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军事] 温哥华的鱼 海外看南海(3)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14
  • 签到天数: 2855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2: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全看懂系列之海外看南海(3)

    海外看南海(3)

    Original 温哥华的鱼 温哥华的鱼 2 days ago
    本系列3篇编译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公开发表的《南海军力研究报告》,刊登在十月底出版的《舰船知识》上。所有资料及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所有分析均为个人观点,不存在泄密问题,如有不实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电子战与信号情报

    【 解放军电子战能力 】

    解放军 “以信息为中心” 的战略强调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力图通过系列化电子进攻和信号情报(SIGINT)能力控制整个电磁频谱。从本世纪初开始,解放军将电子战和网络战融合为集成化网络电子战(INEW)。虽然关于解放军电脑黑客和网络战能力的报道经常登上世界媒体的头版,但他们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作战能力往往被西方军事分析家所低估。

    2001年解放军颁布的《军事训练与评估大纲》中就明确指出要在全军范围内重视复杂电磁环境作战。2006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制信息权就是制电磁权”。2015年中国调整军事战略,强化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战备训练。同年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负责统一管理全军的INEW体系,包括太空战、网络战和电子战领域,具有和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一样的军种地位。

    Image

    西方对战略支援部队的分析往往聚焦在太空战和网络战能力上,因为这两项任务在西方有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如美军网络司令部和太空司令部),而它的电子战能力经常被忽视,因为大多数西方军队里并没有专门的电子战管理部门。战略支援部队在每个战区都设有技术侦察局,负责电子情报搜集和网络战运作。南部战区肯定在南海岛礁上部署了战略支援部队,和海军电子战人员协同工作。

    【 陆基移动电子战系统 】

    在渚碧礁和美济礁的商业卫星照片上都能发现地面电子战车辆阵地。这些车载系统可能是电子干扰或者电子侦听设备,但是限于图片精度和伪装网的保护,无法做出更细致的判断。

    Image

    > 渚碧礁和美济礁电子战车辆阵地

    2018年初美国情报部门和国防部的匿名官员就透露解放军在永暑岛和美济礁部署了电子战设备,Google地图等商业卫星图片显示美济礁西岸出现疑似电子干扰设备,当地在不同日期部署的设备多有变化,4月份拍到的3辆疑似电子战车辆在6月份的卫星图上还在,但一座升起的天线却不见了。

    Image

    > 美济礁西岸预设场地特写

    这片预设场地也可以部署雷达或导弹等其它公路机动系统,不过相对偏远孤立的位置非常适合用于搜集电磁信号或者释放电磁干扰。该区域铺设了多块可停放大型卡车的水泥平台,很可能会提供岛上电网的电力和光纤通信联络,从而无需使用发电车和无线电通信。固定电子战设施在战时肯定会遭到攻击,移动式系统将是很好的补充。

    美济礁上还有一圈距离圆心36.5米远的立柱,作用不明。如果这圈黑点是天线,它们很可能用于电子战设备校准或者信号测向。渚碧礁上也有一块完全相同的73米直径圆形场地,不过预设水泥平台的数量没美济礁上多。

    Image

    > 渚碧礁机场跑道西侧预设场地特写

    美国媒体报道2018年初解放军在较小的永暑岛也部署了电子战设备,但是当年6月的卫星照片上并没找到相关的车辆,也没有那个直径73米的圆形场地或预设水泥平台。如果报道属实,这些电子战设备可能被部署在永暑岛上任意一个不干扰其它电子系统的偏远区域。

    无论是在固定场地、预设阵地还是临时地点,移动式设备都向解放军提供了灵活的电子战能力。针对特定的电子攻击/信号情报任务,或者对抗特定的威胁,解放军可以在需要时从岛礁上的掩体中快速部署公路机动装备,或者通过海运和空运向岛礁输送增援力量,打破南海地区的力量平衡,令对手无法捉摸,有效对抗对手部署在该区域的情报侦察系统。

