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历史地看,胡耀邦就是一个叛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1:1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亚彬:历史地看,胡耀邦就是一个叛徒!(2015)

(作者:黎亚彬,转载自:民族复兴网,发布者:刘淼禾 )
  
     近日,环球时报刊发出了一篇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时间越久,对胡耀邦的评价越客观》。就这一题目的这一说法而言,笔者非常赞成。一件事、一个人,时间跨越得越久,就会被认识得越清楚。然而,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不同,对于胡耀邦以及胡耀邦所鼓噪和倡导的中国政治、经济改革而言,在今天我这个小老百姓看来,那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共产党叛徒。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上的国家领导人,谁最有发言权?应该是受其言行、政策影响下的人民群众。那么,胡耀邦的言行和政策是什么?众所周知,就是经济上的私有化、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政治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历史公认的客观事实,是左右两派都公认的胡耀邦的言行和政策,只不过左派认为这是罪,右派认为这是善而已。那么这到底是善,还是恶?显然,这要根据其言行、政策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判断。

  不可否认,以资本主义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实质内容的改革开放终结了改革开放前的那种极端僵化、错误的社会体制和状态,以恢复一个国家和社会原本的、自然的、历史的生态和面貌的方式,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相对的积极意义。

  但是,也仅仅是一点相对的积极意义而已。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那种极端僵化、错误的社会体制和状态,当然应该予以解决或终结,但方式不应该是投降和放弃,而应该是完善、发展和进步。而胡耀邦们所倡导的改革与开放,却只是以投降和放弃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式,来解决了建设一个新社会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是明显的半途而废,而不是什么历史的进步。

  在今天,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进入到了所谓“经济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改革开放,认识胡耀邦及其施行的改革政策。低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于“饱和”的一种表象和征兆。所谓的“饱和”,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必然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阶段和现象。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的一种表现就是产品普遍卖不出去,资本利润率几乎为零。这显然是容易爆发经济危机的时代。所谓的经济危机,就是根源于生产相对过剩现象而出现的经济发展困难,时而停滞、时而增长,以及根源于此的经济恶性循环现象。

  毫无疑问,正是胡耀邦倡导的这种经济改革,导致了中国今天的这种危机和困难局面。改革开放36年来,虽然政府通过帮助资本家阶级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几乎成本为零的环境和矿产资源、社会资源,以超稳定、低人权的方式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形成所谓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奇迹,但13亿中国人民仍然是普遍贫穷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来说也就是个中等国家水平,顶多可以排在世界中间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从经济"新常态"现象的出现可以看出,这种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中国失去了积极意义,中国百姓已经无法再从中受惠了。这种“经济新常态”已经预示中国经济再难以健康成长,经济危机是常态,人民生活再难以改善。与此同时的,却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基本已经宣告失败和终结。接下来的中国,取决于资本主义“饱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只能在经济和社会动荡中度过。毫无疑问,胡耀邦所倡导的那种改革,正是导致这一切几乎不可救药问题的罪魁祸首。

  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是出了问题的。因为这种改革根本无法让中国真正崛起,无法让人民富裕起来,也丧失了让中国真正崛起的条件和机会,而只是让中国彻底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经济危机定期发生、劳资纠纷严重、阶级矛盾重重、百姓贫穷与失业的国家和状态。正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们普遍提到的:“中国人还没富裕起来,就已经老了”。中国的资源没了、劳动力老了,人民却没有富裕起来。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经再没有任何的机会和可能富裕起来。从哪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呢?

  千万不要拿那些“改革开放让几亿贫穷人民摆脱了贫穷”等等的废话来为这种失败的改革开脱罪责。过去的失败不等于今天的成功。改革前的中国没有成功,不等于改革后的中国就是成功的。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顶多就是个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而已。这不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成功,这只是恢复了一种旧的社会状态,恢复了自然、回到了过去。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中国没有崛起,中国的未来还仍然是个未知的、不确定的事情。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原本是可以有一种更好的选择的。正确的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过渡和投降。中国原本是可以取得真正的成功的!

  据环球时报在其社评中说道:“官方新闻网今年一月对胡耀邦有这样的描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显然,如果早期的胡耀邦是这样的一个国家领导人,那么从今天的历史和他在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胡耀邦就是一个共产党叛徒。他在改革开放中的政策主张背叛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背叛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他这样的一个叛徒却在我们党和国家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导致我们的党和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这是非常大的历史性悲哀和遗憾。中国的确该纪念胡耀邦,但却是应该把他当作叛徒去纪念。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共官方对胡耀邦的这种“正式评价”,即便在支持胡耀邦的右派人士看来,是不是也同样太滑稽可笑了?

  环球时报的社评还说到:“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很多阶段性问题被克服或者超越,人们将越来越多记住早前领导者们为把中国带到今天所做的贡献,对过去的争议产生比当时人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对此,我们普通老百姓们不仅有点茫然,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吗?如果是越走越宽,那为什么经济增长会减速,而且还成了“新常态”?政府明知大规模的以举债和变卖国有资产为前提、基础的财政刺激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饮鸠止咳,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却还要以远远高于2008年度规模的投资方案去施行,一个星期就可以批准几千亿的基础建设投资呢?这种经济的投资刺激行为也是“新常态”吗?恐怕这种“新常态”也长久不了多久就吧!难道中国觉得欧洲的希腊、冰岛的国家破产挺好的,也要照样学一下?党和政府的官员们腐败成疯,“苏东剧变”式的颜色革命几乎就要爆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咋就“越走越宽”?垮台和失败就是“宽”?就是好?

  环球时报社评说:“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政治元素在那个时候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在历史人物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非是固化的,人们大多不会回过头来重拾那些细节并且较真,而是让时代的发展自然去冲淡它们,留住历史人物身上最主要的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像环球时报本身一样,其立场“并非是固化的”,而是可以改变的,从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变为拥护和支持国民党和资本主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其“身上最主要的东西”都是体现在“那些细节”上的,历史对这些细节能不“较真”吗?不较真该如何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对像环球时报这样的官方大报,为何对胡耀邦如此宽容,而对人民群众认可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却又是另一种态度?奉劝环球时报们记住了,人民群众是不会听凭媒体这样瞎忽悠的,人民大众不傻,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现实的生活来判断谁是谁非。那个是叛徒、那个是英雄,人民群众自己心理一清二楚!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1:21:01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有说到宗教民族政策的祸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 11:36 , Processed in 0.0336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