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财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ZT 财政悬崖 美国中产阶级的丧钟
热度 14 hotmen 2012-12-11 13:30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分析数百页的【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2012年封存透明法案报告】,你会发现有关“悬崖”的一切都只是噱头:联邦支出分三大类:可支配开 支(Discretionaryspending),强制性开支(Mandatoryspending)和利息支出。可支配开支包括军费,国土安全和国家 公园等。强制性开支包括所有福利支出。强制性开支和利息支出是自动花出去的,就像每月自动从你银行账户里扣除的房贷月供一样。国会能够动刀切的只有可支配 开支。   根据法案,如果国会没有就财政悬崖达成一致,紧缩方案就会自行启动:从可支配开支切掉1100亿美元,强制性开支切掉169亿美元。考虑到强制性开支约占联邦预算的60%,这种避重就轻,动其皮毛的紧缩方案几乎毫无意义。 强制性支出(各种福利支出)是用来收买选民的,也就是选民的禁脔,谁砍则无疑于政治自杀。根据花旗银行的研究显示,(如下图所示)砍掉选民的禁脔对政客的再选胜率有极大负面影响,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问题是谁来为这些福利支出埋单呢?给富人加税让富人埋单的话,共和党不答应,就是答应富人也可以逃到避税天堂去,或者雇佣财会人员和律师组成 的智囊团帮助自己避税;给穷人加税让穷人埋单,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很公平的,可是给穷人加税就像是刮骨求肉,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最后只有中产阶级做冤大 头了。   逻辑如此,那么事实呢?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报告【Welfare'sFailureandtheSolution】,一个单亲妈妈 找一份年总收入$29,000的低薪工作要比找一份年总收入$69,000的高薪工作好,因为前者加上可以申请的各种福利收入可以达到$57,327的可 支配收入,而后者扣除各种苛捐杂税之后可支配收入只有$57,045。   这种现象在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里面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年薪429,634元(即$69,000)的金领的可支配收入居然没有一个年薪180,571元($29,000)的银领多!   究竟是挣$29,000的低薪然后心安理得的拿福利好,还是拼命考名校找一份$69,000的高薪工作好?想想那些所谓高薪工作没完没了的加 班加点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值得吗?作为一个中产阶级拼命奋斗带来的并不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是为社会底层人群的福利埋单。与此同时 社会底层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堪比自己甚至多过自己。那么还有必要为成为中产阶级而失眠和挥汗如雨吗? 荒诞吧。现实却是冰冷般的真实:在2009年到2011年,美国政府支出对全国工资总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65%,未来政府的加税幅度必须大于全国工资总收入的15%才能跟上政府支出扩张的步伐,除非大幅减少福利支出,让许多政治家自觉自愿牺牲自己的票选前途。   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堕落了到了大规模奖励不劳而获,惩罚艰苦卓绝的财富创造的地步;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不再是公平仁慈的标杆,而沦为政治家和选民零和博弈的赌注,这个国家就必将在财政毁灭的道路上却走越远。   鉴于刮骨疗毒的紧缩方案对政客的再选胜率有极大负面影响,所以财政悬崖只是一场充满噱头的秀,等政客在镁光灯下攒够了人气,联邦债务上线就会 被再次提高,而背负这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的将依然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财政悬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托起美国梦的中产阶级已经负担不起一个穷奢极欲的帝国的救 赎。   财政悬崖是为美国中产阶级敲响的丧钟,而中产阶级的没落也将拉开这个强大帝国陨落的序幕。
829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ZT 土地财政逼疯房价的背后:分税制的是与非
热度 8 鼎革 2012-11-8 08:49
让利-放权-分权”,中国三十余年的财政改革之路,似乎也是中央和地方、部门、企业、个人之间利益在失衡与平衡之间的探寻之路。   1994年,在“中央向地方借钱”状况愈见严重的情况下,朱镕基亲自设立分税制,通过对全国财政收入的掌控,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和政治控制力,以降低公共风险。   然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不得不又拿出那句“过犹不及”的老话,对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力、事权的严重失衡提出质疑。而在房价热度居高不下的商品房时代,“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从而转向土地生财,进而推高房价”更成为了不少人的思维。   大是大非之中,分税制到底面目几何?分税制又是否是酿成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分税制的是与非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举拉开中国财政体制探索路上的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按照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同时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看来,分税制作为中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分水岭,改变了中央财政的风险状态,大大减少了地方政府画地为牢的行为,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有助于全国统一的。   然而,在中央财政困难得到缓解后,利益并没有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点停留下来,相反,在控制力的逐渐强化中,一股强烈的利益需求也开始向地方反噬。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的状况日益严重。   广东地税局也有内部人士透露,广东每年财政收入增幅在20.7%左右,但人均却下降了17.1%,由于分税制,地方直接财政收入越分越少,事权与财权也越来越不匹配。   “为了拿到中央各部委的专项资金,地方不惜‘跑部钱进’,盼到专项资金,各部委又希望‘四两拨千斤’,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结果加重了地方债。”该人士称。   刘尚希在接受网易房产采访时也坦言,分税制改革基本的原则只有一条,就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看来,这是非常理想化的。   刘尚希解释称,我国按照这种原则设计了分税制,要求各级政府依据其掌握的税种开发财源,发展经济。但这实际上内涵了一个假设,即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以开发和发展的。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赋予每一级政府财权以后,它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财力。但如果某个地方不能发展,这时候即使赋予其财权,也相当于画饼充饥、水中望月,这个地方的政府还是没有财力。   “所以这样一层一层推动分税制,势必带来很多问恩提,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县与乡的财政困难。因为分税制体制要求每一个地方都发展,都有自己的财源,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刘尚希表示。   由此可见,相对于大包干的体制而言,理想化的分税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但刘尚希仍然指出,地方政府自身存在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问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年能干完,要求五年干完,这样地方财政就显得不够,所以把问题归结于分税制,过于简单化,也不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日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撰文称,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现行不合理的财税制度。