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0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知识] 还在吹胶片更加优越?八成是不拍照的,只是爱谈拍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1:28: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0-12-15 22:25 编辑
3 [; G3 }  a8 K: }% U; \$ u  D8 K2 u; x
都什么时候了,竟然有人为胶片大唱赞歌,一口认定最顶级的数码相机也比不过顶级胶片相机。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说这话肯定是没有玩过胶片的人。
. Z& B; v! {! e* n" a( |& k" S7 g4 j6 y
所谓最顶级数码相机解像力比不上顶级胶片,只能在同等画幅之间比较,否则是耍流氓。胶片没有像素概念,但胶片是有颗粒的,而且已经大于顶级数码的像素了。这些事实问题再争论就是智商问题了。
. E4 c" W& C0 I) ]# Y% B
9 U0 T6 d0 b1 ^+ p 5 j  j* m. j9 ?! q/ [' K' i2 _
  U* Q; k& {- j/ X
胶卷有有效期,在有效期内也需要在冰箱里适当的温度、湿度下保存。在使用中,尤其是出远门,这样的保存条件基本上没法满足。旅行摄影的话,还有X光造成灰雾的问题。经常过机场安检和博物馆入口安检的话,总是心惊胆战的。ISO400以下按说没问题,但这也是一次两次过安检级X光,各地一圈走下来,十次、二十次扫描是轻而易举的是,累积下来就难说了。如果带上ISO800以上的快片,更加担心。理论上可以要求手工检查,但对方不一定肯,也不一定懂ISO800以上和400以下的区别,或者懒得关心。6 ]: o% ~4 _: W- u/ C) _  G8 a
" A& S. s1 w/ U+ i5 n, M( a" ]( ^
# c4 m. V3 v/ z& [2 g( s

! V4 Q" C- h- R: [+ G& h7 R  w35毫米胶卷通常自带暗盒,但暗盒是有些许漏光的。片头抽出来的槽口有绒布一样的东西密封,能挡住大部分光线,但真的挡严实了,胶片抽出来就很不顺畅,而且可能划伤药膜。在直射强烈阳光下换胶卷,必须设法遮挡一下,避免漏光。* b1 T+ B9 _. `- R. z

- s  P9 V# |$ a: u5 a# j  X
$ t5 ]" A, M4 d% `1 B" L6 `& t9 H+ D$ l3 C# k
120胶卷是用黑纸衬背的。既然是纸,那就没有绝对致密的,必然漏光,装片的时候更加要注意背光。甚至机背的计数孔也有盖板,卷片到位后盖好,尽量减少漏光,防灰雾。/ ]2 n1 w, E' o7 v' y: D
- ^& q( I3 a. A; b2 Z

6 R# M. L( I# v: K1 H& r' m/ [. F  `/ F3 G+ L) ^1 n  p
大幅是用胶片盒的,有抽拉的盖板。滑板不可能绝对密封,只能减少漏光,不可能隔绝漏光。好在大幅一般都用低速片,漏光的威胁不是太严重。但使用中没有盖严实,或者盖板用久了,密封松动了,这种可能性不低。
( c' X0 N! q, g, R1 m* `0 Q' i1 t# y" I) A1 I- [) a% @6 r/ z( j
说了那么多漏光,主要是胶片还就怕漏光,漏光了就完了。这是拍数码的人不可能体会到了,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 N2 C3 e5 i4 H$ v$ q
& w1 e0 O% ~4 B7 D7 R
胶片有感光速度。过去用DIN,这是德国标准,所以都说“xx定”。后来也用ASA,这是美国标准。DIN21相当于ASA100。最后统一到ISO了,数值上与ASA相同,但是国际标准了。即使欧洲胶片也用ISO了。当然,到改用ISO的时候,欧洲胶片也没剩多少了,只有伊尔福黑白和爱克发彩色,前者现在还在,后者好像没了。日本胶片从来都是跟美国的,有富士和樱花。美国当然就是柯达。常用速度有25、50、100、200、400、800、1600、2400,更高速度的很少见,更低速度的也没有见过。3 X4 }" J# r& F  |; n+ }

