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天然气

相关日志

分享 ZT新闻 -- 最靠谱的补充
热度 22 jerf71 2014-9-2 01:03
最靠谱的 补充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4_09_01_262911.shtml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方境内段开工 普京张高丽出席 普京:制裁战将结束 合作将恢复正常 另据俄新社报道,普京和张高丽在"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开工仪式前举行会,普京认为,西方和罗斯之间的制裁战将结束,合作将恢复正常。 普京说:“至于贸易、经济活动限制,这最终会首先给那些推行这种政策的方面造成损失。”他补充说:“我希望,健全的思维会占上风,我们大家都能进行正常合作。” 俄新社报道称,张高丽指出,他支持这种立场。他指出,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方面坚决反对美国和西方制裁俄罗斯、反对“颜色革命”,反对抑制俄罗斯发展的企图。 张高丽补充说,我们将尽一切所能确保你们需要的一切,我们的合作大大拓宽,包括在农产品贸易方面。 。。。 (下图普大帝的眼神,间谍本色。张副总还是稍逊一筹,只能期待习大再次出马。) 9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雅库茨克共同出席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开工仪式,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陪同。
95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进步
热度 2 gordon 2014-7-5 11:36
中俄签订为期30年的天然气合同,对中国到2030年将煤耗控制在能源结构50%以内,带来了希望。 中国发展要脱煤化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条是可再生能源路径,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2030年前煤消耗仍然可能超过60%。一条是天然气路径,靠国内本来不可能,现在从俄罗斯进口,就可能达到目标缓解中国环境困境。 引进意大利燃气轮机是锦上添花,呵呵 我只能说,你们干的不错 基本上干的不错,在环境约束、粮食安全、军事、经济 ,种种约束下吧,找出了一条可行性方案,基本上干的还是不错的。 ×××××××××××××××××××××××××××××××××××××××××××××× 转新华社消息:人民币存款已占韩国全部 外汇 存款的20%有余 ;6月底,韩国人民币存款达到历史新高119.7亿美元,比5月末增长6.4亿美元。 通过燃气轮机这件事看啊,日本还是牛逼。 韩国很多东西都生产不出来,例如曲轴之类的。 韩国跟台湾差不多,跟日本比还是有差距。 韩国肯定很乐意和我们合作,它的重工比不上日本。 人民币还是很值钱的。。。
2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中俄或签4000亿美元天然气协议
gordon 2014-5-19 15:15
 俄罗斯《消息报》(Izvestia)称,俄罗斯或同意与中国签署4000亿美元天然气协议。 ××××××××××××××××××××××××××××××××××××××××××××××××××××××××××××××× 只要人民币不国际化对中国就是利好。
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冻结官员海外财产这一招,以后会不会用到中国头上?
热度 14 凡卡 2014-3-20 14:04
美欧这次对于俄国拿下克里米亚的反制是很无力的,军事制裁不敢动,中断天然气贸易欧洲也不能答应,何况中国石油天然气嘛嘛都需要,胃口这么好,欧美真搞起制裁来效果堪忧。 美欧只能玩冻结官员海外财产这一招了,效果有没有呢?那要看海外有存款的都是些什么人吧。。。 咱们中国有很多裸官,财产全转移出去了,以后中国和美国如果有了冲突,盼着美国故伎重演,把裸官们的财产都冻结了,最好再列出个清单来。
100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可燃冰 第二版
热度 20 橡树村 2013-3-23 17:55
这是第二个版本。应该看不出来是一稿多投吧。。。。 1960 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天然气田,在地下常规天然气田上面的永久冻土层里,有一种可以燃烧的冰,叫做可燃冰。这是人类首次在自然界发现可燃冰资源,不过天然气行业的人们对这个物质并不陌生。早在 1930 年代,人们就在开采输送天然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奇特的物质。当时人们发现当天然气管道压力比较高的时候,管道里面的水即使在温度高于冰点的时候也可以结冰。这当然不是纯冰,而是甲烷、乙烷等小的天然气分子被固定在了水分子组成的晶体笼子里面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这种笼状结构在压力比较高的时候可以在水的冰点温度以上形成。前苏联的这个天然气田靠近极地,常年低温,数百多米的深度又有足够的压力,所以从下面泄露出来的天然气就在冻土层里面与水结合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结构。 固体可燃冰里面藏有将近两百倍体积的天然气。如果可燃冰能够保持固体状态被开采出来,那么就为天然气的远距离运输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很多天然气资源都远离市场,气体的输送却很不方便,或者需要耗资巨大的管道铺设,或者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把天然气液化使用昂贵的专门运输船只运送,或者直接把天然气转变成其他方便运输的产品,这都需要巨额投资,对于产地附近的基础设施也有不小要求。而能量密度增加了将近两百倍的可燃冰运输起来就会方便不少。当然可燃冰保持固体状态被开采有不小难度,即使可燃冰开采后无法保持固体状态,其蕴藏的天然气也是重要的化石能源。 美国立刻对这个发现表现了兴趣,开始在自己的极地冻土带寻找可燃冰,很快就在阿拉斯加找到了丰富的可燃冰储藏。 