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周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周易往事
热度 24 mark 2017-1-26 10:07
悉尼和北京争2000年奥运投票前一天,那时正流行周易,我和同桌兴致勃勃地为所有争办城市起了一卦。映像非常深刻。北京的卦象是五个阳爻一个阴 爻,卦象上是很明显的强极则损,功亏一篑的反应,悉尼的卦象是三阴三阳,和谐得不得了,其他争办城市则都是些渣渣卦象,不值一提。晚上回去现场直播都没看,第二天起来就听说北京败了。 自那以后,再也没卜过卦。我觉得人生如果可以预测,太没意思了
9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黄寿祺《周易译注》是最佳,没有之一。杨伯峻《论语译注》最好,没有之一。 ... ...
热度 1 坚持到底 2016-11-15 19:51
黄寿祺《周易译注》是最佳,没有之一。 杨伯峻《论语译注》最好,没有之一。 科大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很热闹,其实所谓量子通信是个噱头,商业名称而已,实际上是一种对于通信地保密性的传输,本质也就是传传量子密匙而已,跟保密有关,和传播方式没关系,信息传播还是用原来的光纤系统。 量子力学其实正在从本质上证明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意识的,这个颠覆有点大,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所以100年来,量子力学是口水战场,今后几十年仍将是。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周易我不懂,不过这个解释看起来很通畅,先抄一下
热度 44 边寒剑 2016-3-11 03:15
现在,我们再来看乾卦全文,翻译起来就很好理解了:   乾,元亨利贞——天气状况良好,天空通畅,利于观察星体   初九:潜龙勿用——第一爻,阳爻,参宿隐藏看不到。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第二爻,阳爻,朝日出现在天田星的位置,能够看到老人星。天田星属于角宿,古书载“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晨见而祭。”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第三爻,阳爻,北斗星整天行进不停,晚上的时候走到了砺石星的位置,没有走过。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第四爻,阳爻,荧惑星进入天渊星一带,没有走过。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第五爻,阳爻,流星出现在天空,能够看到老人星。   上九:亢龙有悔——第六爻,阳爻,亢星上有雾,有些昏暗。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观察星辰之气,出现很多星星,望不到头,是明天将天气晴朗的征兆。
个人分类: 喜好|56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既济卦:大功告成 by wxmang
热度 18 燕庐敕 2013-6-27 21:41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离火 上坎水- 水火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大意: 既济卦是以渡河已经成功,象征大功告成,万事皆济之意。在既济之时,刚柔各爻各当其位,皆得其所(一三五位阳爻,二四六位阴爻,皆得位,而且都有相应,吉利之极),所以不仅大者亨通,小者亦无不亨通。但是必须谨守正道,才能长久获利,因为这种吉利巅峰状态都极不稳定,稍微不注意就会演变称未济。所以既济之初,虽能获吉,一帮人由于常不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及至终极之时,往往滋生危乱。(既济,指渡河成功,处事已成之意。既,已,济,渡。亨小,指小者尚能亨通,何况于大者)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有过,必然要赈济,救济,救济必然成功,所以小过卦以后是既济卦。 “既”就是已经,“济”为渡水,既济表示事已成功。 “亨小”不同于旅卦,巽卦的“小亨”,小亨是服小而亨通,“亨小”意为亨通至极及于小者,也即无论大小,无所不亨通。即“既济”之时不但大者亨通,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 既济卦卦中六爻不论是阳刚还是阴柔皆得正位,而且两两有应,吉利之极。 “利贞”是指天下事无论大小无不能济这种情况是巅峰状态,非常不稳定,稍微不注意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若行事不能守持正道,既济就会走向其反面未济,那么“初吉”也会发展为“终乱”,既济不是保险柜。所以“初吉终乱”是在告诫在大功告成,居安思危危,慎终如始,不可陶醉于成功的欢悦中得意忘形。 乱生治,治生乱是历史规律,无法逃避,未治之时,人莫不振精神以求治,既治之后,则志满意足而骄慢生,故治之终,就是乱之始。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古人才说“虽休未休”,认为做事情没有终点,视天下治如未治,视其学成如未成,永远在自强不息,在奋斗,这样才能有吉而无乱。《易经》实际在提醒:不是善始必然终乱,而是事在人为,那种自以为终者必乱。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就是既济卦的核心思想。 从卦象看,既济卦下卦是离,是火,火性炎上而在下,上卦是坎,是水,水性润下而在上,是水火相交,刚柔相济之象。火上有水则不烈,水下有火则不寒,所以为既济。卦画三阳三阴,各得其正,各得其应,有天下既平,万事既定之象。初吉,指初九爻处于下卦明之初,上有应,而离明是柔得中;终乱,指上六处于上卦坎险之极,九五阳爻阳陷于二阴。 黄寿祺先生说:贞观政要有云`:唐太宗问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熟难?”魏征曰,“帝王之业,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傜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更难”。所言与既济卦“守成惟艰”之卦旨,若相符合。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大意: 《彖传》说:既济卦是象征大功告成,万事皆济之意,所以一切皆可致亨通,即使小事亦不致遗漏。 “利贞”是指卦中阳刚、阴柔各三爻都居位得正,能处事正当,邪妄不生。 “初吉”是指下卦离的六二爻阴柔中正,也能如阳刚九五一样持中不偏。“终乱”是指上卦坎的中位九五陷入六四上六二阴爻中,是事成既久,易生懈怠,终至于停止不前,乱所由生之象,说明既济之道,已至于困穷之地步。 传统解释: “既济亨”是“小者亨也”,因为处在既济的时候,大者亨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者也都亨,只有无所不亨,才是真正的既济。 “刚柔正而位当也”是以卦中六爻刚柔均当位来释“利贞”的。既济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六爻都当位得正,因此在既济之时,无论阳刚阴柔均行为瑞正,居位适当,故利于守持正道。六十四卦独此一卦而已。 “初吉,柔得中也”是说六二爻柔顺居中。《易经》一般以刚中为善,而既济卦以柔中为善,既济是万事万物经过一番变化发展,达到了阴阳平衡的局面,有大功告成之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的阴阳平衡的局面必然要被打破,出现新的矛盾,这样旧的过程就结束,新的过程又将开始,既济也就又转为未济。既济以下卦为主,至上卦则又开始走向未济“终乱”。而下卦的六二爻柔中,正是既济卦“初吉”之象,所以《彖传》才将“初吉”归之于柔中。 另外一种解释初吉的观点是:下卦离的六二一阴在中,上卦坎的九五在上相应,是小者得大者之应而亨(阴为小,阳为大),阴阳交而为既济。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是解释卦辞“终乱”的,不过“终止则乱”与“终乱”有区别的,“终乱”是断辞,体现了一种客观规律:终必乱。“终止则乱”更多地强调人心才是乱的根源。 也即乱不乱,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那么即使有终乱之道亦复可济,相反如果认为既济大功告成,万事大吉,停止奋斗与追求,怠惰苟安,有患无备,则危乱必不可免,此时“既济”之道就陷入困穷,“事已成”将变成“事未成”。 人不能违背“大道”,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受天道的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是人定胜天。 从乾卦开始的人生奋斗,经历了六十余卦的斗争、变化、发展,终于进大大功告成的既济境界。这正是乾卦《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但既济之时,天的运行并没有停止,仍是那么刚强劲健,因此君子不能有丝毫懈怠,也仍须“自强不息”。既济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 儒家认为:天地之间,尊卑、贵贱、内外、大小的位置已定,各当其位则济,不当其位则未济。 黄寿祺先生说:彖传谓“终止则乱”,一方面指出“既济至终必乱”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表明乱的产生,是由于“止而不前、懈怠不振”的主观因素。故张清子曰:“非终之能乱也,于其终有止心,此乱之所由生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大意: 《象传》说:既济卦下卦是离,是火,上卦是坎,是水,是水在火上之象。水在火上,煮成食物,可济养众生,民生大计以成,故曰既济。 君子观察既济卦象,水火既交,火能加热水,也能耗干水,水能煮食物,也能浇灭火,所以知道初吉终乱之理,相济之中即存有相害之机,欲保既济,必须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思其后患而预为防备。(豫,同“预”) 传统解释: 既济卦下卦是离,上卦是坎,离为火,坎为水,是水在火上之象,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成以象征事已成。“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曰水在火上,既济”。 “思患而预防之”是对卦辞“初吉终乱”所含诫意的进一步阐发。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象征事已成,这是水火相济发挥功用的一面;但是水火还有相灭的—面,水决则火灭,火炎则水涸。君子观此卦象,意识到既济中隐伏着矛盾,要采取措施预防既济转向未济,所以要在无患之时“思患”,预为防备,以保其“初吉”之亨而去其“终乱”之忧。 人一般情况下都是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殆,自古天下既济而致祸乱很多,都是不能思患而豫防的结果。笨蛋对问题危机是见而知之,高手对问题危机是思而得之,所以能够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所谓“思患预防”,正是对卦辞“初吉终乱”所含的诫意,作进一步的阐发。王申子曰:既济虽非有患之时,然患每生于既济之后,君子思此而预防之,则可以保其“初吉”,而无“终乱”之忧矣。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大意: 初九处既济之始,阳刚得正,上应六四,有阳刚上进之象,忘记其位卑力弱,必须谦谨居下,稳重慎守,不急于求进的处世原则。所以告诫初九要犹如牛车渡河,拖住其轮;又如小狐渡河,濡湿其尾,都告诫有谨慎慢行之象。处既济之初,必须谦谨行事,居安思危,才可获无咎。(曳其轮,牛车渡河拖住其轮。曳,拖拉,牵引之意。濡其尾,小狐渡河濡湿其尾。濡,音如,沾湿)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大意:《象传》说:告诫初九行事要稳重慎守,不要急于求进,就像牛车渡河,拖住其轮,谨慎慢行。所以初九还不是渡河的时候,必须思患预防,才能宜其无咎。(义,宜) 传统解释: “曳其轮”是把车轮向后拖曳,使之不能快速行驶;“濡其尾”是将渡河的小狐尾巴沾湿,使之不能快速泅渡(据说孤渡水,必然把尾巴竖起来不使之沾到水,若沾湿了尾巴,尾巴不能髙举摇摆,也就不能快速渡河了)。初九处于既济之初,以阳当位,是阳刚积极上进之象又上应六四,一切皆亨,于是就忘记了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行事孟浪,急于求应于六四,沉湎于欢愉之中,这是很危险的。故爻辞以“曳其轮,濡其尾”为喻,劝其谨慎守成,不要轻举妄动。 从卦象看,上卦坎为狐,初九在狐后,象尾;又在上卦坎水下,所以濡。濡尾是因告诫思患预防,不要急于求成。 古往今来,有多少豪杰之士在取得成劝之后就忘乎所以,以致大难临头还浑然不知。所以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初九若能做到“曳其轮,滩其尾”,就符合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既济之道。也就不会有所咎害。“曳其轮,义无咎也。” 另外一种解释:初九处于既济之始,已经大功告成,而且初九位正,能够守得住,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曳轮、濡尾”都是形容初九守成的,谨戒所以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于事已成之始,阳刚居下,谦谨稳重,故能守成。来之德曰:“初九刚得其正,不轻于动,故有“曳轮、濡尾”之象,以此守成,无咎之道。”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大意: 六二阴柔中正,上应九五,居下卦离明之中,离卦有中女之象,所以有贵妇之象,即卦辞“初吉,柔得中”所指。其虽偶有不如意,然转机迅速,即可由剥而复,就像遗失车驾上之蔽饰,亦不用急于追寻,可静待其自行回复,应不出七日即可寻获。(茀,音伏,妇人所乘车驾上之蔽饰。七日得,比喻转机迅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居位中正,与九五正应,能守持中正不偏之道而行,所以即使有点问题,由剥而复,转机迅速,过不了七日将失而复得。 传统解释: “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是指一位妇人丢失了车幔,无法出门,但用不着急着去追寻,因为将会有人给送回来,过不了几天就能失而复得。《象传》说六二之所以能“七日得”,是因为六二能守中正之道,好人有好报。 七日的意思是:十二消息卦中,九月剥卦阳尽,十月纯坤卦用事,坤尽而复生阳,坤六爻加复初爻为七爻,正好七日。另外一种说法是:月亮盈亏记日法,分每月为四期,每期七日(或八日),从月初至月末,分别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所以七日为日序周期转化之数,“七日来复”象征转机迅速之意,就像现在说一星期。 六二以柔爻得中得正,居下卦离中位,离是中女之象,所以像一位柔顺贤淑的妇人,《彖传〉说“初吉,柔得中也”,就是指六二。但六二并不一定顺心,因为“妇丧其弗”,所乘之车就不能前进了,而爻辞又要六二不要去追寻,说六二只要持中守正,自然会有人将丢失的东西送来,这实际上是说六二本有建功立业之志,但处在既济之时,不可妄动,应守柔顺中正之道,以维护局势的稳定。这样一来,六二失去了施展才能的机遇,心里当然不痛快,好在六二的确是一个柔顺中正的“好人”,能够克制自己,以大局为重。但是只要六二能坚持中正之道,适合六二施展才干的机遇终将会到来。爻辞“七日得”就是此意。 因为六二以文明中正之德(处于下卦离卦中位,是离明中心,有文明之象),上应九五中正之君,正是能够得行其志之时,但是时已既济,九五既得尊位,已经没有上进有为的机会,所以贤才六二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自古既济之时而能用人者是很少的,都是乱世出英雄,国难思良将,以唐太宗之贤尚怠于终,何况其下者。这就叫生不逢时,只能随遇而安了。这种处境只有柔得中才能安处,才能无咎得吉。七日得的解释是待机而行。因为卦有六位,七则变矣,“七月得”就是指时变。六二自守其中,待机而行。 黄寿祺先生说:彖传所谓“初吉、柔得中也”,正指六二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大意: 九三阳刚得正,与上六有应,处下卦离明之终,阳刚上进,刚能济事而有成就,但是在既济之时没有近忧必有远虑,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以殷高宗伐鬼方比喻,说明盛明君主伐小蛮夷,历经三年而后平定,显现其用兵之难,及护国爱民用心之勤。又以小人居安不能思危,不能守持初吉,将导致终乱,所以告诫小人勿用。(高宗,指殷中兴的天子武丁。鬼方,指北方蛮夷,夏的獯鬻,殷的鬼方,周的猃狁,汉的匈奴)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大意: 《象传》说:殷高宗伐鬼方,历经三年而后平定,说明九三刚能济事。但是举事用兵,国家百姓易于疲困,不可穷兵黩武。(惫,疲困) 传统解释: 九三处既济之时,居文明之终,履得其位,刚健文明,以刚居刚,用刚之至者,所以取象于中兴之贤君。 高宗是商代第二十二代王武丁(公元前1344--前1264 年左右),鬼方是商周时代西北方的部族,常袭扰中原。殷高宗作为商代着名的中兴之君,曾征伐鬼方,既保护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九三爻以殷髙宗伐鬼方费时三年才获得胜利的历史事件为喻,说明胜利来之不易。《象传》说“三年克之,惫也”,可见其战斗的艰苦卓绝。但胜利之后,没有近虑必有远忧,例如在既济的形势下管理国事也不容易。 战乱之时,小人也能顺势立功,但小人焦躁激进,若任用小人管理国家,必致危乱。但他们毕竟曾有功于国家,爻辞说:“小人勿用”。对待小人宁可给以重赏,不可给以重用。 师卦也说“小人勿用”,这是告诫在开国之初;既济卦说“小人勿用”,告诫于中兴之际。小人领导国家,必然急功近利,贪财谋私,必然灾害并至。艰难缔造时,要防小人破坏,中兴继业时,更要防小人潜伏。 由九三爻可以看出,创业难守成更难,守成之事千头力绪,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酸成大祸。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阳居阳位,秉性刚亢,故爻辞从正反两面设诫。所谓“小人勿用”,正恐其不能守持“初吉”,而导致“终乱”也。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大意: 六四柔顺得正,与初九有应,但是已入上卦坎险,时已过中,这时既济之道将有转化,就像珍贵的美服,有变为陈旧的蔽衣之虑,所以劝勉要终日警戒,以防灾患。(繻,音虚,彩色丝帛,比喻美服。袽,音如,指破蔽的衣服)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时已过中,或将有变,或将生弊,所以应当终日警戒,以防灾变。 传统解释: 既济以下卦为主,至上卦则开始向未济方向转化。六四居上卦之始,将要变化但尚未变化。所以用华美的衣服将会变成破敝的衣服来比喻,所以劝勉要能居安思危,终日戒惧,以防患于未然。 六四进入上卦坎卦之初,此为坎险之地,四位又近君,是多惧多危之地,所以六四的有所疑虑,所以才提髙警惕,守正防患,这就是“终日戒”的原因。 既济卦六四的“终日戒”与乾卦九三的“君子终日乾乾”意思一样,乾卦说的是在创业之时要终日乾乾,警惕戒惧,自强不息;既济说的是在守成之时仍须终日戒惧,自强不息。既济其实只是表面一切亨通,实际上此时只是旧有矛盾止息了,而新的矛盾正在酝酿产生,所以君子无论是处在事未成之时,还是处在事已成之时,都不应有瞬息的懈怠,而应“终日戒”。 所以华美总是过往云烟,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我们面对的是永远的困难。 黄寿祺先生说:六四居多惧之地,上体坎险,过中生变,故爻辞设诫尤切。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当既济之时,物阜民丰,大功告成。东邻杀牛,以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却不如西邻能敬慎修德,以真诚之心,行微薄春祭更能受神明赐福。所以以东西邻不同的祭礼来告诫要慎始慎终,始终诚敬对待。(杀牛,指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禴,音悦,春祭,微薄之祭)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大意: 《象传》说:东邻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是指不得其时,心不够诚,不如西邻的配合时宜。所以西邻更能受神明的赐福,吉祥将源源而来。 传统解释: 杀牛之祭是盛祭,禴祭是微薄之祭,盛祭未必能致福,薄祭未必不能致福,关键在于主祭人是否心怀诚敬。“东邻”、“西邻”不是实指,而是举出两种情况, 说明在既济的盛大之时,最忌骄奢,只有心怀敬诚,慎修其德,才能获得神灵所赐予的福泽。 有的人临事抱佛脚,祭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这种人不管杀多少头牛恐怕都无济于事。《象传〉说西邻虽为薄祭却“实受其福”,是因为能适“时”而祭,这正是心怀诚敬的表现。依礼当祭则祭,而不是等到有事才想起去祭祀,这样即使祭品微薄,盛大的吉祥也会源源不断地来临。《礼记》说:“祭,时为大,时未至,求福未必得,时至则天与人归,不恃虚文而受实惠”。 九五以阳刚中正,处既济之尊位,事成物盛,此时最易生骄奢之心而失诚敬之意,所以爻辞以东邻西邻之祭祀为喻,说明处盛之时切忌骄奢,勿忘诚敬,须知既济已经到来,未济就在后面。这就是九五爻的核心要义。 从卦象看,邻是指臣,也即九五的比应爻。六二互卦为坎(六二,九三,六四)为西邻,六四互卦为离(九三、六四,九五)为东邻,九五君位。六四过中,不如六二得中,得中象征诚,所以六二诚于祭享,所以九五受其福(有应)。因为六二往九五,彼虚此实,所以说“实受其福”。而六四过中,不诚,所以过时祭祀,九五无应,没有福。 另外一种解释是:东邻,阳也,指九五;西邻,阴也,指六二。杀牛,盛祭;禴,薄祭。盛不如薄是时不同。六二、九五皆有孚诚中正之德,六二在下,尚有进的余地,所以受福;九五处既济极,无所进,所以虽然善处亦无福。九五之才德并非不好,而是不如六二的机会好。 上六,濡其首,厉。 大意: 上六以阴居既济卦之终,入上坎极而不知,物极必反,济极而至终乱,就像小狐渡河一半而水已淹没其首,其势至为危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居济极而至终乱,就像小狐渡河一半而水已淹浸其首,比喻大功告成,若不能时时谨慎警惕,将不可能长久守成,终必至于乱。 传统解释: 上六处既济之极,坎险之上,质本柔弱,济道又穷,物极必反,以为已治已安,恃以为济,不防坎险之至,有如小狐涉水奋勇向前而濡溺其首,危厉可想而知。不过“厉”只是危险,还有转危为安的可能,若至于凶便无可挽回了,所以《象传》说“濡其首,厉,何可久也”,劝其慎始慎终,否则便不能长久守成。而知厉而自振,则无凶。 从卦象看,初九为狐狸尾,上六为狐狸首,而上六在坎险极位,坎是水,所以有“濡首”之象。濡首则有死亡之忧,所以“不可久”。 卦辞所说的“终乱”,《象传》所说的“道穷”,在上六这一爻中都表现出来了。《彖传》“终止则乱”,若能不停奋斗,自强不息,危机还是可以挽救的。《象传》“何可久也”就有劝其知危惧而速改的深意。 从卦象看,水火互济,火得水以济,但是济而不已,其终必至于灭火。所以既济、未济的终爻都以濡首为戒,这是圣人所惧的:物极必反。 小结: 既济是处于事已成之时,物无大小俱获亨通,但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守成艰难。 卦辞强调“利贞”,并警告说“初吉终乱”,《彖传》与《象传》也反复申述了思患防患的思想,六爻更是无不见警戒之旨。 初九要“曳其轮,濡其尾”,要慎始慎终,不可轻举妄动;六二 “妇丧其弗”而“勿逐”,要安命顺时;九三“小人勿用”,六四“终日戒”,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褕祭”,上六“濡其首”。小心才无咎,居安思危才无咎。 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必须既济或未济,事在人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既济不忘未济,慎终如始,是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也是我们文化能够延续五千年的理由。 ˎ̥ 二、牵强附会--成功就是失败的胡雪岩 人生的成败得失是相依相存的,往往前一步成功的原因就是下一步失败的根源。胡雪岩就是如此,起于豪赌,也败于豪赌。 胡雪岩成功的秘诀就两点,一是善于把握机会,敢赌;二是善于与官员分享利益(行贿),敢腐。 善于把握机会,所以善于审时度势,能够依赖当时的浙江巡抚王有龄和后来的左宗棠,包揽代理政府财政业务,形成行业垄断,积累财富。 善于与官员分享利益,所以能够捆绑政府,迅速做大。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 绩溪 人。 胡雪岩发迹普遍认为是起于榜上王有龄,在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财政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财政公库的现银进行桑蚕期货交易(实际就是预付包买),然后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再来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现在叫挪用公款私用,是大罪。 然后通过王有龄介绍,与当时浙江巡抚黄宗汉一起合伙开药店,主要做军队和漕运供药业务。从此开始起步。现在叫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也是犯罪。 但以他一个钱庄伙计的身份如何结识上王有龄,史料上一直没有明确记载。高阳小说《红顶商人》中有一个烧冷灶的故事,虽然好看,浪漫,但是可能并不真实,因为违反官场商场游戏规则:趋利避害。 胡雪岩结识王有龄可能还是利益代理关系开始的。有案可查的是胡雪岩在帮助当时的浙江海运局领导王有龄筹办解运漕粮期间,利用海运局借支20万两白银,开办了“阜康钱庄”,当时户部把漕粮款拨到浙江,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汇兑;同时因太平军闹事避乱上海的 苏州 富家子弟潘叔雅、关季重等人存在“阜康”的现银202万两;1864年清军攻陷杭州,湘军将领和太平军将领都把战争中抢掠的数百万两银子存在胡雪岩处,胡雪岩用这些资金从事投机和投资,“岁获利数倍,不数年,家资逾千万,富甲天下”。这可能才是真相。现在叫洗钱,是重罪。 1862年,浙江巡抚 王有龄 因太平军攻克杭州,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欠晌已近五个月,胡雪岩抓住了这次机会:在三天之内筹齐10万石粮食送给左宗棠。从现在史料看,1862年以前,胡雪岩赚的钱并不多,而且为了讨好巴结左宗棠,1862年他无偿进贡给左宗棠20万石大米就基本把前期积累全部耗尽,这是豪赌。 他豪赌成功,获得的回报是为左宗棠的湘军筹措军需,代购军火,数量巨大。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 陕甘总督 ,奉命出关西征收复新疆。这时不但左宗棠的军火,军需采购都是胡雪岩代理,而且财政安排,筹借外债都一手包办。按照史料记载,仅1875年在兰州就存有从上海运来的来复枪“万数千枝”,1902年5月,新疆巡抚饶应祺在一份奏折中提及:“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这还不包括金顺、张曜等部的武器装备。左宗棠曾称赞胡雪岩“前购之布鲁斯(即普鲁士)后膛螺丝开花大炮,用攻金积堡贼巢,下坚堡数百座;攻西宁之小峡口,当者辟易”。 胡雪岩当然不是做义务劳动,除了为左宗棠借外债,筹供 军饷 和订购军火要收取高额中介费外(左宗棠西征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计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胡雪岩浮报的利率至少占一半,也即吃了巨额“回扣”),又依仗 湘军 权势,在各省设立 阜康 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到 同治 十一年(1872),在10年之内从几乎破产变成自有资金超过二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的概念是:干隆时期是清朝积累最繁盛之时,也只有7000万两盈余,咸丰时期,为了扑灭起事的太平军、捻军,国库告罄,直至同治、光绪年间近三十年的恢复,清廷的财政收入才勉强恢复到每年8000万两左右的规模,也即胡雪岩的财富是中央财政一年收入的2四分之一。就算今日也不简单,一两30克,每克按6.4元人民币计算,自有资本也超过40亿人民币),仅胡庆余堂这个药房在1880年时,资本就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而且还有田地万亩。成为清末“中国首富”。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赐穿黄马褂,二品顶戴。相当现在的中央委员待遇。 光绪八年(1882),胡雪岩耗银2000万两囤积生丝,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高调坐庄,进行市场垄断豪赌,但是当年意大利生丝丰收,国际市场生丝价格大幅下跌,紧接着是中法战争爆发,市场流动性大幅紧缩,融资无门,胡雪岩不得不在次年夏天被迫贱卖生丝,亏本达1000万两白银,而且由于囤积生丝所用白银全部来自挪用的钱庄存款,导致阜康钱庄周转不灵,流动性枯竭,各地存户挤兑存款,到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胡雪岩商业帝国全面瓦解崩溃,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阜康彻底宣告关门倒闭。 接着, 慈禧太后 下令革职查抄(原因是因为在借洋债购买枪械时抬高利率,牟取国库利息),严追治罪。显赫一时的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晚景凄凉,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六十二岁时,在杭州郊区的一所旧房子里郁郁而终,黯然离世,葬于乱坟岗。 很多人取得一时侥幸成功,但是并不知道是如何成功的,经常把成功中的错误当成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结果一败涂地。这就是糊里糊涂成功,由糊里糊涂失败。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如何失败不容易,知道自己如何成功更不容易,成功的人往往都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是上帝,可以为所欲为,对天道人性没有一点敬畏之感,这就是找死。 古代中国人讲究越是成功,越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孔子强调: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执事敬;修己以敬;事思敬。都是在提醒我们需要敬畏,尤其是在得意忘形时。 最好的告诫成功后不要犯傻的文章其实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进行一个麻辣翻译如下: 1、见了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吧; 2、有激情四溢创意了,就想到不要瞎折腾别人吧; 3、位高权重了,就要更谦虚,不要装伟大,因为离开位子你还是二狗子; 4、觉得自己有点牛,就比比更牛的,就不牛了; 5、喜欢玩,就想想会玩玩一辈子,不会玩玩一次; 6、担心自己成为废材,就做事善始善终,别搞烂尾工程; 7、要想不被蒙蔽,就让别人把话说完,不然自己蒙蔽自己; 8、天下的小人都在自己心里,其他人都比你高尚; 9、其实谁也不比谁牛,不要神话自己到痛哭流涕的地步; 10、杀人要杀死,救人要就活。 (原文: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316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中孚卦:诚信无敌 by wxmang
热度 4 燕庐敕 2013-5-13 21:24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兑泽 上巽风- 风泽中孚卦)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大意: 孚,就是诚信,中孚,就是心中有诚信。有中孚之德的人,诚信无所不及,甚至如小鱼小猪般隐微之物也受其惠,所以可获吉祥,诚信也利于行险涉难,也利于固守正道。(豚鱼吉,指诚信遍及细小之物而或吉。豚鱼,小猪小鱼,比喻小微之物)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节必须有诚信来作保障,这就是说用以节制的制度定出后,能否执行,主要看人们是否诚信,这就是节而信之,所以节卦之后是中孚卦。 诚信发至于心中就是中孚。 有诚信,就能获得别人信任,就能凝聚人心,就能带领大家涉险渡难,赴汤蹈火,所以“利涉大川”。但如果诚信来自于邪恶目的,就是凶邪之道,所以中孚利在贞正。 “中孚,豚鱼吉”是指诚信之德已经能够感动小猪小鱼,那天下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感动呢?比喻诚信之德可以广施世间万物,能如此自然可以获得吉祥,就能“利涉大川”。 不过诚信还有正与不正之别,信而不正就是凶邪之道,成为小人之诚信,所以要“利贞”,要有君子的诚信。 从卦象看,中孚卦二阴在内(六三六四),四阳在外,九二、九五两阳皆得中,阳爻居中位是为中实,但以六爻来看,中心位置是六三六四,为中虚,中虚则无私有信,中实则无妄诚实,所以中虚是孚之用,中实是孚之体,所以“中孚”。另外中孚卦下卦是兑说以应上,上卦是巽逊以顺下,也是孚之义。中孚下卦兑有泽之象,上卦巽有木之象,木在水上,是以木为舟之象,舟可以涉水,所以“利涉大川”。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大意: 《彖传》说:中孚卦象征心存诚信之意。从全卦看,六三、六四两阴爻正居其中,有柔顺处内,谦虚至诚之象;从上下卦看,则九二,九五两阳爻分处其中,有刚健居中,中实有信之象;又下卦是兑悦,上卦是巽顺,在下者能欣悦以应上,而居上者能谦逊以待下,以此诚信之德,可以教化邦国臣民。 “豚鱼吉”是指诚信之吉,可及于如豚鱼般隐微之物,而获吉祥。“利涉大川”是指中孚卦上卦巽木,下卦兑泽,有舟行水上之象。“乘木舟虚”即乘虚木之舟,也即木在水上。 心中诚信并能谨守正道,才能应合于天道的刚正美德。 传统解释: “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是用来解释卦名“中孚”的,阐述的是中孚之所以成为中孚的两个因素。柔指六三六四,刚则指九二九五,从卦形来看,两阴六三六四居其内,好像中虚至诚。从上下卦来看,两阳爻恰好分处其中,犹如中实有信,所以“中孚”。从卦象来看,说是欣悦,指下卦兑,巽是和顺,指上卦巽,是上至诚以和顺于人,下有信以欣悦于上,听以才象征内心诚信,如此上下交孚,则这种诚信之德可以惠化邦国。 “信及豚鱼也”是解释卦辞“豚鱼吉”, 小猪小鱼这类东西是很难使之感动的,却能以内心诚信令它们感动,说明诚信之道已修到极点,所以必然能够获得吉样。用这种内心诚信之德涉越艰难险阻,将无所不克,就如同乘驾木舟渡河那样畅通无阻,方便可行,所以说“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是指天道的四时运行无丝毫差错,公正而无偏,“中孚以利贞“即是内心诚信而又利于守持正固,与老天的四时运行既中且正的无私之德相合。 所以中孚的要点是既要有诚信之心,又要能够守持正固,这样就会无险不克,无难不济了。 从儒家角度来解释:中孚卦有四德,即二柔在内(有中虚为诚之象);二刚得上下体之中(中实为孚之象);兑悦、巽顺四德。 四德的好处是: 柔在内则静而顺,中虚就能小其心以来天下之善; 刚得中则直而正,中实就能久其诚以应天下之剧; 在下者能欣悦以应上,居上者能谦逊以待下,则乖争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行着。 这就是中孚,中孚就是心中有诚信,诚信立而后邦国就能被感化: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着,这样就能凝聚人心,上下同心协力,涉险渡难,就像乘木舟渡大河,不会溺水,只会成功。所以吉。 中孚而贞,则应乎天之道。 黄寿祺先生说:本卦中二爻阴虚,前人多以此项蕴含着“诚信须以中虚为本”的哲理。曾国藩曰:“人必中虚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所以欺人、所以自欺者,以其心中别着私物也。不欺者,心无私着,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是之谓虚,是之谓诚而已矣。”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大意: 《象传》说:中孚卦下卦是兑泽,上卦是巽风,有泽上有风之象。风行水上,则风有所感,水无不受,就像以诚信感人,如沐春风,和风习习,无所不至,所以有中孚之意。 君子观察中孚卦泽上有风,风有所感,水无不受之象,感悟到应当广施诚信之德,甚至至于慎议刑狱,宽缓死刑之事,也要秉持诚信不移。(缓,宽缓) 传统解释: 中孚卦下卦是兑为泽,上卦是巽为风,是泽上有风之象,泽是止水,风在止水上吹拂,寂而感,虚而通,风感水受,就像有至诚待人,如沐春风,无所不入之象,所以称为“中孚”。 君子效法“中孚”之象,感悟到应该广泛施及诚信之德,从而泽被天下万物。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慎议刑狱,宽缓死刑这种事情上也要诚信为本。 “君子以议狱缓死”是指慎议刑狱,就是说在判决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清查出来,仔细审议案件细节。宽缓死刑就是说判决死刑之后要从缓执行,尽量从其罪行中找到可以不死的证据。所以议狱是求其入中之出,缓死是求其死中之生。这样,经过慎议刑狱而判刑或经过从宽量刑而仍当判以处决,对君子来说,也算做到了尽忠尽诚。君子的诚信之德要无所不施,对犯人也不例外,从而使他们受到感化,因之弃恶从善。这就是诚信之德的教化作用。 因为“断者不能复续,死者不能复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所以古人强调:“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都是中孚之象。 《易经》系统中讨论刑狱有关的有五卦:“火雷噬嗑”和“雷火丰”是用离之明,震之威来取象。“山火贲”和“火山旅”是用离明不易,震都反为艮来说明刑狱之事:明必须无时不然,威则有时当止。至于“中孚”,是兑悦议,巽顺缓,说明刑狱之事要谨刑恻隐。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大意: 初九阳刚得位,上应六四,虽然有阳刚之才,积极上进,但是居中孚之初,处潜藏勿用之位,如果能斟酌审度小心为人处事,能诚信专一而遵行正道,就可获吉祥。若其心意不定,而汲汲于上应六四,则不合乎中孚之道,将不得安宁。(虞,斟酌审度。有它,指心意不定而有应于六四。燕,同“宴”,安)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居中孚之初,初位潜藏,行事谨慎,其意志专一未尝改变,所以能斟酌审度,使其诚信均合于正道,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初九所处的是中孚卦“勿用”之位,所以要顺其自然,不存他求之志。初九本与六四有应,但有九二在路途上成为阻碍,初九很识时务, 不再为六四而心有所动,安虞自守其诚信之道,“虞吉”,若有他意于六四,不顾九二之阻而应之,则“不燕”,即不得安宁。 一般说来,邪不闲则诚不存,家人卦初九之闲,中孚初九之虞,都是在警告提防。 中孚一卦,讲的就是要内心诚信,这份诚信之德,无待于外,无求于外,所以中孚卦中六爻往应则凶,不应则吉。 从卦象看,中孚之德,成于九二、九五,初九、上九是事之始终,初九居卦始而当位,所以是“志未变也”。“虞吉”是说度其可信而后从之,斟酌小心应对后才吉。“有它”就是志不定,就会自找麻烦。所以是告诫之词,初九必须安分守己,仔细掂量六四是否值得信任,经过仔细斟酌而后信则吉。既得所信信任,就要诚一。初九与六四虽为正应,但是爻辞强调其谋始之义,而不取相应之义,若用应之义则不是仔细斟酌了。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勿用之位,能慎守诚信而无所求,必获吉祥。故项安世曰:“初九安处于下,不假它求,何吉如之?”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大意: 九二阳刚居中,当中孚之时,诚信笃实,声闻于外。而初九以同德相应和,彼此诚信相互感通,就像鹤鸟在山阴处鸣叫,而其同类声声应和,又犹如有好友端岀美酒,相互邀请,同饮共乐。(在阴,指九二处阴位,又在艮山下(互卦:六三,六四,九五成为艮)。阴,谓水之南、山之北。我,九二自称。好爵,美酒。爵,酒杯。尔,指初九。靡,共)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大意: 《象传》说:鹤鸟在山阴处鸣叫,而其同类声声应和,说明九二与初九以诚信相互感通,是出自内心真诚。 传统解释: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鸣鹤比喻九二,其子比喻初九,九二阳刚居正,处两阴之下,笃实诚信,声名闻于外,故有“鸣鹤在阴”之象,初九处下,也以自己的诚信之德遥相应和,所以是“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的我和吾均指九二,尔指初九,以甘美酒浆共饮同乐为象,进一歩说明九二、初九以诚信相互感通,相相应和。只要心意真诚,以至诚感人,纵使相距再远也能相互应和。 鹤为泽鸟,感秋而鸣,兑为泽,也为正秋。九二阴位,在艮山下,兑泽中,所以说“在阴”。九二与初九同德同体,所以相孚相悦。 九二刚实居中,孚之至,孚至则能感通,就能立诚笃志,虽在暗昧,物亦应,所以鹤鸣就算于幽隐之处鸣,其子也能相应和,因为中心之愿相通。好爵我有,而彼亦系慕,说好爵之意同也。所以有孚于中,物无不应。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也象征不私权利,唯德是与,诚之至。 《系辞上传》说:“君子居其室,岀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岀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黄寿祺先生解释说:“此在说明至诚之能感通之理,心念真诚,虽远亦能相应也。” 所以具备这种诚信之德,就会有善言善行,即使在万里之外也能应之,反之,不具备这种诚信之德,就会有恶言恶行,即使千里外,也会违之。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句型整齐,对偶、谐韵皆美,运用诗比、兴之笔法,描述形象,鲜明而生动,易文似诗,卦爻辞中屡见不鲜,是研究先秦诗歌史之重要资料。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大意: 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力弱失位,但是又急躁冒进而思进取,欲与高亢而不孚的上九为应,有孚不由中之象,有进退不得,忧乐无常,不能自主的情况。说明人心不诚,自信不足,往往多方钻营,言行无常,终究徒劳无益。(敌,匹敌、对应之意,指上九,没有诚信之人。或鼓或罢,指进退不得。鼓,击鼓而攻,罢,音皮,疲,疲惫而退。或泣或歌,忧乐无常)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居位失正而不中,所以孚不由中,没有诚信,所以会处于进退不得,忧乐无常,不能自主得处境。 传统解释: 六三以阴柔之质居于阳位,失正,导致心意不诚,而且六三阴居阳位,很不安分,有躁动之象,所以上应没有诚信的上九,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喜惧无常境地。 敌,是指其所交孚者,六三正应的上九。六三、六四以虚中为孚,六四得位居正,所以能够丢掉初九相应而承九五,无咎;六三不中失正,所以得敌以累志。 六三因居位不当,其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完全系诸外物,而且不自量力,进退无恒。 在日常生活中,六三这样的人心意不诚,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往往多方投机钻营、言行无常,但是终将徒劳无益,白白浪费了许多精力。 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诚信之德,才能坦然,心有所主。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失位不中,遂有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之象。正如人心不诚,私念杂起,往往多方钻营,言语无常,但终究徒劳无益。刘牧曰:“人惟信不足,故言行之间,变动不常如此。”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大意: 六四柔顺得正,上承九五,其柔德犹如月亮将盈未盈之时。六四以其专诚侍奉九五,而不分心以下应初九,诚信专一,就像良马情愿丧失其匹配,所以能无咎。说明中孚之时,秉阴顺之德者,诚信必须专一。(月几望,指近于月圆之日,将盈而未盈。阴未盈则不克阳,为阴类处尊贵之道。几,近。马匹亡,指良马丧失其匹配,即六四丧失其相应的初九)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大意: 《象传》说:良马情愿亡失其匹配,是指六四自绝与初九相应,而专诚上承九五君王。 传统解释: 六四以阴柔之质居阴柔之位,得正,上承于九五之君,居近君之位,处得其正而九五信任,就像柔顺之德走上盛大而又未达到至尊而盈的程度,所以有“月几望”之象。“月几望”是六四最佳处境,如果六四的地位达到极盛的程度,以至于与九五之君相匹敌,耶就是“月满盈”了,就会引起九五的不快,必然要受到九五的制裁。 “马匹亡”是指初九为六四之匹配,中孚卦中初九与六四正好形成阴阳互应。所以这就麻烦了。六四一方面上承九五, 一方面又下应初九,面临着一种痛苦的选择,因为不专一就违反中孚之道的诚信专一原则,所以六四选择了九五作为自己诚信的对象,六四既然已经专诚事奉九五,就不能分心去往应初九,六四像马失其匹配一样。爻辞认为奉事君王要髙于同类相亲,以奉事君王为正,而弃绝同类相亲的私应,只有这样六四才会“无咎”。 六四爻辞说明:系心于一,笃志立诚,这不论是小事大事都一样。 黄寿祺先生说:六四爻之意旨是:当中孚之时,秉阴顺之德者,诚信必须专一,故六四必须绝初,才能承五。故李光地曰:“孚不容于有二,是也。”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为中孚卦主,能以诚信广系天下,而天下亦以诚信相应,所以无所咎害。(挛如,相牵引、相牵系之意) 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居位中正而稳当,有至诚至信之心,所以能以诚信广系天下,而天下亦以诚信相应。 传统解释: 儒家认为:君王之道就是以至诚感通天下,使天下人信任自己,才能凝聚人心,带领大家。 而九五刚健中正,有中孚之实而居尊位,有至诚至信之心,发之于内,下应九二,交之于下,与之同德,所以是“有孚挛如”之象。上下内外皆以诚信相通,是得为君之道,必然无咎。所以中孚卦六爻都不言孚,只有九五言之。 《彖传》所说的“孚乃化邦”,指的就是九五这一爻。九五以阳刚之质处阳刚之位,居中得正,又是君位,为中孚卦之卦主,九五的孚就是人君的诚信之德。 九五之孚与在下诸爻之孚不同,在下诸爻因居于下位,孚只要内心诚信,不系于外就行了;九五却不同,身为君王,必须能够使诚信之德施于天下,这样才会无咎。所以为君之道,必须有中正之德和至诚至信之心,从而便天下人都能以诚信相通,以诚信广系天下之心,则天下也会以诚信相应,无咎。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大意: 上九阳居阴位,处中孚之极,诚信渐衰而虚伪纷起,有高亢不孚,虚声远闻之象,就像飞鸟的鸣声响彻天际,而不见影踪。告诫上九要以其阳刚之质,谨守正道以防凶险。(翰音登于天,比喻虚声远闻。翰,鸟的羽毛,比飞鸟。翰音,即飞鸟鸣声)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的诚信,有如飞鸟的鸣声响彻天际,而不见影踪,指其高亢不孚,虚声远闻而信实不继,何能长久如此呢? 传统解释: 上九居中孚卦之极,物极必反,信终则衰,诚信之德过中已衰,信衰则诈起,所以与之相反的虚伪则随之生出,于是有“翰音登于天”之象,声音越高,越显得虚无缥缈。所以上九缺乏至诚至信之心与笃实之道,忠笃内丧,华美外扬,一味地追求那种不实在的虚名,只以以矫揉虚伪为尚,这种华而不实的人,是绝不会有所作为的。“大名之下、难以居久”,何况是虚名。《中庸》说:“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就是指的九二,“小人之道,得然而日亡”,就是指的上九。 但上九毕竟是刚阳之质,爻辞从劝人补过的角度告诫,如果守持正固,就可以防备凶险,免除咎害。《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上九就是古人说的:“居上位而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傲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者而喜其名者削,无其德者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鹤鸣在阴”,上九“翰音登天”,一笃实,一虚伪,恰为反照。故苏轼曰:“九二鹤鸣在阴而子和;上九翰音飞鸣而登天,其道盖相反也。” 小结: 中孚卦说的是“内心诚信”,卦中六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诚信之理。 初九安于下位,慎守诚信,吉;九二心意笃诚,感化万物,吉;六四诫信专一、忠贞不二,无咎;九五广施诚信,泽被天下,无咎。这四爻处位各异,阴阳不同,不过都是内心诚信。六二、上九则是没有诚信的反面形象,六三居心不诚,言行无定,有悔;上九诚信衰竭,追求虚名,凶。 中孚卦六爻最受推崇的是九二、九五两爻。九二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之象,以至诚感化天下之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九五以自己的诚信之德牵系天下,为人君者必须取信于民,以诚信治人。 另外六四爻还强调了做大事小事都必须系心于一,笃志立诚;国家利益髙于个人利益。 二、牵强附会--失信的代价 商场上因为诚信成功,或者因为失信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每天都在发生。有的人一时以欺诈成功,但是最终也以欺诈失败,因为你可能暂时欺骗所有人,也能永远欺骗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其实近年来最为可惜的失信事件就是唐骏学历造假,其实他完全不必这样干,他的能力已经优秀到不需要学历的程度。 唐骏,1962年生于江苏常州市 武进区 ,1984年毕业于 北京邮电学院 ,美国国籍。 据唐骏自己说: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曾有“打工皇帝”之称。2004年唐骏离开 微软 ,以260多万股股票期权出任 盛大 集团总裁。2008年唐骏以身价10亿元(100万股紫金矿业原始股)跳槽至 新华都集团 ,接替集团创始人 陈发树 出任集团总裁兼CEO,全面负责新华都集团的日常管理、长期战略、集团运营、对外投资及资本运作等的全面工作。 所以唐骏一度是年轻人的偶像。也是媒体宠儿,公众热门。 但是2010年 方舟子 爆料唐骏学历造假,获得的文凭学历为美国野鸡大学文凭(美国PacificWestern大学,一家著名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此校在夏威夷注册,没有得到美国认证机构的认证),同时也唐骏的履历和个人经历多处造假。 2011年4月又爆料唐骏的博士学位花费了3000美元,偶像从此倒塌。 2010年 4月 ,方舟子通过有力证据表明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唐骏获得的文凭学历为美国野鸡大学文凭,并连续举证质疑唐骏在其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中所说的论文、学历乃至一些专利发明都涉嫌造假。(在这之前,唐俊一直说自己是名古屋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博士)。 方舟子声称他查过不仅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校友名单中没有此人,而且美国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找不到此人的论文,接着他还举证称在2001年之前加州理工学院就没有华人得过计算机博士学位,到现在也没有姓唐的得过。因为美国的名牌大学和中国的名牌大学不一样,不会允许“在职读博”,因此唐骏书中自称一边办公司一边读博是不可能的,也不会有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更谈不上日后他放弃在日本读博士后的经历了。 紧接着,方舟子又提出了两点新的质疑,一是他在唐骏所著《唐骏:我的商业逻辑》一书中发现了“在美国时,由于我是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的表述,方舟子对此质疑:“他什么时候,是哪个得克萨斯大学,哪个系的教授?聘书和任课表在哪里?”二是方舟子查到,加州的西太平洋大学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只有一个办公室,还是与校长儿子的手机租借店共用的,他不明白唐骏是在哪里做的“辅导研究工作”。  唐骏在《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里提到,自己在美国曾获得“卡拉OK打分”专利和“大头贴照相机”专利,靠卖专利赚了钱并引起微软公司对他的重视。方舟子对此提出质疑,称以上专利都另有其人,而非唐骏。