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心得] 中国大学创新的窘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16:5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华为被美国制裁,暴露我国芯片制造等很多核心技术依然被“掐脖子”以来,是不是你能在网络媒体上看到很多人抱怨中国的大学们近年来拿到了大笔的科研经费,但是他们的创新成果(如果真的像新闻里经常报道的那么多那么重大的话)能转化到产业界的依然如此之少?那么多所谓“科技重大专项”的成果都哪里去了?到底是什么导致我国的大学们,尽管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的一流期刊论文和专利,但是其中真正从0到1的原始创新依然稀少呢?这个问题跟“钱学森之问”本质上一样,值得花一个系列的文章来探讨,这里首先从投入科研的资源角度来探究一下。
& g( h! Z  I9 w/ H& ~8 a        科研的最宝贵资源,在我国大学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的现在,主要是教师的时间投入和研究生的人力资源。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大学教师和研究生996工作是常态,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研究生数量又如此之多,智力资源的投入强度比美国应该大多了吧?但其实不尽然,普通民众恐怕不知道在教育部的严密管理下,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如何被低效率的浪费掉的。( C' L4 N) x% V2 f
        教育部控制大学的法宝一:研究生名额1 C0 \/ H. }) K0 w/ ]
        科研的主力是博士生。照说现在大学博导挺多,基本都是博士学位,科研经费也上来了,大量博导都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并有足够的科研积累,每人每年招一个博士招生名额不过分吧?结果呢?清华大学每个博导每年只能招0.5个博士,笔者所在学校也差不多,而欧美的大学老师从助理教授开始,只要经费足够就能招博士,钱多的教授一年招2-3个也可以。以清华为例,是人家导师经费不够还是水平不够?清华现在的理工科助理教授基本都是青年千人,老师年人均经费上百万。但是招研究生名额还跟30年前一样,是教育部每年批给学校,学校再批给学院,学院再批给导师的。明白了吧?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计划经济就意味着供给不足。因此上,导师们每年招生季即使经费和成果充足,也得为今年的招生名额天天焦虑,想尽办法去相关领导处活动。除非你自己是领导,才可以确保自己每年有确定的招生名额。. b2 w+ @- N8 _- g/ ^
        教育部控制大学的法宝二:没完没了的各种评比申请5 E: g% D" x/ m. Y; J# B' U/ ?+ N, {2 Y
        各种类别的所谓课程建设、培养基地、培养方案、某某工程评比。虽然总体高等教育经费不少了,但绝不会发给高校让高校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如何花钱。例如,这笔钱只能用于教学楼内部装修,哪怕外墙再破也不能用于外部修缮!把教育过程细分成了无数的类别和工程项目,让学校们围绕争取这些专项使用的经费——注意不是科研,而是日常的各种教学、教师培训、国际交流、校舍翻新方方面面而每年或每几年反复评比反复申请,从而占用教师和大学行政人员大量工作时间。这也是教育部控制大学的有效指挥棒。看!这里有干某某事的经费,想要吗?那好,想要就把大学设计成我教育部要的样子,而不是你们大学想设计成的样子!各种制度从上到下一刀切,让教育部、科技部的各个处/科室在大学里都有与之对口的处/科。因此,我国的大学并不是一个个各有不同历史传统、治学风格的现代大学,除了专业设置和水平有所不同外,他们基本上只是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下属的一个个政府的局级(少数是副部级)分支机构!$ X0 ~& u" _/ }7 K) @4 W: \
        上述种种,从行政系统的逻辑来看,部委代表国家拨教育经费给大学,大学就该听我的,似乎天经地义对吧?但是现代研究型大学还真就不是这个逻辑的产物,这个问题需要另开一篇讨论。从上述事实至少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教师的大量工作时间已经被争取极其受限的研究生名额和没完没了的各种评比申请浪费了很大部分,即使大家勤奋996工作,真能用于有效科研的时间还真不一定比的上欧美的同行。不仅如此,科研需要很多完整的时间精力高度集中沉浸其中的,而上述争取资源的工作涉及的大量行政工作是每年不同时间到来的,周而复始极其琐碎的,会把人的工作时间切割的极其碎片化,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科研工作时的效率。这种过工作方式下,要产生从1到10到100的成果当然可以,但是人静不下心来就很难产生从0到1的创新。我一个发小是清华毕业的,现在做科技行业投资人,我国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圈子里有一半人都是清华校友。我问他:你们投的科技公司核心技术都是哪儿来的?他说很多是来源于斯坦福。我说现在清华的老师们水平都这么高就没有你们这些校友投资人能看上的技术吗?回答是:清华老师们都忙于完成各种短期的KPI(考核指标),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原始创新?!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0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fcboliver + 2
MacArthur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5-3-19 10:12
  • 签到天数: 1125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21-6-4 21:4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嘉洲 于 2021-6-4 21:54 编辑 ' t3 _4 p4 Q/ }( j. A

