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黎巴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白左都是2货
热度 47 寞洑 2016-1-26 22:29
在多伦多的一家叙利亚难民表示,他们现在就象坐牢一样,与其这样还不如回约旦和黎巴嫩的难民营。 他们说政府本来说他们只要住3-4天旅馆,可现在已经十天,但现在政府又跟他们说 可能在旅馆还要住一段时间。他们现在想要自己的房子,有地方能活动能散步,小孩能有地方玩。 帮助他们一家的两名志愿者,表示,他们不期待难民能立刻感激他们,他们理解难民过去的苦难,现在也许难民还在心理创伤期。 而评论中,一个曾经的难民回忆道,80年代我们作为难民住在里斯本,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家只有一间房,所有的费用都要我们自己出,可是我们很高兴,我们能活着,还能有间房子住。 加拿大的2B政府给他们吃,给他们住,还给零花钱,但现在他们要房子。
15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香港会不会黎巴嫩化?
热度 11 樱木花道 2013-12-28 09:19
这文章不错 http://www.guancha.cn/YouTianLong/2013_12_28_194570_2.shtml 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港英政府基本完成了所谓的政治改革,成功的将香港过去的行政主导体制改成了现在的三权分立制,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在英国单一议会制的体制内嫁接了一个美式的“政治特区”。 虽然这些改革屡屡遭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抨击,甚至在1992年另起炉灶,成立香港临时立法会与之抗衡,并在回归后废除了部分严重妨碍新特区政府施政的旧法案,但这些举动都被港英政府及港内外媒体描绘为反民主反自由的“专制暴政”。
655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Dogs of War (Spoiler Alert!)
热度 31 MacArthur 2012-10-5 15:11
Dogs of War (Spoiler Alert!)
Frederick Forsyth老先生有本书就叫这个名字。这书在国内有多个译本,水平良莠不齐,题目从《战争之狗》、《战犬》乃至《军犬》 不过最贴切的翻译应该是“ 战燹 (XIAN1)” -- “燹”字按新华字典,作“兵火之灾”解。 “战火一起,生灵涂炭” 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一句成语。但是对于士兵们来说,却是最真切的第一手体验。而如何把这种第一手的体验,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儿地转达给观众,则是每一个战争片导演绞尽脑汁都要解决的问题。 Steve Spielberg在《Saving Private Ryan》里,首创使用跟踪镜头的手法, 上来就是血腥十分钟, 晃来晃去的镜头里,满地的血水和断肢,给观众以极度“现场感” 和相当的震撼,所谓“Shock Awe” 。。。 之后的战争片都纷纷模仿 《Saving Private Ryan》,不惜工本耗费大量西红柿酱和跟踪镜头,来 力求“战壕真实”。“真实”倒的确都很逼真了,只不过在想像力和创新方面,却又落了下乘,难免拾人牙慧之嫌。。。 晨枫推荐的2009以色列电影《Lebanon》却独辟蹊径,除了影片开始和结束是在一片开阔的向日葵地里,其余所有镜头全部发生在一辆以色列坦克之内 -- 一个结结实实的铁罐子,里面关着四个以色列坦克兵。外界发生的一切,都要通过炮手的潜望镜展现。。。 “Man is steel. Tank is only iron” 坦克里的标语在这里更像是一句反讽。车长优柔寡断毫无权威,丝毫指挥不动那个只剩两周就要退役的老兵;驾驶员动辄就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新来的炮手更是菜鸟一个,该搂火不搂,不该搂火倒搂上了。。。 以至于外头的伞兵指挥官Jamal不得不几次三番进来给这几个家伙调解、打气乃至下命令。。。 坦克外头,是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以军攻入黎巴嫩境内以彻底扫荡真主党武装,一个伞兵班在一辆坦克的支援下,意图清扫一个已被空军轰炸过的居民点。。。 