    外界普遍关注解放军的军舰、飞机、导弹等作战系统,但对其电子战设备了解得非常少,尤其是陆基电子战系统,它们往往只在阅兵时出现,而且被笼统地称为“新型雷达干扰车,或者“新型通信干扰车”。

    Image

    > 国庆阅兵时的信息作战第二方队,共由4个信息战方队出场,规模空前

    实际上解放军很可能装备了一系列覆盖几乎整个电磁频谱的电子探测和干扰设备,这和南海岛礁上部署的全频段雷达、通信体系是同样的思路。在最近的一场军事展览会上,中电科集团展示了陆基电子对抗系统(电子对抗团)的概念图,下图中显示在防空任务中指挥控制车和电子侦察站进行通信,后者将敌方的电磁信息分发给每一部覆盖特定频段的电子干扰机,包括毫米波、X/Ku波段、C波段、L波段和S波段。

    Image

    要想判断陆基、舰载或者机载电子攻击的作用范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电子干扰效果受到敌我双方电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发射功率、距离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陆基或者大型电子干扰机可以释放高功率的干扰信号实施阻塞式噪音干扰;欺骗性干扰用于模仿或者改变信号所需的功率低得多,可以用于自卫干扰机或者无人机等小型平台。

    在南海中心区域部署岸基或者机载电子侦听和干扰系统显著增强了解放军的电子战能力,否则只能依靠海军的舰载电子战系统。除了HF高频信号可以超视距传输外,更高频率的电子干扰或者信号采集都局限在视距范围内。

    Image

    > 南海地区地面电子战/电子情报设施覆盖范围,系统工作高度分别为500米、2500米和1万米

    【 固定式信号情报站 】

    南海各个岛礁上肯定都建有多种电子情报站点,但仅仅依靠商业卫星图片很难区分通信天线和信号情报搜集天线的阵列,因为理论上任何能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天线都能用于监听对手的电子信号。电子情报站通常用于侦测雷达信号,不过也能发现并定位通信传输信号,虽然信号内容可能被加密而无法破译。可以确认的大型信号情报设施包括永暑岛和美济礁上的卫星通信侦测站、高频测向站和拥有两座相同雷达罩的电子情报天线阵列。

    Image

    > 永暑岛和美济礁固定信号情报站位置

    【 卫星通信侦测站 】

    3座大岛礁上都有一组由7座雷达罩构成的卫星通信地面终端,它们可能也被用于监控并定位外国卫星通信传输。

    Image

    > 永暑岛上的天线阵列

    在永暑岛卫通终端附近还有另外12座天线罩,在北侧一座通信建筑楼顶上有一座12米天线罩,南侧有一排4座12米天线罩,剩余4座9米天线罩和3座4米天线罩在其它岛礁上都没有出现过。

    这么多尺寸、设计各异的天线罩以及它们和常规卫通天线如此接近的布置距离,有多种可能性。或许这只是代表了更强大的卫星通信能力,因为永暑岛是南沙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整个南沙的军事/民政指挥控制节点,地位高于其它岛礁。这11座天线也可能部分或全部用于监测外国卫星,利用TDOA到达时间差或FDOA到达频率差技术进行卫星通信信号定位,这些信号的发射源可能来自敌方舰艇、潜艇、飞机或无人机,通过分析卫星通信上传信号找到静止同步通信卫星的位置,甚至还具备干扰敌方卫星的潜力。

    工作在X或Ka波段的外国军用通信卫星拥有可塑波形覆盖区或者点状波束,以减小被截获或干扰的概率。为了对抗这些波束成形技术,解放军的卫星通信信号截获设备必须部署在这些卫星波束所覆盖的陆地区域内。如果对方军用卫星转发器的波束从中国大陆监测站点位置偏转到其它方向,南海岛礁上的卫星通信侦察天线阵列仍然可能捕捉到卫星的下行链路,或者定位上行链路。

