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太平天国

相关日志

分享 太平天国的特色修辞发明学(转)
gordon 2017-4-15 04:35
一、有文化的土匪 自古以来,造反就不是个技术活,《天下无贼》里面黎叔那句经典台词“ 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隐晦的表达了窃国者对暴力革命者的鄙夷和不屑。但是鄙夷是鄙夷,不屑归不屑,只要运气足够好,在中国历史上 “只想打场劫,不料做了县太爷” 的土匪变官式闹剧也不是没有, 一般来说,匪做了官,总要装模作样的沿用前朝的典籍和制度 , 好比李逵霸了寿张县衙,也知道把县太爷的官服胡乱套在身上再升堂审案 ,但是如果土匪有点文化,那往往历史就要出点意外。 给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的落榜书生洪秀全 ​ 洪秀全就是这么一个有文化的土匪 洪天王作为读书人的凄惨前半生不必赘述,后世有人感叹 如果当时的考官放点水,给这个爱写歪诗的老童生一个秀才功名的话,可以让中国避免一场很大的灾难 ,不过从洪天王公然在圣旨里编 “吹来吹去吹不饱,如何咁蠢变作妖 ”这种低级顺口溜的文化水平来看,考官得放九八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才能给洪天王弄个体制内的身份,这难度也太高了。 ​ 总而言之,洪天王是一个有点文化,但又不那么有文化的革命者,这决定了他的造反之路注定有点不一样。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中国历史上能通过血酬定律的考验成为造反游戏阶段性赢家的文化人委实不多,而 运气不错的那些大老粗通常会善待文化人 ,这些文化 人一方面为他提供政治和军事上的服务(出谋划策),一方面为他提供精神上的服务(写诗作赋吹捧功绩),一方面为他提供身体上的服务(进献点补肾壮阳的丹药 啥的)。 洪天王偏偏对这三种都不需要 二、不要读书人的天王 在洪天王和他的同窗好友冯云山发迹的两广山区,土客械斗的传统非常悠久,在洪天王起事前后,土客双方动辄上万人攻掠不休,连清政府都不能管束,派去制止械 斗的清军将领动不动就成了烈士,可见当地民风之彪悍,在这种频繁的大规模械斗中,许多客家男丁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集团作战经验,加上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的传 统,使这些具有军事才能和基本文化素质的客家人构成了洪天王的第一批军事指挥官, 使他在造反的初级阶段不至于依赖那些不可靠的儒生 ,避免了被这些投机分子 窃取革命果实的危险。 ​ 对第二种功能洪天王就更加不需要了,作为咸丰年间的先锋派诗人,洪天王诗兴之盛,诗作之丰都是少见的。从他吹嘘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天父诗》中,我们依然能感到他的 谜之自信和霸气 : 只有媳妇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 被后世学究吹捧为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妇女连正确一次资格都没有,也是个笑话。洪天王除了做些威风凌凌的天父诗,偶尔也浪漫一把,歌颂一下自己美好的帝王生活,比如: 拉车对面向路行 , 有阻回头看兜平 苑内游行真快活 , 百鸟作乐和车声 这首诗描绘了洪天王革命成功后,乘坐宫里美女们拉的车游览自己新建的天王府, 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特别是“ 苑内游行真快活 ”一句,与后来《让子弹飞》里面那句“ 城里的女人就是白啊 ”相得益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 因此, 洪天王的革命政权呈现出与历代农民起义很不相同的特点 ,首先是统治阶级中很少有高级知识分子,洪秀全、冯云山是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杨秀清、石达开也只是粗通文墨,以下各王都是靠军功起家,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许多“老兄弟”都是文盲。 第二是知识分子的不合作态度,因为洪天王所创立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思想为蓝本,天然具有一神教的排他性,再加上自己科举屡次失败后的恼羞成怒,使得洪 天王采取了激烈的反儒政策,这些政策使大量的读书人逃离了他的天国,甚至连左宗棠这样和洪天王一样在科举制度中屡次失败的读书人都毅然决然的加入满清阵营 对抗太平天国, 汉族知识分子踊跃投入异族阵营来反对自己同胞建立的政权以求保全汉文明这一吊诡的现象,是中国历代造反史上都从未见过的 ,当然了,这在洪天 王眼里都是大逆不道的“助妖”行为,只能引发他以更加严厉的焚书和反儒政策的报复。 ​ 第三是知识分子上升渠道的断绝,洪天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搞起了开科取士,但是科举的内容过于荒唐和随性,主要是《新约》《旧约》和《真约》( 主 要是洪天王自己编的一些顺口溜 )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习四书五经的的读书人来说实在荒诞不经,因此去参加科举者寥寥无几,如1853年的科举考试,经各种 威逼利诱报名者只有50几人,不得不延期10天开考,结果10天后人数非但没有增加,原有的50几人又有10多人逃亡了清朝控制区,最后用刀架在读书人脖 子上押了300人进考场,规定只要写满300字,不写错别字,不讥讽天平天国,不写避讳字即可录取, 即使门槛这么低,还是吸引不了读书人入伙 ,有的读书人 一旦金榜题名连夜就逃离天京, 惹的洪天王大怒,把原来的一年一试改为三年一试,最后干脆不考了 。因此太平天国举行了22次科举考试,可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 17人而已。 三、天王的特色修辞发明学 《天下无贼》里的贼王黎叔怎么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洪天王对太平天国得不到知识分子认可和支持的境遇深感愤懑,他的应对办法就是杀,史载:“ 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或竞捶楚以死”, 但一味的杀也不是办法,杀掉的读书人越多,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读书人逃向曾国藩阵营,与天平天国为敌。 ​ 于是洪天王决定创立一套脱胎于汉语但又迥异于传统汉语修辞的全新话语体系,来对抗顽固的儒学传统,培养一批和自己同心同德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创造过程 中,洪天王充分发挥了他的天才,创造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太平天国特色修辞学体系。