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初学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对王垠提出问题的回答
gordon 2017-4-4 15:18
现在我对这个世界有点明白了 对于初学者的书其实很难写, 而我又 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确实没工夫写这种书 而且世界瞬息万变,一不留神我自己都落伍了。还不如去搞研发。 ***************************************************************************** 其实我写的东西都是零碎, 偶尔发出的一些思维火花 不成体系,不成系统 这些东西都是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中 总结出来的 ***************************************************************************** 所以说,热爱生活吧,这是智慧之源 像王垠的想法, 等某个老师去教他,那你等吧 试验也不是瞎试,至少要有 base line(基线) ,或者叫做 保险绳,出问题后能把你拉回来。 这个基线啊,来自于统计,参数或者影响因素可以很多 但你也可以扩展,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 跟基因一样,遗传和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这种参数其实可以自动化采集;不用非要人采集 ***************************************************************************** 王垠,估计到现在也没有提出啥解决方案 ***************************************************************************** 首先学一门技能 ,还有统计要学好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复盘” 的力量(转)
gordon 2016-11-28 02:42
阿德里安·德·格鲁特 在1946年的国际象棋棋手研究中对此做了展示。为了找到学习国际象棋的秘诀,他测试了从世界冠军到初学者等各种水平的棋手。 德·格鲁特让每个棋手记忆一组棋局局面,然后记录他们再现局面的能力。显然,棋手水平越高,再现能力就越强,得分就越高。顶尖棋手的得分高达93%,优秀棋手为72%,普通棋手只有51%。30年后,类似的研究仍然得到了近似的结果。 1973年,两位研究人员W. G. 蔡斯 和H. A. 西蒙复制了德·格鲁特的实验,并添加了关键的第二组测试局面。在第二组测试局面中,他们随机在棋盘上摆放棋子,根本不遵循下棋规则。如同德·格鲁特的实 验,高水平棋手记忆真实对局局面的能力要更强。但对于随机局面,所有棋手得分基本相同。由于没有了模式(或者心理学家称之为“块”)的帮助,大师们并没有 显示出强大的记忆能力。 在每个人的行为中,都有这样的过程, 死记硬背的能力远没有识别有用模式的能力重要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从来不是从头开始处理,而是本能地,甚至是无意识地 搜索过去的相似事物。我们会找出相似事物的真实性,然后看看能否为这些细微差别找出类似的解决方案。 通常,这个过程在大脑的幕后进行,但有时也会来到表面。1914年,两位当时的顶尖高手尼姆佐维奇和塔拉什那精彩炫目的对局只获得了二等“精彩对局奖”, 因为塔拉什漂亮的弃子攻击与25年前埃默纽尔·拉斯克的对局非常相似。评委们认为塔拉什这盘棋是由那盘棋衍生而来,所以不能获得一等“精彩对局 奖”。 交易员会寻找股票走势图的趋势,父母会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经验丰富的律师会通过直觉找到处理证据的最有效方式,所有这些都源于经验和有意识的观察记忆。 练习可增强我们的能力,要想出类拔萃、技高一筹,则需不断地检查你所记忆的内容 。 每天结束时我们会回顾自己的表现吗?