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月20日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的第五代轻型战斗机高调露面了。对于久旱的俄罗斯航空科技来说,这是大喜了。) N4 K n4 r* O O- N
- i- V% i5 O% _' q: }" A0 Z
/ P2 `( j2 g2 i' S0 T ?从所有意义上来说,毛小五都是一架不一般的战斗机
) S& z" z0 q4 C
# B+ t3 u) n/ B, S0 ~俄罗斯将其命名为Checkmate,这是国际象棋里将对方一军的意思。中文有译名为“将军”的,但容易与军衔里的将军混淆;也有译名“将死”的,但容易与快要死了混淆;还有译为“将!”的,但作为飞机名字有点奇怪。在没有更合适的译名之前,权且称之为毛小五吧,因为俄罗斯人常被称为毛子,第五代轻型战斗机叫小五也挺合适。
0 z; q" y3 n' I* c! j' b* X; G$ {6 U l4 U+ x
有人把毛小五比作瘦身的波音X-32,还真有点像。不过毛小五和X-32顶多是殊途同归,并不是抄袭而来的,所以也得到很不同的结果。
& ^7 ~6 B; N1 E, \: J# N
0 d9 X0 h* M; q# O) J( S
' C' K: E* ^7 T" w2 a* P$ ^6 z$ p- J在某种意义上,毛小五是“正常化”的波音X-32
7 }9 d& d3 L3 k' C- F& z/ z; E7 H1 A. M! k) r
波音是按照JSF的要求设计X-32的,JSF首先就是要在基本气动设计上能常规起降(CTOL)、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弹射起飞-拦阻索降落(CATOBAR)合一。因此,STOVL只能单发,JSF只能用F119改型而来的F135,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JSF的设计选择。
- x2 M4 r6 F( X+ ?; {! o8 C K$ s% K; P' ?- u4 {2 ~
波音STOVL是通过发动机靠前安装、导流阀在中喷口和机尾的尾喷口之间无缝风流。倒U形的中喷口在机体重心位置,只用于向下产生垂直升力,尾喷口也有向下偏转的能力,可在向后产生巡航推力和向下产生垂直推力之间无缝切换。中喷口和尾喷口之间具有较长的力臂,在悬停状态下俯仰姿态控制比“鹞”式有很大改善;倒U形的中喷口具有一定的横摇姿态控制能力。精确横摇姿态控制则由翼尖辅助喷口解决,与“鹞”式、洛克希德X-35一样。8 I' ]4 @# O* A- N3 I8 p. F* \
' k ]& A* C1 A2 V w3 S
; x2 J' q: Z7 s1 ]! { j, qSTOVL要求决定了X-32的基本设计
( O( ?6 `# n9 W; J: M7 k5 [' _+ I* o. j0 k# p
波音STOVL方式决定了只能采用机头进气的基本气动布局,而且必须是“血盆大口”,因为垂直起落状态需要的进气量大大高于滑跑起飞和巡航状态。1 V2 h1 a# \5 f' n! l- }: w
4 Z( y# |7 v/ U* k" u这是英国“鹞”式概念的延伸,技术可靠,系统重量轻,只需要在现有发动机后“套上”矢量喷管套件,而不像洛克希德方案需要解决升力风扇、超大功率减速器和前向动力引出的技术难题。但“鹞”式就有的炽热喷流回吸进入发动机的问题很难解决,发动机被迫靠前安装则带来机内武器舱位置和进气道设计的难题。
3 ~/ ]8 Q8 n, I/ h: L4 y7 ~/ `, m! U: B+ Y \+ p, }" @