洪天王这样解释他修辞发明的初衷: 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一一叙明,语语确凿, 不得一词娇艳 ,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意》也。 ​ 这套特色修辞学体系非常独特,他是围绕着洪天王本人以及他的亲戚和其他亲信而展开的,与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卓越品味一样,洪天王本人也非常迷恋各种高大上的形容词, 尤其以“天”字为洪天王最爱 。 洪本人称天王,洪建立的政权称天国,上帝称天父,耶稣称天兄,都城称天京 ,洪天王写的打油诗,编的顺口溜诏书通通叫天条,对“洋兄弟”自称天朝,军队全部 称天兵天将,不切实际的历法称天历(一年有366天,没有闰年),将战争中阵亡的将士的死后世界称为大天堂,将天京城称为小天堂,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这 段不长的日子里,天王本人及其亲信都严格恪守“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坚持呆在小天堂,而不愿意去更加美好的大天堂(虽然最后还是去了)。 如此迷恋“天”字,除了受基督教因素的影响,更多是洪天王本人在多神教盛行的两广山区受到的封建迷信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天父”“天兄”这样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宗教用语之外,洪天王还创造了很多以天开头的中华土味特色词汇。 ​ 比如 洪天王认为,上帝和耶稣没有妻子都是不科学的,于是各为其造了一个妻子 ,其中上帝的妻子称天妈或天母,耶稣的妻子称天嫂,这些特色宗教词汇在遇到正 儿八经的基督教徒时常常闹出笑话,比如1854年,东王杨秀清向英国人阐释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之后,又问了英国人五十个问题,这就是 《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卅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 ,其中第九个问题问道: 爾各囯拜上帝咁久,有人識得上帝原配是我們天母,即生天兄耶穌這個老媽否? ​ 这个“识得这个老妈否”的荒诞问题弄得英国人哭笑不得,但是抱着友好交往讨些通商利益的想法,还是硬着头皮一本正经的答复了他: 上帝是个灵,怎么能说他结婚呢?关于他的儿子,在《路加福音》第一章第35节里你可以找到这样的字句:“天使回答说,圣灵要降临到你身上……因此所要生的 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后来耶稣的母亲嫁给一个叫做约瑟的犹太人,为他生儿育女,但从未被称作过圣母。(注:此处应该是以英国国教的教义解释的,天主教 对此有不同解释) ​ 就像非洲那些杀人越货买卖人口加贩毒的军阀都喜欢给自己的武装起个“XX解放组织、XX圣地”的伟光正名号一样,除了酷爱使用“天”字之外,洪天王构建 的太平天国特色话语体系 还特别喜欢“圣”和“真”这些看起来非常宏大叙事的字眼 ,比如洪天王本人称“圣主”,有时加两个蛋合称“真圣主”,太平天国特色革 命道路称为“真道”(其他的都是“左道”),其他还有 圣师、圣库、圣仓、圣兵、真神、真理、真天命、真光、真忠军师、真草 等等一大堆。 ​ 与这些高大上的“ 天、圣、真、光 ”系列特色词汇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天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大量江湖黑话和方言俚语的存在, 这是拜上帝教在两广山区以传销方式秘密传教时,处于安全考虑所使用的一套“切口”,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后,这些秘密结社时代留下来的黑话没有完全消亡,反而 以正式词汇的形式进入了太平天国的话语体系,比如把刀叫作“ 云中雪 ”,把火药叫“ 红粉 ”,把进口火器叫“ 洋装 ”,把火炮和抬杆枪叫“ 长隆 ”,洪天王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在诏书中威胁要拉人去“ 过云中雪 ”,其实就是杀头的意思, 同时代的清人就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在研究太平天国的汇编《贼请汇篡》中指出: 逆贼皆两粤剧盗党羽,其窝屯啸聚,畏官司缉捕,不敢公然用枪炮火药,如洋装云云,皆盗中之隐语也。逆贼 沿其习,群下口熟,现已不能改易 。 ​ 洪天王本人正式下达的诏书中,也常常流露出“口熟难改”的黑社会色彩,比如 《诏谕天下不准称皇帝称大哥诏》 : 天父上主皇上帝外,有人称皇帝者,论天法该过云中雪也。天下大哥独一,天兄耶稣是也,天兄耶稣而外,有人称大哥者,论天法该过云中雪也。 ​ 除了这些江湖黑话和切口之外,两广地区的方言俚语也在太平天国的特色话语体系里占有一席之地,如洪天王的 《警醒军民戒鸦片烟诏》 天王诏曰:高天灯草似条箭,时时天父眼针针,不信且看黄以镇,无心天救何新金。吹去吹来吹不饱,如何咁蠢变生妖!戒烟病死甚诛死,脱鬼成人到底高。并钦此。 凭空臆造词、江湖黑话和方言俚语,共同构成了太平天国的特色话语体系,值得指出的是,洪天王能够生造出这么一套土洋结合的话语体系,和汉语语素语言的特性 是分不开的, 在汉语中,你可以任意把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而赋予这个词语以特定的意义之后,就完成了创造一个新词的过程 。 太平天国的特色词汇中很多都属于 这种随意的组合 ,如 “魂爷”“二兄”“劝慰师”“赎病主”“权能”“化醒”“坦盘” 等天国特色词汇,都是汉语中本来没有而生造出来,又人为的赋予特定意义的词。 ​ 汉语的这种特性,为洪天王的特色修辞发明学提供了极低的门槛 ,让他创造了太平天国特色话语体系这么一个不伦不类土洋结合的修辞学怪胎,也引发了一系列后果: 其一是一套古怪而新奇的话语体系和大量生造、硬造的特色词汇,极大的消耗了太平天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的精力,使他们皓首穷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 究和理解这些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文字组合游戏,无处不在的“天条”和“避讳”使他们本来就很不健全的官僚体系运转更加低效和困难,天平天国灭亡后曾国 藩曾组织俘虏收集和整理太平天国的文书,他 惊奇的发现除了洪天王本人之外,整个太平天国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和运用这一套话语体系。 ​ 因为洪天王对顺口溜和押韵的狂热爱好,其本人也常常任意破坏语法语序,写出一些莫名其妙令人费解的东西来,比如《永安破围诏》的最后一句 “男着龙袍女插花,各做忠臣劳马汗 ” 曾让清军非常费解,后来通过审问俘虏才知道是洪天王为了押韵 ,硬把“汗马功劳”的“ 汗马 ”改成了“ 马汗 ”。 