他声称,“查美国专利局自1976年以来的专利全文数据库,在1999年之前并无叫JunTang的人获得过专利”,并表示“唐骏去微软时用的名字还是JunTang,不太可能用别的名字申请专利。” 对于唐骏自称在美国办了“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开业5个月在洛杉矶的移民咨询业中排到第一位一事,方舟子也表示质疑:“唐骏没有任何法律学位,也没有美国法律知识(自称一边啃法律书一边接案),有何资格在美国当律师替人办案?”  直到证据确凿后, 2010两 7月6日唐骏在接受中国之声专访时才表示:“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包括我的书上,我的书的首页介绍的时候,从来没有说我是在加州理工大学拿到过博士,但是确实我在加州理工大学曾经有过一段研究的经验;但是我确实是拿到了博士,虽然不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我的整体的经历是,我在日本攻读了五年的博士,最后一刻我在日本放弃了博士论文答辩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以后我也试图在各个学校寻找一些继续通过论文转成博士的形式,最后我在美国的叫Pacific western的私立大学进行了他们的辅导做了一些研究,最后拿到了Pacific western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些都有证书在。”同日,唐骏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去其博士学位证书。证书上专业显示是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而非计算机(computer Science)。而在美国纳斯达克网站上的盛大招股书中,高管的简历一节中,介绍了唐骏拥有多家大学的学位,其中包括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学位。 2010年月修正为毕业于西太平洋大学,而否定了之前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 其实唐骏穿帮是因为太高调,撒谎肆无忌惮,目中无人,例如唐骏自己说, 卡拉OK 记分器和大头贴是他发明的。并以8万美元价格卖给了韩国三星公司。这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实际上第一个“卡拉OK打分”专利是Pawate在1998年获得的,之后Tanaka、Wakamoto也得过,唐骏没有获得过任何有关专利。大头贴照相机是1994-1995年间由30岁的日本女人 佐佐木 美穗发明的,佐佐木美穗小姐因提出这个构想而有「Print 之母」的美誉。) 再例如他写了五本书,其中胡说八道令人发指。从唐骏自己推销他的各种书中,我们发现这个人还是基本上是上世纪 80年代点子大王何阳的水平。例如他的 《 商业智慧 》 的主要观点是: 1、要不断打破条条款款去挽救企业。一个伟大的任务,时常能冲破陈规条文,创立其属于自己的原则。 2、拉动国民消费,现在不需要紧缩经济,应该是全面地来放宽经济。 3、商业模式多种多样,超市通过卖商品来赚钱,网站通过点击率来赢利,通信公司则从人们的手中收取话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呢? 4、改变思维方式,提高自身信心,无论对于整个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尤为重要。 5、中国是先救房市还是先救股市? 6、给职业经理人支招:“空降兵”如何融入企业? 再例如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梦—— 唐骏正传 》和《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是中,他的主要观点是: 1、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选一家好公司,不是选一份好职业和一份好薪水。即便只是做前台,只要身处其中就能体会到一家优秀的公司在内部是如何运转的;能保证自己接触到的都是优秀的人,有广阔的视野,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2、 好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管理和治理结构合理、规范、简单、清晰。 3、 做选择对我来说从来都不难,我经常凭我的感觉去追求,而不会考虑太多的细节。 在《跟唐骏学管理》中,要点是:    1、 中国的企业不缺老板,但缺少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2、 简单加勤奋是唐骏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 3、 唐骏让别人变得伟大的理念成为微软公司七大管理理念之一。   唐骏经典语录 1、 “平台战略是放鞭炮,一直响;单纯靠所谓精品支撑就象放炮仗,响一下就没了”。 2、 “会做人、会做事、会作秀是升迁捷径”。 3、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一种方法不行,还可以用很多别的方法。循规蹈矩,墨守成规难以成事。” 4、“ 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我,如果你超越了自己,就是成功的。这个意义来说我在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我觉得所谓复制是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来超越自我,通过简单加勤奋的方式我相信一定可以超越。” 5、“ 我是一个普通的让我自己都感动的人”。 6、“ 做人简单,做事勤奋。” 7、“ 先做人,后做事,偶尔做秀。做秀产生影响力,做人太理性就没有魅力。” 8、“ 上市就是圈钱。在盛大做上市时,是靠卖我唐骏的人格做上市。”   9、“ 你知道盖茨最相信谁吗?是我唐骏,所以你应该相信我。” 10、“ 不能因为1%的利益败坏100%的回报。”   11、“ 跳槽的秘诀:要在时机成熟,做到最辉煌时跳槽。跳槽一定要往高处跳,至少要平跳。” 12、“ 听了我的故事,你就能预测世界的宏观经济,虽然没人能够预测世界的宏观经济。” 13、“ 中国职业经理人如何成功运作:一,低调进入新的公司;二,良好的沟通技巧;三,缓慢的改良,而不是动大手术;四,不带旧部,在新公司组建新的团队;五,财务上要做得干干净净。” 14、“ 简单加勤奋: 那么无论是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任何的一切方面,把复杂的事变得简单一点。在做工作的时候,勤奋永远是一个致胜的法宝。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勤奋了,比别人多勤奋那么一点,你一定会超前别人很多。”   15、“ 性格决定命运,好性格决定好未来。好的性格是热爱同学,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我们要培养自己优秀的性格,花30分钟想一下身边20个人的优点,然后改变你的性格。” 16、“ 简历是供人筛选给予你面试机会用的,所以不管写什么,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点。” 17、 “我只是希望给中国职业经理人树立起标杆,推动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 在《唐骏在微软伤口上》(《 知识经济 》2002年6月)上,唐骏说:“我的人生哲学比较简单,我喜欢开心,我不追求富贵荣华。就算现在没工作了,我也无所谓。我在上海有房子、有车,今后吃饭的钱也有了,这辈子我会过得很开心。所以,我不会因为追求名利、地位、金钱,而失掉快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做我想做成功的事情,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我要特别地开心。我不是冒险主义者,我不冒险,也不需要冒险。如果大家都以任期长短来判断我干得好坏,那我一定设法使我的任期超过前面任何一任。既然我已经出任这个职位,我就是最好的。” 唐骏本人对于方舟子的连质疑,一开始甚至宣布要诉诸法律,真是做贼心不虚。 2010年7月14日,唐骏回应说:“我是个很真诚的人。”他又说:“如果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那就是一种能力,是成功的标志。”“你可以蒙一个人,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2010年 12月10日唐骏在微博中表示:“至于说西太平洋大学是不是好大学,或者什么大学,这个我不去做评论,但是至少当时我那个时候它是受到加州政府认可的一个大学。而我是把我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五年的全部学分和研究论文,再在西太平洋大学修了20多个学分,翻译和补充了我在名古屋大学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你说我是造假我是坚决不同意,我自己觉得我自己没有错,但是我的错在于刚才说的那种含糊,不透明,是虚荣心造成的。所以我把它当成一个娱乐,这样会放松一点,而且是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大家娱乐一下,我从来没有说通过我的学历获取我的利益,获取资本,获取大家的信任。这个事件我有没有责任?有责任,我是当事人我要负主要责任。我应该在所有的场合都说我毕业于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可以了,就不会有这样的事,起源就是我没有透明起来,含糊了,这是我的错,很严重的错。” 唐骏还表示,这么长时间自己一直没有出来辩解,因为自己心中很坦荡,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不需要做掩饰。 方舟子认为,唐骏的“模糊、不透明”论完全站不住脚。“把西太平洋大学含糊成加州理工大学,那是需要极高超的技巧的,这么多年来哪个高手帮唐骏如此‘含糊’的?就算唐骏的博士学位是含糊来的,他在《我的商业逻辑》一书中说自己‘在美国时,我是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又是从哪个大学含糊来的,莫非西太平洋大学还给他一个教授供他含糊?” 2011年4月12日,唐骏承认花费3000多美元获得了美国西太平洋博士学位。 后来唐骏自述的求学经历要点也十分耸人听闻: 1、 日本导师脾气大,骂中国论文水平低,刺伤自己的爱国心,愤然出走美国。 2、 在美国没找到合适的学校,为了生存被迫发明卡拉OK打分器。(方舟子的评价是:“唐骏以为把专利卖了发明人也会跟着改变,所以三星公司的卡拉OK打分器专利上没有他的名字了。他的确应该去学点专利常识再出来编故事。”) 3、 没有博士文凭心情失落,经人介绍,申请了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不料是“野鸡大学”后悔不已。 2011年9月30日,唐骏宣布从 联游网络 董事会辞职,并且已经抛空所持有的联游网络股票。2012年6月19日晚,唐骏正式承认错误,为“学历门”道歉,并告诫年轻人:“不要学我”。黯然离开公众视野。没有知名的大企业再敢聘请唐骏了。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其实在市场面前,学历并没有根本作用,市场只要业绩,经验和能力。其实唐骏不必吹牛撒谎的。钱钟书先生对假文凭的评价是:“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200 5年由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联合《人物周刊》杂志社共同推出的“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人”中排在第54位的是“唐骏”,注解是“打工的皇帝”;排在第63位的是“方舟子”,注解是“告诉皇帝没穿衣”。真是有戏剧性。
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兑卦 by wxmang
热度 3 燕庐敕 2013-3-17 23:15
兑卦:心悦则亨通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兑泽 - 丽泽兑卦) 兑,亨,利贞。 大意: 兑,就是喜悦,愉悦,欣悦。当事物感觉欣悦之时,必可畅达亨通,但不可为了悦而为非弄邪,所以告诫应固守贞正。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兑者说也。”说即悦,有喜悦、和悦的意思。巽卦是被纳入,纳入而后悦,所以巽卦之后是兑卦。 兑的象为泽,“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说(悦),施于人事,就像君王以恩惠养民,民无不(悦〉也。”物喜民悦,惠施民悦,能悦于物,物莫不悦,必至亨通。 所以悦是至亨之道,但是并非任何悦都能至亨,如果不以正道求之,而是为满足一己之私欲,那就会陷于谄邪,流于放僻。所以卦辞告诫要“利贞”,要持中守正,持守正道是和悦相处时总的行为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不惟不能至亨,还要有悔厉。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大意: 《彖传》说:兑卦象征欣悦之意,卦中九二、九五两爻,阳刚居中;而六三、上六两爻,阴柔居外,内外刚柔并济,能悦而不谄媚,不暴戾,利于固守正道。所以兑悦之道,是上顺天理而下应民情。 人处平安适意之时,理当欣悦,但是如果能够在劳苦犯难的处境而悦,才是真悦。圣人君子能先民之劳而劳,则能使民任劳而不辞;能先民之难而犯难,则民赴难而不畏生死。光大兑悦之道,则民就能自我劝勉,努力以赴。 传统解释: “兑,说也”这是解释卦名的。“说”和“悦”是通假字(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不过也有认为在汉代以前表示“喜悦”的意思用“说”字表示,后来表达说话,才又造了一个“悦”字专门表示喜悦之意。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指兑卦上下二卦皆以刚爻居中,所以称“刚中”,而上下二卦又皆以 柔爻居上位,所以称“柔外”。阳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不虚伪之象,阴柔在外又象征对外待人接物柔和逊顺而不粗暴,内心诚实而不虚伪,待人逊顺而不粗暴,这当 然给人带来喜悦,大家和悦相处,所以无所不亨。所以“刚中,故利贞;柔外,故说(悦)亨。” 兑卦一阴居二阳之上,是阴悦于阳而为阳所悦之象,九二、九五二爻以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之象; 六三、上六以柔居外,有接物柔和之象,内中正而外和悦,悦而违刚则谄,刚而违悦则暴,刚中则利贞,柔外则悦亨。兑卦刚中而柔外,也即刚德而有柔克,所以刚 而不失其悦,这是上顺乎天,人心悦于惠泽,能以惠泽悦人,这是下应乎人。所以悦以利贞。 所以悦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天理顺即人心安,所以顺天应人。所以兑卦“刚中诚信则顺乎夭理,柔外和顺则应乎人心”,就是对兑卦的总结。所以《彖传》对卦辞加以发挥“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是指如果能以诚恳和悦的态 度与人民相处,带领人民前进,那么人民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当需要人民出力的时候,人民就会忘其劳,当需要人民赴难的时候,民就会忘其死。适意时 悦,处平安时悦,都不是真悦,当劳苦患难而悦才是真悦。统治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能使人任劳苦而不辞,赴患难而不畏。(“先民”的意思就 是引导民众前进。劝,就是指相信而勉力顺从) “劳”与“死”就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来说是想竭力避免的,小惠不足以悦人,私爱不可以求悦。 所以能够使民忘劳与死非顺天应人不可,所以君王若能仁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老百姓和悦相处,则百姓忘劳忘死,无悔无怨。所以孔子感叹道:“说之 大,民劝矣哉!”和悦的意义是多么弘大。这就是高明的统治者与笨蛋的区别,一个是诱导民众自发执行,心甘情愿,任劳任怨,一个是高压强迫,随时坐在爆发的 火山上,惶惶不可终日。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大意: 《象传》说:兑卦上下卦皆兑,所以有两泽相连之象。两泽相连,则互有滋益,相互欣悦,象征欣悦之意。(丽,并连) 君子应效法兑卦两泽相连,互有滋益而互相欣悦之象,乐于和朋友讲道、习义,相互切磋以增进学问。(讲习,即讲其所未明,习其所未熟) 传统解释: 兑卦上下卦均为兑,兑为泽,泽不能相重,只能相连,所以称“丽泽”,意为两泽相附丽,相连。两泽相附丽,交相侵润,互有滋益,正是和悦相处之象。 君子效法两泽相丽彼此浸润滋益之象,聚集朋友互相讲习,彼此切磋。古人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寡 闻,所以历来重视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强调要“不耻下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儒家认为:“天下之可悦者,莫若朋友讲习,惟朋友讲习,固可为悦之大 者,然当明相益之象。”(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兑卦与坎卦都是刚中,但是意思大异,重坎涉险,是刚中而陷于阴柔,岀险非易。重泽滋润,则刚中而顺乎柔外,涵润无穷。 黄寿祺先生说:论语学而篇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与大象传以“朋友讲习”,阐释兑卦欣悦之义相符。 初九,和兑,吉。 大意: 初九以阳居下,上无应援,不结党营私,在兑时能广泛和悦待人。又阳刚得位,秉刚健之质,行事公正无私,人所不疑,所以获吉祥。(和兑,能和悦待人,无所偏私)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秉刚健之质,行事公正无私,不结党营私,能广泛和悦待人,为人所不疑,所以获吉祥。 传统解释: 兑卦卦辞已指出处兑之时利于守持正道。 “和兑”是指初九阳刚居兑之初,上无阴爻相应。阳刚则不卑,居下则能逊顺,处悦则能和,无应则不偏,所以没有党派,不结党营私,能卑下和顺,能够广泛对人和悦。以和为悦而无所偏私,这就是悦之正,所以吉。 “行未疑也”是指初九虽然处兑卦在下,也非中正之位,但是悦而不谄,阳刚居正。阳刚则行为不邪谄,居正则行为端正,这样一来,初九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过失,也没有什么可遭人疑忌的,当然可获吉祥。 古人认为:“初九居于下则无所争,远于阴则无所系,如平旦阳和之气,赤子中和之德,无杂无妄,无感无触,悦而中节曰和。说之本,和之至也。”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得位,体秉阳刚,和悦端正,遂获吉祥。故蔡渊曰:“初九爻位皆刚,不比于柔,未牵于阴,得说之正,和而不流者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 大意: 九二以阳居阴,又上比于六三阴爻,有失位、比阴之悔,但是阳刚得中,能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所以能够获吉祥而无所悔恨。(孚兑,谓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心存诚信,信于人而有自信,诚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能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而获吉祥。(信志,心存诚信) 传统解释 : 九二与初九都言吉,但九二的处境比初九要艰难一些。初九阳刚居正,而且远离六三阴柔小人,所 以和悦而又端正,行为也无可怀疑,其获吉是轻松而又自然的。九二则不同了,九二以阳居阴,失位,本身就有犹豫不决的象,且又面临六三阴柔小人的谄媚,有失 位失正之悔。好在九二以刚居中,孚信存于中,有中正诚实之德,一方面心怀诚信和悦待人,一方面自守不失,与六三相和而并不同流合污,君子和而不同,悦而不 失刚中,这才获“吉,悔亡”。 真正做到与人和悦相处首先是自己要心怀诚信,以正与人相处,不以谄媚来取悦于人;同时也要警 惕别人的媚态招引、邪道诱感,以正自守。要做到这两个方面,思想必须始终信实而坚定。正因为九二思忠坚定不移,经得起考验,所以《象传》说九二“信志 也”。所以悦之本在于真诚,在于诚信,只有真情实感而伴随忽悠,才能感动人,带来真正的悦。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之吉,在于刚中,是既欣悦待人,又心存信实之象。故龚焕曰:“己以孚信为说,人不得而妄说之,所以吉也。” 六三,来兑,凶。 大意: 六三阴居阳位,居位不正,上无应与,又处于上下两兑卦之间,六三试图取悦下面阳爻,以谋欣悦,有邪佞谄媚而妄自取悦于人之象,所以有凶灾。(来兑:以己来物曰来,以物引己曰引。下兑自内,故曰来兑;上兑自外,故曰引兑)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居位不中不正,又处于上下两兑之间,处境困难,有邪佞谄媚而妄自取悦于人之象,所以有凶灾。 传统解释: 六三以阴处阳,阴柔不中不正,且与上无应,所以六三不是以正来与人相处,当兑之时,谄媚取悦于人下阳爻(来是指往下),初九、九二二阳。 但是悦有道,是不可故意来求的。如果内心无诚信之德而表面装出一副媚态笑脸来取悦于人,这是谄邪求悦,必有凶险。 而初九刚正,九二刚中,都是正派之人,不会去搭理六三的。而六三之所以邪佞得凶,也正是由于其居位不中不正。《象传〉说“来兑之凶,位不当也”,位不当则行为不正,行为不正必致凶险。 现实社会有大量的巧言令色而阉然媚世,同流合污而取悦于人的所谓“能人”,也即孔子说的“为德之贼”。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之凶,在于阴居阳位,求悦心切。故李鼎祚曰:“以阴居阳,居位不当,谄邪求悦,所以必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大意: 九四以阳居阴,失正不中,上承九五阳刚中正之尊,下比六三邪佞谄媚之人,进退两难,斟酌忖度,心有未宁。但是若能本阳刚之质,隔绝六三邪佞,则终将获有喜庆。(商,斟酌忖度。介疾:隔绝邪佞之人。介,分隔)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能上承九五阳刚中正之道,而下能隔绝六三之邪佞,终将获有喜庆,其个人之喜而使天下人皆有庆。 传统解释: 九四上承九五之尊,下比六三之佞,而自身则刚居柔位,犹豫不决,刚能守正,柔则不坚定,因此 对于究竟是接受六三的谄媚求悦,还是上奉九五的刚中之尊,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如果上从九五阳刚之道,又有违自己犹豫不决本性,下顺六三阴邪佞欲,又不 安于良心,但是又喜欢六三的谄媚,所以内心斗争激烈而不能自宁,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商兑未宁。” 但是九四毕竟本质阳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与六三划清界线,把六三隔开,不让他越过 自己进而再去迷惑九五至尊,并疾恶六三阴柔邪恶,九四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喜庆之兆,所以爻辞又说九四“介疾有喜”。其实这也是儒家的希望和告诫,现实社会 未必如此,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谄媚而不能自拔。 而《象传》说“九四之喜,有庆也”是指九四能够隔断阴柔疾恨邪恶,说明他不再被疑虑所困挠, 重新回到真正的和悦之中,这对九四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但九四的居位说明九四不仅是属于他自己,同时还属于国家,因为他位居近君的大臣之位,这样九四的隔阴 疾邪就有了匡济国家之功,其个人之喜也就成了国家之庆。 所以九四能够战胜自我,是以“有喜”,而能建功于国,是以“有庆”。 初九和兑,是因为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九四商兑,犹豫,最后以刚制悦,是经过挑战,并战胜的结果。这就是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天下的问题,未有不由悦而生。 九五,孚于剥,有厉。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而高居尊位,极尽悦道之善。但是近比上六消剥君子的小人,却能孚以诚信而感化之。圣人又惧于悦之易于惑人,故又戒之以或有危厉,欲使之视安若危也。(剥,指上六,用阴消阳者)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能以诚信使小人信服而感化之者,乃以其居位阳刚中正而高居尊位,极尽悦道之善者也。 传统解释: 九五阳刚居尊位,且得乎中正,但在和悦相处这个问题上,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九五密比于上六之阴,而上六为阴邪不止之人,别无系应,专附于九五,用巧言令色将自己的祸心包藏起来,引诱九五信任于他,以便消剥九五阳刚。剥就是阴能剥阳,也即小人道长。 “孚于剥”是指九五处尊正之位,比于上六,而与之相得,不悦信乎阳,而悦信乎阴。九五如果真 的谬信小人,受其谄媚,沉醉于欢快和悦之中,那无疑是在为自己构筑通往死地的道路。所以爻辞告诫说:“孚于剥,有厉。”这是在警告:安不妄危,存不忘亡, 治不忘乱,必须以中正之道而行。 “位正当也”是指九五以正当之位,信于小人而疏君子。九五处于尊位,最易受蒙蔽,而且九五密比于上六,正是处在易于被小人佞悦而割剥之位,这里正当是正处在的意思,而不是正确恰当的意思。 上六,引兑。 大意: 上六阴柔得正,处兑悦之极,下无应与,感悦于九四、九五两阳而诱引之,以谋欣悦。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以柔媚诱引他人相与欣悦,不光彩,不过未必可以得逞。 传统解释: “引兑”是指上六以阴柔而居悦极,是极其阴邪不正之人。他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其阴邪不正,更在 于其以巧言令色包藏着割阳的祸心,用谄媚的手段来引诱别人与之和悦相处,以便实现其阴谋。“引兑”也指悦不在己而在人,所以需要勾引九四九五。招物使入是 来(由外而内),六三在下卦(内卦),所以说“来兑”;诱物使出是引(由内而外),上六为上卦,所以说“引兑”。 《象传》更是明确指出“引兑”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 其他卦至极则变,兑卦则悦极而愈悦。上六居悦之极,是悦而得意忘形,找不到自己了,而且又勾引九四九五,但是物极必反,此时实无所悦。此爻不言其吉凶,只是告诫九五小心不要被邪佞之悦勾引,以免过犹不及。 小结: 兑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和悦相处,悦可至亨,悦可使民忘死建功立业,但又强调和悦相处要以贞正为先决条件。阿谀奉承,拍马逢迎都不能长久。 六三与上六以柔媚取悦于人,不能长久,是取凶之道;初九行为端正,所以获“吉”;九二心怀诫 信,所以“无悔”;九四隔阴疾邪,所以“有喜”,“有庆”。他们都能以正道求和悦。九五因其近比上六则诫之以“孚于剥,有厉”,也即信任谄媚小人有被剥夺 阳刚,陷入阴柔的危险,最终成为小人。 二、牵强附会--苦瓜脸的崇祯 历史上最不欣悦,或者一天都没有愉快的过的皇帝,可能就是崇祯这个苦瓜脸。 崇祯自己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李自成也认为“君非甚黯”。清朝张廷玉也说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崇祯的确与许多亡国之君不同,虽然不一定有才干,但勤俭治国,殚精竭虑。许多史学家也认为崇祯不应该是“亡国之君”,崇祯只是个倒霉蛋。 但是崇祯性格上有致命的缺陷:悲观,悲观导致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导致焦虑,焦虑导致疑神疑 鬼,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皇帝最需要的是气定神闲,深谋远虑,而不是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疑神疑鬼,刚愎自用,犹豫不决,朝令夕改,结果导致无 可用之人,无用力之士,孤家寡人一个,这就是一切悲剧产生的根源。 崇祯一继位,就剪除魏忠贤阉党,赠恤天启朝遭迫害的杨涟、左光斗等正直之臣,继之毁《三朝要典》为东林党人辩冤,并起用袁崇焕等人。由于取得士人欢心,一时有了“英容中兴之君”的美溢。 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明朝的大形势,与北方女真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临界点,火山立即爆发;由于小 冰期农业歉收,农民造反已经是星火燎原之势;而宫廷内各派政治势力由于缺乏遏制力量,都在为既得利益或瓜分更大的利益进行着殊死搏斗。当时整个社会就像火 药桶,只要崩上一星火花就会引发大爆炸。 在这种危若累卵形势下,只能采取忍辱负重,固本培元,慢慢消化的保守政策,而不能急功近利,妄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样只能是自杀。恰恰崇祯自以为雄才大略,就想毕其功于一役,急于求成,结果是自杀。 所以崇祯的“宵衣旰食”,励精图治,要中兴明朝的伟大理想,恰好是不识时务,根本不懂得治国之道,愚蠢之极的表现。 说明崇祯的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最好的例子就是南迁。当山西全境被李自成全部占领后,京城已是 岌岌可危。此时,北方不稳,民心大乱,但是南方却相对稳定,驸马都尉巩永固劝谏崇祯南迁,说:“若南迁,可召募义兵数万人,寇乱不难平也。”“若徒守京 师,京师已玩弊久,只坐困无益也。”(《流寇长编》卷十七),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害怕南迁会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说:“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计 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反对南迁的朝臣们后来都叛变投降李自成),而崇祯顾虑到自己的名誉,不愿意承担放弃京师的恶名,希望能在朝廷重臣的提议下实 现“南迁”,而不是自己提出来。所以,他一再征询内阁首辅陈演和魏德藻的意见,而此二人,前一人坚决反对南迁,后一人始终不予表态,崇祯非常恼怒却也无可 奈何。等到北京危在旦夕,朝臣们的意见仍不统一。崇祯只能愤愤地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拂袖而去。南迁之议自此夭折。 另外一个例子是即使李自成的军队打到了北京西直门外,李自成也并没有灭掉明朝的打算,而是提出谈判条件:只要崇祯割西北一带,让李自成分国而王,并犒赏军 银百万两,李自成便可退兵。这是拯救明朝最后的机会,崇祯直到这个时候,仍然再三征询魏德藻的意见,希望魏德藻承担割地责任,而魏德藻故伎重演,仍然三缄 其口。到最后,崇祯虽然气急败坏,但仍无勇气自己承担谈判的责任。崇祯自己毁灭了明朝。 当然另外一个没有担当的例子是崇祯曾经授权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后金议和,所议秘密文件被陈新甲的书童误以为是兵部应发的邸报稿被送出印制散发,于是全国大哗。崇祯杀陈新甲为自己做替罪羊、以塞众人之口。 说明崇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的例子是随便杀人和罢免大臣。粗略统计崇祯在位 17 年,共任命过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副相),吏部尚书13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杀戮了相当于首辅的内阁大学士2人,总督7人、巡 抚11人,被迫自杀的1人,关押、殴打、间接逼死、自杀或判刑、流放的巡抚和尚书、侍郎几十人。崇祯14年(1641年)被关押在大牢里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145人,当时崇祯朝举国上下大约有文官一万多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文官不到1000人。在这部分被关押的高官中,有人无罪而且有功,只是崇祯轻信谗言或被 顶撞而已(例如办事极有能力的辅臣刘鸿训.只因背后说了句“皇上毕竞太年轻”,就为崇祯所忌恨,必欲置之死地,因众臣力救才得免死,充军后死于戍所,其在 位不足半年),结果造成人人自危、个个不敢任事的局面。他这样凶横地践踏朝臣,群臣自然也不会死心塌地为他效劳尽忠。(而且有时杀人莫名其妙。例如崇祯二 年,努尔哈赤南下,京师被困,兵部尚书王洽下狱论死;山西巡抚耿如杞统兵五千入援先至京师。按军令:兵到汛地扎稳,才给饷。兵部第一日调耿部开通州、明日 又调其守昌平,又明日再调良乡。由于不得汛地,三日五饷,于是兵饥无食,鼓噪大掠,崇祯竞下令斩耿如杞。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南下,文武诸臣 罪分五等,36人同日问斩。其中山东巡抚颜继祖视奉命移驻德州,标下兵卒仅三千人,还不断被更换。兵部尚书杨嗣昌亲令颜继祖专防德州,济南因而空虚。颜继 祖也曾就济南增防事提出意见,未被采纳。清军克济南俘德王而德州城防完好,崇祯不奖守德州功竞将颜继祖下狱问斩) 其中最让人感叹的就是处死袁崇焕。在群臣的举荐下,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袁 赴任时,他还设盛宴款待,亲赐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而袁崇焕也感激涕零,雄心万丈,说五年可以平辽。而且当时崇祯绝对信任袁崇焕,袁崇焕要撤消辽 东巡抚的建制,要撤消登莱巡抚的建制,都同意,要银子给银子,要粮饷给粮饷,要信任就给信任。当时可谓是股肱之臣。 可惜不到一年,当后金绕道蓟门,长驱直入关内的时候,袁崇焕急忙率军救援,皇太极则利用崇祯 的多疑妄动心理,散布谣言袁崇焕拥兵纵敌,暗中与敌媾和,与后金订立了“城下之盟”等等(“都下流言皆出三大营官军,一人造谣进营,传之一队,一队传一 营,一营遍传部下,不三日传之内廷,达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为舆论无私,不知其由于匹夫之恩仇与奸人之反间也”)。崇祯平台第二次召见,劈 头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抵御,恢复之言何在”袁崇焕面对崇祯的这一质问,张口结舌,“并不能对”。。崇祯不假思索,当众宣布袁崇 焕通敌叛国,于是“命下锦衣狱”,接着凌迟处死。“自崇焕死,边事更加无人”(《明史》)。 其实袁崇焕自己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上疏中说过这样的话“以臣之力,制全辽 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 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 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袁崇焕说这些话是要求崇祯信任自己,不要为流言所动,不要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当然袁崇焕也未必不该杀,明代谈迁在《国榷》中说“袁氏杀岛帅(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明末张岱也讥讽袁崇焕“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明朝王在晋说:“袁崇焕中奴之诱,先杀 毛文龙,除奴肘腋之患。已巳之变虏遂以蓟镇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蓟宣为屡犯之孔道。向使袁崇焕„„不杀岛帅则奴顾巢穴,必不敢长驱而入犯。”《明 史》:“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袁崇焕杀毛文龙这种事情呢?根子还在崇祯的急于求成和翻脸无情,导 致大言不惭的吹牛家被寄予重任。 所以明朝人汪汝淳认为“封疆之臣递坏递更,递更递坏。然期间岂无长城之足恃,究竟同归于一败?此其故盖有难言者”,“今日之病,病在议论繁而私意广,浮夸大而经制疏,既无补于实际,安望其有实功。”其实就是指崇祯自己糊涂。 说明崇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例子是敲骨吸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 中央财政收入仅两百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百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百二十万 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年收入达到两千余万 两白银(崇祯三年十二月,加派辽饷,每亩在原来已加银九厘外,再加三厘。崇祯十年又下令加征剿饷,按亩征派,增征银子 280 万两。崇祯十二年,又命加征剿饷,增征银子730余万两。这三项加派合起来多达1670万两。当时,国家正常的赋税征收,每年大约为银子1460万两,崇 祯十三年又下令增征关税银20万两),但是代价是逼得北方农民纷纷造反,当时又是小冰河期,导致北方粮食多年绝收,饥民满地,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崇祯 十三年(1640年),陕甘和河南等地大旱,饥民们将可食的野菜挖尽,树皮剥光,灾区饿殍遍野,甚至有易子相食的现象发生。崇祯接到各地官吏请开官仓济饥 的报告,不予理睬,说:“帑藏如洗”。其实当时政府是有能力救济的。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查没的明廷内帑,就足够这个新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用”,入京的 李自成,缴获了的内帑,略计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朝最终还是灭亡在农民造反手里,得不偿失。 最离奇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崇祯认为问题症结全在文武百官身上,而且认为登极不久后作出 的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的决定错了,到崇祯四年十月,又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派往边镇的叫“监视”,派往内地的叫“监军”,并且赋予他们极大的权 力。并在服侍自己的宦官中选拔亲信,培植鹰犬,然后利用东厂、锦衣卫进行恐怖统治。在崇祯自杀之时,宫中宦官总数不下十万人,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纪 录。太监们滥权的结果是在军队与皇帝之间埋下了离心离德的祸根。以至于李自成攻城时,军队拒绝出战,而崇祯当成心腹,寄予希望的太监们干脆打开城门迎接闯 王。人生失败莫过于此。 后来为了控制国家财政,也派太监监督,例如崇祯四年派太监张彝宪去监督户、工二部的钱粮收 支,授给太监与总督相同的地位和权力,专门为张彝宪设立一个名叫“户工总理”的衙门,位居二部长官尚书之上,崇祯五年,工部侍郎高弘图对张彝宪盛气凌人的 做法不满,崇祯立即下令削去高弘图的官职。两年之后,又派太监张其鉴等人到国家各仓同提督诸臣共同盘验各库的收放。甚至派太监监督尚书,例如孙居相为户部 尚书,总督国库收放。崇祯让太监去私拆其来往信件,某天发现给事中杨时化给孙居相的一封信中,有“国事日非,邪氛益恶”等语,立即下令逮孙居相下狱,削职 发配边地,含冤死于戍所。这人心理阴暗已经到了极品。 孟森先生说:“崇祯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我要说,崇祯无知人之明,也无知己之明,更无知事知明。而此三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这才是总结。
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丰卦:如何保持如日中天 by wxmang
热度 6 燕庐敕 2012-12-24 19:34
丰卦:如何保持如日中天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离火 上震雷 - 雷火丰卦)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大意: 丰卦象征事物丰盈盛大状况,这时万事都是亨通的。“王假之”是指只有有德的君王才能能获得致丰之道,而有丰硕的成果。 但是丰盈盛大之时总是难以维持长久,所以可喜之时也是可忧之时。有德得君王,应该如正午的阳光,普照万方,才可永保丰盈而不忧。(丰,多,大,有丰盈满足之义。假之,指获至丰硕的成果。假,至) 传统解释: 丰卦的盛大非同一般,而且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绝对盛大。“王假之”是指有德君王能够获得或导致天下之君至尊至贵,天下之物至富至有,天下之人至繁至庶,大下之土至广至大,这才是天下之盛大,只有这样的盛大才可导致亨通。 “勿忧”说明原是有“忧”的,因为万事万物无不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日中则昃,盛大一旦超过极点, 必然会由盛变衰,其实盛大的背后就隐唱着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如履薄冰,为之忧心仲仲。 所以“勿忧”是因为“宜日中”,也即采取措施保持如日中天之势。日中指一天的正午,正午的阳光最为充足,其势最盛,一旦超过正午,太阳偏斜,就会走向衰落。所以盛大的表面是喜悦,实际上是忧虑,不要头脑发昏,使自己的行为超过极限,只有做到“宜日中”,才能保持“勿忧”。所以卦辞实际是说只有谨慎从事,才会永保如日中天,永远强盛不衰。所以“宜日中”是一种告诫:不要过中--也即要适可而止,不能偏激。 儒家认为人之心就如天之日,获取民心的政策之类,一旦偏激过中,失去平衡就会丧失民心,适得其反(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贫富悬殊这种失去平衡)。所君王要修养道德,不追求自己的富贵福泽,而是忧勤于未丰之时,敬慎于既丰之际,做保其丰之事,以常使心如日中,普照万方,则丰可久。盛之至就是衰之始;满之极就是亏之渐,常人所不忧,而君王必须忧。 黄寿祺先生说:丰卦象征丰盈硕大,惟求丰不易,保丰更难,故卦旨诫以丰不忘丧,盈不忘亏之理。而善处丰大之要有二:(一)道德盛美:故言仅有德君王可获此致丰之道,保此丰大成果。(二)光明常照:故欲君王常如日中之光,普照万方,而不可过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意: 《彖传》说:丰卦象征丰盈盛大之意。下卦是离,是明,上卦是震,是动,有光明之德并且施于行动,就能获得丰盈盛大的成果。 “王假之”就是王获得。是指君王位尊而德美,广受贤者尊重,所以能获得致丰之道,而有丰硕成果。 “勿忧,宜日中”,则是在警戒有丰亨之运,就有易衰之忧,君王如果想德光永被,则应永如日中之时,德光徧照天下,恩泽广被。 君王以丰盛美德治临百姓,就像日到中天的阳光广照天下。但是日过中则西偏,月满盈则亏蚀,天地日月随时节变化,盛盈必亏,以此现象施于人事,则是万事万物都有丰极则衰的道理,就是施于鬼神,亦是如此。 传统解释: 《彖传》幵头几句是解释卦名,其中“丰,大也,”是以“大”解释卦名“丰”的含义;“明以动,故丰”则是以卦象释卦名,因为丰卦下卦是离,是明,是太阳,上卦是震,是动,离明在下,震动而上行,象征太阳升至高空。太阳刚升起或将降落时都不可能有丰盛的光照,只有升到高空时,才有万丈光芒,无所不照,听以《彖传》说:“明以动,故丰 ” 。 君王能达到盛大亨通的境界是由于崇尚弘大之德的缘故;君王为了使自己盛明的品德之光普照天下,无所不用,无所不至,就必须像太阳正居于中天一样,保持充盈的光辉。 所以《彖传》说明了儒家处盛之时的两项准则:一是君王必须有盛大的道德,内心要“尚大”(崇尚弘大的美德);二是必须将此盛美之德推及于人,犹如以其正午的太阳光照天下。 这样才能保持如日中天之势,才能常明不昏,常中不昃,长盛不衰。不过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指太阳到了中天就会偏斜,月亮满盈即将亏蚀。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指日月盛衰盈亏的现象不仅仅是日月特有的,而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万事万物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盈虚盛衰的变化,天下之事,丰极必衰,衰极必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而且鬼神也不能例外。所以这几句话是根据天地日月盈盛虚亏的现象,来推广人事。 盛者必速衰,而衰者不复盛,所以最好常如日中,则丰可常保。这是是以变化的绝对性来反证守中保丰的重要性,要想处丰不变,盛大不衰,就不能超过盈的极限。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大意: 大意:《象传》说:丰卦下卦是离,是火,上卦是震,是雷,有雷电皆至之象。雷电皆至,既明又动威势浩大,所以为丰。 君子观察丰卦雷电皆至,明动并行,感悟到明就能明白事理,动而威势浩大就能震慑,所以在审理诉讼之时,秉持电的光明,以决断狱情,效法雷的威动,以动用刑罚,则刑狱之事,必得轻重之宜,而不违情实。(折狱,审理诉讼以决断狱情。致刑,动用刑罚) 传统解释: 丰卦上卦震下卦离,震为雷,离为电,所以说“雷电皆至”, 雷震威动,电火光耀,雷电皆至,威明备足,震雷惊电、威力无比,浩大且灿烂,这就是就是丰的意思。所以雷电皆至之象可以象征盛大。 君子看到这种现象,受到很大启发,将之用于“折狱致刑”,效法离电可以明察断案,效法震雷可以威严执法。如果动而不明,违背情实,如同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则会冤枉滥刑,草菅人命,那就永远也不会走上亨通之途,只会步步维艰了。 《易经》系统凡是遇到雷电相遇,必然以刑狱为象,因为取其明以动之象。而离艮相遇,则说无敢折狱、无留狱,取其明以止之象。例如噬嗑卦是明在上,动在下,是明得事理,先立法于此,所以说“明罚饬法”。丰卦动在上,明在下,是用法之时,须是明见下情曲折,不然威动于上必生过错,所以说“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大意: 初九居下卦离明之初,上应九四震动之初,离是闪电,所以是闪电之始发,适逢震雷之初起,是同德相配,所以说初九遇到相匹配的主人(震卦未阳,离卦为阴,所以是离卦追随震卦,所以震卦为主人)。虽两阳不相应(本来同性相斥而为敌应),但是明动相生相依(雷必生电),所以明动能够带来灿烂壮大的结果,这是致丰之道,所以虽两阳相敌,亦无所咎害,所以初九适宜前往相应,必受尊重而获有成果。(配主,指相匹配之主人,此指与其相应之九四。旬,均,指皆阳)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大意: 《象传》说:明动相资是致丰之道,所以就算两阳相敌,亦无所咎害。初九与九四两阳,若有互胜之心,不能协力从事,则将遭遇凶灾。(过旬灾也,谓两阳不相敌配,势力不均,则有灾难) 传统解释: 初九以阳居阳,是刚正之质,九四也是刚阳之质,由于同性相斥,两者构成敌应关系。“遇其配主”是指明动相生相依,初九是闪电初起之时,必须有雷震才能成,所以认为九四雷震初起是自己的配主,而前往相从,与九四合作而不是对抗,共同达到电闪雷鸣而“盛大”的目的。所以初九遇合九四,不仅没有得到咎害,因为有所行动还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美。 初九处于下卦离之初,是明始,九四处于上卦震之初,是动始,明动互相,刚柔互济(离卦是阴卦,震卦是阳卦),这是致丰之道(导致电闪雷鸣的盛大状态),所以说“虽旬无咎”。 “过旬灾也”,旬就是均衡平等态势。也即初九不能得意忘形,不能破坏与九四的均衡平等,甚至想超过压倒九四,一旦破坏了这个合作均衡态势,不仅不会获得亨通,相反还会招致灾祸。这是对得意忘形的人的告诫。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大意: 明动相资才能能成盛大状态,才能丰。六二处下卦离明的中位,有光明之德,但是以阴居阴,有柔顺自抑之象,所以上行力不从心,有当丰之时藏在草莽荫蔽之处之象,所以有昏暗障蔽光明,小人蒙蔽君子之象,就像正午时分,天空却能看见北斗星。如果打算寻求五位之助,又因为六五无应,而且由于同性相斥,还有被猜疑妒忌之患。但是六二居中得正,有诚信之象,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展示诚信,感动六五,得到六五信任,就能得到六五之资助,下卦离就能与上卦动结合,成为雷动离明的丰大之状,必能摆脱昏暗的障蔽,而获吉祥。(蔀,音部,指草莽荫蔽之处,也指障蔽光明之物。日中见斗,指正午太阳被遮蔽而能看见北斗。日中,正午时分。斗,指北斗星)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有被六五疑忌之患,所以应该通过展示诚信获得六五信任,才能开拓其盛大之志业,而不常困于阴暗之地。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离为日,六二居位下卦离中位,所以说“日中”。北斗指六五,因为六五五居帝位。一般北斗只能夜见,白天见是六二被遮蔽了,日光掩,则斗见。所以“日中见斗”是指六二处于下卦离的中位,是离明之主,居中得正,阴居阴位,柔顺自抑,所以有上行力不从心之象,犹如太阳被被草莽遮蔽,日中正午却看见北斗星。 六二想上行五位寻找相应帮助,但是丰卦卦主六五是昏暗之君(因为北斗只能夜间见),以阴柔之才窃取尊位,而且与六二同性相斥,六二有被猜疑的危险,所以说“往得疑疾”。六二身处进退两难困境之中,上力不从心,不上被遮蔽。摆脱昏暗遮蔽的唯一办法就是“有孚发若”,即用自己的至诚之心去感化六五,如果六五醒悟过来,乌云散去,猜疑变成信任,结果自然还会是吉祥。而六二虚中,正是有孚之象。 而博取猜疑得君王信任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始终要诚以待人,需要坚韧不拔得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刚生明,所以初九应九四为“往有尚”;柔生暗,六二应六五为“往得疑疾”。 另外一种解释:六二居位离卦中位,是明主,又得中正,可谓明者,而所应的六五,阴柔不正,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非能动者,在明动相资之时,居相应之地,六五力弱势单,之才又不足资于六二,则六二独明不能成丰,所以会丧其明,所以说“丰其蔀”。六二无明则为昏暗,则日中盛明之时,就能见到北斗,所以说“日中见斗”。六二以至明中正之才,遇柔暗不明之君,六五既不能下求于己,若往求六五,反得疑猜忌疾。但是六二有虚中之德,是有孚之象,所以如果能够尽其至诚以感发六五,诚意能动,则昏蒙可开,柔弱可辅,而不正就可正,则得行其道,不困于暗,所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 大意: 九三居下卦离的上位,阳刚得正,本为英明有为之才,但是其所应上六阴柔无位,为不可倚赖之主,当丰之时,丰在荫蔽天空的幡幔之下,有昏暗障蔽光明之象,就像正午时分却出现昏夜中的小沬星,荫蔽至为深广。故其无以施展才用,如失其右肱,难以综理大事。惟其若能知所进退,屈己慎守,则可无咎害。(沛,同“旆”字,即幡幔,可荫蔽天空。日中见沬,喻其荫蔽深广,尤甚于蔀。沬,音媚,指小星星)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当丰之时,丰在荫蔽天空之的幡幔之下者,意指其多受蒙蔽,失去其承担大任之才能。而谓其如失去右肱,难以处事者,则说明其当知所进退,屈己慎守,终究不可自恃其明而为所欲为。 传统解释: 九三阳居阳位,至刚至明。离卦的象是火,火体外明而内暗,如果使用过度,则明者转暗,二、三爻都取象于此。九三处明之极,过用其明,所以转暗,有阴蔽、肱折,终不可用之象。明与动相资而成大事,“无咎”是告诫人要自守其明,不能恃明而用,否则“终不可用”。 六二的光明虽被遮蔽,但能看见较亮的北斗七星,而九三的光明完全被黑暗所代,伸手不见五指,连天上的无名小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日中见沫”比 “ 日中见斗 ” 的情况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九三过于刚猛,恃明而用,结果盛极而衰,反而由明转暗,以至于就像被旛幔遮蔽,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 寻求上六相助,上六是阴爻,处于上卦震(雷)极,物极必反,震终则止,是趋赴阴暗之所,是不能动之象。丰之道必须明动相资而成, 所以不能帮助九三实现明动相资,创造大丰景象。也即九三以刚阳至明之才,过于刚猛,自视甚高,又遇上六这个无可赖之主,结果就会遭受到至昏至暗的境遇,就像日当中午却被夜幕笼罩,仅见微弱小星,虽有才能也无法施用,如人折断右臂,欲动不能。所以九三在这种处境下不能有任何作为,如想有所作为,必有咎害,无奈之下,只好屈己自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九三位置是下卦之上,在人体位上正是右肱,所以说“折其右肱”) 所以物极必反,自恃才高都是灾难,如果能够谦恭自抑,屈己自守,才能无咎。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大意: 九四以阳居阴,本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象,不想动作,就像太阳藏在草莽障蔽之处,而掩蔽其光明,所以正午时分也可看见北斗星。但是九四能遇合同具阳德的初九,互相有需求,通过合作实现明动相资而成丰盛显发之功,所以有吉祥。(夷主,地位对等。夷,平,对等之意,此指同具阳德的初九。主,彼此相应,互称为主)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被草莽障蔽掩蔽其光明,正午时分却可见北斗星,仅见幽暗而不见光明。是因为以阳居阴,居位不当,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受蒙蔽。