! v
“莫斯科”号作为黑海舰队的旗舰,参加了格鲁吉亚战争、克里米亚事变、叙利亚战争,当然还有当前的乌克兰战争。但这曾经是新思维中的俄罗斯与西方发展和平友好互信合作关系的象征。1989年12月2-3日,柏林墙刚倒塌两星期,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在马耳他会谈。在这个号称“从雅尔塔到马耳他”的会谈上,两人联合宣布冷战结束。按照议程,苏方东道的会谈应该在马耳他外海上的“光荣”号上举行,但风浪太大,最后只好改到在港内被租给德国旅游公司的苏联邮轮“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上进行。
" Y2 b3 j o) Q# R7 p1 r, _3 h' z7 C# q, K0 W6 a
1990年,“光荣”号进坞大修,期间苏联解体,大修拖到1999年才结束,战舰也在1996年重新命名为“莫斯科”号。2003年,普京乘坐“莫斯科”号访问意大利的撒丁尼亚,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应邀登舰。普京在马格德莱娜海军基地对记者说道,这代表了俄罗斯与北约的互信在增加。# ~# C! q0 J" ?" A1 H, r* u
6 b3 m4 }9 Z, I+ N6 a" t2 |
2020年“莫斯科”号再次进坞维修和升级,计划要一直用到2040年。
$ Y* P/ Y! e( L9 [1 p( c8 u! ~- Q m5 W
在乌克兰战争里,“莫斯科”号参加了蛇岛行动,也就是乌克兰军人竖中指的那次行动,现在成为乌克兰的纪念邮票了。估计乌克兰会为了“莫斯科”号的沉没再发一套纪念邮票。, U4 f2 p1 Q# O8 ^4 n
1 t( z' C4 j9 Q. x8 T! D
“莫斯科”号40年的海军生涯够长了,但其中有9年多在船坞里。比起夭折的姐妹舰,“莫斯科”号还算幸运的,就是死得窝囊点。但在当年,这是苏联海军的骄傲。火力接近“基洛夫”级,但预计建造的舰船数量就大多了。满排约11500吨,16枚P1000重型反舰导弹,64枚垂发的S300F远程防空导弹,40枚“黄蜂”近程防空导弹,6座AK630型6管30毫米加特林炮,1座双联装AK130型130毫米舰炮,火力强大,线形威猛,堪称暴力美学的经典。
" o+ q9 |1 `$ u* A2 l
1 X$ O3 d$ B5 d5 R; {: A, l9 w- mP1000是专为反航母设计的,射程550公里,速度M3,弹头重1000公斤,听着就吓人。S300F是大名鼎鼎的S300的海军型,与“黄蜂”、AK630一起构成三层防空圈。这曾经是连“现代”级驱逐舰都奉为“反航母杀手锏”的中国海军羡慕的对象。“瓦良格”号航母拖回中国后,确实有过把“乌克兰”号也拖回来的想法,当然,后来不了了之了。" ?4 i' ~. W1 v2 V0 I
. m" U4 q& p- S: ]+ P% N, v在叙利亚战争中,“莫斯科”号在东地中海为叙利亚境内的俄军提供防空掩护。在乌克兰战争中,“莫斯科”号则在敖德萨外海巡逻,控制乌克兰黑海海岸的空域。
- x- y, p2 ^$ S8 O/ Z# d. c* G
1 \1 u6 c$ p4 Y, L U& }”莫斯科”号的爆炸原因还没有最后定论,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确实有可能如乌克兰所说,是两枚“海王星”反舰导弹击中后起火爆炸的。“莫斯科”号沉没后,俄军猛烈轰炸位于基辅的制造“海王星”导弹的工厂作为报复,很难相信这是巧合。$ ?( f5 }( y/ R/ f
9 ^( q( @! ^3 ?) @0 g: ^“海王星”是俄罗斯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的乌克兰改进版,射程从130公里延长到300公里,弹头重150公斤,电子设备有所改进,速度依然为高亚音速,在技术上对标70年代的美国“鱼叉”,主要用于5000吨以下的军舰目标,但要是10000吨的军舰的抗战损设计不好,当然也不会谦让。0 T6 S6 D6 I- q0 v