其二是太平天国特色话语体系中繁多的江湖黑话、方言俚语和切口、隐语, 对后入伙的非两广地区的将士是极大的煎熬和折磨 ,阻碍了军令的传达和理解,进一步降低了太平军的作战效率,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 其三是洪天王本人肆意篡改基督教义, 给上帝和耶稣胡乱许配妻子,并发明一系列宗教词汇的行为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反感和忧虑,使他们在犹豫片刻之后果断加入了清廷阵营与太平天国对抗。 其四是太平天国特色话语体系中许多臆造词堪称语言学垃圾,污染了汉语的词汇体系,此后出现的多个以基督教为蓝本的邪教组织均借鉴这一修辞发明学体系,建立了自己的邪教黑话系统,流毒甚广。 ​如果用一个顺口溜来总结顺口溜爱好者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那一定是那首天京流行的童谣: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背起包袱回家去,依旧做长工 发明了一大堆“天父、天兄、天妈、天嫂”的特色修辞发明家洪秀全如果生活在今天,大概不会选择造反,而是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剧组里当个小编吧。(全文完)​​​​ ***************************************************************************** 这个才华横溢的人生错了年代,本来他可以不必做什么教主皇帝,也可以过的很好的。
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歌曲很好听 —— 风中泪《太平天国》片尾曲
gordon 2017-4-9 12:09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MwOTA4ODg4/v.swf 愚昧嘛,能总结出一个什么来 就是一些 “劝世良言”
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转)
gordon 2017-4-9 11:38
自辛亥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 赞誉,政界和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评价始终很高,长期誉之为中国农民 运动的最高峰。这种评价具有时代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对太平天 国的评价大为降低,对太平天国的各方面大加针砭。尤其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官爵 体系,常因缺乏完整的史料而作出了“冗滥不堪”的结论,予以彻底否定。本文 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失偏颇,应该对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完整性、独创性予以正 确评价,尤其 应充分认识和评价太平天国创建者在缺少参考借鉴的条件下自创的 职官制度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制度有开创之功,其后期官制的主体始终滥而不乱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农民小生产者, 能创建出如此工程浩大的上层建筑 ,这才真正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一、太平天国官制的创建是中国农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历代农民起义不乏建立政权者,其职官制度往往都采用了同时期封建王朝的官爵 体系 ,太平天国政权却有所创新。 (一)废清朝制度而独辟蹊径。 太平天国是以反清反满、崇拜上帝为宗旨掀起的农民起义风暴,其“旨准颁行诏 书”和天王、幼主发布的大量文书充满了反清气息,其国号太平天国,标榜了其 政权与清朝政权针锋相对。洪秀全、冯云山等创制者 在官制方面彻底摒弃了清朝 的“鬼号”鬼名” ,但农民领袖们既没有简单地搬用历史上汉族政权的旧官爵体 系,更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恢复明王朝的官爵名称,他们决意开创“ 新朝”。“新朝”官制没有现成的蓝本,而是融天国上帝思想、上古大同思想、 民间文化思想为一炉(间或从思想深处融渗着汉、唐制度文化的积淀)的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的体系。 太平天国官爵名称繁多,然别其门类,不外乎正职官、同职官两大类,同职官又 分典官、属官二途,典官、属官的等级地位视其“职同”正职官某一级为准。 太平天国前期正职官分朝内官、军中官、守土乡官、女官几种,等级依次为:王 、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 马。正如清方《贼情汇纂》所记:“其品级次序则伪王最尊,次伪侯,次伪丞相 ,次伪检点,次伪指挥,次伪将军,此伪朝内官品级之大略也。军中总制最尊, 次监军、次军帅,次师帅,次旅帅,最下为卒长、两司马,此伪军中官品级之大 略也。侍卫、典事注以职同某官,意皆伪朝杂职。” (第3册,p100) 太平天国前期职同官分典官、属官两大类,大略有:(1)京中各典官及各军典官 :如总圣库、总圣粮、提某关、总巡查、天朝督内医、各门巡守将军、典绣饰等 。(2)天王宫及各王府典官:侍卫、侍臣、掌朝仪、掌朝门、左史、右史、引赞 、通赞、朝内拯危急、典天舆、宣诏命、宰夫、浆人、舂人、御正、理文、理袍 、理靴、理茶、提教等。(3)各级正职官的属官:六部尚书、丞宣、仆射、参护 、通传、指使、经历、六部掌书、书理、大旗手、尉、伺、传等。 通过对太平天国前期官爵名称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太平天国官制的思想来源。 1.太平天国领袖们 根据《周礼》等古代经典创造性地设计了自军帅以下的低级军 中官、乡官及各类典官。 时人笔记记载太平天国的州县乡官根据《周礼》所载而 设。《皖樵纪实》载:“贼窃周官制,立伪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 伍长等乡官(军、师、旅帅,以前、后、左、右、中等营分)。” (第2册, p92)《劫余灰录》称:“贼踞南京,伪法姬周仪制,不设府州县,令立军、旅 、师帅、百长、司马名目,统属监军节制……” (第2册,p140) 实际上太平 天国并非照搬周官制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载:“凡制军,军有二千五百人 为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 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为中士;五人为伍,伍 皆有长。”