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唐诗论情之崔颢之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6:18: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 T8 p7 ^5 k7 A8 y8 ~% g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唐诗论情之崔颢之六& K3 Y& w: g5 s; I* N
    之前写过崔颢人生,已经是一个从背负了浮华浪子之名的文人成长为边塞血火洗礼的幕僚军师的历程。从当年十五嫁王昌的矜持,到能够在军旅之中从容的“功成须献捷”。在这样的人生当中,崔颢多年的底层宦海沉浮磨砺似乎应该是很有帮助的经历。不过对于一个诗人,在辗转县尉县丞的穷乡僻壤间的小路上,如何保有一个永不沉沦的赤子之心似乎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到了这第六篇的唐诗论情,似乎也该写到崔颢最出名的一部分山水漫游诗了。- q& @; s: [6 ~4 B! Z2 \, q3 I1 `
    # j5 q. v, ]% Y  S8 m% I
    古之文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修身养性的良方。而对于年少时被世人认为是“浮华无行“的崔颢来说,山水美景和他乡风物似乎都是最好的排遣自己宦路沉浮所生郁闷的良药。也正是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山水漫游诗的名篇。
    ) |; u& Q( {+ M  N  i8 d$ x2 p* j, C! M( [9 x. h# \
    崔颢的山水漫游诗中,以《黄鹤楼》最为脍炙人口。但这里先卖个关子,等会儿再说黄鹤楼吧。因为崔颢的名作实在是不少,而且我们从山水美景之中,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景色本身,还有诗人的七情六欲。
    5 e2 j# A( j; R' w# T- `4 l7 [/ U! L5 o& U7 I. M! L
    以谭优学先生考订的崔颢生平来看。其实诗人开始山水漫游的起点是从一封给朋友写的荐书开始的。全唐文之中,崔颢有两篇,都是荐书。其中《荐齐秀才书》已经被证伪,剩下的《荐樊衡书》其实是崔颢写的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篇文章。讲一下这篇荐文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崔颢在山水漫游中的心态吧。
    ' B8 n+ M$ x# Q4 t
      z4 Q4 r" \) y" a2 Y7 b3 j荐书不长,全文如下:; E4 ]6 T4 ?9 ~, v+ @! t, D7 w

    ) d0 J5 b0 E8 X! |, ]# P; t夫相州者,先王之旧都。西山雄崇,足是秀异。窃见县人樊衡,年三十,神爽清悟,才能绝伦。虽白面书生,有雄胆大略,深识可以轨时俗,长策可以安塞裔。藏用守道,实有岁年。今国家封山勒崇,希代罕遇,含育之类,莫不踊跃。况诏征隐逸,州贡茂异,衡之际会,千载一时。君侯复躬自执圭,陪銮日观,此州名藩,必有所举。当是举者,非衡而谁?伏愿不弃贤才,赐以甄奖,得奔大礼,升闻天朝。衡因此时,策名树绩,报国荣家,令当代之士,知出君侯之门矣!颢不胜区区,敢闻左右,俯伏阶墀,用增战汗。4 r; H- w. d$ y& ^9 x6 r0 k3 q
    & `3 U9 m* r6 T1 f- P1 Q; o. h
    这篇荐书的辞藻华丽,立意高远。作为一个当时文名颇盛的书生,写这样的荐书给当时的高官(有个说法是主持泰山大典的宰相张说,这是谭优学先生考证的,但我却很疑心就是后来提拔樊衡的宇文融)。想来即是荐人,也是自荐。这篇文章大约是开元十三年。此时的崔颢虽然已经中进士(开元十一年),但是按唐代制度,此时的崔颢还在三年的铨选期之中,并未任实职。所以写这样一篇足以放在全唐文里的华美荐书,当然不会只是想推荐樊衡而已。
    3 V* u( p) i5 v, f6 O+ m7 e  T
    3 g! R: |0 x: H. ^2 Y( b
    & b) D+ o+ |- v# i9 |& x8 u张说
    ) ^; L9 W" y8 h3 C: Z9 k张说
    / M7 y) W, r$ P: W) F) h可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流传千古。但是其结果却也成了很有意思的两极。高官看到这篇荐书之后的反应如何,没有记载。但是,两年之后也就是开元十五年,据《唐会要》记载:“武足安边科樊衡及第”。很有理由推测,这封荐书起作用了。因为所谓的“武足安边科”并不是常设的科举途径,大约是因为当年的边境吃紧,所以需要紧急选拔人才投入边境幕府才,设立的临时制举科目。这样的科举路径,也是安插私人的捷径。而且从樊衡之后经历,也很能说明被人所器重。, m* E8 k4 e& n2 W# _: I
    6 l2 L( V! K% A1 g1 C# ^
    樊衡中举之后第二年,也就是开元十六年就已经代新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宇文融作《为宇文户部荐隐沦表》。此时的宇文融是尽人皆知的红人,能够为宇文融代笔上表,足以说明此时的樊衡肯定已经突破了三年铨选期的限制,已经有了实际的职位。而且根据《全唐文》卷七十三载陈岵《上中书权舍人书》,曾提到“ 严考功之纳樊衡也”云云,严考功即严挺之。严挺之也是开元年间的名臣。按照普遍的说法,严挺之应该算是樊衡的座师了。, _. _% `; o9 u+ z) u

