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耶鲁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杨振宁评世界七大名校
席琳 2017-4-3 10:03
2017-4-2 看杨振宁评世界七大名校,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伯克利、麻省理工、耶鲁、牛津。姐姐和妹妹各取其二,姐姐是麻省和耶鲁,文和理全拿,妹妹是麻省和伯克利,偏理和工。 1 哈佛大学:全面超优。除了工科几乎没有哪个学科在世界前三之外,当之无愧雄视天下。 2 斯坦福大学:比哈佛还全。不过无论文理商法医,都不及哈佛。 3 普林斯顿大学:数理科学天下第一。1930年代取代哥廷根成为世界第一科学圣地。 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实实力之强,当世谁敢小觑!它是数理上普林思顿最大的威胁。文理上哈佛最大的对手。文理工上唯一可与斯坦福争锋者。工科亦浑不输麻省理工! 5 麻省理工学院:工科之强,甲于天下。说它是美国的清华并不确切,因为麻省理工的理科之强亦足可世界前四、五。 6 耶鲁大学:文科世界第一。人文法学犹胜哈佛一筹。数理化生于七大名校之中最差,但亦可列世界前十。 7 剑桥大学:比诸哈佛,全面不如。然其长处为其他任何名校所敬。盛名垂五百年,而今日之数理诸科,仍列于世界前六。 七大名校鼎足天下,各有千秋。然若列之于八大名校则远不及前七,而未见长于侪辈,不服者多矣。最可叹者牛津也。七校之后,有牛津、东京,加州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杜克、芝加哥、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诸校,终未可有与七大比肩者。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0 个评论
分享 气候与游牧民族
gordon 2017-3-26 12:59
气候与游牧民族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1876-1947)对气候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提出了大胆的假说。他根据在中亚地区参加探险队的经历,写出了《亚洲的脉搏》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有可能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游牧民族的迁徙。其后,他被耶鲁大学聘为地理学教授,于1914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气候与文明》。 如果历史上发生气候变化,那么就一定会对人类造成影响...... 历史事件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以往诸多大民族的兴亡,都与气候条件的优劣呈正向相关。 战后美国气候学家 休伯特 . 兰姆,对气候与历史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论述。 ****************************************************************************** 在冀朝鼎的书里,他引用了竺可桢的资料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Hillbilly Elegy —— 川普的支持者(转)
热度 2 gordon 2016-12-29 15:09
Hillbilly Elegy 最近几天抽空看掉了这本《Hillbilly Elegy》,“hillbilly”意底层白人,white trash,我想按照流行方式可以叫做“白渣”。Elegy是挽歌。《白渣挽歌》是为书名。 明天(11月8日)美国大选就要拉开帷幕。作为畅销书,又应景的问世于美国大选之际(2016年6月),出版商自然是借着这个时机(Trump,以下称为川普,出人意料地赢得共和党候选人席位),想要大赚一把,结果也是成功了。这本书按照时评人的说法,解释了川普选民的现状,即white working poor。 简单的说,这本书是“家族回忆录”,回忆了作为一个底层白渣家庭出身的人,如何最终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而今过着“拥有漂亮的妻子,良好的工作,有保障的收入”的社会中上层人士生活。作者还很年轻,1984年出生。可以算是我的同龄人。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以上这样的简介,也许以为它是一本励志书,但其实不是,当然也有励志的成分在里面,但书中更多表现的是底层白人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个阶层比最穷的外来移民在美国社会中还要绝望和沮丧的原因。 说实在的,这书的语言并不好,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叙事又很散漫,但它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和自我剖析。 简单的先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 1. 家族史 外公外婆,年轻时从肯塔基州(美国中部,最穷的州之一)来到俄亥俄州,外公为当时的大钢铁场工作,收入良好,跃身为中产阶级,但 爱尔兰移民后裔 的“醉酒,家庭暴力”充斥着日常生活……但在老年时,救赎般地抚养帮助了外孙辈。 作者的母亲(第二个孩子),高中尚未毕业就怀孕,和不同的男人有短暂的关系,取得了护士执照,又因为嗑药而失去工作,频繁经历离婚,虐待孩子(在作者12岁时在高速公路情绪失控,差点出车祸让母子二人罹难),最后吸毒,经济状况一团糟 舅舅,全家第一个有“职业生涯”的人,居住在加州,家庭生活和谐。 生父,早年放弃对作者的监护权,再婚后入教,“渐渐变好”,在肯塔基州过着农民生活,贫穷但是平静。 姐姐,虽然依然早婚早恋,但婚姻幸福,生活还算美满 作者,基本成长于“一地鸡毛”的家庭环境中,然而所幸:姐姐一直保护他,外公外婆住得近,最后高中三年和外婆住在一起,得到了安宁的环境和爱,也有舅舅,带着自己去加州度假(见识到了不同的世界)。作者高中毕业后服役海军四年,到过伊拉克,随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接着由耶鲁法学院毕业,成为他那个小镇和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人。 2. Hillbilly的“文化” 今天说到文化总好像是必须高大上的,但文化本身只是表示了一个族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一来美国大陆就从事最底层的劳工工作的“dirt poor”(又脏又穷)的白人阶层,一直是被主流白人社会排斥,鄙视,隔绝的。 这个阶层的白人,没有教养,有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道德,生活的环境又闭塞(美中山区),因此,早孕,早婚,逃学,吸毒,酗酒,粗口,家庭暴力……是为这个“文化”的标签。 即便很多人对美国社会了解不深,对种族主义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白人阶层中的分化,往往并不清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告诉你,这些白渣阶层的生活糟糕到什么程度: 作者回到家乡,看到一幢破败的小房子里,窗帘布后探出好几双渴望外部世界又惊疑的眼睛,屋外一个吸烟看起来就是吸毒者的男子敌视地看着自己。作者的表兄弟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从来无业,有八个小孩……这个人的孩子的未来,不言而喻,十分堪忧。 但是,作者又告诉你,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作者为了得到一些收入支持自己的学业,在假期去当地的瓷砖店搬瓷砖,店主提供一小时13美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其实不错,但前来打工的一个白人(女友19岁怀孕)十有八九迟到,一去厕所就是一小时,旷工严重,最后被店主开除,结果气急败坏,认为“所有人都在欺负自己”。——这就是白渣的生活态度,总之:自己没错,错在别人,错在政府,错在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这就是典型的川普支持者。 因此,绝望的原因有外部的,但更多是内部自身的。 3. 如何冲破牢笼? 这是全书贯穿始终在探讨的问题。 作为中国人,我想其实这也无外乎我们所云的“鸡窝里怎么跳出凤凰”的问题。 但是和这群对教育的功用怀疑而不作为的白渣不同,感谢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重教”(即便是功利主义作祟),我想每年纽约市三大理科高中名校有一堆唐人街邮编的学生存在,也足以说明这点不同。 白渣的逻辑却是:破罐子破摔。 作者的幸运在于,他的外公外婆还是肯定教育的意义的。