    Image

    > 南海卫星通信上传链路的可能位置

    这两句话比较拗口,简单说就是为了避开大陆上的卫星截获设备而偏转的卫星通信波束可能会被南海岛礁上的设施截获进而定位敌方卫星及其通信链路。我对卫星通信的了解相当少,我的理解是捕捉下行链路可能截获下传的内容,但不一定能破译;定位上行链路则是能确定位置,但截获不了信息。

    【 高频测向站 】

    一座高频测向站几乎占据了美济礁南端一座人工岛的全部面积,这种内外两圈各20根单极天线组成的双环阵列装置被称为“固定式20-20”。这一阵列可以探测来自舰船、飞机或者陆基通信系统的高频信号波束,通过和海南岛或者大陆上其它列阵所捕获的信号基线进行三角测量判断出高频信号源的方位,探测范围覆盖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美济礁距离中国大陆南端1400公里,巨大的空间尺度极大地增强了中国高频测向的精度。

    Image

    > 美济礁人工岛高频测向站

    【 可能的电子侦察阵列 】

    在永暑岛和美济礁上有四座电子侦察天线或者其它类型的被动侦听系统。两座岛礁的最南北两端各有一座直径19.5米的大天线罩和旁边的一座直径4米的小天线罩,南北端的大小天线罩排列指向相反,相互协同工作。

    Image

    > 永暑岛和美济礁上的测向天线罩

    这些天线罩在2016年初建成,但永暑岛北端的站点随后被迁移到东北角,原因可能是2017年初修建的一座18米高的建筑遮挡了视野。站点原址顶部的一部天线说明天线罩内安装的可能是固定天线而不是旋转天线。2017年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了新址尚未安装天线罩的情况,基座上有两个成角度布置的黑色物体。这些安装在较矮平台上的天线罩内可能容纳了固定式高功率相控阵雷达,如果属实这可能就是北端站点必须迁移的原因,以降低电磁辐射对附近新建筑内人员和设备的损害。但是在永暑岛南端站点边上就有一些低矮建筑,这也说明电磁辐射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而天线罩内的可能只是被动信号收集系统。

    综上所述,这些雷达罩内安装的很可能是电子情报搜集系统或者其它类型的侦察设备,小天线帮助测向或为大天线探测、指示目标。这些天线列阵的指向轴线暗示它们将按某种机制协同工作。两座岛礁上的4个阵列各有180度视野,重叠广域覆盖整个南海范围。

    Image

    > 南海地区对空电子情报设施覆盖范围,目标高度分别为500米、2500米和一万米

    【 电子战飞机 】

    解放军的电子战能力不仅局限于陆基的固定设备,还能得到电子战飞机的支援。其中最高效的平台是相对较新的Y-9JB,它们和被戏称为“腮腺炎”的Y-8G电子战机会临时驻扎在岛礁机场上,可以在大频率范围内进行电子干扰;部署到岛礁上的战斗机也可以携带KG-600或KG-800干扰吊舱执行电子进攻和堵塞干扰任务。

    Image

    根据防务工业的宣传资料,中国所有大型无人机都具备携带干扰吊舱或电子侦察吊舱的能力,和美国“捕食者”类似的“翼龙II”无人机就装备了集成电子战任务系统。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作战向解放军提供了灵活的机载电子战能力。

    Image

    > 8千米高空机载电子侦察和电子战系统覆盖范围

    【 结论 】

    中国岛礁上的电子战系统和雷达系统相似,同样呈现出多样化和高冗余度,覆盖了宽阔的电磁频谱范围,和部署在海南岛及大陆的相关设施协同工作可以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实施电子战行动。除了地面移动式电子战系统,解放军还建立了一批固定式信号情报搜集装置,包括高频测向站和可能的卫星通信监听站,电子战飞机的主动干扰和被动信号搜集能力也对解放军控制电磁频谱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海岛礁上的电子战设施配置是解放军控制战场信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体系的全频谱电子战系统不仅仅是被动防御手段,也具备强大的攻击力,可以通过电子干扰、电子侦察以及随后的物理打击阻绝对手使用任何电磁频谱的能力。