0 l% i/ ~' ~( t
垂直起落是向下的炽热喷气回弹,造成对机体的烧蚀和进气回吸,这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 U1 z, x& m6 {( }- k2 N- b* M4 s5 R5 u! B) T3 U* _
但X-32的优点也是显然的。特大的翼面积使得翼载很低,机动性好,低空低速性能好。翼内空间还可作为额外的油箱。V形尾的阻力低,重量轻,无尾三角翼本来就对降低跨音速阻力的面积律比较友好,所以尽管外观笨拙,高速性能实际上不差,或者说达到JSF的要求。; Q$ ]& g+ v# `% {
! V1 N5 o5 D: L. x( a波音最后不是栽在关键的 STOVL性能上,而是海军对CATOBAR不放心。波音对无尾三角翼上舰的失败先例一清二楚,大型外倾V形尾同时兼任常规的平尾和垂尾,意味着X-32实际上不是无尾三角翼,而是有尾三角翼。无奈美国海军对舰上起飞着陆性能还是不放心,波音只好在最后关头大改设计,改成X-35那样的四翼面尾翼。这样的临阵换马在技术上扬短避长,在信誉上三心二意,最后落败就不奇怪了。
& R1 s6 D5 A3 Z! U( a" Q
" S' ? f; \, q' B苏霍伊走到与X-32貌合神离的状态则是出于完全不同的考虑,STOVL不是问题,但无尾三角翼特别适合毛小五的轻型战斗机定位。/ B7 `0 `& x& L9 U# F) K3 A
" M' Y: c% A* h0 J+ G4 p3 R1 g' s# `4 @
8 Y9 T$ d$ [" u/ J
毛小五可以看成采用V形尾的无尾三角翼战斗机
% W2 S7 z; L* Q" X" \+ L6 b
4 {; |) m6 M2 K. N7 q& }$ x* W6 E
: {: L7 D1 `# W$ u6 Y
无尾三角翼特别适合毛小五轻型高机动战斗机的定位,这也是法国“幻影”系坚持用无尾三角翼的道理
2 c5 P% e5 \! A% H% A7 I# T3 T
! N% Z4 ^" E( E" E5 |! P没有比无尾三角翼更适合轻型战斗机了。相对翼面积最大,相对结构重量最轻,相对阻力(尤其是超音速阻力)最小。法国战斗机坚持无尾三角翼路线是有原因的。在隐身时代,无尾三角翼重心靠后,所以起落架位置靠后,腾出较长的中轴线空间用于机内武器舱,这也是一个优点。没有STOVL要求后,发动机回到正常的靠后位置,进气口尺寸大幅度减小,这些也都是有利因素。4 Z1 L9 s" W7 {
# z. Y+ F0 J; ?* F
但无尾三角翼也是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气动布局,最大的问题是低空低速时大后掠的三角翼上气流“溜肩”,掉升力,使得起飞着陆距离长。格斗中瞬时机动性突出,但持续机动性不足,拉几个回合后就容易掉高度、掉速度。
0 b, @& b6 u I. S
% y; X& m1 z2 x" ~9 u在无尾三角翼基础上增加鸭翼是扬长避短的一个途径,但鸭翼太大或太近会对主翼造成不利干扰,太远或太小则作用不足。鸭翼的作用还随着速度、迎角变化。要在聊胜于无和弄巧成拙之间恰到好处很考验技术功力。# \) ^+ C+ V5 }2 V/ w. d0 q/ f- J
- ]9 y2 G( x/ [$ a0 k0 I
5 X! k* X7 }4 B2 g4 {; q
鸭翼是改善无尾三角翼的缺点的有效办法( A) b/ X' j- M% O
* ~( x& |. ]' h8 [8 C
* `5 e: @8 P; ^/ _
有尾三角翼是另一个办法
/ H( l1 [! U) I3 K6 w7 w# \3 S0 v' r% B2 ?