( M- J) [# s8 Y速度越低,颗粒越细,画质越好。同样速度下,反转片(幻灯片)的颗粒比负片更细,黑白片比彩色片更细。胶片有宽容度,这是对曝光误差而言的。速度越低,宽容度越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在胶片时代,低光时常用“推挡” (push processing)来争取一点曝光速度,否则有时就没法拍了。比如说,ISO25的片当ISO50曝光,甚至ISO100。一般以推两档为极限,两档欠曝还能用冲洗“榨”出可用的图像来,更多就是完全碰运气了。1 w' e( v% K) @

, j7 V. w6 G  j+ e/ i9 v; N$ G胶片使用的第一个纠结是每一次装胶卷,只能是一个速度的。但如果光线条件不断变化,就非常纠结了。在旅行中,一会儿室内,一会儿室外。室内最好用ISO400以上的,室外就有条件有ISO50,更加细腻,色彩层次更丰富。但机内拍了一半的胶卷怎么办?壕一点的,中途倒片,后面的浪费就浪费了;小本经营的,就只有硬着头皮将就了。135(35毫米)有24张一卷和36张一卷的,偶尔也有12张一卷的。一般来说张数多,换卷少,使用方便,但要经常换不同胶片的话,还就是张数少用起来方便。当然,片盒是一样大的,背包里就鼓鼓囊囊一大包了。
$ y6 [+ O8 |. W2 ?+ a
9 n+ m5 f& b: N( `2 y; ^9 w1 `还有就是彩色与黑白。黑白有黑白的味道,但用彩卷印黑白的效果很糟糕。同样的问题,有的场景特别适合黑白,但机内是彩卷,或者反过来,都很使人纠结。数码没有这些问题,可以手动装定ISO,也可以自动ISO。黑白模式是JPG,RAW还是能重新出片彩色的;反过来也一样,从RAW里可以通过三色通道调出需要的黑白效果,狠一点还可以调出假红外。
+ @! z8 o$ k! O* d9 W5 T3 @5 @5 r* [( W8 E4 ?# S
还有一个问题是滤色镜。彩卷可以用暖色镜营造浪漫或者怀旧的气氛,冷色镜能营造梦幻或者先锋的气氛,偏光镜可以加深天色,柔光镜可以柔化画面,中灰镜可以压低亮度,等等。但是需要与曝光控制相配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否则所见非所得,可能在冲印过程中被“中和”了。这就要凭经验补偿了,但在最终出片之前是不可能知道到底什么样的。黑白的滤色镜玩法就更多了,但对效果的控制也更加考验,除非已经阅景出片无数,否则拍片基本靠猜。
6 Y3 k7 p7 m3 i3 P1 A$ W
" j( v: G" \' p+ Z3 g% R还有一个问题是:同一个场景,用不同滤色镜可以营造很不相同的效果,胶片就只有一张一张重复拍了。除非有金主在背后撑腰,或者有客户出资托底,自己玩很少玩得起。数码没有这个问题,可以从同一张RAW里反复出片,想什么效果就什么效果,无损失复制,无限后期。* P% l- {4 U1 L+ w5 l+ k8 F! b
# {! V' ~+ J' @, v+ i3 l% ~2 j
135换卷不算麻烦,但换一卷也要好几分钟。首先倒片,确认倒片完毕才能开机背,否则一卷全完了。然后开包,把倒出来的胶片装盒,与曝光过的放在一起,别混了,再拿出新卷,开包装,装片,确认到位后,才能重新开拍。这中间还要确认背包里的新卷、旧卷都放好了,背包关好,否则慌急慌忙的容易丢东西。在紧张的时候,这样几分钟很耽误事。想象一下数码每24张或者36张就需要换卡吧。
' ]1 d% u2 z2 `7 S
+ O2 A6 c0 z/ u# M# u2 @另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体积和重量。假定出门旅游,如果景色好、需要给同伴、GF、BF多拍点照,或者两人人手一机,一天拍100张照片是很不多的。如果是到肯尼亚看长颈鹿、狮子、斑马,100张一会儿就超过了。假定旅途10天,就是至少1000张。如果是24张一卷,那就略超过40卷。如果是36张一卷,那就略少于30卷。有人在背包里背过30-40卷胶卷吗?呃,我背过,满满一背包,尤其是开始时连包装纸盒(看牌号容易,也容易与拍过的分开),挺沉的,还特别担心X光扫描、温度、湿度导致胶片变质。没去过肯尼亚,但旅游还是旅游过的。大热的天,35-40C,天天背着装满胶卷的背包在外面,不担心才怪了。对了,在数码时代,同样的旅行就不是1000张了,可能10000张朝上。# P) ?! l# k$ P+ R3 u* M
6 q# p& _& g3 z  D
冲印是另一门黑技术。正常曝光的话,按照温度、浓度、时间要求就是了。有意欠曝的话,可以加大浓度,降低温度,延长时间。胶卷略微过期也可以用过度冲洗补偿。但到底需要多少,就完全凭经验了。
7 x4 e8 Y' p9 P# T, [0 z
3 B' y) L3 ?6 ]" p9 i$ ]9 u$ { / x1 O! N/ `/ V. J+ f  `# |