    以上是《南海军力研究报告》中的编译内容,下面是我写的个人分析。

    Image

    对研究报告的评价

    纵观整份研究报告,作者对解放军在南海岛礁雷达、通信、电子战等方面的研究相当深入,每一个岛礁、每一个可分辨的物体都进行了细致的判读和分类。在全面整理所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跨岛间、南海与大陆间、历史资料与最新图片、跨专业类别之间的比对、归纳和联想,勾勒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作战体系,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对无法证实的现象也进行了合理的猜测,态度科学而严谨。

    基于作者过去对华军事情报专家的身份,虽然只是采用商业卫星资料和普通传媒报道中的图片,没有动用精度更高、更新更快的军事资源,这份报告中对各种系统架构、设备编号、中文名称、性能数据、发展路线的描述都相当准确,找不到什么纰漏。向社会公开的报告披露了很多大众并不熟悉的资料,掀开了南海岛礁神秘面纱的一角。

    Image

    > P-8A反潜巡逻机上的高精度光电设备可以远距离拍摄到十分惊人的细节

    作者在文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很多相关专业知识,诸如反隐身雷达的工作方式、微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原理、中国军用通信卫星家族族谱等看似和主题无关的话题,让非电子、通信专业的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报告中的概念和分析。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调查和写作中保持了理性、中立的立场,没有带入美国政客、学者中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偏见,既没有夸大中国的威胁也没有刻意贬低解放军的成就,令报告的结论相当客观公正,体现出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水准。

    整个南海岛礁的信息战体系建设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评价非常高,促使他不断告诫美国军方和中国问题观察家们不要低估岛礁的规模、雷达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整个体系的防护、自我修复能力。他的观点在美国智库中很有代表性,表明美国方面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要在南海建立起面对任何对手的绝对信息优势,这个对手也包括美国自己。

    Image

    > 美济礁西端的雷达天线群

    和普通媒体更关注我国在南海岛礁部署了多少架飞机、多少枚导弹不同,美国军事专家看到了我军南海战场建设的核心。联系到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今年上半年美国军舰在南海地区进行60余次“自由航行”,而海军、空军的P-8A反潜机、EP-3E电子情报侦察机和RC-135战略侦察机出动频率高达3000架次,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军对南海的关注点所在。


    Image

    南沙岛礁的意义

    阅读这份报告,我们可以通过美方视角比较清晰地看到我军的作战体系是如何设计构建的。在生活中常常会戏称“这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面对南海这样覆盖百万平方公里海空、从无到有凭空吹填出7座岛礁的复杂巨系统工程,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这真的是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从岛礁的精准选址到众多分系统的功能、布局、协同工作乃至电磁兼容等问题,早在岛礁动工之前都已经论证规划得井井有条,大批适应亚热带海洋气候的新型电子设备的研发、制造开始得更早。上到太空、下到海底,方方面面都必须考虑到,然后在短短4年内构建完成,这样的综合建设能力放眼全球也没有第二家能做到了。在非殖民时代能开拓出大片新国土,这是一个奇迹!

    Image

    > 2015年吹填中的渚碧礁

    感叹一下,虽然南海的正式名称是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我们能够真正对其有效管控是在南沙造岛之后,也就是2018年起!