但是九四能遇合同具阳德的初九,实现明动相资,而获吉祥,九四将可遂行其丰大的心志。 传统解释: 九四爻辞与六二相同,义也相似。九四处丰之时,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居位不当,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之象,而且上承六五这个阴暗柔弱之主,是盛明之躯却隐入柔暗之所之象,就像太阳藏入草莽中,盛大光明被掩盖,如日中天也能看见北斗星。 六二靠诚信感化他人而获吉。而九四处于震动之初,初九处于离明之初,两者虽然同是阳刚之才,形成的是敌应,但如果能够携起手来,就会创造丰大盛景。 初九爻词是“遇其配主”,说明初九愿意携手合作,九四爻辞又说“遇其夷主”,这就说明初九与九四能够携手合作,一拍即合。作为明之主的初九求动为主(初九只有动(往)才会有丰大成就,被人夸赞(尚)),在他看来,处于震动之处的九四是他的配主;而作为动之主的九四正好又求明为主(因为幽不明,只有明才能创造丰大盛景),在他看来,处于明之处的初九是他的夷主(平等伙伴)。这样明动相济,以九四之才,得在下之贤为助,则能致其丰大,所以可以获得吉样,而不会招致灾祸。 所以这是《易经》辩证法,穷则思变,变则通。 六二能“有孚发若,吉”,是因为六二得中,虚中,就是有孚。六四不中不正,只能“遇其夷主,吉”,也即应初九之求而有遇。二爻意思差不多,都吉。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大意: 六五柔顺得中,高居尊位,如果能以柔中之德,谦虚待人,招徕天下彰明的人才,为民服务,则福庆将被及天下,而六五将誉满天下,就能吉祥。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君王如果能谦虚待人,使彰明的贤才皆来辅佐,百姓因而有福庆,就能得吉祥。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居阳,且居君之位,虽不称位,但如果能够用柔中之德,善于利用天下俊才,从而达到万物顺遂,天下盛大的目的。所以要求六五德才兼备。 “一人之明不足以照天下, 惟能来天下之章,而以群贤之明助一人为明,则天下远近幽深无不照矣。”六五如果能如此,天下就将有福庆。六五就能获得荣誉与吉祥。 章,就是明的意思。下卦离明为章,所以章美之才在这里指六二而言,初九与九三、九四也都是阳刚可用的贤才。虽然卦象上看六五没有虚己下贤的意思(因为阴居阳位,有躁动不安,而又犹豫不决之象),爻辞是在告诫。所以君王虽然柔暗,若能用贤,则也可以为天下之福,就怕不能。 六五是君位,也就是“王假之”的王,卦辞含义是明以照天下,六五虽然不在明体,但是下应六二文明之主,六二又有孚,而六五又有柔中之德,所以能够实现明动相资创造丰大盛景,卦义的“勿忧,宜日中”实际与爻辞相应:也即六五暗弱,有担忧之处,但是如果能够柔中,不过中,就无忧。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大意: 上六居丰卦之极,以阴居阴,物极必反,从丰大的光明之时转为昏暗之时,是体柔昏昧之象,徒自丰大其住屋,却荫蔽其家,有深居以藏身,居处不明之象。而自外窥其门户,亦是寂静无人,且历经多年,亦不见有人出入,在处于丰大之世,却自绝于人群,所以有凶灾。(闚,同“窥”,暗中察看。阒,音去,寂静无声。觌,音笛,见)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闚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居穷高虚位,犹如腾飞于天际,与人不相往来,就像丰大其住屋却荫蔽其家,自外窥其门户,亦是寂静无人,上六自藏其身影,自绝于人群。 传统解释: 丰卦六爻只有上六一爻是“凶”,是因为上六以阴柔之质居于丰卦之终,处于震动之极,物极必反,是静止不动之象。而且丰卦之极,物极必反,必将由光明盛大转为昏暗。 所以上六也头脑昏暗,自恃居位崇高,志得意满,得意忘形,飞扬跋扈,拼命地扩大自己的房屋,结果不但没有光显门第,相反倒自家障蔽起来,从而与社会隔离、使自己孤立,被社会集体所遗弃。最后甚至没有人与与他交往,从门户中向里窥视,只有深宅大院,幽深寂静,杳无人迹。时间一长,越发恶性循环,形成肃杀之象,陷入绝对的孤立而难以自拔。 一般说来,处丰大盛景之时,最好谦恭自抑,而上六所处极高又不知谦屈,例如“丰其屋”;创立丰大盛景之功在于刚健上进,所以需要阳刚正气,光明磊落,而上六阴柔,例如“蔀其家”;当丰大之任在于得时,而上六处动之终,是静止之象。所以上六处无一当,高亢昏暗,自绝于人,所以“闚其户,阒其无人”,其凶可知。 儒家认为:上六无德而贪,不知求贤自辅,是自蔽其明,入于幽谷。 “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大收其声,地藏其热,髙明之象,鬼瞰其室。”上六自蔽自藏,也是自致其凶。 小结: 丰卦极力阐明丰可至亨通,但又强调保持强盛不衰的艰巨性,其中最要的是:君王必须道德盛美,只有有德之君子才可至丰,即“王假之”;必须光明常照,不可过中,即“宜日中”。丰卦揭示的道理就是要想永远获得盛大之吉,绝对不能过中,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一旦超过极限,就会物极必反,就要自取灭亡。 丰卦爻辞也体现了这一点,凡是处下或守中者,均为谨慎修己以求强盛不衰,所以初九、六二、九四,六五诸爻虽阴阳不应,却多吉祥,凡处上下卦之极者,由于过中而损丰,所以九三、上六两爻虽阴阳有应,但九三不免“折肱”而一事无成,上六或终至凶险。而二、三、四爻都称“日中”,都有所蔽,六五无蔽,就是“宜日中”,也即告诫的要小心谨慎不要过激,不要过中。 所以也有人解释,在当丰大之时,以同德相辅为善,不取正应。初九上求九四则以九四为主,九四下应初九则以初九为主,这就是明与动相资。六爻都取明动相资为吉,恃明妄动为凶,不象他卦以阴阳相应为善。 丰卦提醒丰不忘丧,盈不忘亏,求丰不易,保丰更难。 二、牵强附会--盛极而衰的盛唐之时 中国的盛唐是我们的自傲和自豪,可是一个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就断送了这丰大盛景。究其原因,无非政治经济两方面都犯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长远来看,经济上的错误更大。先说说经济问题。 在经济上,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时代。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明证。其盛衰转换的财政制度大概有以下几点: 唐朝统一中国之前,四百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凋敝,货币“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宋书·颜竣传》),腐败横行,(例如梁朝的竟陵太守鱼弘说:“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梁书·鱼弘传》),猖狂之极),社会道德崩溃(例如,政府求才文告公然提出“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三国志·魏武帝纪》))。所以隋唐几乎是在经济废墟和道德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早期的成功依赖于财权的中央集权和经济政策改革开放。 唐以前,中央财权是被分散的(例如汉代财政分国家财政、皇室财政,,曹魏时又增加军事财政,北魏萧梁更是多套财政机构并存,就算北魏太和年间对机构进行了整理,但财务行政权还分设在度支、殿中、祠部、七兵、都官五部门)。 唐朝开始,财权才集中到中央,一是设立户部掌管国家财政,下设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运作(户部司主要掌户口、籍帐、赋役、收税等,相当今天税务局;度支司掌预算;相当于今天财政部预算司;金部司掌国库钱帛,相当于今日央行;仓部司掌谷粟出纳审批,相当于今日粮食局。 二是建立预算体制,有一整套套编制国家预算程序。户部司根据计帐折算来年收入,金部司根据各地上报都帐核实所需支出,度支司综合收支数据编制预算。地方的预算要“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新唐书 · 食货志》),以便群众监督。而以前财务行政混乱,收支无度,贪腐严重。 三是收缴地方财权,缩小地方权力(隋统一后在全国取消郡一级,以州统县,成为州县两级。而之前是州郡县三级)并大量合并州县,减少冗员,规定地方裁减吏员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节省了政府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在在预算制基础上,进行赋税三分,一分留在地方供地方官禄等行政费用支用,一分配送边州储备以供军备,一分送中央供中央支出和储备。 四是减轻税制 , 唐初简单税制,固定为租、庸、调三项。 并 设义仓,“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以此为义仓储备,到了荒年则开仓赈济。在中央地方的事权划分中,把赈贷等都划归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负责。同时中央政府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份高价收购粮食储备,以免谷贱伤农;在歉收的时候,则低价卖出粮食稳定粮价;同时还用常平仓粮食进行低息放贷,春借秋还。 然后是改革开放,“宽商利末”,发展经济,对商业采取了放任政策,开关弛禁,实行零商税政策,不仅不征收商税,连关卡稽查制度都废除了。(因为唐朝君臣认为汉武帝的重税政策,虽然集聚钱财一时,但也断掉了财政开源的空间) 而以庸代役和纳资代役(只要交纳一定的绢帛就可以免服劳役)政策,把农民工解放出来,为国家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劳动力。(例如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卷七)。 通过均田制保证小农家庭拥有一定量的耕种土地,同时采用“丁租二石”的超低田租减轻农民负担(唐朝采取的放水养鱼政策,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唐朝由盛转衰,就是上述正确的政策出现问题。 首先是财权由集中到分散。从高宗开始,到玄宗李隆基为止,政府懈怠日盛,中央为图一时方便, 经常 在制度之外,临时派遣专门办理某项事务(类似现在的各种任务办公室),例如财务行政的临事办公室代替制度始于开元九年的括户,后来出现的转运使、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租庸使、两税使、出纳使、出纳使、青苗使、铸铁使都是临时机构变成固定单位,并且取代和分解了户部全部事务,形成政出多门 ,互相扯皮,就像现在的中央政府。同时由于中央当权者私心, 为了更好监察地方,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设观风俗使,唐玄宗时又分为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最后这些临时机构演化成州上一级的行政机构,逐步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本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极大削弱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这正是君主便其利,百僚贪其权,宦官窥其隙,终对原体制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直至整个体制崩溃。 其次是预算体制简化。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林甫认为预算一年一造,劳民伤财,于是将收入各项,编成书籍,称为长行旨符,颁之州县,凭以征收。长行旨符就是将稳定的项目编入长行旨符,不必每年更动;其他不稳定的项目,随时补充,这样预算对支出的制约就弱化甚至消失了(以前的两税三分调拨制度是在预算严格规划下,地方支出必须申报到度支、金部,并无自由支配权。后期的两税三分制下,“除上供外,留后、留州任于额内方园给用。”《全唐文 · 加尊号赦文》)),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就大行其道,中央财政迅速枯竭,下面的钱收不上来,中央统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安史之乱后,财政预算和审计系统也就不存在了。 其三税赋负担不断加重。在租庸调外,先有户税地税的征收,开元元年(713)开始征盐税,开元十五年(727)开始征矿税,至德二年(757)开始征关市税,广德二年(764),开始征酒税,建中四年(783)开始征茶税,青苗钱,房屋税……各种税相继开征(于现在情况类似)。专供义仓的税收演化成国家正式的地税。这时的义仓已经成为地方官员贪污腐败之源:遇到灾荒年份,地方官将粮食贷给富豪,让他们囤积居奇,高利贷给贫民。这是普遍现象,因为皇帝一再下圣旨禁止这样的行为。(《册府元龟》卷502)唐代有顺口溜:“义仓义仓,仓在官府,义在何方,卖儿卖女,也得交粮。赈济未见,人已死亡。” 最后的结果是: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民膏日已瘠,民力日逾弊。”赈贷等下放地方,由地方财政负责(类似现在社会福利养老之类政策中央请客地方买单政策)。 均田制也同时瓦解,税收急剧减少。民不聊生,中央凝聚力下降,被推翻也就是时间问题。 再说说政治问题。 开元元年( 713年),玄宗发动政变清除太平公主,获得政权,开始开元之治时代 ,先起用 姚崇 、 宋璟 为相,其后又用 张嘉贞 、 张说 、 李元纮 、杜逻、 韩休 、 张九龄 为相, 励精图治, 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开创了“开元盛世”。 当时在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和中央集权官制制度。科举制度既有利于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官制制度是指郡县僚属(副职)不再由主官(正职)自己选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 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发展农业;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开元盛世,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经济繁荣,财政充裕。但是土地兼并加速,“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但是善始难终, 承平日久,国家无事, 唐玄宗 开元后期耽于声色、失去进取心,任用 李林甫 、 杨国忠 , 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奸相当道、弱干强枝,土地兼并和上层骄奢淫逸在唐玄宗主政时相继出现。 但是最要命的还是藩镇割据。 本来按照唐朝的制度,派出驻守边关的将领隔几年就调动一次,如果战功卓著皇帝会把他上调中央担任宰相级的官职,这就是所谓的“出将入相”。出将入相名义上是升职,实际上是剥夺兵权,防止尾大不掉。古代皇帝历来是防内乱甚于防外患。 李林甫担心军人宰相不容易受他摆布,影响他的权势,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出将入相”, 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 李林甫向玄宗建议边防军本地化,利用边疆善骑射的少数民族驻守边疆,使内地农民免去戍边的兵役和劳役之苦,安心生产。由此,番将番兵逐渐取代汉将汉兵把守唐朝的边疆,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胡人将领成为手握重兵的边疆大将。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役,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所以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不得不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玄宗晚年,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太大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不但控制地方军事和政治,也在经济上形成自收自支的独立王国,而且死后由儿子或部将接替,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地方割据已经形成(例如安禄山赐爵东平郡王,兼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升任平卢节度使(今河北),又兼范阳节度使(今北京))。而与此同时,中央武备却日益空虚。例如天宝元年,边镇节度使增至10个,拥兵49万,仅安禄山掌握的兵力就达18万之多,而朝廷辖统的部队总共才有12万人。唐朝瓦解只需要一根火柴: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 唐玄宗听了监军 宦官 的诬告,以 “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例如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唐宪宗初年宰相 李吉甫 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 天宝 年间减少四分之三。 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但是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力量进一步被大大削弱了,普遍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职务,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唐代宗就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而且对藩镇统治下的人民,“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物力为之损屈”,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唐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唐玄宗,善始不能克终,刚猛而不柔顺,过中而不谨慎。
27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艮卦 by ----wxmang
热度 6 燕庐敕 2012-12-4 19:30
艮卦:适可而止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艮山 - 重山艮卦)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大意: 艮的象为山,有静止之意。施于人事,则多侧重于抑止人的邪欲之意。而抑止邪欲,要抓住要害而有办法。 “艮其背”是指抑止欲望要施行于看不到的地方,即不使人看到欲望而心生欲念,就像老子说的“不见可欲,则其心不乱”。 “不获其身”是指人形影相背,行于庭园之间,距离虽近,也是不见其人,比喻不见欲望本身,也即不使人心生欲念,所以无所咎害。 另外一种解释为:以人之身体为例,背为全身脉络会聚,五官百骸之主,能控制欲望止之于背,则全身的动静都可主宰,邪欲就不能在身上发生。庭是指心,能止欲望于心庭,则行为举止,自得约束,其人邪念不出,所以无所咎害。 总之都是要控制或抑止自己欲望和情感,当止则止。 传统解释: 艮卦是由两个三画卦的艮卦组成的重卦。三画卦的艮卦是一阳爻居于二阴爻之上,阳爻性动,阴爻性静,二阴在下静止不动,一阳已升至极位而止,虽然可动也不能动,下静而上止,艮就是止的意思。另外艮除止义之外还有山的卦象,这样艮又有安重坚实之意。 艮卦卦辞意思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君子能够自我控制,不使思想信马由缰,而保持内心的安定,这样冷静行事,当然没有咎害。 “艮其背,不获其身”是指人身以背最为止而不动,又是自身看不见的部位,所以止于背就是止于该止的地方,止其所当止。 “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指两个人行走于庭院,由于背对着背谁也看不见谁。 儒家认为看不到的东西,则自然静止(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背是自己是看不到的,所以是无见,所以静止,所以说“不获其身”。相背的两人虽近而不相见,所以“行其庭,不见其人”。这是比喻背虽至近,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这就是止之道,所以无咎。 人之所以内心蠢蠢欲动,不能安于止,是因为有情欲之累,而采取强制手段抑止一种东西而不管人的内心,那就是缘木求鱼,就不会成功,就会奸邪并兴,则凶。所以艮之道就是“艮其背”,即抑止一种东西于无形,让人看不见,使无欲以乱其心,就自然而止。 所以“艮其背”实际说的是人要止于心无外求,也就是自我控制的问题,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抑制自己不良的欲望,修正己心。 当止则止关键是掌握握止的最佳时间点,止其所当止,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止是自我安止,自我控制,不是靠外力来制止,外在的控制导致的止只是暂时的,只是强装出来的,只有内在的修养提高了,才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纯正而淡泊,永远也不会遭受什么咎害。 序卦传说:震是动也,但物不可以总是动,总有停止之时,所以震卦下一卦是艮。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背),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大意: 《彖传》说:艮为静止之意,也即当止则坚决止,当行则坚持行,动静看审时度势的记过,这才是止的本意,并不是只是一味的停止。 依后天八卦,艮的方位是东北,在时间上是冬春之间,为一年之终,亦为一年之始,是所谓万物成终成始之时,天道运行极其刚健,所以人的行止要效法天道,动静不失其时,则其前途光明。 彖辞“艮其止”就是“艮其背”之意;艮其背是止于其所当止,例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交止于信,都是知止而得其所止,这里的止是坚持。 艮卦上下相对应之爻,都为同性相敌而不相亲,这就是卦辞所谓“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之意。 传统解释: 止是静止,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行止各有其时,时止而止是止,时行而行也使止。所以 “动静不失其时”不仅指静止,也指行动。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有行才有止,有止才有行,止与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 行”,坚持不懈地就是止于行的止。所以这里的“止”就是坚持,就是自我控制。但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事情必须停止,这时就要止于止,即抑止于停止。这里的 “止”也是坚持、自我控制。 所以止之道的要害是时间的把握,无论是行动还是抑止、都要符合时宜,顺势而为,该动则动,该 静则静,抑止为宜则止,行动为宜则行,则顺理而合义,例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交止于信,就是止得其所,止而能止。不合乎时宜,就会 出问题。动静合理义,其前途就光明。 所以“时机”把握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成功需要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把握住顺势而为的时机, 也就是把握抑止之道,这样艮止的道理就会被发扬光大而变得光辉灿烂。所以《彖传〉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也即不管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该行动,什 么时候要抑止,根据自己对时机的判断心中有底,就会感到前途光明。 卦辞是“艮其背”,《彖传》是“艮其止”,所以背就是比喻止,或者说背比喻止的最佳处所。因为背是人体中唯一止而不动而又是自身看不见的部位,这是最为理想的抑止之处,这就是《彖传》的“止其所止”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指艮卦上下两卦都是二阴在下,一阳在上,阴阳各止其所,安然不动,是相背不见之象。初六于六四,六二与六,九三与上九均两两互不相交应,不相应就是“敌应”。所以卦辞才说:“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从变卦看,震卦是得乾卦的初爻,是阳气方起之象,所以动;艮卦是得乾卦的上爻,阳气已终,所 以止(乾卦两个阳爻已经变为阴爻)。一般人认为动静是对立的,而不知动静也是统一的。因为天行无一息停,而有永恒;地运亦无一息停,而有无限,车轮之动有 不动的轴,水流千里也有不动的本。所以动静一体,动静如一,才是现实。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大意 :《象传》说:艮卦上下都是艮,有两山重叠之象,故称兼山。艮又有止象,所以兼山则大得艮止之功。 君子观察艮卦有两山重叠,镇止不动之象,感悟到内心之所思,应当当不逾越本分和职责。(位,指本分所守的职责)。 传统解释: “兼山”是指两山并立。艮卦上下艮均为山之象,如两山相重并立。在《易经》系统中,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都有互相交应的可能,唯独两山对峙,不可能有任何呼应,谁都不作移就,各在各的位置上互不相涉,有抑止之象,象征“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所以说“兼山,艮”。 君子从两山各居其位、各止其所的象中,悟出行事要适得其位,所思所虑也要不越本位,思所当思,虑所当虑,所思所虑一旦越位,就会成为邪欲。 所以艮止也在提醒人要各安己分,各司其职,不越位,不渎职,官不侵职,在《周礼》中就说得很 清楚“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也即要守本分,这就是止。至于《大学》中说得更直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与信”,抑止要适当其位,思虑要切合时宜,不能超越本位,以免放纵。程颐说:“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 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 黄寿祺先生说:杨万里曰:“大哉止乎!有止而绝之者,有止而居之者,有止而约之者。艮其背, 所以绝人欲而全天理,此止而绝之者;时止时行,必止乎道,此止而居之者;思不出其位,各止其分,此止而约之者。”此说指出,艮为止之含义有三:一是抑止邪 恶;二是止于正道;三是止于本分。惟若合而观之,前一义实可统包后二义,即能抑止邪欲,则必能止于正道,止于本分。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大意: 初六居艮卦最下,有足趾之象,就像足趾将动之前停止,不使有失正道,故无咎害。但是初六阴柔失正,担心其能始而不能终,所以告诫应始终固守正道,才能长保无咎。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居位在下,能施止于足趾未动之先,说明其虽阴柔失正,却能不使有失正道之事发生。 传统解释: “艮其趾”是指止于其趾,脚趾处人体之下,人要行动则趾先动,而初六在尚未开始行动时就予以抑止,知不可为,则开始就不为之。止而不动,无意、无必,不逆诈,不亿、不信,可以无咎。 “止”不外乎两种情况,止于行(坚持前进)和止于止(坚决停止),也即应当做的事一开始就要 坚决去做,不应当做的事一开始就坚决不去做。只有这样,才不会招致什么咎害。所以抑止不正当的行为,一定要早,力争抑止在第一步中,把问题或遗憾扼杀在萌 芽状态。否则一旦行为已经产生,然后再去制止纠正,就会事倍功半,吃力也难以讨好。 初六以柔爻居刚位,以阴居阳,是不得正位,力弱位卑又急躁冲动,有悔。但是处于艮止时期,一开始就抑止了,是事情应当抑止而且又能抑止于始,没有动作,所以行为“未失正也”,所以无咎。 但是初六终究阴柔弱质而又有冲动特点,担心其抑止不能坚持不懈,恐其久而有失,所以爻辞才又勉励初六说“利永贞”,要始终守正,坚持不懈,不急不躁,才可以永保无咎。水久澄则泥沙下,心久空则嗜欲消,故利于永远正固。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之“无咎,利永贞”者,在于能止邪于未萌也。郭雍曰:“止于未动之先则易,止于既动之后则难,象言“未失正”者,乃止于未动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此初六所以无咎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大意: 六二阴柔中正,但上无应与,本应上承九三之阳,以拯救九三阳刚不中,危厉忧心之困。但处于艮止之时,六二阴柔力弱,阻止其上行,就像施止于小腿肚上,能行而不得行,不能进而拯救所欲追随的九三,承阳之志难遂,所以其心不快。(腓,小腿肚。随,指所欲追随之人,此指九三)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上承九三之阳,但不能拯救九三之困,原因是九三在上,阳性上行,而六二止于其腓而不得行,欲求九三退而相比,则有所不能。 传统解释: 人的下肢由股、腓、足组成,动止相随,随足而动,随足而止。六二在取象上是腓位,在艮止之时,随足而止(初六是艮其趾)。 六二虽然柔中得正,但处于下卦艮止得中位,在艮止之时,力弱不能上进,又与上卦六五不相应, 没有外力相助,所以六二寸步难行,就像小腿肚被止住了,这就是“艮其腓”。虽然上承九三,且在艮止之时,九三急躁冒进,需要刚柔互济的帮助以便摆脱困境, 但是力不从心,当行而不得行,想动却动不了,这使六二感到非常痛苦,所以其心中不快。这就是《象传》说的:“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而六二想要九三下来相应,接受帮助,九三急躁冒进,刚愎自用,不听,所以是“未退听也”(退听,就是指九三退而就六二。而九三阳性上行,不可能退听六二之拯)。 尚秉和先生说:腓之用在行,“艮其腓”是不行也,然阴以顺阳为天职,仍须随阳,既不可动,又须随阳,进退不能自主,故“其心不快”。听,从也。腓之用在动而前进,“不拯”是不动不前而退听也,然阳在上,义必随行,是又不能退听也。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柔中得位,上承九三,动无不正,却有被强止的情形。故孔颖达曰:“此乃施止不得其所者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大意: 九 三处上下卦之中,是人体中腰的象,“艮其限”就是被拦腰截止,是施止不得其所,有背脊断裂之象,其危厉有如烈火薰灼其心,致其心神不安,进退失据。(限, 界也。指人身上下体交界的腰部。列其夤,指其背脊断裂。列,通“裂”;夤,音银,里脊。厉薰心,指危厉如烈火薰灼其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施止不得其所,就像被拦腰截止,遭遇到危厉忧心之困,如烈火薰灼其心。 传统解释: 九三以刚居刚而不中,处于下卦艮之极,居位上下卦连接之处,以一阳而居卦中,所以象心。这时 艮止,是拦腰截断之象,所以说“艮其限”,在人身则如脊背断裂,使身体上下不相从属而分裂,血脉不通,水火不济,心薰不安,无以自主。这是不当止而止,结 果是或强制其心,或强御其气,皆反为害。心为血气之主,“艮其背”是心止其所,性定而百体从令;“艮其限”是非止其所,心妄而脉络不通,危历薰心。所以显 然是行止不宜,有危惧不安之虑。 九三由于刚居阳位,又无中正平和之德,急躁冒进,偏激偏执,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能审时度势之象,属于不顾一切头撞南墙不回头的特点,所以必然是身败名裂。 从卦象看,九三以一阳而处四阴(初六,六二,六四,六五)之间,有分裂象;又处上下卦两山之间,也是分裂象。分裂则内外不能一致,心身失衡,动止失据。 动止失据必然君臣失调,妻离子散,朋友失义。 止道贵时,一件事情是坚持做还是坚持不做,必须依据时间的变化与地点的迁移而灵活掌握,进退有度,《礼记》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以时当为则为旨,时不当为则不为之。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阳刚得位,正宜慎行,却被止腰断脊。故孔颖达曰:“此亦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大意: 六四居艮卦的上卦,是人身的上体,当艮之时,有艮其身之象。但六四阴柔得正,身不妄动,以礼自守,正是止得其所,可无咎害。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阴柔得正,身不妄动,能以礼自守,所以能自我静止其身,不为躁动,(躬,自身) 传统解释: 六四已经进入艮卦上卦,以阴居阴,位得其正,虽然没有中和之德,但是柔顺谦恭,不会急躁冒进,刚愎自用,所以在艮止之时,能够做到心静守安、抑止自己全身不燥动,当止则止。所以《象传》说“艮其身,止诸躬”。能够自止其身,反躬修己,当然没有咎害。 非礼勿动即是“止诸躬”,而且不但非礼不可妄动,即使事情本身合于礼,但是做事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亦是非礼。所以“止诸躬”是告诫警告之词。 从另外角度看,六四居大臣之位,本来职责是止天下之当止者,但是六四以阴柔而不遇刚强之君(六五也阴柔),所以不能止物,但是六四能够自止其身而止于正,所以也可无咎,明哲保身而已,如果是施政则有咎。 九三的问题是止于下体,不与上交,所以脊背断裂;六四则已入上体,不是上下不接,所以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所以无咎。 .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大意: 六五以柔居尊,虽阴居阳位,但是有柔中之德,能够持中不偏,就像处于口辅之位,而能慎止其言语,能使言之合理稳当,所以无失言之悔。(辅,上牙床,此处指口。言有序,言之合理稳当)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虽阴居阳位,但是居位得中,能守中不偏,所以能慎止其口辅,而无失言之悔,所言皆合理稳当。 传统解释: 六五居君位,是艮卦之主,主天下之止者。但是六五阴柔之才,不足以当此重任。所以只能说说,而不能做什么(大概口才派都是这样的)。 六五以阴柔居阳位,居位不当,本该有悔;但六五得中,柔顺谦恭,刚柔互济,有中和之德,所以能够做到“艮其辅,以中正也”,恶言不出于口,悔恨也就消亡了。 止之于口,是指不妄说,不信口开河,并不是要求永远保持沉默。在言语之时,时当言则言,时当不言则不言,六五居于君王尊位,言不轻发,发必有序,这样就可以免使后悔的事情发生。如果君王言出无序,就会招致咎害,祸从口出。 儒家认为说话要合乎义理,合乎时宜,讲究先后缓急而中节不乱。 上九,敦艮,吉。 大意: 上九居艮卦之终,在兼山之上,以阳居阴,有敦厚之象。能以其敦厚之德,当止则止,而止得其所,故获吉祥。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以敦厚之德,当止则止,止得其所,能止之有恒,自始至终,不迁改其所行,所以获吉祥。 传统解释: 上九居于艮卦之极,抑止已到极点,按照《易经》的一般规律,物极必反,应该由止走向其反面。但从爻象看,上九以阳刚居阴位,刚柔互济,有自抑之象,所以有坚笃于止之象,所以爻辞说“敦艮”。(敦,笃实) 初六的抑止只是无咎,上九的抑止却可获吉,这就是“始止无咎,终止有吉”,这是《易经》系统 强调善始,但更强调善终的原则体现。一般说来,人之止,难于久终,所以一般是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上九能敦厚于终,当然是止道的至善者,所以吉。所以《象 传〉说“敦艮之吉,以厚终也”。《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九三与上九是艮卦中仅有的两阳爻,九三抑止则“厉”,上九抑止为吉。这是因为上九与九三虽然 都居于二阴爻之上,伹是九三位当上下卦体交会之际,在时不当止的时候止,这就是时不当止而止,所以危险得很。而上九处全卦之终,时当抑止,上九抑止了,所 以获得吉祥。这就是时当止则止,适可而止。 小结: 艮卦是用人体各部分来取象的,六爻分别取象于人体各部位。通过不同角度揭示了抑止的不同情况。抑止的原则其实就是要适时 而止,适可而止,止其所当止。 艮卦的“止”并不是简单的停止,“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坚持干什么,坚持不干什么都是止,关键是要“动静不失其时”。所以需要审时度势能力。 初六止于趾动之前,六四自止其身,六五慎止于口,上九敦厚于终止,这都是说的适时而止。适时而止的另一面,则是当行则行,不能静止不变地看待止。所以六二当行而不能行,九三宜动而不能动,说的都是施止不当之义。 因此艮卦所说的止其实是一个启我控制能力,事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做,做就要善始善终,不做就要义无反顾;话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讲就要言之有物,简单明了,不当讲就要哑口无言,不要吞吞吐吐。 儒家认为要做到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言行,首要的是“思不出其位”,思想上要加强修养,经常反躬自省,使自己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而不是被内心的欲望或情感奴役控制。 二、牵强附会--黄陈之争 要举一个不适可而止的例子,最好的还是国美的黄光裕与陈晓的纷争,在这场纠纷中,双方都过激了,适得其反。 2006年7月,永乐跟摩根士丹利对赌失败,国美以52.68亿港元股票+现金收购永乐,陈晓被国美收编,进入国美做职业经理人。2008年11月,由于涉嫌经济犯罪,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被拘。两个月后,即2009年1月,陈晓走马上任,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 这二人有明显的不同,例如黄光裕做事一贯霸道,赌博心态,只需有三成把握,便放手出击;而陈必须有十成把握,才肯动手。 陈晓与黄光裕产生冲突起源于黄光裕入狱。当时国美面临的局面是:主要的合作 银行 都采取了审慎态度,甚至停止了合作。其上市部分的整体授信额度,从60亿元陡降至10亿元,应付票据及银行借贷已达86.57亿元,而当时现金仅为30.51亿元,还面临一笔52亿港元债务的赎回压力,整个资金缺口达30亿元以上,融资成为活下来的唯一途径。 陈晓首先将个人资产和股权进行质押换取银行授信的恢复。 然后在陈晓主导下,国美在黄出事后一个月开始与贝恩资本接触, 2009年6月签订协议:贝恩出资15.9亿元,获得国美可转债(可转为国美10.8%股权),通过增发,可将其持股份额提升至上限23.5%,而黄光裕如果认购能力不足,所持股份将被摊薄至27.2%,其大股东地位危险。 陈晓引入贝恩资本,刺痛了黄光裕,认为这是在争夺国美控制权力。   2009年5月,羁押中的黄光裕听闻陈晓与贝恩资本接触的消息后,接连发出两封亲笔信,信中措辞强硬、明确:公司缺钱,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放弃控制权。 建议不被陈晓接受后,黄光裕为保证 34%控股权,孤注一掷:7月20日,以每股1.705港元价格,通过二级市场大幅减持,套现资金约4亿港元,随后于7月31日以每股0.672港元价格,出资5.49亿港元申购配售新股。最终所持股份保持在33.98%。 紧接着,在贝恩加盟 15天后的7月7日,陈晓宣布国美把占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的股权,授予副总监级别以上的105名高管。以当日每股1.90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激励方案总金额近7.3亿港元,创下了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纪录。 黄光裕为人刻薄寡恩,在他控制时代,股权二就是高压线,即使当时极负盛名的左膀右臂,都无一敢有染指之心,曾经的国美电器总裁何炬就是因为提出股权要求而被黄光裕驱逐。 陈晓的股权激励迅速笼络了上下的人心,将公司整体利益与大家捆在一起。 黄光裕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出信息,反对股权激励。这不但因为不符法律规定而无效,反而导致自己彻底丧失民心。众叛亲离。直到身陷牢狱之灾,手下大将纷纷倒戈反水时才如梦方醒,一再发函承诺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可是已经晚了,所有人都看清楚此人的心胸和贪婪。 陈晓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改变从前扩张门店的发展战略,全年预计将关闭大约 100 家店面((2009年,国美上市公司部分关店189家),进入网络的优化阶段(这正是陈晓当年为永乐制定的战略),缓和与供应商关系,实现合作共赢,长远 发展。陈晓的理由是,门店扩张策略沉淀下了一些亏损且无望盈利的门店,这些门店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和资源。国美2008年第四季度利润率只有0.78%, 降至历史最低。这一策略得到了内部的职业经理人支持,认为关闭亏损的门店后,对资金压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结果时2009年国美销售收入426亿 元,同比上一年减少7.02%,但是净利润达14.09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34.45%,综合毛利率从14%提升到18.2%。这种做法是符合职业经理 人的基本信条的:运营企业目的就是获取经营利润,没有利润,企业便没有生存价值。 而这不是黄光裕的信条,黄光裕不是企业家,而是江湖人士,他的信条是:做企业就是做面子,只要有面子,就能借来钱或搞来钱,企业就能活下去,企业规模越大,越有面子,就越能生存,大而不倒。 所以陈晓的舍规模、求利润战略,自然与黄光裕做面子抢地盘战略发生严重冲突。 黄光裕做面子抢地盘的具体表现就是他曾定下了一条不可违抗的铁规:一定保持规模对苏宁三分之一的领先,一旦苏宁的发展规模达到国美的 90%,那么国美将非常危险。 当然黄光裕的想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目前中国零售业只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打着零售业 的旗帜,做商业地产运营,也即把城市里最好的商业位置或口岸的商业物业整体包租下来,进行整体装修,维护,物业管理,然后招商,提供统一品牌,统一结算和 抱团采购这种外在包装,请各色经销商进驻,通过收取销售提成+保底销售额来获取收入,实际上是各色商品经销商的二房东。目前主要在百货业中大量采用。但这 种模式随着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在中心城区的饱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迟早完蛋是必然的。而且由于采取这种模式长期运营商业地产,这些企业并不具备运营 零售业的基本能力:例如品项配置和品项优化;物流优化和库存优化管理;系统营销和需求引导等等,所以他们是介于房地产开发商与零售业之间的一个业态:商业 地产运营。 第二种模式是目前国内大多数连锁零售商的模式,也即抢地盘模式,通过规模,做到店大欺客,强 迫生产商或经销商让利,有点像山大王收买路钱,因为好的销售网络和场地被连锁零售商占领,生产商自己没有能力开拓地盘,只好忍气吞声,被零售商用各种巧立 名目的收费项目盘剥,零售商以此获得利益。但是这种模式零售商面临的风险是成本控制或者卖场选址一旦不好,巧立名目的收费就不能覆盖成本。这是一种粗放经 营模式,完全依赖于对市场的垦荒,没有真正的运营技术支撑。而且目前一二级市场门店饱和,三四级市场受地区势力抵抗,同时, 海尔 、 格力 、 美的 等企业均在乡镇市场建立了大量的自有营销渠道,难以为继。 第三种模式就是真正的零售业模式,也即通过品项配置和优化引导刺激消费,通过物流配送优化提升物流效率,通过精耕细作控制运营成本等等。这种模式在一些运营治标领先的零售商采用。 当陈晓判断市场需求逐渐饱和,靠拓荒来扩张规模难以为继后,想回归真正的连锁零售业,精耕细 作,提高运营效率,但是他面临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储备,没有运营经验的困境,而市场又不会给他时间来培育,结果就是悲剧。实际上国美现场管理非常混乱,例 如现场销售常常以低价诱导消费者不经国美买单,而直接供货。 所以黄光裕在狱中骂陈晓牺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的方法, 通过“做业绩”,来粉饰国美报表,达到在国美内部和市场上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陈晓的业绩,是通过丧失市场份额达到的,我们因此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之一, 比如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苏宁电器的规模原来只是国美电器的 60%左右,现在正在全面超越,就是明证。(2009年与2010年苏宁销售收入与利润收入开始超越国美,而且实际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 这三件事情使双方撕破脸,最终做出都不理性的事情,偏激极端,适得其反。 黄光裕做的偏激事情是 2010 年5月11日,国美召开年度股东大会。黄光裕以大股东身份,在12项决议中连续投了5项否决票,导致贝恩资本竺稼等3人连任非执行董事的议案未能通过。根 据协议,如果贝恩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席位,国美必须作出高达24亿元的赔偿。黄光裕显然这是为一己私利不顾国美死活。 当晚,陈晓立即召开紧急董事会,以“股东大会决议不能代表大部分股东”为由,驳回大股东的决议,重新任命了贝恩的三个董事。 陈晓做的偏激事情是作为反击,陈晓率领董事会在香港向黄光裕提起诉讼,意在制造舆论效果,将黄的案底在公众面前再次抖出来,让投资者们对黄的所作所为彻底失去信心。并在 6 月24日向记者说:“近20个月过去了,这时的国美已经与2008年11月黄总出事时有了很大差别,现在的局面是由董事局和管理层来控制的,要想回到20 个月前是不可能了。”“董事局目前空前统一,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让大股东出局,只不过碍于昔日的情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黄光裕始终没有看清楚结 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让一个经济罪犯再在上市公司发挥重要的支配作用。” 2010年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之后,陈晓、贝恩、管理层寻求与黄家和解,不要再继续打仗,11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邹晓春与黄燕虹进入董事会。2011年在3月初的国美年度大会,陈晓和贝恩董事均未出席,而杜鹃则在会上发言,要求控制公司管理。 陈晓的离开是早晚的事,因为资本要牟利,而在在对抗局面下难以实现,所以陈晓并无长期对抗黄光裕的资本,因为黄光裕认为陈晓做法不符合家族利益,不退出不与投资者合作。 而 2010年8 月下旬,陈晓与贝恩翻脸。陈晓领导的国美董事会公布了一个“未来5年新增700家门店”的谨慎扩张计划,而苏宁的计划则是“未来10年新增3000家门 店”,这就意味着国美家电连锁龙头的地位将被苏宁取代,资本的利益受损。同时黄光裕威胁将其持有的372家未上市门店从国美割裂出去,陈晓未经董事会表 决,便回复黄:“你们把未上市门店拿回去自己经营吧”。这对期待早日套现的贝恩来说,从那时起,陈晓就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价值破坏者了。当陈晓成为高位套现 的最大障碍时,贝恩的唯一合理选择便是放弃陈晓。当他被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二股东贝恩视为共同的敌人时,他被迫离开的命运,就已经无可避免。 2011年3月9日陈晓退出国美。 陈晓离开国美后,接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朗朗采访,曝光了国美的潜规则,违反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陈晓说:对供应商来说,国美收取的费用最高,从总部到柜台,每个环节都向供应商收费,包括大量灰色收费,即使海尔、西门子,每销售 100元也只能从国美拿到55元回笼资金。而最弱势的小家电企业回笼资金拿得更少,帅康每销售100元,只能从国美回笼25元。 虽然国美电器经常以低价促销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实际上其销售价格都已经失去了 以往的竞争优势,不仅比电子商务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他同时表示,国美电器内部巨大的财务漏洞也是问题,国美电器从总部到大区,再到分公司,甚至 门店和柜台都成为了收费点,除了总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应商还要与国美各个层次的领导交纳相当数量的费用,导致供应商不堪重负。国美电器的很多较好门店 一个普通的柜台主任每年从每家供应商处获得的收益都超过万元,这样的财务黑洞可谓惊人。 他手中持有的国美电器股票也将很快卖掉,因为国美电器的股价不可能再涨了,从机构云集的热门股票到现在成为散户的集中营,国美电器的股票在投资价值上没有前途。 这导致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结束。离开国美后,陈晓以小股东的身份投资了其老部下束的明巢实业家居用品连锁公司,西门子中国区前销售总监吴建科的服装企业,在国内网上二手车租赁的 51汽车网等等。 杜鹃刚刚回到国美,仍然采用黄光裕的战略,目标是:2011年扩张480家门店(实际只完成了282家),重点拓展二三线城市,重新改造门店,电子商务销 售20亿--30,到2014年,国美的门店数量到2000家,销售额2400亿元。此时黄光裕仍然认为中国家电零售市场,仍处在跑马圈地的粗放阶段,包 括百思买、国美乃至沃尔玛在内的零售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网络的规模效应,等客户忠诚度形成了,方可以优化网络。 在 2011年三四月,国美就新开150家门店,全年净增门店390家,不少门店依然开在本来已经严重饱和的一二线城市。 但是形势比人强,黄光裕判断失败了。 2012 年第一季度,国美当季营业收入仅为苏宁的三分之一强,在单店盈利和至电商发展上国美均已全面落后苏宁,国美2011年营销费用同比上涨35%,但其年营业 收入仅增长17.5%。2012年7月底,国美电器进行业绩预警,其公告称由于销售收入下滑以及电子商务业务亏损,2012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这是 上市八年以来首次业绩净亏损。股价7月25日开盘后一度暴跌18%至上市以来最低的0.62港元,最终以0.65港元收盘,而7月26日再次下跌6%至 0.60港元,而市值一度跌破100亿港元。高盛预期2012年全年国美电器同店销售收入将同比下降25%,2013年将继续下滑。 国美电器把八年来首次业绩净亏损归结为两点:销售收入下滑和电子商务亏损影响。 其实核心问题是卖场需求饱和,地租成本过高(目前国美已经无力支付一些地方的租金,国美电器 2011年年度就需要支付26.2亿的零售店面租金,而租金一般每两年或三年就会递增一次),卖场模式盛极而衰(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而2011年全年增速16.9%)。 一国美的高管认为:如果坚持陈晓推行的提升单店赢利能力的策略,而不是继续推行黄光裕时代的狼性粗放扩张策略,也许今天就不会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可惜没有后悔药。 杜鹃无奈之下,想炒冷饭,重回陈晓模式,决定关掉表现欠佳的店铺及削减经营面积,目标是 2012年底经营面积减少10%至15%,涉及门店170到250家。其关店参考的指标是资金销售比,这与2009-2010年陈晓主政期间关店的标准几乎一样。结果大势已去,只能悲剧。因为靠压榨供应商挣钱不是长久之计。 美林认定国美业绩下滑是“销售结构性问题”,也即现有门店连锁销售模式风光不再。而且美林还认为国美领导层的执行管理能力“也让人关注”。而作为国美电器战略投资者入股的贝恩资本账面亏损超过 46%。(2011年8月份,贝恩资本投资18.04亿港元,2011年8月15日,国美电器股价收报于3.79港元,贝恩资本每股净赚2.68港元,贝恩当时变现的话,可赚取约45亿港元, 投资 收益率达249.45%。2012年8月15日收盘价0.69港元,相比于2011年8月15日的3.79港元/股,贝恩资本浮亏51.98亿港元。相比于贝恩入股国美的成本价1.108港元,贝恩资本浮亏7.3亿港元)。摩根大通持股比例则从6%下滑至5.68%。 进入电子商务,国美仍然看不到前途,因为国美的后台全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的,比如售后、物流、安装等,而苏宁在这方面都是自己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物流效率上,国美就无法对抗了。因为国美并不理解电子商务成功的核心是物流效率+结算效率+品项配置优化。 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得适可而止,都不能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震卦 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转危为机 by wxmang ...