当然他的遗传基因也不差(属于天生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的人,一天睡四小时也没问题= =,我大概就要挂了)。他的生活里还是有爱的存在(主要是姐姐和外公外婆)。大家族中还是有好的家庭榜样可以参照和期望(舅舅)。高中还是有好老师的存在。于是我总结了一下一个健全人格需要的基本条件: 1) 爱,除了爱,还是爱,而且是要持续的爱,不是那种一会儿骂你虐待你,一会儿给你买一堆礼物的“爱”。 2) 和谐的家庭环境 3) 要有好的榜样 4) 学校不能太糟糕。朋友圈要“干净”。 作者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句话,大意是:美国最大的财富是言论自由。但假如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任何媒体的言论,诸如乃至不相信奥巴马是美国人,相信他是穆斯林,认为他和恐怖分子勾结目的覆亡美国,认为“言论自由”是bullshit,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说真的,还不如有censorship。 4. 印记难以磨灭 这是我本书最喜欢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的诚实之处。 从底层文化中脱胎换骨,来到精英云集的耶鲁法学院,却发现自己 缺失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多是文化资源上的落后 : 大律师所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 …… 作者童年中所受的所有不幸,最后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 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 …… 和他的从小成长优越幸福的妻子相比,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改变自己的缺点。——但所幸他有这样一个包容而理解的妻子,所幸他在“变好”。 ************************************************************************** 我一直觉得,白渣阶层的没有“文化传统”(和新英格兰新教徒后裔形成对比的),通俗点说,就是最基本的“勤劳节俭”都没有,正是造成如今这个社会断层越来越大的根由。具体点说,作者的外公外婆在经济条件最为宽裕的时代,没有(能力/意识)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馈赠子女,是美国(假如真的)衰落的根本原因。 ************************************************************************** 看了几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是今年纽约时报和彭博书单中的大热, 他讲述的美国锈带白人山民生活不仅中国人一无所知,大部分美国精英读者也极其陌生 。 生活在rust belt的人为什么几代贫穷,缺乏上升动力,在充满暴力和憎恨的环境中生活,甘愿受酒精和毒品诱惑,作者用他家族的经历做出了解释。 电台采访这位作者,他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后,一度去硅谷做了investment banker,但现在决定回到家乡做NGO,很了不起的决定 ************************************************************************** 爱尔兰文化并不教你去领导,而是教你暗中破坏。所有的爱尔兰英雄都是革命者。而最高形式的英雄主义是领导一个绝无希望取得胜利的革命,然后在你被绞死的前夜,在审判席上发表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演说。在爱尔兰,服从权威的号召从来就不起作用。 参考阅读: 恩格斯 《英国 工人阶级 状况》 《美国种族简史》 爱尔兰人
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妹妹准备申请耶鲁大学
席琳 2016-12-28 14:11
2016-12-27 今天和领导一起带小不点儿到Outlet去逛贸,买了几件衬衫和一条裤子,也给姐姐买了一条衬衫,给妹妹买了两双鞋子。姐姐自己开车去见大学的同学,妹妹则待在房子里面写大学申请材料,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递交了康奈尔大学的艺术申请材料,然后才准备耶鲁和另外几所大学。有了MIT保底,申请其他学校,都应该不是压力很大的。如果用妹妹的话说:我已经被MIT录取了,Who Cares Other Universities! 妹妹准备好了耶鲁大学的材料,帮妹妹看的过程中,又学习了一个英语词组的用法:hands-on 。在妹妹的申请材料中,hands-on 开始是多次被当做名词用的: A combination of my love for science, art, culture, and the hands on led me to love the applications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to solve pr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sustainability through energy conservation. With architecture, I discover a fine line between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hat combined my interests with my knack for the hands-on and drive to solve problems. 这些小细节开始都跳过了我的眼睛, 包括MIT在内的申请材料在内, 是过于相信十二年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地地道道完美无缺的英语写作大师,但这一次 还是被我瞅出了破绽,上网查一查,果然有错,因为1)Hands-on只能用作形容词;2)hands和on之间,要有一个破折号;3)hands-on experience是名词,可以替代第一个句子里面的hands-on的: Hands on or hands-on: As an adjective hands-on should be hyphenated. It describes something as using one’s hands or being learned by physical action rather than theory. The compound is sometimes confused in the phrase be hands-on, however, since one can be an adjective, the hyphen is still used. Hands-on experience: knowledge or skill that someone gets from doing something rather than just reading about it or seeing it being done: They will participate in workshops and get hands-on experience leading classes . He always said he learned more about newspapers from hands-on experience than he did in the classroom. 我们做父母的,别的都可能帮不上忙,但在小孩申请大学的时候, 至少 应该多看几遍,帮助把一把关,找一找错,还是应该的,另外是帮助计划时间,免得错过了最后的期限,凡事要早做准备,免得临近申请期限而手忙脚乱,没时间检查错误。 开始的时候不但妹妹不让插手就是姐姐也一样,可是等她们忙起来,多次发现父母真的有帮助,还是会言听计从的。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一任女院长
席琳 2016-11-8 10:31
