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回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05: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

​原創:陈垣  中东观察员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uLamvvVIVkYAQmcFXDlpT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05:01:32 | 只看该作者
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color=rgba(0, 0, 0, 0.3)]​陈垣 [color=var(--weui-LINK)][url=]中东观察员[/url] [color=rgba(0, 0, 0, 0.3)]4/20

  • 来源:《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期
  • 转自公号:回学昭元 、西安回坊,
  • 部分文字据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论著八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订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



陈   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
陈垣
今日讲演此题,适遇回历一三四五年斋月第一日,事极凑巧。二十年前,余即有意编纂《中国回教志》。其总目如下:
    (一)宗教志
    (二)典礼志
    (三)氏族志
    (四)户口志
    (五)寺院志
    (六)古迹志
    (七)金石志
    (八)经籍志
    (九)人物志:经师、卓行、政绩、武功、文苑、方术、杂流、列女
    (十)大事志
    (附)中回历对照年表
      历代哈里发世系表
      唐宋辽大食交聘表
      元明清回回科第表

但以关于户口、寺院、金石诸门,非实际调查不可,而中国回教团体、组织不完备,调查殊感困难,故此书至今尚未完全成功。近又思缩小范围,改变体例,名为《中国回教史》。今晚所讲,即其中之一部分。

欲知回回教进中国的源流,应先知中回历法之不同。回历以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为一年,并无闰月。若以中历与之对算,则每经三十年即差一年,百年即差三年,一千年应差三十年矣。故摩诃末[即穆罕默德]之生卒,及创教年代,与乎回教在中国情形若照中历计算,则无不错。然中国人言回教者,对此多不注意。宋人所著《癸辛杂志》,清人所著《西陲要略》,及近人所著《新疆礼俗志》等,皆论及回历,而均言其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西域闻见录》、《回疆通志》等,则又谓其以三百六十四日为一年。《长春西游记》,查慎行《人海记》,徐松《水道记》等,则均误以回历十月一日开斋节为岁首。周密《癸辛杂志》则以回历十二月十日之禋祀节为岁首。李光廷《汉西域国考》则误以为土鲁蕃回历一〇八三年之贡表在顺治十一年。据《池北偶谈》,则实在康熙十二年。由此可知欲治中国回教史,必先明白回历与中历不同始。