" j" ]$ `5 s; X/ K, x如今人们容易怀旧,尤其是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怀旧。红灯下的暗房就是怀旧目标之一。黑白胶片可以自己搭暗房冲洗,在红灯下操作。但这是对印相、放大而言的,胶卷冲洗还是完全黑暗的。即使印放照片的时候,曝光和显影、定影完成前暴露在红灯下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有灰雾。
& k# M+ S4 `" D" O+ q4 N# n/ j( n- ~: y: S  D7 t* q

4 R7 W! O" K3 e2 H% R, `3 D* j1 I4 [  o$ b$ \4 i
反转片冲印出来就是正像,色彩、黑白都是正确的。没见过黑白的反转片,但早期彩色都是反转片,彩色负片是后来的事。反转片是不印照片的,直接用幻灯机放出来看,或者用灯箱看。
3 P4 s4 u7 ]) V) H4 ~
* e5 K5 M. R9 Z3 T8 y5 F: ^. q+ A8 H 3 Q* @4 v( ~1 h: d

! k0 A; K' P- t7 U在灯箱上用右面那种凑到眼睛上的小放大镜看,效果特别好,很身临其境,但也很伤眼睛和脖子、腰背,还很费神,一会儿就头晕眼花了。但反转片用灯箱和小放大镜看是最棒的体验,小放大镜的光学设计简单,质量容易很高。这样看像single malt scotch一样,无与伦比。7 A  j; T  i5 Z1 W1 {

: h1 |8 S6 a8 A, P2 P ; t# u2 t4 f, u" m9 h& p" `$ V+ H! v
6 L! t3 g% X0 A- X1 g8 _1 J5 I' Z
灯箱的灯管是照相级的全色日光灯管,无频闪,灯箱也有专门使得光线均匀的设计。这东西倒是便宜,也简单,自己都可以做一个,问题是这种灯管很难找。一般家用灯具有偏色,日光灯这样凑近了看更是伤眼睛。* J' a2 ~* h8 @# U! A1 I

& V6 `# |3 ?" {, `, R3 a反转片也有135、120和大幅之分,135的反转片一般切开,用框子(过去是硬板纸,后来是塑料)装起来,便于用幻灯机放映。120反转片很少见到装框的。大幅反转片更是不装框。
5 X! ~2 O3 _# _2 Q3 H; f- n3 D2 G