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观察或体验了应该记录下来的新鲜事物?我们是否识别出?这种情况、机会或模式?它会再次发生或出现吗?优秀奥运选手那样的成功人士一定会非常敏锐,非常具有自我意识。 如果在办公室工作,这种严格的行为不会非常明显,但效果是一样的。即使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常常会在一天的工作之后感到心满意足,大多数人在放学或下班后都在想如何放松如何休息。如果他们在每天结束时自问一下为明天学到了什么,他们会更加有效率。 ****************************************************************** 这个真正的学名,叫做 更新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注:我在中国就没学过这个东西。 这是 英国留学回来的小伙儿 给我们培训 说的。
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令狐晓生炒股法
云潇Rg 2016-2-14 12:55
日线主升,30分回调买入;日线主跌,三波杀跌后可抢反弹(先学30分的线,再学日线,走1-5波段,1、3、5杀跌)。反弹是走一步看一步,可按震荡来做,控制好仓位最重要。追涨需跌时买,杀跌需涨时抛。 其实最好的策略是中线,这个才是赚大钱的不二法门,是指底部区域布局的中线。 精确的技术不是好技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龙虎榜拉长了看都是杀猪榜,害人无数。 搜索 复制 对于缠论,从1分图开始苛求精准往往谬之甚远。缠之道,无非级别与中枢;缠之势,藏于大盘。先大盘,再个股,这叫顺势。 重个股,轻大盘,这是学缠者之通病。 大盘走势是无数合力之结果,大而化之更准:15分顶背驰则空,15分底背弛则多,第一中枢突破后弱回调则大干快上。顺势即择时,择时之后才是选股:大盘空则全空,大盘多可潜伏个股一买,也可跟随龙头三买。 对于小资金的散户,看30分钟走势最好,平均两周操作一次,低吸高卖,可以有效回避各种干扰信号,且信号清晰,相对容易猜准节奏。节奏比什么都重要。节奏对了,资金效率才高,收益最高。 短线择时选股并重。择时看大盘,大盘不好要出一半。另外一半才是你的个股。择时—选股—仓位,三者是动态平衡。 所谓强势股,简而言之,就是比大盘强的股票。大盘跌,它不跌甚至上涨;大盘上涨,更跟风暴涨。 好的洗盘,要么用空间砸死,要么用时间磨死。钱紧用前招,钱宽用后招,两招一起用,散户哇哇叫。 【晨起复盘最好】养成习惯,晚十点睡,早五点起,走走换换气。回来早餐,再简单复盘。若晚复盘,人心还在白日的搏杀中,当局者迷。早复盘隔绝了许多干扰,尤其是刚从山上或湖边回来,人心淡泊,平心静气,判断更准确。此经验值千金。 短线两次背驰后短线趋势随时可能反转,这是意淫,容易把自己带沟里。底部上来的票,都应该先看反弹,走一步看一步,反弹搞大了自然就是反转。这才是正确的市场态度。 投资是场马拉松,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能盖棺定论成功与否。许多股神,大多喜欢全仓一票,即使今天还是几倍收益,你敢说日后不会遭遇黑天鹅连吃10个跌停板?如果还加了杠杆呢? 记住,全仓任何一支公司股票都是赌博,无论长线还是短线。这话对大小资金一样适用。 所以,任何带你全仓炒股的股神,都当敬而远之,这是一个合格散户的基本素养。 【真爱生命,远离股神】 资金当然可以通过短线做大,那是靠控制回撤稳健复利实现。这需要技术,更要时间。财不入急门,这是世间公理。那些妄图通过股市一夜暴富的散户,与澳门杀红眼的赌徒何异? 喜欢打板的韭菜不少,这条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并无固定模式,靠的盘感,比的是天赋与经验。打板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真正被验证可重复且成功率高的短线,基本都是低吸潜伏,低买高卖,高卖低买,踩准节奏,积小利成大利。 你看到炫耀,说明你穷酸;你看到落寞,说明你不贪。 股市即便不是赌场也是绞肉机,尤其是短线。 