热度 5 燕庐敕 2012-11-25 10:24
震卦: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转危为机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震雷- 重雷震卦)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大意: 震,就是动。震卦象征打雷导致万物皆感惊惧引起的震动,是一种心理震动。比喻人事,就像君王号令威严,震慑天下,万民顺服的那种心理:震撼而畏服。儒家认为这样就会万事可致亨通(因为都是顺民),就能欢笑连连。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就是雷威震动,天下震慑,万物谨慎,莫敢妄为,然后可获致安福而欢笑连连。 比喻于政治,就是君王号令如雷威震动,惊闻百里,则全国整肃,社会安宁。“不丧匕鬯”是指君王可常保宗庙祭祀,社稷平安。(虩虩,音细细,恐惧貌。哑哑,音饿饿,欢笑声。百里,比喻地域宽广。匕鬯,比喻宗庙祭祀之意。匕,音比,古祭祀时盛食物之勺。鬯,音畅,祭祀用酒) 传统解释: 震卦的上下卦均为八卦中的震卦(三画卦),卦形都是一阳生于二阴之下,阳欲动而上进,与阴相激,有震动之象,所以称为震。震不仅有震动而惊惧之义,而且有雷的震奋之象,不仅仅是动而已。 震的象是雷,是天之威动,惊惧以威,所以震是心理震动,是一种恐惧,震撼,震震撼会导致人奋发,奋发就能上进,就能肃整怠慢,恐惧会导致人不敢为非,会保安祈福,会反躬自修,修养身心就可以亨通,就会笑语连连,所以震则有亨。所以震卦特点是亨通。 “震来虩虩,笑哑哑”是指震雷打来,有人平时气宇轩昂,但是惶恐畏惧;有人平时不敢自宁,小 心谨慎,这是一种惧(但并非是胆小怕事,是对任何事都审慎对待,不敢掉以轻心),正因为在思想上对外在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在行动上谨小慎微,所以当真正地 突然遇上重大亊变,反而能从容不迫,能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所以人生是辩证的,这就是《易经》的精髓。 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对没有思想准备的人,是一种突然而至的恐惧,就像从来没有过挫折的年轻人面对危机,经常会彻底精神崩溃,而不管平时表现得多么意志坚定,雄才大略。但正如暴雨有时会形成洪灾,闪电也可能造成火灾,然而这些都是生活一部分,都是必然的结果,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 狂风暴雨都是正常生活一部分,最后都将云开雾散,生机勃勃。在风雷激荡的岁月,在危机重重的时刻,没经验,没准备的人可能会失败,但同时也可能会遇到各种 意想不到的机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人随时保持震惧,就能达到亨通。这种震惧实际是对危机或困难谨慎和预防,而不是恐惧。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进一步补充了“笑言哑哑”的意思。天上虽然打着响彻百里的雷,许多人 都为之震惊而恐惧不已,但是正在主持宗庙祭祀的人却从容不迫,丝毫不为所动,祭祀照样顺利进行,这是何等的涵养。而这个主持祭礼而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 容不迫的人就是能够身负重任的人。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大意 :《彖传》说:君王的严厉号令,就像雷声震动,可以惊骇怠惰,整肃散漫,所以可致亨通 “震来虩虩”是指雷威震动,大家因恐惧而行事谨慎,所以可获致平安幸福。 “笑言哑哑”是指能戒惧而知谨慎,而后能享有幸福欢乐,进而彼此劝善,而后人人能遵章守法。 “震惊百里”是指雷威震动,远近百姓皆受其震慑,所以国家安定、社会安宁。(“不丧匕鬯”)则是说明当国君出行巡狩时,长子亦能掌握政权,代为祭主,长保宗庙、社稷之祭祀。(则,法则、规范) 程颐、朱熹都以为此段彖辞,脱“不丧匕鬯”四字。 传统解释: 卦辞已经解释了震卦的要点就是亨。能恐惧、自修、自慎,就可以得到吉祥,能恐惧而后当然就安分守己,遵纪守法,这就是自处有法则,有法则则安而不惧,这就是处震之道。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是说人遇危难之事而生恐惧之心,也因此而使人反躬修己,审慎警惕,如 此则因恐惧而反致福泽。“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是说由于恐惧而知谨守法则,然后致福而欢笑。“惊远而惧迩”是说雷震及于百里,远者惊,迩者惧,遇震惊百 里之雷,无论远近,都势必会恐惧。在方圆百里皆惊惧的炸雷声中,君主的长子若能有“不丧匕鬯”的修养和气度,从容不迫,处变不惊,那么在君主外出之时,就 可以留守宗庙社稷,悠然自如地处理政事,主持祭祀典礼。 《彖传》讲的就是由震致亨的道理,因为恐惧而导致顺利。同时担当重任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要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只有这徉,才可以担负起国家或历史的重任,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从而扭转乾坤。 儒家认为:君王需要有雷霆之怒,保持其惊远惧迩的威信,这样才能提醒人心,使大家敬慎警觉,不敢以怠忽而失职守,威能播广,则就能下服者众,就可以守宗庙社稷。这就是儒家宣扬的畏天之威。(另外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爱人,这就是恩威并重) 殷代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不专门传长子。文王时代改变,以震长子为不丧匕鬯,后定为同室传子之法。 黄寿祺先生说:淮南子、尧戒云,“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此说明凡事要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自古圣贤未有不“忧勤惕厉”者也。同时并阐明震卦之雷动震惧,可致亨通之道理。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大意 :《象传》说:震卦,上下卦都是震雷,有雷声相续之象,所以说“洊雷”。震与坎的卦象相似,坎,是“水洊至”;震,是“洊雷”,指雷声相续而至。 君子观察震卦雷声相续而至,有威震天下之象,感悟到应当畏天之威,惧雷之怒,而能自我修身,省察己过,遏人欲以合天理,则事事可致亨通。(洊,音健,相重、相续也) 传统解释: 震卦是震下震上,由两震相重叠而成,而震的喻象为雷,上下皆雷,所以说是洧雷。 君子从天上接连滚过的响雷中,感悟到应当恐惧天威,进行自我修省,“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 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这个与卦辞“震,亨”的意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恐惧才能导致顺利(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或者说淹死的都 是胆大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无知的胆大只能失败。这也是君子自身必须具备的素养。 震的意思有三:天之震是雷,事之震是忧患;心之震是畏惧。儒家认为:人心非震不惕,君子畏天 之威,恐生于心,惧见乎象,才能反躬自省,修身养性,省察其过,使事事合天理,使事事遏人欲。就算是震不来之时,而恐惧修省没有间断时候,就像人心中存有 连续不断的震雷在时时刻刻警告自己。人在颠沛流离之时,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恐惧,而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候,人会有内忧外患的恐惧,只有始终戒惧才乃 可免祸而致福。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言“恐惧修身”,即卦辞所谓“震而后亨”,“虩虩然后笑言哑哑”;“震惊然后不丧匕鬯”之意。亦与彖传所谓“恐致福也”,其义相同。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大意: 初九阳刚得正,处于震卦初位,虽然阳刚上进,但是位卑力弱,只能耐心等待。在惊雷来临时,开始是惊恐万状,然后是慎始惧初,有谨守勿用之象,所以能够先恐惧,然后修省,最后欢笑连连,而获吉祥。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处震卦之初,是能慎于始而惧于初之象,能够因恐惧而自我修省,所作所为能遵循法则而行,所以最后致福,能欢笑连连。 传统解释: 卦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并列关系,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平日松懈自己,没有恐惧的 人,当震雷炸响时却恐惧不已,无听适从;一种是平日不敢自宁,谨慎戒惧的人,当震雷炸响时反倒镇定自若,谈笑风生。而初九的爻辞,说的是第一种人,是希望 这种人由于对震雷的恐惧而能修己省过,从此不敢自宁,谨慎成惧,做到这一点就能如同第二种人,当危难到来之时能够镇定自如,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获得吉 祥。所以震来知惧能修身则无患,因为惧于心思虑必慎其始,则不违于道,惧于身则进退不履于危,则百行不罹于祸。所以初九震来而致福,是因为慎于开始。 卦辞“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补充说明卦辞“笑言哑垭”的,也是说的第二种从容不迫的人。而初九爻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承接关系,说的是前一种人前后的发展。也即只有改变平时大言不惭,得意忘形的态度后,小心谨慎,戒惧自己,修己省过,才能“吉” 平日戒慎自惧,做事不掉以轻心,当危难来临之时,则能镇定自若,这种涵养君子应该基本具备。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大祸临头,才想起要恐惧修身,省察己过,这时是无用的。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大意: 六 二以阴柔乘于初九阳刚之上,当雷威震动而来时,心生危厉。有丧失大量财币而避难之象,但六二阴柔中正,虽遇危厉而能固守其中正之道,不顾财币损失,而避登 于高峻山陵之上。不用追逐,过不了七日,财币自可失而复得。(亿丧贝,谓大量丧失财币。亿,大,多。贝,古代货币。跻,音积,攀登。九陵,指高峻山陵,九 为阳数之极)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因阴柔而乘于初九阳刚之上,初九为震主,当雷威震动而来时,首当其冲,而心生危厉。 传统解释: 《易经》体系认为阴凌驾于阳之上不吉,所以六二的处境很不利。六二以阴居阴,居中得正,本应 无悔,但初九是阳刚得位,刚猛向上,而且象征震源,有威骇怠懈,肃整惰慢的责任。六二居中得正,柔顺自谦,善于处理与强者关系,但初九有雷霆万顷之势,看 起来势不可挡,六二又乘凌在上,这意味着阴阳颠倒,违反天道,故前途危险,震来则危,所以必丧其所有,亡其所居,根据爻辞,六二为了平息乘凌初九的问题, 将会失去很多财产,不过破财消灾。所以说“震来,厉,亿丧贝”。 而爻辞说“震来厉”,这个“厉”不是外在的危险,而是指内心认识到有危险而产生的恐惧。而且六二得中位,有中德,所以能够处理与初九关系,不至于产生后悔局面。 “跻于九陵”是指六二为了避祸,只能远避,攀登髙高的九陵之上避祸。而且六二柔顺谦恭,能够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心中具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所以,足以自守,所以不求外力帮助,也即“勿逐”而自得。“七日得”是卦六位,七就是新的开 始,也即时过事已,则一切将恢复正常,失去的也能回来。 这就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歩海阔天空,最终什么也不会损失。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因乘刚而有危厉,因危厉而知警惧,遂能慎守其阴柔中正之德,不恋所失,终能失而复得,此即“恐惧脩省”“因恐致福”之义。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大意: 六 三阴居阳位,居位不正,当雷声振蛰,万物甦醒之时,有不胜雷震之象,但是六三不乘刚,上又承阳,能因震惧而自我修行,奋发有为,所以尽管雷声震惧天下,可 无灾眚。(苏苏,谓万物甦醒。苏,同“甦”。眚,过。另外一种解释震苏苏是雷震导致恐惧。震为惧,苏苏,神气缓散自失之状,疑惧貌)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阴柔不中,居位不正,在雷声振起蛰,万物甦醒之时,有不胜雷震之象。 传统解释: “震苏苏,位不当”是指六三以阴居阳,居位不正,处不正,有急躁难耐之象,平时都不能安稳,何况处于大震状态?所以震惧而惊恐万状(震苏苏)。 但是六三下不乘刚,上又承阳,有刚柔互济之助,如果因震惧而能去不正而就正,怀着惊惧之心谨慎前行,终日修身省己,则可以无过。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下不乘刚,上又承阳,虽不当位,却能怀危惧之心而慎行,终日惶恐修眚,遂可避免灾患。赵光大曰:“天下不惧有忧惧之时,而患无俢省之功,若能因此惧心而行,则持身无妄动,应事有成规,又何灾眚之有?” 九四,震遂泥。 大意: 九四阳居阴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又陷于上下四阴之间,阳德不足,当雷威震动之时,惊慌失措,无所作为,有陷落于泥潭之中不能自拔之象。(遂泥,指陷落泥潭不能自拔。遂泥为连义词。遂,音坠,通“坠”。陷落。泥,音溺,沉滞)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虽具阳刚之质,但深陷于阴气之中,雷威虽能震动,然还不能观大而发达,所以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传统解释: 九四与初九同样居于震卦之下,初九可以获得吉祥,而九四却有艰难的困穷之象,是因为初九是以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得震之本象,是雷震之源,所以初九的爻辞得以与卦辞之旨相合,福与卦同(即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也),小心谨慎九能获得吉祥。 而九四却以阳刚之躯居阴柔之位,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刚健之道,况且陷于四阴之中,向前行进不了,向后退守也难,所以九四的爻辞是陷于泥潭中。而且九四则一阳动乎四阴之中,震变成坎,无“震远惧迩”之威。 九四以阳刚处上卦震卦初位,有动的象,本来有解除其他人恐惧的机会,有光亨之道,但是阳居阴 位,失位不正,优柔寡断,失刚健之道,无中正之德,又处四阴之中,居恐惧之时,不能自振奋起,位不正不能除恐,使物安己,这就是“未光也”。所以最终深陷 泥潭不能自拔,也即“遂泥”。 所以古人说:处震惧而莫能守,欲震动而莫能奋,岂复能光亨也? 所以九四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的才能为环境所削弱,不能乘势而为,所以纵使是阳刚君子也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和处位才是。九四因处境不好而痛失刚健之道,又陷人阴柔小人的包围之中,所以空有冲天志气,也无法得到施展,其本来具有的刚阳之德更是无法得到发扬光大。 黄寿祺先生说:震之义,在于“恐惧脩省”、“因恐致福”,若六三、九四均失位,而六三能承阳慎行,故获无眚;九四则阳居阴位,自削其刚,又沉陷于众阴之中,故惊慌失措而不能有为,有颓萎不振之象。此象传所以言“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大意: 六 五阴柔居尊,上往则遇阴得敌,下来则乘刚有失,所以上下往来皆有危厉。但六五有柔中美德,能以危厉戒惧之心,慎行中道,不敢冒然往来,所以能万无一失的保 有宗庙祭祀,即卦辞所谓“不丧匕鬯”之义。(亿无丧,大无丧,万无一失的意思。有事,指保有宗庙祭祀之事。事,指祭祀之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有事在中,大无丧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往来皆有危厉,所以能够心存危惧,恐惧脩省,所以最终因恐致福。而且六五能慎守中道,所以能万无一失而保有宗庙之祭祀,保有人民的拥护与国家的安全。 传统解释: 从爻位来看,六五以阴居阳,是为失位,有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象;处震之时,下又不得二位之应,孤立无援,势单力薄;又乘九四之刚,受到反击;往上则遇到上六,同性相斥,又遇敌人。是往来都有危险,陷入进退两难困境不能自拔的象,所以爻辞说:“震往来,厉。” “亿无丧,有事”是指六五虽然以阴居阳,居位不正,但以柔居刚又得中,是有中德之象,所以能 够持中求正,不偏不倚,又有至诚之心,所以能坚持心存危惧,谨慎前行,同时也能慎守中道,有中和之德,所以当危历乃来临时.能够万无一失,还能长保祭祀之 权。这也是《象传》说的“危行也”和“其事在中”的意思。无丧就是指“不丧匕鬯”,也即宗庙祭祀不会受到损害,象征国家没有大事。《春秋》凡祭祀都说“有 事”。危厉其行,即“恐惧修行”。 所以六五正体现了“震,亨”之意。由于六五能够“震来虩虩”,所以才能“笑言哑哑”和“亿无丧”;由于能够“不丧匕鬯”,所以才能“守宗庙社稷”而“有事”。这就是面对危难,既小心谨慎,又积极进取,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无所畏惧。 其实这里也有另外一个道理,六二是臣,所有的只是财产而已,所以可以舍财免灾,而六五是君王,所有的土地、人民、社稷,无一可丧失,所以要想免灾,不能逃避,只能面对,以危惧之心,守中而行。所以古人说:自古圣贤未有不“忧勤惕厉”者也。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爻阴柔居尊而处震,凡一举一动均能戒惧危厉,慎行中道,故“无丧、有事”。此即象传所云,“危行”、“其事在中”之义。熊良辅曰:“震往亦厉、来亦厉,皆以危惧待之,故能“无丧、有事”,盖不失其所有也。此卦辞所谓“不丧匕鬯”,能主器以君天下者与?”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大意: 上六阴柔处震卦之极,过于震惧而不知所以,致有精神消索沮丧、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的情状,以此惊恐不安精神状态前往处事,必有凶险。 但是上六如果在雷威震起,仅及其近邻而未及其身之前,能及早戒备,恐惧修省,则可无咎。 而当身处震惧之极,必多有疑虑,很难与外物相合,所以不可急于谋求阴阳应合,以避免因意见不合,而有言语上之争执。(索索,指精神消索沮丧之状。矍矍,音决决,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之貌。婚媾,谓谋求阴阳应合。有言,因意见不合而有言语上争执)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处震之极,震惧不已,以致有精神消索沮丧、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的情状,说明上六心中未得处震之道。但是上六如果能够借镜于近邻的震惧经验,能恐惧脩省,提前有所戒备,这样就会虽有凶险而终无咎害。 传统解释: “震索索,视矍矍”是指上六面对震动之雷,极为恐惧,以至于两腿筛糠,不能前行半步,左顾右盼,进退彷徨,而心神不定。在这种惊恐万状的精神状态下如果冒然前进做事情,不顾现实,必定凶险无疑。 但如果上六预先作好准备,有备无患,就会“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也即上六如果能在震动尚未震及其身而仅降临到邻居身上时,就提前戒备,就可以免除灾祸,不会招致咎害。 “婚媾有言”是指上六以阴柔之质居震卦之极,势必会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所以上六才会寸步难移,当然不适合做任何事情。“婚媾”是指阴阳相合,处于震卦之极,这种阴阳相合的行动肯定不适合,婚媾必然导致言语纷争,结果必然是“征凶”,所以告诫不宜做任何事情。 上六虽然阴居阴位,得位,但是处于震动之极,物极必反,过中而不得中,未得中道,所以险象环生。 但是上六因为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也即《象传》说的“虽凶无咎,畏邻戒也”,所以上六能够躲过劫难,获得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于居惧极有凶之时,能勉以因邻之震惧,而预为修省,则可无咎,其诫意至为深切。郑汝谐曰:“人之过于恐惧者,固无足取,若能于举动之际,覩事之未然而知戒,亦圣人之所许。” 小结: 震卦讨论的其实是人生态度,人面对危机的态度,面对顺境的态度。震卦的《象传》中“恐惧修省”很好地概括了全卦的卦义,揭示出惶恐惊惧与修身省过之间的关系。 震卦六爻展示了震动惊惧的不同情况,初九知惧而得福;六二守中,失而复得;六三惶恐不安,能慎行免祸;九四过分惊惧不能自拔,深陷泥潭;六五“危行”而保尊位;上六知惧而预先戒备逃过劫难。 所以震卦的卦旨就是知戒惧可以免祸。在“震惧”的原则上,谨慎前行,就可以得到亨通。这也就是如何化危为安的道理。当然知戒知惧并不意味着畏缩不前,而是周密计划,细致准备,这样一旦遇事才可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胆小怕事或裹足不前与谨慎戒惧是不同的。 二、牵强附会--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地球上最具有危机意识的人群,非日本鬼子莫属,有时甚至到变态的程度,这种这种危机意识,虽然也使他们抓住了几次机会,例如 70年代能源危机,就使日本汽车业成长壮大起来。但是总体来说,防卫过当的结果,不但增加国家运营成本,也失去奋勇拼杀的勇气。所以过犹不及,并不是所有 戒惧警惕,敬慎小心,都能转危为机的,有时适得其反,过于小心反而丧失脱困的机会。 日本的危机意识一方面来自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来自吸收的中国儒家思想,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 , 再加上政府也经常用资源匮乏、生态危机、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等等问题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导致日本人普遍有防卫过当特点,以至于相当抑郁和悲观。当然日 本人经常自我赞美这种防卫过当为冷静、谨慎、自省与忧患,但是物极必反,忧患过头了,就成为绝望,面对真正困难,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只能坐以待毙或妄想 上天恩赐。日本的长期走不出经济危机阴影跟这个心态也很有关系。例如从日元升值、泡沫破灭、平成萧条后,就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必然导致其喜欢储备物资,当然也导致其国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日本 99%的石油、73.3%的煤炭、99%的铁矿石以及100%的镍、锰、钛等稀有金属均依靠进口。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导致所有的重要物资都实施储备制度。 而石油储备是重中之重, 1975 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备法》,规定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为全国90天的消费量,所有从事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商社和从事石油提炼、批发的企业必须储备70 天消费量。到1996年,日本已经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海上油罐、半地上油罐和地下洞库),共储存石油或石油制品超过了5000万千升,民间共储备 石油1700万千升,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可供日本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 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天然气和铀也是重点储备。 1998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天然气储备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过,天然气储备由民间企业唱主角,承担储备50天的需求量,国家承担30天需求量。储备量已经达到。 目前日本至少已经储备了 30.41万吨天然铀,可供日本全国使用20年。    法律规定的大米储备量为全国 3个月的消费量,大约在150万吨左右。小麦为全国2.6个月的消费量。饲料为1个月的消费量,大豆为20天的消费量。实际日本的粮食储备大约能够供全国消费6个月左右。    此外铁矿、钒、铬、锰、钴、镍、钼、铂、银、铜以及钨等其他稀有金属矿都是战略储备物资。 那么这个防卫过当的民族,面对真正的危机考验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系统管理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能力。 例如 70年代初 期,日本遇到“尼克松冲击”、“日本列岛改造论”、“第一次石油危机”,日元汇率、国内物价、企业成本的迅速攀升,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日本在美国支 持下,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的长期高速增长,70年代初日本完成工业化。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 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 到17%) “尼克松冲击”是指美国政府为应付越南战争带来的社会失业和通货膨胀,减缓美元暴跌危机,于 1971 年8月发表了“经济紧急对策”,宣布放弃金本位,对黄金不挂钩,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 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 为16.88%(自1949年以来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低汇率已持续22年)。 “日本列岛改造论”是指 1972 年6月,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首相田中角荣认为日本未来目标在于调整高速增长带来的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消除农 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过大差距,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 大规模开发,结果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 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抢购土地的风潮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相呼应,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物价上涨。1973年日 本通胀率达到了两位数。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指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全球油价上升,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8美元涨到11美元,涨幅达4倍。1973年二季度,日本消费者物价较前期增长率 达到了12%。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批发物价和消费者物价分别上涨了30%和2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 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大藏相福田纠夫首先说服田中角荣首相叫停“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并迅速出台强硬的抑制政策: 1、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 2、采取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从1973年4月至1974年3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央行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 3、强化“窗口指导”(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行干预和限制,包括城市银行、地方银行、长 期信用银行、互助银行和外国银行。结果城市银行的贷款额在1973年4月--6月停止增长,7月--9月转为负增长,10月--12月资产资金供给总额也 开始下降。1978年CPI终于降至3.8%的正常水平) 结果企业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日本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高耗能行业失去了竞争力。 到 1975年,日本政府决定:加强水力发电能力,实现年均3.4%的增长;开发地热,年增长数达到39.7%;提高原子能发电能力,实现年均增长32.3%;以提高处理公害的技术为前提保证,增加煤炭等非石油能源的进口。目的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特定萧条产业稳定临时措施法》,把钢铁、铝精炼、化学纤维、造船、氨制造、纺织等14种产业定为结构萧条产业,决定去产能过剩,政府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为处理过剩设备提供必要的融资。 1978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产业升级,填补萧条产业去过剩产能留下的产业空间,颁布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将机械、电子、软件开发三大行业列为政策扶持重点,指定电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88种设备或机种为政府财政援助对象。 因石油危机而因祸得福的是日本汽车产业,油危机之后汽油价格上升,对低燃料的小型汽车的需求快速增长,日本汽车的份额因此迅速扩大。日本的汽车生产辆数在 70年代后半期持续稳定增长,到70年代末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美国相抗衡。 但是上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的后遗症还是很大,对日本企业最大的冲击在于打击了企业通过 间接金融筹集设备投资资金的积极性,企业关注的重点从原先的扩大设备投资事业转移到了通过节省能源和节省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行 业出现了为了削减成本而废弃设备的现象,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以至于影响到 80年代后期的银行生存,一批世界名列前茅的百年老银行倒闭或被兼并,当时震动世界(例如1994年12月,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倒闭,1997年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倒闭,而被并购的大银行比比皆是)。 再一个说明日本人防卫过当,悲观导致失误的例子是最近的。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广义货币M2年增长率不到10%,物价一直维持在低位,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 1986 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 (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 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也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 1986 年到1989年,日本地价和股价在这段时间里的疯狂上涨,到1989年底,日本股价上涨了三倍,公司股票总市值超过美国,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却 是日本的两倍,土地价格更是离谱,在泡沫的最高峰,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一个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 国全国的土地价格。 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成为日本经济的转折点,以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日经指数下跌近78%。 紧接着是地产。 1991年地产泡沫破裂,10年后,土地价格基本回到了泡沫产生前1985年的水平。 日本人将 1992 年--2002年称为“失去的十年”,这期间,日本名义GDP增长率不到1%,(除自1997年第二季度之后的四个季度外)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 0.2%,1998年跌落为-0.6%。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GDP平减指数均为负增长,失业 率从2.1%上升到5.4%,工薪阶层的实际月收入逐年下降,例如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 从 1991年开 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为1.48万家,1997年达到1.64万 家,1998年有1.92万家企业破产。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 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银行坏账超过6000亿美元。 而这期间,日本政府判断失误,日本央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认为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此时,日本的 CPI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前几年日本前央行行长来中国金融学会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现在大家的共识是日本政府应对失误,过于悲观,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面对未来恐惧,恐惧通胀,恐惧财政赤字,没有担当。老想防患于未然,结果顾此失彼。因为从来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只能两害取其轻,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情。 因为日本曾经有摆脱困境的机会。例如日本在 1991 到1995年因为在公共建设工程上的万亿美元投资,使1996年GDP 增速一度达到3%,1997年,日本政府判断失误,误将稍见起色的经济形势看做经济已经走出景气低谷的标志,而且财政赤字的压力,使决策者胆怯了,不敢再 坚持既定政策,开始缩减开支,提出财政重整计划,桥本龙太郎首相实施增税,以降低预算赤字,从而使日本经济从1997年又开始急剧恶化,结果前功尽弃。 于是日本政府又恢复了赤字开支, 1998年日本实施了一个新的大规模公共建设工程,经过三年频繁的政策摇摆后,到1999年,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了复苏的曙光,实际增长率重新回到了3%左右。 这时日本政府再次判断失误,对前途的悲观和恐惧,导致他们在错误的时点再次决策失误,担心通胀压力, 2000年8月,日本央行在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很大时过早结束零利率政策,上调利率,又一次将经济复苏势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其实,日本还有其他选择。克鲁格曼就认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让通货膨胀率高一点,因为只有 这样能帮助我们摆脱流动性陷阱这个大麻烦。日本央行前总裁速水优说:“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 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这是在推卸责任。这就是防卫过当的必然表现。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表现形式是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谨小慎微,担心未来,甚至悲观绝望(某种程 度成为其价值观的基石)。当然日本的危机意识应对灾难等突发性事件有一定的准备功能,那就是无所谓,麻木,表现出来就是不惊慌失措。在去年的大地震海啸和 福岛核危机中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民族的绝望。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升卦:顺杆往上爬 by wxmang
热度 19 燕庐敕 2012-10-20 22:25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巽风 上坤地- 地风升卦)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大意: 升, 上升,晋升,进而上。升卦象征进升之意,卦象是下卦是巽,是逊、上卦是坤,是顺。谦逊而和顺,则利于进升,有至为亨通之象。但是卦中阳爻不当九五尊位,无 刚正之德,则未免忧虑,所以宜于出现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的大德之人,辅国理政,则国泰民安,无须烦忧。又当南向朝光明的方位前进,必能畅行无 阻,进升光明之境而获吉祥。(用,宜,利。大人,大德之人,指九二。南,离卦方位,离日代表光明。说卦传说,离卦为南方之卦,象征光明,古圣人南面而听天 下,向明而治,即取南为明之意。) 传统解释: 升卦是萃卦旋转180度得到的。萃卦之后为升卦,是因为荟萃就是聚,物集聚必然增高,增高必向上,所以,荟萃后必然上升。升就是上升,顺势而升,势是趋势而不是权势。 从卦象来看,升卦下卦为巽,为木,上卦为坤,为地,木在地下,必然要日渐生长增高,所以上升长高是必然的。而且升卦是下卦是巽(谦逊之象)外坤(柔顺之象),所以进而无阻,所以“元亨”。 所以升卦卦辞十分吉利,因为任何事物处在上升的阶段,必然是非常亨通的。卦辞就是说大人(道 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处在升时,必然才智和道徳都能得到很大发展,必然能得到国家的任用,没有志不得遂的忧虑,这时只要勇往直前去开创全新的事 业,必获吉祥。这是一个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是一个顺畅无忧,蓬勃向上的时代,个人能够充分体会到幼苗破上而出,成长为栋梁之材的喜悦。这里的大 人一般指九二,九二刚中得应,阳刚上进,中正平和,诚信服众,无君位而有君德,当升进之时,必被重用。 南征吉的意思是巽位东南,坤位西南,由巽而升于坤,必须通过离,而离就是南。 另外一种说法是“南征吉”是指在周朝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殷商时,东征是不明智的,实际上周朝初期主要是南征,向周的南部扩张(大约到了现在的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南征则吉。用南征比喻说明在顺势上升之时,要抓住趋势,奋勇向前,不能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黄寿祺先生说:大人,似取九二之象,谓当升之时,宜于出现九二大人。就爻位而言,九二虽未居尊位,惟已具备刚中大德,故称“大人”。此与乾卦九二之利见大人相似。徐几曰:“大人,二也;五当应二也,用见九二刚中之臣以升于德。”此说可供参考。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大意: 《彖传》说:以柔道而进,顺合时机而进升,升卦有谦逊而和顺之美德。且九二爻阳刚居中,与六五爻有应,所以能利于进升,而至为亨通。“用见大人,勿恤”是指有大德之人进升,则君民均有福庆。“南征吉”是指以巽顺之德,而进升大明之境,其志得以遂行。 传统解释: 萃卦下卦是坤,上卦是兑,三个柔爻在下卦,旋转180度后三个柔爻升到上卦,成为升卦(升卦是下卦是巽,上卦是坤),所以升卦是柔顺之道适时上升。所谓适时,就是依据具体条件可以升则升,不可以升则不升。《彖传》所说的“柔以时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柔以时升”是以卦画的变化来解释升卦得名之由及卦义。 从卦象看,升卦是木在地中,刚中而应,刚柔互济,是上升顺当的正道。“巽而顺”则是以上下卦 来解释“柔以时升”的道理。升卦下卦巽的卦象为入;上卦坤的卦德为顺。“巽而顺”是说上升之道要入乎事物的情理,顺乎客现条件,也就是说要“以时而升”, 如果不合乎亊物的情理,违背了客观条件就不能升。 “刚中而应”是指九二以刚中而上应居于尊位位的六五,在升时,九二刚爻也能上升。因为在升 时,不分刚爻柔爻,只要是顺势而升,以时而升,就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必然亨通无碍。所以说《彖传》“是以大亨”。一般说来,一味阴柔是无法自立的,当然 也就不能自升,而一味刚亢是无法长久的,当然也就没有追随者,也不能成功。所以成功的上升者都是又谦虚又柔顺,且刚柔互济,中正平和,且上面有帮助的相 应,以此而升,必然得“大亨”。升卦九二就是这个样子:以刚中之道应于六五,六五以中顺之道应于九二,是下巽而上顺。 所以人生或事业是否不断上升,其实取决于是否顺应客观规律,是否是以时而升,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水行舟。有的人一生都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其实不过是顺势而为而已。 至于“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不过是解释卦辞,说明在升时,能够顺势而 为,得到王公大人的提携任用,不必忧虑,做事情必有福庆;南征吉,向南方进发必获古祥,说明上升的心志得以畅行,是比喻向前进,前进则能实现建功立业,就 能上升,上升就能实现自己理想,遂行其志,所以吉。 一般说来,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的大人都是同时具备谦逊而柔顺,刚健而平和,诚信而中正特点的,所以他们能够循序渐进上升成功而没有任何后遗症。 俗话说:为学无速效,成事无近功。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担忧进益不速,功到自然成,不能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大意: 《象传》说:升卦上卦是坤,是地,下卦是巽,是木,所以升卦有地中生木之象。地中生木,始于细微的种子而至于高壮成林,有进升之意。 君子观察升卦地中生木,始于毫末,终于合抱之象,感悟到应当顺行自己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崇高的名望和伟大的事业。 传统解释: 升卦下卦是巽,巽的象为木,上卦是坤,坤的象为地,地中生木,从芽苗逐渐长大上升成参天大 树,以微至著,所以象征上升。而这个上升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君子观此卦象,感悟到到在进德修业方面,要顺行自己的美德,不急不躁,循序渐进,日积月 累,以时而行,然后品德才能就能从微小上升至高大。因为学业充实,道德崇高,都是积累的结果,积小所以成高大,这就是升的核心意义。 《象传》说的“积小以高大”其实是泛指,既包括事业弘大,学养深厚,也包括道德崇髙,心智成熟。可以说,万物之进,皆由积渐。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皎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初六,允升,大吉。 大意: 初 六柔顺在下,上无应与,位卑力弱,但阴居阳位,所以有上进之心,而且因为上承九二、九三二阳爻,为二阳爻帮助;又居于下卦巽卦初位,谦逊柔顺,而上卦又是 坤,是柔和畅顺,三个阴爻同德,乐于接受初六。所以初六为上位之众爻所信,彼此心意相合,必然得以进升,所以大吉祥。(允升,为上所信而升。允,信)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上承二阳,能顺合二阳之心意而升,又上卦为坤顺之地,亦宜于进升,所以初六上位之众爻所信,得以进升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升卦卦象有地中升木之象,就是指初六,初六象征木之根。《彖传》说“柔以时升”的起点就是初六。树根吸收了地中的养料和水分,自然要向上生长,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初六有此喻象,说明他正处于上升的良好时机,所以爻辞说初六“允升,大吉”。 从爻象来看,初六上无应援,本来会影响他的上升,但是《象传》解释:“允升大吉,上合志也”,是指初六虽与六四无应,但与九二、九三两阳爻则皆有比有承,初六本身得地气之滋养,有蓬勃的生命力,处于升卦之初,又上承二阳,与其合志俱升,所以无碍。 允是敦信的意思。允升就是为上所信而升。晋卦六三爻辞是众允,因为下卦是三阴爻,也即大家一样共同往上,所以《象传》说“志上行”;升卦初六爻辞是允升,在上卦三阴爻,上面三个阴爻是同志,所以《象传》说“上合志”。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阴柔,最处下巽之下,上承二阳,再上是坤顺之地,正是宜于进升之良好时机,遂有“大吉”。故何楷曰:“初六巽主居下,犹木之根也,而得地气而滋之,其升也,允矣。所以为升者,巽也;所以为巽者,初也,大吉孰如之。”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大意: 九二阳居阴位,有刚中之德,且谦恭自抑,诚信中和,又上应六五,就像一个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的大人心存诚信而被君王信任任用,这样就不必过于注重形式包装,这时就像微薄祭礼亦可获神赐福。所以虽居位不正,也可获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刚中而应,具诚信美德,所以与六五相互悦应,志得而道行,受福而有喜。 传统解释: 九二的爻辞与萃卦六二相似,都是以“孚乃利用禴”比喻。萃卦六二有孚于上,是表示自己与九五 “聚以正”,是以诚信为本,而不是为私利拉帮结派,所以彼此互相信任,免去厚礼虚文,是因为信任不必用重礼。升卦的九二有孚于上则是为了求升。本来九二刚 中而应六五柔中,上升是没有问题的,《彖传》说“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但九二阳刚居中,刚居柔位,刚柔相济,具有刚中之德,谦恭自抑,极有修 养,考虑到以阳刚之臣事柔弱之君,要避免六五柔君的疑虑,所以特别注意用至诚之心感通六五而不用文饰,“孚乃利用禴”,不用重礼,也不要包装,所以可得 “无咎”。九二以至诚之心求升于上,必被六五君王所任用,以此而升,必能遂应,如此则不必再有担忧,可以放手做大事业了。所以《象传》说“九二之孚,有喜 也”,也就是《彖传》所说的“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的有庆。 黄寿祺先生说:萃六二、升九二,均以“孚乃利用禴”为喻,可知两者虽阴阳不同,但或能以“柔 中”获聚于尊者,或能以“刚中”获升于高位,其立足点皆在心存孚信。张清子曰:萃六二,以中虚为孚,而与九五应。升九二,以中实为孚,而与六五应,二爻虚 实虽殊,其孚则一也。孚则虽用禴而亦利,故二爻皆曰“孚乃利用禴”。 九三,升虚邑。 大意: 九三阳刚得位,应于上六,由于上卦坤阴为虚(在《易经》体系中,阳为实,阴为虚),所以九三上升到坤卦就是入虚邑 。 另外一种解释是:进升畅通无阻,犹如长驱直入空虚城邑(升虚邑, 王弼解释是如入无人之境)。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的进升,就像长驱直入空虚的城邑,说明其以阳用阳,而入于坤阴之地,必可以畅行无阻,无所疑虑。 传统解释: 阳为实,阴为虚,所以上卦坤有国邑之象。九三以阳刚之才应于上六,升进于坤,所以用“升虚邑”比喻。 九三与九二的时位不同,九三刚居刚位,有果断行事的素质,又应了上六,而上六对九三并无猜 忌,其上进无疑阻,有果敢上进的客观条件。但九三的优势同时也成其不利因素,以刚居刚,刚过头后必然受挫,所以其前途吉凶如何,难以断定,全看能否把握自 己行为是否持中守正,所以爻辞中没有吉凶判断。 尚秉和先生说:诗云:“升彼虚矣!”虚者,高丘也。巽为高,故曰虚,坤为邑,升虚邑者,言升邑之高处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大意: 六四阳居阴位,柔顺得正,谦恭自抑,谨守臣位,顺君爱民,得委重任。就像殷王设祭于岐山,使西伯王季主祭,而百神共享。可获吉祥,无可咎害。(王,指殷王。亨,通“享”,祭祀。岐山: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自豳迁于周原,筑城作邑之地)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大意 :《象传》说:殷王设祭岐山,使西伯王季主祭,说明六四上顺君王,下顺天下之贤,因此能建立事功,而德位俱升。 传统解释: 升卦六五为至尊君位,六四为六五近臣,不能再有官职和地位的升进,若再升就有逼上的嫌疑,所以六四不言上升之事,说“王用亨于岐山”。 但六四处在上升之时,上升是顺势而为,所以六四不能无所作力,而六四柔顺得正,能够顺势而 为。处升之时的大趋势是下面上升而进,这时上面可纳而不可拒绝,否则必成孤家寡人,殃咎立来。所以六四对老百姓时不拒而纳,是顺势而为,但是又不能因为聚 集老百姓而引起君王猜忌,所以又得顺从君王,才能得吉而无咎。所以六四必须下顺民之进,上顺君之升,将自己的赤诚之心上达六五,这就是六四的升了,能做到 这点,就可以获得吉祥,必然无咎。所以古人感叹:上顺君,下顺民,顺之至矣。所以六四得吉而无咎是以其以柔居坤,有顺德。 所以《易经》用殷商王祭祀岐山典故来暗示六四应该怎样做才能上顺于君而得信任,下合于民而得民心。(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为西伯,当时不但恭顺,还开疆扩土,以功德受此赐。“王用享”的王就是指殷王帝乙,而当时王季有顺德,所以帝乙使王季主祭)。 六五,贞吉,升阶。 大意: 六五阴居阳位,柔中居尊,下应九二,有诚信和顺之德,不拒来者,包容异见,能够任用贤人,不自专权,贤人就像沿阶而升,升而有序,这是君王进贤臣之象。只是告诫要当固守正道,就可获吉祥(因为六五不得位,易于偏激而失去正道)。(升阶,以顺而升,如上台阶,升而有序)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有刚中之德,所以能够广开门路,任用贤人,不自专权,贤人皆沿阶而升,升而有序。六五因此得以大遂其进升贤人之志。 传统解释 : 六五以阴居阳位,以柔中之德下应九二刚中之德,不拒来者,而且使来追随之人都能循皆阶而升。是虚己下贤的象,这是儒家理想的圣君的正道。 上卦坤为地,五位为天位,六五爻的象是自地而升于天,自下而升于上。而阶是一个比喻,因为上台阶才能看见宫室庙堂,象征可以侍奉君王,可以做大事。而且普通老百姓都在阶下,所以升至于阶,就可以临民,可以进贤,可以大得志。 “升阶”是说初六因为被信任而上升,九三与上六同德而升,六四与九二因为因为柔顺有功而升, 所以是贤人皆升,升而有序的象。到六五升已至极,所以说“大得志”,也即即《彖传》所谓“有庆、志行”。而初六上升,是上去与君王一致,所以说“上合 志”。这也是循序渐进倚任贤才,使天下大治的比喻。 但六五是阴柔之质居阳位,有偏激之象,所以告诫必须守持正固,信贤而任贤,才可得吉,所以爻 辞先诫之要“贞吉”,只有持中守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才能吉祥。因为六五作为柔君,须得九二阳刚辅助才可刚柔相济,创立大业。所以六五必须坚守诚信中道 (六五得中位),且不可犹疑,若对九二这样的贤臣信而不笃,用而不终,则不会得吉。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大意: 上六处上卦坤的终极,物极必反,升已至极,必然要下降,所以有昏冥而不知后面如何之象,这时告诫要以求进不已之心,施于贞正之事,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则为可行。(不息之贞,以求进不已之心,施于进德修业之事)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因为进升已至极上,处升极必反之时,进升之势必将消弱,所以上六有昏冥而不知所措之象,这时进升虽高亦无福分可享。(富,阳实为富。富者,福也) 传统解释: 上六以阴柔上升于穷极之地,高处不胜寒,又不懂得物极必反,升极必降的道理,有进而不息之 象,所以昏昧不明,所以上六之升是“冥升”(昏升)。但是大趋势是物极必反,所以是上六是逆势而行,必然有凶。伹爻辞不言凶,却告诫说“利于不息之贞”, 也即上六如果能够不以势位满盛自居,能够自我消损,持中求正,不再妄想上升,就可以免咎。所以《象传〉说:“冥升在上,消不富也。”要求上六要不“富”、 “不满盛”,否则,若继续企图上升,就要由升而转向其反面。 “不息之贞”就是坤卦的永贞,按着儒家解释,就是:以求进不已之心,施于进德修业之事。 儒家认为:升之不已必困,冥升在上,消而不福,知进而不知止,死之象也。所以必须反过来,不要再追求升,而要反躬自省。对比一下,晋卦上九爻辞是大意是:晋其角,无可用,而用于伐邑;升卦上六爻辞大意是:升无所利,利于守贞。这就是《易经》变易的原则:穷则变,变则通。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处升极必反之时,本有凶咎,而爻辞却谓“利于不息之贞”,实从正面予以诫勉,即来之德所云,“为占者开迁善之门”。 小结: 升卦基本喻象是地中生木,木的生长有两个特点:一是依时而长,顺势而生;二是从容渐进,积小成大。升卦所阑述的就是顺势而升,积小成大这两个原则。 顺势而升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上升,是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否则逆水行舟必然功败垂成;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是指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做什么事不能要求一口吃个胖子,,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从容积渐,否则欲速则不达。积小才能成大.积薄才能成厚,积卑才能成高。 升卦六爻均无凶咎悔吝之语,初六“大吉”,“合志”;九二“无咎”,“有喜”;九三“升虚 邑”,“无所疑”;六四“吉,无咎”,“顺事”;六五“贞吉”,“得志”;上I六虽然“冥升”,却有自我消损,使之“不富”的先见之明。由此可见,升卦六 爻合于卦辞“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之义。 二、牵强附会--毛主席才是审时度势的大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体救亡图存的挣扎和奋斗,毛主席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浴血奋战中,凝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聚集了贤才,塑造了队伍,从 1935年几万到处逃命,衣衫褴褛的疲惫残兵败将,到1949年建立政权,控制全国,不过14年而已,真的是最杰出的抓住机会例子。 据 Tg自己出版 的资料:“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六七千人;红二方面军出发时约1.9万人,到达陕北时约一万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八九万人, 到达陕北时剩余一万几千人(不包括西路军二万余人,该部战败最后仅剩一千余人陆续返回)。另外红25军单独长征出发时估计五千,最后还略有增加。本地的陕 北红军可能也有一两千人。1937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三个师,每师约1.5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红25军、陕北红军)合编为 115师;红二方面军(此前已补充红32军,该军先属一方面军,过草地时留四方面军)改编为120师;红四方面军改编为129师。” “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有 12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所以,八年抗战为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 Tg得以发展壮大,拥有了与国民党相抗衡的实力。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从麻木中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日战争也给了 Tg以休养,发展的空间与时机,为Tg最终武装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Tg抓住命运转折机遇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枢纽。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Tg合法地位。 至此,由Tg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使国共合作成为现实,使TG有了“合法”身份,从此跳出了贫瘠的陕北得到发展。 其实 “九一八”事变后, Tg 就已经意识到抵抗日本侵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此时处境艰难的Tg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即 分别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 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等一系列 正式文件)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的政治主张;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 者;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开始凝聚民心,激励士气。