    ' T# B" v2 q' o8 i& n' A+ o- x3 P/ R! N6 i
    宇文融
    ! Q: _! a4 A7 ?' h0 T5 c) N宇文融; [- v& }3 X- [6 b
    结合之前崔颢荐书中的说法,宇文融曾经是魏州刺史,魏州本来就是相州原来的辖内。所以很有可能崔颢当时推荐的对象就是宇文融。而作为张说政敌的宇文融,在顺利扳倒张说之后顺利的成为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此时的樊衡应该已经是天子宠臣的私人身份了。而且在一年之后,直接做了幽州长史薛楚玉的掌书记,已经是八品官了。后来更是在开元末任御史台的监察御史——虽然品秩还是八品,但是监察御史相当清贵,权力很大。( p" O# S( N+ J
    5 `/ |& w/ T) K, H+ J
    而反过来看崔颢,按照最新出土的墓志推断,十五年之后,到开元二十九年,崔颢也还是在扶沟县尉任上。这个差距是相当大。甚至就算是之前入杜希望幕府,崔颢也是属于没有直接名分的内部官员,根本没有得到掌书记这种可以记载的职位。根据新出土《唐故太子洗马荥阳郑府君(齐望)墓志铭并序》题署:“朝散郎、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崔颢撰。”。可以知道要在二十七年之后,崔颢才有了摄(代理)监察御史的职务。
    % p( R' n" I' [1 H. q6 o2 Y2 K* i! s3 w# D6 O$ R1 ]5 w7 p: ^5 M- I
    说的拉拉杂杂,其实打个比方大约大家也就看懂了。崔颢是典型的那种拉着别人去相亲却想自己也看看情况的意思。结果相亲的结果很顺利,别人和和美美的幸福团圆。崔颢自己却黯然而回。0 o8 X2 x. V5 @  Q0 W, `: b
    ! j5 J( Y. F7 Y! O& h$ R
    所以,崔颢的漫游诗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之下做的。明明自己文名天下皆知,却没有真正能够展露才华的渠道;只能寄情山水,排遣情绪。在如此的心态之下,谭优学先生考证推测的吴越荆鄂之游,就这么开始了。
    - e4 i! [  a% k% @
    # W& d8 s0 q  s0 f. [$ p* g那么这场失意之旅的游历之中有多少名作呢?自然应该是以黄鹤楼为首了。黄鹤楼这首诗大约是我唐诗论情系列了最出名的选题了。而且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很多,白不题黄之类的。但是仅从黄鹤楼诗意本身并搭配一个失意文人的角度解析的还不多。原诗我就不列了,直接进入正题。
    ' |1 Y+ h; }, S! h  n: q6 }4 G. W, H$ Z. L