周官制是以卿、中大夫等各品阶的官员来任军、师、旅、卒、两各级 建制的长官。 而太平天国则直接取周官制中的师帅等阶为官名 ,并先后改“军将 ”为“军长”、“军帅”。 太平天国的各类典官和后宫女官,多以职事为官名。其中一些官名直接袭用《周 礼》,如左史、右史、御正、舂人、浆人、传等。而更多的是略为变通周官制, 取周礼中官吏的命名原则,如取“掌炭”、“司戈”、“典丝”等官名中的“掌 ”、“典”、“理”等动词,加上所管职事,构成“典天舆”、“理文”、“掌 朝仪”等太平天国官名。所不同的则是隶属天王、东王等各王的太平天国典官须 分别冠以王号,区别隶属关系。如天王的典马轿官为“典天舆”,东、西各王的 则曰“典东舆”、“典西舆”等。仿《周礼》而制定的官名,职掌与名称相符, 通晓明白。即使如“典天浪”、“理能人”等貌似莫名的典官名,只要弄清“天 浪”指雨,“能人”指伤员,便可知这些官名仍循周官制的命名原则。 由于太平天国的上层受文化知识的局限, 有时不免也会因对《周礼》望文生义而 闹出笑话 。太平天国的宰夫只是卑微的屠夫头目,而 《周礼》中的宰夫是监察官 ,地位仅次于天官冢宰之大宰、小宰。故被曾国藩的情报官员张德坚攻击为“妄 托古制,沿其名而悖其意” (第3册,p77)。然而 他不明白官名的发展趋势 是愈来愈简明,职事愈来愈明了, 太平天国官制的命名原则顺应了这种趋势。 2.太平天国借用秦汉以来历代官制中的部分官名来设置前期的中高级职官。张德 坚《贼情汇纂》言太平天国的“一切伪教章程及行军号令,皆云山及卢贤拔所订 ”。冯云山“粗知文义,为村塾师,兼通星卜”,卢贤拔亦“粗通文墨”,两人 都是诵习过封建经书和典制的小知识分子,故他们拟定的许多官名都取自古代汉 族政权的官制。 太平天国的检点、指挥冠以殿左殿右的编制,是仿照宋代 。宋代殿前司及侍卫、 亲军设正副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殿前诸指挥之名籍,及训练之政”。“ 宋初有都检点、副都检点之官,在都指挥使之上,后不复置,入则侍卫禁陛,出 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囱簿仪仗,掌宿卫之事”。 (卷 五八,卷五一)太平天国设主将与将军,仿效了秦汉的大将军与将军之等差。太 平天国的总制、监军也见于古代官制。明弘治十年在陕西设总制,十五年为定规 ,嘉靖十九年因避讳改名总督。监军一官自周代已屡见于文献,是历代统治者歙 监诸将的耳目。太平天国设监军于军帅营等基层作战组织之上,也有歙监诸军的 目的。其他如仆射、尚书、承宣、经历等,于历代官制中亦有源可考。 3.太平天国前期的高级职官源自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故事。太平天国的军 师、丞相名号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封神榜》等民间广 为流传的记史小说。太平天国文献记载洪秀全丁酉升天的情景:“我主又转高天 , 大战妖魔,诛妖时连喊亚哥帮手 ,此时喊亚哥,是太兄也。有时喊杨家将,有 时唱赵玄郎(按:玄郎,大郎也。即赵匡胤),借前侯作比也。” (p711)李 秀成被俘后,在供词中将太平天国的失败看成是《封神演义》中的轮回报应:“ 周朝斩将封神,此是先机之定数,而今除许多神象,实斩神封将还回之故也。… …今我天朝封万千之将,天王斩去万千宇宙,业已数尽国崩,观之可是 也。” (p154)可见这类记史小说在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头脑中印象很深。太平 天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凡封官设爵,都有军师。杨秀清、萧朝贵、冯云 山、韦昌辉等人也在官制中首列正副四军师。张德坚《贼情汇纂》言:“贼之诡 计,果何所依据,盖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其取裁《三国 演义》、《水浒传》为尤多。”可见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战略战术 从民间流传 的小说故事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民间戏曲中也有大量历代官宦的故事,中国历代官制中的许多官名常出现在戏曲 中,诸如丞相、将军等,为农民起义军的谋士们信手拈来,古为今用。太平天国 官名中的尚书、监军、指挥、将军也是这样产生的。设计如此庞杂的官吏体系体 现了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智慧。 (二)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由草创建制并逐步完善,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太平天国金田团营时已用大小官职来安排会众。“团营”按军队编制,太平天国 文献《天父天兄圣旨》记载,有先锋长、军长、百长、营长等官。先锋长以左右 编排,军长按左右前后中编排,还系衔正副,营长亦如此。1851年3月洪秀全在 武宣东乡称“天王”,设四军师: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 护又副军师,形成了军事指挥网络。 1851年7月太平军在进军永安州途中,在茶地着手健全职官制度,设五军主将: 中军主将杨秀清,前军主将萧朝贵,后军主将冯云山,左军主将石达开,右军主 将韦昌辉。下辖总制、监军、军帅(军长改)、师帅、旅帅、卒长(营长改)、 两司马。 根据洪秀全1851年7月19日在茶地的诏旨,当时的总制按五行编排(土一总制, 土二总制),监军以天干数字编排(戊一监军,戊二监军),军帅按前后左右中 编排,下缀数字。此时每方位仅排二军,共十军,其他还有侍卫、御林侍卫,地 位在总制以上,护卫领袖,各军已设掌管专职的典事官如左二军正典圣粮、左一 军副典圣库、典木匠等。 (p32) 1851年12月17日天王在永安封王并发展官制,封五军主将为王,东王杨秀清、西 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暗合天地会和中国传统的神 灵崇拜五房祖、五虎将之意。太平天国虽然信奉上帝教,排斥天地会和神灵崇拜 ,但在思想深处,这些传统的东西仍然存在。王以下增设丞相、检点、指挥、将 军四级,以下总制至两司马不变。朝内事务官员的设置也渐见雏形,《贼情汇纂 》记“伪天官又副丞相曾钊扬,壬子十月右史,职同将军;十二月升右掌朝仪, 职同指挥”。卢贤拔任左掌朝仪(职同将军)。朝中有了国医、拯危急、监斩官 ,可见1851年在永安时太平天国前期的官制已基本形成。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在定都天京以后便追求享受,各王都大造王府,设置了一批服 务性机构和服务性官员。北伐、西征使军队人数扩充,十军扩至数十军,军官在 作战中立功的要升官晋爵。随着官员人数的大量扩充,太平天国的官爵体系逐渐 完善,有了严密的编制。 