对于年轻人,没有什么比把生命和金钱浪费在股市里更让人遗憾;对于年长者,没有什么比把余晖和老本孤注一掷在赌桌上更让人唏嘘。 股票走势是反人性的,股市存在是要输血实体的,这是本质,本质注定了股民天生被掠夺的身份。 国家机器从骨子里从原生处就看不上股民。股民自己倒是挺有信心,个个认为自己不一样,必能战胜市场成为赢家。老夫二十年长跑下来,无论是从营业部还是报纸上,未见几个这样的赢家,倒是看到了一路熟悉的白骨。 股市是江湖,是战场,是屠宰场。让你走,不让你留。是救你,不是在害你。 你若不贪,人也乐观,那就准备一笔三五年甚至十年都不会急用的闲钱,投在300或50指数基金,也可半仓50半仓创业板指数基金。这样就是在赌国运。如果赢,未来上证上万点,你赚三倍;上两万点,你就赚六倍。到底会输会赢,老夫赌会赢,而且不会用很多年。 股民的可怜就在于此。即使躲过了“股灾”,躲过了黑天鹅偷袭、老鼠仓偷钱、操盘手夺命,最终躲不过你的偶像向你要钱。 你问了就代表你犹疑。炒的是你的心。不坚定就扔掉。即使习老板告诉你这股会大涨,你也拿不住。这是人性。 能保证低风险高收益的买卖都是好投资。 别借债,不用杠杆,一笔投入,给自己三年时间。若能稳定盈利,留下来,不能就赶紧工作。别有暴富念想,更不能赌,否则越陷越深。 一次买入即现亏损,说明你最初买点判断即错误。错了不认错,还妄图通过补仓挽回损失,这是意气用事,错上加错。 大资金可以这样做,因为是左侧建仓,越跌越买才能买到多的筹码。你P大点资金也玩这一手,一波单边下跌直接把你拍回家。股灾的教训忘了?是小概率事件?注册制后马上就会在很多小股身上重演。不要赌。 注册制推进太快,垃圾会现形,蓝筹将归位。你只需要知道小票的漫漫熊市刚开始就好。这是主力思维的必然结果。什么是主力思维?换位思考,假如现在你资产数十亿,这种形势、这个位置的小票,你还敢拿吗?有必要拿吗?拿下去等减持禁令解除后还能扔出去吗?况且外面有那多么低估的蓝筹正被野蛮人举牌,后面还有社保基金入市国际资本抢筹,何必在一棵小树上吊死!这就是当下的主力思维。当然主力船大,掉头慢,风格切换或需时日(最近行情就是大资金在调仓),后面小票可能继续涨,大票也可能往下调,都有可能也都是短期波动,不改大市走向。这是中长线的基本判断。若是超短,则无所谓,继续搞,只要别买到一字断魂刀就好。打板可以慢慢歇了,这门中国特色的技术玩不了太久了。要学会适应。 震荡市要做的是控制仓位,而不是预判涨跌,只能盘中跟随,因为上下都有可能,神仙也看不清。简单一点,这种行情,技术不好的都该半仓,无论上下,心态不乱。技术好的,盯住5分钟线,加仓与否看尾盘(14:45以后),尾盘进去,次日十点前要出来,一定要快。这才是操作震荡市合格的短线态度。 短线是很难做的,需要过人天赋和多年经验,绝对万里挑一。所以,早点收手退出股市,或者放大操作级别老老实实做一个价投。 【大资金做大蓝筹的超短手法】小资金快速成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打板技术做小票,这方法靠天赋和盘感,成功者万里挑一,且杀伐之气太重,果报通常难好。资金上到千万甚至五千万,这条路子基本就得切换,一是小票的资金容量不允许,再就是财务自由后控制风险开始变得重要。这个阶段,大资金通常以低吸潜伏价值投资方法做200亿盘子以上的蓝筹股,不再打板,不再追涨杀跌,资金增长速度自然急速下降。 如果还想快速增长,还得靠超短。怎么做?可以选择日线形态处在平台整理然后阶梯放量突破平台后再阶梯缩量回调的蓝筹股,以5分钟线找精确回调买点(看三拨下杀即可) 。 为什么是弱市做大蓝筹的超短技术,因为弱市选股首重质,意在规避风险,其次才是这种爆发力的买点技术。记住,风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技术型选手容易忽略的。同样,价投对技术往往不屑。你要两者都会才好。 【给职业股民的建议】如果矢志不移要做职业股民,且走短线路子,也给几条建议:1、闲钱炒股 ;2、不加杠杆;3、一笔投入不再追加; 4、给自己三年时间,成则留,不成则走;5、放弃打板,练会有何用,早晚淘汰,又得从头再来;6、永不追涨杀跌,不论尾盘战法还是蓝筹短线抑或其他;7、不要赌,不要赌,不要赌! 人得靠自己站立,奢望找到一位名师便可脑残追随,对了歌功颂德,错了怨天尤人,注定终生都是韭菜的命! 就算你一波行情侥幸赚到,后面也必然变本加厉的赔进去。记住,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止损是很无聊的概念。