元《长春西游记》以元太祖十六年辛巳(一二二一)十一月四日为回教岁首;此误以回历六一八年十月一日开斋节为岁首也。
清查慎行《人海记》(正觉楼丛书本)以康熙己丑八月初三日为回回岁朝;(己丑八月为回历七月,乙丑八月为回历十月);此误以回历一○九六年十月一日开斋节为岁首;而刻本又误乙丑为己丑也。
清徐松《水道记》以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初三日为回教岁首;此误以回历一二三四年十月一日开斋节为岁首也。
宋周密《癸辛杂志》以元至元二十二年乙西正月十二日为回教岁首;此误以回历六八三年十二月十日祭祀节为岁首也。
问回教何时入中国,多数言隋开皇中。“隋开皇中”四字见《旧唐书·大食传》。《旧唐书》本乏贾耽《四夷述》。然此四字系述摩诃末先代之情形,非谓其教此时入中国。
又回历纪元,明以来皆谓始于隋开皇十九年己未(西五九九),其误,因洪武十七年甲子采用回历时,为回历七百八十六 年,由此按中历上推七百八十六年,故有此说。若按回历上推七百八十六年,则实为唐武德五年壬午(西六二二)。与开皇己未说,相差至二十三年。此二十三年,为研究中国回教源流者一大症结。今年为回历一三四五年,若由今年按中历上推一三四五年,当为陈后主至德元年(西五八三),则相差至四十年矣。明乎此,方可言回教何年入中国。
中国回教书中有一部极鄙俚而极通行之书,名曰《回回原来》,又名曰《西来宗谱》。其言回教入东土之始,谓始自唐贞观二年。识者多鄙此书为不足信。然一考其说之由来.亦由误算年数,非有意作伪可比。所谓贞观年者,实永徽二年也。《旧唐书》本纪及《册府元龟》,均谓永徽二年大食始遣使来朝贡。何以知为始,因唐代外使来朝,向有铜鱼之制,雌雄各一,铭其国名,置于彼国,见《唐会要》。其初次通使者当无此,故知为始来。贞观二年与永徽二年适差二十三年,其说本不谬,特误算耳。《旧唐书·大食传》又谓永徽二年大食使来,自言有国三十四年,已历三主。今考永徽二年,为回历三十年至三十一年,与三十四年之说不合。据《旧唐书·本纪》,及《册府》,则永徽六年大食再朝贡。《大食传》盖误以永徽六年使者之言为永徽二年使者之言也。永徽六年为回历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正回教第三代哈里发(教主)奥自蛮在位之时,有鄙著《中回历对照表》及《历代哈里发世系年表》可参考。总之,大食与中国正式通使,“确自唐永徽二年(西六五一)始。广州北门外有斡歌思墓,回教人认为始至中国之人;其墓碑谓建于贞观三年;以相差二十三年之说例之,此墓当亦为永徽三年所建。
大食在唐宋间与中国之关系,殆如今日之英、美,明时之葡萄牙。当时外国来华之海船,以波斯、大食为最多。《太平广记》论波斯、大食商胡之事,辄侈言其豪富。《旧唐书·邓景山传》言田神功兵掠扬州,波斯、大食商胡死者数千人。扬州一处如此,则其人数之多可想。
中国典籍记回教事最早而又最正确者,当推杜佑《通典》佑之族子杜环,天宝间曾随高仙芝西征,居西域十二年,从海道由广州归国。所作《经行记》,今不传,然《通典》常引用之。兹择录其一二:
大食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 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升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通典》引杜环《经行记》。)
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其大食法者,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 神,祀天而已。其俗祀七日为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同上)
此种记载,在唐以后中国书中言回教者,实未见有此清楚,所谓“法”,即教也。大食法,回教也。大秦法,景教也。
回教有著名之碑,在陕西西安礼拜寺。是碑题唐天宝元年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撰。天宝元年为西历七四二年,较建中二年(西七八一)所立之景教碑,尚早四十年。此碑若真,其价值可想。然其碑文语意,纯是宋明以后语,与唐人语绝不类,其书法亦非宋明以前书法;且译“摩诃末”为“谟罕默德”,尤为元末明初人译音!此节下文说明之。以此知此碑为明时所造。然唐时著名人物极多,何以碑用王鉷名字:王鉷名誉并不好,《大唐诏令集》有赐王鉷自尽诏;若谓明人作伪,何必托之王鉷。且《旧唐书·王鉷传》,天宝元年,鉷正为户部员外郎兼御史,其前后一二年,则不是此官,可见年代官职,并不错误。吾因此事,蓄疑有年。后在《全唐文》发见王鉷有“上玄宗舍宅为观表”,言宅在城南安化门内。窃疑此碑或即王鉷舍宅为观时所建。 后此观入于回教人之手,乃就原碑磨改为回教寺碑,而仍用天宝元年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王鉷衔名入石也。