并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重 大变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935年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1935年12月,毛主席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 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 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所以 Tg为抓住抗战机会,实际已经做好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 瓦窑堡会议后, Tg一方面大力促进全国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各地方实力派和爱国人士等社会各方面的统战工作。Tg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 Tg最核心的准备1937年8月22日至8月25日召开的洛川会议,做报告的两个人,毛主席做了军事和国共关系报告,张闻天做了政治报告。 洛川会议,是 Tg 制订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的会议。会议初步确定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 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要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 战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会议还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主席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 十大纲领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这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川会议制订的这些方针路线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都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可以说洛川会议是一次高瞻远瞩的会议。 1993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张闻天文集》第二卷。第338-342页是张闻天在洛川会 议上的发言,第343-349页是张闻天在洛川会议上所做的政治报告。张闻天报告里提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失掉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相信人家。我们只是 在抗战问题上与人家联合,而内部是有矛盾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右的尾巴主义、投降主义的倾向。要认清我们有保持独立组织和批评的自由。”“目前国民 党对共产党的态度虽有基本转变,但合作还只是初步成功,并没有完全成功,完全成功还要有相当时期。总之,我们对国民党的态度是:好的赞扬,坏的批评。” “至于参加政府问题是有一定条件的,共同抗日救国,允许共产党公开与发动群众,而且欢迎我们参加。参加政府就是参加内阁,参加行政院,而这是要负责任的, 现在来看还没有到这一步。最近南京召集的国防会议,我们是应参加的。因为我们赞成抗日,而且是我们的部队受其调动。我们就要争取拿出我们的主张去当教 练。”张闻天在发言里最后提出的是加强党内团结,在报告里最后提出的是,要争取抗战的领导权,这个领导权的争取,也只是通过以正确的主张吸引群众,团结国 民党的左派和中派,来实现的。    毛主席发言支持张闻天见解,提出“实际策略”;强调一定要“冷静,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 雄”;要“坚持游击战争,避开与日军的正面冲突,绕到日军的后方去打游击”,通过这样的办法“扩充八路军的实力,并在敌人后方建立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游击根 据地”。至于政府方面一再催促的开赴前线的命令,虽然不可以完全不理会,但要“维持绝对独立自主,完全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行事。南京的任何命令,都要 先报告延安听候处置。凡不利于八路军的,要以各种借口予以推托。” 这几句话的第一层的意思是“坚持游击战争”,这是后来为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二层的意思是“扩充八路军的实力”,第三层的意思是“在敌人后方”“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第四层的意思,保持“独立自主”。 1938年5--6月,毛主席在总结抗战10个月经验,在《论持久战》中确立了Tg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方针,主要工作与任务,根据这一方针,使Tg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深入群众,建立根据地,通过土改和组织抗日游击战,让Tg深得民心。 至于 Tg领导的抗战,是不是有成绩,我们只需要刚刚日本人的档案怎么说的。据日本华北派遣军的档案: 1、中共及其军队集中全力去了解民众,争取民心,不但日本,就连重庆方面也是远远不能相比 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在数量方面处于劣势,却具有不容轻视的坚韧力量。就战略战术而言,其巧妙的作用,并不是由于他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而是他们在中国 风土人情及历史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民族主义而取得的。 2、中共是有铁的纪律的党组织,以党为核心团结军、政、民进行所谓四位一体的活动。它一方面 与重庆政府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一方面自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抗日救国”的口号动员、引导民众,并以“民主联合政府理论”逐渐改造社会的政 策,来掌握民心,从而不断扩大和加强了党的势力。它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将抗日战变为政治战,在建设解放区的同时,鼓动民众广泛开展“游击 队”活动。当然,这些措施并非所有民众都无条件赞同,但他们也万无一失地依靠强制力量来进行调整。尽管如此,所有这些作法都是适合其国家风土人情和民族性 的。治安战的目的归根到底就在于争取民众。 3、与此相反,由于日本方面对中共在抗日势力中的地位及民族主义不够理解,因而长期未能掌握中共的这些实际情况。这也是由于中共的高度保密,使我方的调查研究工作极为困难。至1941年,方面军觉察到中共存在的可怕,于是编辑“剿共指南”通报全军。 “剿共指南”中指出:剿共战的秘诀在于首先掌握 Tg 的实际情况,进而满怀信心,制定因地制宜的对策,并坚决贯彻执行,断然予以剿灭。在进行剿灭时,要采用积极果断的武力作战,摧毁其军事力量,并以周密的剔 抉战术破坏其党和行政组织,特别要破坏其核心部分。随后即须展开各种清新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以确立治安、安定民生。此外,还应懂得摧毁敌方武力是完成剿 共战的先决条件。同时要仔细研究敌方惯用的游击战术,考虑并制定新的有效的对共战术。努力争取及时获得准确的情报,不断地进行讨伐,不容敌方有回旋余地, 以期迅速将其消灭。总之,主要依靠担任这一任务的部队的信心和力量。中共游击战术的本质是秘密地将多数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整体,采取“敌进我 退,敌退我进,敌惧我扰”的方针,与民众一道反复进行顽强的战斗。敌人的武装力量并不仅是正规部队,其周围有层层的民兵和拥护者。民众具有两面性,他们是 要看彼我力量如何而决定去从的。因此形成难以分清敌军和民众、敌方和我方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正规作战完全不同。对付共军犹如割除根深蒂固的杂 草,必须首先破坏其军事力量的核心,同时要挖出中共党和行政组织。此等组织地下活动能力很强,用武装起来的民众团体进行自卫,依靠彻底的除奸工作清除异己 分子,并具备相当完整的防谍组织。在这样情况下进行间谍工作,尤其是想要侦破存在于异民族内部的高度有机体的秘密组织,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宪兵队 以及我侦察机关所获得的成果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就中共的信念而言,他们是 要一直战斗到日军完全从中国撤退为止的。因而,日本方面一度试图与中共进行交涉,或与完全无力控制中共的重庆政府进行交涉,以期取得妥协,但即使交涉成 功,也不过是敷衍一时的办法,终究不能达到防共的目的。(见《华北治安战》) 根据相关档案资料, Tg在八年抗战中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例如《八路军表册》第355-356页 从1937年9月至1945年10月10日,八路军共对日伪军作战99847次,毙伤日军401648人,伪军312282人;俘虏日军5096人,伪军 402112人;日军投诚710人,伪军反正136855人;收复县城312座。八路军牺牲121444人,负伤225687人。 《新四军综述大事记表册》第478-480页 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2月31日,新四军共对日伪军作战24617次,毙伤日军117605人,伪军176101人;俘虏日军2022人,伪军122181人;日军投诚30人,伪军反正54025人;收复县城52座。 从1940年3月至1945年6月(不含1940年11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共对国民党顽军作战3212次,毙伤顽军65382人,俘虏72556人,顽军投诚与起义5382人。新四军在反顽战斗中伤亡30544人。 再例如,按照《河北省军区卫生史料汇编》( 1950年)统计,冀中军区八年抗战全部伤亡情况如下: 一、受伤:旅级干部4人,团级干部73人,营级干部719人,连级干部1815人,排级干部2740人,班级11053人,战士33220人。 二、阵亡:旅级干部5人,团级干部80人,营级干部540人,连级干部1251人,排级干部1827人,班级6188人,战士21173人。 上述总计伤49624人,阵亡31064人,合计伤亡80688人。 冀中军区规模不大,位于华北日军重兵集群中,属于八路军的老巢,大部分时期总兵力约4万人,全盛时期总兵力6万人(1945年),全军区有5个军分区(旅 级单位)。根据上述统计,5个旅级单位的军区首长全部都伤亡过(伤4亡5),团级干部更是伤亡达153人。全军区部队伤亡高达8万人,几乎是日常编制的一 倍,意味着几乎所有战士都有过负伤经历,并且部队伤亡淘汰率惊人。 统计表如下: 1、1937年伤团级1名,营级2名,连级12名,排级39名,班级72名,战士282名;1937年亡营级1名,连级4名,排级9名,班级24名,战士40名。 (注:1937年冀中军区还未正式成立,该数字为吕正操所部人民自卫军伤亡数字) 2、1938年伤团级1名,营级6名,连级22名,排级40名,班级156名,战士709名;1938年亡团级1名,营级4名,连级16名,排级30名,班级86名,战士248名。 3、1939年伤团级4名,营级12名,连级104名,排级154名,班级302名,战士710名;1939年亡团级2名,营级8名,连级41名,排级49名,班级147名,战士647名。 4、1940年伤团级10名,营级32名,连级89名,排级134名,班级1274名,战士3955名;1940年亡团级6名,营级17名,连级139名,排级156名,班级1288名,战士2342名。 5、1941年伤团级8名,营级37名,连级79名,排级291名,班级851名,战士7669名;1941年伤团级5名,营级19名,连级67名,排级134名,班级545名,战士3416名。 6、1942年伤旅级3名,团级31名,营级467名,连级1011名,排级1351名,班级7217名,战士7503名 ; 1942年亡旅级5名,团级59名,营级395名,连级729名,排级1027名,班级2910名,战士5870名。 7、1943年伤旅级1名,团级4名,营级99名,连级289名,排级455名,班级689名,战士3919名;1943年亡团级3名,营级50名,连级122名,排级189名,班级715名,战士2714名。 8、1944年伤团级3名,营级50名,连级112名,排级177名,班级397名,战士6914名;1944年亡团级2名,营级41名,连级88名,排级179名,班级401名,战士5231名。 9、1945年伤团级11名,营级14名,连级97名,排级90名,班级95名,战士1556名;1945年亡团级2名,营级5名,连级45名,排级54名,班级72名,战士665名 。 以冀中军区 4万人的部队,大概有30个左右的团级单位,8年伤亡153,相当于每年20个左右,每3个团要死伤团级干部各1名。42年最惨,旅级伤亡8人,团级伤亡90人,30个团级单位领导基本上非死即伤,团级领导幸免的不多。 当然当年国民党就一直在说 Tg 游而不击,消极抗战,现在更有说当年毛主席说过Tg战略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其实这话来自于台湾秦孝仪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 第五编(一),1985,357-358页。全称是《第8路军中共支部书记李法卿揭述中共在抗战期中整个阴谋》,文章称:1942年,18集团军独立第一 师师长杨成武部下某骑兵连连支部书记李法卿向国军投诚,说:115师出师前,朱毛曾训示工作方针为:“指示中日战争为本党发展之绝好机会,我们的决策是七 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李法卿”的原话是“ 从延安出动时” “当着全军” 说,后来被反共分子演化为“洛川会议上说”。 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就不相信这话,认为这是双方打嘴仗时编的。沈之岳也不知道这个话(军统特务,在中共高层潜伏 8年,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在延安待了5年) 不过抗战后期, Tg确有保存实力,以备日后同国民党争天下的想法。具体可见9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表册》和89年出版的《新四军表册》中的数字。      八路军历年歼敌数字: 第一周年( 37.9—38.5)歼灭(毙伤俘投诚)日军34131 第二周年(38.6—39.5)歼灭日军31468 第三周年(39.6—40.5)歼灭日军65063 第四周年(40.6—41.5)歼灭日军50595 第五周年(41.6—42.5)歼灭日军50606 第六周年(42.6—43.5)歼灭日军55956 第七周年(43.6—44.5)歼灭日军65780 第八周年(44.6—45.5)歼灭日军48514 反攻前后(45.6—45.10)歼灭日军5341 合计歼灭日军407454        新四军历年歼敌数字: 第一次数字( 38.6—40.5)歼灭日军56824 第二次数字( 41.6—42.5)歼灭日军9989 第三次数字(42.6—43.5)歼灭日军17648 第四次数字(43.6—44.5)歼灭日军21348 第五次数字(44.6—45.5)歼灭日军12554 第六次数字(45.6—45.12)歼灭日军1294 合计歼灭日军119657 407454+119657=527111 上述数字表明,八路军 37 年编成时不过4万多人,新四军38年成立时1万多人。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公布: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由三年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人。 1941年2月28日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颁令,全军扩大到7个师加1个独立旅,9万多人。45年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加新四军已达正规军120万,民 兵220万。而37年,八路军4万多,歼敌3万多,40年,八路军50万,歼敌5万多,45年,八路军+新四军120万,歼敌不到10万。 而且现在公布资料也表明, 1941年,延安曾经指令负责南方局的周恩来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八路军的编制为二十二万人,月饷为四百四十万元(平均每人二十元计);新四军编制为三个师,五万人,月饷一百万元;并且补充子弹一千万发。次日的指令再次强调此数目,并且加上边区行政经费每月津贴二十万元。 叶飞上将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刘少奇的一次谈话,刘少奇说国民党“很蠢”,没有防备中共,“不懂得我军能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       其实早在中共中央在 1937 年4 月15 日,发表《告全党同志书》中就说:“今后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解放中华民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责任,并且在民族 解放运动中力争自己政治领导的责任;本党给国民党的四项保证,不能解释为所谓‘共产党投降’,而是一种让步。为取得民族解放,需要各党各派间的让步与妥协 是本党两年来的主张。让步与妥协,决不是等于取消和降低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与批评的自由。是为了要使本党取得全国范围公开活动的机会,千百倍的去扩大党的 影响与组织力量;不承认过去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努力是白费或错误;……要把马列主义的原则具体化,作为行动的指南。中华民族的最后解放,依靠我们中国共产 党。”显然国共合作只是策略。 1937 年8 月1 日,张闻天、毛主席在致电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作出《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指示》中也说过:“依当前敌我情况,我们认为须坚持下列两原则:(甲)在整个战 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 击。(乙)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份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 之。”以上要点是,“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不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 那种以为国共合作就能说了算,借刀杀人,甚至吃掉 Tg的想法,太幼稚了。国民党自己太天真了。 实际上对于国共合作, Tg 在思想和策略上准备要充分得多。例如中共中央于1938年10月,在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对于今后的方针作出重要的决议。即一致确认领导抗 日战争是党的责任,领导权不能让给国民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统一战线内有团结也有斗争,“一切都通过统一战线”的妥协主义是错误的;全党应 从事组织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党的主要活动方面在于日军的后方;依靠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或将人民的命运寄托于国民党反 动派领导下的合法运动的想法,是错误的。根据这个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地区内的各个地方,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建立了人民武装,其势 力有了显著扩大。 再例如 1939 年10月10日,Tg中央委员会决定了“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指出由于第二次欧洲大战的爆发,日本以全力进攻中国,企图迅速处理中国问题,并准备在将来 将冒险行动扩大到国际范围。为此,日军在其占领地区内,扫荡抗日根据地,并且一定要从事经济开发、树立傀儡政权。对我方则以政治攻击为主,军事攻击为辅。 所谓政治攻击就是分裂抗日统一战线,分裂国共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诱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中共为了党的团结与扩大党的势力,对日本及国民党采取了积极的姿态, 并且努力防止动摇。 又例如,中共中央 1940 年1月28日向党内发出指示,明确了当前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一方面坚决反抗投降派、顽固派的军事攻击和政治攻击;又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党、政、军、 民、学各个方面的统一战线,力争国民党中的大多数,力争中间阶层,力争抗战军队中的同情者,力争民众运动的深入,力争知识分子,力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抗 日武装、抗日政权的发展,力争党的巩固和迸步。 通过这样的斗争,共产势力显著扩大。截至 1940 年抗日战争三周年纪念日,Tg领异的人民抗日军队,从三年前的四万余人,已发展到近50万人,抗击了在中国的日军的半数。在三年的作战期间,夺回了县城 150处。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口,发展到近一亿。共产党员也从三年前的四万人发展到80万人。从辽宁、察哈尔、热河、绥远直到广东、海南岛,到处都有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组织。(见《华北治安战》) 所以毛主席成功,是审时度势,策略对头的成功,而不是偷鸡摸狗的成功。蒋介石失败,是判断大趋势的失败,是策略失败,也不是偷鸡摸狗的失败。
97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夬卦:清君侧 by wxmang
热度 14 燕庐敕 2012-10-8 12:49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乾天 上兑泽- 泽天夬卦)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大意: 夬, 音怪,古决字,溃的意思,引申为去除。夬卦象征决除、决去之意,以渐消去除小人,而这个小人不是市井无赖,而是窃取高位的大家伙。夬卦的象是五刚决一柔, 以比喻君子决除小人,应当光明正大的宣扬其罪状于王庭之上,又当岀自诚意的向群众宣布命令,使大家知到尙有危险而有所戒备。君子以德服人,不以武力取胜, 所以仅颁告政令于城邑使民遵守,而不兴兵出师,以武力施行制裁。能进德修业,则君子道长,必然有利于往前发展而有所作为。(扬,宣布。孚号,有诚信的宣布 命令于群众。告自邑,颁告政令于城邑。即戎,兴兵出师,以武力施行制裁) 传统解释: 夬卦乾下兑上,一阴爻居卦极,象征盘踞君侧的奸佞小人,五阳爻在下,象征阳刚君子。夬卦正好与与剥卦相反,剥卦是以柔变刚,至于刚几尽消;夬卦是以刚决柔,就像剥卦阴逐渐消灭阳,夬卦是逐渐消灭阴。刚损,则君子道消;柔消,则小人道陨。 从卦象看,夬卦诸阳朝气蓬勃,阳刚向上,必然要决去一阴,是君子果决除去奸佞小人之象。是阳长阴消,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君子之道生长,小人之道渐灭的时刻。是大乱后的大治时代的开始。 君子要除去小人的态度是果决的,但具体行动却不能莽撞,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既为奸臣,必然心 狠手辣,搞得不好,君子打不成狐狸反被陷害,此类事例从古到今不胜枚举;此外,小人靠近君王,用事于君侧,投鼠忌器,清君侧如果用武力,必然伤及君王和国 家整体,对国家整体利益损失巨大。所以不利于动用武力,这也增加了铲除奸臣的难度。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所以“不利即戎”。 在小人衰微,君子道盛之时,大势所趋,小人必败,所以君子不必采取武力手段,使小人困兽犹 斗,与他玩命。而应当以正道决除小人,要正大光明的把小人罪状公布于朝廷天下,让君王与天下众人都看清奸臣丑恶的嘴脸,使人明知善恶,这就是“扬于王 庭”。因为小人的特点或致命之处就是做事见不得人,一旦扬于王庭,则人共见之,清除就不难了。 当然奸臣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构陷忠臣,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爻辞说“孚号有厉”, 孚,就是信,诚意。号,号令。虽然从大趋势来看是君子之道长盛,但是小人也不会束手待毙,所以为了防止反扑,也不敢忘戒备,所以至诚之心号令众人戒备危 险,万不可掉以轻心。但谨慎行事,并不等于听之任之,只要抓住时机,做好充分准备,此时大势是利于阳之进,进则阴消,就能“利有攸往”,除掉奸佞。所以这 时不必急于求成,心存危厉之心,积累阳刚力量,阳日进则和同而化,终有胜阴之一日。 夬卦说明君子虽然光明坦荡,力量强大,但小人诡计多端,暗藏杀机,所以在除去小人的时候要警戒危惧、小心行事,应先有周密的准备,然后方可进攻。君子并不是不懂阴谋,只是用于正道。 夬卦也是阴消阳息卦,是三月之卦,在季节上是夏天来临,万物葱茏,阳长阴消之时。 黄寿祺先生说:君子之决小人有其三要:一、扬于王庭,以表公正无私。二、孚号有厉,以谕众人戒惕。三、不利即戎,要求以德取胜。 序卦传:益而不已则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大意: 《彖传》说:夬卦,有决去、消除之意,指阳刚决去阴柔,就像君子消去小人。卦中五阳共决上六一阴,下卦是乾,是刚健,而上卦是兑,是和悦,刚健则能决,和悦则能导致万事和谐。 “扬于王庭”是指卦象有一阴乘凌于五阳之象,犹如小人窃据高位作恶,必须开诚布公其罪行于天 下,并予以制裁。“孚号有厉”是指要使百姓长存戒备之心,以防在上之小人困兽犹头作恶。“告自邑,不利即戎”是说如果不能以德服人,而专用威猛武力,则虽 然能够决除小人,但是将导致社会分裂,大家不和,最后适得其反,甚至走投无路。“利有攸往”是指夬卦之时,刚德盛长,阳进则阴消,阳刚君子必能制胜阴柔小 人而告终。(光,广大) 传统解释: 夬就是果决,这是由“刚决柔”的卦形决定的,刚就是卦中五阳爻,柔指上六一阴爻。夬卦以五刚 决一柔之象说明是阳刚君子果决地制裁阴柔小人。“健而说,决而和”是说夬卦下卦为乾,为健,上卦为兑为说(悦〉,是健则果决,悦则协合之象,健则能决,说 则能和,也即由于刚健而能果决处理小人,所以使君子悦服而万民协合。而“健而说”是“决而和”的必要条件。 “扬于王庭 ”是 公 布的小人的罪恶,就是“柔乘五刚”,即小人居于君侧陷害忠良之事,把这一罪过揭露出来,对于君王认清小人的面目,对于统一大家果决除奸的思想很有必要,而 且必须实事求是,取信于大家,不能编造诬陷。采取“孚号有厉”的策略,是让大家心存危惧戒备之心,才能免遭小人暗算,也才能实现果决除奸的目的。 小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善于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夬除都投鼠忌器,所以“不利即戎”,“所尚乃穷”,如果崇尚武力制裁,就会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同情小人,导致社会分裂,对抗增加,除奸之事陷入困穷的境地,甚至适得其反,走投无路。 但是“"所尚乃穷”,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而是说不要崇尚武力解决,关键是要以德制裁,武力 只是辅助的手段。因为正人君子的行动要尚德,哪怕是制裁小人也要尚德而不尚武,如果不能以德取胜,而专用威猛,其道必穷。当然,尚德并非是不能动用武力, 在罪行播扬于天下时,大张旗鼓动用武力也是可以的。 “利有所往”要求君子有所行动,除去小人。从夬卦卦体来看,刚德盛长,必以阳刚制胜阴柔而告终,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所以说“刚长乃终”。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大意: 《象传》说:夬卦下卦是乾,是天,上卦是兑,是泽,有泽上于天之象,也即泽水蒸发成气升上于天,则必然决溃成雨而降下,大地普获甘霖,荡涤污浊,所以有夬之意(溃决)。 君子观察夬卦泽上于天,决降成雨之象,感悟到应当降施恩泽于下民,如果稽留恩泽而不知施惠,将招致民怨。(禄,恩泽。居,稽留而不决。忌,憎怨) 传统解释: “泽上于天”是根据卦体而言的,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乾为天,是泽中水气升腾乾天,必然导致产云生雨下,大雨荡涤一切,有果决之意。这里不说泽在天上,而说泽上于天,就是说有决溃之势。 另外,又是泽中的水升于天,又变成雨降于地,滋润万物之象,所以君子由此认识到要施恩泽于下民,而不要一味索取。观其天上下雨的决溃之象,则感悟到必须修养道德,建立立防禁之道,以免国家溃散。 当然儒家这个观点与夬的果决之意并无无直接联系,是典型的牵强附会。因为代表儒家政治思想的《象传》(孔子所编)取义往往另辟蹊径而不同于《彖传》,经常进行道德教化:君子不仅要修德,而且要施德。 黄寿祺先生说:夬卦有决除小人之意,彖传以“决除小人”为释,大象传则取上下卦象“泽上于天”之意,衍申君子当施恩泽于民之道理,两者取义有所不同。尚秉和曰:“象辞每相反以取义,此亦其一也”,其论甚是。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大意: 初九阳刚处下,虽然位卑力弱,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阳刚血气方刚,阳刚上进,所以是有“壮于前趾”,但力有未逮之象,而且又上无应相助,躁进而往,必然是果敢有余却审慎不足,不能谋定而后动,将难以取胜而有咎害。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是愣头青,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急急忙忙动手前往,所以招致咎害。 传统解释: 初九刚健而且居下卦乾卦,是健壮上进且急躁行动之象,但是位居初爻,位卑力弱,上面有没有应与相助,所以力不从心,就算阴虽将尽,大势所趋,也不能成功,所以告诫要审慎行事,谋定而后动,必须必度其事可为,然后决之,不胜则不可决,这样才能无过,理不能胜而往,必获咎害。 从卦象来看,初爻是脚趾,夬卦上下卦是兑和乾,是重刚,所以称初九为壮趾之象。“壮于前趾”就是蛮干,而单凭脚趾是不足以走路的,这是以最下方初生阳,决在上已老之阴,势力不足,必不能胜,这是无咎而自为咎。 其实夬卦的初九犯有与大壮卦初九同样的毛病,夬卦初九急于求成,想简单去上除君侧的老奸巨滑奸臣,但冒然前行,上又无应,必败无疑。以“壮于前趾”取象,说明初九果决有余,审慎不足。 在除奸这样的政治斗争中,都是你死我活的没有调和的余地,所以必须慎始,行事更要预先考虑周密,不可恃强而躁动。否则必然身败名裂。历史上的教训太多了。蛮干没有好下场,必须谋定后动。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往不胜为咎,亦戒人慎始之义。欧阳修曰:圣人之用刚,常深戒于其初。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大意: 九二刚居柔位,果敢而审慎,又得刚中之德,能行中道。所以既刚健能决,又行事谨慎,所以能时刻戒慎警惕,自我戒备,就算是夜晚发生事变,亦能有备无患,所以不必忧虑。(号,呼号,即发出警备之语。莫,即暮字)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因其位居于中,有刚中之德,行事持重而得其中道,所以能戒慎警惕,有备无患,虽夜晚发生事变,亦不必忧虑。 传统解释: 九二阳刚处中居柔,不为过刚,所以能严守中道,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以必胜之刚,决至危之 柔,内怀警惕外知戒备,不会轻敌冒进,是处理决绝除去小人最佳人选。因为小人就算大势已去,当时长期窃居高位,根深蒂固,爪牙遍布,老奸巨滑,善于蒙蔽大 众,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君子决小人之时,不可忘戒备。从大势上看,阳盛阴衰,阳决阴,君子决小人,既得中道,则无不正所以“有戎勿恤”。所以无 忧。 所以如果说初九是个毛手毛脚的小伙子,九二则老成多了,九二不仅自己时刻警惕,还发出呼号,使众人戒备,这就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所以奸佞小人虽然诡计多端,甚至夜间举兵来袭,也不足忧虑。 从卦象来看,九二以刚居柔又得中,刚柔相济,是旣有果决除奸的决心,又能小心谨慎行事之象,所以能够做到有备而无患。所以说九二“得中道”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大意: 九三以刚居刚,急躁冒进,并且与上六阴柔小人有应,是有决小人的决心而怒形于色之象,必然操之过急,让小人预先防备,甚至设置陷阱,有可能功败垂成,身败名裂,所以告诫九三有凶。 而君子处九三之时、之位是相当尴尬的,因为九三与上六小人有应,虽刚健能决,人品高洁,但是如果不怒形于色,就必须与上六小人周旋,待时而决,这时就易于导致其他君子误解九三与上六同流合污,一丘之貉。 但是因为九三刚健能决,志向坚定,所以就算暂时可能被小人所沾污,造成误解,而为同伴君子所 不悦,但最终还是能抓住机会,决除小人,所以最终还是无咎害。(壮于頄,頄,音求,面颊颧骨,比喻决小人而怒形于色。夬夬,欲决即决、刚健能决。独行遇 雨,只九三独与上六有应而阴阳相遇。濡,沾湿,比喻被沾污)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君子刚健能决,但不可怒形于色,要能能与上六小人周旋,结其欢心,待时待机而决除上六,这样就算暂时被误解,最终还是无咎害。 传统解释: 頄,颧骨。九三居下卦乾之上,以刚居刚,是健卦之极,刚而不中,刚亢外见,有刚健果决者之 象,并且喜怒而形于色,有嫉恶如仇的性格。而九三恰巧与上六这个阴柔小人相应,以九三这种性格遇到上六必然是怒火中烧,深恶痛绝,义愤填膺,除之后快的表 情必然形于色,但这种蛮干动武不符合“不利即戎”的原则,是事未发而机先泄,给对方以警觉觉,必有凶险,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壮于頄”是“有凶”之道。 所以君子决除小人,不必悻悻然见于面目。而和柔反而能以去之,而且无咎。 这里实际上是告诫君子有果决除奸之心,不一定非要溢于言表。但九三虚情假意也会招来麻烦。因 为九三处位独特,处境不大妙,全卦中只有九三有应(与上六相应),因此九三不得不独自与小人周旋,待时决除。在群阳共决一阴的大趋势下,九三悄悄独与上六 私应,独与上六阴阳和合,也即“独行遇雨”,必然引起其他君子误会,以为九三与上六一丘之貉,同流合污,就像一个人独行遇雨而被濡染沾湿。这样一来,九三 就会被众君子所误解而遭到愠怒,所以说“君子独行遇雨若濡,有愠”。这里“雨”就是指上六,上六是夬卦上卦兑卦的主爻,泽上于天必然成雨,所以说九三遇 雨。九二虽然遇雨,但实际并没有与之同流合污,所以爻辞说“若濡”,也就是好像被玷污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 所以九三为了铲除奸佞,忍辱负重,胸中怀有夬夬之志,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终把奸臣除掉,这 时君子们的误解也冰消雪融,所以九三最终是无昝的。所以君子也会使用阴谋,只是用在正道上。君子决除小人,往往先与之周旋,结其欢心,尽管会被误解,但是 有坚定意志,就能最终让大家误会解除。“夬夬”就是坚定决除小人的决心。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大意: 九 四以阳居阴,失位失正失中,刚决不足,当断不断,犹豫不决,有艰困难行之象,就像臀部失掉肌肤,行止都有困难。但是九四如果能牵连协同或团结前三阳(初 九,九二,九三),追随归附于九五而一起行使决除小人之事,就能弥补气九四刚决不足的弱点,而不用单打独斗,犹豫难决,就能没有悔恨。 但是九四失中失正,是偏激行事的象,自以为是,不能听信劝导,一意孤行,所以比遭凶咎。(次且,音资居,即趑趄,行止困难之状。牵,牵连依附也之义。羊,上卦兑羊,此指九五)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居位不中不正,所以刚决不足,当决之时,有艰困难行之象,不能独自担当大事。而且九四自以为聪明,其实是耳聪心不明,不能独自判断对错,审明事理。所以为人偏激,不听别人劝导,一意孤行,必遭凶咎。 传统解释: 九四是以臀部失去皮肤作为喻象。因为九四以刚居阴,又脱离了下卦乾卦而进入上卦的兑卦,刚健不足而和悦有余,因此性格怯懦,没有勇气去果决除奸。这种犹豫不决的情形就如同一个人臀部受伤失去皮肤,既坐不下,又行走艰难,所以说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 九四的这种怯懦是由爻位不当所决定的,所以《象传》说“其行次且,位不当也”。但是九四毕竟也是君子,所以会“牵羊悔亡”。 羊是强健刚劲之动物,这里比喻九五,牵羊的意思是说,九四若能上承九五之阳,就像牵系着强健的羊,就可补其刚决之不足,就没有后悔了。 但九四虽然阳刚,但是失正,所以偏激,一意孤行,所以听到此种劝告却并不信从。孔子作《象传》,写到这里也很惋惜,说九四“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聪不明也”是说耳朵很灵敏,但内心却不明。 从卦象来看,九四以阳居阴,刚决不足,如果想停止,则下面初九,九二,九三都是要上进决除小 人的,九四由于性格怯弱,不能独来独往,所以必然无法停止,必须参与上进决除小人,就像臀部有伤而坐不住一样。但是要他下决心一起上进前行,又因为其居柔 位而失其刚壮,畏首畏尾,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担心上六反击自己吃亏,所以不能强进,所以说“其行次且”。而且九四失中失正,必然偏激,自以为是,听不进 别人建议。刚然后能明,处柔位就不刚,这是失正,就不会明了,也即无法正确判断事情,自以为自己聪明,实际上内心一团浆糊。 所以九四属于那种本身很正直,但是性格怯弱,面对黑暗不敢反抗,畏首畏尾,只会悄悄发发牢骚。而且自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听不见别人意见的读书人。这种人现在到处都是。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大意: 九 五阳刚中正居君位,中正刚健,是果断能决,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之象,且能够以诚信凝聚众人。所以九五领导大家来决除自己身边窃取高位阴柔小人上六,就像斩 除苋陆草般的轻易。但是在决除过程中,要适可而止,慎行中道,这样才没有后遗症,无咎害。(苋陆,马齿苋,阴气沉重,曝晒难干,比喻阴柔小人上六)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尽管得中得正,但是却亲近小人,让小人窃取高位,所以中正之德并未能真正光大。九五必须慎行中道,才可保无咎害。 传统解释: 这里以不易铲除的苋陆草来比喻狡狯奸诈、不思悔改的小人。爻辞认为,以夬夬之志,像铲除苋陆草那样果决地清除小人,是合乎中道没有咎害的。 但是《象传》却认为九五“中未光也”。这是因为九五与九四有相同之处,两爻都居于上卦兑卦,都有刚健不足而和悦有余之象,所以九五让上六小人亲附,窃取了高位,这是九五没有真正实现中正之德德表现,所以谴责说九五“中未光”,而且认为不吉。 这实际上是警告九五,你阳刚得中得位,有刚中之德,是可以避免九四“其行次且”和“闻言不信”德错误的,不是昏君,不但能够果决,也能从善如流,所以可以清除小人。所以爻辞告诫九五要持中守正,果断除掉小人,万不可偏激于和悦,被上六小人忽悠欺骗。 其实上六小人之所以猖狂,其实根源在九五,而九五身居兑悦核心,就算知道上六小人,也难夬去,所以须夬而又夬。所以九五如果不能用其刚,决除小人,必然众叛亲离,为小人所累。其实九三相应上六,九五亲比上六,都容易决除之时难以下决心,所有这两爻的爻辞都是“夬夬”。 儒家认为:人心诚意正,就能行中正之道。九五心中道未能光大,是因为内心人有所欲,也即居于上卦兑悦核心,一味贪图和谐了。 上六,无号,终有凶。 大意: 上六以阴居夬卦之终,居穷极之时,乘凌五阳,物极必反,有小人凌高作恶,将为五阳所共同决除之象。在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大趋势下,阴柔小人虽居上位,但是必然为君子所消尽,所以号咷也无济于事,最终必然身败名裂。(无号,上六不必号咷畏惧之意)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不必号咷,因为被消灭下场逃不掉了。君子必然会除恶务尽。 传统解释 : 这里上六“无号”的号是嚎哭之意,“孚号”的号是号令之意。 上六以阴居夬卦之极,是奸臣居高位作恶之象,伹物极必反,放肆 之极必遭制裁,邪恶势力终于面临灭顶之灾,此时上六自知性命难保,所以号啕痛哭。所以爻辞说:“无号,终有凶”。邪恶奸佞终不可长,灭亡是必然的。 君子之道是进而益盛,小人之道是日益穷极,所以必然最终消亡,不能长久,所以说“终不可长也”。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之凶,犹如小人凌驾于君子之上,虽得势一时,但终将被制裁,而悲号莫及。杨万里引诗经王风篇:“啜其泣矣,悲号莫及”两句,喻示“无号”之意,与爻象相合。 小结: 夬卦实际描述的就是中国 3000多年一直在反复上演的 政冶斗争过程,惊心动魄。 夬卦其实总结了多次这种政治斗争(有的就是宫廷政变)的经验,发现要点是:尽管小人大势已去,君子占绝对优势,以五阳之刚健盛长,制裁一阴之孤立困穷,仍然要警戒危惧、谨防小人拉大旗作虎皮,反攻倒算。 夬卦总结的政治斗争策略有三点:一是孤立小人,公开在“王庭”上宣布小人的罪恶,使世人看清 小人的面目,割断其与君王的联系,让其众叛亲离,分而治之;二是防患于未然,不轻敌大意,骄傲自满,以至诚之心号令众人防范警戒小人的危害,既不冒然行 事,也不怯懦软弱;三是以德取胜,不滥用武力,只惩首恶,胁从不究,分化瓦解,区别对待。 夬卦谈的是淸除小人,解卦也谈的是清除小人,这两卦的区别是:解卦主要要讲为什么要清除小人 的问题,由于解卦处于蹇难刚刚解除之时,人民需要个安宁的环境以修养生息,而小人的捣乱足以葬送这大好的局面,所以必须清除小人。夬卦主要讲怎样清除小人 的问题,由于小人窃居高位,难以铲除,所以夬卦认为想果决除奸,必须讲究策略。 另外解卦中的小人,是市井无赖或盗匪一类干扰社会稳定的人物,大卦中的小人主要是政治上的,并且处在统治集团内部,是奸臣一类人物。 所以前一类小人不过至多是敌对双方,不过是各为其主,导致的不过是组织的利益对抗,不至于上 升到个人的你死我活,所以对敌我双方,可以合作,可以感化,可以教育改造,可以招安,可以特赦,例如国共合作;而后一类小人往往是组织内部内讧,直接涉及 个人身家性命,你死我活,没有妥协余地,所以内讧或胜利者说的清君侧,都是有死无活的斗争,参照粉碎四人帮即可。 夬卦初九,是一个毛脚小伙,轻率冒进对抗小人,必然失败;九二老成某国,防微杜渐,有备无 患,可以无忧;九三不但喜怒形于色,而且被误解同流合污,不过坚持不懈,刚健勇猛,终于消灭小人;九四胆小怯弱,且自以为是,最终窝窝囊囊一辈子;九五中 正果断,能够消灭小人,只是可能过于强调和谐而一事无成;上六是身居高位的小人,最后必然身败名裂。 另外,在十二消息卦(辟卦)中,夬卦象征三月,是马齿苋刚开始生长之时;而下一卦姤卦象征五月,是瓜开始生长之时,所以夬卦取象马齿苋,姤卦取象瓜。 二、牵强附会--正邪是由胜利者来定义的 中国最近的最好的清除小人的例子就是粉碎四人帮。以下内容整理自官方公开出版物。 据统计,从 1965 年开始到1973年,全国各地公社人均年收入增长仅为1.7元,口粮增加3.6斤,尽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票证管理以及旅行介绍信等限制手段,全国还 是出现了大量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和乞丐。1970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需求大幅降低,原先设想的出口换设备,以及技术引进,执行效 率低下,1973年定下的出口目标最后只实现了七分之一,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空前的7.6亿美元。这时毛主席不得不让286来主管国务院,他对病重的周 恩来说,你需要休息,可以把国务院交给小平同志。所以1973年286从江西回来,1975年主持中央常务工作,恢复生产秩序。使国内形势明显好转。 毛主席不能容忍 286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广大群众采取了抗议行动,大字报上写 着:“秦始皇的统治已经结束了”,388人被逮捕。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主席把这次抗议行动判定为“反革命事件”,并且认为是286策划,因此撤销了286 党内外一切职务,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时政治局常委只剩四人,王洪文、张春桥,叶剑英和华国锋。76年2月7日,毛主席又因为发现叶剑英不 忠,决定让叶剑英靠边站,由陈锡联代替负责军委工作。李先念、余秋里等被借口身体不好暂停工作。这时国务院工作由李素文、吴桂贤、孙健、姚连蔚等几个糊涂 蛋直接管理。 9月9日,毛主席主席逝世。 9月9日当天,中央政治局在毛主席住所(中南海游泳池处)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治丧问题。江青在会上大哭大闹,说毛主席是被286气死的,要求政治局立即作出开除286党籍的决定。 9月11日,华国锋借口身体不好,要到医院去检查。华国锋到李先念家,他一进门就很紧张地 说:“我可能已被跟踪,不能多停留,说几句话就走。现在四人帮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如果不抓紧解决,就要亡党、亡国、亡头。请你速找叶剑英商量 此事。”华国锋说完后即匆匆离去。这时华国锋已经决定动手清除四人帮。 9月13日,为了避免被“四人帮”发现,李先念先到香山植物园游览,发现没有异常情况后才去见叶剑英。 华国锋还在 11日找了汪东兴谈话,形成一致决定,决定要采取非常手段解决。 9月26日晚上,华国锋约李先念和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吴德谈话,吴德表示支持华国锋的决心,并 主张用开会投票的办法来解决。李先念插话说:你知道赫鲁晓夫是怎么上台的吗?(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是少数,莫洛托夫、马林科夫是多数。赫鲁晓夫借助 朱可夫的支持,用军用飞机把中央委员从各地接来开中央全会,在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的人占了多数,莫洛托夫、马林科夫遭到失败,被打成反党集团)。随后,华 国锋、李先念分析和估计了当时党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情况,认为在政治局开会投票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有把握;但在中央委员会投票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没有把 握。因为“十大”选举中央委员时,“四人帮”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把许多属于他们帮派的人和造反派的头头塞进了中央委员会,如果召开中央委员会,在会上投 票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是困难的,尤其还有毛主席的威望在,所以一致决定采取武力手段才是上策。 9月29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国庆活动。由于毛主席刚逝世等原因,政治局决定:不举行游行、联欢等庆祝活动,只是召集一些工农兵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开会;政治局的同志可分头到工厂、农村去看望工人、农民。 9月30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召开的会议由我主持,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显得很紧张。华国锋、叶 剑英、王洪文等进来时脸都拉得很长,其他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人,包括张春桥、江青、姚文元都是这样。会议先由工农兵代表发言,而后,我说请中央领导同志发 言。这时,其他的人还没有讲话,华国锋就急着站起来发言,并且讲得很短。我意会到华国锋这样做是要快点结束会议。华国锋一讲完,我就起来宣布散会,避免在 这样的会议上发生什么问题。从当时会场上的形势看,“四人帮”是准备了要发言的。 会议散后,华国锋、李先念和吴德在小礼堂旁边的小会议室又商谈了解决“四人帮”的时间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李先念积极参加了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前期工作,但对“四人帮”何时采取行动,他是不知道的。他当时非常关心,曾多次打电话给华国锋,询问有关问题。 华国锋、叶剑英找汪东兴谈过几次,具体研究了解决“四人帮”的办法。当时成立了两个小班子, 一个准备有关文件,由李鑫负责;另一个负责对“四人帮”实施隔离审查,这个班子的人员是由汪东兴亲自从中办和中央警卫团挑选并个别谈话后组织起来的,大概 有五十多个人,组成了几个行动小组,一个组负责抓一个人。 10月2日,华国锋到吴德的住处,就解决“四人帮”问题与我进一步商议。华国锋要吴德估计:把“四人帮”抓起来后,全国党政军民会有什么反应,应采取什么对策;北京市如何配合中央解决“四人帮”问题。 华国锋当时还问吴德:“四人帮”在北京市有什么爪牙。决定抓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等人。 华国锋说:首都不能乱,首都一乱,全国就有可能发生大问题。 10月4日,叶剑英告诉华国锋,北京军区在昌平有个坦克六师,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总政副主 任)常去那里活动,叶剑英对这个师的情况不放心。华国锋很紧张,立即问吴德北京卫戍区靠得住靠不住?吴德认为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对四人帮很反感。并找了吴 忠,向他谈了华国锋解决“四人帮”的考虑和决心。吴忠保证:在坦克六师旁边,北京卫戍区驻有一个坦克团,如有情况,可以起作用。北京的卫戍部队有能力保卫 首都安全,请中央放心。 10月4日,华国锋对吴德说: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飞机场、邮电局等单位要由 卫戍区控制起来。卫戍区的部队要交由吴德负责,并让吴德去找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解决北京卫戍区部队调动的问题。华国锋说,陈锡联 是比较好的同志,他支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 吴德就找到陈锡联。陈锡联说情况他已知道。陈锡联随即打电话,向吴忠交代:卫戍区部队一切听从吴德的指挥。 吴德与吴忠在 1971年执行中央的指示,共同处理过“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根据1971年稳定首都的经验,商量了具体措施,共同部署了北京市内紧外松的戒严工作。 叶剑英当时担心的事情,一件是坦克六师的问题(后来实际表明,这个师毫无问题),另一件是要防备学生、造反派从清华、北大等学校冲出来,造成混乱。为此,卫戍区在清华、北大附近都部署了相当的兵力,如果有人往外冲,无论如何要把他们堵回去。 10月6日的那天晚上,北京实际上实行了暗中戒严,外地进京的所有路口都被监视,防止外地的部队进北京。 吴德把与陈锡联、吴忠商谈的情况和部署报告了华国锋。华国锋又亲自与吴忠谈过一次话。 10月4日,汪东兴打电话给华国锋说,江青提出要到石家庄去,指定专列的车头要用二七车辆厂生产的内燃机车头,还要请二七厂的一些工人陪同她去。汪东兴请示华国锋是否同意她去。华国锋认为江青可能是试探,要稳住她,同意她去。 其实专列没有到石家庄,开到保定的一个道岔上就停了下来。江青下火车采了一些野花,呆了一段时间就上车了,在车上又和陪同的工人、干部讲了一些“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就回北京了。江青没有找当地的造反派或三十八军进行活动。看来这次江青外出活动完全是个试探。 10月4日下午5点多钟,吴德和汪东兴在华国锋家里决定最后动手时间:一、按华国锋、叶剑 英、汪东兴已议定的方案,抓“四人帮”由汪东兴负责解决。二、对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等人的隔离审查,由北京卫戍区吴忠负责解决。三、中南海内如果出现了 意料不到的问题,由吴德组织卫戍区的部队支援。四、由北京卫戍区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广播电台、中央机关以及由迟群、谢静宜控制的清华、北大等单位,用 内紧外松的方式戒备起来。 华国锋要求再检查一遍落实的情况,并要求随时电话他保持联系。 10月6日,华国锋和叶剑英在怀仁堂亲自坐镇指挥,吴德与市委第二书记倪志福、市委常务书记丁国钰、市委书记兼卫戍区司令员吴忠一起守在电话机旁。 10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于当日20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通 知。通知说,常委会的议题为:一、审议《毛主席选集》第五卷的清样;二、研究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和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安置。通知还说,由于需要改动毛 主席的文稿,姚文元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时左右,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在中南海怀仁堂被捕。江青是在中南海住宅里被捕的。与他们同时被抓的还 有毛远新、谢静宜、迟群等。 晚上 9点钟左右时候,汪东兴来电话说一切顺利解决。然后华国锋、叶剑英在怀仁堂指示耿飚,立即率部队接管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新闻机关。 10月6日晚10点多钟,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叶剑英住地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华国锋、 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陈锡联、苏振华、纪登奎、吴德、倪志福、陈永贵、吴桂贤,会议还将这些情况报给不在北京的韦国清、许世友、李德生、赛福鼎等中央 政治局委员,他们表示完全拥护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 华国锋宣布四人帮已被隔离审查,并宣布了其阴谋反党夺权,疯狂活动的罪行。叶剑英介绍了逮捕 的经过,而且说对他们采取非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舆论部门都被他们控制了。还有上海已经发了大批枪炮,为了避免流血伤亡,稳定全国局势,被迫采取这种 特殊手段,这是正常情况下不可采取的办法。 由于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同志事先以不同方式将解决“四人帮”问题同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打了招呼,会议很快进入议程,选举新的党中央主席,讨论中央第 16号文件(文件内容是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报党中央对“四人帮”隔离审查的决定和推选华国锋为党中央主席的决定)。 先是华国锋假惺惺提议请叶剑英担任党中央主席,叶剑英则说提议华国锋担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这是毛主席指定你当接班人的,我已经79岁了,你年纪比我小20多岁,你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人实在、讲民主、尊重老同志,你应该担起这个重任。” 华国锋假意推辞再三然后受命。 然后中央主要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对上述决定进行了传达,但是纪登奎却没有在国务院立即传达,说明并不是人人信服。 在讨论 16号文 件时,一个插曲一是纪登奎说:“毛主席曾讲过对“文化大革命”作三七开的评价,文件是否应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在”。在刚刚粉碎了“四人帮”,全国 的形势尚未稳定,就立刻涉及到毛主席的问题,明显是一次宫廷政变。所以,叶剑英同志说:这个文件不可能解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他做了个手势,竖 起大拇指,说毛主席还是这个,不能损害毛主席的形象。 这次政治局会议还讨论了一些比较重要和急迫的问题,比如中央要求北京市委一定要控制和稳定首都局势,北京不能乱,出事由吴德负责任。 为了使继位合法化,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 这是一个极端失策的举动,因为这阻碍了一些被毛主席修理的老干部出来工作,导致了自己无端树立了很多对手。最终导致自己垮台。 其实华国锋并非绝对草包,不但有担当,也有手腕。有三件事情可以证明。第一件是 1973 年6月在全国召开知青工作会议时,华国锋当时主持这次会议,是国务院业务组的成员(类似副总理职权),发现中央派赵紫阳回广东负责省委全面工作,丁盛却宣 布赵紫阳只分管省革委会的全面工作,而且架空。华就立即向周恩来作了汇报,中央立即决定任命赵紫阳为省委第一书记,免去了丁盛的职务,全部支左干部都撤回 部队。 第二件是当时任浙江副省长的冯白驹在北京突然病逝,华国锋作生平的评价,纠正了原来 1958年广东省委对冯白驹同志的错误决定,肯定了他在海南岛长期坚持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重大功绩。 第三件是 1976 年7月在解决经济严重下降的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上,“四人帮”提出要批条条专政,王洪文、黄涛、毛远新更直接提出追查李先念、余秋里等副总理责任,要把他 们打成286右倾翻案风集团。结果会议进行了20天也毫无结果,这时又发生了唐山地震。华国锋果断,简单讲了讲话,便立即结束会议,全力投入救灾工作。 所以提出两个凡是,只能说利令智昏,得意忘形。因为只靠他本人的能力、威望来继位是有困难的,所以只好拉大旗作虎皮,可惜判断失误,给了 286可乘之机。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个月,在12月10日华国锋指出了全国农业情况十分严峻,有1亿多人吃 不饱肚子。提出工作方针是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与此同时,华国锋还继承了毛主席提出的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遗志”,设想以此为突破口,开创农 业生产的新局面。在修改《人民公社六十条》和修改《加强农业生产的若干意见》时,保留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并且写上了不要包产到户,致使极力 主张包产到户的一些省委书记不满意,导致自己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动摇。这些都是昏招,找不到重点的昏招。 286根据其两个凡是,针对性的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部署胡耀 邦搞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并且在全国展开了大辩论,明确宣布废除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政治路 线,打掉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收买了人心,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又在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村改革中,迎合了大多数省委书记的愿望。这样就彻底干掉 了华国锋合法继承的政治基础。 