与历朝职官制度不同的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大知识分子的参与,其职官制度显 得非常粗糙,带有明显的战争时代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正职官文武不分,职权不清,当视为差遣。自王至将军为朝内官,本应在 朝内办理政事,但太平天国经常派上至北王、翼王,下至指挥、将军等各级朝内 官去各地统兵打仗,如北伐统兵将领林凤祥是天官副丞相,李开芳是地官正丞相 。自侯至将军皆可领兵外出征战,例加“钦差大臣”头衔。而军中的正职官如总 制、监军,亦可在郡县担任守土官。 第二,官和爵无严格区别,当视为官阶。太平天国前期的爵称与官职概念含糊, 爵职合为官阶系统。洪秀全在永安诏令,“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 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 带在天朝” (p121)。太平天国凡遵十款天条,忠心报国者均可“世其官”。 不仅王、侯,连军帅以下至两司马亦可世袭,这就相当于历代的爵位世袭了。有 的太平天国领袖明确地将太平天国前期的官职说成爵位,如《洪仁玕自述》说, “天王劳心,即将博白、贵县、象州、金田、花洲,如来扶主军队俱立首领,偏 以军帅、师帅、旅帅以下等爵”。 (第2册,p850)各王侯也自认是爵位,对 外行文称“本爵”;而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行文时则自称“本大人”;对上级禀 报,丞相以下称“小官”、“小卑职”。官与爵界限不严,丞相可升侯升王,如 秦日纲先任天官正丞相,继升护天侯,再升封燕王;授爵者可以行使职权,如燕 王在外统兵,佐天侯陈承瑢理朝政。 第三,前期官职在开始时严格控制,定员定编,后改为流水编号。张德坚记载太 平天国在太平军北伐之前实行缺额替补制,但很快改变了。北伐、西征以前的检 点、指挥均遵此制,可见例证: 殿前左一指挥 黄王昆(壬子二月至十一月) 林凤祥(壬子十一月至十二月) 罗大纲(壬子十二月至癸丑四月) 吴如孝(癸丑四月至六月) 殿前右二指挥 蒙得恩(壬子二月至八月,革职) 李开芳(壬子十一月至十二月) 蒙得恩(壬子十二月复职至癸丑二月) 涂振兴(癸丑二月至七月) 曾水连(癸丑七月接任) 检点、丞相亦如此。1853年北伐、西征前后,交通不便,但官员晋升很快。据张 德坚《贼情汇纂》卷三“剧贼姓名下”统计,至1853年底,1852年所封之检点已 全部晋升,1853年当年封的指挥80%升了官。战争环境中前线和中央消息传递缓 慢,按序替补困难,故从1854年起,就按登录次序排。有些学者根据太平天国有 一千五百一十丞相的官职就认定太平天国官制杂滥无章,已滥封丞相1510个,这 种结论过于简单,忽视了其间太平天国官员升迁、伤亡、被俘或变节而相抵销的 数字。 太平天国的官制在草创阶段显得粗略,但逐步向正规化方向演进,只是由于其政 权灭亡才中止了继续完善的历程。
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解放前的山东(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26 10:13
鲁西南 周期性的自然灾害深刻地影响着山东西南部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先前多产的、有利可图的农业经济现在面临经常性的灾难威胁了。 大片土地成为经常性的洪水泛滥的牺牲品,以至于只有穷人和乞丐才定居于此。然而并非所有地区都受到同样程度的自然灾害威胁。 地势高一些的地方完全可以维持比较富裕的生活,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尖锐对立便由此而起。 此外,还有一个历史——政治因素也在发挥着作用。 长期以来,中华帝国在农村地区的行政管理一直存在着人员不足、经费欠缺问题 。到19世纪末期,国家更多地撤离地方社会了,特别在边缘地区和那些经常遭受反叛或自然灾害蹂躏的地区。 尽管国家不顾其他事务而把镇压反叛(太平天国起义)或动员民众抵抗帝国主义压迫(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放在首位, 但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器已经不能保证在这些地区成功地重建或维持秩序了 。由于严重的财政困难中央政府在1891年彻底放弃了直接的河水治理工作, 它责令地方当局承担此项任务,然而后者只拥有少量的财政和组织资源 。 对于这一发展过程,山东西南部展示了一个经典的事例。作为国家从其传统任务领域(诸如治水、赈灾、慈善事业等等)撤离的结果, 广大民众的严重贫困化便在这个地区出现了。许多农民常常一贫如洗,只有铤而走险,以“打家劫舍”为谋生手段。 农村里的穷人们成帮结伙,试图以非法的方式求取衣食。在这些“强盗式的生存战略”之中,既有侵犯财产权的轻微犯罪如 偷盗农田里的庄稼等,也包括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如合伙拦路抢劫和向整个村庄敲诈勒索。曹州府就以强盗云集而闻名全中国; 人们也担心强盗从这里出发到河南和江苏两省作案。由于政府无力管辖,当地村民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发组织起民团或秘密结社, 例如“大刀会”等;这些团体也被用于巩固个别富农大户在村社共同体中的统治地位。于是,那些与帝国行政管理部门或科举功名获得者有着不同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社会力量便脱颖而出并开始与行政管理精英争夺地方社会的统治权,例如富农大户抗拒缴税。 他们不少人也参与了食盐或鸦片走私活动,并因此与土匪强盗发生冲突。 随着公共秩序的崩溃,整个地方社会彻底军事化了 。 武力到处都充当着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可经历的结构因素 。在这种形势的压迫下,村庄变成了组织严密、能攻易守的军事共同体, 它们为防范外来威胁筑起了高高的围墙,经常处于某个富裕家族的绝对控制之下。 ************************************************************************** 鲁西北 山东的西北部同样属于低洼、平坦的中国北方平原地貌。在19世纪末期,这里甚至比山东西南部更多地受到黄河洪水泛滥的危害。 因土壤盐碱化而导致的农作物产量低下和由于普遍缺雨而出现的水利灌溉困难是影响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 农业经济根本无法提供剩余产品进行商品贸易,因此93%以上的居民都务农。而这里的人口居住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50人以上, 远远高于山东省其他地区。同中国北方的整个情形一样,在这里,小农的家庭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从未超出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 这就不能不导致乡村的退化。 