西安清真大寺《创建清真寺碑记拓片》

杜环《经行记》所记大食王告众语,绝似道教之《太上感应篇》文。王鉷舍宅而成之道观,后又入于回教人之手,亦宗教史上极有趣味之问题也。 唐时回教势力占领中亚细亚之先后,据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及《册府元龟》,即可知其形势。《册府元龟》,开元六年  吐火罗,七年安国、俱密国、康国,十五年吐火罗等,均有为大食侵略,向唐请兵之语体表文。据此等表文,可知大食当时对待异教国增税之重。而战将屈底波之名,亦于此时见知于唐。然唐对于各国之请援,均未之许。由此知唐人于大食情况,极为了然,不敢轻于用兵也。 唐人不独不愿与大食结怨,肃宗时且曾借大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后更有主张连大食以抗吐蕃者。通鉴言:贞元二年李泌主结大食以抗吐蕃,言:“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代与吐蕃为仇,故知其可结。”此等见解,全因当时与大食交通频繁,习闻外事所致。《经行记》言在大食见有京兆人樊淑、刘泚,河东人乐(阝睘)、吕礼等。《通鉴》言:“天宝以来,胡客留长安者四千人。”恐今日东交民巷外侨未有此众。 总之,唐与大食关系密切,就拙著《唐时大食交聘表》,由永徽二年(西六五一)至贞元十四年(西七九八)百四十八年间,正式遣使之见于记载者,已有三十七次。其遗漏未及记载者,当更不止此。 至于五代时,回教无大事可记,且时代亦短,但其中颇有足资谈柄者。唐时有大食人李彦昇成进士,五代时亦有波斯人李珣兄妹皆有才名。 黄休复《茅亭客话》:“李四郎名玹,字廷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兄珣,有诗名,预宾贡焉。玹举止文雅,颇有节行,以鬻香药为业,暮年以炉鼎之费,家无余财,惟道书药囊而已。” 何光远《鉴诫录》:“李珣,字德润,本蜀中生波斯。少小苦心,屡称宾贡。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尹校书鹦者,锦城烟月之士也,与李生常为善友。遽因戏遇嘲之,李生文章,扫地而尽。诗曰:                   异域从来不乱常,                   李波斯强学文章;                   假饶折得东堂桂,                   胡臭薰来也不香。” 杨慎《词品》:“李舜絃,李珣妹,为王衍昭仪。饶词藻,有《鸳鸯瓦上》一首,误入《花蕊夫人集》。词云:                   鸳鸯瓦上瞥然声,                   昼寝宫娥梦里惊;                   元是我王金弹子,                   海棠花下打流莺。” 今《花间集》选李珣词不少,李珣集名《琼瑶集》。吾因李珣弟李玹以鬻香药为业,尹鹗诗又有“胡臭薰来也不香”句,因而联想到《旧唐书·李汉传》有波斯贾人李苏沙献沉香亭子材事。珣玹疑为李苏沙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李珣《海药本草》谓为肃代时人。然吾观《海药本草》所引有段成式《酉阳杂俎》,则珣必在段成式后,其为五代时世业香药之李珣无疑。然则珣并知医,与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之兼擅医术同,亦回回风俗也。吾有李珣《海药本草》辑本。又《图绘宝鉴》称李舜絃夫人能画,不独能诗,亦才女也。南汉后主刘鋹亦娶波斯女,赐名“媚猪”,不似李舜絃之温雅矣。 至于宋代,关于回回教史料甚多,其与他代特异者,则每以佛的名称施于回回教。如: 周去非《岭外代答》:“麻嘉[麦加]是‘佛’麻霞勿[穆罕默德]出世之处,有‘佛’所居方丈,以五色玉结甃成墙屋。每岁遇‘佛’忌辰,大食诸国王,皆遣人持宝贝金银施舍,以锦绮盖其‘方丈’。” 