5 M% g/ k% ]/ q8 D/ @' g8 d# U- {“海王星”岸舰导弹系统自带搜索雷达,但据报道,“莫斯科”号发生爆炸的地点离岸约100公里,远远超过水天线,岸基雷达发现有困难,有可能是北约秘密提供的目标方位信息。事关机密,兹事体大,尤其涉及到不明人数的俄军水兵伤亡,相信北约不会承认,内部也需要时间才能通报,这也可能是美国最初不能确认的原因。2 Y7 Y) M! q! T% J u! @
. b6 Y* ~! u6 L) k8 ^
同时,乌克兰可能也是半盲射,只是运气爆棚,非但击中了,还击沉了。但本来就依靠北约的目标位置概略提示,自己无法提供远程探测,击沉也是靠盲猜,并无直接证据,难怪一开始大家都在蒙。; O* a$ } q) B: C
/ k' K. @% _2 Y+ t7 b+ Z
这将是马岛战争中“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后第一艘万吨级战舰被击沉,事实上也是二战后唯二被击沉的万吨级战舰。现在正好是马岛战争40周年,“莫斯科”号恰好在马岛战争那一年服役,历史就是这么无巧不成书。, w1 G( }0 U$ C0 [
1 L4 j N! y9 X不过马岛战争中被击沉的“谢菲尔德”号在海上烧了四天才沉没,“莫斯科”号才一天就沉没了,着实快了一点,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J" {7 D2 k( m+ n# s- O5 K
8 A9 t% G9 q" k3 Y, m0 i苏联海军的舰船设计原则是火力第一,速度第二,防护第三。为此,苏联战舰的甲板上堆砌大量导弹,经常连再装填能力也不考虑,只要求在第一时间尽数打出,然后自谋生路就行。为此,不仅反舰导弹堆放在甲板上,防空导弹的备弹库也在甲板室内,尽量缩短装填路线,但不利于战损管理。
; w3 o1 K4 Y. C0 \+ V$ b" e' L6 [) B$ R4 d9 q* J! b8 J
速度也是十分强调的,苏联海军首先采用燃气轮机动力,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功率和航速。但耐海况性就不那么强调,沉重的导弹堆放在甲板以上重心较高,不利于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受到战损后水线下舱室进水后更是容易失稳。
, E2 c0 e4 k: D) o3 g' `
/ s' B' f0 M2 j" t! u防护有两方面,一是适当的装甲,包括把部分舰体结构等效为装甲;二是损害管制,尤其是必要时可对起火舱室灌水灭火。“提康德罗加”级和“伯克”级的垂发弹舱有装甲防护,采用中线甲板下的位置,不仅降低重心,也因为受到舰体结构的额外保护。万一被击中起火,还可灌入海水灭火,不至于引起恶性大爆炸。“朱姆沃尔特”级反过来,垂发沿舷侧布置,外侧是泄压板,万一被击中,爆炸压力直接向舷外泄压,避免影响舰内主要结构。不同思路目的是一样的:避免不可控的二次破坏。
n8 H* m5 H5 O7 }1 R$ n
1 D3 E) z/ p5 ^4 v5 S4 X1 A- k但苏联战舰把导弹密集堆放在甲板上,既容易受到打击,又不可能灌水灭火,难以控制二次爆炸,很不利于抗战损。“光荣”级正是这样的:8枚P1000在两舷一字排开,想打不中都难。S300F弹舱倒是因为重量关系在中线甲板下,AK130的备弹多达720发,也在甲板下。但“黄蜂”的备弹是在甲板上的,AK630的也是。
7 M) e3 D* K* {3 ^0 o7 x e8 E: L% y- p6 X6 q; W
在这样几近“一次性使用”的海军建军原则指导下,一般的舰船损管和抗沉设计也很难有多上心,官兵损管训练也可能不到位。一战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水兵在战斗状态下就必须披挂上防火头套,因为战舰被击中起火时,这样的简单防护可能就是水兵能不能冲过火障逃生或者有效灭火的关键。现在西方水兵一进入战斗状态,都必须穿上防火头套,身上的连体衣当然也是防火的。但俄罗斯海军就没有这样的东西。对于战损,如果抱着“要是被击中,一切都晚了”的心态,那真要被击中,就真是一切都晚了。这恰好可能是“莫斯科”号乃至整个俄罗斯海军的状态。