    上世纪80年代前我们在这里是一片“有海无防”的空白,当年三大舰队中最弱的南海舰队只局限在海南岛和西沙附近活动。1987年10月海军编队才第一次进行南沙巡航,1988年1月南沙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才在永暑礁的茅草高脚屋上升起。

    Image

    十年后的1999年,美济礁上才修筑了第三代礁堡,旁边蒙古包似的就是88年建起的第二代铁皮高脚屋。

    Image

    如果没有南沙岛礁的建设,包括珠三角、港澳、海南在内中国版图上繁华富饶的“鸡腹”将完全暴露在海防第一线。西沙距离海南岛不足300公里,纵深太小,美国的航母编队和核潜艇可以轻而易举地逼近到大陆几百公里的近距离,我们战略核潜艇的“堡垒海区”也根本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后我们韬光养晦了30年,但这并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问世事。正相反,在隐忍中我们的战略规划者、决策者和科研、工程人员一起为今天的开疆拓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今天看来惊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用一张白纸从头开始绘制南海的蓝图。

    岛礁只是平台,在此基础上层层叠加各个维度的作战系统,有不同射程的火炮、导弹构成的硬杀伤网络,更有各种波段的普通雷达、超视距雷达、反隐身雷达、机载雷达、电子战系统交织成不可见的电磁软杀伤和对抗网络,覆盖全频谱。众多微波、散射、光缆、卫星、4/5G通信系统把这些作战系统交联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再在更大地理尺度上和西沙、海南岛、大陆的作战体系进行协作。

    这令南沙岛礁成为全国雷达预警探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电子战前哨阵地,把国土防御纵深和预警空间向南足足推进了一千公里,整个南部战区的战略态势大为改观,为屹立东方的雄鸡垫下了一块巨大而坚固的基石。

    Image

    Image

    美国的打击手段和我们的应对方法

    按照美国一贯奉行的海权理论,美国海军在战时必须控制全球16处咽喉航道,包括南海附近的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和巽他海峡,这些战略水道都是点状或者线状的。而如今事实上的第17处战略航道 - 南海,其岛礁是面状分布的,控制难度成几何级增长。在习惯了横着走的美国眼里南海岛礁自然成为头号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为了消弭这一巨大的威胁,从公开警告必须拆除军事设施、挑唆周边国家生事到派出双航母编队“自由航行”可谓无所不用。

    然而众多看似脆弱的雷达列阵和通信天线分布在巨大空间里组合成的体系本身就具备强大的生存能力,解放军依靠整个多样化、高冗余、频谱无缝衔接的信息化网络而不是其中的任何单一系统来探测外来威胁,获取战场的信息控制权。面对这样的完整作战体系,美国海、空军平时参加“自由航行”的单机、单舰或者小型编队干扰甚至攻击其中任意部分设施并不会影响整个体系的正常运作。

    Image

    > 2020年2月5日,美国“米留斯”号驱逐舰在南海试射MK45主炮

    假设一艘伯克级驱逐舰或者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在苏拉威西海1000公里距离上发射12枚战斧巡航导弹(弗吉尼亚级的最大战斧携弹量),最理想状态下可摧毁永暑岛上的全部7座大型对空对海监视雷达和高频通信天线列阵。此时永暑岛和附近其它岛礁上的陆基雷达、预警机机载雷达和海军舰艇上的舰载相控阵雷达仍然能够提供全时段全天候雷达信号覆盖,雷达数据则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中继、海底光缆等方式绕开受损网络进行接力传递。

    Image

    美国海军陆战队于2016年提出了“远征前进基地作战 - EABO”概念,作为海军“分布式海上行动 - DMO”和“高烈度环境濒海作战 - LOCE”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利用两栖戒备群所搭载的F-35B、MV-22和CH-53K迅速夺取关键海区的控制点,进而部署“海马斯”高机动自行火箭炮和巡航导弹等远程地面武器控制周边地区,剥夺对手在该区域自由运作海空力量的能力,为后续大部队行动打开登陆窗口。