其实华国锋这人人品不错,同僚和部下对其印象是对党忠诚、为人忠厚、工作踏实、没有官架子、作风民主和团结同志好、能接受批评,当时所有人的发言都照登简报,可以指名道姓地批评任何人。 四人帮随后被审判,认定他们均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并判处了相应的刑罚:江青和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王洪文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姚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最后,江青于 1991年保外就医期间自杀身亡;王洪文于1992年病死于北京;张春桥于2005年死于胃癌;姚文元于2006年死于糖尿病。 而且这个过程中,有的情节堪比 007电影。例如华国锋和叶剑英联络人是熊向晖,就是潜伏在胡宗南身边十余年的机要秘书,被毛主席称为“一个人顶几个师”,中共情报保卫“后三杰”之一的的特务头子。 熊向晖与叶剑英的交情始于 1969年。当时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受毛主席指示,集中研究国际形势。熊向晖由周恩来总理指派,给4位老帅当助手,无话不谈。 1976年1月21日,熊向晖见到叶剑英。叶剑英告诉他,自己的处境现在也变得很困难(实际 上是因为毛主席的不信任)。此时,286已经实质倒台,“四人帮”风头正盛,叶剑英想要去广西避一下风头。熊向晖叶剑英:如果你去广西,军委怎么办?叶剑 英回答:军委我还可以掌握。熊向晖建议叶剑英不去南方,留在北京,称病不出,进可攻,退可守。随即,叶剑英以健康为由向中央请假。 2月3日,经毛主席提名、政治局同意之后,华国锋出任国务院代总理。5天之后,叶剑英告诉熊向晖已经给主席写信,拥护对华的任命,但是对华国锋的政治倾向不了解,需要熊向晖搞清楚。 熊向晖利用杨振宁的来访得到了机会。杨振宁与李政道等知名华裔科学家每次访问都能见到周恩来。如今周恩来已经病故,接待方负责人熊向晖亟须请示,所以很快就接到了华国锋要他当面汇报的指示。 4月17日凌晨2时,在人民大会堂,熊向晖新任总理见面,华国锋说:“原来安排是我见,我不见,谁见呢?”熊向晖很敏锐,他揣测华国锋的意思是:不让张春桥见。因为按照国务院排位,华国锋之下,就是张春桥。 当晚 9时30 分,华国锋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会见了杨振宁。谈话至11时20分结束,110分钟的时间内,没有谈一个字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尽管华国锋也谈到了 天安门事件,但熊向晖注意到,华国锋没有说286是天安门事件的后台,这与当时的主调无疑有着云泥之别。熊向晖判断华国锋不是极左派一伙的。 熊向晖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叶选基(叶剑英的侄子,总参二部参谋。熊向晖秘密身份是军队情报系统总参二部的副部长,罗青长是正部长)。而叶选基当时的使命是叶剑英与熊向晖的联络员。( 4月2日,叶剑英在和熊向晖谈话时提到:在这个非常时期,熊向晖到他那里会引人注目,多有不便。以后还是让侄子选基做通讯员)。 叶剑英在得知熊向晖对华国锋的初步印象后, 6月4日,让叶选基和叶剑英的女婿刘诗昆来到熊家,要求熊向晖鼓动叶剑英最好能见华国锋一面。 3天之后,熊向晖带上了两份材料,前往叶剑英在西山的住所,向叶剑英汇报对华国锋政治态度和 立场的看法,要叶剑英挺华。(第一份材料,是华国锋1975年9月26日在听取科学院领导汇报时的插话。这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调子,和同时在会上讲话的 286完全一致。他首先谈到三大革命、四个现代化都要靠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院整顿很有必要。随后对批判基础理论研究的事表示不满:依靠工农是对的,可是 把专业队伍搞得一塌糊涂,有些人不得不离开实验室,科技人员不敢看外国书,思想有顾虑。最后,他对极左派鼓吹的上海经验也提出了质疑:他们搞“三突出”, 学上海的经验,学那个?第二份材料则是华国锋会见杨振宁的谈话记录) 熊向晖还告诉叶剑英两件事:一件是“文革”期间公安部的一件命案,涉及高级干部,华国锋的处理很得当。另一件,就发生在公安部命案处置的第二次会议后。一边步出人民大会堂,华国锋一边问熊向晖,怎么好久不见老罗 (罗青长)了?在得知罗青长身体不佳、政治上被边缘化、无法住进北京医院之后,华、熊二人已经走到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华国锋站住,就在台阶上坐下来,从公文包拽出一张纸,写了个条子:北京医院并报(卫生部)刘湘屏部长,安排罗青长同志住院。 熊向晖认为华国锋立足未稳,建议叶剑英帮他一下。 叶剑英同意会见华国锋。 1976年7月28日,叶选基告诉熊向晖叶剑英已经见过了华国锋。叶剑英并赞赏熊向晖“说得对、看得准”。 8月15日,叶剑英告诉熊向晖,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不露声色地支持了与“四人帮” 意见相左的叶剑英。(在政治局起草关于毛主席健康问题的通知时,“四人帮”坚持要写进“毛主席病情比较稳定,不久就可以康复,主持工作”这句话,叶剑英和 汪东兴表示反对。华国锋当时未置可否,但后来叶剑英看到发出的电文,他不同意的那句话,电文里没有) 叶剑英还说,华国锋本来要来拜会他,但考虑到华国锋出行目标太大,叶剑英遂亲自登门。叶剑英 抵达时,华国锋已经候在门口。叶剑英下车时,华国锋亲自上前搀扶,扶着叶剑英步入院子,到客厅就坐,并且称叶剑英是“九亿人民的元帅”。交谈中,叶剑英先 是抛出了治国方针的问题,华国锋的回答很让他满意,尤其是,他谈到了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上,华国锋的表态让叶剑英心里更有了底:除非 主席有指示,人事问题一概不动。(当时四人帮正在酝酿,从上海向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岗位安插人员。若要挡住极左派的蠢蠢欲动,绝非易事)华国锋向叶剑英征求 意见的时候,叶剑英的回答异常简单:注意民兵(四人帮在动不了军队的情况下,民兵异动成为叶剑英最为担心的事情)叶剑英告诉熊向晖,他对和华国锋的这次见 面和谈话,非常满意。 汪东兴为什么会背叛毛主席呢?其实不过是权力而已。 9月10日,叶剑英找汪东兴,试探看法,统一思想。 9月14日凌晨,江青给华国锋打电话,建议立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姚文元、毛远新,还有汪东兴都要参加,决定主席的文件由谁清理?由谁保管? 9月15日,叶剑英又和汪东兴交谈,汪东兴把近日江青要华国锋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毛 主席处文件处理的问题,并且提出她、姚文元、毛远新和汪东兴都要参加常委会的事情向叶剑英做了汇报。叶剑英认为四人帮是借机向中央常委会要权力,想挤进中 央常委会内。中国革命处于危难之中。不能上当。 9月1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江青要求把毛主席所有的文件、手迹、文稿及各种材料的清理保管工作统统交毛远新负责,  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马上表示同意,并说这是最合适的人选。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认为毛主席的文件、手迹、文稿、材料以及各种信件,历来都是由中央办公厅负责收、发、保管、存档。从中央苏区长征出来一路上直到 延安,从西柏坡进城到如今都是这样做的。因为主席这里的文件、文稿、手迹、信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只能由党的有关组织来保管,不应交任何个人来负 责,毛主席生前确定的这些正确原则,现在仍应继续坚持。因此,毛主席处的文件、档案以及所有的材料,认为仍应由中央办公厅负责处理。 华国锋和叶剑英两位副主席,相继明确表示:同意将毛主席处的文件、手迹、文稿以及各种材料,按惯例仍由中央办公厅负责清理和保管。华国锋最后又补充一句:“没有什么意见,就这样决定了。” 9月17日晚上8点多钟,汪东兴和秘书高成堂一起,来到毛主席生前的住处,把毛主席卧室和书房的进出大门,贴上了加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公章的封 条。当晚10时左右,江青由钓鱼台来到中南海“202”,看到主席的卧室和书房的大门已被封条封住,气得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她质问张玉凤:“这是谁干 的?”张玉凤回答说:“是汪主任带人来封的。”江青咬牙切齿地说:“好啊,汪东兴,你搞突然袭击!”江青马上给华国锋打电话:“汪东兴搞突然袭击,把主席 的卧室和书房都加封了。这种行动是对我们的不信任。” 9月29日夜11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江青又以毛主席处文件、档案应 交毛远新清理、保管,作为她“逼宫”抢权的突破口,要华国锋同意,将中央办公厅办理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和材料,交由他们在“北大”组织的人去处理,张春 桥,王洪文,姚文元都支持。折腾4个多钟头。   10月2日下午,叶剑英来到汪东兴在中南海南楼的办公室,与汪东兴做动手的最后协调。叶剑英 问汪东兴考虑好了吗?汪东兴认为形势逼人,不能再拖延,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叶剑英认为局面发展到如此地步,该摊牌了,不能失掉时机,兵贵神速,乘人之不 及。至于斗争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待见分晓。 10月2日晚9时,汪东兴去找华国锋,回报下午与叶剑英谈的情况,华国锋回话他叶剑英已经商议过,由汪东兴先提出一个执行方案。 汪东兴立即通知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和 8341部队领导武建华等人开会,通报中央决心对‘四人帮’采取行动。要求策划行动方案。 在策划行动方案时,他们认为张春桥处心积虑想把出版毛选的权抓到手,利用张春桥对出版毛选五 卷工作的关注,如果把常委会议内容确定为:研究毛选五卷出版问题,应该对张春桥是有极大吸引力的。而且按惯例,中央研究毛选的出版问题,特别是涉及稿子问 题时,历来都是在怀仁堂正厅开会,因为中央曾有过规定:凡属毛选稿件,不得带出中南海以外的地方研究。对这些规定,张春桥、王洪文都是知道的。而且抓住研 究涉及毛主席的重要问题,如研究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选址问题,作为常委是必须参加的,这样使张春桥、王洪文不能托词不到或因故请假。所以在怀仁堂采取行动, 较为方便有利。 所以抓人方案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内容为:一、《毛主席选集》第五卷出版问题;二、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选址问题。在这个行动方案 中,还对行动时间、力量的组织、隔离地点、保密措施、战备预案以及同北京卫戍区的分工和配合问题,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行动方案的研究和制订一直 到10月3日凌晨4时许才结束。10月3日晚9时,按约定的时间,汪东兴向华国锋详细地汇报了具体行动部署和实施方案。 华国锋听完汇报后同意,并建议时间再缩短一些,争取提前解决。并要求与叶剑英会商。 10月4日下午,叶剑英如约来到中南海南楼汪东兴办公室。汪东兴把行动部署和实施方案,一一做了详细汇报。叶剑英同意方案。 10月5日凌晨2时,汪东兴再次来到华国锋的住地,向他汇报行动前的准备工作落实情况。 经过反复挑选,从中央警卫局的局、处、科级和中央警卫团的师、团、营级干部中抽调了20多名干部,分成四个行动小组。第一小组组长李广银,负责解决王洪文。第二小组组长纪和富,负责解决张春桥。第三小组组长高云江,负责解决江青。第四小组组长滕和松,负责解决姚文元。 1976年10月6日,下午3点30分,4个行动小组集中在汪东兴办公室外面的几间屋子里, 等待接受任务。汪东兴向大家宣布了两条纪律:第一,要绝对保守机密。万一失密,败坏了党的大业,要给以最最严厉的制裁。从现在起,以行动小组为单位活动, 组长负责,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第二,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任何人不得擅自开枪我们要争取不响枪、不流血解决问题。具体集结时间,集结地点,车辆配 备,以及如何相互协同的问题,由武健华布置交代。 下午6时,所有人员在中南海东八所食堂就餐。6时半,汪东兴乘车到达怀仁堂门前。汪东兴指挥对怀仁堂正厅进行了布置:北侧放了一扇大屏风,东边增加一排小 屏风,场内摆放一张长条会议桌,后面放了两把扶手椅,所有文具、茶具都撤走。行动小组准时集中于指定位置。为了不暴露意图,怀仁堂大门前,公开可见处的警 戒部署一律照常,形式上内紧外松。停车场内,将工作用车及机动应急车辆,大部隐蔽在西门里北侧空场。怀仁堂大门口上停放与会者的几辆车子。做到宁静如常, 整齐有序。 随身警卫人员今晚一律不准进入怀仁堂,依照过去大型会议活动时的规矩,都安排在怀仁堂斜对过的“五间房”休息。汪东兴责成警卫处长丁志友在怀仁堂前厅警卫值班处切实执行,严格把关。 执行拘押王洪文、张春桥的两个小组,躲在在怀仁堂大礼堂舞台帷幕后,进一步检查和擦拭随身携带的手枪和械具以及放在车上应急使用的速射武器。最后汪东兴说:这是你死我活的战斗,只能取胜,不能失误。 汪东兴在检查了警戒部署、行动小组之后,回到怀仁堂正厅。 晚7时20分,叶剑英到,晚7时40分,华国锋到。从思想酝酿,到定下决心,直至策划行动方案,运筹的全过程,都在高度警惕,绝对保密下进行的。就是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也是单线联系,当面约见,个别交谈。在此期间,他们三个人,从未同时会面共同商讨过 晚7时55分,王洪文第一个到,毫无戒备之心。两个行动组员立即从两边将他胳膊紧紧扭住。王洪文拼命扭动胳膊,蹦着双脚,被扭离现场戴上手铐。 晚 7时58分,张春桥进来,身穿灰色中山装。两个行动组员冲上去快速夹击,把他扭架押出现场。张脸色铁青,两眼微闭,自始至终沉默,一声不响。 解决两个人后,按原定计划,华国锋给姚文元打电话,叫他前来开会。晚8时25分,姚文元走进来,三个人上去扭住他。他一直在喊:“我有话要说,我有话要 说!”被押解上车以后还不住地喊:“你们是哪个部队的?谁指使你们干的?”行动组只好用毛巾塞住他的嘴。张耀祠那边的任务,是负责隔离审查江青和就地监护 毛远新。 晚8时,张耀祠和一中队指导员李连庆等十几个人先到毛远新住所。进入毛远新的办公室,看到他正在看电视。毛远新立即站起来,关掉电视机。张耀祠宣布:“毛 远新,我接华国锋总理电话指示,党中央决定将你保护审查。为了你的安全,还住在这里(中南海),但要换一个房间。现在你把文件柜钥匙和手枪交出来,材料和 文件由中央办公厅派人接收。你的生活、安全仍由李连庆同志负责,不准向外打电话,要遵守纪律。你写的交代材料交李连庆同志转交党中央。”毛远新听完宣布, 愤愤地说:“主席尸骨未寒,你们就……”然后就不再说了。一个干部上去缴了他的手枪、钥匙。 晚8时30分,解决江青。张耀祠带着江青的护士长马晓先进了中南海新建的二0一所前门。江青正坐在沙发里,把脚跷在跷脚墩上。张耀祠走到江青面前,拿着一 张纸条宣读道:“江青,我接华国锋总理电话指示,党中央决定将你实行隔离审查,马上执行。你到另一个地方,你要老实向党坦白交代你的罪行,要遵守纪律。你 把文件柜的钥匙交出来。” 马晓先回忆说:江青听着的时候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表面上没有显出慌乱。她轻轻地说:“我没听清楚,你能不能再说一遍?”张耀祠就又重复了一遍。江青这才 站起身来,从裤子口袋里掏出钥匙,放入一只牛皮纸信封里,折好口,拿订书机订好,用铅笔写上“华国锋同志亲启”,交给了张耀祠。江青随后坐上了停在前门外 的一辆大红旗轿车。 从晚 7时55分,开始抓捕王洪文,到8点30分抓捕姚文元结束。解决“四人帮”的全部行动过程,只用了35分钟。 其实四人帮失败的原因,香港《明报》说得很清楚:“毫无枪杆子基础、毫无群众基础,在党和政府机关中势力单薄之极。”他们不过是毛主席羽翼掩护下的小鸡而已,一旦失去掩护,不过是骄兵悍将的鱼肉对象。而不是其他原因。 现在的官方史书说:粉碎“四人帮”是合法的,并不是发动了一场政变,而是制止了“四人帮”图谋发动的政变,粉碎了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 但是史书又说:叶剑英在作出粉碎“四人帮”的决策后,他等待华国锋下决心,等当时党和国家最 高领导人华国锋首先发话。因为他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由他首先提出、主持解决“四人帮”的话,会造成“军事政变”这样一种影响。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外一 些领导人要求叶剑英主持党中央工作,他总是婉言谢绝,说:“我是军事干部,搞军事的,如果那样做,不就让人说是“宫廷政变”吗?”江青也说:“我是毛主席 的一条狗,毛主席叫我咬谁我就咬谁。你们打狗也得看主人啊!” 其实华国锋打倒四人帮的动机是姚文元交代的:张春桥说过:华国锋的党主席必须在全会上投票通过,而如果上全会,就没华国锋什么事情了。而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干部要打倒四人帮,无非是为了东山再起,翻身解放。至于汪东兴,不过是因为江青想把他赶走,要夺他大内管家的权。 不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为 TG早就提出过:“历史要为政治服务”。
303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损卦:损下益上不能巧取豪夺 by wxmang
热度 9 燕庐敕 2012-9-26 01:06
十八大前,比较敏感,严禁转贴。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兑泽 上艮山 - 山泽损卦)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大意 :损原意是减损,损卦是讲损下益上,损刚益柔,损有余以益不足的道理。损卦强调以下面自觉自愿的诚心诚意为前提来损下益上,就可获得:大吉祥;无咎害;可合乎正道;并利于往前有所作为等四项善果。 损下益上之道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下面志愿而且诚心;二是要适可而止,不能损下过甚。 只要是志愿且心存诚信恭敬损下益上,就算是微薄之物,亦足以奉献于上,并不要求以丰盛之物益 上。(也即上面并不能贪得无厌,以奉献多少来判断是否忠诚,而且不能强制榨取下面奉献,更不能用欺骗忽悠手段来骗取奉献,这都会无法持久,并引起反抗) (曷之用,即用什么。曷,就是何。二簋,比喻微薄的礼物。簋,音轨,古祭祀时用以盛黍稷的器皿。用享,以贡物奉献于尊者,或祭献于神明。享,奉献或祭献之 意)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损下益上的意思其实就是奉献,例如各省诸侯损其财以供天子,百姓损财力贡税以执公务。损卦所 谈的主要是损下益上的道理,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如何放水养鱼,合理获取人民奉献的原则。既要获得足够利益,又不能让老百姓造反,要自觉自愿奉献,而且能够细 水长流,而不是杀鸡取蛋。尤其不能榨取和诈骗,以至于人民造反。 照卦变的规律,损卦是泰卦变来的,其下卦可以看成原本是乾卦,上卦可以看成原本是坤卦,减损 下卦乾卦的第三爻增益到上卦坤卦的第三爻位置,坤卦的第三爻位置就退到乾卦的第三爻位置,经过这番损下益上的运动,阴阳互换位置,乾坤交错,就形成兑下艮 上的新卦体。由于它是损下益上而形成的,所以叫损卦。 但是并不是行减损之道就都可以元吉无咎,要点是“有孚”,也即如果老百姓是诚心诚意,志愿损 下益上,量力而行,合乎时宜,既不过也不及,简言之就是损所当损,那么这种损就可以符合人心,取信于人,只有这样的损才能得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所以行减损之道,让老百姓自觉自愿,诚心诚意奉献,取信于人比减损本身更关键,否则必然是暴力榨取和阴谋诈骗相结合,必然赔了夫人又折兵。多少短命王朝都 是这样覆灭的。 “曷之用”的意思是:老百姓是否诚心诚意志愿奉献用什么来表现呢?回答是:“二簋可用享” (也即两簋祭品就可以表示享祀的诚敬了。古人祭祀之礼,最多用八簋,一般用四簋,最少用二簋),也即如果老百姓自觉自愿,诚心诚意来奉献,上面不要在乎供 品多少,只需二簋祭礼就足以表示心意了。这就是比喻损下益上,主要在乎的是老百姓是不是志愿奉献,是不是诚心诚意,是不是竭尽全力,而不在于奉献的多少和 价值,因为损下过度,就成榨取,必然是下愈损则上愈危,自己挖墙角。 儒家认为,损卦是损下之刚以益上,乾刚变兑悦,有至诚孚人之象。盖咎生于强人以从己,至诚而损己从人,何咎之有? 所以任何损都是违背人性趋利避害的事情,如果不能用诚心和诚信善待老百姓,必然或者榨取过 度,或者无法获取,或者暴力对抗,都是治国的悲剧。所以“非有孚,则不吉、有咎、非可贞之道、不能攸往矣”。只有统治阶级“有孚”,则“元吉”、“无 咎”、“可贞”、“利有攸往”。所以儒家很看重损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大意 : 《彖传》说:损卦上卦是艮,是止,下卦是兑,是悦,上卦阳刚能止住,下卦阴柔能悦顺之象,所以尊上获取会适可而止而获得下面好感,下面就会心甘情愿,诚心 诚意会奉献尊上,所以是损下益上之象。尊上适可而止,下面诚心诚意是损下益上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根本,这样就能获得:大吉祥;无咎害;可合乎正道;并利于 有所作为等四项善果。 怎么样损下益上?只要是自觉自愿,诚心诚意,即使下面奉献的是微薄之物,亦足以,上面不能计较多寡贵贱,否则必然会让赋敛之徒有巧取豪夺的借口。 但是损下益上之道,应适时而行,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滥为,应时而行。(上行:向上奉献) 传统解释: 因为上卦艮卦为阳,下卦兑卦为阴,而《易经》体系认为阴顺于阳。阳止于上,阴说而顺,损下益 上就是上行之义。损卦就是下者自行减损以奉献于上,所以《彖传》说“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在损与有孚之间加“而”字,含有假设的意味,强调如果能够下面 能够甘心情愿,诚心诚意的奉献,这种减损才会得大吉,无过错。 就奉献尊上而言,一般说来,当然是奉献越丰盛越能说明对尊上的忠诚,然而如果一味地去追求物质价值和多少,而不是心甘情愿,诚心诚意,就会暗含怨恨,待机发作,包含隐患。所以奉献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向背。 至于损下益上的时机问题,原则是当损则损,时不当损则不损,既不要在上面不需要奉献或帮助 时,急急忙忙去做无用功甚至帮倒忙,也不要上面需要帮助或奉献时视而不见,望旁边缩。其实雪中送炭价值远胜于锦上添花,危难时,哪怕最小的帮助也大于灿烂 时的鼎力。伹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只用二簋(微薄之助),只是该使用二簋的时候才使用,所以《彖传》说“二簋应有时”。其实掌握适时的奉献帮助尊上具有普遍 的意义,当其不该损的时候则不能损,当其该损的时候就必须损,整个《易经》都十分重视时,这点被后来的儒家继承下来了,孟子就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所 以孔颖达说:“二簋至约,惟在损时,应时行之,非时不可,用之当有时,非其所用而用之,不可也。”(关键时刻,力轻情意重,但是不能老是奉献浅薄来代表我 的心)。 损刚益柔指的是减损下卦的阳爻增益上卦的阴爻,但是刚为德,就不能无休止地减损,只能在适可而止,所以说“损刚益柔有时”。因为有损就有益,有盈就有虚,损益盈虚都要因时因地而定,不能无条件乱用。所以《彖传》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大意: 《象传》说:损卦下卦是兑,是泽,上卦是艮,是山,有山下有泽之象。山下有泽,则水气上蒸,润泽山林,而泽水深广,以衬山高,所以有损下益上之意。 君子观察损卦山下有泽,水气上蒸,润泽山林,泽水深广以衬山高之象,因而感悟到应该以损为戒,修身养性,抑止胸中的愤怒,窒塞内心的情欲,以自损不善。(惩,抑止。窒,音制,堵塞) 传统解释 : “山下有泽”说的是卦象,损卦是上卦是艮,是山,下卦是兑,是泽。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泽在山下,泽卑山髙,似泽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就是说水泽将本属于自己的土石损去以增加山的高度,故象征损下益上。 另外一种解释是宋代《汉上易传》说:“山下有泽,则山日以削,泽日以壅”。意思是泽水浸蚀山根会使土石削落而日益减损.而山壅塞水泽内又会使泽水缩小而日益减损,故象征损。 不管哪种理解,“山下有泽” 都象征着减损,君子观此卦象意识到在修身立德方面也应有所减损,那就是“惩忿窒欲”。 忿如山之高,欲如泽之深,君子观象,反躬以损忿欲。损忿欲重要的是顺时。 因为滔天之祸都是因忿欲而起的,不惩治不能成大事。惩忿,是解决既往问题,窒欲是防范将来问题,如果能够和悦无忿,知止无欲,那就没问题了。曾国藩认为:“忿为阳恶,欲为阴恶,惩忿在一恕字,窒欲在一淡字。惩治之难,不挟破斧沈舟之势,何能有济,勇敢修德之君子才能。” 从卦象来看,下卦兑是悦,所以能够惩忿,上卦艮是止,所以能够窒欲。 《易经》系统中,兑是少女,艮是少男,而少男少女血气方刚,忿欲尤甚,惩忿窒欲,正好是修养内心。所以《系辞》说:“损,德之俢也”。 黄寿祺先生说:损之取义颇为广泛,大象传独申 “ 惩忿窒欲 ” 之旨,乃着重于修身立德之义。故朱熹曰 “ 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 ” 。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大意 : 初九处在损卦之始,阳刚得位而处下,上应六四,刚健有力,积极上进。在自己本职工作完成,进德修业有成后,就要立即迅速去辅佐六四,这样才无咎害。但是初 九毕竟处于初位,势单力薄,帮助六四,损下益上,损刚益柔,要量力而行,仔细斟酌,不可过损其刚,勉力妄为,适得其反。(已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修养工作 已告完成。已,完成之意。遄,音传,迅速。酌,仔细斟酌,量力而行)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在本职工作完成或进德修业有成后,就能够速往上应六四以为辅佐,实现损下益上,损刚益柔,是因为初九与六四正应,上下心志合一。(尚,上) 传统解释: 初九与六四正应,而且初九以刚居阳位.是刚有余,六四以柔居阴位,是刚不足,六四依赖初九损自己的阳刚来增益自己,而正应就是刚柔互济,初九居于损卦初位,有损刚益上,损刚益柔的责任,所以初九必然应损己益上,帮助六四。 “损刚益柔有时”是说当损则损,不当损则不损。所以初九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便迅速往上应六四,以为辅助,这就是“已事遄往”。由于此举符合损卦的损下益上之道,所以爻辞说“无咎”。 “已事遄往”另外一种解释:而且初九损己益上而不自以为功,事既已则速去,不居其功,所以无咎。 而“酌损之”就是说初九要斟酌自己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减损自己的刚质来增益六四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这就是“损而有孚”,只有心怀诚信,才能把损下益上之事处理得恰到好处。 爻辞这里以臣下自损奉上为比喻,臣下各自都有手头的工作,如果搁下自己本质工作,废事而往, 那就是没有敬业精神;如果工作已经完成,事已而不往,那就是怠慢尊上。然而初九现在是“已事遄往”,而又“酌损之”,正是抓住了时机,又做得恰到好处。所 以初九的确做到了“损刚益柔有时”。 “尚合志也”是说在上位的六四需要初九的帮助,而初九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迅速前往帮助,二者志同道合。 “尚合志”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初九存速往辅助六四之志,则有急公之效;六四存酌损初九之志,则无竭泽之患。 “有孚”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初九六四阴阳之志相感而互相信任,相亲相比。 一般说来,在《易经》体系中,初九与六四虽正应,但无往从之义,在下位的不援上,只有损卦初九说要立即援助六四,原因就是“上合志”,也即当损下益上之时,下面必须向尊上奉献。 黄寿祺先生说:孔颖达认为,人臣竟事速往,损己奉上,含有 “ 学而优则仕 ” 的意味,这是从象征的角度,以阐释爻旨,于理亦精。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大意 : 减损之道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九二阳居阴位,刚柔适中,不是有余者,所以无法损下益上。而且九二上应的六五阴居阳位,也是刚柔适中,不是不足者,所以不需要 损刚益柔。所以两者虽然有应,但九二不可前往相助,因为一旦损下益上,则双方必然都失去营养平衡,刚柔互济的特点,必然有凶险。所以只能不急不躁,不偏不 倚,长守贞正,九二不损其阳刚就是益上。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大意: 《象传》说:因为九二六五都得中,本身已经阴阳相济,不需要九二再帮倒忙,九二只需自守贞正,不损其阳刚就可以益上。而且九二六五由于都得中,本身都有坚守中道的心志。 传统解释: 九二和六五也是正应,与初九和六四的关系相同,但初九可以“遄往”,而九二则“征凶”,且告 之以“弗损益之”。是因为九二和六五各自所处的位置则与初九和六四各自所处的位置大不相同。九二阳爻居阴位,刚柔适中,不似初九是刚有余者;六五阴爻居阳 位,也是刚柔适中,不似六四是刚不足者。因此两者虽正应,九二却不能“遄往”。因为损卦的原则是损一益一以求中,不能有过与不及,九二、六五已经是中了, 而且九二非有余,六五非不足,在两爻均适中的情况下,九二如果盲目地减损自己去增益六五,就会造成自己的不足和六五的有余,这就破坏了原有的阴阳平衡,两 爻均失中了。所以说九二“利贞,征凶”,即利于守持正固,出行则有凶险。 九二作为一个处下的阳爻,本当自损以益上,但由于九二与六五处于刚柔适中的特殊时位,如果九二自损,反倒不能益上,若不自损,反而能保持六五的适中,就是说它不自损就已经是益上了,所以爻辞说“弗损益之”。 而且九二刚中,谦恭自抑,志在自守,不肯妄进,所以“利贞”。所以《象传》说“九二利贞,中 以为志也”,就是九二处中位并以守住刚柔适中为己志、不行减损之道是正确的。所以九二爻揭示了不当损则不损的道理,当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要自守不妄进,当 别人不需要帮助时不要硬去帮倒忙。那种只知无条件竭力顺上,并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愚蠢。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以不进为义,似不能行益上之道,但就其刚中之位而言,自守贞正,正可以施益于六五。故林希元曰: “ 夫自守而不妄进,宜若无益于其上矣。然由是而启时君尊德乐道之心,止士大夫奔竞之习,其益于上也不少,是弗损乃所以益之也 ” 。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大意 : 损卦源于泰卦,六三爻就是泰卦下卦乾的第三爻阳爻减损变阴爻损其刚,而益上卦坤上六之柔,上六变为上九,这就是“三人行,独损一人”(下卦三个阳爻减损掉 一个变阴爻)。而六三应于上九,下卦是兑,是悦而求之,所以阴阳专情和合,所以说“一人行,则得其友”(下卦一个阴爻上行去相应上九)。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大意 :《象传》说:一人独行,可以专情求合而成对,若三人同行,则将变生乖戾而有损。(疑,戾) 传统解释: 六三的爻辞要联系前边所谈的损卦卦体的形成来理解。所谓三人,是指下三阳、上三阴,三阳同行,则损去第三爻以益上卦,就是“损一人”;三阴同行,则损上六以为三,就是“三人行则损一人”。 “一人行,则得其友”,是指六三为“一人”独行,则与上九正应,得其强大力量有朋帮助。而且损卦各爻皆两两相应,初九与六四,九二与六五,六三与上九,所以是“得其友”。 阴阳之间的减损具有普遍意义,天地、男女都是阴阳两仪,一阴一阳,势必精气交构,化生万物。 可见天地万物奠不合二为一,一分为二,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本卦来说,如果“三人行”不“损一人”的话,那么下卦是乾,上卦 是坤,上下二就仍然构成泰卦而无法变化生出损卦,也就谈不上损益之道。然而当“一人行”之后,即九三与上六交换位置,整个卦爻的关系就变了,从六爻来说, 初九对六四(阳对阴),九二对六五(阳对阴)、六三对上九(阴对阳),两两构成对立统一;从上下而卦来说,艮为少男,兑为少女,二者构成对立统一;从上下 二卦内部关系来说,也均为阴阳合体,构成了对立统一。 而以一求一则为两,两则有唱和之欢,成为配偶,一男一女,一阴一阳,所以生生于无穷,所以一人行则得友而成为二,达到阴阳平衡。以一求二则为三,三则有争夺之患,成为第三者捣乱。所以配偶是排他的,必须以一配一。所以《象传》说:“一人行,三则疑”,所以必须“损一人”。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下传引孔子语云, “ 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释此爻之义,并谓 “ 言致一也 ” ,正是表明六三 “ 一人行则得其友 ” ,体现着阴阳互合的专一之道。而从 “ 三人行则损一人 ” 中,又可看出不当的 “ 益上 ” ,事实上是 “ 损上 ” 之举,此即彖传所谓 “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 之理。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大意 : 六四以阴居阴,又乘承皆阴(上下爻皆阴),体质柔弱,有偏柔之疾(阴阳之偏都为疾)。但是与阳刚的初九有应,能受益于初九的辅助,而减损其柔弱之疾,如果 初九能迅速相应,则有喜而无咎害。以初九而言,在损卦之时,有损刚益柔的义务,所以必然会损己。以六四而言,则在获得初九阳刚之助后,能够减损阴柔之疾而 受益。所以六四必然高兴,也必然无咎。(遄,迅速)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能自我减损体质柔弱之疾者,乃因其受益于初九阳刚之辅佐,刚柔相应,是为可喜。 传统解释: 六四以阴居阴,阳刚严重不足,所以用“疾”比喻其无刚之弊,“损其疾”就是减损自己的柔弱而益之以阳刚。但是六四是柔弱之体,他要靠初九来增益其阳刚,“遄”的行为主体即为初九。 六四自损其疾的行为,促使初九迅速前来帮助他,这当然是可喜之事。所以爻辞说“有喜,无咎”。 另外儒家认为,损其疾就是损其不善,六四阴柔居上,与初九阳刚相应,能自损阴柔以从阳刚,是损不善以从善。六四阴柔之疾就是忿欲,损损下益上就是惩忿窒欲。人损过惟患不速,速则不致于深过所以“可喜”而“无咎”。 实际上就是如果自己乐于克服自身的弱点,别人就会感到容易与你相处并迅速地真诚地来帮助你,即使你犯了严重的错误,所处的环境非常不佳,只要真诚地表示出改过从善的愿望,仍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帮助。 黄寿祺先生说:六四所谓 “ 损其疾 ” ,既是自损相思之疾,亦是减损柔弱之质。因此,从初九的角度分析,旨在损刚益柔;从六四的角度分析,义主于减损阴柔,而获阳刚之益。两者一重在损己,一重在受益,喻意有别。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大意 : 六五柔顺得中居尊位,是能够持中求正,虚己下人,谦恭受益之象。所以天下大家都很爱戴,都能心甘情愿,诚心诚意来辅助増益,以至于有人送来价值昂贵的神龟 来增益,而六五不能推却辞谢。(王弼认为这是天下群才,纷纷献策,竭能尽智,而六五尽皆接受,不拂大家好。)这是万民尊君之象,至为吉祥。(十朋之龟,价 值昂贵的宝货。朋,双贝为朋。十朋即二十贝)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得自于上天之祐助而受益,所以大为吉祥者。 传统解释: 六五柔居阳位而得中,刚柔适中,所以不需要九二损己之刚去增益他。但是六五居五之尊位,有 “虚中”特点,虚己而下人,能顺从在下的贤者,谦受益,是虚中自损而不自益之象,所以有有别人来增益之,即爻辞说的:“或(即有人)益之十朋之龟”(一般 指天下贤才相助),别人既然诚心实意来益之、而六五又居尊位,不便辞谢,只好接受了,所以爻辞说“弗克违”。所以六五是天下的受益者。 也就是六五处尊位而能虚中自损而不自益,结果天下反而纷纷益之,甚至有人赠送价值十朋之龟,说明六五是很得人心的,所以爻辞才说“元吉”。而这个十朋是上九将他受益于六三的东西归诸六五,因为《象传》说“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损道是上行的,也即从来都是损下益上的,但是要需要损时才损才有益益。损益程度和时机把握是统治者最根本的技巧。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以虚中之德,虽自损而人必益之,故爻辞谓 “ 弗克违 ” ,而象传谓 “ 自上祐也 ” 。此亦大有上九 “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 之义。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大意 :上九阳刚居损卦之终,不须再损于他人以益己,所以无咎害,但必须谨守正道,才可获吉,并利于积极向前有所作为。而其阳刚居上,下得六三相应,就像获得了专心为国、不私其家的大臣所拥护。(得臣无家,得无家之臣,即能获得专心为国,不私其家的大臣)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刚健有为,下有六三相应,不须损于他人而得以益己,而且能聚合众贤臣的才智,以益于国家,实现其志愿。(大,指上九阳刚) 传统解释: 上九与九二爻辞都有“弗损益之”这一句,但因居位不同,意旨有别,九二的弗损是不损己,益之是益人。上九的弗损是不损人,益之是益己。上九因为处损卦之终,上无所奉,物极必反,损终反益,所以不损刚德,是弗损别人而去增益别人。上九得六三以自益,如得贤臣之助。 上九本来就是由下卦乾阳自损而增益坤阴形成的。现在上九本身是阳刚,而与他正应的六三却是阴 柔,损卦虽说是“损下益上”,但还有个“损刚益柔”的限制。六三旣然己经是阴爻,就不能再损,因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以当下属已经无法再损的时候如还 要损下益上,那就等于损害自己的统治根基。上九有鉴于此,反其道而行之,不减损他人反而增益他人,而上九以刚阳之道益于六三,则在上能不损其下,则得人心 归服,而无内外远近都会来追随,所以能够得到死心塌地,公而忘私的部下,而六三独阴居下卦,是专意奉上,国而忘家的象。所以说“得臣无家”。 上九这样做看起来是增益他人,其实是巩固自己,所以上九不是一个高尚之人而是一个高明的统治者,知道适可而止。所以爻辞说上九“无咎,贞吉,利有攸往”。这种君上施惠属下的做法正好符合儒家的政治理念,所以《象传》赞叹:“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儒家由于站在统治阶级角度看问题,主要从巩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着想,所以损下益上还是损刚益柔,甚至减损之道应“有孚”、“有时”,都只是一种治理手段而已。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九二皆言弗损益之,九二是不自损即可益上,上九是不自损即可益下,两者居位不同,义旨亦别。论语尧曰篇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乎?实与上九之爻义,至相切合。 小结: 损卦两个原则,对上位者来讲,要诚信待民,损下益上要适可而止,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榨取诈骗,巧取豪夺;对下位者来讲,要心甘情愿,诚心诚意奉献,同时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勉强而行,更要找准时机,在上位者急需奉献时采取雪中送炭。 下 卦三爻都是在下位者,上卦三爻都是上位者,损卦在下卦为自损,在上卦为受益。初九往上辅助六四得应是“尚合志”(志同道合);九二与六五相应是“中以为 志”,也即不要帮倒忙,也不要不帮忙,适可而止,见事而为;上九与六三相应是“大得志”,因为“弗损,益之”,所以“得臣无家”,所以得以天下为己任,而 不剥民以富国。 初九讲的是学习修养好后,要在量力而行前提下,迅速去帮助上位者,这样才能学而优则仕;九二则是不可损下益上,去帮倒忙,不损就是益上了;六三是 “ 一人行则得其友 ”,讲阴阳和谐,损下益上,损刚益柔并非单方面奉献;六四是 阳刚严重不足,所以急需初九帮助摆脱疾病 ;六五是有“ 虚中之德”,持中求正,所以下面众人会心甘情愿,诚心诚意来增益; 上九是 不自损即可益下。 二、牵强附会--损下益上不能过度 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中国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动力是释放了人民光宗耀祖,追求荣誉和财富的疯狂精神。 而因此导致了三个现象的发生:一是为了升官发财,官员无一不竭尽全力发展基础设施,因此投资 需求一直处于饥渴状态,为了弄钱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最后对借债和卖地这种无法持续使用得吐血天魔大法上瘾,既保证了投资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后继乏力的 后遗症;二是为了积累财富,各色人等都不惜压榨农民工的血汗,因此出现了低附加值血汗工厂出口奇葩,导致出口高速增长,但是付出环境资源极大代价;其三是 为了上下游产业的兴旺发达,房地产畸形发展,不但消耗尽大多数人一生积蓄,也导致相关产业的消费(例如家居,建材,家电等等)高速增长,但是这种透支消费 压抑了其他基本消费,带来后劲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房地产这种损下益上过度的政策。 中国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开始于 1980年4月,当时286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提出要走住房商品化的道路。 1980年9月,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进行售房试点,当时主要是以外销房为主,国内还主要是福利分房制度。 同年 6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开始实行向居民全价售房的试点。1982年开始实行补贴出售住房 的试点,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1/3。1982年先在郑州、常州、四平及沙市四市进行试点。1984年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扩 大试点。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 1986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同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国发 11号)。 199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圉发 30号),其中明确要求实行新房新制度。 199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1992年 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上海市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5月1日,《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实施:具体包括推行住房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 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五项措施。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 43号),确定房改的目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的旧体制,包括:改变住房建设投资由 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负担的体制;改变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改变住房实物福利分配 的方式为以按劳分配的货币工资分配为主的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人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 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房屋维修、管理市场。《决定》要 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但在福利分房的背景下,房地产的需求极小。仅仅在南方沿海有点起色,但是炒作大于商品,其实这些都谈不上房地产产业,也谈不上损下益上。 1994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 关键是 1998 年7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 23号),通知要点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建设以商品化买卖为导向的新型市场化住房建设与分配体系; 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这就意味着福利分房取消,以商品化为标志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正 式启动。 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 知》,199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颁布,明确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并明确可以以不低于所购住房全部价 款的30%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以此激励居民购房,正是这条规定,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也点燃全民炒房的导火索,也是损下益上不可收拾的原因 (2000年5月底,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经过8年的发展后终于超过了100亿元,但此后仅过了5个月,就一跃变成了200亿元)。 从 1997--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每年的增速几乎都达到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1997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2007年已经提高到10.3%,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更是达到21.5%。 国家统计局认为,住房建设对 GDP的影响约为10%,即住房建设增长10个百分点,就能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每投入100元住房建设资金,可以创造相关产业170元至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的住房,可带动130元至150元的其他商品需求。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所以说,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地增长 10多年,房地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老百姓付出一生积蓄和后半生幸福为代价的。例如上海申江名园 2001年10月一期开盘时,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2002年年底二期开盘时是每平方米7000元,到2003年,每平方米1.1万元,2004年1.6万元,2005年2.4万元。不到3年半,价格涨了300%。而按揭贷款需要后半生为住房劳碌。 因为老朱的住房改革,其目的只是为了借助住房消费的启动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不想承担政府在住房方面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这种用完一脚踢开的施政方式是老朱的特点,其实在国企改革中,老朱也不愿意承担国企下岗工人的善后责任)。 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出台,“住房供应主体”被商品房所替代,经济适用房则从“住房供应主体”沦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与98年的房改方向明显产生分歧。商品房地位进一步上升,保障房地位进一步下降。 然后央行配套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提高贷款门槛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被大企业吞并,加剧了行业垄断性,减少了房地产的供应。 2004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 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要以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进行而使得地价大幅上升,形成全社会涨价预期。他们共同使房价成为脱线的风 筝,开始进入了快速收割老百姓的时代。 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报告, 1998 年至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而到了全面实施18号文件的第一年,2004年,每平方米的房价就比上年暴涨了352元。 2003年的时候,房价大约是普通家庭收入的4--5倍,而现在即使在二三线城市,都已经超过15倍。房价收入比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联合国的标准是 3:1,美国是3:1;日本是4:1;香港在1997年房地产崩溃前,房价收入比大约是14:1。2003年5月上海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说,“今年上半 年,已有三分之一的上海人资不抵债,沦为“负翁。”上海市统计局所说的“负翁”是指家庭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倒挂。 房价飞涨、民怨沸腾最终使得政府不得不在 2005年颁布了“国八条”和“国六条”来控制房价,但是中央缺乏执行力,导致地方诸侯在博弈中大获全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维护就业以及社会的稳定,采取天魔大法,吐血“保八”,房 价也就完全失控(当时推出4万亿元投资,导致铁道部的2万亿投资大单,三大电信6千亿投资计划,北京增加投资1200-15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 10000亿元,山东省提出了8000亿元的投资名录,江苏省宣布一年内拨出1000亿元作为政府引导资金,广东省决定两年内筹措1000亿元财政资金, 五年内社会总投资2.37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和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值的20%和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投资规模达到18 万亿元。而且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年末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达到了17.8%,新增贷款超过了7000多亿元,货币供应计划增长17%,再加上大规模的增加 投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房价暴涨就是必然结果了)。 由于高房价不但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也导致整个实体经济开始受影响,社会出现不稳定征兆,所以不得不又出台了“国四条”,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要到 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是由于执行能力不够,现在已经成为笑话。 由于中国房价高低其实主要是地价高低决定的,而地方政府为了既得利益,必然通过控制土地,来 牟取利益。所以中国房价高的原因是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供应人为地造成了土地的饥饿效应和恐慌效应,加重投机心理并引发房地产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所以控制房 价,要点是控制土地财政,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什么控制都是昙花一现。而土地财政现在已经成为政权稳定基础一部分,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地方责权 利和利益分配格局,是不可能的。可是这种改革,是冒国家动乱的风险的,没人敢。 现在来看, 1998 年对中国房价暴涨是关键之年,因为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现房一扫而空。而配 套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降低利率,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 另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暴涨提供可能。 然后再用招拍挂政策把地方诸侯的贪婪魔鬼释放出来(统计表明,房地产的建设、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税、费收入占到了房地产价格的将近 30%左右。如果再加上占房地产价格30%左右的土地费用,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将近占到整个房地产价格的60%左右,房地产商的利润在地产价格占15%到30%)。 所以以后的历次调控,实际上都是中央地方利益博弈,例如 2005 年中央宏观调控主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主要是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并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现行的20%提高到 30%),但是效果为零;结果导致2006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增加了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即小户型,要求增加保障住房份额和90平米比 例),结果效果又为零;2007年9月,不得不增加新的政策,收紧信贷,二套房以上贷款提高首付、提高贷款利率,结果效果还没出来,碰到金融危 机,2008年底国务院推出4万亿,迅速降低存贷款利率,加速放贷,导致房价暴涨(例如2010年,北京望京地区“地王”边上的一套64平方米的住房,一 个星期里总价涨了34万元。一个小区半年前每平方米价格只有1.9万元,半年后变成了2.9万元。《参考消息》当时报道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已经占全球 总量的50%左右),调控前功尽弃,中央完败于诸侯。 而且由于在过去的 10 年中,房地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卓著,所以中央投鼠忌器,也未必敢痛下杀手,在这种摇摆不定的调控中(因为中央政府的处境尴尬,他又希望房地产能够发 挥其拉动作用,维持一个政治上可以忍受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想单独承受房地产所带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实业空心化和财富分配失衡等政治成本),可以预见上 述的完败还会继续。因为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中,由于受三座大山压迫,有效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消费率已经降至50%以下。消费不足 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较慢,而且收入和支出预期不稳,大部分人采取的是一种预防性消费行为),投资和出口构成了中国增长的 核心,其中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在“中国式增长”的动力中,出口、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是三大重要力量。因为房地产产业通过高房价剥夺了居民的多 数储蓄,建立了政府土地财政模式( 财政部 公布的2010年全国财政决算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 土地 使用权出让金收入逾3万亿),而土地财政保证了政府高投资,让我们这个高储蓄的国家在缺少消费时,同样能够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 而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由于缺乏可执行能力的监督队伍,例如在地方政府对抗下,筹集资金就束手无策,最终必然是无疾而终。其实地方政府对抗中央博弈的挽救房市,以继续通过土地出让垄断来保持土地财政,好升官发财(例如上海房地产能直接拉动 GDP在17%左右,间接影响建筑材料、家电等行业带动的GDP约为3%到7%)的手段无非是补贴、减税、降低首付,增加投资,而中央并无什么有效对策,因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但是老百姓损下益上,予取予求是不是可以无止境?统治阶级不怕竭泽而渔,自挖墙脚?这种危如累卵的模式还能坚持多久?不需要适可而止? 而且在土地财政支撑下,中国经济已经是事实上的“财政联邦制”,而且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有现成的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中央,出现严重的责权利不对等情况,可能危及政权稳定。
2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解卦:拨乱反正 by wxmang
热度 16 燕庐敕 2012-9-8 14:51