8 W9 U: S8 j, q+ T( oF-22也可看成有尾三角翼! W* Z4 J- J9 ] c# }4 k- R
: h. p4 K. Y: }7 z7 d
有尾三角翼则是另一个途径,保留了常规的三翼面或者四翼面尾翼,在气动上较平衡,但达不到节约尾翼重量和避免尾翼阻力的目的。米格-21、F-16甚至F-22都可看作有尾三角翼。4 `# i4 B, ^: Q, D9 T
, M9 m9 {3 T: r( J5 r) ]6 b4 g
无尾三角翼加V形尾介于无尾三角翼和有尾三角翼之间,V形尾具有一定的平尾作用,但避免了平尾的重量和阻力,成为颇为流行的新一代战斗机气动布局。波音X-32可算是开先河的,但STOVL要求弄得短拙丑陋。想象图中的洛克希德“第六代战斗机”就匀称多了,外观很相像的法国NGF也是一样,英国“暴风”也是无尾三角翼加V形尾。; A! y8 Z" K- Z, e1 l8 {2 L) D
1 i) a3 S' c3 Y
, V" X9 ]6 ^1 w- ]洛克希德“第六代战斗机”是无尾三角翼加浅V尾' U; W& s! f* u1 s
" \ D* `9 j/ d) r! g$ D
2 T4 i, y7 }# S) O8 N
达索NGF也是) E/ O, [1 e4 x2 q7 Y
! ^, I: U5 M4 P; q9 w1 u
! q3 Z% }7 Y3 _) k; w6 y4 o
Bae“暴风”则是深V尾
9 g6 Z, G7 h& f4 z) m; H7 P1 v5 C. D7 i9 {. N- [6 U
/ w: a7 ]: q/ D1 `+ y% D: K毛小五也是深V尾 ^: X2 @% H. w/ p
% n: ]) i+ @ _0 k不过V形尾的外倾角有讲究。V形尾翼同时影响俯仰和偏航两个轴线,要具有足够的平尾作用,需要外倾角较大,但这也使得两个轴线的关联加强,对飞控的要求提高。洛克希德“第六代战斗机”和法国NGF都是浅V,外倾角都很大,平尾作用较大,侧向隐身较好,但偏航控制作用较小,需要用更加复杂的先进飞控律来补偿。英国“暴风”和毛小五则是深V,外倾角较小,飞控律的挑战较小,但平尾的作用也较小。# S2 p0 N% c8 H& Z& Q! i
' C) }9 G5 k5 s, Q
如果V形尾的平尾作用只要求在起飞着陆和低空低速一般机动时发挥,深V的问题不大。速度上去后,大三角翼的后缘襟副翼本来就有足够的气动控制力矩,加上较高的推重比和推力转向,空战机动性是有保障的。深V还有较好的垂尾的安定作用。但对全高度、全速度都有较高机动性要求的话,就需要技术上更有挑战的浅V了。
5 }7 k. A/ K+ ]- h: }0 f w
- z' O4 Y! R: u8 }5 X: I
$ L$ v" u% G" l- f R苏-57验证了全动外倾双垂尾技术,有说法毛小五的V形尾是直接搬用的 e; b; E- e6 |# |/ f
; m( Y2 [/ m6 q, j" A, \; W
对于苏霍伊来说,苏-57已经验证了全动外倾双垂尾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深V尾是水到渠成的,也是技术上最低风险、最高收益的选择。有人说,毛小五的基本方案来自米格的早年研究,这或不不无道理,但毛小五最终还是应该归功于苏霍伊,实用可靠的深V双垂尾才是关键技术,无尾三角翼和一般的构型的选择对这个层次的飞机设计机构已经是白菜技术了,对谁都没有跨不过去的门槛。% {+ f: F( E2 K# [+ y
4 P- q& O# w \) X6 H: J9 m
) s$ P9 k/ `3 ?! z, y项目30是另一项在苏-57上研发起来的关键技术,采用俄罗斯的第二代推力转向技术
& B2 m: Z) V: S i0 x4 ?9 h' t* z
$ f: Y8 f9 |5 G5 [. ^- Q毛小五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则是项目30。这是苏-57使用的高推重比先进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达到18吨,在理想情况下,不需要改型就能与苏-57通用,达到F-15和F-16水平的发动机共用。项目30也是为全高度、全速度优化的,不像F135,为了极大增加推力,只有加大涵道比,增加迎风阻力,在本质上不适合超巡。' B K: k' ]- B6 t% Z
% v @* Z+ Q+ q8 {$ B& W( i7 ~
