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重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5: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5:24:25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255, 255, 255, 0.8)](连载)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 第五章 国之重器[color=rgba(255, 255, 255, 0.5)]Original [color=rgba(255, 255, 255, 0.3)]yletpkki [url=]尚书毅[/url] [color=rgba(255, 255, 255, 0.3)]Today
(联系本公众号号主:fhy20181255)
特别鸣谢:yletpkki 等

更多精彩参考天涯热帖:《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1.shtml

连载系列:



第五章 国之重器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前4000-1600年的齐家文化,除了青铜刀之外,还有青铜镜,青铜斧,青铜矛等,种类多了起来,兵器、工具为主要部分;
前1735-1530年的二里头文化,有青铜爵,青铜鼎,青铜铃,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牌饰,生活用器多了起来,而且具有了礼器的元素;
前1600年开始的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铸造了世界最大的青铜鼎,拥有众多造型、纹饰和做工都达到一流的青铜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地位已经确立;
前1046年开始的周朝,青铜器成为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与象征,在商代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以东周曾侯乙墓青铜器为最高峰,除此之外,还发明了青铜器错金银技术,使青铜器极尽华美;
前221-206年的秦帝国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秦皇陵青铜马车的出土标志着青铜器达到了技术的顶峰,秦兵马俑的青铜铍还有了镀铬防锈技术,秦青铜器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两项技术领先世界2000多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分:礼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器、车马器等八类。
  下图列举的是部分礼器类型:

  每一种类的青铜器都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鲜明特色,比如青铜觥,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青铜觥觥盖头部的造型,绝无雷同,充满灵气

  猫头鹰(鸮)在商代备受喜爱推崇,人们把鸮纹装饰在众多的青铜器上,有的甚至就以鸮作为青铜器的造型,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鸮纹鸮造型的青铜器:

中国青铜的的丰富造型可以从壶这个贯穿于青铜时代始终的用器中看出来。年代区分大致可以从壶的提手去看,从商代的贯耳壶,到西周的兽耳套环环壶,到春秋的龙耳壶,再到战国的兽首衔环壶,还有提梁壶提链壶,几乎每种类型都有方圆两种,纹饰造型充满时代特征,从商代的兽面纹到西周的十字纹,波曲纹,龙纹,宴乐攻战纹,几何纹,壶一般有盖,盖的造型也是充满变化,有莲瓣纹,立鸟纹;制作工艺有铸造的,有铸造后镶嵌的,还有错金银的,鎏金的。

据说6000年前两河流域开始了青铜时代,青铜时代的“古埃及”还建造了巨大无朋的金字塔,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它们的青铜器如此丰富的成系统的遗存吗?

第一节 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好多器型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比如觚,新石器时代有陶觚,蛋壳陶杯;
  觶,大溪文化有陶筒形器;
  簋,大溪文化有陶簋;
  鼎,扁足鼎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鱼鳍形扁足鼎,圆鼎也是早已有之,各地都有;
  卣和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漆木筒;
  至于盉和鬲,新石器陶器时代早已有的造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
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有根有源,传承有序的。地中海沿岸的三古四古青铜器,有这么清晰的传承脉络吗?

第二节 铸造工艺
中国的青铜器,有一千多年前出土记录在宋代的考古书籍上流传到现在的青铜鼎青铜盘,有出现在明代绘画中的青铜簋;有众多的考古出土现场图片;有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范,铸造遗址,矿山遗址采矿工具冶炼矿渣;还有商代铅锭,重要的青铜微量添加剂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种类青铜器的配方,在春秋战国之交成书的《考工记》记载了六种配方:“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关于鉴燧之齐(通“剂”),汉代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学者对出土青铜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考工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
①钟鼎与斧斤之齐,与第一种铜锡配比接近。
②戟戈、削杀矢、鉴燧之齐,与第二种铜锡配比接近。
③大刃(剑)之齐,则两种解释含锡量均偏高。
④鉴燧之齐的金锡半,以第二种锡占33%比较合适。
所有这些,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都有哪些?