" G/ m. g5 W2 i4 t- s  H7 _' h9 z7 K' d3 b

& G+ K# V7 i0 U& G% k& W6 {2 W
; \6 w* |! f" _) T135反转片可以用幻灯机放到屏幕上,很多人一起看。不讲究的话,直接放在白墙上,或者像美国人曾经流行的,直接放在全白的车库门上,也可以。那连街坊都可以一起过来看了,所谓block party。
% K) j/ h! i& j: N6 l
0 q+ J; s% B% N6 v2 p& a1 u- t幻灯机有转盘式,美国常用;也有长条式,欧洲常用。幻灯机放映的时候,如果在某一张片子上停留时间过长,有可能烧坏片子。即使快速进片,灯泡时间长了,温度很高。高温和赛璐璐是危险组合,火灾的可能性不小。尤其是放幻灯总是在黑暗的房间里,赛璐璐是暗火,等看到烟了,已经坏事了。
  \5 P# a  U4 w8 ^
2 H+ A. L! m" {  I/ y. M负片就需要印出来才能看了。反转片和负片和优劣曾经是拍照人热衷的争论话题。反转片“一次成像”,所见即所得。色彩通常比负片更加艳丽,灯箱和幻灯机更加增强了“透亮”的感觉。负片要“二次成像”,每一次都增加失真的机会,但也增加艺术发挥的机会。
7 l  D/ @  ]! U* g# R' Q3 z  e) p. K7 b, {- U* y& k
幻灯机放出来,对焦、灯色、屏幕底色、环境光线都影响体验,但可以很多人一起看,是另一种体验。灯箱只能自己一个人看。但照片印出来,不仅可以传看,还可以印很多拷贝,便于分发、保存。更可以放大成大幅的,挂在墙上展览。这是反转片做不到的。反转片也是可以印照片的,但要用负片翻拍一下,损失可想而知。3 W/ Z' p+ x# e: |

# V. |' N+ W( E! ^" g" w但印相、放大是比冲印更黑的黑技术。印相指底片“按在”印相纸上,直接曝光,所以在英文里称为contact print。照片与底片的尺寸相同。这也是120(中幅)在很长时间里比较流行的原因之一,直接印相出来的照片就能看了,不是非放大不可。35毫米(135)毕竟太小了,一般需要放大。
! P1 M' J& j7 z4 u- K& W/ T: y) N: R( o. T: B: w0 \

4 L5 r/ h" u  @* ~
( M" h" k! j7 U! Z* Z8 w8 {但印相是有用的。毕竟看底片就能看出照片什么样的神人不多,即使有经验,一般也只能看个大概,细节和完整效果还是要印出来才能看到的。135一般排列好了,用印相纸“集体”印一张样张。图像小一点,但能看个大概,可以从中决定哪些值得放大,放大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调整。0 @8 |, w; K# M* }1 u
" D( c: ^2 t: Q. D; _; D
印相纸一般速度较低,也便宜一些。放大纸速度快,可以代替印相纸用,曝光时间相应调整,但印相纸作为放大纸用的话,放大机的照射时间太长,灯泡发烫可能把胶片烤坏了。) L' Q3 q0 u& u5 a: L" ?! X

7 b$ l& N; M2 c; u2 d即使用放大纸,放大到8寸、10寸问题不大,真的放大到24寸、48寸,对放大机的灯泡很考验,需要功率特别大的,否则平均投射到放大纸上,光强太低,需要时间很长,灯泡受得了,胶片可是受不了,很容易就烤化了。
, P  d5 y" Z* X- h/ Q: l: @9 w; d2 E* O
' v. N( [7 w/ f/ r1 U& [7 v; X; w+ L4 o! @ # u$ P3 r; R# l+ k

. Y6 X: }, `, j" _: l  p放大机貌似简单,实际上要求很高。底座要稳定不说,放大头的投射必须绝对垂直,否则画面对焦就不均匀了。放大机的镜头要求也很高,对焦需要特别精确,但对焦花时间太多,可能直接就把底片烤化了。有些放大机有两档光强,低强度用于对焦。放大机的通风散热更是要好。过去只有白炽灯,多大的瓦数就是多高的温度,需要小心才能不烤化底片。黑白对光色要求不高,彩色放大还需要全色灯泡,又是一件麻烦事。
4 p' l+ s- |% `& p
" Z/ k" D# s# T( B但放大可以玩很多花样。比如在曝光的过程中,用手或者遮板对部份细节稍作遮挡(实际上是不断晃动,避免“硬”边缘),减少曝光,相应容许其他部份更多地曝光,这样可以使得曝光均匀化,增加暗部细节,相当于模拟式的HDR。
& i: w1 B7 {$ v- p! \
) y! P3 M. R8 h  V' W9 A这也可以反过来,将大部分面积稍作遮挡,让少量细节更长时间的曝光,增加亮部细节。一般是大板子上开孔,把需要增强曝光的部份露出来。
) i, P' o1 R7 j' m6 K
5 y2 D* g, O0 A5 u9 F0 P0 a+ _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用,不是增强HDR,而是增白虚化面部的疵瑕,看起来更加嫩相,或者暗化画面具备以增强阴森森的效果。
* e) |7 p% H: ?( f' U8 w6 `" o  i) T
: H9 X+ W& c  y  {& ?) _0 x
: U% n1 @$ e8 |% x6 c5 t% ~, u- M8 Q  m0 W6 I
这样的dodge and burn技巧在PS时代也存在,但多少人实际使用就不知道了。. q5 q, s% H3 m+ y
0 Y5 c# y$ C9 X0 l0 l/ h
黑白照片还可以调棕、调青,形成特别的旧化效果。- z' H6 Y% h# T; T

