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气候变化

相关日志

分享 气候与游牧民族
gordon 2017-3-26 12:59
气候与游牧民族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1876-1947)对气候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提出了大胆的假说。他根据在中亚地区参加探险队的经历,写出了《亚洲的脉搏》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有可能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游牧民族的迁徙。其后,他被耶鲁大学聘为地理学教授,于1914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气候与文明》。 如果历史上发生气候变化,那么就一定会对人类造成影响...... 历史事件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以往诸多大民族的兴亡,都与气候条件的优劣呈正向相关。 战后美国气候学家 休伯特 . 兰姆,对气候与历史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论述。 ****************************************************************************** 在冀朝鼎的书里,他引用了竺可桢的资料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简评中美减排协议
热度 17 橡树村 2014-11-13 22:07
约稿,请勿转载。 ------------------- -------------------- 11 月 12 日,中美共同在北京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声明中,中美都提出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中国首次明确提出了达到碳排峰值的时间表,承诺将在 2030 年以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停止增加;美国则将在 2025 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 2005 年整体下降 26-28% ,刷新了此前承诺的 2020 年实现比 2005 年减排 17% 。中国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 2013 年两国加在一起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 44% 。两个碳排大国的这个承诺,显然加大了国际社会在 2015 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真正有价值的减排协议的可能性。 中国最近三十多年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也伴随经济增长一起迅速增加, 2006 年,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慢,各种节能和新能源措施的推广普及,高耗能领域在经济中占的比例逐渐降低,中国的单位经济强度的碳排放也在持续降低。此前就有预测说,单纯从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势头,继续进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排放大约也可以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显然中国政府宣布在这个时间之前达到碳排峰值并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经过了仔细权衡的结果,并没有准备为了气候变化问题牺牲经济发展。不过这仍然意味着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要从目前的 15% 提高到 20% ,需要增加 800-1000GW 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能力,增加值就相当于目前美国的发电量,放到任何其它的国家都是几乎不可完成的工程。好在中国目前相关的技术实力基本具备,资金也充裕,完全有可能在保证对经济极少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甚至清洁能源产业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点之一,在全球普遍的减排压力背景下,中国依靠自己的市场造就的庞大的清洁能源产业也将成为中国技术实力和生产力对外输出的重要部分,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化石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实现的碳减排也是非常可观的。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大量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火电厂,新建大型高效率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型超大型火电厂,大幅度降低了发电的平均煤炭消耗,与此同时大量引进天然气替代煤炭。这些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大动作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高于新能源领域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虽然这一点很少被宣传,但是在业内一直能听到赞扬。这些化石能源领域的动作,也与目前普通民众关心的污染治理直接相关,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替代老旧抵效高污染的设备,进一步普及之后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也会有很大贡献。甚至可以说,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进行的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等手段,与中国目前整体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是基本一致的,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中国为此需要付出的经济发展代价并不很大,甚至可以从中获益。中国非常幸运的赶上了发展高能耗产业的末班车,在国际社会严格的减排限制之前利用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为自己打下了足够的经济基础。这样的发展途径可能不会再被其他国家重复了。 所以目前从媒体评论来看,普遍认为中国提出的目标需要巨大的工程进行支持,需要中国全社会的努力,但是这个目标是具有可行性的,符合中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甚至有的评论认为美国没有能够成功施压让中国的碳排放峰值提前,没有让中国采取进一步严格的减排措施,差不多能算是失败了。不过美国自身的目标究竟能够实现,可就不好说了。众所周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于碳减排的态度几乎完全相反,民主党一直鼓吹减排,而共和党则一直在唱反调。中美这个联合声明发表之后,已经听到了美国共和党的反对声音。由于目前美国共和党在参众两院都占据巨大优势,奥巴马的这个加速碳减排速度的承诺能否在国内得到立法机构的支持,还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有评论说中国承诺的是一个不需要特殊手段就很可能实现的目标,奥巴马则有充分的借口把责任推给共和党而把这个目标完全当成口号,这个声明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而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来讲,中美两国作出的承诺,距离实现本世纪末温升限制在 2 摄氏度的目标,仍然有差距。即使中美都可以实现所承诺的减排目标,这两个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加在一起的碳排放量仍然会一直增加到至少 2020 年代中期。而联合国最近发布的气候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要保持平均温升不超过 2 摄氏度的较大可能性,最佳的情景是在 2020 年就达到全球的碳排峰值。如果到 2030 年前后才能够达到峰值,那么 2030-2050 年间的碳减排压力就会非常大,本世纪末 2 摄氏度温升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当然,在 2030 年达到碳排峰值并没有完全排除实现本世纪末 2 摄氏度温升的可能性,希望还是有的。而作为碳排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国和美国作出这样的姿态,即使是纯粹的政治意义,也算是带了一个好头。或者说,有这个声明总比没有强吧。