流传有序的青铜器

青铜器出土现场

商周时期陶范,铸铜遗址,矿山遗址,矿山出土文物,以及殷墟铅锭(青铜器铸造重要原料)

考古发现的江西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开采年代最早的铜矿山,三千三百多年前:

  直到明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依然遵循古法,且成品虽经岁月洗礼,但仍完好如故,且工艺之高超至今鲜有人企及。
  
唐代唐景云二年(711年)铸造的景云钟重达六吨,金代大铁钟共有十多件,其中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铸造的开元铁钟重达三万多斤,北京大觉寺永乐大钟重四十六点五吨,北京钟楼永乐大钟重达六十三吨。这些大钟都是一次铸成,能敲得响(声音动听,不哑),需要多高的铸造技术?
  像永乐年间的加起来达一百一十吨的两口大钟,铸造的时候需要多少座炼炉同时开火,需要多少人严丝合缝的配合才得以顺利完成?联系到西方近代铸造大钟时有失败,更是反衬出古代中国铸造技术的高超。
  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发源之地,古代没有什么大型青铜重器,且直到近代,西方铸造大钟等金属重器也时有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永乐大钟,铸造时间为1424年以前。
  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最薄处约9厘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一次性铸造完成。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从大钟顶部一个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个微小的金属颗粒;从大钟底部不显眼的边缘刮掉一点金属粉末。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钟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匀而一致的:铜80.54%;锡16.41%;铅1.12%;锌0.22%,永乐大钟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这个代表西方的金的镇物也是货真价实的1万8千克金子,3万8千克银子)。青铜的机械性能曲线显示,当含锡量在15%至17%时,抗拉强度达最高值,声学性能也达到最佳状态。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
  有人会问,这么大的永乐大钟究竟怎么铸造出来的呢,这个活放到现在也是高精尖项目,可能只有徐工制造可以试一试。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两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归根结底,应该以钟声的品质来鉴别技术成就的高低。在这方面,五百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永乐大钟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而科学工作者用的却是另一种语言。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旋转薄壳体有限元分析法,一记钟声如同一束白光通过牛顿的棱镜,频谱上出现了众多的分音。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震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了C3、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永乐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俗手不办的事。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最后绕梁不绝的余音是最低的基音。
  永乐大钟,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0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于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
  永乐大钟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从钟体造型和声音设计来看,无疑吸收了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所总结的铸钟经验:"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钟厚则石,已薄则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比较恰到好处地处理了钟的形状、厚薄与音质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了钟体合金比例对音质的影响,含锡占16%左右,加以少量铅的铜钟,其合金强度、硬度比较适中,既有利于振动发声,又易于熔化浇注。
  经中科院声学所有关专家测量,永乐大钟钟声中一些重要的分音相当准确地与标准音高相符合,频律相近的分音产生的拍频声是钟声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书中所说钟声'时远时近'就是听到这种拍频声的感受。在古时,在有利的声传播条件下,完全可能如古人所说的声闻数十里。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延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曾对大钟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测试,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这正是永乐大钟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钟声依然洪亮悠扬动听的原因。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第三节 后世相关文物收藏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从商代开始就有文物收藏了。以后历代都有前朝文物出土,西周墓地出土了红山文化玉猪龙、云纹玉佩,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西周的凤纹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时宫中“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 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宋代开始有了专门的考古收藏著作,著作中收录的藏品有的流传至今;绘画中不少品鉴古董场面,还有文物交易场面。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

  墓葬中出土的前朝文物,以玉器为多,青铜器较少,因为青铜器很多时候被改铸成其他形态或者货币了。

古画中也有不少鉴赏文物和文物市场情景

古画中文物爱好者与藏品“合影”

第四节 “西来说”之疑
资料都说,中国的青铜技术是“西来的”,铸铁技术也是“西来的”,两河流域是“青铜发源地”,古埃及用青铜工具建造了金字塔。可是这两地发掘了那么多君主墓葬,为何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青铜器出土呢?从“乌尔王陵”的金饰以及埃及金字塔、帝王谷的墓葬看,这两地也是有厚葬传统的,为何当时的君主就不用青铜器陪葬呢?对比中国两周期间的小诸侯国曾国,叶家山西周时期曾侯墓地以及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这才是青铜时代君主的应有做派吧?
叶家山曾侯墓地