. X! d1 J! Q5 M" F# f  H4 l黑白照片还可以在红灯下的暗房冲印,彩色就不行了。而且彩色对温度、浓度、时间的要求特别高,否则就偏色了。; n# ~7 I# {$ y$ \0 e$ D0 M. s
# f, e# Z  u. A6 B9 ?0 p
总算都弄妥了,底片和照片还有保存问题。需要在干燥、阴冷、通风的地方,否则要发霉,严重的时候会药膜脱落。时间长了,数量大了,成排的找相册、成盒的底片,要分类保存,在需要的时候容易找,这是门艺术。过去这是秘书的全职工作。
5 p5 o- U: r+ K% h! g& M
0 v8 k* E# q2 ~& [ & G7 _' n( W% B) Q# @; Q% v- [

: u+ m( _5 f3 a+ K! r在数码时代,这些都不成问题了。当然,数码也有数码的问题,没有地方充电就死定了。高温还好一点,到了数码相机也受不了的温度,拍照的人怕是也差不多了。但低温就不行,人可以多穿衣服,相机暴露在外,电池就特别不给力了。胶片相机就没有这些问题,老式的全机械相机在哪都能工作(假定胶片没有冻脆裂了,或者高温下药膜脱落了)。$ m1 N4 d4 W% S2 C- `7 f' O( Z
& c& `6 [! I/ W  _/ G( V, A
对于拍照的人来说,数码相机是不是解像力高于胶片相机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要拍下需要的图像,拍不下来什么都是空的。不说别的,当场能看到成像效果就是革命性的改进。曝光、构图、效果且不说,对于难得有一次的机会,比如去滑雪场拍花样跳台,从来没拍过,先拍几张,看看效果,当场调整,至少还有抓住后半场的机会。要是拍胶片的话,就全靠猜了,不到回家冲洗出来,是根本不知道今天是不是统统落空了。
4 u$ n  N' P, I: v
& w6 ^& Q1 \$ O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学习的窗口也很短暂,能快速学习,快速长进,这对拍照人是很重要的。这对专业的人也一样。婚纱拍照的时间相对充裕,但除非已经练出来了,否则新人这么摆姿势,那么换场地,都要到出片的时候才能看到效果,那是很恼人的。当场可以看到效果(很多是直接与笔记本电脑相连,方便看片),对拍照人和新人都好。新娘新郎也是时间紧,哪有功夫陪你玩。
) l: M9 r% f' k3 A% H& q
9 [) m: o3 N7 e  L# X即使那个臭名昭著的解像力问题,顶级数码的像素已经小于胶片颗粒了。这里,胶片颗粒与胶片相机的顶级还是入门级无关。这也是胶片相机的一个特点:成像只取决于镜头与胶片,与相机无关,相机的高级、入门级只是使用顺畅程度不同。数码相机的成像芯片是相机的一部分,所以顶级、入门级还是可能有差别的,当然也不一定,有时只是图像处理系统和机内软件的差别。& W2 d* J1 ^& Y# D* Z3 [