    . {1 x* }8 q2 c  m' K谢谢分享。就贴里谈到的第一点法宝,有些想法。最近几年跟大家拿的几所大学合作,带了几个从国内来的博士生和博后。总体感觉国内研究生教育水平下跌厉害。好几个博士生告诉我,他们在国内读研时导师基本不管,还安排不少杂活。这些学生很多基本的东西都得从头培养塑造。他们可都是从国内排名进前25的高校毕业的。就这样,还允许扩招,继续放羊式管理?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1-6-5 02:13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1-6-4 22:09:21 | 只看该作者
    就第二个问题谈一谈。教育部这个做法,其实可以反相思考一下,如果教育部不这样做,结果会是什么?不出意外,高校将乌烟瘴气,腐败横行。。。国情如此,教育部的做法有可理解之处。
    3 ?" P7 `5 X! a* O. I+ X6 A; b
    7 h/ K. N, Q( k9 s! k( r7 Z6 D阻碍高校原创科研的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的行政化、官僚化,目前看是无解的。因为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 j+ C( m3 @, E3 t# n一是党要保持对学校的绝对控制,就必须行政化、官僚化,否则学校就有脱离党控制的危险。更不要说,高校是思想最活跃,又有一定组织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地方。。这样做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老师大量时间花费在文山会海的琐碎事务之中,没多少时间可以搞科研。二是高校最优升迁路径是,趁年轻出一些成果以为“当官”的晋身之资,到教授一级向“当官”方向发展,逐渐脱离学术活动,转型之后还在学术一线,很难。三是压制学校的创新意识。即使是理工科也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科研只是权力的附属装饰品,老师毫无尊严。我亲眼见过一些老师为了弄一些横向项目的钻营状态,这只会加深老师对权力的敬畏和羡慕,强化当官的升迁路径。* q9 H; R) T: H1 X1 @# C' [
    5 y; C( c" I0 v& M  r9 o
    二是前述的腐败问题。控制腐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各种量化指标,跟高考一样,只有量化的东西才没有模糊的空间。即使这样,仍然搞出了很多名堂的曲线腐败。。。比如,国内大部分期刊审稿周期超级长,收版面费。现在高校老师开始向国外期刊注水。。。或许再过些年,国外期刊也被中国论文和版面费的海水给淹没了。
    $ B# u6 q/ {/ b1 w& q# H目前国外期刊在版面费方面还算克制。。。但他们c有傲娇多久是个问题。。一些SCI一区的期刊也开始放一些指标,收取版面费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1-6-4 22:12:36 | 只看该作者
    嘉洲 发表于 2021-6-4 21:475 g7 v9 k6 F' u! J( q' x
    谢谢分享。就贴里谈到的第一点法宝,有些想法。最近几年跟大家拿的几所大学合作,带了几个从国内来的博士生 ...
    % S& h' a% @# K3 y; _' x" ^
    国内放养确实严重,还美其名曰“学生自己不主动,还等着老师主动?”,或者就是一句话,“自己摸索”。; U; y! K+ X  H8 g( [4 R% l
    7 t# F, X! L3 U' @" C* G
    另外,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基本不再安排专业课程学习了,就是当劳动力使用。。。差一点的,当生活秘书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1-26 05:54
  • 签到天数: 19 天