2016-11-7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一任女院长已经走马上任了,关于她的传说数不胜数: Berke did not attend an Ivy League school and does not have a graduate degree in architecture. She has two bachelor's degrees, including the extended undergraduate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degree from th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sufficient for licensure. Her graduate degree, from City University, is a master's in urban design. Since its creation in 1916, the college has been led by white men (most Yale graduates), but Berke follows a 100-year legacy of the school's being led by building architects, rather than academicians. In the past 15 years, a generation of women has risen to lead in academic architecture schools, perhaps slightly behind some real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law, but ahead of others, including science. About half of the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 are women, but under 20 percent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 members are women. Berke was quick to note that of the six Ivy League schools with architecture programs, her appointment brings to four the number that will be led by women. Women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 that is a shame and needs to change," Berke said. "But so are racial, ethnic and socioeconomic minorities not represented in architecture. That is an equal problem and addressing that will be part of my mission at Yale. I’m deeply honored to be the first female dean of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I tend to look at it more broadly, which is to say that while I’m a female dean at Yale, there’s a female dean at Princeton, a female dean at Columbia and there recently was one at Penn, Berke said. What we’re seeing is a real acknowledgement of women’s progress in architecture by the number of female deans across the country. Deborah Berke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recipi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s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naugural 2012 Berkeley-Rupp Architecture Professorship and Prize The Berkeley-Rupp Prize will be awarded biannually to a distinguished practitioner or academic who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whose work emphasizes a commitment to sustainability and the community. Among the notable aspects of her career that particularly impressed Berkeley-Rupp Prize nomination committee is Berke’s commitment to public service in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outside of her practice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her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 Additionally, the committee was impressed by Berke’s focus on the character of place, its members noting that she holds strongly to the belief that architecture must be of the “here and now”—grounded in its place and time, connected to its physical situation, shaped by its location.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0 个评论
分享 他是高考状元,一战赚200亿,又成为耶鲁大学315年来首位中国校董! ...
热度 1 得大自在 2016-7-4 06:13
新财富杂志 2016-07-03 16:35:05 举报 查看源网址 阅读数:11万+ 从河南驻马店贩卖杂志的少年,到耶鲁实习生,投资腾讯,京东赚200多亿,并成为耶鲁19位校董之一,张磊的经历是一个传奇。 1990年河南省文科高考状元 1972年,张磊出生在中国中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村庄,后以全省高考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人民大学,学习金融专业。 张磊说:“尽管河南驻马店是这么一个小城市,却出了一个很牛的师兄叫施一公,现在担任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是我的中学校友。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步,知道要努力。” 张磊在七岁时就展露出经营天分。他家的房子位于京广铁路的火车站旁边。放暑假时,张磊就在车站旁排上小椅子,把自己的连环画书租给候车旅客以及散步者看。他的家境很一般。他说,父母亲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们总是乐观向上,对往事从不提及。“我父母那一代人就没有我们这样的好机会。”他说。时至今日,张磊的生活仍很节俭,几乎到了清心寡欲的地步。 就在高中生张磊考入人民大学的那个暑假,他扩大了自己的租书生意。张磊大量购进此类杂志后再转手倒卖。后来又开始卖矿泉水、方便面以及湖南腊肠。 开学到北京时,这位经验丰富的推销员已净挣了800元人民币(当时约合170美元)。 耶鲁生涯:实习生遇到投资大师 大学时,张磊想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却苦于囊中羞涩。 “我向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递交入学申请的理由很简单————我了解到它们是唯一能提供奖学金的研究生院。我得到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 耶鲁是一所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世界顶级名校,走出过无数的名人。美国有5位总统是他们家出来的。据说耶鲁老师之间经常开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不幸的是,到了耶鲁后,我才得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年期奖学金(整个研究生阶段为期三年)。我急需找到工作。”张磊说。 “好几个别的工作机会,都被拒绝了。比如波士顿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面试时对方让我分析个案例,问我某公司在某一设定区域内应该建多少家加油站。我反问对方,为什么需要建加油站?想想看,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能改作它用吗,比方说,这个地段是否更适合开杂物店?会过时吗,比方说由于电动汽车普及而不再需要加油站了?其实这些并非愚蠢的问题。但面试我的那位老兄同情地看着我说——您可能缺少当咨询师的能力。” “第一轮的面试我参加了不少,但很少收到复试邀请。