曾侯乙出土青铜器

“古埃及”图坦卡蒙墓室,大约与之同期的妇好墓地,但陈设物件简单,且无像样的青铜重器。

妇好墓陈列

  曾侯乙所在的曾(随)国,只不过是两周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中小诸侯国而已,但却有如此丰富的青铜器出图,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才干折服。

第五节 青铜印记
作为青铜时代的主角,青铜器文物留下了无数的时代印记,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商周青铜彝青铜卣上,我们可以知道商周宫廷建筑的大致模样,春秋伎乐屋更是当时房子的真实再现,刖人守门方鼎留下了最早的窗子实物,错金龙凤纹方案留下最早的斗拱实物;水陆攻战宴乐纹壶为我们留下先秦生活的众多场面,采桑,渔猎,攻城,舟战,宴乐,射礼,还有居室图画;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了解当年的冶炼铸造技术,了解当年的数学几何水平,了解古人的哲学理念,了解古人的图案造像抽象艺术,了解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水平···小小一个青铜斗,就反映了天文历法在那时的深入人心,因为它就是仿照北斗形状而造的。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是半部《史记》也不为过。
可以说,出土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哲学科技的方方面面。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信息吗?

青铜器上的建筑信息

宴乐狩猎纹铜壶图案

  体现高科技的一些青铜器

第六节 纹饰图案
青铜器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神面纹),其原型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白陶图案,其后六千多年前石家河文化玉神人,夏代二里头的镶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到了商周期间,在青铜器装饰上占据主流,图案千变万化,有共同特征又绝无雷同,青铜时代过去了,但这纹饰还一直延用,至今很多人家里的大门还有这个纹饰的铺首。
沿用了七千多年的纹饰图案,世上有几个?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部分龙纹,有圆雕有浮雕,变化多端,充满灵动:左上角第一个是陶寺文化早期龙纹陶盘: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种类很多,每一种类之中又饱含众多分支变种,每一个分支又有无穷的变化,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精美而有灵气。
下面看看夏商周青铜器都有哪些纹饰的大类:
连珠纹,网格纹,弦纹,乳钉纹,蕉叶纹,饕餮纹,龙纹,凤纹,鸮纹,蝉纹,涡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龟纹,鱼纹,蛇纹,波曲纹,窃曲纹,勾连云纹,勾连雷纹,绳纹,十字纹,几何纹,羽纹,人面纹,神面纹,采桑宴乐戈射水陆攻战纹,狩猎纹......等等。
  地中海沿岸有这么丰富的纹饰种类吗?

除了青铜壶,还有青铜卣。一般说来,壶是有把手(耳)的,卣是有提梁的。青铜卣纹饰精美那是不用说了,而古人的艺术能量爆棚,青铜器上几乎每处地方都是展示的舞台,都不荒废,提梁本身很细小,古代工匠除了在上面装饰满了花纹之外,提梁的两个接头一般做成兽首,或者与提梁本身成一整体做成两条龙,为青铜卣增色不少。
我们看看商周时期的部分青铜卣,前四排是商代的,后三排是周代的。世界上据说有过青铜时代的地方不少,它们有哪些用器有这么丰富的造型?地中海沿岸少量的青铜容器一般是装把手的,装提梁的极少,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第七节 青铜军工
高新技术一般最先应用于军事,重点应用于军事,青铜器也不例外,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了军用的历程,今天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铜刀,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兵器,汉墓出土了很多青铜弩机,很多青铜器都有加链子的类型,方便行军打仗,比如扁壶,甚至有青铜灶,还有青铜帷帐架,行军帐篷,青铜马车......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历史”那么长,为何他们的青铜军事用品那么少?