    [LV.4]金丹

    5#
    发表于 2021-6-5 00:03:53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差, 最重要的是, 还懒。$ l% D9 D5 \% }2 A6 J. v

    ; K- ]* T2 |# @/ }' I. n名校把持太多重大资源。所谓的‘名校’毕业生,准备躺赢一辈子,尸位素餐惯了。4 n9 e4 F0 e7 g+ X( g' f2 n# N. D, o
    # A. H) O# Z9 n- z4 R/ y% T  |' I
    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淘汰无科研能力的人,马上有人就鼓噪内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5:49:22 | 只看该作者
    嘉洲 发表于 2021-6-4 21:47- T1 n& w5 F/ `1 ^5 O. b9 ~
    谢谢分享。就贴里谈到的第一点法宝,有些想法。最近几年跟大家拿的几所大学合作,带了几个从国内来的博士生 ...

      z6 J1 \" ]$ U6 j6 T/ S      不同高校的导师跟学生比例是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基数形成一直沿袭下来的,因此高校水平跟研究生名额没有直接关系,比例非常不合理。
    0 O8 g. Q5 B. E  d, e      同一所高校内,导师的水平高低跟研究生名额也不成比例。行政领导比如校长院长处长的学生名额一大堆但是根本没时间指导,越是名气大经费多的教授越是没时间指导学生,一学期见不了几次面。还有,年纪大的教授,60前或60后的,自己应该受教育的时代经历 文革,学术水平最低,但在国内大学学术水平低的时代早就混上了教授博导,再加上人脉丰富或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6:08:17 | 只看该作者
    zilewang 发表于 2021-6-4 22:09
    + ~. H6 b% ~  V/ ?; G* O9 y8 m就第二个问题谈一谈。教育部这个做法,其实可以反相思考一下,如果教育部不这样做,结果会是什么?不出意外 ...
    . i' `/ [* l4 R3 r0 |1 {7 N$ @
          完全不能同意。从管理角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皆然,处处把知识分子当贼防,搞得知识分子毫无尊严,那知识分子也只能做贼。人的尊严是建立在有基本体面的收入基础上的。现在高校不分房子,工资收入不到企业同等学历同等工作年头职位的一半,那教授哪有尊严?怎会不挖空心思搞钱?
    * ]! R, j8 e4 F" G& y      量化指标在过去十几年曾经发挥了促进高校学术研究大跃进的作用,现在逐步过时了。以现在的年轻博士所受的学术训练,毕业几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就比60后老教授一辈子发表的还多、档次还高。但是这解决不了国家社会对高校产生从0到1 的基础研究成果的需求,因为做从1到10,从10到100的成果足以完成大量的量化指标,但是只能让中国高校停留在世界三流的水准上。
    : k5 H4 s& h5 q" {     国外期刊被中国论文淹没已经是现实了,根本不用等几年。国外期刊审稿也要拖个1年-2年,版面费比国内贵的多,少则3千多则1万美元。什么?免费?那是幌子,只有不超过一个规定长度内的论文免费,例如6-8页。问题是能满足高水平期刊发表标准的工作的复杂度都很高,少则需要10页,多则30页,多出来的这些都是每页数百美元的收费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6:25:43 | 只看该作者
    Potscher 发表于 2021-6-5 00:03
    ! a& l' F# Y+ w0 E0 b9 Z说到底,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差, 最重要的是, 还懒。# I, |. [. T' t$ v9 W# a! ~7 j' F