本帖只限爱坛好友,禁止转贴。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坎水上震雷 - 雷水解卦)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大意: 解 就是解除,解决,象征消除险难之意。如果能够把解决问题办法施于西南众庶之地,则为有利,可使险难得以消除,群情得以舒缓。这样就将没有什么困难了(无难 可往),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就能阳气复生,以修治其内,就可获吉祥。若仍出现危难,则应立即有所作为,迅速予以解决,才可获吉祥。(西南,坤地,众庶之 地,《说卦传》以坤为西南之卦,坤又为众庶之地,所以西南象征众庶) 传统解释: 将蹇卦的卦体旋转180度就是解卦的卦体。两卦的卦义也正好相反。蹇卦是艮卦在下,坎卦在上,坎险在前,艮止在后,进退维谷,所以有蹇难之象;解卦下为坎险,上为震动,震动于坎险之外,而且愈动离险愈远,有脱离险境,蹇困消解之象,所以名为解卦。 同时,坎的喻象又为雨,震的喻象又为雷,雷之威无所不摧,水之德无所不涤,所以解卦的象是破天地烦郁之气而洗浊垢。雷雨已作,阴阳已和,也象征着矛盾已经解决,“天地解而雷雨作”。 解的原意就是解难而济厄。天下的蹇难刚刚解除,人民才刚刚从艰苦中逃脱,这时适宜采用宜宽大 简易的政策之治,如果没有什么困难,就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则人心安定,就不失中,所以说“利西南”(在后天八卦方位中,西南是坤,坤象征大地,象征广大 平易,象征大众)。所以“利西南”的本质意思是审时度势,避险就夷。消除险难之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这时的避险就夷是指自己内部不要无 事生非,无事求动,而要安易顺处,给人民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 实现“利西南”,一是要“无所往,其来复吉”,而“无所往,其来复吉”意思是在天下刚解除蹇 难的时候,要给人民重建家园、修养生息的机会,国家宜静不宜动,不要无事找事,因为既解其难,天下平安无事,就应当修复政治治理体系,恢复权力机构,申明 刚纪,修定法度,拨乱反正,反于正理,无为而治,这样就天下大吉。 二是要“有攸往,夙吉”意思是如果有必须立即解决的事情,有祸端萌发,为避免事情变坏变大,就雷厉风行,霹雳手段解决,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绝不让问题糜烂,解难济险,利施于众,所以吉。 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利西南”了。 这也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修养生息不等苟且偷安,是无事宜静不宜动,有事宜速不宜迟。 黄寿祺先生说:坤之得在西南,蹇、解之利亦在西南,三者取象皆同,而寓意各有所主:坤卦主阴柔当顺行、居后;蹇卦主济蹇,利在从平易着手;解卦则主纾解险难,应施于众庶。 《 序卦传》说: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大意: 《彖 传》说:解卦下卦是坎,是险,上卦是震,是动,是先动然后出于险外之象,有纾解险难之象,所以能免于险难,所以称为解卦。西南,是八卦方位的坤位,是大 地,象征为众庶之地。能前往为民众纾解困难,必得民心和拥护,所以有利。患难已解,无难可往,就宜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修复制度和体系,无为而治,就会吉 祥,这是合于中道的作为。如果有祸端萌发,则应雷厉风行,扼杀于萌芽,不可失其先机,待其坐大,不可收拾,亦可获吉祥,所以前往解难,会有功。 天地一旦纾解其蔽塞,就会冬去春来,草木逢春,春雨频频,种子胚胎逬裂,蓓蕾怒放,芽蘗滋长,百果草木莫不含苞待放,春意盎然。人类效法大自然,把握此纾解的时机是多么重要啊!(坼,裂,甲坼:孚甲开坼,指百果草木都含苞待放)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动能出险,所以说动免,免就说明险难解出,所以说“解”。险是难的主要原因,有难 而止则是蹇,有难而能出则是解,怎么出呢?因险而动,不安于险,这要靠动,险而动,动而免乎险。若动而不能免,还是不能解险。人事也是如此,在适当的时 机,稍微努力,就能事半功倍,动而险尽平,脱困而出,所以说“时大”。 解卦上下卦相易就是屯卦,屯卦的象是动于险中,屯卦的象是芽苗穿地而未成,正在萌芽状态,解的象则是雷雨大作,百果草木皆破土而出,含苞待放。 九二以刚爻居柔位,因刚柔并用而适中,因此他既要行“柔顺”(无所往,其来复吉),又要行 “刚直”(有攸往,夙吉),也就是说他既要开创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使得人民够修养生息;又要不懈怠地注意社会的动向,随时前往平定可能出现的醮成大患的 祸根,从而维护这样一个得之不易的环境。所以会有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解卦与蹇卦不仅卦画卦义相反,主爻也相反。蹇卦的主爻在九五,因为九五得处蹇的中正之道;解 卦的主爻在九二,因为九二得处解的中正之道。因此蹇卦要想得到中正之道,要上行,所以蹇卦说“往得中也”;而解卦要想得到中正之道则要下行,所以解卦说 “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所以解卦是要来复才能得中,才吉。蹇卦的“往”而“得中”正相反。解卦的这个“中”即九二。 冬季天地冻结,阴阳不通,自然界的草木果实也经受着一场蹇难。春季到来,天地阴阳之气交通而 解散,于是雷雨兴发,雨水的滋润使得果实的皮壳软化分裂,幼芽破土而出,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蹇难消解的结果,显示了解对于人类社会和 自然界的重大作用,所以《彖传》赞叹说:“解之时大矣哉!” “利西南、往得众也”,意思是说往西南方向去利在施于众庶,也就是在消解险难之时要给人民以修养生息的和平安宁的环境,由此将会获得众人的拥护。“往”大概就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制定这样的政治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当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人同此心,占今无别。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大意: 《象传》说:解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震,是雷,所以有雷雨交加之象。雷雨交加,就能万物回春,芽苗出土,生机盎然,所以有纾解之意。 君子观察解卦雷雨交加,天地否结消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象,感悟到应当赦免老百姓的过失,宽宥其罪恶,以体现开明而宽大的仁政。(赦过,赦免无心之过。过,无心之失。宥罪,宽宥存心之罪。 罪,有心之恶) 传统解释: 天地否结消解,就是大地回春之时,就有雷雨交加,所以雷雨作就是“解”的象。 “雷雨作”是由卦象而来,而雷霆之怒,威震千里,《象传》由此把雷比作刑罚,雨水之恩,润物 无声,《象传》由此把雨比作德泽。雷行于上,雨降于下.由此可见刑罚之下有德泽,而春雨过后“百果草木皆甲坼”,春意无限。君子观此卦象,感悟到到要减轻 刑罚,多施德泽,社会才能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所以有过者赦之,有罪者宽之。所论与卦辞蹇难刚刚解除,以修养生息为上这一总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实古代司法讲究赦免。如《周礼司刺》就有所谓三赦三宥然后用刑之说。社会处于险难刚消解之际,为了社会人心的稳定,应该缓解各种矛盾,所以要行赦宥之法,宽大为怀。当然对于严重防碍社会稳定的罪犯也不能手软,“有攸往,夙吉”。 初六,无咎 大意: 初六是危难初解之时,以柔处下,谦恭自抑,虽然阴居阳位,位卑力弱,但是上与九二、九四两阳相比应,应刚而承刚,得刚柔互济之助,助力强大,自己有谦恭自抑,所以蹇难必解,所以说“无咎”。(初六爻仅仅说无咎二字,没有象辞,是由于比喻已包含在爻象之中,不用多说)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以柔处下,与九二、九四两阳相比应,刚柔得以相互交接、遇合、相助,所以无咎。(际,交接、遇合之意。义,宜) 传统解释: 初六居解卦之初,虽然阴居阳位,有失位情况,可能有咎,但是处在蹇难始解之初,患难既解之 时,又以柔居刚,以阴应阳,以柔处下,上应刚爻九四,又承阳刚九二,具有柔而能刚,刚柔互济,助力强劲的特点。《象传》说“刚柔之际”,就是指初六与九四 正应这件事。在险难消解之时,处事能刚柔得宜,自然平安无事。由于全爻的喻意巳包含在爻象之中,所以爻辞不再取象,只是说“无咎”。 解卦上下卦相易,就是屯卦。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屯卦初爻是刚柔始交而未相会合,一动就入险中,所以说“有难”。解卦初爻是刚柔已相际接,动而岀险,所以说“义无咎”。 初六爻辞这么简易,也是因为解难之初,必须无为而治,无所事事,所以不必多言。 黄寿祺先生说:本爻仅言“无咎”二字,全爻的喻意已包含在爻象之中。胡炳文曰:“恒九二,悔亡;大壮九二,贞吉;解初六,无咎。三爻之占只二字,其言甚简,象在爻中,不复言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大意: 九 二阳刚居中,上应六五君王,为君王所倚重。但是其位居下坎之中,所以得知坎险的内情,所以能解除众多隐患。九二又有刚中之质(二位是下卦的中位),象征其 拥有刚直、中和的美德,所以如能谨守正道,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必获吉祥。(田,猎,三,多,狐,喻隐伏之物。田获三狐,解除众多隐患。得黄矢,比喻拥有 中和、刚直之美德。黄,比喻得中,矢,比喻刚直)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因为拥有中和、刚直的美德,所以能行中直之道,所以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狐,是指隐伏之物,比喻小人。九二又处于处于坎险中位,了解坎险内情,所以能获隐伏,这就是 “田获三狐”,比喻清除了卑劣狡搰小人的隐伏之患。三是多的意思,获三狐就是说赶尽杀绝小人了。黄,是说其得中;矢,是说起其刚直,所以“得黄矢”是比喻 九二居中刚直的品质(古代时以为黄为中的颜色,“矢”是箭,其特点是直,“黄矢”就是中而且直)。《象传》说明九二获得贞吉的原因就是得中道。 小人如狐,狐性善媚,就像小人诱惑君子。其实小人常众,如果有一个刚明领导在上,则明足以照 之,威足以惧之,刚足以断之,所以小人一般蛰伏不动,一旦上面稍微松懈,就会出来危害。九二如黄矢,有刚中之德,有刚直之才,为六五所倚任,其力足以治邪 媚,狐去而黄矢如故。以中直之道解难就无难。所以“贞吉”。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以阳居阴,有失正之象,惟其刚直处中,有得“黄矢”之美,遂能排除隐患,田获三狐,故爻辞称其“贞吉”。象传所谓“得中道也”,即九二之所以能守正获吉之主因。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大意: 六三阴柔失位,阴居阳位,急躁上进,卑鄙阴柔,为无德小人之象,却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就像背负重物的小人,而窃据高位。这就易于招致强寇掠夺。说明居非分之位都不能长久,而告诫小人应当谨守正道,改邪向善,以防憾惜。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以小人之身而窃居高位,说明其行为太过丑恶。而其招致兵戎侵伐之难,是自取其辱,又能归咎于谁呢? 传统解释: 六三以柔爻居阳位,阴柔失正,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攀附九四,用柔邪以媚九四,是乘凌九二而 背负九四之象,像是小人得志。所以六三就是一个窃居高位的小人,《系辞传》说: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本来应该是是小人背负东西步行, 君子乘车,现在是小人背负东西乘坐在君子的车上,所以爻辞说“负且乘”。 而“负且乘”必然“致寇至”。因为贼寇对君子所乘之车一直想抢夺为已有,但是摄于君子之威, 不敢贸然下手,现在见小人占据了君子之器,马上有了抢夺的口实,遂前来夺之,所以爻辞说“致寇至”。所以“负且乘”的小人不但导致君子避祸,还会酿成大 患,导致险难再度出现。但处在险难消解之初,按《大象传》的说法,“君子以赦过宥罪”,所以爻辞只是规劝小人改邪向善,希望能守持正固,以免滑向罪恶的深 渊,造成终身的遗憾。 “负且乘,亦可丑也”是说小人得意忘形的样子令人恶心。 小人为什么能窃据高位,为佧么能占据君子之器?这一方面与小人善于玩弄阴谋有关,另一方面君 王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君王任人不辩贤否,轻忽不慎,才使小人得居君子之位,甚至将国之名器给了小人。这无异于诲盗,教咹人们觊觎他们不该得到的东西, 其后果是“致寇至”,招致冠戌来伐(寇小为盗,大则为戎),这就是兵戎相见的原因。而造成“致戊”的正是君王自己,咎由自取,勿怨他人。这是对统治者的警 告。 儒家认为:市井负贩小人,气质卑下,窃取盛位,乘公卿大夫的路车,此窃位、僭位之甚者。而负且乘(背着九四乘君子车),为可丑恶也。 对负且乘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六三阴柔无德,欲居高位以为荣,取非其有,力不胜重,高位有如负担。据非其地,以高凌人,有如乘车。而物非其所有者,有必不久;位非其所处者,处必不安。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上传云:“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 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爻辞言外之意, 在说明小人能窃据高位,乃由于居上位者任人之轻忽不慎,而自招祸害。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大意: 九 四阳居阴位,失位不正,下应阴居阳位的初六和下乘阴居阳位六三,都为居位不正的小人,所以为其所纠附而失其诚信,犹如其手的拇指上有疾,阻碍九四与君子之 交往。所以必须解除其拇指之疾,然后君子的友朋才会来至,诚信才可以孚现。(而,尔,你,指九四。拇,手拇指。斯,则,就)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阳居阴位,下应阴居阳位的初六和下乘阴居阳位六三,都为居位不正的小人,而者均失位不正,所以失掉诚信,因为失去君子的友朋。所以九四必须阻止初六、六三之类小人的纠附,就像解除手拇指上疾患。 传统解释: 小人整天纠缠附丽于君子九四,正事不干,专做拨弄事非的营生,就像手拇指上的脓疮,自惜羽 毛,爱好洁净的君子敬而远之,无人敢交往。所以不除掉这些隐患,就没有君子来亲近。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小人得志,君子必然远遁,小人不去,君子 不至,或虽至而得不到信任,因为为小人一定会从中造谣生事,挑拨离间。 九四是阳爻,在卦中是代表君子的。君子的责任是“解而拇”。只有“解而拇”,才能“朋至斯孚”。但是,《象传》说“解而拇,未当位也”。因为九四能解去小人,引来君子样的朋友并彼此取得信任,这当然是好事。 但小人纠缠九四就是因为九四“末当位”。因为九四以阳刚之才居上位,承六五之君,是大臣,但 以阳居阴,不中不正,本来就正疑不足,而且下与初六之阴为应,比于六三,有这两个阴爻的纠附,很容易被小人所附丽,是居上位而亲小人之象,失正更多,所以 贤人君子避而远之。如果能够摆脱小人纠缠,则君子就能来亲附且得信任。所以告诫必须“解其拇”,然后来君子,解其拇然后朋至而信矣。 另外一种解释是:因为九四比于六三,所以六三能够依附九四,所以六三就是九四有疾患的拇指,让君子避而远之。如果能够“解其拇”,摆脱掉六三纠缠,正应的初六就会来相应,然后朋至而信矣。 从卦象来看,九四已经离开坎险之地,进入上卦震,是出险而动的象,雷震而群阴散,所以说九四是“解”,也即九四能够摆脱掉小人。 黄寿祺先生说:二、四两爻皆有王臣之象,而居位均未正,九二能获三狐,赖其“中”德,九四被小人纠附,一方面由于“居位未当”,另一方面也因其“不中”之故。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大意: 六五阴柔而高居尊位,有君子之象,而且其柔顺得中,下应九二阳刚君子,所以能纾危解难,而获吉祥。又能以诚信感化小人,使之信服而无怨,化邪恶而向善。(维,语气词)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是居高位的君子,由于小人能感其德而自新,或自动隐退,所以能纾危解难。 传统解释: 六五居尊,中而应刚,以柔爻居于君位,柔顺中正,有君子之德。而君子所亲比必是君子,所解必 是小人,所以六五能严格甄别君子与小人,对君子绝对信任,用贤不贰,对小人则坚决清除,去邪不疑,让人们都知道“君子维有解”,完全能够解除小人的隐患, 使得小人没有丝毫空子可钻。小人去则君子进,正道行,天下治,所以“吉”。 对于狡猾、窃位、纠附的小人,揭露,斥责,清除都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外力,要想真正清除隐 患,最好的办法是让小人自己感到绳营狗苟,搬弄是非是没有出路的,至于窃据髙位,占据君子之器更是不可能的。这样,小人就会去掉侥幸之心,让小人主动去改 恶从善,从而改邪归正,或自行退去。这就是“有孚”,就是可见可验,让小人看到并相信:小人之道无出路。 所以六五的“吉”不仅仅是指“君子维有解”,更重要的是由于坚决地清除小人,去棹了小人的侥幸之心,从而有孚于小人,使小人相信在六五这样的君子面前玩弄手段己完全没有出路,要么改邪归正,要么自行退出。所以《象传》说:“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一般说来,做事情必须先解去小人,师卦上六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小人不退,则大难不解,君子不进,则小人不退。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以柔中之德,抒解危难,故能以诚信感化小人,此即转化邪恶者向善,排除隐患之义。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大意: 上六处解卦之终,居上震之极,有王公能纾解危难之象。而六三小人窃位,如恶鸟盘据于高墙之上,上六射而获之,以消除祸患,所以无所不利。(隼,音准,贪婪残暴之鸟,比喻喻六三。墉,音壅,小城墙)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小人窃位,如恶鸟盘据于高墙之上,上六射而获之,是指上六能消除小人所造成的险难。 传统解释: 上六居解卦之终,居震动之极,所以是解除险难的王公之象。 六三失位负乘九二,且处下卦之上,是站在高墙之象。六三又不中不正,盗位害民,如隼害鸟。 如果害还在墙内,则是未解之时,若出墙外,则是无害,六三在墙上,是险难可解之时。所以上六一射即获,矢发必中。去一人天下安,解一官天下利,害除则利在其中。所以说“获之,无不利”。 至于上六为什么随时带着弓箭,孔子在谈解卦时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上六处解卦之极,危难已经解除,但新的隐患随时可能萌生,所以他随身带着武器,时刻警惕,所以一旦出现恶隼便能一举射杀。 九三获狐是治奸民,上六射隼是清君侧,都是必需雷厉风行,采取霹雳手段的,是不能赦宥的罪恶。 也有说隼是比喻暴君的,阴盗阳位,万事悖乱,上六射去之,所以《象传》说“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下传云: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动,何不利之有?此说一方面表明上六射隼,正当其时,故“无不利”。另一方面指出上六处解之极,危难虽已纾解,但新患或将又萌,故当预藏成器,随时警惕, 不可因一时之解,而忘他日之蹇。 小结: 解卦讲的是在刚开始拨乱反正时,正是蹇难刚刚解除之时,需要创造一个和平安宁,休养生息的环境,即卦辞所谓“利西南”,为了维护这个和平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人手,这就是无难之时以“来复”安居为吉,无为而治,赦免为主;在有难之时则以雷厉风行,霹雳手段,速去解决为吉。 而在和平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难呢?最可能发生的也是最危险的,就是小人所造成的内部隐患。小人由于善于用高调的口号,道德的包装把自己的私利或野心隐蔽起来,不同于一般的坏人,很难发现,所以危害也特别大。如果小人的阴谋得逞,让他们窃居了髙位,好人就 会受难,国家将被搞乱,而且会“致寇至”,蹇困就会卷土重来。 所以解卦核心其实是在讲在拨乱反正时如何处置小人。初六因为位卑力弱,既不是小人,也接触不 到小人,所以平安无咎;九二“田获三狐”,彻底清除奸猾小人;九四“解而拇”,清除纠缠不休的小人;六五“有孚于小人”,让小人明白没有出路,自己退让或 改邪归正;上六“公用射隼”,直接射杀欺世盗名,窃位乱政的小人。都是从各种角度和不同地位谈处置小人的问题,而六三则是小人的代表,“负而乘”,窃据高 位,得意忘形。 其实表面制服小人很容易,让其暂时收敛也容易,但是化解其心很难,让其改邪归正很难。九二的 获狐,九四的解拇,上六的射隼都是以刚烈手段去对付小人,这些手段只能暂时让小人蛰伏不动,等待合适时机仍然会出来搞得天下大乱,只是治标之法。只有六五 的办法是治本,让小人亦感其德而自新,或改邪归正,或知难而退。所以说“有孚于小人”,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以德服人,教化于人。 二、牵强附会-- 勿损益之而得民心,损下益上而失民心 汉代扬雄在《法言·重黎》就发现历代王朝之所以短命,就在于统治者不按照天地自然的原理和原则去政治天下,而是“播其虐于黎苗,子弟且欲丧之,况于民乎”,也就是虐待和随意愚弄老百姓,从而导致了天下的动乱和国家的灭亡。 其实政治统治的历史规律和基本原则就是顺应天道和民意。人类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都不能 够违背天道和民意,一旦政治权力者过分看重自己手中的强权,就不可能不灭亡。扬雄说:“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所以治国无非就是顺从民心和民意而已。 民心和民意是什么呢?无非是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而已。老百姓之心,就是以自己家庭是否安康幸福去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老百姓天生好“富贵生”(扬雄语),老百姓从来不关心意识形态问题,老百姓更反感党争内战窝里斗。任何政治家和所谓的圣人或者贤人都不能够违背老百姓的这种 人生价值观 ,必须最大限度地去让老百姓安乐幸福,如果把老百姓当成为了可以随意摆弄的愚民,就是覆舟之祸。 其实中国最近 30年的改革开放不过就是顺应民意,从狂热的意识形态口号中解脱出来,强调民生而已。所以一开始是勿损益之而得民心的,但是随着过于强调效率而非公平,导致社会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损下益上而失民心,又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286最大的功劳并不是 1978年 采取非常手段,在“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 的口号下,获取决策权,也不是我们熟知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等等言论。而是从实 事求是角度开始发展经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以民富国强为治国基本目标。 华国锋之所以不堪一击,主要是继续坚持那一套玩弄意识形态的口号不得人心。当时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而 286 要实事求是,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这个交锋把人民从极左的“富则修”和“穷革命”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后面 经济改革打下基础,获得了民心。到了1978年底,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各总部负责人都公开表示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国 锋完败。 但是 286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华国锋,而是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改革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远远超越一般人只会从直线思维出发的想像力。因为当时老干部群 体的强大存在,对既得利益的拼死维护决心,使实际上中国当时进行改革的阻力根本不是什么“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疯狂意识形 态癔症,也不是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极左路线干扰,而是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 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边缘化过程,才是实现历史转折的真正原因。 286辗转腾挪,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批老干部在玩弄权术上也不是吃素的,例如1973年前后,重新建立各级党委组织,复出的老干部在实践中间就已经把当时的革委会边缘化,重大决策都在党委内部协商作出,把政府(革委会)贬低为一个不重要的执行机构。 当时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维护既得利益的口号本质是“官僚本位的公有制经济”。在 286 决定性地完成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大业之前,286文选中间的大量讲话,常常是讨好这些人的。直到1986年,286初步完成了边缘化老干部群 体既得利益集团,才在起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间,实现了与邓力群等代表的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决裂。这个决裂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改 革开放所需要的政治基础调整初步完成。此后,286的各种讲话,逐步地向1992年东风吹来满眼春的“南巡讲话”靠拢,他此后越来越少地受到老干部群体既 得利益集团群体意志的牵引和制约。 286当时认为“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而想市场化改 革,286就必须先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释放人民追求财富的激情,激励聪明才智集中到搞经济上来,奖励那些敢冒险,有本事的 人,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1980年8月18日286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当时体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必须改变。提出要实现干 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和革命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是老干部无法达到的硬性制约。这是为了扫除改革的绊脚石。 当时 286是拿 美国说事的。美国的确是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因为它的政党仅仅是是选举工具,但是中国的是执政党,原本就应该是党政一家和政企一家的,如果真要分开,除 非是根本改变共产党的执政党性质,否则就无法实现。后来的实践也表明,实际是无法分开的,而且“四个坚持”中间唯一做到坚持的就是党的领导。所以两个分开 只是适应于特定时期“临时需要”而提出来的,这是286实用主义一贯特点,并不管逻辑是否严谨或是否打自己嘴巴。但是当时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并没有能 力认识这个问题,发现这个逻辑漏洞。 当时 286缺乏 毛主席从整体上驾驭官僚队伍的能力,又缺乏驾驭既有的权力体系的必要队伍,所以只能在党委系统之外通过扩张政府权力来实施。在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 团的同时,还不得不反复向他们重申各种肯定他们利益的政治承诺,例如“二十年不搞群众运动”之类。其实这种善于这种妥协正是286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能以 弱势地位办成大事。 而且 286为了让老人们的影响最小化,不得不以退为进,自己第一个退在幕后,以此要挟他人也退休进入顾问委员会。 对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组织措施,许多是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的,甚至包括中国农村的庞大基层干部群体,所以过程温和,没有引发官场大地震。 对于一般老干部,多数是提一级到两级让他们离休,花费公款建设干休所和大房子,对文革中间的惩罚落实政策和“补发工资”。实际是一种赎买政策来释权。因此许多老干部得到了毛主席时代根本不能梦想的物质利益。 而为了防止军队干部的反对, 286别出心裁地让军队经商,算是创造了“赎买政策”的新形式。 “二十年不搞群众运动”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个“赎买政策”,目的是降低既得利益群体的政治风险,甚至 1979年开始的“大平反运动”也是一种成功的赎买,从反面以“事后追悔”的方式,否定了从前对干部队伍的各种严厉监督管理措施乃至处分决定(不但反右之类不算了,甚至一些建国初土改和三反五反时期处分的干部也都官复原职)。 在分田到户的时候,杜润生等人判断“三五牌基层干部”(五十年代参加工作、年龄五十多岁、工 资五十多元)要反对,因此在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时期,放权给县乡基层干部大搞“农转非”,放手让他们扩张“七粮八所”以安置自己的至亲好友, 这样基层干部的注意力就成功地被转移到关注自身家族和裙带关系的利益安排上了,顾不上反对分田了。 这一整套措施有人曾经概括为“花钱买改革”。由于赎买成本过于巨大,对于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运作带来巨大麻烦和后遗症。 286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是分三步走的,从合作利用,到翻脸,到试图再次合作利用失败。 第一阶段是通过对国家政权体系和治理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知识化)改革,降低官员管理成本和政治风险,增加官员的控制权,同时降低工农的地位,这是政治权力在官员和平民中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这是对毛主席提倡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背叛,这时 286争取到了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一致的支持。 第二阶段是通过先富起来的政策改革国民财富在官员和平民之间的分配份额问题,一些老干部从战 争年代形成的与老百姓感情关系出发,反对过分减少老百姓的份额和嫉妒别人的快速发财产生红眼病和失落感而显得“思想僵化”,他们以反对经济权力向少数人手 上集中的“私有化过程”为主要旗帜,因而产生了所谓的“老左派”,这时 286就与他们翻脸,开始东风吹来满眼春了。 第三阶段是随着新贵阶层逐步形成,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社会不安因素增加, 286 意识到矫枉过正,又开始提共同富裕,例如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又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 了”;“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 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 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 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 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 本主义去了”。这时他再想笼络一批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来扭转乾坤,拨乱反正,可是这时没有人再听他的了,贪婪已经让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也是悲剧。 其实人性中的贪婪就像魔鬼,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法再回到瓶子里重新封印。 中国历史上,解决过度的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一般只有两条路,一是无序的农民暴动,导致人员大量伤亡(例如赤眉绿林,例如黄巾,例如李自成张献忠,都导致国家人口大幅度下降),二是有组织的暴力革命(例如 TG 领导的土地革命,也是以几千万人生命为代价)。而且这种改天换地,不过是换一批坐庄的人,并不能根本改变弱肉强食,老百姓为鱼肉的结局,统治阶级仍然会快 速腐化堕落,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仍然会快速发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公是常态,公平是意外。毛主席的伟大在于他实践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并差点成功。 下一次会是什么?革命或暴乱我们都再付不起人生命的代价,且结果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和平的解决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的道路前所未有,需要时间来证明我们未来能够找到这样的路。 所以列宁说: “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620页),所以中国以后持续的改革是必然的。
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 睽卦:求同存异 ----by wxmang
热度 25 燕庐敕 2012-7-10 17:14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兑泽 上离火 - 火泽睽卦) 睽,小事吉。 大意: 睽,音奎,乖违背离之意。睽卦上卦是离,是火,而火往上走,下卦是兑,是泽,而水往下流,所以二者背道而驰,所以是象征性格目标利益等等都各异,这就是睽,也就是乖违背离之意。小事吉是说以柔处事为吉,或含小心行事为吉之意。小在《易经》体系中一般有阴柔之意。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治家失败必然分离散伙,所以必然是睽。一般说来,家之睽都是由于妇人造成的,因为家人卦二阴(六二,六四)都得正位,睽卦二阴(六三,六五)都失正位(即阴爻居阳位),所以睽卦卦象为家人卦中女不正的结果,女不正则家道乖,导致家人背叛。 睽卦象征背离散伙.卦旨揭示如何化分为合。总的原则是:在解决背离对立的棘手矛盾时、须小心 翼翼,谨慎行事,后果会是吉祥的。事情虽已处于离异状态,我们却要看到,其中必有可合之点、可同之处,求同存异,委曲周旋,因势利导,终究可以化解前嫌, 把分离变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睽卦六爻虽然都处于睽分之中,但没有一爻是久分不合的,各爻都通过曲折之途走进分而再合之门。 小事吉也可以解释为:凡事物或人事背道而驰,同床异梦,反目成仇,背叛散伙等等扯皮打架情况 出现,必须以柔和平顺的方法来处理,小心寻求其中可合之处,求同存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感化融化,不为已甚,徐徐转移,才能转冲突背叛为和谐,若果 一味刚断强合,急于求成,必难济睽。 但是想大事吉,则必须志同道合。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大意: 《彖传》说:睽卦象征乖违背离之意,以上下卦而言,上卦离,是火,往上走,下卦兑是泽,水往下流,二者目标相反,利益相违,个性本异。 在《易经》系统中,离卦又是中女之象(二爻是阴),兑卦又是少女之象(三爻是阴),二女共居一家,理应志同道合,但是随着成长,年龄不同,对结婚要求不同,结婚对象也不同,必然产生背离情况。 从卦象看,下卦兑有和悦的意思,上卦离有光明或太阳的意思,是能和悦而附丽于光明,为处睽有道之象。六五爻柔顺居中,而上居尊位,下应于九二阳刚居中,所以能柔和平顺以接物处事,因此称小事吉。 天在上、地在下,相互背离(睽违),但是他们化育万物之功则相同。同样男女阴阳有别,交感求合之志则相同。万物群分类聚,各有不同,但得天地的滋润而生则相同。所以当乖睽之时,要旨就是求同存异,和合而可用事,所以合的功用是极其广大。 传统解释 : 睽卦由下卦兑上卦离组成,兑为泽,水往下流;离为火,火苗向上,泽本已在下更向下流,火本已在上更向上腾,所以说这是二者相违相离之象。 而兑卦上爻为阴,称为少女;离卦中爻为阴,称为中女。合为一卦,犹如二女同居室,然而这是长 不了的,必然同居而志异,她们都志在各自成家,总是要嫁到不同的人家,总是要分离的。所以从卦象看,离散之事在必行的。(其实《易经》中二女同居之卦很 多,但是单单只有睽卦和革卦有说法,是因为皆非长女。儒家认为:凡家有长嫡,则有所统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于乖异变易者,无长嫡而分不定之故 耳) 睽卦虽然呈分离之象,伹从卦理上分析,其中仍包含着重新会合的因素。睽卦下兑上离,兑有喜悦之意,离为日,是光明的象征。而且六五得位,九二相应,这意味着,在下位者满怀喜悦地去依附在上位的光明之主(说而丽于明),这是有合作可能的迹象。 从在上位的睽卦主爻六五(第五爻皆为主爻〉来分析,六五其有柔进、得中,应刚三大特点,符合小心谨慎行事的特点,而其相应的九二阳刚得中,谦恭自抑,这时上下和衷共济的象,所以六五九二能够在样和之气中同心协力。 睽违对立或背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必不可少的,天地对立,才能孕化万物:男女对立,才能繁衍人类。万物差异,才能成这个和谐的宇宙和世界。有睽才有合,有对立面才有统-体,对立统一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没有对立,就没有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大意 :《象传》说:睽卦上卦是离,是火,下卦是兑,是泽,所以有上火下泽之象。而火的特性是火苗往上,水的特性是水往下流,两相乖违背离,所以称之为睽。 君子观察睽卦火苗往上,水往下流,两相乖违背离之象,感悟到解决睽违问题,合睽之理是谋求事物的大同,并保存不可同的小异。(同而异,求同而存异) 传统解释: 君子观察到泽与火虽然都能利人,却由于润下和炎上的不同性质而分散背离,因而领悟到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道理。古人说:天下无不可同之理,而有必不可同之情,情出于理则同之,涉于俗者,不能茍同。 没有异的同,是不可能的,就算初期存在,也是最终会湮灭的,就像一言堂(例如邪教就是如此, 坚持一说,强人同于己,不允许质疑,不允许不同,否则就是异端,必然群起而怨怒攻击)。所以同正是以异为前提的。所以在合作中,不仅要异中求同,和衷共 济;还要同中求异,保持自己的主见。《论语》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中庸》的“和而不流”都是一样的道理:既和睦团结,又不要处处随人俯仰、人云亦 云,失去自己的个性。既然大同之中必有小异,我们在服从多数的同时,也该尊重少数。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大意: 初 九处在睽卦之始,就像刚刚与人乖违扯皮散伙,而且地位低下,力量不足,再加上上面没有相应帮助的人,本来是应当有悔倒霉的,但是初九阳刚得正,而且处于兑 卦之初,能心存悦道,所以能够与人合志,所以能无悔。而且初九处睽有道,就像丧失其马,知道一味追逐寻求是不可复得的,所以能“勿逐”,静待其“自复”, 则睽自消。又如对待与己对立之人,能和颜谦顺接见,待其改过迁善,则睽亦可消。所以初九能谦退勿动,居易俟命,则乖睽自消而无咎害。(见恶人,逊顺以接见 与己对立之人)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能和颜谦逊以接见与己对立之人,就能避免乖睽日渐激化的咎害。 传统解释: 初九居睽卦之始,地位卑下而阳刚上进,以刚动于下,力不从心,而且上无正应(九四在上也是阳刚)应该有悔倒霉,之所以悔亡,是在睽离时,初九九四自然同类相合,所以虽非正应,而同德易与同心(也就是处于艰难之时,就算是同性相斥的竞争对手,也要同舟共济)。 初九是背离之始,矛盾刚刚发生。这时还有不少回旋的汆地,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化解矛盾, 改善关系,导致悔恨之事可以消亡。人际关系处理是很微妙的,不必急于求成,就像失马逐之,则愈逐愈远,恶人激之,则愈激愈睽,要静心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 而且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初九更不必过于主动,否则会使人怀疑动机是否真诚,是否在无原则巴结讨好,人家反而会提防你。 当睽之时,小人乖异者极多,若都弃绝不理,则将仇视于你,而祸咎必至,所以必须“见恶人”,以辟怨咎,并感化众人。圣人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就是这样。 从卦象看,九四居离卦初爻,急躁,所以象恶人。初九处兑卦之初,刚正而且明悦,所以能够不计前嫌,不立同异,自异而不异,不强其同,恶人与本人异,我不以异类视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善于处睽,所以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睽之道有二:一是和同,即孔颖达所谓“和光同尘、不标显自异。”二是守静,即何楷所谓“静以俟之,逊以接之,泊然若不见其睽”者。夫惟不见其睽,而后睽可合。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大意: 九 二阳居阴位不得位,当睽之时,失位不安,本有咎害。但是因为其阳居阴位,是守谦顺时,谦恭自抑之象,又处在中位,行不失中道,不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所 以终能于不期然之间,与所应的六五于巷道相遇,睽违消失,和合一体,同心协力,所以无咎。(遇,无心而会。主,指六五,居尊应九二)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于不期然之间,与所应的六五于巷道相遇,说明九二虽失位,却未失其济睽之道:持中求正,不急不躁。 传统解释: 九二是阳爻,处于二这个阴位,阳居阴位,刚而能柔。九二又处于下卦之中位,能守中道,这些都是九二的优点,与九二对应的是六五,这两爻正好是一阴一阳相应,又都处于中位,这形势也是很有利的。六五处于上卦之中的尊位,是主,九二与六五相应就是遇主,所以必然无咎。 但是九二却也有不利因素,九二以阳爻处居阴位,虽然有守廉顺时的优点,伹这毕竟是失位(不当 位),是不利的处境。加之与它相应的六五是阴居阳位,也不当位,有职无权,也需要找同党相助,但是由于处于背离分散的睽的状态,其交非固,乖戾不合,所以 即使是相应关系,也只能是暗中相应,只能委曲求全,经历若干曲折,出门同趣,不期而遇,在小巷中私下与主人遇合。《春秋::礼不备曰遇。 《易经》认为,只要为了正大光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私利而走后门,这样,即使在小巷子里秘密相遇,也是不失正道的。孔子说:遇主于巷,未必谓失道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济睽之道,在于刚而能柔,行不失中,所谓不强求合睽,其睽自合,足见其济睽,既小心又顺理。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大意: 六 三阴柔失正,夹于两阳之间,危险之极,就像一辆大车,后有九二拖曳着车座,前有九四按着牛角,进退不得,处境困难。又象将遭受刑黥额和割鼻刑罚的罪人,心 生疑虑和恐惧。但是六三虽处境困难,睽违不堪,因为他能专情于上九,不受九二九四的牵制控制,最终能与上九欢合,所以说“无初有终”。(曳,音易,拖曳、 拖累。掣,音撤,牵制。天,黥额,古代在罪人额上刺字的刑罚。劓,音义,古代割鼻的刑罚)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犹如一辆大车,进退不得,处境困难,是因为阴柔失位,又夹于两阳之间,居位不当。但是六三能专情阳刚上九,有应于上九的愿望不是九二、九四所能挑拨离间和阻止的,所以虽然起初处境困难,但最终还是能与上九欢合。 传统解释: 六三与上九正应,居九二九四二阳之间,后为九二所曳,前为九四所掣。而当睽之时,上九又猜狠 方深,所以并不容易相合。六三虽然阴柔,但是其阴居阳位,处刚而志行,所以能够奋勇上进,但终究是阴柔之质,力量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无法与九二、 九四的阻力抗衡,付出了重伤代价(即所谓“天且劓”),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但是既然与上九正应,必然邪不胜正,终必有合。开始为九二九四二阳所阻, 是“无初”,后必与上九有合,是“有终”。 从卦象看,六三不中不正,处于上卦离火下卦兑泽相睽之间,想应于上九,而九二毁于后,九四阻于前,前曳后掣,进退维谷,黥其面使不得上仰,割其鼻使气不得上通。但是睽到了极点,必然是合。六三终将与相应的阳刚上九遇合。 所以只要坚持不懈,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黄寿祺先生说:爻辞“天”字,各家释义不同:一、马融曰:黥凿其额曰“天”。二、胡瑗曰:天当作“而”字,古文相类,后人传写误也,汉法有罪髠其鬓发曰“而”。三、俞樾曰:天当作“兀”字,以形近而讹误也,刖足曰“兀“。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大意: 九四处离卦之初,孤立无应,三、五两阴虽上下近比,但各有专主相应,所以九四独显其睽孤之象。而九四不强求阴阳相应,适逢初九也独处失应,当睽之时,两刚则引为同志,相交以诚,所以虽有乖睽之厉,终能无咎。(元夫,大丈夫。指初九。元,阳大称元)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与初九因都有求同存异之心,所以能相交以诚,所以最终能无咎,使他们的济睽之志得以履行。 传统解释: 九四正好与六三相反,以一阳处于两阴之间,两阴又各有专主 (六三与上九相应,六五与九二相应),所以九四倍感孤立,再加上与九四对应的元夫初九也是阳爻,其间并无阴阳相应关系,九四陷入无援绝境。 元夫是指本卦中的第一个阳爻初九,初九正处在与九四对应的位置,当此之时,初九和九四都孤独 无应,处境危厉,两个孤刚终于在危境中相逢,二者皆是阳刚,其本性原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但是当下二者处境相似,都需要摆脱困境,于是九四毅然地与初 九合作,真诚地与之交往,终于在危境中避免了灾涡。同志相得而无疑就叫“交孚”。(现实中竞争对手强强联合,共度危难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国共合作救亡图 存) 古人说:不孚则疑,疑斯睽矣。故合睽之道,莫如“交孚”(互相不信任,就会猜疑,猜疑必然导致睽违背离散伙。所以解决睽违的办法,莫如交心信任)。 但是九四与初九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是险恶环境所逼,是九四和初九经过审势度时,权衡利弊的结果,当然这两刚也有合作的先天基础:九四居于阴位,刚而能柔;初九处于下位,阳而能让。二者都具备刚柔相济的品格,所以能诚信相交,同心协力,终于化危厉为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下位,阳而能退,九四居阴位,刚而能柔,两者皆秉谦和之德,求同而存异,交相孚信,终能化睽为合。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大意: 六 五阴居阳位,不得位,本来有悔,但是柔顺居尊,下应九二阳刚,而九二正以柔顺平和的济睽之道,期待遇合,所以得以无悔,所以六五往应九二,必无咎害。(厥 宗,指九二,九二阳应于六五之阴,所以为六五宗。厥,其;宗,宗亲,阴以阳为宗。噬肤,比喻平和柔顺的济睽方法,肤,肉易噬吃的柔脆肥美部分)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以柔顺平和的心态处理睽违,并期待与六五的遇合,而六五与九二是正应,迟早都会得以两相聚合。所以六五去遇合九二,必有喜庆。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柔居尊位,得位不正,力不从心,又处于睽离之时,必然有悔。但是由于下有九二这种阳 刚中正,谦恭自抑,柔顺平和的贤才与之为应,以辅翼六五度过睽违背离难关,六五自己又“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于刚”,也就是六五柔进、得中、应刚,也就是 说,六五为阴性,所以处事柔顺,顺势而为,而且身居阳位,必然上进进取;居于中位,所以能够掌握中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而与九二阴阳相应, 是能够得刚中之臣相助,所以一定能够排除逆境,逢凶化吉,使睽离转化为和合,所以“悔亡”。 厥宗,其党,其亲,也就是说六五与九二正应,相互成党。噬肤,形容噬啮其肌肤而深入的情况, 因为当睽违背离之时,大家互相都有猜疑戒心,不能深入结合了解,是不可能合作的。(古代,从天子到士族,祭毕天地祖先,都有“噬肤”之事,也即,聚其宗 族,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联络感情,凝聚民心。所以“厥宗噬肤”也有疏者亲,散者聚的意思。在睽之时,经常是疑往而不合,所以提示没有问题,不必猜疑)。 六五虽然是阴柔之才,但本质文明(离卦的中爻),柔进而上行(阴居阳位之象),有柔中之德,下应九二刚中之贤,辅以阳刚之道,就能刚柔互济。臣尊其君,君亲其臣,得贤臣以济睽,所以六五往去与九二相遇是有喜庆的事情,不会有过咎。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之所以悔亡,不但在于能与九二相应,更在于九二能小心寻求平和柔顺之道,期待遇合,因此往必有庆,得以两相欢聚。彖传曰“得中而应乎刚”,正与此合。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又说之弧(壶);匪寇婚沟,往遇雨则吉。 大意: 上 九阳刚失位,处睽卦之极,本与六三爻正应,但是由于睽离太久,长期孤独烦躁,以致妄生猜疑,心中产生种种幻觉,有时见六三变成丑猪奔驰于路途中,欲污上 九;有时又见六三用大车载着一车鬼,欲作祟害上九。有时又觉得六三像举起弓箭要射上九,后来又脱去弓箭不射(或谓:变成像端着酒壶来诱惑上九)。然而当上 九幻觉消失,猜疑既消,知道六三不是寇敌,而实为良配,若能前往相应,则阴阳和合,必可获吉。(说之弧或说之壶,这里有两种解释,张弧是疑寇欲射我,说壶 是疑寇之欲诱惑我。说,同“脱”,亦同“悦”。遇雨,形容六三、上九阴阳相应,终可和合。古人以为雨是阴阳二气交和之物)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在处睽之极而群疑纷生之际,最终能心平气和,柔顺疏通,就能群疑皆消,六三、上九就能实现阴阳和合而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曾国藩说过:凡睽起于相疑,相疑起于自矜明察。 上九位居暌卦之末,意味睽违之极,徬徨于外,与之相应的六三分离至久,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在孤独的境地是容易生疑的,所以遂成眩惑,怪生于心,妄生于目。 上九的个性特征是以阳刚之爻处于最上位,刚极则暴躁,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它所处的位置是上 卦离的极位,离为明,在离极位位意味或者过分聪明或者察察为明,这样的人很容易神经过敏,妄生猜疑。这样一种粗鲁暴躁而又神经过敏的性格类型,处于长期分 离、自感孤独的境地中,难免要疑心生暗鬼,甚至对自己的亲党六三(六三与上九位置相对、阴阳相应,是亲密的正应关系)妄滋疑端,产生误会,它先把六三当成 一头肮赃,可厌的猪,后来又以为是恶鬼,这都是疑忌丛生而导致心理变异,造成荒唐的幻觉(这些都是形容其睽孤之象)。古人说:睽极则拂戾而难合,刚极则暴 躁而不祥,明极则过察而多疑。 上九突然疑虑顿消,发现来来者并不是恶鬼一般的强盗,而是来迎接他的亲家。由于上九六三毕竞是阴阳相应的关系,所以就能化解所有的猜疑和误会,重归于好。 上九其实有六三的正应,并不孤独,但是因为其处于睽违之极,才性如此,,这种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猜疑,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也会常孤独的。所以说九四之孤是因无应而上下皆阴爻而孤独,上九之孤独是自闭孤独,因为心生猜疑而孤。 黄寿祺先生说:从心理学分析,人的睽违与猜疑,恶梦与苦恋,往往有一定的关联。马其昶指出, “今见道涂之间,豕负涂、鬼乘车,皆是疑极所生之幻觉。”上九既有此状,而六三之舆曳、牛掣,身遭髠、劓,亦未必不如是。当此睽极群疑纷生之际,唯能心平 气和加强了解,以“柔道”缓缓疏通,才能消疑合睽,复相亲和。六三之“无初有终”,与上九之“遇雨获吉”,正体现此一道理。 小结: 睽卦旨在揭示如何化分为合的道理,总的原则是卦辞中所指出的小率吉,小心行事,可获吉祥。 睽卦的内卦三爻所述的睽分状态,到外卦的相应三爻中都化分为合,初爻“丧马勿逐”,至四爻“元夫”;二爻委屈在小巷求遇,至五爻“厥宗噬肤”;三爻“舆曳”“牛掣”,至上爻“遇雨则吉”。所以没有一爻是久分不合的,都会分分合合。 二、牵强附会--同床异梦必然反目成仇 但是并不是所有睽违背离都能和合,在根本利益不一致,根本目标错位情况下,必然反目成仇,最好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同志加兄弟的中越关系。 因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把东南亚当成自己的战略缓冲区,为了国家安全,绝对不许在这里出现一个独霸的势力,更不允许一统天下;而越南为了扩张民族生存空间,必须在东南亚扩张,独霸中南半岛。所以这个矛盾是绝对不可能调和的,翻脸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事实上,中国与越南矛盾,一开始就存在的。 在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有一个悖论。从意识形态上说,按照国际共运的原则,无产阶级无祖国,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各民族的解放运动。但就民族国家利益而言, 支持了别的国家解放,就有可能对本国利益造成损害。如果不支持,又有损害他国民族解放之嫌。实在是进退唯谷。中国和越南就是这样。 《日内瓦协议》在中越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钉子。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让越南暂时牺牲掉 了国家统一的机遇,尽管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高度评价中越两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合作成果,但私下里却是相当不满的。后来成为越共总书记的 黎笋,当时是南方局领导人,对于来自中国的压力非常愤怒。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劝说北越接受北、南暂时分治,是为了中国能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建设,主要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 1950年代中后期,北越想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中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 加以阻止,让急于统一祖国的北越深为不满。《日内瓦协议》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情况对越共方面极为有利。法国为了打印支战争,将“马歇尔计划”给他们的战后 经济重建援助全赔了进去,前后花了十六亿法郎,结果打了败仗。法国内阁倒台,新总理顺应民意决定通过和平谈判结束战争。越共方面,奠边府大捷带来士气高 涨,希望立即统一越南,而且游击队已经渗透南越一方,几乎是稳操胜券。 六月三十日周恩来与法国新总理会晤后,去广西柳州去看北越领袖胡志明。劝说他暂时忍耐国家分 裂的局面,越南的统一“时机与条件均不成熟”。胡志明听到自己最信得过的中国也如此说,十分痛苦和勉强的表态:“我可以再等几年,才收回我的另一半国土, 但统一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会的,”周恩来承诺:“到时候,中国将是你最信得过的朋友。” 七月十五日,越南共产党在河内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胡志明在报告中表达退让的立场:“美国正企图将战况拖延,我们必须做相对的让步,否则将会受到国际友人的孤立。” 周恩来七月十日重返日内瓦,立刻会见北越代表,传达其领袖胡志明同意妥协的圣旨。北越代表只好遵从,接受“两个越南”,提出以北纬十三度为界,法国则建议 以北纬十八度为界,最后双方同意以北纬十七度为界,但十七度线以南的越共游击队必须撤回十七度线以北。这一下,周恩来与许多北越的军事将领结下了深仇大 恨,认他是出卖越南人利益的罪魁祸首。 到了 1960年 代初中期,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日趋严重,中国又转而支持和支援北越在南越开展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中国国内出现政治斗争,要高举反帝大旗,以国际促国 内。在北越看来,美国介入越南不只是阻止越南统一,更是在围堵中国。这样越南就成为了保卫中国的前线,中国出钱出枪支援越南进行武装斗争是理所当然,越南 在替中国打仗,不存在什么感恩。黎笋、长征、范文同等人到北京要援助要得理直气壮,弄得周恩来是非常无奈(据有的记载,为应付越南人的援助要求,周恩来连 续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刮胡子晕倒在洗手间。强打精神与北越总理范文同会谈,越方不停地提条件,不时又在出尔反尔,周恩来不停地喝茶,但他越来越掩饰不住 耗尽血汗之后的极度疲惫。他向服务员要湿毛巾擦脸提神,一次又一次,不断要求提高毛巾的温度,一边听范文同讲话,一边用烫毛巾灼自己的额头、眼窝脸颊、脖 颈,会谈从夜里两点一直进行到旭日东升) 1960年代末,北越和美国都打得有些力不从心,便开通了政治解决的渠道。这时苏联介入,牵 线搭桥,越美苏三方一同搞起了缓和。中国则非常愤怒,强烈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和绥靖主义,斥之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又指责越南中了苏联的计,对美国搞妥协 投降。实际上当时中国想拉住北越与美国人打下去,目的无非是与美国有讨价还价本钱,为中美华沙秘密磋商提供筹码。对此北越人既无奈又气愤,认为日内瓦会议 的时候中国阻止北越乘胜解放南方,现在又阻止北越与美国和谈,反来复去道理都是中国的,拿越南利益作交易的倒正是中国。 即使如此,中国的态度仍然是越南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在 20 世纪50年代末和几乎整个60年代,中国都坚决反对越南与美国和谈,这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产生很大影响。直到1968年初,由于越南在“春节攻势”中遭到重 创(越南一直希望通过一次大规模战役,就像奠边府之战一样,毕其功于一役,迫使美国退出越南,越南的这种战略思想得到毛主席的赞同。1968年1月31 日,越南发动“春节攻势”,以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为主的近10万兵力同时进攻南越大部分城市,包括首都西贡。解放武装力量遭到重创,阵亡约 32000人,被俘5800人,而美军和西贡政府军只损失了3000多人,民族解放阵线的基层组织在南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30%的基层干部在“春节 攻势”中伤亡,还有很多人被俘、退出或叛变),这才促使河内最终下定决心,不顾中国的反对,与美国展开谈判。 1968年4月3日河内于发表声明,同意与美国谈判。4月13日,周恩来在会见范文同时说, 河内的声明是妥协退让,解决了美国的困难,“在世界人民看来,你们妥协了两次”,“越南同志太容易妥协了”。周恩来还要越南对和谈不要抱有幻想,“我们完 全相信你们的作战经验,但说到怎么与美国人谈判,我们的经验大概要比你们多一些。”