真正有效的技术,根本不存在止损的说法。价位止损更是无聊,都是赌徒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说起来复杂,要结合你的交易系统来看,以后说。先说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市值止损,具体自己去翻淘股吧“龙飞虎”股灾期间的帖子。飞虎兄是货真价实的高手,人品也好,风控技术一流。 A股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且收益相对较高的市场,搞明白了?A都炒不明白,还要去玩B,玩期货,玩港股,美股,甚至越南股市? 缠之三买用在大市向上时,爆发力十足,且可选标的多;一旦遭遇震荡或下跌市,三买小级别转折点很可能顺势下杀造成大级别中枢扩展(最近行情就是)。学缠者的基本面功夫以及对市场情绪的感知往往较差,这是硬伤。且尤其容易堕入区间套的无限精确螺旋,最终作茧自缚。终归还是太贪。一念贪,一念死。 且不说你无法预知百倍千倍股,就算给你一支,你拿得住吗?还得靠技术。 无论是均线,通道,还是缠论的中枢,你只需要掌握一个就好。一招鲜,吃遍天。技术指标的运用,从一而终最好,经验容易积累,盘感也好训练。你只要一个指标,一个体系,再加上适度的价值训练。如果再能静心感受到盘面的情绪,那就是大成境界了。炒股不要贪,学技术也是。 市场在变,盈亏却同源,过去赚钱的利器很可能在日后成为杀了你的凶器。 资金量无论大小,成功率最高且真正赚钱的技术,只有波段操作一途,而非超短。 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波段技术只需盯住15或30分钟线,再辅以基本的日均线观察指标,勤加练习两三年,基本可以稳稳跑赢大盘。 底部的暴跌,只要不放量,从来都是快速见底的信号。 一买的形态结构体现为一波三折,背后的心理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形态情绪都有了,再观察这一过程中量能的大小变化,基本便可确定一买的出现(一卖反过来)。预测各级别的顶底,缠论无疑是最好的技术,兼顾了形态和情绪,指标用的是macd。再加上量能分析会更好。顶底区域还需要观察板块和人气股表现,这部分需要学缠者自己去领悟。 三买是一买技术在回调走势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买点最好只用于强市中强势股的回调,否则极易下杀造成中枢扩展。 缠论最好的应用是在指数,而非个股。指数是市场合力的结果,不会被操纵,分析起来条理清晰,易于指导操作。对于趋势投资者,市场弱势,最好的操作是不操作,用缠论耐心等待买点最为精准。 市场一旦转好,缠论用处其实不大,这时候需要的是盘感、经验和胆识,一买二买反应迟钝,即使最具爆发力的三买,这时也比不上游资的追涨及打板技术。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更高明一些,指数或期指用缠论看趋势,选股用巴菲特定价值,应该是最好的价值趋势投资了。大小资金都合适。
个人分类: 投资|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一些不好的学术习惯
gordon 2015-7-18 13:06
注:读 陈平:《七十回首清苦科研路》有感 把吵架看作是 “反对权威”, 如果你没有道理,不用1百个人反对,举出一个反例,就够了。 我们报纸那种“有气势”的演说方式,实际上是动员、宣传鼓动用的。 不是用作探讨问题的。 他说自己不敢开口,但其实,演讲、辩论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技能。 多练习就好了。 当然,对于初学者,难免磕磕绊绊,使劲过度,生憋时间长了,放一炮。 关于清贫 那是你自己选择,你消费了自己的时间,当然自己付账。 这些时间是可以去挣钱的,至于有没有技能,是另一回事了。 关于“坐第一排” 这有什么,我从上学开始都是在第一排座的。 可能是心理有障碍。就像有的人听不得 “羊叫” 一样。
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统统忘记,那拿什么打 —— 给初学者的方法
gordon 2015-4-25 08:32