    ) ?. V/ s1 Z8 u; B名校把持太多重大资源。所谓的‘名校’毕业生,准备躺 ...
    ( }( U+ I4 r% J' s1 A1 d
          又是一个对高校一无所知的人。凡事国内能称得上研究型高校的地方,做研究的老师都是常年996,甚至007工作,你来懒一个试试看能否混的下去?但凡是走研究路线(但有教学任务),不是纯教学、行政路线的教师,基本从博士时代起就是这个工作节奏。
    " a" q* ~8 m8 N9 S, T      “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淘汰无科研能力的人”,这个除非是全新创建的大学,否则很难发挥国外的同等作用。因为现在非升即走针对的都是新来的老师,那些混了几十年有编制的老人不受影响。现在的新科博士,说白了比20年前评上教授的人水平要高,都不可能是无科研能力的。但是中国多数高校的非升即走都不是培养年轻人而是割韭菜。美国的新入职教师,有独立的实验室、博士生名额、不少的启动资金,给以6-8年的考核期足够让你成长。中国的高校招新“非升即走“教师,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大都没有博士生名额(有的连硕士名额都不给)、多数高校启动资金少的可怜,说事6年考评,但是往往第3年就要先考核一次。这不叫培养这叫割韭菜,所以才有中山大学5-6年”引进人才“5-6千的笑话,真是割完了一茬又一茬。那年轻教师如何才能立住脚?只有依附权贵,抱上院长、处长、学术大佬的大腿,才能解决实验室、学生名额、项目的问题,才有可能留下来。你想不跪,独立做科研而留下来长聘?除非你在国外已经混的不错,引进人才一来就是教授博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21-6-5 21:1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21-6-5 21:19 编辑
    6 M; d4 o3 }0 f- m
    tangotango 发表于 2021-6-5 16:08/ N3 J# w3 q" x. y5 ^' n
    完全不能同意。从管理角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皆然,处处把知识分子当贼防,搞得知识分子毫无尊 ...
    ! B# l  M! @5 p. E& O2 e
    1 Q% y% t8 G, W% e
    也不怪当官的把知识分子当贼。。。中国的知识分子,我看没脸没皮的无耻之徒挺多的。这并不是说国外高校老师道德多么高尚,而是二者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完全不一样,行为选择自然不同。国内这个社会,很像《火影》里的血雾之村,又夹杂了一点木叶村的“火之意志”。。。; v& x$ X1 @: g2 B% S) g/ d% f
    欧美社会的竞争不如中国,这些高学历者可以奉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职场原则,教师这个岗位不像中国那么金贵。。在国内越来越内卷的趋势下,体制内工作一直都是国人最向往的,没有之一。谁都十分珍惜十年寒窗得到的一个机会,自然会想尽办法争取机会。。。因为他们输不起,失去这个机会,背后就是万丈悬崖。
    % r& F! d& L1 T* z9 I自然会想尽办法获取难得的机会,其捷径就是腐败,贿赂权力。。。所以量化指标是有作用的。。。即使如此,仍然存在腐败空间,多少水博士(特长就是会搞关系)混得风生水起,而真才实学的牛人坐冷板凳。
    ' ]* Z0 ]% [  o% G. C7 x' }
    9 ?  e* O+ s% ^/ o1 p所以,我说,在国内高校作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至于是不是学术家,并不重要。
    ' v2 b8 K+ c7 |( Z4 ]: K! P+ P
    , ^: k) _5 n: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21-6-5 21:3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福 于 2021-6-5 21:43 编辑 ! t% S9 W8 g1 `
    tangotango 发表于 2021-6-5 16:25
    " X1 m4 O* \7 r" i又是一个对高校一无所知的人。凡事国内能称得上研究型高校的地方,做研究的老师都是常年996,甚至0 ...

    * a' u/ }! e$ ~' o$ e, {
    2 j# C( f4 w! K# V* q把一个体系嫁接到另外一个体系,不能保证成功,即使最后成功,恐怕也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渡期。 这中间也需要领导有一点创新能力,东施效颦单纯模仿肯定很难成功。# ?4 w8 Z( F) W$ _
    0 Q3 N* I4 y) h0 f+ T
    具体事情上,评Tenure过程中三年中期考核在美国学术界也是常态,也许没有那么严苛吧。在美国,助理教授一开始就可以带博士生,只不过要看你能不能吸引学生了。国内所谓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资格,还需要搞行政的批准,在我看来是个笑话。这个可能是两个体系最不协调的地方。公平讲,你要新人走“不升即走”的路子,开始就要严格筛选;选上了,应该有前几年基本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做实验的;带博士生的资格必须是默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4 21:42 , Processed in 0.04145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