毛小五也是已知隐身战斗机中唯一采用颌下进气道的。进气道隐身的关键在于S形弯曲,至于S是横向的还是竖向的,并不重要,因此在原则上并不存在两侧进气口比颌下进气口隐身更好的道理。 F-22、苏-57、歼-20都是双发的,只有采用两侧进气。F-35因为升力风扇的原因,也必须两侧进气。但X-32就是颌下进气。尽管X-32的隐身饱受批评,实测中X-32的隐身是达到要求的。毛小五不仅采用了较小尺寸但更大弯度的S形进气道,还有超尺寸DSI鼓包遮挡,前向隐身大概率优于X-32。; I& L3 C* s: }8 U
! _4 g& a7 z( I. A% H进气口是超音速战斗机气动外形的最大特征之一,机头锥不仅提供了雷达的安装空间,也在表面形成附面层堆积,影响进气口工作。机头进气没有附面层分离的要求,米格-19就是这样。X-32、F-8的机头锥很短小,也可以看成是机头进气。但F-15的锲形进气口、F-22的斜切菱形进气口、F-35的DSI进气口、F-16的机腹进气口都是由超音速要求决定的。毛小五也是DSI进气口,但更进一步。' i; u8 ]. X) @3 k! ?; F2 y; k* J
6 W" c, I) I; M# X: ~: Z5 O
, V( h( q3 B6 e- m" |5 e: Q
毛小五是已知第一种采用DSI进气口的俄罗斯战斗机
; I2 ]. a4 Y$ s3 |0 ^! P) d( S+ t$ I6 P" M/ A! B
) U1 I8 Z* A& w, i0 Z
说是颌下进气口,实际上已经是V形进气口了; Q9 M' r* \4 p D7 }
: B3 P ]/ h: b9 ^毛小五是已知俄罗斯飞机中第一个采用DSI进气口的,一上来就用超尺寸、大弯度的DSI鼓包,显示对超巡的重视和对计算流体力学的信心。F-35是最早采用DSI的,中国可算DSI使用最广泛的,但“枭龙”原型采用的是分离板,到生产型才改用DSI的,而是是小号的。歼-10A也是分离板,歼-10B/C是在改型中才采用DSI的。只有歼-20是从一开始就用DSI的,而且直奔超巡,但这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 G3 i* ^9 h. Q3 ?# P: @5 t
: h. y1 T7 @1 ?+ I俄罗斯一步到位,DSI鼓包的尺寸和弯度可能是世界之最。这不仅适合更大速度范围内进气口附面层分离要求,也为机头锥和座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F-16的机腹进气口迫使座舱高置,飞行员从腰线以上几乎都在“座舱盆”的边沿以上。这当然改善了飞行员的视界,但也增加了阻力,大大高出机体滚转轴线也增加了高g机动时飞行员的生理不适。而且这迫使F-16采用大型单片座舱盖,重量大,抗鸟撞和光学特性的挑战巨大,还不便于弹射。在隐身时代,大型座舱盖也是很难处理的雷达反射源。: @& o2 G. ?7 y* v
+ i* V% T! |" A) m2 s3 V* k+ E很深的DSI鼓包正好容纳座舱,所以毛小五的飞行员几乎直接坐在发动机之前,位置很低,大大降低迎风阻力。不过这也使得后向视界不好,只能用全向光电系统来补偿了。F-16纤细的机头锥也严重影响了雷达天线的直径,限制了雷达性能。毛小五则没有这样的问题。1 O; g3 {/ F9 V, k& y2 c
4 l5 a+ ?" j' I" v( A很深的DSI鼓包也使得颌下进气口实际上成为V形进气口,从颌下一直上升到两颧。估计V形两侧“嘴角”后的进气道顶壁从上向下倾斜,主要进气气流从DSI鼓包下侧流过。饱满的DSI鼓包从中间剖开,V形进气口两侧“嘴角”具有足够的背压,使得附面层的呆滞气流从“嘴角”更好地溢流出去,改善DSI的效果。这也使得进气道流场高度复杂,大侧滑角飞行时,进气道内的横向进气流动有可能造成足够的压力分布畸变,影响压气机工作,甚至造成喘振。
+ R9 D' D. [ W t8 _9 _ o( }+ `$ ]& y; y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霍伊在进气口内加了一片竖立的中央隔板,对进气的横向流动加以有效控制。中央隔板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增加,也为进气口下的红外光电系统和前起落架提供空间。/ d4 w8 ?6 c9 N9 ` d% c
2 H! Q" t9 C( ?% n! i
在气动上,这是米格-17之后首见机头/颌下/机腹进气单发战斗机恢复采用中央隔板,甚至可看作米格-15战斗机进气道“鼻中隔”的高度进化版,米格-15(米格-17不是全新研制的,只是米格-15的大改版)的“鼻中隔”里是座舱,机头进气实际上在内部也是分为两股,绕过座舱后再汇合,才进入发动机的。米格-21、F-8、F-16、歼-10都没有中央隔板。毛小五这样的“复古”令人遐想。在理论上,隔板也在结构上为进气口下唇加强,但并无这样的必要,也在各国战斗机的颌下/机腹进气口中没有先例。
: V9 A* M5 |" N6 e! Y* Y# ?