7 X: H* `$ P- {
* _8 l. n1 v( F8 z8 R% a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绝对优势可能也使得官兵麻痹,既没有及早发现威胁(不管是来袭导弹,还是自身事故苗子),出事后又惊慌失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6 m9 M( Y# L+ c9 n8 }. `& k0 J
& s9 i! R: v1 c' ?4 u' h
俄军陆军轻敌很快就被战争现实打醒了,但乌克兰海军实在是乏善可陈,旗舰“赫特曼•萨达依达齐尼”号(“克利瓦克III”级护卫舰,原为克格勃边防军属下)被迫在尼古拉耶夫自沉,“莫斯科”号还真是拔剑四顾两茫茫,不过飞来一坨屎,踩上摔倒了,还竟然摔死了。
+ c y$ Y; a$ v$ u$ @3 A
0 j! K- F# J* l# }7 m这可能预示戈尔什科夫的苏联海军的终结。( h0 q) @ ~1 G5 j& P3 ?& p$ E6 _
9 `) o6 i! @7 X+ F$ n: c1 P. P6 }" B戈尔什科夫是苏联海军之父,曾带着插着镰刀斧头旗的战舰扬威于世界的海洋。但戈尔什科夫极端强调突击力、忽视相持力的海军建军思想也造成了特化的苏联海军,战舰设计和海军战术无不带上印记。比如说,在平时就全球紧逼盯梢美国航母战斗群,在战时在第一时间倾泻所有弹药,然后拼人品逃之夭夭,就是很苏联的海军战术。/ Q0 W* S; g- a' z( E
' o4 O) M- D9 U a
在特定条件下,这确实是最快形成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但缺乏敌变我变的灵活性。谁都有战争计划,但战争中永远不变的是:计划只能管得了第一枪,第一枪之后,所有计划都要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因为敌人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行动,你也未必能全盘兑现计划。
0 J. X0 r+ ?' m2 A0 N) W- B) h: B* t
中国乒乓球队曾经靠前三板横扫,但也越来越靠相持力取胜,就是这个道理。
. I6 _6 Z8 c' e$ l4 ]8 f7 \" N
. p* o3 ~9 Q* k+ t在早打大打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战舰也注重用加法填补各种短板,防空反导指挥就是例子。二战美国海军发明了战斗情报中心的概念,汇总全舰所有战斗情报,由参谋军官用图板和可擦去的彩笔实时标出敌我态势,供指挥官下定作战决心。原来最重要的登高望远的舰桥上的人沦为“开船的”,实际作战控制反而是躲在舰体深处黑乎乎的密室里的“黑手”。战后这成为各国海军的标志做法,俄罗斯也不例外,% u7 `, F( P* C* T
. R9 a: X! C* l5 K随着海战里防空反导成为超过舰炮对轰的挑战,空情成为战斗情报中心最主要的业务,但这也要求高度的信息整合。舰队防空需要远程高空预警,在”莫斯科”号上,这是S300F的任务;反导则需要对水天线以内的低空乃至掠海目标的管控,这是“黄蜂”的任务,并有AK630担任最后一道贴身肉搏的防线。问题是,由于S300和“黄蜂”陆海通用的身世,只是发射系统为上舰重新研制,在不同时代研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数模混合的,很难完全整合到一起。这样的松散整合对于80年代的威胁环境或许还适合,现在就不行了。
' k& H9 \/ c2 l. U$ M
0 [9 Z4 ^, b5 | p8 h2 p7 g美国的宙斯盾系统的研制始于60年代,不仅一开始就高度数字化、信息一体化,而且在以后几十年里不断升级改进,现在已经到基线9,第九次重大技术改进,基线10在2023年上线,也就是说。“莫斯科”号及其系统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所有系统能保持出厂状态就不错了。