周恩来向范文同强调,越南要准备打三年,即1968~1970年,要取 得彻底胜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行规模性战役”。在两天后的会谈中,周恩来再次指出越南妥协退让,要放弃革命。范文同态度强硬地表示,越南会考虑中方的 意见,然而,“毕竟是我们在与美国战斗并正在打败他们。我们对我们的军事和外交行动负责”。5月7日,周恩来在会见参加和谈的越南代表团团长春水时,又以 朝鲜为例,再次告诫越南不要对和谈抱有幻想,甚至表示当初不应该签署日内瓦协议。 中国的反对并没有改变越南的决定。5月13日,越南与美国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公开会谈。美国不愿承认民族解放阵线,所以要求召开双方会谈:美国、南越为一 方,越南与民族解放阵线为另一方。而越南先是拒绝与南越谈判,继而试图迫使美国、南越承认民族解放阵线的合法性,竭力要求召开四方会议:美国、越南、民族 解放阵线、南越各为一方。为此,双方展开了冗长而激烈的争执,谈判毫无进展。由于公开谈判效率低下,美国和越南在瞒着南越的情况下,于1968年9月8日 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秘密谈判,而且越南对中国也隐瞒了很多。 为了促使谈判取得进展, 10月3日,越南外交部部长阮维桢指示越南代表团采取灵活政策,但10月13日,黎德寿就接到河内较为强硬的新指示:只有在美国停止对越南的一切军事活动,承认民族解放阵线,而且南越政府改变政策的情况下,越南才会同意召开四方会谈。 河内为何突然改变指示?是因为河内受到中国态度的影响。为了鼓励越南继续战斗,中国同意给予越南多项无偿援助。 6 月26日,中国同意给予越南南方价值7000万元人民币物资的无偿援助。7月23日,中越双方签订援助协定,中国给予越南价值7.7亿元人民币物资的无偿 援助,其中7.2亿元于1969年支付。接着,9月30日,中国同意1969年给予越南南方2500万美元外汇。此外,中国继续表达反对和谈,要求越南继 续战斗的意见。9月2日,周恩来在越南驻华大使吴明鸾为庆祝越南独立23周年举行的招待会上表示:越南人民只要坚持持久战争,反对投降妥协,就一定能够取 得抗美救国战争的最后胜利。10月6日,周恩来就越南要求派代表团访华一事,亲自起草致中国驻越南代办陈叔亮的电报,要他立即约见范文同,“告以中国党政 负责人在十月因国内事忙,不可能接待越南党政代表团”。10月9日,周恩来在接见越南外贸部副部长李班时再次表达了上述意见。 陈毅于10月17日会见了越南巴黎谈判首席代表黎德寿,向他转达了周恩来根据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指示而提出的个人意见。陈毅说,越南接受四方会谈是再次失去 主动权,是承认西贡政府而使民族解放阵线丧失合法性,“这使我们不得不认为你们是在加强敌人的立场,削弱我们的立场”。“我们认为,你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接 受了苏联修正主义提出的妥协和投降的建议。所以,中越两党和两国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中国反对越美和谈的强硬立场并未对河内的政策产生根本性影响。黎德寿返回越南,就是为了说服河内改变其10月13日的指示。河内很快便要求重新在谈判中坚持灵活性。10月20日,河内向越南代表团发出新指示:只要美国同意停止轰炸越南,就可以同意召开四方会议。 经过 10月21日、26日的会谈,在31日的会议中,美国同意于当晚宣布停止对越南的轰炸,越南则同意于11月6日之后举行四方会谈。春水还在会谈中宣称,越南一直要求美国无条件停止轰炸,而美方的宣言没有附加条件,因此,美国实际上已经同意无条件停止轰炸。 虽然考虑到中国的态度,越南特别强调美国是无条件停止轰炸,但其政策已经有所变化。经过磋商,第一次四方会谈于 1969年1月25日举行。 对于越南的做法,中国很无奈。11月13日、15日与17日,周恩来与率领越南代表团访苏回国途经北京的范文同举行了三次会谈。11月14日,周恩来向毛 主席汇报了与范文同会谈的情况,毛主席表示:一切由他们自己做主。17日,毛主席会见范文同。在会谈中,毛主席表示,很难通过谈判方式解决越南问题,“要 把它(美国)谈走也很困难”。他要越南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困难,还要看到美国的困难。随后,毛主席又提到了中国援越部队,“你们考虑一下,哪些可以留,哪些 不要留,对你们有用的就留,现在没有用的就撤,等到将来又有用了再去。”尽管毛主席说“我赞成你们又打又谈的方针”,但是在他看来,谈判与打仗一样,“有 时是要上些当的”。此后,中国从1968年底开始分批撤回援越部队,到1970年7月,全部援越部队都已回国。 但是 1969年3月2日,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完全破裂。3月15日,毛主席在听取珍宝岛事件等情况汇报时提出,“东北、华北、西北要准备苏联来,南方各省要准备美国来。”一切都发生变化。 珍宝岛事件之后,毛主席甚至做出最坏的打算:放弃大片领土,实行战略收缩,以空间换时间,发 动人民战争。“要准备苏联占沈阳。把沈阳、哈尔滨、长春都让给它,我们准备住乡下……让给他们东北、华北、西北,让他们都去占领。给他们一点面子,要他们 多进来一点,多占领一些地方,进来就好打了,然后慢慢地把他们吃掉。”当然,中国领导人并不愿意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在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 下,中国开始转变思路,寻求与美国缓和,以对抗苏联。因此,中国逐渐对巴黎谈判采取不干涉态度。 1969 年9月2日,胡志明去世。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于9月4日抵达河内吊唁,周恩来会见参加胡志明葬礼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表示:“关于越南问题,越南继续抗 战也好,搞巴黎会谈也好,这完全是越南党自己的事……至于巴黎会谈,我们从来不过问,一则由于越南是主人,再则苏联插手了,我们更不愿参与。会谈进行快 慢,我们不予注意。”从周恩来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中国已不再直接反对越南与美国和谈。 而在珍宝岛冲突发生前几天的 2月28日,周恩来在接见几内亚政府代表团时,仍然认为谈判无法解决越南问题。周恩来说,巴黎谈判是谈不出结果来的。在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谈判桌上解决是不可能的。 3月18日,朗诺在美国的支持下在柬埔寨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3月21日,范 文同秘密访华,周恩来与他举行数次会谈,讨论柬埔寨与印度支那问题。在会谈中周恩来表示,中方对西哈努克表示谨慎的支持。3月25日,周恩来就柬埔寨问题 和印度支那局势致信毛主席、林彪,告知西哈努克提出柬埔寨、越南、老挝三国四方发表反美联合宣言,中国准备借广州或南宁供他们召开会议。毛主席表示同意。 柬埔寨问题暂时转移了中越之间的矛盾,中方的意见得到越南的支持。而且为了表示抗议,中国连续两次推迟了中美华沙会谈。 而且由于与美国磋商的进展和与苏联对峙,此时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希望战争继续下去。5月11日,黎笋访苏后途径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自1964年以来, 这是毛主席首次接见黎笋。黎笋的态度十分恭敬,他说:“我们所以能把工作做好,也是按照毛主席以前对我们讲到的三点去做:第一,不怕,不怕敌人;第二,要 各个击破;第三,要长期地打。”对此,毛主席表示:“你们要准备打持久战,但是如果打短一些不是更好吗?”毛主席接着说:“美国人就是怕打,他们没勇气。 你们可以谈判,我不是说你们不能谈判,但是你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打上。” 7月23日,周恩来会见越南民族、民主及和平力量联盟代表团。在会谈中,周恩来不再完全否定日内瓦协议,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他说:“签订日内瓦 协议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缺点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越南北方取得了暂时的安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点是南越的战士撤到北方……当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 种是签字;一种是美国不签,我们也不签。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商量,认为签字好。后来毛主席提到也可以考虑不签字。胡志明主席、黎笋、范文同同志都说还是有 好处的一面多。现在看来,越南人民受了一段苦难,但也有好处,教育南越人民自动起来进行战斗,完全自力更生打出现在的局面。” 越南觉察到中国态度的变化。9月17日,阮氏萍在“三国四方”会议上宣布了民族解放阵线的八点和平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及其盟友的军队在1971年6 月30日之前撤离南越;在西贡建立没有阮文绍、阮高其、陈善谦(阮文绍时任南越总统,阮高其为副总统,陈善谦为政府总理)的政府。 就在阮氏萍提出八点建议的当天,周恩来在北京会见范文同。范文同特别解释了越南的外交斗争问题,他说,越南总是认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外交斗争是有效的。对此,周恩来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表示要加强中越合作,中共会尽量帮助越南。 9 月19日,周恩来再次与范文同会谈,这一次周恩来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他还赞扬了春水在秘密谈判中的表现。周恩来的讲 话表明此时的中国已不再反对越美和谈。9月23日,毛主席接见范文同时表示,世界大战不太可能爆发。对于巴黎谈判,“我看你们能够指导外交斗争,而且你们 做得很好。谈判已经持续两年了。一开始我们有点担心你们会落入圈套。我们不再担心了。”“你们在战场上打得非常好。你们的外交斗争政策是正确的。我们一定 要给你们想要的。”此外,毛主席还说:“美国人仍想到北京谈。这是他们提议的。他们说华沙不合适,而我们答复说,如果他们想来北京,就来吧。后来,他们不 敢来。”这是毛主席在暗示中国与美国有可能进行更直接、更高层次的谈判。 为了消除越南对中国转变态度的疑虑,中国进一步加大了无偿援越的力度。 10月6日,中越双方签署援助协定,中方同意在1971年无偿援助越南价值12亿元人民币的物资与成套设备以及6000万美元的外汇。(援助数额大大超过了1969年、1970年)。 来自中国的压力消除之后,越南并没有因急于结束谈判而做出很大让步,反而在谈判问题上犹豫起来。谈判进展缓慢迫使尼克松不得不降低要求。10月7日,尼克 松在电视讲话中首次公开宣布,美国接受原地停火。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1970年提出的原地停火的决定暗示了1972年的解决方案。停火建议暗示了越南 军队会留在南越”,但尼克松的建议遭到越南的拒绝,和谈再度陷入僵局。一直到1971年5月底之前,越美没有再举行任何谈判。越南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到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破裂与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迫使中国领导人转变思路,重新审视中美关系。而美国的战略收缩也使得中美缓和成为可 能。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请他转达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的态度。而后,周恩来借助“乒乓外交”之机,于1971年 4月21日正式写信邀请尼克松访问中国。 在与美国接触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原有无偿援助的基础之上, 1971年2月15日,又与越国签署了1971年补充援助协定,中国向越南提供价值4亿元人民币的无偿补充援助。周恩来也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于3月5日访问越南,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 中方的举措并没有弥补中越间的裂痕,双方在对美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在3月7日的会谈中,周恩来对黎笋、范文同说:“毛主席同志曾对黎笋和范文同同志说 过,越南同志知道怎么打仗,怎么谈判。我也对春水同志和阮氏萍同志讲,谈判进行得很好。我以前也有一些谈判经验,但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对此,河内并不 满意。 3月25日,黎笋率领越南劳动党代表团访苏途经北京。5月10日,代表团返回北京。黎笋在北京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支持越南提出的美国全面撤军、美国撤 军时间表以及不得重组阮文绍政府等要求。如果美国不同意,“我们会坚决战斗”。但中方的做法并没有打消越方的疑虑。对于中美之间的接触,越南方面有自己的 解释:“之前,中国不同意越南同时进行边打边谈的政策,是因为中国自己内部有困难。既然已经实现了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的权力得到巩固,而且有越南这张王 牌,中国就想正常化与美国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考虑它自己的利益;美国向越南施加新程度的压力;现在,在更困难和更复杂的条件下,只有越南不得 不继续与美国的战争。” 在美国的提议下,越南同意于5月31日举行秘密会谈,但河内显然没有诚意。对中美缓和充满疑虑与不安的态度的越南担心美国打中国牌,更担心中国为了缓和中 美关系而背叛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越南以恢复秘密谈判为掩护,开始策划另一场规模庞大的攻势:1972年初的“复活节攻势”。 但是“复活节攻势”再次以失败告终。这迫使越南重新与美国谈判,并最终通过谈判结束了越南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越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从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到珍宝岛事件之前,中国一直反对和谈,强调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越南问题,并希望越南站在中国一边,反对苏联,但这最终并没有阻止越南与美国谈判。 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逐渐改变了原先的立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越南问题。 中国前后两种立场都引起越南的强烈不满。从事实来看,中国在中美关系缓和、鼓励越南和谈的同 时,已经在极力寻求国家利益与对越国际义务之间的平衡。在中美缓和与越美谈判的进程中,中越关系却不断恶化,为以后双方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对于越共来说, 因为中国干涉越南内政,阻碍了“国家统一”,对中国极端愤怒不满。 然后随着1972年基辛格、尼克松的先后访华,中美共同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拉中制苏的策略显露矛头。 这个消息对北越震动极大,在党内掀起了一股谴责中国的浪潮,周恩来去河内解释尼克松访华的事,就遭到了黎笋的猛烈质问,奚落挖苦,任周如何解释,终归无济于事。 在北越看来,中国与越南的仇敌握手,完全是一种背叛,是大国牺牲小国的卑劣行为。从此对于中国再也不能信任,反而要加紧防范。 而美国在越南撤退之前,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利益,加强了对北越的军事打击。这更让北越相信,正是因为中国的背叛,才让美国人如此肆无忌惮。 而随着随着越南入侵柬埔寨妄图统一东南亚,搞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威胁到中国国家根本安全利益。 而且从 1976 年起,越南违反中越之间的协议,开始强迫华侨加入越南国籍,在政治上歧视、迫害华侨,在经济上对华侨进行剥夺。国内舆论上则煽动仇华情绪,又在中越边境各 省推行所谓“净化边境地区”计划,驱赶当地华侨回中国。直至发展到在全国各地掀起驱赶、迫害华侨的浪潮,没收当地华侨所有财产,辱华、排华事件层出不穷。 到1979年,共有20多万华侨和华裔越南人被强行赶入中国境内,还有30多万人被逼出海逃亡。 也开始排斥和歧视中国在越南的派驻机构和援建人员。不得已之下, 1978年7月,中国召回了880名援越专家,并停止了对越南所有的援助项目。 1977年开始,越南也开始侵占中国边境地区,甚至喊出了口号:“不光这里是我们的,连广东、广西也是我们的,凡是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我们的!” 1978年11月3日,《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双方规定了在发生战争时要互相支 持,越南将南部港口金兰湾租借给苏联,使苏联海军终于可以南下印度洋。该条约的第6款内容如下:“签约双方保证在涉及双方重要利益的所有国际问题上保持磋 商。如果任一方受到攻击,双方应立即协力消除攻击一方,采取合适和有效的办法来确保两国的安全和和平。” 通过这个条约,越南彻底倒向了苏联。 至此,中国长达 20多年的援越努力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 以后中越关系不断进一步恶化,直至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俗语说:“敌人会很快被忘记,但会记住沉默甚至背叛的朋友”。能够最好解释中越关系。 当然 79年对越 自卫反击战不但打破了越南统一东南亚的梦想,也为我们赢得了20年战略缓冲区稳定的时间。同时还有一个副产品:与西方改善了关系,相当于一份融入国家社会 的投名状。 例如79年战争打响后,卡特政府先说正在考虑推迟时任美国财长的布鲁门塞尔对中国的访问以示对中国入侵越南的不满,但是由于国内反对力量太过强大,连这点 姿态也没有办法摆出来,财长如期访华。 布鲁门塞尔访华签署了处理历史上的美国资产案及中国资产在美冻结案协定,使中美经贸关系走向正常化。然后两国之间文化、贸易、科技交流迅速增加, 1979 年8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和中国签了一个援助修建水电站协定和五年内提供2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定。蒙代尔在北京大学演讲中说:“虽然我们制度不同, 但是我们有共同的利益,为此,我们将坚定的和你们站在一起。任何企图在世界舞台上孤立和削弱你们的力量也有悖于美国的利益。” 从此西方世界开始对中国的开放,投资、技术陆续进入中国,中国产品开始出口全世界。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利益,例如使得当年主要防备中共为主的半军事同盟“东盟”对中国关系解冻,东盟各国陆续和中共建交。    随着前苏联克格勃、苏军总参谋部和苏联驻河内大使馆的档案逐步解密,苏联在越南下的大力气慢慢浮出水面。例如1973年前苏联驻河内给外交部的关于度越南 形势的报告就已经明确说越南在《巴黎协定签订》倒向苏联,抵消中国的影响。报告中苏联本年度对越的援助有:减免十亿美元的债务,一千万卢布的物资援助,一 亿卢布的货款,大约七百万卢布的赠款。在1975年的报告里,已经开始密切配合的表述。 再例如一份苏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奥加科夫签字的报告中,完全倒向苏联的有总书记黎笋,总理范文同和国防部长武元甲,还有南方局书记范雄,副总理黎清毅,而与苏联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阻力则来自:政治局委员黄文欢、长征,巴黎谈判越方代表黎德寿及外交部长阮维桢。 在 1976年 12月召开的越共第四次大会上,苏联档案揭示在越南决策层完全消灭了亲华派(1976年12月越共四大选出了14位政治局委员和3位政治局候补委员,其中 黎笋、范文同、范雄、黎德寿、阮维桢、陈国环、文进勇、武志公、朱辉珉、素友等人都持鲜明的亲苏反华态度,在中央政治局中占了绝对上风。在中央委员中,负 责外交的阮基石,军队的黎仲迅、黎德英,国会常委会的春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黄国越等人也是亲苏反华派。也就是说,越共中央的党、政、军、宣传、组织等部 门都已经被亲苏反华派所把持)。所以苏共派出以政治局委员,意识形态主管苏斯洛夫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与会。 其实就算是最亲华的胡志明也依然对中国深有戒惧,例如在越南抗法战争之初,在危险关头,胡志 明提出过中国直接出动人民解放军入越作战的要求,但当战局稳定后,胡志明的心态就转变了,反而不愿意中国更深程度介入越南。他在越共高层内就说过:“宁可 暂时闻着法国人粪便的味道,也比什么都吃中国人的强。”“不要让中国人来,上次他们就呆了一千年才走。”所以对胡志明这种亲华者而言,越南民族国家的利益 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 实际上越南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心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例如 2009 年4月,98岁的武元甲大将上书越共中央,反对中铝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越南西原铝土矿建设工程:“宿命使我们国家与北方大国中国为邻,此国虽然地域辽 阔,但多高山峻岭、咆哮江河,余下地域或干旱大漠,或水乡泽国。此国人口稠密过度,生民贫困乃因无地可耕!此国统治者自古至今自封‘天子’,奉天之命统治 天下,开疆拓土!它的整个历史,无论是哪朝哪代,打的都是侵占我国领土的主意。。。。。。我们的民族意识稍微淡化,北方的侵略马上就来到。。。。。。”。 现时国家民族利益永远大于什么“同志加兄弟”的政治投机,黎笋本人就曾说过:“在打败美国人以后,我们保留 100万部队严阵以待,使得苏联同志问我们:同志们,你们保留这么大的一支现役军队,是准备和谁打仗呢?我说:以后,同志们,你们就会理解了。我们保持这样一支现役军队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对越南的威胁。” 其实中国倒也不必过于痛恨越南忘恩负义,当年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还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建立起 来的,周恩来去莫斯科要东西那也是狮子大开口,甚至连原子弹样品赫鲁晓夫都答应给了。结果中苏反目后中国也是把赫鲁晓夫骂得狗血淋头,连带苏联的辛苦援助 也不提了。国际关系中需要的时候是互相利用,不需要的时候一拍两散。 所以,在今后 20年内,中越再次发生武装冲突是可能的,甚至发生中国以彻底消灭越南全部海空军力量为目标的战争也是很可能的。
16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坎卦:掉坑里了 by wxmang
热度 11 燕庐敕 2012-6-28 20:56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坎水 - 重水坎卦)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大意 : 《易经》卦辞中,所有卦卦名前都不加字,只有坎卦特别加“习”字,因为坎卦描述的是险难,危险之极的状态。习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重叠,也就是坎卦是上下 卦都是坎,坎是险,所以是双重危险,谓上下皆坎,重重险陷,第二个是熟习,重复学习,练习不已。因为人面对危险,必须早作准备,先熟习其事,然后才可以履 险如夷,行而可通。 坎卦象征重重险陷之意,处坎险之时,应当胸怀坦白,自信踏实,以诚信待人,则内心自然亨通,就可以涉险解难而有功,有所作为,就能广受推崇尊重。(维,语首助词。有尚,受推崇尊重) 传统解释 : 坎卦与大过卦含意相反,大过是阳之过,阳刚过度而排斥阴柔,需要刚柔相济才能平衡过刚过猛的 暴躁;坎则是刚之陷,一阳陷入上下二阴之中。坎的象是水(甲骨文两个水字重叠),水总是在低洼处,所以坎有坑陷或陷阱或险境之义。坎卦由坎重叠而成,也就 是坎上加坎,险上加险,所以叫习坎,意思正是重重险陷。 从象上看,坎卦是阳陷阴中,外虚而中实,上下卦的九二,九五都是中实为有孚、心亨之象,是心中有诚信自信的象,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所以能亨通,所以能出险。 在进入坎险状态,最怕自己心慌意乱,自乱阵脚。坎卦卦象表明,只要心中不乱,自信坚定,且以诚待人,踏实做事,就能出险避难。所以古人说:心为处事之本,有孚又为心亨之本,心亨为出险之本。所以不急不躁,临危不惧才是根本。 所以遇险之时,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够出险的自信,完全相信自己必然能战胜艰险。 这种信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尽管身在险中,内心却处于一往无前,亨通无阻的状态,已经超越了艰险。这样,才能临危不乱,视险如无,仍然保持从容不迫的安样心态,你的所作所为才能契和于自然之道,才不是盲目妄为或惊慌失措,这就是:习坎:有孚,维心亭,行有尚。 实际上做大事情决策时,艰险紧张之极,决策者经常感到生不如死,在这种关键时刻,能否下定决 心,一往无前,决定因素并不在技术问题或财务储备问题,而在于心理素质是否有勇气承担失败的后果,是否对自己足够自信,也即能否保持有孚、心亨的心态,只 有足够自信和踏实,才能履险如夷。 习坎二字的另外一个意思是习于艰险,屡历险境,受尽磨难,才能不断增强对复杂艰险的辨别能力,才能断地取得经验智慧,才能有勇有谋地识险越险,才能人于险而出乎险。 序卦说,物极必反,大过之后必然面临坎险,所以大过卦后是坎卦。: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哉! 大意 :《彖传》说:习,就是重叠;坎为水(坎卦就是甲骨文的两个水字重叠的)、水流趋下,流入于低洼之处;所以为陷井(阳掉入两阴夹持的深井中)。习坎就是重重危机陷阱。 流水不息,不会停止,就算途经重重艰难险阻,也必将流入低洼处,也能不断流行,这个不会改变,从不失去信心,就像遵守承诺信用一样。 在坎卦展示的这个状态,还能出现脱险亨通的情况,只有九二、九五两爻,阳刚且居上下坎卦之中,是能持中处事,求中持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自信信人, 面对现实, 诚信服人的象,所以能够履险如夷,能涉险解难,成大功。 大自然有其难以逾越的,难以违背的运转规律,这就是天险;地理上不可逾越的山川丘陵险阻隔阂,这就是地险;君王诸侯为捍卫其国家建立以城墙沟池,这就是人为之险。 人生处处有坎险,随时需要脱困超越,所以学会能够面对困境而不慌不忙的原则,就可体会他作用是多么弘大。所以古人说:人必常习乎坎,而后可以履险如夷。 传统解释 : 习坎就是说上下卦都是坎,是两个危险相重。 从象来看,上下令两个坎卦的中间都是阳爻,阳爻是阳刚好动的,所以是阳动于险中,而且未能出险的象,就像水在河道流动,没有漫出来,漫出来则脱离危险。 坎卦九二,九五都是阳刚中实,居险之中,行险而不失其信的象(中心充实阳刚就是信孚,这是《易经》的基本原则),而且因为阳刚中道,就可以克服困难险阻,顺利济险而出,就有功而可嘉尚。 如果止而不行,则是常在险中的象,是束手待毙。 我们一生的天时人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平而无陂。人生艰难,需要我们能履险如夷,视处出险犯难为平常之事,自信而平静,坦然面对,实事求是,奋勇向前,不能束手待毙。 坎卦就是教人处险之方,认为面对危机困难,以心平气和为上,遇变不失其常,象水流 一样永远奔腾,永远亨通,即使遇到千山万壑之险,也阻挡不住流水迂回曲折地向前流去,从不为险阻所止,从不失去继续流动的信念。流而不盈就是流而不止,这就是水的有孚,这就是: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这样 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成为障碍。 用天险、地险、人为之险的普遍存在,借以强调人生处处有险境。也说明人生要把克服困难险阻当成家常便饭。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大意 :《象传》说:坎卦上下卦都是坎,是水,有水流不断连续而至之象。坎就是坑,就是陷阱,不是好情况。特于卦名前加一习字,称之为习坎,是说要经常学习克服艰难险阻。 君子观察坎卦水行有常,流水有恒的象,感悟到要永久保持道德光美,德行高尚,必须随时进德修业,学习不止,就像水流连续奔流,不舍昼夜一样 勤于学习 政教之事。(洊,音 jian ,再,连续) 传统解释: 坎卦两坎相重,象征前水至后水又至,连续不断,形成重重险阻。 君子观此险象,就知道做事业必然会遇到重重艰险,而且连续不断。所以必须早做准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处理事务的能力。非如此就难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洊,再;习,重。两坎重叠,是水流连续不断的象,水流按照自然规律,奔流不息,不舍昼夜,不为阻挡。君子观坎水之象,感悟到其基本规律,就是持续不断,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所以按照这个原则来修养德行,熟习理政处事。 儒家认为:洊,就是水流不断,始终如一日,也就是常;习,就是重叠,一再不已。君子仿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如水连续不断,这就是习坎的实。此即“学而时习之功也,学而时习,亦取学之不已之意”。 司马光说:水之流也,洊而不已,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已,以成大贤。 黄寿祺先生说:彖传解析卦词,除行险有孚、心亨必获嘉尚外,并发用险之弘大功效。大象传则进一步衍申,“流水有恒,德教常习”之理。两传解经角度不同,自当区别看待。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大意 :初六爻处重坎之下,阴柔失正,上又无应与,是不依正道而行,有陷入重坎深穴之中而难以岀险之象,所以有凶灾。(窞,音 dan,坎穴中的洼陷处深坎)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尽管熟习于行险犯难,但是违失履险的正道,阴柔失道,既不阳刚积极,又不自信平静,既不实事求是,坦然面对,又畏首畏尾,担惊受怕,必然深陷于危险之中不能自拔,必遭凶险。 传统解释: 初六阴柔失正,处于重坎之下。这意味着陷入险境很深,不仅自身柔弱无力出险,而且居位不正, 有急躁冒进且投机侥幸之象,违失履险之道的自信和不自期不欺人原则。更加上与它位置相对的六四也是阴爻而无阴阳相应关系,没有应援,不仅难以出险,很可能 越陷越深。既不能自救,又外无援助,预后必然凶险。 从《易经》体系来看,初六是位卑的小人之象。初六阴柔居下,平时学习了许多克服艰难险阻的技 术,但是初六阴居阳位,是急躁冒进,侥幸投机的心态,是小人行险侥幸之象,由于正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不能心平气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面对危机, 踏实务实诚信做事,不自期不欺人,一味投机冒险,侥幸处事,只能是机智日深,险亦日深,以习于恶,习之愈熟,陷之愈深。所以凶。 古人说:以非贤为贤,以非法为法,入之愈深,出之欲难。初六就像沉溺于深坑之人,陷于不正的贪欲中不能复出。上六居坎卦之极,也是陷于贪欲中而不能出来,二者都是圣人所不能救的。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大意 :九二爻是阳陷阴中,失正而上无应(五位也是阳爻),有落难遇险之象。但是九二阳刚居中,是诚信扎实的象,能以能诚信相待上下二阴爻,而从中求得小成果。 象曰:求小得,未岀中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因陷于坎险之中,不求有大功,只欲得小成果,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将小成果累积成大成就。 传统解释 : 九二因为失正而遇险。但是它毕竟是阳刚之爻,能够奋发有为,又居中位,能行中道。但是既在险中,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先求小有所得,逐步探求出险致胜的途径。先安于小有所得,伺机发展,造就是求小得大的谨慎行险之道。 从卦象来看,九二阳爻居阴位,是失其位,上下两爻皆阴,是掉入陷阱之象,所以说:坎。上无应 援(五位是阳爻),所以说:有险。坎而有险,就不能出险之中。但是九二处中位,是信孚之象,所以可以与初六、六三和谐相处,所以:求小得。但是初六、六三 都太弱,不足以为援,所以只能小得而不能出险。而且九二心平气和,能够从容观变,不急于成大功。 所以古人说:君子处险难而能自保,不过刚中而已。刚则才足以自卫,中则动不失宜。 黄寿祺先生说:凡人为学作事,必自求小得始,如水虽涓涓而有源,乃行险之本也。求其小,不求其大,原不在大也。涓涓不已,流为江河,如掘地得泉,不待外溢,然后为流水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大意 :六三阴柔失位,处上下坎之间,束手待毙则困于险,积极奋发也遇险难,动则失凭依,是进退皆险、往来难安之象,就像陷于深穴陷阱之中,进退两难,无计可施,无法施展能力。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居则困于险,往亦遇险难,动静皆失凭依,终究任何行动都难以成功。 传统解释: 从象来看。六三阴柔软弱,既不当位,又不居中,处在下卦之上,正是下坎之险未终,上坎之险将至之时,前后皆险,进退两难。 “来之坎坎”形容处于重险之间,去是险,回来也是险,进退两难,怎么努力也脱离不了险境。所以不用劳而无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大意: 六四爻也处上下坎之间,进退皆险,但是六四柔顺得正,上承九五,能以虔诚之心承奉九五之君,犹如奉上薄酒一樽,淡食贰簋,而以瓦缶承之,礼虽俭朴,至诚可感,开诚布公,臣服于九五之尊,而九五之尊愿接纳俭约的奉礼于明窗之下,所以终能脱险而无所咎害。(簋,音 gui,黍稷盛器,簋贰,二簋之食。缶,音 fou,瓦器,用缶,以瓦缶盛物。纳:送进。牖,音 you,窗户,通灵明之处约,指俭约的奉礼)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以薄酒一樽,淡食贰簋的微礼,就可以结交九五之尊,是因为他以虔诚之心,承奉于尊者,而使刚柔相比而相亲,刚柔相济而出险。(际,刚柔相比而相亲) 传统解释: 六四也是处在上下坎卦之间,但是以柔居柔,得位而履正,上面又承于九五,九五阳刚得位,这是 刚柔各得其所,不相犯位。岀险之道,必须刚柔相济。九五阳刚得位居中,是能力超群明君之象,所以有能力帮助六四脱险。而六四以柔居柔,是上亲于君,诚恳求 救之象,所以去繁文而就本质。一尊水酒二簋蔬食,比喻六四求救礼数简陋之极,但是君子以诚为礼,古人祭祀之品,不惟其丰,惟其诚;不惟其华,惟其朴。俭薄 之物,可以通情,因为刚柔相济,六四终得济险而无咎。 从卦象看,六四阴柔,下无应爻相助,其能力不可能克服困难险阻,更不可能济天下之险。但是其 在高位,大臣当面对险难之时,只有至诚见信于君王,实事求是面对困难,不修饰伪装,不言过其实,从君王心底通明之处告之,就像以一樽水酒二簋粗食,以瓦器 盛之,从窗户送进,这样才能得到君王信任,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样才可以保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六四并处于两坎之间,一曰勿用,一曰无咎,原因在于六三失位无应,六四得正承阳。故象传于六三曰终无功;于六四曰刚柔际。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刚健有德,虽高居尊位而仍在坎险之中,又下无应与,深刻体会到险恶生于自满,而不敢放肆而为,所以能履险有方而万事皆平。犹如坎中之水,永不盈溢,坎穴虽有高下深浅之别,然所见流水皆平,故无咎害。(盈,溢。祇,音支,适,正好是)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阳刚中正,刚健而有谦德,犹如坎中之水,永不盈溢。但是因其仍居坎险之中,不敢自满,所以履险有方而万事皆平。 传统解释 : 这一爻传统解释极为混乱。 一种说法是:危险生于自满,九五刚中得位,是雄才大略之君,但是知道在险中而不敢自满,就如 井水不满出来,即使是满的,也以不满处之,这样水就是平的,这样就可以平险。也即只有水不盈才能平,水平所以不盈,平则化险为平,何咎之有?学问之至者, 其意气必平;天下之治者,其民情必平。水之平,德之盛也,九五能平,何险之足虑哉? 另外一种解释是:九五以刚中之才而居尊位,好像可以济险,但是下无助与,九二陷于险中而未能 出。因为其余阴爻都是阴柔非济险之才,九五虽有才,也不能独济天下之险,所以有遗憾(有咎)。从卦象看,九五爻在上卦坎的中间,上下两爻都是阴爻,是不盈 的象(盈就是溢),不盈则未平,能盈则平而出险,所以未出险。所以九五 持中守正,修养德行,积累人望,慢慢就可望填平险陷,就能出险。 (这一爻的解释是一个未解决问题)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大意: 上六阴柔而居坎险之极,所陷极深,就像被绳索綑绑,而囚禁于丛棘多险的牢狱之中,经三年而不得脱险,所以有凶险。(系,綑绑。徽纆,绳索名,三股是徽,两股是纆。寘,通置,囚禁之意。 丛棘,即重坎,指牢狱)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违反履险的正道,所陷甚深,凶险将延续三年。 传统解释 : 系,缚。寘,置,囚禁之意。上六居坎卦之极,阴柔不正,面对残酷现实,粉饰太平,自欺欺人,束手待毙,将被关押三年而不得出险,是极险之象。 从卦象看,上六以阴柔而居险之极,是陷于危险极深之象。因为陷入危险太深,所以爻辞用坐牢来比喻,上六就像被五花大绑置于大牢深处,不见天日,危险之极,并不可解救逾越,严刑峻法难可犯。大凶。 初六在下卦,其险在心,天理沦亡,心陷于险而不岀,心死之象。上六在外,其险在身,穷凶极恶,身陷于险而不岀,身死之象。所以初六和上六爻辞都说:失道。论语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小结 : 坎卦六爻中,只有两个刚中之爻能够出险,四个柔爻都无力脱出险境。 九二、九五两个阳爻,刚健居中,符合《彖传》所指出的“刚中”的条件,但也并没有完全脱险, 九二先求小得,逐步探索出险之途;九五持中守正,可望填平险陷。至于四个柔爻,上、下两阴都违失济险之正道而致“凶”,初六深落陷穴,上六被绸绑囚禁三年 不得释放;六三、六四两爻都处于上下两坎之间、重险之中,六三只能安居待时而不可妄动,仅六四承阳求助而得以“无咎”,全卦六爻中,不见一个“吉”字,由 此可见坎险之艰、出险之难了。 所以,面对危险困难,自信和勇气是第一位的,面对现实,不自期不欺人,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坚韧不拔来克服困难是第二位的。没有这个,就无法走出困境。 二、牵强附会--进退为难都是自找的 现在欧元区的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经济危机把德国法国搞的焦头烂额,进退两难,悔不当初。这个陷阱其实是他们自己贪婪导致的。 德国法国当初搞货币一体化打的算盘是利用货币一体化统一其他国家经济,实现市场一体化,为自己有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寻找稳定的市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而这个货币一体化工具就是欧元,统一货币消除了汇率变动风险和汇率交易成本 , 从而为区域内劳动力、商品和资本的自由移动提供了便利,使有竞争力的德国和法国获利,因为欧元均衡汇率取决于欧元区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德国和荷兰 等北欧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这一优势为这些国家实现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德国在欧元诞生的最初几年里,一跃成为全球最 大的出口国,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为这些国家吸收高工资和高福利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南欧国家经济竞争力有限,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状况使这些国家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维持高工资和高福利成本( 2009 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为13.6%、9.4%和11.2%),而大规模财政支出具有不可持续性,根本不能长期担 任德国法国产品消费者的重任,只能寅吃卯粮,借债度日,以不断接受德国法国的商品。一旦借债超过其GDP太多,债主担心还不起,不再借钱,这种借债过好日 子的模式就瓦解了,德国法国就面临失去制造业市场和必须承担南欧国家好吃懒做,寅吃卯粮导致的欧元亏空的买单责任。 其实欧元的产生源头最早来自于舒曼计划。 在 1944年9月11日至16日召开的第二次 魁北克会议 中, 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提出了一个战后处置德国的计划:(1)将德国分割为南北两个国家;(2)将德国的机器拆卸后运往盟国,使德国的经济退回到 100年前德国农民的水平;(3)采取及时、仔细、有控制地驱除出境和移民到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方法,将德国的人口控制在2000万人以下,从而使其不 能继续威胁欧洲安全。 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实施彻底“阉割”德国工业的“摩根索计划”。由于苏联拒绝加入布雷顿森 林体系,对西欧产生扩张威胁,美国停止了“摩根索计划”,给了德国重新崛起的再生机会。而这时法国强占了德国的鲁尔、萨尔工业区,法国人与德国人甚至已经 看到两国之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的危险信号。 为了避免战争,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 艾奇逊 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这就是著名的舒曼计划。这时最早的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利益共享政策。 法国、西德、 意大利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六国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也即《 巴黎条约 》):以法国和西德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这就是欧盟的前身。 美国 出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抗衡苏联目的,支持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 1954年8月,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砂、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 共同市场 。欧洲煤钢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促进了成员国 冶金工业 的发展,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 基础 。 1957年3月25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署建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也即《罗马条约》)。 1965年4月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 布鲁塞尔 又签署《 布鲁塞尔条约 》,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 英国 、丹麦和 爱尔兰 加入欧共体。1981年 希腊 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1986年 葡萄牙 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 欧洲联盟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 凯恩斯 曾经提出了创设跨主权货币的大胆设想,不过这一方案很快因为 美国 的政治强势而胎死腹中。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欧元很快成为除了美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1999年1月1日起,欧元正式登场,这是自罗马帝国在将近两千年前灭亡以来欧洲16个国家 间第一次使用的单一货币。欧盟主席桑特说:“今天对欧洲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一个可喜可庆的日子,因为欧洲表明了它能够迎接未来挑战。”法国总统希拉克 说“欧洲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多极世界的头号大国。”“是欧洲在没有动用枪炮的情况下实现的一次巨大变革”,其首要目的在于“不受别人摆布”。 2000年4月初在里斯本举行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决定,在21世纪头10年内,彻底改造欧洲经济和社会结构,争取在10年后把欧洲经济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经济”,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欧盟的成立是牺牲了一部分成员国的经济效益来换取单一共同体的稳定。根据 1997 年签署的《稳定及增长条约》,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公共债务不超过GDP的60%,以此标准来稳定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在金融危机 中没有几个国家能达到这一标准。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等国,都存在隐瞒赤字及公共债务问题(当年希腊的财政赤字无法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高盛 借助其娴熟而高超的金融运作,通过货币掉期交易,即大量地使用衍生产品,将实际的债务和风险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将真实的风险掩盖起来,帮助希腊掩盖了部分 赤字)。 根据欧盟统计局 2010 年5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政府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6.8%,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达 到78.7%和73.6%,远远超出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和60%的底线要求。可见,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 面临的庞大债务危机。 目前 希腊 、 葡萄牙 、 爱尔兰 、 西班牙 和 意大利 的 国家总债务超过38000亿欧元(其中希腊2360亿,爱尔兰8670亿元,西班牙11000亿,葡萄牙2860亿,意大利14000亿)。西班牙目前的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已经攀升至6.6%的高点,基本接近资本市场对其融资关门的上限,崩溃在即。为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欧洲央行推出7500亿欧元的 急救资金,但是杯水车薪,且目前欧洲经济增长疲弱、政局动荡、财政可持续性出现问题和很多以银行坏账成堆,已经影响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1997年欧盟在统一货币之前就签订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 本国GDP的3%。政府债务不得超过本国GDP的60%。但是,各成员国实行独立的财政赤字,特别是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各成员国千方百计地投入资 金,缓解金融危机和刺激本国经济,结果导致各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增加。据统计,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20个国家双超,欧元区16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国 债普遍严重超标。希腊是“双超”最严重的国家,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已占本国GDP的12.7%,国债已占本国GDP的130%。希腊债务危机最终导致 欧元走向消亡。(2009年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分别达到9.3%,11.8%和11.4%,这三个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 比重已分别达到75.2%,63.7%和59.5%。截至2009年底,欧盟27国债务总额已达8.5万亿欧元,债务占这些国家GDP的比重,将从 2007年的58.7%上升到2010年的80%,法国债务占本国GDP的比重将从79.7%上升到86%,德国债务占本国GDP的比重将从73.4%上 升到78.7%) 当然危机更深层的较量是美国与欧洲正在展开一场 货币 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从欧元诞生之日起,欧元就作为全球最有力的 潜在竞争对手 ,全面挑战美 元霸 权体系,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欧元结算量的上升就必然导致美 元结 算量的下降。结算量就是定价权,美元结算量的比重下降意味着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流失。同时欧元冲击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欧元诞生之后占全球总 外汇储备 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美元则持续下降。根据IM F的官 方外 汇储备构成数据统计,美元占世界储备的比重从1995年的59%上升到了2001年底71.5%。从2001年以后,美元的比重就开始不断下降,截至2010年已经滑落到62.1%。 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美国债券与 欧洲债券 的资源争夺,在借款“依赖型”体制下,美国长期国际贸易逆差和 经常账户 逆差能够维持,需要以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为保证,就必然要依赖其他国家的商品出口换取美元,其他国家又用换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 债券投资 于美国,于是美元回流至美国,为其债务进行融资。令美国担忧的是,与美国相似欧洲国家也基本是“债务依赖型国家”。根据IM F的数据库,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了美国、7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 澳大利亚 ,这10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而这其 中欧 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规模占到了全球的45%,已经超过了美国32%左右的份额,无疑这是对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在美国货币和财政双双承压的情况下,只有制造一个比 美国国债 还烂的债券,才可能让 金融市场 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美元与欧元是不共戴天的,欧元打破了美元的垄断地位,分享原被美元独享的一系列好处。所以美国评级机构不断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 信用评级 (标 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于2009年10月、2010年4月、2010年7月陆续调降欧元区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促使其 主权债务融资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市场对欧元前景看空,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从去年底的1.4324,于2010年5月贬值到了1.2570,贬值幅度达到 12%,更在6月3日的纽约盘中触及四年新低1.2111,可见欧元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和政策面临的严峻局势),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对冲基金轮 番做空欧元,投资银行从“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的遮掩者,摇身一变成沽空欧元的助推者。如高盛、美银美林及巴克莱银行等大型投行已推出一种更激进的“沽空欧 元型”结构型金融衍生工具,造成欧元汇率大幅下跌,而美元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而美国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 债、 美股 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 欧元发生危机以来,美国的金融学家和媒体异口同声地唱衰欧元。认为设计者当初硬把经济、财政和货币情况较好的北欧国家和情况较差的南欧国家弄到一起,建立 一个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货币联盟,一个错误的开始只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希腊债务危机只不过开始。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认为,欧元区消亡的日子可能屈指 可数。 欧元危机的源头是绝大多数欧元区国家都严重地违反财政纪律,这样,欧元危机是必然会发生的,欧元区 17个国家本来就是一团散沙,却非要制造坚强如钢的假象。现在欧盟制定的施救方案则是让德法两国包括欧洲央行都严重地违反财政纪律,动用公共资金和 储蓄存款 去购买欧元区二三线国家的国债。其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欧元危机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断臂求生,放弃强势欧元政策。 面对这种各自为政,欧盟无能为力的情况,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承认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就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欧元危机充分说明,只有统一的国家,才能有统一的货币。 欧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与财政政策的分割之间的矛盾,由 16 国组成的欧元区只是一种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单一的“欧洲财政部”。 即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当区内某一成员发生债务危机时,它只能用本国的财政作担保,势单力薄,再加上欧盟条约和欧洲央行的“不救 助”条款,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次希腊危机反映了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都是各自为政的,像希腊这样的边缘国家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已经无力 自救。希腊最终被迫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也说明在实行统一货币后,欧元区国家无法动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进行经济调整,不得不完全 依靠财政手段对付经济衰退,这一现状加大了成员国的财政负担。而且欧元区经济缺乏财政协调和合作机制,这一状况也削弱了个别国家对付金融危机的能力。另 外,欧元区国家普遍奉行高工资和高福利政策,这是债务危机最早出现在欧元区的主要原因。 欧元设计存在的机制性缺陷今后将使欧元面临更大难题。任何一种成熟货币均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护航”。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而财政部能处理债务,也即当金融体系面临崩盘危险时,央行能够提供流动性,但必须有统一财政部来提供担保偿还能力。 当然欧元危机的最根本的本源还是欧元区竞争力的持续下降。目前欧元危机正在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 穆迪 已经发出警告:法国国债置于负面观察。欧元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法国德国 实体经济 的 增长率 已经近零。德国法国已经没有余力救助欧元区二三线国家。没有了德法两国经济支撑的欧元区,会发生什么事是可以预期的。 但是断臂求生,让希腊离开欧元区,必然导致其债务违约,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的银行体系必将出问题,导致连锁反应,西班牙和意大利完蛋,最终导致欧元区瓦解,德国法国的银行体系也将彻底瓦解,这是他们不敢轻易下决心的,现在是断臂求生不敢。 而继续为南欧各国金融体系输血,由于他们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动脉大出血,继续肉包子打狗又不甘心,而且是无底洞,最终必将被南欧各国拖入深渊,不能自拔。 目前德国法国均进退维谷。 其实将希腊开除出欧元区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因为比希腊大许多倍的欧元区第三号国家意大利要出事了,后面还排着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要想都救,欧元区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最后的办法就是逼迫欧元区高负债国 家变 卖资产还债,但价格只能 随行就市 。只有报价更低,市场才起作用,这就需要欧元下跌。 欧元危机的最终解决是在欧元大跌之后才能评估的。 欧元危机进一步证明了,国家信用不是可以无限额透支的。
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1:05 , Processed in 0.13127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