6 a, `# N6 w; |6 d5 g5 ^
9 N& Q: A7 f0 v# `& }3 d毛小五对舱盖的隐身处理有点三心二意,这或许是对总体隐身综合统筹的结果
5 k; B9 p9 X$ r9 k; H1 g4 H6 `8 ?+ l3 [1 Q8 r
中央隔板带后掠,但还是对前向隐身不利。不过毛小五对隐身的处理似乎有点三心二意。一方面,毛小五的基本气动外形设计大体遵循隐身原则,机头锥具有尖锐的侧楞,V形尾角度对齐。但在细节上,就比较马虎,比如中央武器舱盖没有采用锯齿,侧武器舱和起落架舱盖的锯齿也有点莫名其妙。进气口“鼻中隔”是另一个影响隐身的地方。有可能毛小五只要求适度隐身,这些“疏忽”只要不成为木桶上最短的板,简化的设计反而是与总体隐身水平相适应的。
, T' {- Y4 `; c/ y o9 z% G( O; v- x* r
在某种意义上,沈飞的“鹘鹰”和苏霍伊的毛小五都是“踩着F-35”过河的,都在利用取消STOVL要求带来的机会,重新优化基本设计来避开F-35的问题,。“鹘鹰”是不太成功的瘦身F-35,双发避开了单大推的难题,但“体重”被双发加回去了。毛小五则是成功的瘦身X-32,发动机、进气道、喷口设计“正常化”了,腾出中线大型武器舱和两个侧武器舱的空间,解决了大型武器和近程空空导弹的不同方式的携带与发射的问题,还解决了速度问题,只要重量不超标,毛小五达到M2和超巡是可能的。
) n& N& j0 R' `7 y' @7 D* {% y" c2 [6 y2 F- N t. T
F-35(或者之前的JSF)是战斗轰炸机,应该有大型中央武器舱,但两侧进气和Y形进气道决定了F-35只能用两个机侧武器舱,空间利用率大大降低,为了容纳大型弹药,只能增加机身中段宽度,增加阻力。而且炸弹、空空导弹与空地导弹在同一挂架上混合吊装,决定了近程空空导弹不可能采用更加适合格斗的滑轨发射方式,严重限制了速度和机动性本来就不突出的F-35的空战能力。% |4 o, O5 a, u. ]1 J
^. ]3 I) X& |: O
8 ^' c2 ]/ p" A7 B. n毛小五是隐身战斗机中唯一装备座舱前IRST鼓包的。IRST使得米格-29和苏-27具有超人的格斗空战能力,毛小五没有忘记这一好传统
S2 B u. I2 B! ^9 u9 }6 D
* A4 j: g; |! i/ }) S) U
( X+ O6 c( D, n9 @" R8 f# ?
具有专用的近距空空导弹舱和滑轨发射能力使得毛小五远比F-35更适合空战
% i- `7 U. }' [/ J. y, t
9 y7 P* R! O! h0 U+ X毛小五还有一些有意思设计细节。这是已知唯一采用座舱前外置的IRST鼓包的隐身战斗机。IRST鼓包是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光学泡罩,最早在米格-29和苏-27上使用。F-35和歼-20都采用机头下的半钻形光电鼓包,毛小五则两者兼有。- {; O6 E, n1 L7 e" H" v
# w) j0 X5 P5 M+ q+ g战斗机进入缠斗时,需要在高g盘旋中尽力指向对手,也就是说,敌机应该处于前上半球。IRST鼓包位置清楚地表明了毛小五的设计基点是空战格斗。但这个位置不利于空地作战,所以还另外增加了进气口下的光电半钻,便于对地侦搜。- F, b% Z( f3 Q7 R
- n0 c5 \3 ]* Y
6 ^" d; `9 H0 ?# C$ w! \
船底似的下机体凸显了苏霍伊对后体阻力的重视,但平直的中央武器舱前后缘也显示了对隐身的马马虎虎
' _6 ?# R T2 @8 ^$ `. C/ h& Y
7 }* X( h5 J1 ?. a- F5 p0 x( k' F/ k毛小五的发动机轴线在机体中轴线之上,腾出机腹空间用作武器舱和起落架舱,额外的下部结构在机尾船形收尖,这是很罕见的设计。战斗机的后体阻力是超音速飞行的大敌,需要逐渐收尖以降低后体阻力。苏-27巨大的尾锥就是干这个用的,F-22用逐步上收的后体与矩形的矢量喷口相整合,F-35则把尾喷管两侧的双尾撑结构逐步捏扁,以降低后体阻力。毛小五不仅双尾撑捏扁,还对后部做船形收尖,后体减阻作用明显,凸显对超巡的重视。苏-27在研制中,就遇到过后体阻力问题,导致尾锥逐步加大。苏霍伊没有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加上项目30的高推重比,毛小五的超巡能力或许不是吹嘘。