传统上我们爱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呢,就是集训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提高很快。你上道以后,自然就知道怎么走了。(门外汉的看法总是不靠谱的,桌子两边的人,思想总是差别很大) 但是呢,有时候没这个条件。 几个月,大半年啥也不干,就是 “光学习” 成本太高昂。 ***************************************************************************************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办法 新手们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犹豫于判断哪种方法是最优路径,哪种工具是最好的,什么是最该先学的。 实际上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每一个阶段也都有它独特的规律。 不要急于选择什么是最优的,找出你想做的东西,使用一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方法,就可以了。 当你能做出点东西,心情自然会很高兴,这样有利于你进一步学习。 最后,耐心尝试,刻苦,不怕失败 注:但是第二种方法呢,我没有论证。 对于我来说,我当然理解。对于别人,也许,“强力努力” 才更直觉,更容易理解一些。 实际上第一种方法呢,是50、60年代的教学法,这个在教育学上是有支撑的,(全世界都是)只是现在不太用了。 ************************************************************************************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你手边能找到的工具,以现在为起点成功。(所以,不用考虑什么是最优的工具之类的) 有个直升机,你当然能飞过去啊,但是没有怎么弄
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很有启发 清炖头尾
热度 3 樱木花道 2015-4-1 22:42
这 怎么办?”我向钱说,“这种批判,毫无道理!纯系‘为批判而批判’!他们批评于敏只抓‘清炖头尾’,而让群众去做什么‘红烧中段’。但是,批判者自己又没 有‘本事’去做‘清炖头尾’,(注:‘头’指提出问题,而‘尾’指做出物理结论),至于大量的计算,也就是‘中段’,当然只能是初学者去做!他们能学懂、 学会、做计算时不出错误,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http://weibo.com/p/1001603826844452414374 看了 很有启发 一个 打麻将的时间超过研究股市的人 凭什么取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成绩? 清炖头尾 本质就是自己对股市的起起伏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至于鱼中段,完全不过是 坚持自己原创的等待。 能够提出自己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
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牛奶面粉面疙瘩面膜
热度 17 笑口常开 2015-1-6 02:28
看网上介绍用牛奶洗面做面膜能美白除斑,再对镜照了照我那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分何秒扎根在颧骨处的黑斑,不由的心念一动,自制一个牛奶面粉面膜贴贴也许能除我心头大患。 我操起厨具卷起袖子弄出面粉倒上牛奶,一通搅拌。。。等手腕子都累了,看着成稀面糊状了,估摸着火候到了,就找了把刷子,按照油漆工的样子把自制牛奶面膜刷上了脸! 额。。。初学者,技术欠佳,牛奶面粉面膜弄成了牛奶面粉疙瘩,粘的满脸满头发都是,这个狼狈!!!得,黑斑没去成,折腾出了除头发上面疙瘩的巨活,好累! 女人们呐,拿这张脸该怎么办才好?