乡村退化的典型症状则是农民家庭经济框架内农作物产量的低下与人口众多这两点的结合 , 就是说,集约耕作(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与人均收入下降(由于环境条件恶劣和人口过多所致)的联结。 在鲁西南,黄河向北改道之前也经常泛滥,这里的人们很久以来已经习惯于此了。与之不同,鲁西北的居民还没有多少同洪水共生存的经验。 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只能提供少量收入,以至于受过教育的地方精英(科举功名获得者)大都出走了 。同其他边缘地区的情形一样, 他们的统治地位也被富农大户取而代之。 一旦儒学取向的精英离开了这个地区或者当地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精英阶层,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秩序和稳定因素就失于匮乏了。 儒家精英们经常承担着重要的共同体任务,例如资助和领导像规划、建造和保护水坝之类的集体劳动。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组织起第一批救助行动,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参与生产自救和重建公共秩序等活动。此外,他们担负着维持公学的责任。 现在,因缺少儒家精英而出现的权力真空被个别乡村首领或富农大户、民团头目、秘密会社、非正统宗教教派领袖以及到处流窜的强盗 和土匪等填补了。另一个可能性则是:因为缺少作用显著并且以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及其广泛的联系网络形式出现的平衡力量, 政府衙门便获得了对农村共同体的绝对权威。县衙门的官员经常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提高附加税,索取贿赂。公益金,例如用于维修水坝 的款项,也常常遭到侵吞或挥霍浪费。如果没有某位精英的代言和积极参与,农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财政或组织帮助。
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李鸿章的眼界和创新(转)
gordon 2016-4-24 15:35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拥有极其诡谲的移动速度和冲击力。在距离步兵很近的时候,即便是马匹的蹄子,对步兵也是致命武 器。骑兵的冲乱敌军阵形的能力一直被世界各地的军事家所推崇。然而,米涅线膛枪的超长射程,让骑兵对步兵的冲锋,成为了自杀行为。从此,步兵拥有了与大炮 相似的攻击半径。而方阵形的步兵阵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连骑兵都跑不到对方步兵的身边,步兵就更不行了。因此,士兵之间借助群体的体力冲击力已经没 有意义了,因为你不可能用身体冲击对方了。因此,战法也就变成了单列或者双列的火枪兵阵列。 事实上,这种阵列,依然只是手里有米涅蛋的部队,对抗没有米涅蛋的部队。有米涅蛋的一方基本就是单方面屠杀对方而已。米涅蛋射程远,精度高,换装速度快。 而 米涅蛋,也给大清帝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先是太平天国大肆进口米涅来复枪,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屠杀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而当时,清朝的 江南江北大营,用的最好的火器,仍然是鸟铳,也就是中国产燧发滑膛枪。二者的悬殊差别,其结果不言而喻。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正在太平天国愈演愈烈的时候, 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英法联军也使用的米涅枪弹。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这 两件大事,直接促使晚清重臣李鸿章对于新式武器的极大重视。对太平天国剿匪的时候,积极聘请洋枪队、积极进行洋务运动。要知道,在亲眼目睹了武器落后造成 的士兵的大量无谓伤亡之后,任何心智正常的领导人,都会做出要积极发展武器的想法。18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让一个善良的医生,见识到了后装线膛枪给 美国的年轻人所带来的毁灭性伤害。那个时候,由于枪的装填速度依然保持在一分钟1-3发的慢速装填,而且没有旋转膛线,美国南北战争时,一个部队阵列的火 力密度,枪手数量是决定性的。如果枪手越多,打出的子弹密度就越大。这个善良的医生在给众多伤残士兵治疗、送葬之后,决心开发一款永远结束战争的武器—— 自动装填枪。 为了保证能实现连续射击和装填,他设计了6个枪管,6个枪管在转动的时候,一根枪管在第一相 位开枪,开枪后,枪管在第二相位退子弹壳,然后转到第三相位,装填子弹壳。而枪管的旋转动力和退壳、自动装填的动力,则由使用者匀速旋转摇把实现。子弹用 布穿起,上战场之前,把所需的子弹都装好在纺布子弹链上,就完成一切准备。只需要4个操作员,一把这样的机枪,就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发的射速。这个善良 的医生,就是理查德·加特林。而他为了终结战争而发明的加特林机枪,却打开了速射机枪的潘多拉魔盒。 这样一来,只需要投入少量兵力,就可以对对面一整个连队,实现火力碾压。几个人扫倒一大片人,成为了可能。而当时正在流行的陆军战法——整排士兵齐射的战术,成为了加特林机枪的活祭品。 然而加特林仍然有他的缺陷——极其笨重,体积巨大,一旦卡壳,拆解维修极其复杂。在战场上,这是致命的。后来的战争中,更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枪手在打仗的时候,情绪高度紧张,往往手摇越来越快,快速手摇,就容易卡壳。而一旦卡壳,就要费劲去修。 1865 年,又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出现了,就是旋转膛线。子弹在枪管内通过与膛线的轻微摩擦使得子弹在射出的时候,枪管施加给了子弹一个自旋转。这虽然损失了一部分 动能,但是可以让子弹近乎笔直的,准确的打到目标上。事实上由于不能准确确定子弹飞出去的方向,从侧面,让军队排排站是一个比较划算的事情:让枪手排排 站,有助于增加射击密度,但缺点是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但在那个年代,被射中的几率很低,这才使得当时的军事家们不停的增加枪手的密度,来努力提高射击 密度。增加枪手密度的增益远大于被射中的风险。然而旋转膛线的出现,使得被射杀的风险急剧提高。这就为排排站战术敲响了丧钟。与此同时,李鸿章也见识到了 加特林机枪的威力。北洋军也大量购置了加特林,当时翻译为格林快炮。虽然加特林价格不菲,但李鸿章深知,甚至比当时欧洲的军事家们都更早的预见到了它的实 战价值,这种武器将改变当时陆战的形态。当时的欧洲主流军事家都很鄙视这种无视“武士精神”的卑鄙武器。事实上,“武士道”并非日本的独创,在世界各国的 封建文化中广泛存在。而当时,军事界对于加特林对于步兵排排站战术的巨大影响,严重估计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发新的战法以应对这一变 化。 然而,加特林机枪可谓生不逢时,由于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很少有两个可以大量装备的起加特林的大国发生过战争,因此加特林机枪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
