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民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8: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8:56:08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情事|为鹣鲽不羡作神仙——张伯驹与潘素[url=]老衲说说[/url] [color=rgba(0, 0, 0, 0.3)]2 days ago
节选自《民国风月:未跳完的狐步舞》,作者施立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出版。

潘素

张伯驹与潘素晚年

有些爱,路过了,只给人生留下暂短的春天;而有些爱,来过了,便让生命这场孤独的跋涉,变得月白风清。如果没那夜的相遇,她也许只能在四马路天香阁,幽暗凄婉,把岁月唱老;如果没有这场不离不弃的爱,他也许早在那次旷日持久的绑架中,命赴黄泉。也许只有他们这样的牵手,才担得起他为她写下的那一句:为鹣鲽不羡作神仙。

1934年3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张伯驹到上海分行例行查账。这位爱收藏、喜戏曲、擅诗词、精书法的公子哥,是当时声名赫赫的“民国四公子”之一。江南的杏花烟雨,浸染得他诗情满怀,缱绻难解。可初到上海的半个月,他整日里被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声撞击得痛苦不堪。一天晚上,上海的好友陪他散心,让他见识一下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他无可无不可地去了,以为不过是又一次逢场作戏,却没有想到,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恋,正向他迎面走来。而他此去,更是彻底地改写了她的人生。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满楼红袖招。流光溢彩的四马路一带,霓虹光闪酒波红,户户门口挂着琉璃灯,“林黛玉”、“薛宝钗”、“柳如是”、“董小宛”,这些响当当的名头,在泛着红晕的灯光中,招徕着四方来客。那阵子,四马路天香阁苏州女子“潘妃”名声最响。她美艳绝伦,擅弹琵琶,刚张帜迎客,卖艺不卖身。

那晚的“潘妃”,一袭黑丝绒旗袍,包裹着玲珑有致的身体,白皙丰盈,风姿绰约,青春的气息浮动在黑丝绒上,钻石般熠熠生辉。她款款而来,长长的耳坠随风而动,像一曲流动的诗,腮边笑意浮荡千般妩媚,眸中幽怨牵动万分怜惜。一曲《平沙落雁》,她轻拢慢捻,信手弹来,流韵淡远,却有绵绵哀伤,无尽惆怅。张伯驹被震慑住了,脱口而出一句俗透的话:真是天女下凡。话声一落,他有些赧然,堂堂的“民国四公子”,面对绝色,也词穷了吗?他便又当场作了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她的姓名嵌在联首,当时的场景,她弹的曲子,她的情态历历其中。以词寄情,妙极!她忍不住在心里暗暗为他击掌。

她身侧,贪才好色的有之,附庸风雅的有之,曲意奉承的比比皆是,强取豪夺的更虎视眈眈。她知道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只是她无依无靠,身世堪怜,难以自保,她的心却城墙高筑,即使沦落红尘,她也不能让自己的心深陷,以免无限心伤。

只是今晚,仿佛金风玉露一相逢,她忘却人间诸般,心防尽失。他的温文尔雅,他的情不自禁,他的才华横溢,像千军万马,刹那间攻陷她心的城池。当她认出对联上张伯驹的落款时,她几乎掩饰不住心的狂跳,才子张伯驹的名头,她早已如雷贯耳,今生竟有缘得见,她心中默默地感谢上天的厚爱。

那晚,众人散了,笙歌静了,她与他把盏东窗,晚风徐徐,粉色纱帘摇曳着无限的娇媚,绛红纱灯晕出暖暖的春意,一弯新月透过窗棂,将清辉淡淡地洒在他们身上,迎春花香远远飘来。“春天了!”她说。是的,春天虽早已来临,只是春意,只在这一刻,才在她心中轻漫上来。

她原名叫潘白琴,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幼时母亲延请名师,教她绘画、音乐和诗文。不想家道衰落,十三岁母亲去世,继母逼她青楼操琴挣钱,国民党中将臧卓垂涎她美色,时时纠缠。她缓缓地说着,无限的心酸不时哽住她的声音。纵然涕泣也温柔。他的心刀绞般疼痛,她说着温润的吴侬软语,她只合在爱人怀里撒娇邀宠,怎可受这般屈辱折磨。他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呵护她,疼惜她,竭己所能!

随后的日子里,他天天往天香阁跑,仿佛心魂都被锁在那儿,平生第一次,他感觉自己的心,像被春风鼓动的风帆,烈烈飘扬。他恋爱了,在他有了三房妻妾多年后。

可事情并不如他所愿,臧卓发现了他们的恋情,强行把她软禁在一品香酒店的包房里。万般无奈,她只能以泪洗面,但她的内心并不绝望,隐隐地,她总觉得张伯驹一定会来救她,她不知为何独对他有这份信心,即便他只是个书生,而臧卓是拥兵数万、杀人如麻的军人。

那一夜,她在窗前,任凭狂风吹乱她的长发,苍茫的夜色中,前尘往事,纷至沓来,未来的路,又未知无着,她忍不住珠泪滚滚。这时,门被推开,她回头,看到了他。他紧张,却坚定,拉着她的手说:“跟我走!”原来,他在好友的帮助下,买通了门卫,夜黑风高,趁臧卓不在,救她来了。“我知道你会来!我一直都知道!”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逃出了上海,不久,他们在她的故乡苏州举行了婚礼,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每一片假山后,都留有了他们幸福的身影;每一叶绿荷上,都记录下他们惊叹的声音。寒山寺的法师为他们取了慧起、慧素的法号,从此“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