    . q  H: ?" ~1 J1 q3 T( g黄鹤楼
    . ^  d% x* G$ m' r黄鹤楼2 a; B+ S9 |8 P8 r5 V- V0 \$ ?
    此诗,严沧浪评为唐七律第一,金庸祖上查慎行称为七律之祖。华语文化圈的黄口小儿大多都可以朗朗上口的来一段。但是真的读懂的人物却不多。
    9 u9 W1 b8 k! g* f- i  [) x3 p
    ' K& e, |" O# j6 {5 C' Z1 b2 H+ t其实如果严格按照格律的规则算,这黄鹤楼的问题还不少。不光颔联的对仗不够工稳,一去对千载,不复返对空悠悠。都不太工整。还有如果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话,鹤字的平仄不调。不过对于这么一首好诗,如果仅仅因为细扣格律不符,而把它归为古体诗或者歌行的话。那么后世黄山谷一辈子写了大三分之一的拗律,大约得算斯文扫地了。8 N7 y  R  \7 t1 T% r3 W! R+ d/ G

    ; e- C1 S6 s- N$ L1 O; ?2 a( K7 @+ y当然也有人专门好这一口,将这首诗的前四句成为不律之律,或者歌行之律。俺以为呢,对于崔颢这种级别的诗人来说,神完气足的韵味是最主要的。学习一下陈凯歌导演的金句:“在如此的好诗面前,格律(规则)算个P”。为什么这么说呢?黄鹤楼的前四句,是最完整的一气呵成的情绪所在。也大约是崔颢当时登临的最准确的心情写照。文人登临,讲究的是气势。而气势之后则难免悲秋伤春。如果之前的气势足些,其后悲愁的味道也就颇有英雄气短的l唏嘘感觉。如果之前的气势不够,显得酸文假醋的咬文嚼字,那后面的悲愁便成了穷酸措大的无聊牢骚。所以这前四句的气势直接决定了整首诗的格调。4 C' k: A; z  W6 ?/ ?
    / p/ Q1 K2 ?- t+ b' h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l" @8 m( u. I3 _
    ! I" p2 D+ D2 Z- P$ O3 f/ W8 ~% q
    以昔人起句,登临兼怀古;又用了黄鹤的典故。首句便空灵恣睢,适合向天长啸。此地句兜回来,将眼前镜头由长空直落到此间。趁机点题,而且在视野俯仰之间迅速转换,天地都恍若无物。一下子便有了偌大的气势。
      i! V' W/ @/ m0 l
    $ \2 f3 Y7 z9 ^( I" U+ _6 R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d- O. M0 ?5 Z这一联颔联,虽然不够工稳。但是确实是应对这之前的首联天地之间唯我苍茫老眼的气势。顺着把空间上的气势从另一个时间的维度更夸张的扩展开来。天地之间,一去千载不返。时间的维度叠加着空间的维度,将这登临的诗人意气拓展到了四维的空间,也把气势加持到了无限大。9 }" Q, P5 X  U, w' B" f" |/ j

    - @% Y  c7 N8 S这两句,横绝古今,壮语盘空。真是千古雄壮之意。
      P6 S; j5 e" @8 T" e+ E$ I$ L% I- o8 F
    所以说这四句诗别说是稍有瑕疵,就算是全盘拗律,大约也是不律之律了吧。9 V$ h  f* `4 h  `2 `8 U# K' }
    % N9 t% N* o: b  [0 ~& T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V* X  u8 r) F/ q# c7 n9 h5 A7 @; E9 b- [& S
    接下来的颈联却显得异常工稳,似乎是诗人在如此气势的发泄之后,回归了理性。而且这一联情景描写已经从之前的极为雄壮转换到了浑厚苍凉。本来极为平常的江边树和绿草洲,被诗人用这个对仗渲染的有了些低徊郁结的味道。而且这个历历,用在晴川与汉阳树之间,味道极为不凡。两个字便让静止的景色有了动态的感觉,而且这个动态还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感觉也在,颇有沧桑历尽的意蕴。而与历历对仗的萋萋二字,也是语带双关,芳草萋萋原指草木茂盛,但是萋萋二字本身的属性多了一些阴柔的婉转和凋落的悲情。所以这一联的对仗不仅仅是工稳,简直就是绝配。, Q% f, R  u" N! v- H
    * p$ s+ M8 D: O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h& ]* O( b' X' ^) o; L9 X5 @8 i* h% X
    这一句的情绪彻底到位。将之前的雄壮和郁结糅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愁意。文人的逆境之旅,往往容易触景生情。但是在之前的登临豪情和喜悦感之后,经过远处汉阳树和芳草洲的平静,看着远方渐沉的斜阳,想着回不去或者不好意思回去的故乡,又模模糊糊的感到随着天色渐晚,大江之上的烟波漫起……这样的场景之下,怎能不生出千古伤心人的愁意。3 ~2 f0 t0 O5 l, o0 g