1980 年代,美国能源部专门设立课题详细调查可燃冰资源,调查发现,巨量的可燃冰资源实际上存在在海底。世界上拥有永久冻土的国家非常有限,但是拥有海疆的国家可是不少,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世界诸多国家的兴趣。美国、加拿大之外,日本、印度最感兴趣,很早就开始勘探和研究。中国也在进入 21 世纪后加入了这个队伍,不仅在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层发现了丰富的可燃冰资源,还在南海也找到了品位很高的可燃冰,并组织了专门人员进行可燃冰开采和应用的研究,计划 2020 年进入试开采阶段,到 2030 年以后开始进行商业开采。 海底的确有非常好的可燃冰形成条件。可燃冰的形成需要甲烷、水、合适的温度和压力。大海里面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数十亿年的历史里,有巨量的生物在死后沉积到海底的沉积层。这些生物在沉积层内会逐渐被微生物分解,在一定条件下会释放甲烷。深海常年维持 2-4 摄氏度的温度,有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大气压的压力,同时还有丰富的水,正好符合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有科学家估计,多达四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又可能有可燃冰储藏,面积接近整个亚洲,足足占了海洋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即使是比较保守估计,海底蕴藏的可燃冰总量也超过了目前已知的常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的总和。在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新发现量已经少于开采量,人们逐渐转入非传统化石能源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的时候,这个发现自然不容小觑。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略有苛刻,对于温度压力和其他杂质都有一定要求,所以只要破坏了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就可以把甲烷从可燃冰里面释放出来。针对此,人们主要提出了三种开采思路:降低压力、提高温度、添加其他化学物质破坏平衡。减压法就是通过打井把可燃冰储层的压力直接释放从而导致可燃冰分解,气体通过管道收集;加热法可以向井下灌注热水导致可燃冰分解释放甲烷;也可以添加盐、醇等化学制剂来破坏可燃冰的形成条件,这个方法实际上早被人们用到消除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可燃冰上;有人还提出使用二氧化碳直接置换固定在水分子笼子里面的甲烷,开采天然气的同时还可以存储二氧化碳。各种各样的方案五花八门,不同的方法对应着不同的资源地质情况。不过这些方法绝大多数仍然处在模拟阶段。实际经验很少。在这个领域资源匮乏海疆丰富的日本走在了全世界最前列。 2012 年日本率先在距离爱知县渥美半岛 70 公里的深达 1000 米的海底开始减压方法的开采试验,并在今 年 3 月宣布已经成功从海底可燃冰层中提取出了甲烷,还宣布 2018 年就可能进行商业化开采。消息传来,立刻引起了能源届的广泛关注,有媒体将其与扭转了美国本土市场天然气供需关系的页岩气开采的意义相比较,甚至有分析认为意义更为深远。 不过只有在可以接受的成本下开采出来的资源才是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可燃冰是否可以被大规模开采利用,取决于人们是否找得到经济的开采方法。开采可燃冰面临的技术难题不少。由于形成条件的限制,海底可燃冰资源都分布在至少数百米深的海底,埋在几百米深的沉积层下面。海底的温度、压力、海水的腐蚀等等都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特别是目前发现的储量丰富浓度合适的海底可燃冰资源大多分布在大陆架边缘向深海过渡的地方,这就给开采设施的安装,运行,管道的铺设等等也带来了不少麻烦。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工业实践来积累经验,从而逐渐找到降低开采成本的方法,使得可燃冰开采具有经济性。 开采问题之外的问题则可能更加麻烦。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已经导致了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加强, 100 年时间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几倍。如果人类开采可燃冰造成甲烷的大量泄漏,显然会加剧目前已经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大自然中的甲烷泄漏有不少就来源于可燃冰资源自己的分解。与常规天然气甚至页岩气资源不同,把可燃冰封闭在地底的岩层并不是这么密实,有很多缝隙,气体完全可能通过这些缝隙泄露到地面上来。实际上目前已经检测到一些冻土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冻土层融化,使得可燃冰分解,导致甲烷排放。地质史上也有可燃冰大量快速分解的例子可循。这个担忧必然使得人们关注可燃冰开采过程的甲烷泄漏问题,解决这个顾虑有可能会大幅度加大可燃冰的开采成本。 另一个担心看起来更加直观。有研究人员怀疑存在在沉积层的可燃冰对于海底沉积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可燃冰现在已经成为了海底结构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起到的骨架支撑作用。如果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可燃冰被开采,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海底结构破坏,导致地震,同时海底结构被破坏后有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可燃冰不稳定,导致巨量甲烷释放。