潘素是幸运的,张伯驹没把她当成“花瓶”,他更爱她的才华,她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是蒙尘的珍珠,他要让她焕发光彩。他不惜重金为她聘请名师,请朱德甫教她画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苏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绘山水画。为了让她增加阅历,开阔视野,他陪伴她走遍中国大山名川。作画、写字、抚琴、填词,他们生活得诗意、高雅。佳节良辰,他都作词相赠。她的生日在元宵节,每年,他都特别动心思,也总能妙笔生花:“年少一双璧玉,人望若神仙。经惯桑田沧海,踏遍千山万水,壮采入毫端。白眼看人世,梁孟日随肩。”他们宛如“梁鸿与孟光”,不但“举案齐眉”,而且还要浪漫地“日随肩”。还有“齐眉对月,交杯换盏,犹似当年。红尘世上,百年余几,莫负婵娟”,“白头犹觉似青春,共进交杯酒一巡。喜是团圆今夜月,年年偏照有情人”。真是令人只羡鸳鸯不羡仙了。多年后,潘素成为一代山水画家,她的画加上张伯驹的题字,成为收藏界的极品。到了晚年,潘素的画更是蜚声海外,张大千称其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月下倚声,鱼雁唱酬。张伯驹醉心古代文物,致力收藏字画名迹,往往一掷千金,甚至举债购买,亲朋好友摇头反对,只有潘素鼎力支持。有一年,有人愿以二百四十两黄金出让展子虔的《游春图》,那时,日本人正大力搜刮中国文物,张伯驹担心国宝流落国外,不惜将自己钟爱的豪宅——李莲英旧墅卖给辅仁大学,换得二百二十两黄金,潘素则毅然卖掉自己的首饰凑足了二十两黄金,合力保住国宝。他们日常生活却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张伯驹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随便,大葱炒鸡蛋于他已是上好的菜肴。抗战时期,逃难路上,潘素为提防珍贵的字画出意外,将它们一件一件包好,再仔细地缝在被褥和棉衣里,随身携带。日夜寝食不安,怕土匪抢,怕日本人来夺,怕意外闪失,怕自己疏忽,一路担惊受怕,她知道,这不仅是国宝,更是他的命根子。好在上天眷顾,总算安全带出北平。

患难更能见真情。1941年,上海发生一起轰动全国的绑架案。汪伪政府的一个师长绑架了张伯驹,索要三百万赎金,否则就撕票。张家虽声名在外,但战乱中家道已中落,大部分钱财都变成了字画。虽只要卖掉一件收藏,就足够救人,但潘素知道不能,卖掉宝物无异于要了张伯驹的命。一边是丈夫深爱的国宝,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丈夫,她都得保全。危难面前,潘素以苏州女子特有的坚韧和聪慧,与他们周旋,变卖首饰,四处托人,打听消息,全力营救。八个月后,当她在友人们的相助下,以四十根金条“赎回”丈夫时,她瘦得像一根风中的芦苇,无比欣慰地晕倒在丈夫的惊呼声中。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要将收藏的珍品——包括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及黄庭坚的《草书》等八件画作,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一开始,她有些舍不得,毕竟,那是他们半世的收藏和全部的心血。他劝慰说,这些作品虽是我出资购买,但不能为我个人所有,要让子孙后代欣赏,让他们知道文化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她哪会不懂这道理,只要是他乐意的,她便没有反对的理由。

“文革”刚拉开大幕,张伯驹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古稀之年还被送往偏远的吉林舒兰县插队。但人民公社拒绝收下这个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的老头,曾经拥有稀世珍宝的张伯驹,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人,一无粮票,二无户口。幸有潘素始终不离不弃,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安慰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她自己劈柴,买煤,烧炉子,做饭,挖野菜,掘荒地种红薯,还不时厚着脸皮到亲朋故友家,去乡亲家,借米借钱来勉强度日。即使这样,他们还常悄悄联句、填词,找一块沙地偷偷作画、题字,生活困苦,但他们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文革”后,年已八旬的张伯驹到西安女儿家小住,与妻暂别,依依不舍,写下深情款款的《鹊桥仙》相送:“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患难夫妻,老来更亲。

有一个词叫“佳偶天成”。其实真正的佳偶,不仅仅是老天玉成,更是两个人相扶相携,不离不弃。临终前,张伯驹自挽一联:“求凰一曲,最堪怜还愿,为鹣鲽不羡作神仙。”人世间,有他们一对佳偶,只怕神仙,也想做一双平凡的鹣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3-30 09:51:23 | 只看该作者
感动无处不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3-30 17:46:59 | 只看该作者
indy 发表于 2019-3-30 08:56
民国情事|为鹣鲽不羡作神仙——张伯驹与潘素老衲说说 2 days ago
节选自《民国风月:未跳完的狐步舞》,作 ...

这个老人是被改革开放逼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4 17:12 , Processed in 0.0328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