    6 P5 t6 C: _4 H5 |结合俺之前所说的崔颢经历,和开始的那段考证。崔颢的处境其实是颇堪玩味的。一封荐书直达九重,送了别人上青云。自己却还只能顶着这偌大的文名屈沉下僚,于宦途之中颠沛。偶尔登上高楼,放眼一片千古开阔;低头又是历历尘世苍凉;又得知这高楼是当年费祎成仙驾鹤而去的所在,自然难免发此浩然之叹。9 ?) L$ M' Z6 H% Z& s# W  N

    # Z  q& M6 T2 a2 r- a' Q- U& I, _烟波江上,愁的不只是无处可觅的乡关,还有那西去渐沉的落日……% v/ j3 {$ g: c" ^. r, G: h- h
    . M" X3 h0 P9 N! J9 E
    黄鹤楼本身的意象,被崔颢这一首诗之间的登临感慨,仙气缭绕了几千年,也承载着这几千年间失意者的朦胧的愁绪。
    3 N% M3 J. l+ A1 I; `" o0 I& M; {, m8 l
    不过,崔颢的漫游山水诗也并非都是这种雄浑间淡淡愁绪的调调。有纯粹富丽华瞻的,也有隐逸遁世的,甚至还有黄钟大吕的。但是配合着黄鹤楼的情绪看下去的,似乎还有两首登临诗,也是写的相同的情绪,而且相对于七律来说,这两首五律的创作手法更加圆熟,叙事也更加精到。但却没有了黄鹤楼的那种慨然千古的气势。不过比较起来看,也是各有韵味的。由此可知失意文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的相同的事情,哪怕情绪的大环境类似,诗文的小情调还是各有不同的。或借古比兴排遣愁绪,或壮怀慷慨减轻愁思的感染。放在一起看,我们能清楚的感觉到诗人敏感变化的情绪。
    5 N% W6 ?  m5 I+ m$ J8 h0 E
    5 _  l6 C7 d) A这两首五律就是《题潼关楼》和《题沈隐侯八咏楼》。这两个楼,没有黄鹤楼的赫赫之名。但是却一样是诗人登临时的情绪所在。而且大概由于所写的时间节点的不同,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同。以下便来细细分析一下吧。' R- `; ?/ X) x( x. G

    & N, U" W; D$ P2 S7 q+ P. N题潼关楼
    7 ]( J5 E" R# N! P; v唐,崔颢
    7 F& T# I0 U0 B8 b6 T0 x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M. e7 Y/ g  h2 f# w6 F" X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 K& t  E3 F! ?, M: l; Z  F6 K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8 L( |. O" `, d' x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O3 g2 \- W: z

    0 g2 {$ d) C. w7 V4 Q2 B" X, S+ J《题潼关楼》的名气要比另外那首大。而且表达的情绪也明显不同。从俺的感觉上来说,《题潼关楼》和黄鹤楼的情绪上类似,都是宦途失意者在登临观景之后的淡淡愁绪。只不过这首五律的技艺在真正的方家看,要比《黄鹤楼》这种不律而律的诗句来的浑融精纯。写景更加雄壮,言辞更为老道。而且就五律而言,这首诗更能体现盛唐的气象风物。" V- l, Z' F) M1 h4 L) R