12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初学者练字为什么也没有提高
热度 25 子奉不语 2013-1-24 10:40
初学者练字为什么也没有提高
原来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很简单的。利用空余时间随便写写,熟能生巧,慢慢地,这字就上去了。而且天真地认为,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有个很大的进步也要不了多长时间,估计就是两三个月吧。 后来才知道,真没那么简单。 我是用临摹的方法,一个字写一行,不管写得多别扭,多难看,硬着头皮写,可是写了也有几个月了,自己感觉是完全没有提高,而且经常是写着写着就忘记看帖,写自己的去了,连最简单的横竖笔画,怎么写都写不直。 很沮丧呀! 好吧,仔细想想,变化还是有的。 比如,自己开始有点喜欢写字了,原来拿笔就坐不住,现在一天不写两字就有点不舒服,副作用就是花了不少钱买笔买本子。 这是我半年前第一天写的: 这是昨天写的: 深刻感觉到,天天坚持写字不容易,“挤时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要靠毅力。 请各位指点一下,作为像我这样初学者,平时该注意什么。
80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禅者的初心——经济学初学者的摘抄 数学和直觉
热度 1 gordon 2012-4-14 07:18
注:这两天看雪个谈“佛的坐姿”很有意思,而我又由于贪财的缘故,所以近来也颇想学一些发财的门径,不免看一些经济学的书籍。由于是自学,自己又很讨厌那些罗里巴嗦的文章,喜欢拳拳到肉的感觉,讲究勇猛精进,于是摘抄了一些“简单、简洁、直接”初学者可以看的文章。 “ 勇猛精进,拳拳到肉,是为禅 ”,这就是我的禅道。 数学和直觉 By kai,on 八月 29th,2007 今天,花了点时间读了卢卡斯(不是星球大战的导演,是芝加哥的那位,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自己写的一个关于自己的短文。里面讲了个故事很有意思: 卢 卡斯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尔奖)都在卡内基梅隆教书的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合作研究。有一次,卢卡斯自己想一个问题,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大概的想法 也已经有了,可是因为数学上的困难,始终没法把模型解出来。最后,他想起了普雷斯科特,准备和他合作把这个研究继续下去。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卢卡斯在办公 室里跟普雷斯科特讲了自己的想法和模型的设定,说完之后,他们两个就去参加周末的party了。等到卢卡斯回到家之后,他非常后悔:我怎么把自己想了这么 久东西这么轻易的就告诉普雷斯科特了?他数学比我好,说不定他回去就把这个东西弄出来了,然后直接署上他的名字就去发表了。在极度的后悔中,这位当时还年 轻的卢卡斯疯了一样在那个周末把论文写了出来,虽然没法解出模型,卢卡斯还是凭直觉写下了很多定理(他应该是觉得自己日后能够把这些定理慢慢证明)。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卢卡斯最终是和普雷斯科特合作完成的这个研究,而卢卡斯在那个周末写下的定理,最后被证明,全部都是错的!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安慰,卢卡斯经历过的研究中的瓶颈,估计是每个做研究的人都会遇到的。看到一个诺奖得主曾经也如此挣扎,显然对于我这种还处于挣扎中的人是个巨大的安慰。但是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数学和直觉的关系。 不管卢卡斯是不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我估计大概不会有太多人会说卢卡斯是个经济学直觉不好或者说不懂经济学的人。可是就是这个未来的诺奖得主,在他最高产的研究时期,他在一个研究中最初的经济学直觉竟然都被数学证明是错误的! 很 多人觉得经济学太数学化了,的确,有很多做经济学的人是为数学而数学,这不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但事实证明,没有数学的帮助,即使有一个极度聪明的脑袋,非 常好的直觉以及对经济深刻的观察,我们对很多经济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如果你不能想象不用一个公式就在脑袋瓜里用文字把相对论想出来,那么 对经济学也是一样,一些理论,没有数学,根本就不可能直接用脑子想出来的。 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进行比 较复杂的抽象思维,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思考一个随机的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思考稍微复杂一点的动态过程的,绝大多数人是想象不出来高于三维 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借助数学来思考。数学,是一个太有力量的工具,数学能让我们超越人脑天然的局限,用一种抽象和严密的方式,超越 我们天然的直觉。 当然,经济学现在发展的水平,我觉得也许就跟早期的天气预报差不多吧。我想,当人们最出 开始用数学模型来预测天气的时候,对天气的预测水平也许还不如一个人看看天来得准。人们嘲笑天气预报不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数学和数理模型,最终还 是超越人的经验和直觉,现在,即使是民用的气象预报,7天的预报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度了,而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过经验和直觉来预 测准一个星期之后的天气。 我相信现在那些扬言经济学使用太多数学的人,最终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不要觉得不用数学你也能看透世界,这只是拒绝使用数学的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学会用数学思考,不仅是自然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社会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虽然,有时候用公式推出的东西只是第一万次的再重复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说过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公式会告诉你一些你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东西,如果你不相信,请重新读上面卢卡斯的故事。 http://www.kaieconblog.net/2007/08/29/9491/
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5:42 , Processed in 0.03105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