就在所有的门似乎都对我关闭了的时候,我在耶鲁投资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实习生工作。” 就这样,耶鲁大学的传奇人物大卫-史文森成了张磊的恩师。 作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不仅投资业绩出色,而且为美国各大机构输送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被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奉为教父级人物。 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2009年2月,史文森被奥巴马总统任命为美国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委员。 大卫-史文早年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在华尔街崭露头角,后应恩师之邀于1985年出任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资产已达到256亿美元,资产规模在美国高校捐赠基金中名列第三。 斯文森掌管耶鲁捐赠基金长达20多年。他掌管的这部分捐赠基金保持了年均净收益率16.1%的骄人业绩。斯文森曾在曼哈顿的一次校友聚会中被“质问”:“你怎么那么有能耐?”斯文森回答:“基因突变(Ageneticdefect)。” 史文森在这位真挚的中国学生身上看到了蕴含的巨大潜质,于是教给他各种投资技巧。 放弃纽交所工作机会回国创业 张磊说自己一直清楚有朝一日会返回国内。从耶鲁毕业后,他就职于华盛顿的一家新兴市场对冲基金。 “在为公司打工还是创业两者之间,我选择创业。当时我的工作比较不错,而且和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CEO,John Thain, 关系很好,所以他委派我担任中国地区第一任NYSE的代表。这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我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但后来我还是决定创业。” 他于2005年回国。 “我当时就知道中国即将雄起,整个国家焕发勃勃生机,每个人都能发大财。国内涌现了众多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与高科技创业公司。“ 回国后,张磊说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交给他2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投资中国新兴公司。恩师史文森帮助他创办高瓴资本公司,随后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 2005年就投资腾讯,投京东赚200多亿 张磊的高瓴资本集团成立于2005年,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投资过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其中包括:百度、腾讯、京东、滴滴、Airbnb、Uber、去哪儿、百济神州、蓝月亮、美团、孩子王、Grabtaxi、Saltside、Cardekho等。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等。 张磊的第一个赌注押在腾讯身上,2005年购买腾讯股票。当时腾讯最著名的产品是QQ,公司估值还不到20亿美元。而今天,腾讯已经成为价值达2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 张磊说:“现在回想过去,我惊讶地发现腾讯股票如此便宜。”现在,高瓴资本依然持有腾讯的股份。 2010年,据说刘强东当时的融资需求只有7500万美元,但是张磊告诉刘强东:“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因为这个生意本身就是需要烧钱的生意,不烧足够的钱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是看不出来核心竞争力的”。 这是当时国内的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中单笔投资量最大的案子之一,高瓴也一度被人取笑“钱多人傻”。 现在这笔投资已经价值超过30亿美元。高瓴资本持有京东11.31%的股份,是京东的第三大股东。 他说了两个字,京东才和腾讯在一起 作为京东和腾讯的股东,张磊提出京东收购腾讯系电商时,京东和腾讯的团队都非常反对,其中腾讯一方最为激烈,张磊开玩笑的说:腾讯有人恨不得拿刀找我,我把他们很多人的工作搅黄了。 自2011年,张磊就找刘强东和马化腾见面聊,2012年又把他们拉到一起聊。那两年,两边公司心态不一样,腾讯在电商上没有认输,也没有进化到用投资合众连横的境界。而京东又在上升期,也没有在一起的想法。所以,只好在战场见。 但张磊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张磊能够成功说服马化腾,靠的是两个字:库存。 张磊告诉马化腾:当易迅做到千亿规模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三百亿的库存,每天都要检查,否则会被人偷、被人贪污、被人损耗。 张磊告诉马化腾,你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能赚钱,而是应该减少不该花的时间和精力。马化腾被打动了。 2013年12月31日,京东和腾讯投资团队吃饭。2014年1月下旬,刘强东和腾讯总裁刘炽平见面并启动合并案。应两方要求,张磊在酒桌上做了讲话: 第一,人生苦短,要搞就搞大的; 第二,搞大了就要搞成永恒的; 第三,永恒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断创新; 第四,早死早超生,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自我毁灭再超生。 谈判陷入扯皮的时候,刘强东连打7个电话将张磊从法国南部阿尔卑斯的滑雪召回中国:“赶紧回来,要不就黄了。”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人多嘴杂,中介、律师、双方管理层太多,几十个人一起抠细节,并购案的主旨是什么反而忘记了。张磊从法国回来后,清场,所有中层管理者、律师、投行都不得参加。 最终坐下来谈的一共8个人,腾讯一方是马化腾、刘炽平、吴霄光、张小龙、鲁姆斯米切尔(腾讯首席战略官),京东一方是刘强东、黄宣德(京东首席财务官),还有就是中间人张磊。 张磊说:今天谈不成,谁也不能走。几个人最终花了4个小时确定了35个问题,包括竞争和非竞争的定义、支付该如何安排、微信和QQ如何对京东支持、股份占比等。 最后,张磊用“库存”两个字撮合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一笔并购案。京东2014年第四季度的移动订单同比增幅高达372%。 在张磊这位红娘的努力下,2014年,京东与腾讯正式宣布联姻。京东收购腾讯QQ网购和拍拍网的权益、物流和资产,腾讯将向京东提供平台支持。 腾讯获得京东约15%的股份,并在京东IPO时以招股价认购额外5%的股份,腾讯总裁刘炽平进入京东董事会。京东IPO后,张磊的这个建议,已经让腾讯的账面回报达数十亿美金。(李志刚《创京东》) 耶鲁大学建校315年以来首位中国校董! 2016年6月9日,美国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1990级杰出校友张磊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的校董。 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宣布,张磊将接替前美国麻省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H·马歇尔女士,成为耶鲁大学新任校董。 “张磊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耶鲁一直寻求的全球领导力”,Salovey校长说,“他的远见卓识对推动耶鲁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张磊先生此次成为新任校董,将使他自己和耶鲁大学都在不断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耶鲁大学创立于1701年,耶鲁大学校董会是耶鲁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称。 校董会19名成员以委任和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耶鲁大学校长、康涅狄格州州长和副州长3名当然成员,10名校董会委任产生的董事继承人(Successor Trustees)以及6名由校友选举产生的校友董事(Alumni Fellows)。 张磊此次当选的是董事继承人,将在董事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传递中国声音。 