    : }' J2 ~. D( m; u3 l' p. \5 k/ C* J- X) \# c3 H* Z2 D  ?
    潼关楼! E4 u) R/ Y. f, }
    潼关楼
    : _9 Y% b4 X1 [' M2 _0 B只是说到这里又免不了要开始一些俺个人的推测吧。这首诗地点是在潼关,自当不是“吴越荆鄂”之游。但是看起来似乎也并不是简单的起点和终点。潼关楼和黄鹤楼不同,黄鹤楼虽然最初也是作为军事设施存在的,但是从三国之后,到了隋唐已经是比较纯粹的名胜了。潼关楼嘛,据俺的考证,有两个可能,可能是驿站的一个附属设施,也可以说是驿楼,在潼关西门,或者是潼关北面黄河边的关楼。但不管是驿楼还是关楼,都不是一般的人员可以上去游览的。只有官身才有资格。崔颢写这首诗的具体行程已经无法考证,是入潼关还是出潼关自然无从知晓。唯一能确认的是,此时的崔颢是有官身的,也就是说也应该是宦途沉浮之中。但是细细分析,这首诗的情绪和黄鹤楼有不小的差异。% D- U8 \, K0 T& Y1 R& @
    . D/ h) k8 N$ T: @# }
    表面上看起来,这首诗和黄鹤楼在最后都点了愁字的题。这首诗还没有那些日暮无处去,乡关独自愁的思乡之情。而且写景的颔联和颈联雄壮浑厚的不带一丝惆怅。似乎更应该比黄鹤楼来的豪气一些。但是逐句的分析一下就知道可能不然。
    $ a! C' {9 W$ K  q' u& Q6 O% p2 x! H  o5 |* I2 Y
    首联是缘起,旅途之中的雨霁初晴,应该是好心情的开端。歇马上津楼的闲庭信步之感让人隔着诗文都能感觉到这首联的轻松愉悦。这里重点说的是津楼,一般来说,临渡口临水的楼阁才能叫做津楼。所以这景色其实和黄鹤楼是很像的,而且潼关楼如果是北关的关楼,那么便是黄河。黄鹤楼临的是长江。这一南一北两条中华民族的血脉都在崔颢的这两首诗旁静静流淌,听着这个名声并不太好的浪子在宦海沉浮中的愁绪。
    2 r) p$ j, V# ?" f* v+ D) N( Q
    ! ^3 z$ [6 g! c颔联、颈联描写形胜山河,二十个字便写出了一派关山江河的盛唐气象。但是细品之下,这两联和黄鹤楼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缺了那种时空的壮丽性,而仅仅是冠冕堂皇的壮丽山河。没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然。不过仅就这两联来看,确实也是神完气足的清爽豪阔。比起后来一百多年的许浑在此题诗的警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气象上来说要更高远,也更自信。这二十个字可以说还有些登临此楼,天下我有的风发意气。8 y6 x$ U, Q6 b$ F! B, l: e. J
    4 v5 f4 G! t" L- P4 p0 i0 Q
    最后的尾联其实是这首诗的关键。从首联的轻松开始,到颔联颈联的壮阔,再到这结句,突然一下回到了自己的情感之上。如此壮丽的山川河岳,如此轻松的此间心情;却已经是向晚登临了,只能看着万里风烟想着自己的愁绪。这里的味道,很像是后来乐游原上的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I9 \9 b) L9 [+ M# O6 q2 f, @1 {8 V% E7 b4 @& V1 _& H  q% g
    这首登临诗的愁其实比黄鹤楼的愁来的更浓烈。黄鹤楼的愁是思乡的远行之愁。这里却是不逢时的哀叹。可以猜想的是,黄鹤楼上是一个在宦途中想念故乡的诗人愁意;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从帝都出行或者回帝都求官的失意官员。一个是在长江之畔的黄鹤楼,一个是在黄河之畔的潼关楼。人同,景似,却心情大异。' t) \& e) |+ Z$ |6 S

    5 @# a( f/ F# R/ I这样的两首千古名诗,剥丝抽茧的细细品来却都是大悲凉的结果。那么崔颢的山水漫游诗之中到底有没有轻松愉快的味道呢?自然也是有的,甚至隐逸,浪漫都不乏存在。只是这次篇幅已经超了,想来要写第七篇了吧。1 H7 d! e! x3 ^( v
      ?  h$ F) G% `
    @indy 总算是把黄鹤楼写了 谢谢indy兄支持。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28 收起 理由
    喜欢 + 8
    smileREGENT + 2
    laser + 4
    脊梁硬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雷达 + 6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1 00:00
  • 签到天数: 793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19-11-29 21:46:26 | 只看该作者
    雄文美文,谢兄大才,能令人重现很久没有的享受阅读的感觉,多谢啦  W% F" M7 R7 ?! s

    4 z9 p7 B) B# T7 Q/ s5 }  M) W7 Q,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2-25 23:22
  • 签到天数: 1182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9-11-30 00:33:3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4 00:00
  • 签到天数: 528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9-11-30 14:03: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5-22 01:18 , Processed in 0.0362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