朱彧《萍洲可谈》:“广州蕃坊,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或云其先尝事瞿昙氏,受戒勿食猪肉,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         方信孺《南海百咏》:“番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塔,凡六百十五丈。〔?〕每岁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绝顶,叫‘佛’号。下有礼拜堂。” 赵汝适《诸蕃志》:“大食王与官民皆事天,有‘佛’名麻霞勿。七日一削发、剪甲。岁首,清斋念经一月。每日五次拜天。” 岳诃《桯史》:“番禹有海獠,性尚鬼而好洁,平居相与膜拜祈福。有堂焉,以祀名如中国之佛,而实无像设。称谓聱牙,亦莫能晓,竟不知何神也。堂中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是为像主,拜者皆向之。” 郑所南《心史》:“回回事佛,创叫‘佛’楼,甚高峻。时有一人发重誓,登楼上,大声叫‘佛’不绝。” 麻霞勿为闽广语,即摩诃末之异译,下文说明之。宋时市舶之利甚溥,为当时收入之一大宗。广州、泉州尤盛。汉回通婚之事亦恒见。
《粤海关志》引《宋会要》:绍兴七年,“大食大商蒲亚里既至广州,有右武大夫曾纳利其财,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归。” 五代时国主喜纳波斯女,而宋时宦族亦爱嫁大食人。辽时大食国王请婚,亦曾以公主嫁之。阿萨兰回鹘亦曾娶辽公主,均见《辽史》。可见五代辽宋时与回回通婚一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至辽宋与大食信使之往还,具详吾所作之《辽宋大食交聘表》。由辽天赞三年(西九二四)至宋开禧间(西一二○七),凡二百八十四年,正式遣使见于记载者三十九次。《宋史》所阙,可以《文献通考》所载补足之。 宋与大食之通使,多由海道。辽与大食之通使,多由陆路。辽宋时回回国境,盖尽占中亚大陆也。辽既尝与大食通婚,故后为金所侵。耶律大石乃率兵西去,遗回鹘王书曰:“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所以然者,亦以与大食有姻谊耳。其后卒建国于回回地,号西辽,凡八十八年,始为元人所灭。大石女名普速完,曾权国称制,在位十四年。吾因其名普速完,疑其曾奉回教也。 至于金代与回教之关系,记载颇缺乏。然刘祁《归潜志》称南渡将帅著名者有“郭阿里”。就其名观之,其为回回教人无疑。《归潜志》又载一事,云牙虎带会宴,诸将并妻皆在座。将共食猪肉馒头,有一将妻言素不食猪肉。牙虎带趣左右易之。须臾食讫,问曰,“尔食何肉?”其人对曰:“蒙相公易以羊肉甚美。”牙虎带笑曰:“不食猪肉而食人肉何也?尔所食非羊,人也。”其人大呕,疾病数日。据此,则金时回回人固有以武功显者矣。 至于元时,回回人势力尤大,者录于《元史·氏族表》者逾百人。瞻思著述至十余种,丁鹤年则现尚有《丁孝子集》行世。也黑迭儿则为今北京宫城之创建人。一时不能尽述,可参观拙著 《元西域人华化考》。又《元典章》、《元史·刑法志》多提及回回人词讼,并云“哈的大师只掌教念经,回回词讼交有司问。”可知回回人之众。至顺《镇江志》详载当时镇江各色人户口,试列为细表,则可知当时回回人与各色人比例之确数。 关于回回名称的起源,研究者颇不乏人,如钱大昕、李光廷、丁谦均有所论列。其名实由回纥转变而来。列表如次:
(甲)行,为摩尼教时代之回鹘。(乙)行,为非阿萨兰教之回鹘。(丙)行,为改从阿萨兰教之回鹘。观此可知回回名目,由回鹘转变到回回之次第。但上所引诸书,有一名互用,及后人误改者。如同一“外五”,《秋涧集》以之代表非回回,《郝经集》则以之代表回回是也。 回教本名“伊斯兰”,然伊悉烂之名,早见于《册府元龟》及《唐书·西城传》。中亚细亚国王之名“阿悉烂”者多有,“阿悉烂”之异译,如次表:
至于回回教之名称,各代不同。列表如次:

回回教之名称,各代译音亦不同。列表如次:

摩诃末名称各代译音亦不同。列表如次:

杜环《经行记》之暮门,有连下文都字读为“暮门都”者,如《辛卯侍行记》等是也。《经行记》原文为“其大食王暮门都此处”,言大食王名暮门,都于此处也。麻霞勿之名,始见于《岭外代答》,《诸蕃志》因之。非闽粤音不能得其解也。《明史》于《天方传》称回回设教之祖曰马哈麻,于《默得那传》,则称其初国王谟罕蓦德,前后相隔不过一叶,殊异若此,则撰《明史·西域传》者之回教知识可知也。谟罕蓦德之译,早见于元至正八年定州礼拜寺碑,其次则为泉州清净寺至正九年碑。至广州怀圣寺至正十年碑犹称马合麻。先是回回二字,以名种族,不以名教。定州至正八年碑,始以回回二字,与教并提,然尚未有回回教三字合称也。清净寺、怀圣寺碑,更末尝以回回二字与教并提,乃称大食而已。可知一名词之成立,亦经若干时之蜕化而成。则天宝元年碑之谟罕蓦德其为明人手笔,尚有何疑义。又如大食之名,起于唐初垂拱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多氏”,开元间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寔”,皆由汉“条支”二字蜕化而来,而今本任昉《述异记》乃有大食之记载。任昉梁人,何得来大食二字,其为唐以后人所窜入无疑。 至于明代回回教,乘元代之后,由中亚东来之回回人,散居中国已及百年。以武功著者固多,其读书应举者亦不少。仅以元统癸酉(西一三三三)《进士题名录》计,回回进土,一科已有十人,其盛可想。明初诏译回回天文书,主其事者,即翰林院编修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明太祖文集》有翰林院编修马沙亦黑马哈麻敕文。永乐间派三宝太监下西洋,所谓三宝太监者,即回回人郑和也。近云南昆阳发见李至刚撰《马公墓志铭》,马公即郑和之父,名哈只;“哈只”者,回人以称曾朝天方者也。碑言马公二子,次子和,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太监云。明时回回人给事宫廷者甚多,武宗曾纳回回女为妃,事详《野获编》及《艺海珠尘》之《武宗外纪》,不具述。《癸巳存稿》、《野获编》又有正德间禁宰猪记载,皆与回教有关系者也,陆容 《菽园杂记》又有载回人尊孔事,此为中国回教特别情形,与其他外来宗教不同。其言曰:        “回回教门异于中国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尸,所尊敬者唯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圣人。故其言云:                     僧言佛子在西空,                     道说蓬莱住海东,                     唯有孔门真实事,                     眼前无日不春风。”       见中国人修斋设醮,笑之。 此诗是否为回回人所著不可知。然《七脩类稿》引之,《殊域周咨录》亦引之。《菽园杂记》著于弘治间,则其说流传亦古。云南之有孔子庙,本为回回人赡思丁所创建。明末王岱舆著《清真大学》,亦模仿儒书。雍正间刘智著《天方性理》,又杂以宋儒色彩。凡此皆中国回教特异处,其原因由于读书应举,不便显违孔教也。然因此之故,明人对于回教,多致好评,政府亦从未有禁止回教之事,与佛教、摩尼教、耶稣教之屡受政府禁止者,其历史特异也。 元明内地回教虽盛,然新疆诸地改从回教之先后,则不可不加以研究。新疆,今视为回疆,然在明初,土鲁番、哈密犹奉佛教。永乐六年(西一四○八),土鲁番番僧来朝,犹授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其非回教可知。至成化五年(西一四六九),其酋阿力遣使来贡,自称“速檀”[苏丹],则已改从回教矣。永乐间,郑和由海道往西洋,陈诚由陆路往哈烈,经过土鲁番,犹谓居人信佛法,多建僧寺。哈密原有回回、畏兀儿、哈刺灰三族杂居,嗣为土鲁番所据,始尽从回教。至于天山北路,伊犁等处,清初犹奉佛教。此事别详拙著《新疆诸地改从回回教考》,今不能详。 清人待回教徒至虐,故回教徒叛清之事亦特多。计自乾隆中叶,至光绪初,中间不过百年,回教徒之叛清者凡五次。今考清代官书之关于回乱者,叙其书名卷数如下:      一、苏四十三之乱,有《兰州纪略》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     二、马明心之乱,有《石峰堡纪略》二十卷。乾隆四十九年。     三、张格尔之乱,有《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八十卷。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     四、杜汶秀之乱,有《平定云南回匪方略》五十卷。咸丰五年至光绪五年。     五、阿古柏之乱,有《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三百二十卷。咸丰五年至光绪十四年。 为书四百九十卷,亘时七十一年。拙著《中国回教志》之《大事志》,即记载此项事件。然则谓乾、嘉、道、咸、同、光六朝,无一朝无回教徒之动乱可也。盖自乾隆二十三年平定大小和卓木后,清廷气焰熏天,以为天下莫予毒。暴官污吏;遍布回疆;宗室侍卫,掊克无艺。魏源撰《圣武记》,志在颁扬威德,然于道光重定《回疆记》,乃有“各城大臣,威福自出,甚至广渔回女,更番入直,奴使兽畜”之言,回人不堪其虐,不能不奋臂而起矣。此本属政治范围,与宗教无涉。然清代学者对于回人,亦多蔑视。顾炎武《日知录》谓“回回守其国俗,终不肯变,结成党伙,为暴闾阎”。杭世骏《道古堂集》谓“回回念礼斋课,日无虚夕,异言奇服,不齿齐民”。学者之立论如此,官吏之横暴又如彼。生于其心,害于其政,无怪其屡次动乱也。唯今日五族共和,且同为弱小民族,可以免此。