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大约八千年前,挪威海底曾经发生过海底沉积层的大规模运动,大面积沉积层从大陆架边缘滑向海底,运动距离达到 800 公里。这次巨大的海底地震可能导致高达 25 米的海啸。这次事件很可能就是可燃冰大量分解破坏海底结构导致的。八千年前地球处于全新世暖期,末次冰期结束后,经过数千年的逐渐升温,当时的气温高于现在。在这个变暖过程中,海底的温度也在逐渐升高,海平面位置也发生变化导致海底压力变化。很可能在这个逐渐变化过程中,海底沉积层的可燃冰逐渐分解,最终导致海底结构崩溃,造成地质灾难。在阿拉斯加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地质事件。没有人愿意为了可燃冰开采承受这么大的风险,人们必须对要开采的可燃冰附近地质结构有充分的认识,采取足够的措施,有足够的把握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之后,才可能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可燃冰。 可燃冰开采的必要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可燃冰仍然是化石能源,即使没有开采时的甲烷泄漏问题也有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目前因为可以经济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总量仍然有限,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仍然难以撼动,这里面天然气因为相对煤炭清洁,至少在二三十年以内会是替代煤炭的主力军。不过如果大规模可燃冰开发的相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进入真正商业化的时间拖到四五十年后甚至更久,可燃冰可能就要错过化石能源的最后一班车了。
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可燃冰
热度 24 橡树村 2013-3-19 18:32
一不小心一个题目答应给了两家周刊。先写一个版本给一家,然后再改风格给另一家。。。 天然气是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东西了。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少量的乙烷、丙烷等等,从化学上来讲都是简单的烃类分子。当然,天然气能够家喻户晓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化石能源,比煤气的能量高,燃烧起来很干净,对环境的影响小。虽然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要比石油和煤炭晚了不少年,但是近年来天然气在民用炊事、取暖领域势头很猛,基本上替代了煤炭在普通居民领域的用途,也占了发电量的不小比例,价格还相对廉价。至少对于严重依赖煤炭但是又比较在乎煤炭应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地方,天然气几乎是首选的替代煤炭的能源形式。不过天然气这个东西太普通了,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一个天然气的特殊形式却很有趣,这个形式叫做可燃冰,而且,可燃冰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领域里面占据重要一席。 可燃冰就是能够燃烧的冰。冰本身当然是不能燃烧的,可燃冰能够燃烧的部分仍然是甲烷乙烷这些组成天然气的小分子,不过,这些小分子并不像传统天然气田那样老老实实的以气态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固定在水分子组成的固体的笼子里面。最早观察到水的这个特性的是两百年前发现氯气的英国化学家达维。达维在发现了氯气后,对氯气做了各种各样的测试,其中就包括把氯气和水放到一起放到低温环境,发现了氯气似乎可以存在在冰里面。不过真正提出了水分子笼状结构的人是同时期的英国大科学家法拉第,他在 1823 年正式提出了氯分子被包容在水分子笼中的概念,并为这种结构命名。这个水分子组成的笼并不是很大,只能装一些小分子,氯气分子可以装进去,甲烷、乙烷甚至丁烷也都可以装进去,再大的分子就不行了。虽然这个结构这么早就被发现,但是人们并没有在自然界找到这样的东西,似乎也没什么用途,所以,在随后的一百年时间,这种结构逐渐被人遗忘了。 1930 年代,人们开始大规模开采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是被锁在地底下的,需要打井在封住了天然气的岩层上开个洞,然后通过管道把天然气取出来。天然气开采之后的运输也需要管道。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在天然气的管道里面经常会有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而且这种冰在正常的冰点以上就可以形成,显然与普通冰不同。管道输送可不喜欢任何固体,固体很容易堵塞管道,也会造成设备磨损,给生产带来很大麻烦,所以成了天然气开采中的一个技术问题。科学家们立刻开始对这种冰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冰实际上是甲烷的水合物晶体,也可以燃烧。天然气的开采输送条件很多时候都满足这种晶体的形成条件,就在管道内形成了可燃冰。这时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解决天然气的开采运输问题,于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可以阻止可燃冰形成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也就成了天然气开采的常规消耗品。问题解决了,外界对可燃冰依然一无所知。 可燃冰可以说是固体形式存在的能源,这种能源形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存储运输方便。常规单位体积蕴藏能量太低,存储起来很浪费空间,远距离传输也很麻烦,效率低。特别是位于偏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目前的天然气运送方法都有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如果可以直接运送可燃冰那就要简单多了。