  D) [" N* a0 g) R8 Z2 Z& p- W所谓胶片色彩好,这更是伪命题。每一个牌号的胶片(哪怕是同一厂家)的色彩特性都不一样。富士Velvia色彩特别艳丽,拍风景好,拍人物有点太夸张;Provia比较平衡,但艳丽度也低一点;Astia拍人像更好,色彩柔和一点;Sensia是给业余的人用的,宽容度较好;Kodachrome以色彩精确著称,但实际上是偏暖的;E100中性一点,但E100W又是暖色的。反转片一般比负片的色彩更好,层次更丰富,但宽容度也更小。总体上,富士偏冷色调,看起来更加干净;柯达偏暖色调,看起来更悦目。Kodachrome是臭名昭著地难扫描,因为片基有奇怪的色偏,很难矫正。这些只是说明一点:“色彩好”是主观感受,不是客观上的色彩精确。既然要的是效果,数码的后期想什么效果就可以出什么效果,且不说各种机内设定(只影响JPG,不影响RAW)。: n! S% \( R2 M2 [
4 |# w3 t7 y# Y

" h9 _" \. q# @* t2 ?7 M) s
6 ]$ P9 U# l% U# e- a ) D1 q. R% j  u& [- e* T+ ]6 O
左:柯达Ektachrome E100;右:富士Velvia
' k) B1 a( c1 C' R- ^" W1 Q' x& C" t  u
悦目和精确是一对矛盾。Tiffen的滤色镜常带轻微的暖色,增强悦目的效果,也增强偏光镜、天光镜的效果,这样细微的色彩看到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就过滤掉了,留下的只是悦目和增强的效果。但B&W和Hoya的滤色镜就是无色偏(当然也是尽量,没有绝对的)的,有时看起来效果还不如便宜得多的Tiffen。说这些是为了强调“色彩好”是很主观的东西,但主观是可以在后处理中加上的,客观就只有在拍片时抓住了。
1 h2 b, j. ^. v! C1 {
- a8 D3 U3 L' c3 f3 |+ _在胶片时代,讲究一点的专业拍照人还特别注重胶片来自同一个批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一致性。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不可能买那么多囤积起来,买了也不可能在有效期之前用完。数码基本上没有色偏问题。只有数码才做得到色彩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 v4 ]" E+ r9 A7 Y; I0 `
; \1 R, M8 C  J所谓胶片的柔和、细腻,多半是在拿中幅甚至大幅的胶片与35毫米数码在比,这种关公战秦琼也好意思?世界上最大的中幅厂家哈苏早就停产久享盛名的哈苏500C系列了,这是被宇航员带上空间的相机,以大幅出名的安塞尔·亚当姆斯也用哈苏500C,画质没说的,一样谢幕了。大幅的Linhof、Arca-Swiss、Westa、Toyo等还在,都是手工精制,不手工也不行,机械化大生产出来根本没处去啊。7 I  j( q4 n9 l" W  @# z

% a, H' M+ a6 i% N0 I
1 o5 p3 M. _, A6 L
, r# ^0 S" J$ ~& P所谓彩色胶片(不管是反转片还是负片)是“全息记录”,而数码是用Bayer滤波器分色后三色记录,所以彩色胶片在本质上优于数码,这更是“胶片是模拟的所以可以无限放大”一样的以讹传讹。彩色胶片在片基上有三层药膜,每层对应于三原色之一。彩色胶片药膜的基本技术与黑白实际上很相似,也是银盐,但带染料的,所以在化工院校里,感光专业最早是从染料专业发展过来的。不过彩色毕竟是彩色,冲洗过程中,银盐把染料固定后,自己被洗掉了,否则就是三层带色的黑白,没法看了。但这也决定了不存在彩色胶片在色彩捕捉和还原上在原理上优于数码的事情。但为了增加色彩层次,有时候比三原色更多,而是有红、绿、黄、蓝感光层,这和喷墨彩色打印机也不止三原色,而是加上其他过渡色一样的道理。加上片基、粘结层、防紫外层,表面保护层,真是一层又一层。/ N0 B$ v, }8 D& p
+ O  K3 _8 V, @* C) ^0 A  p
35毫米数码与35毫米胶片已经没有什么可比的了,中幅数码也把中幅胶片打得满地找牙,但大幅胶片还在坚持,果真是因为大幅胶片不可取代吗?不是的。中幅和大幅基本上都用与商业摄影,如影楼、广告、婚纱,大幅连影楼、婚纱都少用,主要是广告。中幅数码可以出片到橱窗大小,纤毫毕露,用于街边广告牌也没有问题,实际上和大幅胶片的解像力相当。只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大幅数码在技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实际上,大幅的扫描数码机背已经有了,成本也没有多高。最关键是大幅是一个本来就很小、还在萎缩中的市场。全世界大幅的年销售量比劳斯莱斯还少,可能比布加迪都少,谁去费这个事研制数码机背呢?但卫星照相、天文照相都用数码,而不是胶片,这就说明了在最追求解像力的超级大幅应用中,数码也完胜胶片。
# \! [9 X8 p3 Y. j4 Z2 u2 g
& U9 J6 z5 O4 f! L
' f* R2 z8 O3 c9 R' Y" K
! y& }* c* Q+ x3 P5 f3 b$ W0 U
" D6 Z6 v. k  m* \% j$ K, W/ @
4 k/ P. i! n+ A* `6 i4 i0 l& H大幅在建筑摄影里还是有独特的用处,镜头可以平移或者偏转,前者用于纠正透视变形,后者通过Scheimpflug原理增大或者压缩景深。但现在35毫米相机也早就有平移-偏转镜头了,佳能是比较早的,现在尼康也有,老蛙也在最近就推出一个15毫米平移镜头,好评如潮。
4 M* R* x1 n7 B) Z1 s
; d, [- L5 a+ V$ I' L " |: h% a+ Z1 s. G