张磊有强烈的母校情结。他不仅捐赠了888万美金,其所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 Capital Group(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 160亿美金掌门人的投资哲学 如今,高瓴资本管理超过160亿美金的基金。 根据胡润的排名,张磊以150亿元的财富名列中国顶尖风险及股权投资人排行榜。复星的郭广昌,以280亿元成为“点金圣手”首富,盛大的陈天桥,以170亿元位列第二;高瓴资本的张磊,以150亿元位列第三。 以下是他的投资哲学: 我要做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这是我的信念。高瓴的使命就是发掘最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用最长线的钱来帮助企业实现长期价值。我们相信那些能长期为消费者带来价值、为产业链提高效率、‘护城河’足够深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长期的高资本回报率。 我要找的是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 我们认为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帮助企业家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 要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让你对变化有理解。研究是基于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见仁见智,有的人看一两个季度,有的人看一两年,有的人看盈利,我看东西是看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东西。我看的不是形式,我看的是一个人本质上给社会有没有创造价值,只要你给社会创造很大的价值,早晚你会给所创的公司创造价值。” 我把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游戏。很多人的投资是前者,比如pre-IPO这种,我个人是不相信零和游戏的。我喜欢把蛋糕做大的游戏,就是我的思想、资本不能创造价值,我是不会投资的。 我本质上是创业家,只是我的专业领域是投资而已。能生活在这个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里,我觉得很幸运。我喜欢想干大事的企业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他们实现梦想。 记得看过一个研究报告,发现成功与智商等等关系都不大,但与儿时就展现的自我控制力有极大的关系。实验中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一个糖果,并被告知如果现在不吃,等到几个小时后大人回来,可以拿到更多的糖果。结果有的忍不住,就先吃了眼前的一个,后来再也没有糖果吃。而能够忍住眼前诱惑,等到最后的,则得到了几倍的收获。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儿时就展现出自我约束力的小朋友后期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的世界里,懂得用“滞后满足”( delayed gratification) 去作交易的人,已先胜一筹了。 我有三个哲学观,也是在公司里反复强调并实践的。分别是:“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守正用奇”语出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论语》,是说看准了好的公司或业务模式就要下重注。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是说只要做正确的事情,不用去到处宣传,好的企业家会找到我们。 我在2005年创建公司的时候,我对我想招的员工的特质说了三个词,就是好奇、独立与诚实。对想干大事的,想有更高成就的人,除了这三点以外还要有一个很宽容,很能够欣赏别人,还要有很强的想象力。你能释放自己的想象力,第三个是很好的身体。 天下武林,林林总总。名门正宗如少林武当,诚然名扬天下,而武林之大,但凡修得暗镖神剑者,亦可独步江湖。门派无尊贵,只有适合不适合。即使最成功的投资人,也要心胸坦荡,认识到自我局限,不可以名门正宗自居,须认识到获得真理是一个学无止境、永远追求的过程。 有人说状元不行,只会考试。现在,1990年的高考状元张磊用实际行动为状元正名! 从河南驻马店贩卖杂志的少年,到耶鲁实习生,又到资本大鳄,并成为耶鲁19位校董之一,张磊的经历是一个传奇。
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取消了耶鲁大学的校园游
热度 4 席琳 2016-4-25 12:11
2016-4-24 4月12号就订好了明天去耶鲁大学的校园游,也联系好耶鲁大学学校的接待和住在耶鲁附近的朋友接和送,单位也都提前请了假,最后都在打点行李了,才突然就决定不去了,因为姐姐周二有一个15分钟的奖学金的面试,原先以为是一个比较小的奖学金,姐姐也和奖学金面试的单位交涉过,并在周三的时候给主版单位通信说取消了面试,可是后来发现这还是比较非常重要的奖学金, 社区的 很多个奖学金都集中在一起,金额很大,而且姐姐也花了功夫申请,于是我负责临时取消机票,姐姐负责再和主办奖学金的人联系恢复面试的事。 有的时候人生要面临很大的抉择,所谓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对姐姐来说,这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样就损失了400块钱的机票,也等于提前就拒绝了耶鲁大学,而且还不能保证姐姐可以顺利参加面试。也怪我们开始没有听从姐姐的意见,没有做充分的交流,以为去耶鲁大学听听课,住两个晚上,是人生最难得的机遇和体验,岂不知这样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就姐姐选学校的事和当地两位老大哥打过电话,第一位老大哥非常实在,是一位眼科医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和我们家妹妹是同一所高中,毕业的时候岁数很小,年级排名第四,考上了一所小腾和一所州内排名还不错的私校,以医生的收入水平,在腾校很难拿到任何资助,最后由老爸做主选择了州内的学校,因为这所州内大学给提供七年的医学连读,这样就节省了50万美金的学费。第二个女儿和姐姐是同一个高中毕业,年级第一,可是只考上了卫斯理女校杜克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最后选择了南加州大学,学校提供的是半奖,今后也准备读医学院。 第一位老兄的意见,是名校不可读,小班课不可读。因为他亲戚的小孩,在达特茅斯和普利茅斯毕业,一所是小滕,一所是出名的文理学院,说读起来都很辛苦,还有他的一个朋友,是某州的高考状元,在哈佛很活跃,参加很多学生会的工作,最后功课就拖了后腿,去不了医学院。当然,在周围的中国人中,小孩子们都以医学院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所以把医学院的门槛抬的很高。姐姐学校以前的一个学长,被MIT和耶鲁大学都录取了,本来想在耶鲁大学学医,可是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可是耶鲁大学的计算机,和MIT比起来,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的同事,两个女儿一起在油喷毕业,最后都又回到州内的两所学校读医学院。我们的邻居,女儿去了哈佛,家长荣耀无比,又是出书又是上报纸的,尤其在地球的另一面,都成为当地的名人了。可是也只是选择了哈佛一个不知名的小专业毕业,毕业后进的一家公司和所学专业根本不搭界。所以这位老兄认为,我们这些草根阶层的子女本科的时候读名校,未必是一个最为聪明的选择,并以武断地给大女儿做了人生的决定,而沾沾自喜。至于说小班课,因为学生少,拿A的就那么几个人,如果想门门拿A进医学院,四年读下来也不会很轻松。 另一位老大哥是大学教授,三个女儿,上的是同一所高中,毕业的时候都是年级第一,画画也都很有天份,分别去了姐姐目前最喜欢的三所大学。大女儿去了MIT,说课程很难,拿全A很不容易,毕业后在波士顿一家公司工作。二女儿去了耶鲁大学的艺术学院,读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最后在法学院拿了个博士学位,三女儿去的是南加州大学,和我们家姐姐一样学校给的是全奖,学习轻松愉快,毕业后被很多家医学院录取,正在确定去哪一所。 这第二位老兄给的意见是,如果姐姐没有什么想法,当然是去耶鲁大学,因为耶鲁的名气和所给的资助金额,让人无法拒绝。姐姐如果是学工程的话,自然是去MIT,因为如果在MIT的毕业,再拿一个博士学位,去无论哪一所大学当教授,都绰绰有余。并说他妹妹的孩子,也在MIT读医科,门门优秀,如鱼得水。 好在我们家的姐姐和妹妹,目前对学医还都不感兴趣,少却很多无端的烦恼。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言不合,一苇渡江