一个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含有将近两百立方米的天然气,使得可燃冰的体积能量密度接近了石油和煤炭,运输起来自然方便了很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要比其他天然气输送方法降低不少,大大降低运送成本。不过在这个时候,人们并没有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可燃冰;而把天然气转变成可燃冰来运输则更不划算。所以可燃冰到这个时候还只是个麻烦。 到了 1960 年代,事情有了变化。人们在西西伯利亚靠近极地的一个天然气田发现了天然存在的可燃冰资源。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自然存在的可燃冰资源,立刻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首次发现的可燃冰资源存在于永久冻土层里面,于是,人们开始在类似的地方寻找,并很快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成功找到了可燃冰资源。 1982 年到 1992 年,美国能源部专门对可燃冰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不仅仅在永久冻土层里面可能有可燃冰资源,在深海海底的沉积层里面也有可能发现可燃冰分布,而且,海洋里面的可燃冰总量惊人。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在大自然界里面并不算苛刻,摄氏 10 度以下,几十个大气压以上的压力基本上就满足了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压力越高形成的水合物就越稳定。深海海底的温度基本上在 2-4 摄氏度,而且上千米的海水就可以提供一百个大气压的压力,温度压力条件都很容易满足,形成可燃冰所需要的水在海底更是不缺。海底也有大量的甲烷资源。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生物资源死后有一些会沉积在海底沉积层,在缺氧的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甲烷,所以可燃冰可以在深海海底形成,并有着广泛的分布。有科学家预计可燃冰的分布达到 4000 万平方公里,占到海洋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储量可能足够人类使用上千年。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可燃冰资源总量的数字。不过即使是保守的估计,可燃冰的资源总量也超过了已知的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总和,是已知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好几倍。在传统化石能源逐渐减少,开采速度已经超过勘探发现速度的今天,这个发现自然意义重大。可燃冰的大规模开发,完全可以改变世界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对地缘政治有深远影响。 世界上拥有永久冻土的国家没几个,拥有海疆的国家可是不少,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世界不少国家的重视,也掀起了寻找可燃冰资 源的热潮。中国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可燃冰资源勘探工作,成功在南海海底以及青藏高原的永久冻土带发现了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前景广阔。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划,中国对可燃冰的开发目前仍然处于调查阶段,预计在 2020 年进入开发试生产阶段,到 2030 年左右进入可燃冰商业化开发阶段。资源贫乏同时拥有丰富海疆的日本在这个领域最为积极,已经在 2012 年率先启动海底开采试验,在距离爱知县渥美半岛 70 公里的深达 1000 米的海底钻井开采,并成功在今年 3 月宣布成功开采了可燃冰,并分离出甲烷气体,并宣称在 2018 年就开始商业生产。这个成功标志着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虽然前景广阔,可燃冰真正进行商业化开采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海底的可燃冰资源都分布在至少数百上千米深的海底,而且可燃冰本身存在于至少几百米深的沉积层下面,这都给开采设施的安装,管道的铺设带来了问题。更麻烦的是,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大多在大陆架边缘,从浅浅的大陆架向深海过渡的地方,地形复杂,铺设管道建造开采设施的难度很大。而且,可燃冰一旦所处的温度压力环境发生改变,就不稳定导致分解,会释放出气态的甲烷。那么,开采过程中的泄漏问题就是一个大麻烦。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那么开采得到的甲烷可能还不如泄漏出来的甲烷多,这自然会大大降低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性。要克服这些困难,都需要长时间的工业尝试来积累经验,也会导致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加。要知道只有能够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成本下开采出来的能源才是人们可以应用的能源,可燃冰开采的经济性如何,直接决定了可燃冰的商业前景。 这还只是开采的技术问题,其他问题更麻烦。