% C' m  }1 o& B! h胶片只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点:红外摄影。什么相机都可以用红外胶片,但一般的数码只能做到近似的假红外,相当于加上深红滤色镜。真红外需要换底的专用数码相机,其成像芯片对红外频谱更加敏感。不大听说紫外摄影,估计也是一样的情况。不过也没有见过紫外胶片。3 Q: N/ k8 N& i& A2 Q$ ^, n

: g& i  z* X2 U. a追求胶片的情怀当然是可以的,但情怀就是情怀,不要扯什么技术上的优越性。在今天还在纠结胶片与数码孰优孰劣的,八成是不拍照的,只是爱谈论拍照。
  I! f, o" E) Q& D5 \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舒拔 + 8
tanis + 4
MacArthur + 8 + 2
kar98k + 10
李根 + 6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287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6 12:20:20 | 只看该作者
    旧技术死得快,基于旧技术的技巧、习惯、风格、审美、情怀死得慢,常常需要一两代人。$ p4 U8 Z) F7 E* V9 \" W" t

    ' i4 i% l' P& j8 u( k9 g现在还有人拿胶片出来争论,以后新新人类只会说:
    ; t+ X& T! ]$ e
    . l* I4 F5 w5 h) J“胶片是啥?”3 b1 D. J0 L* h7 V
    " ^4 Z' L/ _$ [3 P8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0-12-16 14:42:22 | 只看该作者
    Sensia上不知道花费了我多少的青春和金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3 00:51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出窍

    地板
    发表于 2020-12-16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居然没说负片扫描和正片扫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6-2 22:44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金丹

    5#
    发表于 2020-12-16 19: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包子 于 2020-12-16 19:12 编辑 # U4 n8 J; c) }
    + M& |; T1 y' X0 g9 |$ a
    胶片比数码的优势也就是好玩了,自己测光,自己拍,自己洗,自己冲,自己放大,自己印,出了问题,自己扛。
    " d+ i; s4 l8 ?0 W$ }9 H9 ?" o; c) l) g& H  V