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与冯子材(转)
gordon 2016-4-21 10:02
  八旗和绿营军的衰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暴露无遗。洪秀全起事后,驻防各地的国家军队溃不成军。最后,清政府只得默许汉人官吏曾国藩招募团 勇,抵御太平军。可是,团勇没有国家正式编制, 说白了就是民兵 。甲午战争爆发时,可以调配的军队中没有八旗、绿营的一兵一卒,冲在前线的都是民兵。就连左 宝贵这样的将军,也不得不借用绿营的编制才能转正。 身在东北统帅奉军的左宝贵,官衔竟然是绿营广州总兵 。这种官衔与职守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在清末比比皆 是。    勇营军队没有国家编制,国家也不负担他们的军费,给养都由地方政府承担 。当兵入伍的士卒们都是穷苦农家子弟,他们普遍抱着“吃粮 当兵”的观念。当兵是为了“吃粮”,至于保家卫国云云,根本没有概念。因此,甲午战争的陆军战场上,经常出现兵败如山倒,士兵四散奔逃的现象。    为了防止逃兵的出现,许多将军不得不扣押士兵三个月饷银 。如果跑了,三个月的钱就没了。 甲午战争进行到白热化时,三个月银子也已经留不住人了 ,军队就扣半年银子。饶是这样,也控制不住汹汹的逃兵潮。    另一方面,清军的军事素质也十分低下,许多士兵在上战场之前,甚至都没有真正开过枪。甲午陆战后期,取代淮军出任统帅的湘军将领吴大瀓,一度曾“参用泰 西之法”训练新勇。然而, 新法练兵没坚持多久,就因弹药不足而不了了之了 。吴大瀓的幕僚回忆,由于军械不足,军队只好转而操练大刀、梭镖和土炮。   畸形的军队制度和士兵低下的军事素质,在甲午陆战最大的一场战役——平壤之战中,暴露得淋漓尽致。   9月14日,日军兵分四路集结到平壤城下。驻守城中的清军也已经挖好战壕,枕戈待旦。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16000多人,山炮44门。清军共15000多人,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两军实力可以说旗鼓相当。然而,真正交起手来,清军远非日军敌手。   15日8时,战争进行了5个小时后,平壤城的制高点牡丹台失手。全城笼罩在日军的火力之下。未几,镇守玄武门的左宝贵血洒平壤城头。此前经历过成欢之败的清军统帅叶志超,已经动了弃城撤退之心。   15日晚上天降大雨,平壤城北的静海门、七星门悄然打开,中国士兵蜂拥而出,冒雨北撤。然而,日军早在这条路上埋伏多时,清军死伤惨重。后来一个被日军俘虏的清军军官栾述善回忆了当时的惨状:    兵勇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而敌兵忽闻人马奔腾,疑为劫寨,各施枪炮,拦路截杀。各山口把守严密,势如地网天罗,数次横冲,无隙 可入。且前军遇敌击,只好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奔前。进退往来,颇形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来兵,不问前面是敌人抑是己军,放枪持 刀,混乱相杀,深可怜悯!前行士卒,既遭敌枪,又中己炮,自相践踏,冤屈谁知?当此之时,寻父觅子,呼兄唤弟,鬼哭神号,震动田野。人地稍熟者,觅朝鲜土 人引路,均已脱网。 惊惧无措,非投水自溺,则引刃自戕 ,甚至觅石碣碰头,入树林悬颈。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清 史稿》在提到叶志超时这样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他狼狈逃跑的形象,甚至被写入了中学历史课本。叶志超成为怯懦 的清朝将领的代名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望风而逃的叶志超,早年在与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时,曾因打仗拼命而得了一个“叶大呆子”的诨号。    是什么使战场上的“叶大呆子”,变成了贪生怕死的败军之将?栾述善在《楚囚逸史》中提到,15日黄昏,叶志超在众将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上说:“北门之咽喉 (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增彼骄心”云云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子药不齐”的确是当时清军面临的重要问题。栾述善回忆,当叶志超提出撤退的主张后,在场众将无一人反对。虽然,后 世也有学者拿出许多数据,证明“子药不齐”乃是托词,日军同样面临缺乏给养的问题,但是将甲午陆战一溃千里的原因归结于个别将领的临场怯懦、贪生怕死,似 乎也失之于简单。现代战争乃是从体制,到后勤,从指挥,到军士执行力的一个系统工程。哪一环跟不上趟,都会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注:都是官话,“ 增彼骄心 ” 。 *********************************************************************************    “万国枪械展”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总结中国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时认为:“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则利钝悬殊。倭人于近十年来…… 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注:老李的看法是,日本人武器比我们先进。 *********************************************************************************   甲午的失败是由于枪械不如人吗?后世许多学者表示质疑。事实上,自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见识了洋枪队的威力,清政府的维新派就一直致力于引进先进的洋枪洋炮。     甲午开战前夕,清政府对外采购的武器数量非常庞大 。