gordon 2016-3-5 19:58
经济系 何廉 是我国最早引入市场指数的调查者,他在耶鲁大学读博士时,曾为其导师欧文·费雪做过助手,从事过 物价指数 的研究。一次在南开的教授会议上, 何廉 极 力强调统计数字的功用。张伯苓问他:“你用这些数字干什么?你想发现什么?”何回答说:“我的统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用科学方法复兴中国。”张说:“你的方 法常使像我这样的人用显微镜观察大象。如果你要想知道我们能在中国做什么,我觉得所有的事我们都可以做,而无需去精研这些数字。例如:我们欲想从城里修一 条公路到校区,难道也需要统计调查吗?”这种回答, 何廉 无言以对,旁观者也会有腹议。   李济一直有对国人做头部测量的念想。一次,张伯苓问李济:“告诉我,人类学的好处是什么?”李感到不快,断然回答:“人类学什么好处都没有。”   相传,禅宗始祖达摩从广州来到建康(南京古称),与梁武帝谈禅,话不投缘,遂折一叶芦苇渡江,去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李济也许从校长张伯苓的言谈中感到,自己的才能在南开是一种浪费,遂打定主意离开津门。 *****************************************************************************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Z*F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 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国民Z*F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市场上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原汪伪Z*F货币)的情况。上海官方乘 机建议将法币和储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 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 方货币比率,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 ,使原沦陷区的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结果是何廉的意见最后没有人搭理。 1945年9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1:200。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了只有1/200 中储券的购买力显然被严重低估了,而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当时,国统区来的人,一 个个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大员,凭着本已不值钱的法币在沦陷区大发横财,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随郑洞国从昆明取道柳州,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 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柳州理一次发的法币,够在上海高级理发店理上一年,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 酒席。 资金自然向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流动,于是重庆的法币纷纷流往上海,沦陷区人民竞相抢购,形成供不应求之势。国民Z*F不得不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 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沦陷区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不到8个月,南京城里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如稻米,暴涨500倍之多!经 济秩序几近崩溃。 到1946年7月,敌伪产业接收大体完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当局混乱无序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大批工厂、企业、商店在接收中倒闭、停工,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 另一个导致国统区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的原因是南京Z*F在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国内经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便急急忙忙地把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 一律予以废除。可以想见,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此时,共XX控制的地区却实行强硬的Z*F管制,资源调配、人力动员上均处于有组织的状态中。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共XX所控制的地区不及国统区富有,但有力的动员使共XX在资源控制能力上远比国民党有效得多。 可 以说共XX把解放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战争中,而国民党却由于经济秩序混乱,无法有效调动资源用于内战。内战初期,国民Z*F仰仗手中的外汇存底和美国的 军事援助还能支撑大局,但是在外汇用尽、外援渐无的情况下,财政便吃紧起来,最后只能滥发纸币应急,恶性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 注:接收时候,发生了倒闭。整个经济活动停滞了, 没有活水流动了。就是抢劫。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比去年初膨胀了27%。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 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Z*F处境继续恶化,行政上仍旧无能,这仍属于基本趋势。现在,中央Z*F犹如病入 膏肓之人,衰弱不堪。” 注:陈云还是厉害, 陈云对这个问题非常清楚 。(不佩服不行 ) ******************************************************************************* 现在,这个过程明白了,就是蒋管区比较穷,通货膨胀,然后去抢汪伪地区,把汪伪地区 的工厂抢倒闭了。生产停滞,物资更紧缺。 放开管制,也会造成通胀 注:宋美龄在迪化,也是抢买东西,把呢子之类的都抢走了。让新疆人目瞪口呆,呵呵 饿坏了 ******************************************************************************* 反而是掌握特殊条件下规律的另一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 (例如 1929年的经济危机,它掌握这种条件下的经济规律) 历史确实挺有意思的 注:它还抢了台湾,在台湾还爆发了 “二二八事件” ******************************************************************************* 它真是狗屎,我去,呵呵 你国就没有一天好过,就是近些年好过一点。 ******************************************************************************* 1942年秋,笔者随梁寒操(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作新疆之行,途经甘肃酒泉时,换乘 宋美龄 专机,与 宋美龄 一行同抵迪化(今乌鲁木齐)。 宋美龄 留迪三日,我和梁则盘桓一月。对 宋美龄 这次入新经过,有所见闻,特追记如下: 宋美龄 到新疆的第二天,在东花园里,我才发现先宋而来的除毛邦初、陈希曾外,还有侍从室的龚参谋和一些穿灰色哔叽制服的人。那天,这一大帮随从 在迪化 市有限的几家商店里拼命 抢购 物资,如苏联战前输入的呢绒、哗叽、花布、食品、化妆品、糖果、白兰地、玩具、照相机、手表等等,都是他们搜求的东西。原来, 太平洋战争以后,重庆洋货绝迹,即使有,也昂贵非常。 在迪化 发现这等东西,他们当然不会放过 。从早晨出发 抢购 ,然后一次次、一车车地运回,市民为之侧目。他们几乎把迪化全市的日用品搜购一空。
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出国留学,什么最值得学习?