4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不一样的地球
热度 12 橡树村 2013-10-23 19:08
约稿,请勿转载。 -------------------------- 2013 年 9 月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第一工作组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草案最终稿。报告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气候变暖仍然在持续,气候的变化程度要比原来了解的更不乐观。 2007 年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了人类活动有很高信度(大于九成把握)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的结论,新的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超过九成五把握)是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2007 年 IPCC 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在 2005 年生效,关于温室气体进一步减排的国际谈判开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由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直接关系到各个国家的能源政策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媒体高度重视。虽然 IPCC 给出的结论核心部分在科学界内部没有争议,但是反对 IPCC 的声音很快就在媒体上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来。公共媒体上纷杂的声音至少给普通人一个相关问题在科学界仍然很有争议的感觉。 IPCC 给出的评估报告实际上是一份科学文献综述,覆盖很广泛的领域,很多领域人类刚刚开始研究。这些领域往往有缺乏足够数据、研究方法仍然在发展等问题,使得评估报告的一些细节在科学界内被质疑。这属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没有任何一条质疑能够动摇 IPCC 最终给出的综合结论。不过这些科学界内的正常讨论被一些媒体拿出来放到公众面前,加深了民众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结论未定的印象。这些争论与一些人想象的其实很不同。比如对于北极海冰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第四次评估报告过于乐观,实际情况要更加糟糕,北极会更早出现无冰之夏;比如第四次评估报告忽略了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考虑了这些影响以后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质疑内容也都被纳入了新的评估报告中,所以才有了气候变化比原来预料的更加严重的新结论。真正有价值的疑问出现在对第二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的一个错误引用上, IPCC 意识到问题以后立刻纠正了错误,同时对所引用的文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选用标准。 对 IPCC 报告最不利的事件发生在 2009 年 11 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之前几周,一个重要气候变化研究组的大批电子邮件泄露,一些文字被反对方断章取义,指责全球变暖本身就是编造的。虽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检验,这些泄露的电子邮件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研究者伪造数据的证据,也没有发现任何的行为不端,反对方的指责完全是故意误导,但是却给随后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造成了足够的干扰。而且这个事件的调查和澄清并没有被广泛传播,以至于今天还成为反对者的话题。 这些邮件中让反对者利用的最关键的一句是关于短期内气候变暖减缓的讨论。从 1998 年开始,持续了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的确减慢了。尽管刚刚过去的三个年代每一个都创造了人类有气候纪录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的纪录,但是一种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就是全球变暖即将要到顶点,甚至有了小冰期即将到来的预言。在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中观测到一个速度减慢,既有可变化即将到达高点的可能,也可能仅是一个短暂的缓冲,究竟如何发展应该根据观测到的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来推测,需要数据支撑。但是反对方仅仅随便在气温变化图上画了一个曲线,就给出了一个气温即将下降的暗示。这个做法本身并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却在媒体造成了足够的混乱。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公开前的政府审核中,就有政府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的报告中也加入了对于短期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解释。事实是气候本身的年计变化非常大,从 1998 年到 2012 年,平均气温升高是每十年 0.05 摄氏度,低于 1951 年以来的每十年 0.12 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但是如果分别从 1995 , 1996 , 1997 年来数十五年,每十年的升温趋势就分别是 0.13, 0.14 和 0.07 摄氏度,由此可见年计的气候变化对这个趋势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已经知道 1998 年是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大的高温年,选其作为起点很不合适。 过去的几年里,反方一个很不合理的推测都能在媒体里面掀起波澜,而正方的解释往往传播不远。这个现象并不令人奇怪。虽然关于 IPCC 的阴谋论在媒体上时有所闻,被扣上了种种奇怪的帽子,但是都缺乏证据支持,而反方的金主却已经被揭露出来。就在 IPCC 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时候,一个叫做美国企业研究所 AEI 的组织就出价每人一万美元外加路费来号召科学家进行对这个报告的批判。英国卫报曾经披露, 2002 到 2010 年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两个基金会出资超过 1 亿美元资助位于世界各地的人士进行反对 IPCC 的相关宣传; 2012 年媒体披露出位于芝加哥的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有在学校推广气候变化仍有科学争议这一观点的计划。 这些可能只是保守派反 IPCC 行为的冰山一角。 更早的时候,由一些能源和汽车大公司资助的全球气候联盟早在 1989 年成立之初就在资助反对 IPCC 的研究和宣传,但是在相关科学研究越来越清晰之后,各个大公司意识到结论已经不可能改变,纷纷退出这个联盟,在公众面前改变了自己在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立场,导致这个联盟在 2002 年解散。不过按照一些披露的信息,个别的大公司仍然在暗地里支持反对方的活动。 第五次评估报告同样遭到了反对方的攻击。虽然攻击的内容基本上都有科学解释,很多都是故意误导,但是媒体信息的混乱仍然给人造成这个问题有争议的感觉。争吵仍然在继续,但是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如果短期内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仍然无法达成协议并实施,到 21 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比 19 世纪末高出 1.5 摄氏度以上,甚至有高出 2 摄氏度的可能,而 21 世纪以后温升仍然会持续,温升对地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可能会给子孙留下一个不大一样的地球。
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5:50 , Processed in 0.0225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