3 L* h* J% Q: a K4 e% [0 s
: H4 ?$ L, a% R# C/ k
7 p7 K2 }) `+ t' w
双尾撑末端的控制面缺乏必要的作动器,后缘开缝也显示这是开裂式减速板,而不是类平尾控制面
: p3 C2 @7 g# {; g* f0 Y
" i+ C# M9 L+ }: B9 x7 Y) C! }
3 [1 b# Y5 }, m2 W4 r3 MF-16也有类似的减速板
( z# y% ~( a& x" E0 w$ Q+ {5 T6 F* ?! ^, _( E
7 F8 ^! f" G I1 T5 U; S
米格I.44是唯一已知的采用双尾撑末端控制面的,作动器整流罩清晰可见
0 u& }$ [5 K2 B/ m, y
& _ J' ]8 j5 E1 d& Q' f# D6 d0 G' \- @双尾撑的末端则是类似F-16的开裂式减速板。苏-35已经取消减速板了,用飞控协调控制下襟副翼和四尾翼的气动控制面代替,降低了重量。但毛小五恢复了专用的减速板,是一个倒退。这可能是为了降低飞控难度而在设计上作出的取舍,否则减速板的安装空间上可用于安装其他设备,如雷达告警、阻力伞等,或者箔条、闪光弹。3 b, E# G" U9 s3 I
% Y, `0 m6 ? e; P6 i也有说法双尾撑末端实际上是起平尾作用的气动控制面,但缺乏强大的作动器和后缘开缝使得这不大可能。另外,机体表面的附面层堆积使得这个位置的气动控制面很不给力,面积更是太小。正常的全动平尾不仅要处于干净气流中,面积也要大得多。! b3 s" |6 u! z K. D% b
! u m. |* q4 [米格I.44确实采用了双尾撑末端控制面的设计,这也是已知唯一采用这样设计的飞机。但这不是平尾的替代,米格I.44有很大的鸭翼,这才是俯仰控制的主要手段。双尾撑末端控制面是用于在大迎角失速状态下提供气动控制的。毛小五有推力矢量控制,这是更加有效的控制,并不需要这样的过失速气动控制。
4 h7 Z5 X2 O& P ]$ Q+ V0 q% ~% D# n8 T- k2 b
苏-57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架全新设计的战斗机,一方面留有很多遗憾,另一方面也打通了很多下一代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如复材、主动电扫雷达、项目30涡扇发动机、全动外倾双垂尾等,这些是毛小五的真正技术基础,但也可能成为毛小五的悲哀所在。
& v" Y$ E0 n+ j9 C# e
0 a' i9 I) c$ }! X苏-57的研发史是充满了返工的历史,至今也没有按计划投入大批量生产,到现在为止,只交付了1架作战规格的苏-57!其中有投资问题,但技术问题更大。这些关键技术的成熟、可靠程度可能在毛小五的研发中再次成为问题,单发轻型对技术的成熟可靠的要求更高。
: j! u+ W- H1 V; F( z: R
' M! d6 L9 z; f) R: v* k" O1 l, S2 T苏-57换用项目30发动机还是较近的事,发动机的性能和成熟程度可能成为毛小五研发的关键。主动电扫雷达也是苏-57率先使用的,在技术上天线阵面容易放大和缩小,适合不同需要,但技术上同样有成熟可靠的问题。比照F-22和F-35的经验,发动机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雷达和电子系统,而这从来不是苏联/俄罗斯的强项。' z6 U# V: X* m& |
2 e& M& I0 S2 M; P# r2 m7 P毛小五还将采用F-35的ALIS那样的自动后勤信息系统,飞机的状态监控、维修、备件、人员培训记录等高度信息化、网络化,但这也是F-35继基本飞机设计、雷达和电子系统之后最大的头痛。俄罗斯缺乏这样的大型软件的经验,要功能不缩水还保质保量完成研发,除非出奇迹。
# a j# c# J6 ?/ o1 T' ^" E, }/ P
在莫斯科航展上展示的毛小五只是全尺寸模型。苏霍伊宣称,要在2023年首飞,2025-26年开始向国际用户交付。毛小五的当前技术状态不明,除非原型机已经秘密组装完成和下线,并且所有技术都达到即插即用的成熟程度,这样的进度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俄罗斯依然是航空科技强国,前不久刚有过苏-57的研发经验,虽说磕磕绊绊,至少不算新手上路。但这样的进度要求还是太乐观了,估计没有任何用户会对此太当真。