起初大家都没当回事儿,就连伞兵指挥官Jamal也认为这是一件轻而易举地事情,还煞有介事地布置了后续任务。。。 接下来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让这帮初次上阵的新丁们彻底傻了眼,一个个不是尿急,就是想呕吐。。。 诺曼底滩头尸横遍野是一种震撼法,阿拉伯老者坐在尸体中间怒目而视,则是另外一种震撼;而一炮干掉小女孩一家的情节,则更是让所有人 -- 包括银幕前的观众 -- 都坐卧不安。。。 这支小分队误入歧途,他们是如此深陷敌后,以至于上级干脆放弃了任何拯救努力,就告诉他们自己想办法吧;两个被视为救星的长枪党民兵则直接开溜,半夜三更把他们撂到敌人老窝里;那个可怜的驾驶员,几次三番流着眼泪要找人给他父母打个 电话报平安。最终平安消息到家之时,他却安息在战友的怀抱里 -- 这一幕毫不陌生:《现代启示录》里那个黑人机枪手在伏击战中被打中,他的尸体静静地仰卧在船舱里,那个录音机还在冷酷无比地播放着他妈妈的 录音 口信:“I think you should get married, and have some kids,ha ha。。。 ” 什么叫残忍?真正的残忍,是先 给你 希望 ,然后再当着你的面,一点点把希望毁灭给你看。 最后那一片向日葵地,用色单纯而明亮,静谧而安详,宛若天国;而他们刚刚逃脱出来的地方,则无疑是地狱了。。。 如果这就是导演Samuel Maoz想跟我们表达的意思,我想他成功了。
1801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看《黎巴嫩》和《太极旗飘扬》有感
热度 12 猫元帅 2012-9-24 15:08
在晨楓的日志里,我说小部队型的战争片子,还没有能超越《野战排》的。其实应该是三部:《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现代启示录》。 无非是新兵的胆怯、恐惧。总是徘徊在杀人的道义上,总是要对战俘好一点。指挥官同样都是菜鸟,遇事总是不知所措,总是在逃避责任。然后一定会有战友被这帮人害死。总是有一个很牛X的低级军官。主人公总是要有很怪异的行为。然后经过一场惨烈的大战,主人公们回到平静的世界。 与那个年代的片子不同,现在的片子更多的出现女人、小孩惨死的镜头。我认为这个是表现力减弱的原因。讲不出道理就只能用血腥镜头渲染画面。 还是看看经典影片是如何叙事的吧 http://www.tudou.com/v/wsq45i54uSY/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72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以色列电影《黎巴嫩》
热度 37 晨枫 2012-9-23 12:57
这是2009年的电影,讲2006年黎巴嫩战争的。电影没有大场面,没有战争全局,只有一辆坦克和一个伞兵加强班。整个电影都是在窄小的坦克舱内,一切都是从炮手的潜望镜里看出去,视角独特。电影非常真实,毫无英雄主义、浪漫色彩,强烈的声响和战争的破坏非常有震撼力。这也难怪,世界上战争片最不好糊弄人的就是以色列。这个小小的国家大部分人都当过兵,如果不是大部分人都打过仗的话。跟以色列人胡掰军人的事情就好像跟美国人胡掰开汽车一样。 只有在最后的镜头,坦克顶上的舱盖打开,乘员探出头来,然后是上面广告的画面:一辆孤独的坦克停在一片向日葵的海洋里。 很推荐,值得一看。
123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罗马教皇访问黎巴嫩
热度 9 hotmen 2012-9-17 12:56
罗马教皇访问黎巴嫩
罗马教宗本笃十六世9月14日至16日到黎巴嫩进行访问,称这次为期3天的访问是为了给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天主教会传达安全使命。此外他将会见该地区的国家政要和三大天启宗教的一些宗教人士。黎巴嫩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基督教徒,大部分还是罗马天主教徒。据有关报道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叙利亚的巴萨尔阿萨德总统。本笃十六世教皇特别表示对叙利亚的基督教徒的勇气表示钦佩,并强烈要求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基督教徒不要移民他乡,不要放弃耶稣的故乡!!!
7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6 20:50 , Processed in 0.0223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