热度 17 清风徐来 2016-2-18 11:04
来自:纽约时报 编者按:目前大把孩子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自己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较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在美国读高中的作者认为, 许多美国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的本能。这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在中国,一种现象成为潮流,常常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2005年,我去美国读高中时,国内的学生出国读大学尚属少见。前年,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实习时,为当时供职的美国杂志社写稿,发现出国读高中在大陆已经蔚然成风,自己当年申请的 Deerfield Academy,每年的中国申请人已经翻了20倍不止。如今身在北京,又是在一次写稿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采访的对象已经变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甚至刚满十岁的孩子。越来越多地,中国的家长正趁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电话那头稚嫩的童声,已经在向我描述黄石公园的优美景色和迪斯尼乐园的乐趣横生。 不出意料的,许多父母送孩子早早出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增加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筹码。 然而在对话中,我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替孩子寻找的,是一种中国无法给予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 「我的孩子属于在学校挂上名了的淘气,」一位北京的父亲向我描述他十岁、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儿子。「他喜欢的书读过几遍可以背下来,不喜欢的科目却无法强迫他学习。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合适。」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多年,例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西方教育概念,也已经在家长脑海中逐渐具备了具体而实际的意义。「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从国外读书回来的留学生,目睹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十几年前家长在书店抢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心态已经渐渐被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所取代。 比起学校的名声,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教育在每个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种心态无疑也会对出国的孩子造成影响,改变他们的追求与对留学的理解。加之现在的学生留学日趋低龄化, 在他们兴趣与性格仍然十分可塑的阶段便接触到西方的通识教育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他们吸纳西方教育的真谛会有意义深长的帮助。 通过个人经历, 我感到这种吸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然而这正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国内教育为他们做出准备中最薄弱的一项,也由此成为他们在留学时往往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从国外回来,和中国的朋友们聊天,有时大家会开玩笑,将我们新一代的「小留学生」和二十世纪初由清政府、达官显贵或书香世家送出国的那一代「前辈」做比较,说在东西方社会受教育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像那一代人一样,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合璧。这样的比喻总让我偷偷汗颜。二十世纪初留学西洋的莘莘学子,成长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起伏动荡之中。他们在出国以前许多人已经饱读诗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国难当头,各种思潮争鸣,为中国寻找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留学海外的行为,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而如今出国留学的新一代留学生,出国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和文化的积淀又来自于哪里?是语文课堂上对古诗古文的大卸八块囫囵吞枣?还是历史课上对抗日战争的歪曲理解和文化大革命的肤浅认知?是思想政治课上逐条铭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还是地理课上不容置疑的「台湾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 虽然如今的学生对这样的灌输早已不是全盘接受,不过却也无法公然挑战,于是有口无心地跟从着书本,难以享受到人文学科本应带给思想的挑战和乐趣。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以前,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早已被中国教育磨灭。 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自己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较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 留学也由了从开阔眼界,挑战自身认知的行为而变成仅仅是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砝码。这从出国以后的中国人在学校所选择的学科与专业便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刚刚发佈的《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佔了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导致这些领域求职人员远远供大于求。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同样常见:和我一届毕业的来自中国的大学同学,现在绝大多数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大学裡选择了经济作为专业,原因是人文学科那时在我眼中虚无缥缈,纸上谈兵。 然而出国时间久了,我渐渐了解到, 也正是美国学府中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学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 英文课上的圆桌讨论让我逐渐抛弃了以往被动而死板的阅读方式,不再习惯性地去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中心思想,而学会将材料当作文学作品去鉴赏,调动感官和想像力,将阅读变成一种立体而多元的体验;写作课的宽松的思维环境和严谨的逻辑训练教会了我在写论文时如何就一话题自己立论、论证与总结,而并非像国内的议论文训练一般,文章能够採纳的角度和观点早已被题目死死框住;社会学讲座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用抽象晦涩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被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铭记,而仅仅被当作一种理论接受分析与质疑时,原来也可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我对这些学科迟到的兴趣,也帮助我在毕业后选择记者这一行业,将所学所想用来分析了解中国这个庞大而複杂的社会。正是在走上这条路后,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具备与欠缺这种批判性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差别:在我的美国同龄人中与记者中, 我发现许多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的本能。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现象时,会对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看法和固有的成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去挑战它们,避免因为自己的思维懒惰而将複杂的问题简单化。他们很少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将他的观点不假思索全盘接纳,也很少会因为否定一个人而彻底拒绝去斟酌他的想法,而接纳与反对,又很少取决于对方的权威与身份。 当然,心理学有所谓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有选择性地选取收集某些证据,忽略不利的观点和资讯,用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这一点倒是在我接触的高学历背景美国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些。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 这正是没有收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裡。「他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独到」和「他比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是我常常听到的答桉。