    , p. u$ c/ S; h! m数码搞红外摄影也可以,不过得做点改造,CCD前把红外滤光玻璃换了,然后镜头前放不同波长的遮光片。我以前改过一个佳能G3,还挺好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22:26:25 | 只看该作者
    包子 发表于 2020-12-16 05:08: l- {: P9 p. P  u/ o7 O/ R
    胶片比数码的优势也就是好玩了,自己测光,自己拍,自己洗,自己冲,自己放大,自己印,出了问题,自己扛。 ...
    6 G& {3 v' S/ x1 Q. ^/ |- Y
    数码也可以自己从RAW出片,差不多的流程啊。# }9 ?& u+ d& Z  l* u. _, \8 n
    4 @: K. @) U% V- d5 W0 ~$ }# ^
    自己去掉Bayer滤波器?这个很牛了!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22:27:21 | 只看该作者
    雨楼 发表于 2020-12-16 02:43# u# D  W5 J' w& I; p6 p7 }6 Q, o
    居然没说负片扫描和正片扫描?
    / p$ ~$ x- O2 Z- j8 l# a; p! k2 G7 m
    太长了,已经写得没兴趣了6 m  d$ b+ `: i' C" B; ]
    8 o: k( N5 F4 B4 q3 H
    扫描不是在向数码过渡了嘛,已经不是“纯正胶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22:27:50 | 只看该作者
    asquyd 发表于 2020-12-16 00:42
    4 E  P6 \7 [8 H  Y3 DSensia上不知道花费了我多少的青春和金钱
    # G' O3 U2 L% k$ Y$ C3 p
    哈哈,我倒是用的不多,最多的是Velvi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20-12-17 01:46:53 | 只看该作者
    胶片+纯机械相机,在贵州天眼可以用吧,电子设备不行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20-12-17 02:3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芷蘅 于 2020-12-17 02:31 编辑
    4 w( {! D" U) s6 q( i  ?* o
    + R$ z7 }, _% }, ["要是拍胶片的话,就全靠猜了,不到回家冲洗出来,是根本不知道今天是不是统统落空了。"
      h5 W: d$ `# G/ S大学毕业时最后的聚餐,同学拿我的海鸥相机拍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相机成像位置偏,也不会调焦。最后拍出来所有的照片全是糊的和歪的(人都在照片的一边,或者两个人只拍到一个人),没有一张可以看的。- t" w9 R0 s% i% B/ l9 S/ d. b1 W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2:49:15 | 只看该作者
    芷蘅 发表于 2020-12-16 12:30
    " e4 O! O. z0 K  d+ G9 d7 y"要是拍胶片的话,就全靠猜了,不到回家冲洗出来,是根本不知道今天是不是统统落空了。"
    & U' [9 O1 _/ J+ B9 i6 i# n% k" K大学毕业时最后的 ...

    9 v: h+ W* J7 K9 }唉,可惜了。这是现在手机一代根本想象不到的。跟他们说胶片时代的事情真是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2:50:10 | 只看该作者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0-12-16 11:46
    $ h& h- [" t& W6 ~. \胶片+纯机械相机,在贵州天眼可以用吧,电子设备不行哦
    1 K6 U. W: U" j5 H3 a
    估计还是电子的。大幅胶片的技术要求其实很高,药膜要均匀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2-8 10:0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3#
    发表于 2020-12-17 08:26:45 | 只看该作者
    大学军训的时候,拍的一卷胶卷,被同学在没有倒片的情况下把相机后盖打开了。而且再关上后盖的时候相机自动往前卷片把胶卷从盒子里给拉出来了。我只好晚上躲在被窝里把它取出来,层层包好送去冲。结果前面一半还是能看的。
    " h- ]" d, D  a( y而且拍的一张战士背着电台的照片,因为边缘被曝光了,结果莫名搞出战地的气氛,效果还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08:22 | 只看该作者
    机器猫 发表于 2020-12-16 18:26
    2 z. Y% @" m& m2 u/ L7 a大学军训的时候,拍的一卷胶卷,被同学在没有倒片的情况下把相机后盖打开了。而且再关上后盖的时候相机自动 ...

    2 k- W" C4 W" b- _/ O/ ?7 J- s' v哈,因祸得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15#
    发表于 2020-12-17 10:45:02 | 只看该作者
    包子 发表于 2020-12-16 19:08# O$ U: Q! a5 U, O( ?
    胶片比数码的优势也就是好玩了,自己测光,自己拍,自己洗,自己冲,自己放大,自己印,出了问题,自己扛。 ...
    - f" x( }/ x7 r0 `/ [
    对啊。玩儿胶片的就不是追求高清的。玩儿的就是颗粒,就是随机感。否则LOMO怎么会那么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8 05:05 , Processed in 0.06587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