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从海外购买各种新式快枪9250支、火炮30尊、子弹700万颗、炮弹 144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购置枪支15000支、子弹280万颗。北洋大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就更多了。1894年10月,他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 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支、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他又委托驻德、美、英各国公使代购毛瑟、哈乞开斯、马梯尼 等快枪23300支,子弹622万颗,以及小炮若干尊。相比之下,当时日本军队使用的则是相对落后的国产村田枪。   然而,先进的洋枪洋炮并没有为清军带来胜利,反而节节败退,还不时出现“子药不足”的现象。历史学者陈悦认为,这一现象不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少,而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太杂了。    据陈悦统计,仅以淮军为例,在甲午战场上使用过的步枪型号就有将近20种。清兵手中的枪械如同万国博览会。有的是毛瑟枪,有的是雷明顿步枪,甚至还有用 美国西部牛仔最爱用的左轮手枪的。这些枪的口径不同,有的7毫米,有的11毫米。有时候后方补给的子弹跟士兵手中的枪口径不一,根本装不进去。   中法战争中名震一时的老将 冯子材 奉命北上时,曾经向张之洞建议:“军中用洋枪虽便捷,惟药码难购,且间有伪者”,不如制造 抬枪 抬炮。这种枪炮虽然笨重,但是好在“其子药随处可造”。 冯子材 的建议正反映了清军枪械型号不统一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清兵军事素质低下。连发的毛瑟枪虽然威力大,但无奈他们都不会用。据说,当时前线士兵反馈,连发的毛瑟枪虽然一次能装很多子弹,但是需要瞄准,还得拿标尺量,太麻烦,反而不如 抬枪 好用。 抬枪 里面装的是铁砂和火药,不用瞄准,对着日军一轰,打死几个算几个。 ******************************************************************************** 其实冯子材的建议,也非常扯淡,不瞄准嘛,散弹枪。 当然,对白刃战来说,有优势。但是抬枪太长了,锯短的散弹枪,白刃战好猛。 ********************************************************************************   与乱象纷呈的陆军相比,北洋海军绝对称得上训练有素。然而,仅凭官兵们过硬的军事本领,并不能挽回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以及后勤方面的缺失。
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中国近代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
gordon 2014-3-12 13:51
拿数据说话,1934 —— 1935 年各省农户的收支状况 ,从全国来看, 有34. 89% 的农户收不抵支, 23. 21%的农户收支有盈余 , 前者约为后者的1. 5倍。( 持平 41.9% ) 收支不足农户的数量如此之多已颇令我们惊讶了, 而收支有盈余农户的比例如此之少则又令我们深思, 因为乡居经营地主和富农还是被包括在本项调查中的, 这样低的盈余比例表明 存在着大量自耕农甚至地主的收支状况也是不稳定的, 常常会滑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收支不足农户的比例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均在三分之一左右, 可见农家收支预算失衡是一种在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一些地区农民的状况如同一个人永远站在齐颈深的水中, 甚至一个涟漪就足以淹死他。 下面我们就来虚心听取马克思对天平天国运动的宝贵意见吧: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但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 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到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实际上,在这次中国革命中奇异的只是的 它的体现者。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 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为了描写这些"灾星",我们把夏福礼先生(宁波的英国领事)给北京英国公使普鲁斯先生的信摘录如下。 夏福礼先生写道:宁波落入革命太平军之手已经三个月了。这里同这些强盗们统辖的任何地方一样,破坏是唯一的结果。此外他们就没有别的目的了。在他们 看来,使自己拥有无限的胡作非为的权力确实同杀人一样重要。太平军的这种观点,同传说太平军将"解放中国","复兴中国","拯救人民"和"推行基督教" 的英国传教士们的幻想实在不相符合。10年来他们的喧嚣一时的毫无意义的活动,把什么都破坏了,而什么都没有建设起来。 夏福礼先生继续写道: 不错,太平军同外国人正式交往时,比清朝的官吏要好些,他们做事比较直爽,态度坚决认真,但他们的优点仅限于此 。 太平军如何供养自己的军队呢?他们的兵士没有饷,靠战利品生活。如果太平军夺得的城市富,兵士们就吃饱喝足;如果穷,他们就表现出模范的忍耐态度。 夏福礼先生问过一个穿着很好的太平军兵士,问他喜欢不喜欢自己的职业。那个兵士回答说:"为什么不喜欢?我喜欢什么,我就拿什么,谁要是抗拒,那 就……"--他做了一个手势,表示砍头的样子。这的确不是空话。在太平军看来,一个人头并不比一个菜头贵。 马克思最后给出了结论性的意见: 夏福礼先生最后说:"太平军实质上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nothingness)的大怪物。"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太平天国片尾曲
gordon 2012-11-19 13:09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E4MDY2NDQ=/v.swf
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09:04 , Processed in 0.03467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