    Image

    2019年3月11日-14日,驻日美军首次在冲绳岛旁的伊江岛展开海空联合夺岛演习验证EABO概念。先由空军第353特种作战小组秘密空降到伊江岛上展开侦察,然后第31远征队一个陆战连搭乘MV-22旋翼机从960公里之外的日本本土基地出发,在KC-130加油机的支援下夺取岛上机场。
    随即陆战队在岛上设立前进武器油料补给点 - FARP,在战区行动的F-35B降落由CH-53E直接从机上泵送燃油,加油挂弹完毕F-35B再次升空夺取周边制空权。

    Image

    接着C-130运来陆军的“海马斯”高机动自行火箭炮系统,依靠射程42公里的火箭弹和射程300公里的ATACMS战术导弹清扫周边地区的敌方陆上力量。以这第一个夺占的岛屿为落脚点,远征队可以继续向下一个900公里外的岛屿跃进。第31远征队指挥官罗伯特·布罗迪上校宣称“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是在开玩笑。”

    Image

    > EABO的油料补给方案

    开发EABO概念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东海和南海,美军演示的西太地区远征前进基地备选地址就包括下图左下角巴拉望岛两侧的两个菲律宾小岛,距离永暑岛只有500-600公里。

    Image

    > 淡蓝色小圈是160公里的陆基移动远程火力射程,天蓝色大圈是战斧BlockIV和F-35B的作战半径

    但在南沙岛礁完全建成之后,EABO想染指南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真的只是开个玩笑。最主要的问题是兵力不足,以一个两栖戒备大队为基础的EABO空中投射机动兵力只有6架F-35B和一个40名陆战队员(可以依据目标情况再加强),虽然按设计“美国”级在轻型航母状态最多可携带20架F-35B,但是此时只能再携带2架MH-60S,失去了两栖运输能力。标准两栖作战的配置是12架鱼鹰、6架F-35B、4架CH-53K、7架AH-1Z/UH-1Y和2架海军的MH-60S,这点兵力打个面积0.5平方公里太平岛没问题,要对付美济礁、永暑岛这种要塞化的大岛则是杯水车薪了,而且它们的海上大本营 - 两栖攻击舰是个显眼的大目标,必须时刻面对我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

    Image

    > 2016年11月19日,1架“鱼鹰”从“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上起飞,右舷停放着5架F-35B

    美军如果想彻底摧毁整个南海岛礁上的战争潜力,正如《南海军力研究报告》作者所言必须出动一个完整的对抗体系,同时压制、打击相距300-500公里距离内7个岛礁上几乎所有重要目标,覆盖面积接近于华盛顿市区,目标数量可能超过500个,这样的规模需要动用相当庞大的兵力。除了以补给为主的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外美国目前在南海周边并没有大型海外基地,最近的空军基地远在2200公里外的冲绳嘉手纳,超出了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排除了陆军和战术空军,美军可行的打击选项剩下以下几种。

    首先自然是航母打击群。

    Image

    > 2020年7月6日,“里根”号和“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于一个月内第二次在南海进行编队演练

    一个航母打击群的远程攻击力量只有36架F/A-18E/F、10架F-35C和5架EA-18G电子战机。超级大黄蜂典型的远程对地精确打击任务挂载是1个副油箱+4枚 JDAM+2枚哈姆反辐射导弹+2枚AIM-9X,作战半径820公里,将航程延长到1000公里以上时只能挂载2枚JDAM;F-35C携带2枚JDAM+2枚AIM-120的标准无外挂隐身作战半径是1100公里;加上护航舰只携带的90-120枚战斧,最理想情况下对南海岛礁这种防护严密的区域一个波次最多也只能攻击约280个点状目标。因此至少要出动2个航母打击群从2个方向联合进攻才比较有把握。

    Image

    然而以现在中国的海洋监控和区域拒止能力,美国航母打击群在第二岛链内都无法保证自身的绝对安全,更不用说南海这个紧邻中国本土的半封闭海区内机动。战时美国航母几乎没有接近南海岛礁的机会,出击阵位摆在菲律宾海、苏拉维西海、南海西南侧九段线外才能获得更高的安全保障。这几个位置到中国岛礁的距离在800-1000公里,美国航母接近这些敏感区域就将受到海、空、天严密监视,失去战略突然性。