中国的青铜兵器种类繁多,有刀,矛,斧钺,剑,铍,弓、箭、弩,钩,殳,戟,等等,当然,还有青铜兵器的主角---戈。
戈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词看出来,“干戈”,这已经成为战争的代名词。出土的跟戈有关的文物也是极多,既有完整的商代铜戈,也有仪仗性质的镶嵌绿松石玉戈,有木柲(柄)已经炭化的西周青铜戈,还有套住木柲底部的戈鐏,众多精美的错金银戈鐏既证明着当年戈的主人的尊贵,也证明着戈的地位。这就是戈,有着众多高档配件出土的青铜兵器。
其他地方有这么丰富的青铜兵器类型吗?有那种兵器可以跟中国的戈相比?

第八节 国之重器
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是国家最重要的手工业项目,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这一组文物,有十二年义鼎,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鞅镦,吕不韦戈,蔺相如戈,等等。这些文物上有一些列赫赫有名的古人,比如商鞅,吕不韦,张仪,蔺相如,其他一些如安阳君等虽然不怎么知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都是一样的:相邦。相邦就是丞相,西汉时避汉高祖刘邦讳改称为相国、丞相。
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字出现在这些器物上,是作为责任人的意思的,就是说如果这些器具质量有问题,他们也脱不了关系。
比如“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铭文:“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沱”。这戈使用时没事还好,假如质量出问题了,逐级追责,工、丞、寺工是免不了的,相邦也是有责任的,至于追不追到他身上,那就看秦王的心情了。
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兵器,物勒工名,一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宰相亲自负责兵器铸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军事的重视,而青铜器铸造,就是军事方面的高精尖项目。当年的手工业很多,陶器,漆器,纺织,等等,但好像没有看见过有那件陶器漆器刻有宰相的名字。
三古四古那么多年,几乎每一代君主都世系分明,“赫赫雄主”不少,请问它们有哪些丞相级别的人名出现在青铜器上?

第九节  纪念意义与价值
用意外之财铸造的青铜器。意外主要来自君主赏赐,也有的是战利品。是庆祝,也是纪念。
三古四古有文字历史几千年,这样的东西有哪些?

第十节 再疑“西来说”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中国在商代已经可以铸造八百三十多公斤的后母戊鼎,秦朝的时候铸造了精美无伦的青铜马车,可是直到西汉的时候,西域还不会铸造金属器具,凭什么说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西来的?难道青铜技术是专门加密传送到中国而来的?

  看看中国古代铸造的的马车零件,可知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有多精湛。

第十一节 青铜时代的高科技武器
每个时期的武器都凝结着那个时代的尖端科技。青铜器刚一出现,人们就用来铸造武器了,最早的青铜器就是马家窑文化铜刀,石峁遗址有了造型更流畅的环首铜刀还有铸道石范,朱开沟铜刀铜剑距今3500年前,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商代遗址的铜箭簇拥有非常流畅的流线型,表明当时的人们具有很高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并用到了铜箭簇的铸造上,还有最精美的青铜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当时最先进的错金银技术铸造了精美的青铜剑青铜戈,战国燕国的铜弩机望山上有了可以测距的刻度,有如近代的步枪,楚国则有可以连发的像手枪一样的铜弩,秦代,则在青铜武器上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青铜弩机零件可以互换,秦铜马车则是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
铁器也是刚一出现就用到了武器上,商代已经有铁刃铜钺,春秋有精美的金柄铁剑。
  地中海沿岸有哪些体现时代科技的武器?

中国古代,先有石器,跟着玉器,跟着青铜器,跟着铁器,玉器铜器之间,有一个铜石(玉)并用时代,铜器铁器之间,也有一个铜铁并用时代,而青铜器铁器在刚开始的时候作为顶级材料地位尊贵受人推崇,所有这些都在文物上有所体现。
这些,赫梯人有吗?地中海沿岸有吗?

高科技产品:刻度弩机
刻度弩机,最早出现在战国燕国,以乳钉作为标尺,馆藏一件,私藏三件;
刻度弩机,汉代最多
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一件
安徽寿县出土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波士顿博物馆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安徽舒城出土西汉错金银弩机一件
浙江富阳东汉错金刻度弩机一件

   对比近代毛瑟枪(盒子炮)的刻度标尺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6 09:33 , Processed in 0.0345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