" |, M* U+ N: e! F# S5 p) \% |( ^" V, Z' d
但用户在哪里才是最大的问题。在普京时代,俄罗斯空军总算恢复大量接收新造的战斗机。尽管在气动上还是苏-27的老底子,苏-35的空战能力强大,苏-30SM是很不错的双用途战斗机,总计已经超过250架,加上全新的苏-57,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机队还很低龄,既没有迫切的换新压力,也没有可以期待的额外投资。海军的舰船更新可能更加优先,尤其是核潜艇和大型水面战舰。( G @* \ d- z- j
5 }$ @( g1 l$ v$ Q6 e$ P
在战术上,俄罗斯放弃冷战时代对西欧的进攻性作战思想,转向国土防卫中的防守反击。苏联历史上的轻型战斗机有“飞行炮兵”和空中保护伞的思想,主要用于伴随装甲洪流的行动,所以会出现米格-29关闭主进气口、用边条上辅助进气口起飞、着陆以避免跑道沙石损害的变态设计。现在,空军成为独立的作战力量,航程远、载弹多、火力强的重型战斗机更加适合广袤的俄罗斯,轻型战斗机的需求反而不强烈。米格-35与苏-35在技术上对标,作战能力全面升级,但轻型(实际上是中型)的底子限制了对俄罗斯空军的价值,也因为俄罗斯空军拒不批量装备而在国际市场上无人问津。苏联/俄罗斯空军也在米格-23之后就不再装备单发战斗机了。
8 w) {* x3 X: d) ]( N
) m3 N) A) E% [2 e4 a* h不出意料,毛小五不是俄罗斯空军的“官方”项目,缺乏需求是最大的原因,这也使得毛小五的外销前景不明。苏霍伊暗示印度、越南、阿根廷、阿联酋都有兴趣,但这可能像沈飞对“鹘鹰”的外销前景一样,是一厢情愿的乐观。4 ^; V9 W3 p g; v9 E( w$ O
+ G; c" H8 @6 [
/ r) @# L, c/ z7 W# R5 d" Z* }
苏-30MKI没有带来印度航空科技和飞机制造能力的提升,但在量产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要考虑替换了
( ~/ A" r7 |# |1 G) f' N" L3 d% T5 ?4 _4 G1 I' S& P# ?& @$ t; R7 c
e8 t/ C: t6 U" d' M苏-57双座型本来应该是印俄合作的,最后不了了之了
. l3 C( J1 H! E( E% A- ^. V7 \- g3 D2 i. }/ y6 s# j/ m
印度是传统的俄罗斯战斗机用户,也有隐身战斗机的需求。但俄印军工科技合作有过不愉快的历史,几乎是合作失败的指南,最大的问题是俄罗斯把印度当作提款机,印度把俄罗斯当作把自己卖了还替学生数钱的傻师傅。苏-30MKI的研发和生产是印度悲喜参半的经历,中国引进苏-27后,通过歼-11B、歼-15、歼-16使得航空科技和空军实力实质性地飞升,但印度的苏-30MKI量产还没有完成,就要研究换代问题了。“维克拉马迪亚”号航母的改装更是苦涩得多。在苏-57的研发中,俄印签约合作,印度领导双座型的研发,但俄罗斯的基本研发已经基本完成,印度发现,除了打钱,什么都干不了。苏-57在研发中遇到的困难也远离印度“捞便宜”的期望,最后退出了。毛小五的技术状态和当年苏-57有相似之处,还没有俄罗斯空军的支持,印度更不愿沾边了。在技术上,毛小五怼歼-20也是红缨枪与青龙大刀对打,凶多吉少。
. q; M1 d: i% E1 H% y; b+ A, Z( q1 T9 p
) i, P! b2 B9 Z) ~& o$ x越南的苏-30MK2与其说是怼中国的,不如说是宣示南海主权的需要
0 z9 W7 e9 x |* _ c! T9 O0 D0 {/ R- \4 s+ D' d4 o7 f3 M( B