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几条: 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他能够敏锐捕捉中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係,将他的描写对象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一个社会与一个时代的特徵;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 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大学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 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下,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中国人脑海中被广泛忽视,在美国这个有着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社会裡也引起大众辩论。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人们在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马克·艾德孟森(Mark Edmundson)在八月初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 「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艾德孟森写道,「这场讨论不应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理想。在留学日趋低龄化,家长对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他们和他们各自家裡的小留学生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98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姐姐申请耶鲁大学的招生面谈
热度 57 席琳 2016-1-11 12:51
2016-1-10 乔治城大学最近放榜了,妹妹的学校,据说被录取了三个,其中有一对是印度的双胞胎,另外一个是妹妹做Academic Games时的好朋友,白人。三个都是姐姐初中时的同学。 今天姐姐说下午3点半不要打扰她,因为她和耶鲁大学的招生官有一个电话面试。 问是怎么约定的,说是email约定的。这个面试官是她们学校毕业的,当然也是耶鲁大学的校友,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代表耶鲁大学到姐姐的学校来过,而且面试官的妹妹和姐姐是同学。姐姐说面试官是一个大美女,面试官的妹妹也长得很漂亮。 面试进行了45分钟,完事姐姐很高兴,说面试官对她印象很不错,说耶鲁大学就需要象姐姐这样的学生,而且耶鲁大学的环境和姐姐的学校很搭。并问姐姐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姐姐说喜欢踢足球。问姐姐喜欢选什么样的课,姐姐说喜欢选文学创作。面试官说这样很好,因为很多学生只是喜欢选自己比较熟悉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拿高分,而姐姐不一样,知难而进,挑战自己。另外她说姐姐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这一点也比大多数的学校强。面试官还介绍了耶鲁大学所在地New Haven的情况,姐姐也说她都特别喜欢,和自己的兴趣吻合。 自从12月16号被麻省理工提前录取之后, 姐姐 就已经在研究麻省理工的教授和专业设置了。开始还比较喜欢被麻省理工录取了的学生群,说他们都非常聪明。可是经过三个多星期的交流,就觉得其中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头脑简单,知识面很窄,没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了。例如最近其中的一个学生划了一条曲线,放在网上,姐姐评论说像是中世纪某教堂的一个形状,那位学生就回答说对我来讲,它就只是一条曲线。姐姐说如果是学艺术的同学,反应就会完全不同,不会如此的干巴巴和索然无趣。 和姐姐一起合作写书的教授的弟弟是哈佛大学的面试官。教授说姐姐更适合去MIT,不建议姐姐去哈佛或耶鲁大学。姐姐的数学老师也鼓励姐姐去MIT或耶鲁大学,不希望姐姐去州立大学,说如果姐姐最后选择去州立大学,她就和姐姐素不相识了。这个数学老师是一个黑人,在MIT进修过,刚开始我对她印象不太好,觉得她对学生太严厉,有点儿不近人情,可是后来发现她对学生非常好,经常抽出时间和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好的同学一起交流,所以推荐信就写得非常好。而且她教的AP微积分课,学生通过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七或九十八。所以经她推荐的学生,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很多。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352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又要去看学校了
热度 33 席琳 2015-1-29 13:42
2015-1-25 昨天在网上买了飞机票,白菜价,要带姐姐妹妹和全家在三月份的春假期间到博士屯去看学校了,周二去,周日回。 初步的打算是,星期二直飞博士屯,当天租车直奔罗德岛,住在布朗大学校园内,星期三上午去看布朗大学的医学院,下午去罗德岛设计学校了解设计学校和布朗大学的双学位。这是姐姐一直最想去看的地方,因为罗德岛设计学校和马里兰艺术学院(MICA)的招生办,早就到姐姐的学校来挖人,姐姐如果想去的话,应该问题都不大的说。可是姐姐一路从艺术初中到艺术高中,已经开始有一些瞧不上纯艺术专业的同学,想上一所更加综合一点的大学,发起或参加一些更大规模的社团,机会或许会更多一些。加上今年他们学校一个年级排名第一的中国小孩申请布朗大学医学院的Early Decision竟然被拒了,所以姐姐就特想亲自去布朗大学看一看,看这所大学 到底 牛在哪里。 第二站就是位于康州新天堂的耶鲁大学了,几年前看朋友的时候曾经带她们去过,印象中学校的建筑还不错,但是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情况介绍和校园参观,而且耶鲁的美术专业,一直执美国艺术院校的牛耳朵,再加上一个朋友家的小孩,也是姐姐的学长,正在耶鲁大学读书。那个孩子的第一志愿是哈佛大学,可是所有的录取通知都来了,只有哈佛大学的没来,最后就选择了耶鲁,只是位置稍微偏了一点。 第三站是星期五,在博士屯看两个学校,上午MIT,下午哈佛大学。妹妹所在的高中,每年都有几个学生,被MIT挖走,但是妹妹说她不太喜欢MIT,更喜欢藤校如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大学一些。 可是今年妹妹学校排名第一的一个中国小孩,也居然没有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而且这个小孩的姐姐,目前就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不久前妹妹参加县里的科研展览,评委中就有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教授对妹妹的项目很感兴趣,鼓励他报考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妹妹开始还对教授打哈哈,因为她没有意识到是纽约的那所藤校,于是就闹出一点小笑话。姐姐则对MIT和普林斯顿大学,都不是很感冒, 可是据说MIT的校园建筑很美,姐姐也想去看一看。 姐姐说普林斯顿大学有太多的理论和数学,没有一点艺术的成分,连学生们吃饭都在一起,研究的项目固然很多很吸引人,可是都是低年级跟了高年级一起干,一点一滴地 传帮带 ,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就会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被扼杀掉。至于哥伦比亚大学,姐姐也一直的印象很好,准备留到五月份去纽约参加学者书屋艺术和写作颁奖典礼的时候,再好好考察一番。 哈佛大学,自然要被安排在最后才看,因为据说,看完哈佛,再看别的学校,就没得什么,值得可看的了。姐姐说,哈佛大学里的校园建筑很差,但喜欢哈佛周围的 学术 气氛和 人文 环境,也喜欢哈佛大学里面的社团,说哈佛是培养大师的摇篮,哈佛的毕业生,大都以天下为己任,眼高手低,这一点,和功利心很强的斯坦福大学刚好不一样,因此哈佛毕业生在非盈利机构里面的人很多,而斯坦福的毕业生创业成功赚大钱的人很多。几年前的时候,因为有亲戚分别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周围工作,姐姐和妹妹都去参观过,所以才有这些怪想法。妹妹呢,想去看不久前遇见的朋友家在哈佛大学念书的帅哥,以及想去看一看,在哈佛大学校园内,还有没有长得更帅的。 星期六全天,是自由活动,姐姐可能,想去看在卫斯理大学读书的两个朋友,我们大人,则希望她去威廉姆斯学院去看一看。虽然姐姐对文理学院一直不大感兴趣,去年暑假到宾州,在文理学院中排名第三的斯瓦茨茅校园中参观的时候,也没有觉得什么,可是时间过久了,斯瓦茨茅那一种清新和独具一格的印象,还一直的不能忘怀。 对于去年暑假里看过的油喷,姐姐说她感觉很不错,尤其是其中的商学院,可是姐姐不太喜欢费城,说那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城市,说如果能借上帝之手,把油喷和普林斯顿大学换一换地方,搬到新泽西,就堪称完美了。 因为在姐姐的印象中,美国的新泽西,是神仙们住的地方。 姐姐最近在选修美国文学史和艺术史,所以讲话和看问题,都有那么一点点偏激。 好了扯远了,准备租车和订旅馆了。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55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耶鲁大学励志语录
热度 9 higer 2013-7-6 23:55
【耶鲁大学励志语录】 1)要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2)不要想太多,定时清除消极思想。 3)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4)敢于尝试,敢于丢脸。 5)每天都是新的,烦恼痛苦不过夜。 6)面对别人的优秀时,发自内心地赞美。 7)做人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不卑不亢。
个人分类: 情感|572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2:16 , Processed in 0.04562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