开采过程的甲烷泄漏问题除了影响经济性之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目前地球因为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处于气候变暖阶段,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上二十几倍,一旦大量泄漏必然会加剧目前已经逐渐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此外,有研究人员怀疑存在在沉积层的可燃冰对于海底沉积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很可能会破坏海底沉积层的稳定性,导致沉积层沿着大陆坡向深海移动。类似的事情很可能发生过的。目前由证据表明大约八千年前,在挪威海岸曾经发生过沉积层的大规模运动,大面积的沉积层滑向深海,运动幅度多达 800 公里,相当于一次巨大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海啸可能高达 25 米。这次事件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冰期结束之后的气候变暖时期,海底的温度压力产生变化,大量可燃冰快速分解造成的。当然这个猜测仍然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但是总的来说可燃冰的开采是否会导致沉积层可燃冰的大规模分解还是未知的。因为开发可燃冰而导致超级地震和巨大海啸,当然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很显然,目前人们对于可燃冰开发可能导致的诸多问题还缺乏了解,更缺乏解决的手段,在这些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之前,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不可能进行。 甚至有人会问,真的有必要开发可燃冰吗?可燃冰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仍然是化石能源,可燃冰的应用仍然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把这些精力资源放到开发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上不更好吗?很可惜目前可再生能源无论从可经济开发的总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都很难替代化石能源的地位,其推广普及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几十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人类所依赖的主要能源来源,而且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里面相对清洁的一个,也会逐渐替代煤炭甚至部分石油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人们从化石能源到完全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几十上百年间,资源丰富的可燃冰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天然气的黄金时代
热度 26 橡树村 2012-5-30 03:14
国际能源署IEA在5月29日发布了一个关于非常规天然气的特别报告。报告的名字就有些意思:天然气的黄金时期的黄金规则。 报告说现在开始,天然气即将进入黄金时期,特别是各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比如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等。北美最近几年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有非常快速的发展,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世界上拥有相关资源的地区都在进行开发的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探讨甚至准备。2010年到2035年的25年时间,全球天然气需求会上升50%,超过来自煤炭、石油、核能的增长的总和,也远超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到2035年,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讲达到25%,超过煤炭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一次能源。这里面,页岩气产量到2035年将达到1.6万亿立方米,占到新增天然气产量的2/3,大部分增幅需要在2020年以后实现。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生产国是美国和中国,美国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其他增幅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印尼、波兰等。 廉价可靠的能源有可能为北美带来新的增长机会,不过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就需要放一放了。按照这份报告考察的模式,天然气黄金时期的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温室气体浓度会达到650ppm,远超450ppm的控制浓度水平,也就是说,限制温升2度的目标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更可能的情景是3.5度。 今天南非正好开首次页岩气会议。去年EIA的一份报告把南非页岩气储量列到了世界第五,达到485tcf,实际可开采储量大约也有30-50tcf。不过IEA的这份报告连南非提都没提,没有把南非列到可以根据这个黄金规则开采页岩气的名单内,估计够令人郁闷的。南非拥有页岩气的地区是生态非常脆弱,干旱缺水的卡鲁高原,页岩气深度也在4-5公里以下,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是个大问题。
856 次阅读|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5:09 , Processed in 0.03012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