越南是有意思的话题,与中国的政冷经热引起很多人的遐想。但如果说中国是摸着鹰酱的尾巴过河,越南就是摸着兔子的尾巴过河,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就是越南学到的一招。很有一些国家愿意向越南出售军火,不仅赚钱,也有借越南的手牵制中国的意图。越南再傻,在两山和南海之后也明白了,中国这边可以摆姿态,但不能动真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谋点实惠的。越南的国力不足以支持现代战斗机的研发,也有毛小五怼不过歼-20的问题。购买苏-30MK2是为了能覆盖南海,宣示主权还是需要的。0 l6 G( m; U6 s/ }( ?4 u
) N% `2 T/ u& a1 k! j
苏霍伊动阿根廷的脑筋,实在是想多了,或者只是想刺激英国。阿根廷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尤其是还要负担毛小五的研发。6 T8 b/ a0 ?: a: C) D, P
# P' u& k8 P& T( M. g
g+ O: O: F5 A9 i3 y
俄罗斯空军最后也自用苏-30SM了,但这是从苏-30MKI捡现成的
6 H6 O! ]" Q8 v' v5 e3 x, Y S& I/ @- y& L
研发投资一直是毛小五最大的问题。俄罗斯空军不出资。当然,像苏-30MKI改苏-30SM那样的现成饭还是可能吃的,但那要外国用户首先出资把研发的路基本走完了。俄罗斯空军只想动一根手指头。这也是俄罗斯与阿联酋签署协议的用意。但阿联酋最大的兴趣在于F-35,如果拜登不作梗,毛小五是没戏的。
* s8 G$ t+ @& ^8 b1 x9 L E* S, [, [( O; l; Y c7 k! l
苏霍伊一直在动的是从用户集资研发的脑筋。成飞“枭龙”算半拉先例,但这也是一个特例,连中国都没有重复过。毛小五缺乏足够重量级的启动用户,莫非苏霍伊打算众筹?对于研发全新战斗机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莫斯科航展似乎没有给毛小五拉来足够的钱,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8 o' W; c# G L5 e+ h3 v) A- w: q r
苏霍伊宣称,毛小五将有18吨的起飞重量(应该是正常起飞重量,不是最大起飞重量),7.4吨的作战载荷,最大速度在M1.8-2.0(早期强调至少M2.0,近来强调高于M1.8),航程2800-3000公里,最大机动性8g,推重比不低于1.0。从基本设计和技术来看,这些指标并不是做不到的。# j* p& f3 Q) l8 I- W7 D* Z1 n
! ^) U- q9 {' c5 o苏霍伊还宣称,单机价格在2500-3000万美元范围,这只有F-35的1/3。每小时飞行费用约5500美元,也只有F-35的1/3。这就比较费思量了。苏霍伊没有明确说明,单机价格是否包括研发,是否包括初始备件和训练,是否包括全规格任务系统,都很难说。每小时飞行费用就更是迷了。燃油消耗应该与F-35相似,能大幅度降低的只有航材消耗和电子系统的日常维修了。俄罗斯航材可能便宜一些,但俄罗斯电子系统要日常维修成本如此大幅度下降,只有在功能上简化到铁坨子的水平。
9 k7 A0 B. e' } H! M w4 } Z1 n, e0 L2 u
7 ^+ V- F) z6 @9 O9 K
毛小五纵然不完美,找F-35、F-18的麻烦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也就达到目的了,前提是要从模型变成真正的战斗机+ ~7 E8 [- {9 ~! S) C% ]5 }4 _
9 c" k$ \ [2 W1 s
不管怎么说,毛小五比同一航展中展示的米格模型要靠谱多了,至少关键技术已经大体到位。在战斗力方面,空战压倒F-35是有把握的,对地攻击能力也能达到需要。要找F-16、F-18的麻烦,更是驾轻就熟。" ^: M4 ]2 d5 _- n6 N7 s. C
& L5 D0 m1 c3 r8 ] A% u俄罗斯人爱喝伏特加,据说俄罗斯市场上有500多种各式伏特加。开心了要借酒庆祝,伤心了要借酒消愁,不管什么事,反正喝一杯伏特加就对了。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但到底是借酒庆祝,还是借酒消愁,就只有喝了之后才知道了。
) r D; I) B; W: \4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