' ?$ n1 o+ a* k. d3 k4 n/ x8 x4 l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雪崩式滑落,维持强大军事力量就成为保存最后尊严的必须。海军作为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对外名片,被赋予额外的重任,“莫斯科”号这样的大舰格外如此。2 S* O5 Q5 a5 L' X
@" |- E1 _! z9 F4 v. I3 O但海军不仅造舰费钱,维修、训练也费钱。投资一旦松懈,军纪和技战术状态马上滑落。“光荣”级里“瓦良金”号出访中国的时候,就有人发现炮塔座圈锈迹堆成了山,一些舱门的锁坏了就用绳索绑一下对付着,反舰导弹发射筒下方的走廊里面还有一股可能是垃圾的异味,并且舰上还“私搭乱建”安装了不少民用空调机。在与中国海军的联合演习中,中国方面放出的螺旋桨靶机慢条斯理飞过的时候,“卡什坦”打得热闹,但竟然一发未中。无奈中,靶机只好飞回来,再打一次,总算打了下来。“瓦良金”号是三号舰,比“莫斯科”号更新,部分技术升级,比如弹炮合一的“卡什坦”换下了老式的纯速射炮AK630,状态更好,“莫斯科”号就可想而知了。6 K4 a, V( E4 j9 F
- C; k/ h J- U2 v4 u5 GS300F是打高空远程飞机的,“黄蜂”是打低空飞机的,对于以5米高度掠海高亚音速飞行的“海王星”,“莫斯科”号上的AK630还真可能劳而无功,甚至可能雷达都在浑浑噩噩中没有发现目标。2 E7 ]3 N( t' ]$ c: j( {1 J& y% h& n
5 f9 v$ v8 J3 k1 K0 [7 i往远了说,北洋舰队其实也是这样,最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在甲午海战里被打出了原形。“莫斯科”号则在敖德萨外海同此命运。! T; k6 c) K9 Y/ r
3 [ S. [$ y6 q9 ?
这甚至是戈尔什科夫的“突击队式海军”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早打大打,这样的大跃进、一锤子买卖必然难以为继。苏联海军后来确实在填补过于特化留下的很多漏洞,但经济、科技、时间都不容许,军备竞赛已经把苏联掏空了,苏联解体了。在俄罗斯时代,太多的经济欠债使得重建军事力量成为不断努力但总是功亏几篑的事情,优先重建核力量保证了俄罗斯的基本安全,但也确保费钱的海军装备更新排在队尾,尤其是大舰。在过去30年里,全新建造的千吨级就是大舰了,新建“莫斯科”号这样的万吨大舰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难怪原计划“莫斯科”号要撑到2040年。
3 C) S5 M4 G ? D
X+ Y3 Z7 Q' u现在这样也好。真的再没有尊严地撑18年,可能还不如现在这样在浓烟烈火惊涛骇浪中逝去。6 M; }7 i7 W! w, t' D9 j
5 T' s% ?) v; X在“莫斯科”号服役的1982年,中国海军的头号主力是从苏联“科特林”级改进而来的051级驱逐舰,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了,真正的海防主力或许是同样仿制自苏联设计的导弹艇。在“莫斯科”号沉没的2022年,中国为了对日本海里与日本海自联合演习的美国“林肯”号航母,一下子出动4艘吨位与“莫斯科”号相当但技术上星辰大海的055。这是相持力的胜利。只有经济上的稳定高速发展,才有海军技术和装备建设的稳定高速发展。
: p& h' O: L9 i, S+ N% H. _4 a, r/ P" m( n# r- }' u
以首都命名的“莫斯科”号的沉没肯定对俄罗斯是巨大的震动,可能引发海军建设的新思维。俄罗斯海军不仅需要放弃一锤子买卖的突击队思维,还需要放弃好高骛远,从经济和国防现实出发,从近海防御做起,裁撤年久失修而升级无望的大舰,把有限的军费集中到飞潜快。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做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