至于回教势力,虽经清人屡次戮杀,其势不少衰。今将回教势力传播之原因略举如下:      一、商贾之远征;     二、兵力之所届;     三、本族之繁衍;       四、客族之同化。       第一项为唐时中国始有回教及宋元时回教繁盛之原因。      第二项为唐时中亚细亚各国及宋元时新疆各地改从回教之原因。      第三项为元明以后中国回族繁盛之原因。      第四项为在中亚及新疆之蒙古后裔改从回教之原因。 第一、第二原因不奇。第三原因,为回教所独。其始因有饮食习惯不同,不便与异教通婚,其民族遂自为风气。世代相传,改宗不易,与其他宗教之父子兄弟信仰或殊者不同。又习惯上可以有二妻,民族之繁衍自易。第四原因,尤为回教特色,故中世纪时,虽被蒙族兵威所征服,而蒙人后裔,竟渐次为回教势力所薰陶,其同化力之强,不可思议。四项原因之外,尚有两原因:     一、回教在中国不传教。     二、回教不攻击儒教 。 因不传教,故不惹异教人之嫉视。所有六朝及唐代、元代佛道相争之历史,在中国回教史上无有。故唐会昌中毁佛,外来各教均遭波及,而回回独守门罗主义,千年来元气不伤。 又因向不攻击儒教,如上文所论,回教徒对于孔子,独致尊崇,故能与中国一般儒生,不生恶感。从未闻回教有受人攻击,如唐韩愈之辟佛,明沈㴶之参天主教者。苟无清朝官吏之苛待,不至有陕、甘、新疆、云南之事件发生,则回教势力之保全,尚不止此。
至关于中国回教史之研究,除前述中回历之不同外,尚有二事,为回教作者之通病,不可不注意: 一、引书不检原本。凡考证家引书通例,必该书原本已佚,无可寻检,始据他书所引以为证。同时并须声明系据何书所引,不能直称引用原书。如杜环《经行记》已佚,吾人引用《经行记》,只可从《通典》所引。若其书未佚,即当检阅原书,不能据他书转引以为足。又,有一记载,必有一起原。如明代诸书所述海外各国,多本于《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二书。二书所述,系随郑和下西洋者所亲闻见。此后如明《一统志》,如《吾学编》等所述西洋各国,即本之二书。吾人引用明《一统志》及《吾学编》时,应先知其说之所自出。明万历间行人司行人严从简曾著一书,名《殊域周咨录》,系类集档案而成,今颇少见,余藏有写本。明人言回教者,既误认回教为隋时传入,又因《殊域周咨录》有《天方默德那传》,于是回教著作中,每发现一奇异书名,其名为何?即“隋书殊域志”五字,或“隋书殊域志周咨录”八字是也。其始所引,当系曾见《殊域周咨录》,又理想《隋书》必有记载,遂并引《隋书》。其后展转引用,不检原书,遂成此奇异书名,一若《隋书》中实有《殊域志》者。故今有一鉴定回教史籍是否可信之捷诀,即凡开卷有引用《隋书·殊域志》此奇异书名者,即谬陋不足据之书也。 二、任意改窜古本。凡考证家引用古书,为行文方便,删节字句,原无不可。然不能任意改窜,仍称出自原书,眩人耳目。又,一代有一代译名,如前述“摩诃末”、“谟罕默德”等译名,一望即知其为某时代所译。又如“如德亚”及“犹太”等名,一望即知其为明天主教所译,抑清耶稣教所译。后人翻刻古书,应仍原译,或附注说明亦可。然不能任意改窜原文,致失原来面目。今回教人翻印书籍,辄任意增改,如雍正间刘智著《天方至圣实录》,耶稣之名原作“尔撒”,近印《实录》,竟有改刻为“耶稣”者。又如乾隆间金天柱撰《清真释疑》,后人有补辑者,竟将原书窜乱改编,至不辨谁为金氏原文,谁为后人补辑。甚至翻刻古碑,亦时有此病。前述天宝元年碑,其一例也。凡此皆考究回教史者所当注意。并望回教人士,此后翻刻书籍,应保守原本勿改也。拙著有《回教汉文著述表》,为《中国回教志》中《经籍志》之一部,今从略。
[作者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演讲,冯沅君记。先刊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一卷第六号(一九二七年九月),题为《回回教进中国的源流》,后刊于《东方杂志》第二五卷第一号(一九二八年一月),改为今名。]
陈垣先生与白寿彝先生
[backcolor=rgba(0, 0, 0, 0.03)]




[backcolor=rgba(0, 0, 0, 0.03)]




[backcolor=rgba(0, 0, 0, 0.03)]





[backcolor=rgba(0, 0, 0, 0.03)]




[backcolor=rgba(0, 0, 0, 0.03)]




[backcolor=rgba(0, 0, 0, 0.03)]




相关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6-19 19:55: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 17:20 , Processed in 0.0358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