    Image

    > 2019年9月28日,单舰航行在南海上的“里根”号航母遭到7艘中国军舰的强势围观,23年前台海危机时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的美国航母如今竟然有了惴惴裸奔般的感觉

    第二个选项是投入战略空军。

    Image

    > 2017年6月8日,两架从关岛安德森机场起飞的B-1B轰炸机执行了耗时10小时的南海巡航任务

    美军的三种战略轰炸机中B-1可以一次携带24枚JDAM或者JASSM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B-2和B-52都可以携带16枚,攻击南海岛礁至少要出动20架以上。如果只是攻击雷达、通信站等小型目标,B-1和B-2还可以投放GBU-39 SDB小直径炸弹,B-1最多一次内置携带96枚,B-2为80枚,只需5-6架。

    这样的大机群无论是从本土或者关岛跨越太平洋还是从迪戈加西亚横穿印度洋和南海,都需要大量的加油机和预警机、电子战机配合,显得兴师动众,难以隐蔽作战意图,我军除了在岛礁上做好防空准备,还可以派出歼-20或歼-16这样的远程战斗机在预警机的支援下进行拦截。

    只有隐身的B-2攻击突然性最大,但现役20架B-2除去维修、升级和训练外能同时出击参加实战的不超过5架,数量明显不足。但是当2025年起B-21大批量服役后空中威胁将明显增强,如何防范将是未来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许可以派出几艘具备反隐身能力的055大驱游弋在重点威胁方向提前发现提前拦截。

    第三个选项是核潜艇发射巡航导弹,这将是目前最难防范的。

    Image

    > 2015年3月24日,“密歇根”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搭载的陆战队第3侦察营在关岛阿普拉港外进行小艇演练

    如果出动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每艘可以携带154枚射程1700公里的战斧Block5,3艘就已基本能达到作战目标,而且战略、战术隐蔽性都非常好,我军很难探测、拦截,岛礁上也缺乏1130“万发炮”这样的近程防御火力,这种威胁在2023-2026年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潜艇退役前将一直存在。如果光是依靠弗吉尼亚级和洛杉矶级,每艘只有12枚战斧,一次性出动40艘(占美国海军攻击型潜艇总数的80%)是不现实的。当然美军更大的可能性是海空联合作战,同时投入多种手段进行饱和攻击。

    不论哪种方式,对南沙的任何攻击无疑都会导致战争状态急剧升级,必将遭到我军的全面反击。平时我军只在南沙部署少量防御性的海空军部队,面对这样的远程偷袭不一定能够立即对攻击平台发起反击,但是我军完全可以对美军在东亚、西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发动对等打击。如果是航母战斗群,更是立即会成为我军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目标,在1000-2000公里范围内几乎就是不可逃逸区。南海岛礁不仅仅是一个前哨阵地,更将成为南海这具大网中一个极具吸引力又难以啃下来的诱饵,令任何对手如鲠在喉。





    最初想好的三篇写完了,不过对南海还是意犹未尽,正在考虑是不是要把《南海军力研究报告》新公开的两篇也翻译过来(我还没通读过,前提是里面的内容足够不敏感,因为没有舰船知识做背书了),另外可能再写一篇番外篇,讲讲南沙和西沙各岛的具体情况,纯地理知识。

    Image

    最后再感慨一句,在我们享受歌舞升平的和平红利时,请不要忘记此时此刻千里之外在南海岛礁的炎炎烈日下、在班公湖畔的雪域高原上为我们把守各方大门的战士们和克服艰辛进行战场建设的建设者们,给我们带来安宁和繁荣的不是那些娱乐至上的明星、网红,而是这些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真心英雄,祖国有多大他们离家就有多远!

    Image来自群组: 天才帮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2:17 , Processed in 0.0346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