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Alexander Muirhead报告其从连接到一个发烧病人手腕上的导线上获得了他心脏搏动的 电信号并记录了下来。当时他正在St Bartholomew's医院攻读他的科学博士学位(电学专业)。记录并显示信号的仪器是一台由英国生理学家 John Burdon Sanderson制作的的里普曼微电流计。第一个系统性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心脏活动的是在伦敦Paddington圣玛丽医院工作的 英国科学家Augustus Waller。他的仪器是一台固定在投影仪上的里普曼微电流计,心脏产生的电信号经投影仪投射到一个固定于玩具火车上的照相机底片上,从而被实时记录下来。 , A4 \) i, I# O, C 1903年,荷兰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发明了弦线式检流计,从而带来了心电图历史上的第一次突破。他使用的心电图记录装置比Waller使用的微电流计以及法国工程师 Clément Ader在1897年发明的检流计都更加的灵敏。与今天可以粘在皮肤上的电极不同,埃因托芬的装置必须在记录心电图时把受检者双臂和一只腿泡在盛有盐水的桶里,以增强导电性。埃因托芬把心电图中的一系列波分别命名为P波,Q波,R波,S波和T波,并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特点。为了表彰他的此项发现,他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心电图的工作原理简单的来说是这样的:在每次心跳心肌细胞去极化的时候会在皮肤表面引起很小的电学改变,这个小变化被心电图记录装置捕捉并放大即可描绘心电图。在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心肌细胞膜两侧存在由正负离子浓度差形成的电势差,去极化即是心肌细胞电势差迅速向0变化,并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过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细胞产生的去极化波有序的依次在心脏中传播,先传播到整个心房,经过“内在传到通路”传播至心室。如果在心脏的任意两面放置2个电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记录到两个电极间微小的电压变化,并可以在心电图纸或者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心电图可以反应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以及心肌薄弱的部分。 ~7 `" u7 p. a 因此,心电图可以描记心脏的电生理变化,从理论上说,心脏的病变都可以从心电图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心电图可以看出心脏的工作状态,心脏有无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