在现有的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只能从税收中分得不到20%的收益,土地财政因此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生财之道。   事实上,数据也显示,2007年-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分别达到13万亿、9600亿、1.59亿和2.71亿,即使是楼市调控异常严厉的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也达到3.15万亿,可见,土地仍然成为多数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北京、苏州、天津、重庆等五大城市中,土地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平均比例已超过三成。   刘尚希也坦言:“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的确很高,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也会产生较高的风险。而过度依赖的背后,也存在着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不匹配的问题。”   分税制逼出了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是否正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这也一直饱受激辩。   经济学家许小年指出,分税制改革使得财权过分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地方不得不另辟财源,土地财政应运而生。这个分析看上去有道理,但并不准确,地方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长过快,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执行拉动内需的政策,各地无不大干快上,地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猛增。支出超过收入,地方政府只好用卖地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弥补不足。   刘尚希也告诉网易房产,房价是由供求在内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并非单一由地价决定,房价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也无直接联系。   “事实上,依赖土地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紧张,而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制度问题。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也大量开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极力想把国家公共资源变现。这里面不仅是满足地方发展巨大需求的问题,还是为满足短期内的巨大需求而产生巨大支出,这是否合理的问题。”其指出。   “半场革命”如何破局?   “并非公有制的错误,而是产权改革未深化的结果,相信土地财政的问题是阶段化的。”对于分税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刘尚希如是说。   而对于分税制改革这起“半场革命”该如何深化完成,业内专家也早已众说纷纭。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浩武看来,分税制结构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重新分割中央和地方的财事权,社会福利中央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社会公平。否则,社会福利会因为地区经济的差异而出现巨大落差。   在分税制之下,地方财政也应该转型。在刘尚希看来,因为土地财政是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长期看来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地方依赖土地财政带来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房地产市场对就业的带动,这种方式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其指出,地方财政应从理论、体制和管理三个层面进行转型,即从促进经济增长视点下建立的“物本位”财政体系,转向“民本位”的财政体系;从层级财政责任转向为辖区财政责任,也就是每一级财政都富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形成一种区域纵向平衡的财政责任;另外,则是从以资本分配为中心转向以风险防控为中心。   另外,作为分税制度和地方财政问题下的“副产品”,很多专家呼吁破除土地财政也是当务之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便呼吁,要从根本上打消政府的卖地冲动,就应该把土地出让金收归国税,而不是收归地税。   而现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网易房产采访时也呼吁以房产税的实施来缓解土地财政的问题。   “房产税对于财税配套改革的直接意义是它可以成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一个主力的、支柱型的财源,使地方政府的内在动机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职能合理化内在契合。”贾康指出。
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TNND!又拿重庆地方财政透支说事
热度 41 草蜢 2012-10-30 15:56
惯用的计量: 毫无疑问,过去几年重庆的城市建设成就不小。。。 但这个城市过去几年建设投资数量惊人。。。 重庆地方财政过去到底透支了多少。。。 为了重庆的稳定,说不定到时候会用国家财政填重庆的窟窿,由全国人民为重庆城建埋单。。。 每次看到不良御用文人拿重庆地方财政透支说事,俺就想说: 睁开你的狗眼,看看全国的城市都在干神马! 高额的土地收入,快捷的政绩提升,各地政府从不缺乏造城的冲动。从天文数字的建设投资,到饱受质疑的“水城”设计,直至外媒口中的“鬼城”之说,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郑东新区一路争议不断。当下中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郑东新区,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热潮的中原缩影。 郑东新区城市展览中心,巨大的沙盘展示着150平方公里的宏大规划。郑州,一座铁路拉来的城市,随着传统国企的衰败和铁路中心地位的消退,渴望着一场变革重铸“中原心脏”的地位。郑东新区规划方案公开招标,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方案最终获得通过。按照该方案,新区总用地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超过现在的郑州主城区面积。区内修建面积约700公顷的龙湖,两座环形城市将通过运河连结,构成象征吉祥和谐的巨型“如意”。 建在旧机场原址上的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里,“中原第一高楼”——总高度280米的郑州会展宾馆正在建设当中。2003年,郑东新区建设拉开序幕。郑州老城区以东成了中国中部最大也是最繁忙的建筑工地。据估算,郑东新区建设总投资应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当时郑州市年总财政收入只有50多亿元。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郑州市仍然提出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再造一个新郑州”的口号 按照设计,新区将挖掘一个称为“龙湖”的人工湖,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全部人工开挖蓄水。为保持水体清洁,每年需要将全部湖水整体置换4到5次,置换用水量比郑州市一年总用水量的1/5还要多。 2011年,经过7年多的开发建设,郑东新区宣布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0亿元,房屋开发面积250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1300万平方米。 就在郑东新区的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之际,2010年底,美国一家名为“商业内幕”的网站公布了若干幅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称其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鬼城”,这一报道遭到郑州官方强烈反弹。新区管委会发布数据称,郑东新区CBD入住率达到90%。而就在外媒爆料前一个月,河南12名大学生通过对郑州六个区29家大型楼盘抽取了约1.1万套商住房为样本测算空置率。结果表明,郑东新区商住房空置率高居榜首,超过了55%。 近日,河南开封“千亿重造汴京”的新闻令舆论哗然。而在山西大同,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古城再造计划早已展开。簇新的城墙,成片的废墟,见证着大同的“复兴”之梦。 2012年底,大同古城将全面合龙。在耿彦波的构想中,老城内的所有现代建筑都将搬迁出去,以恢复传统的城市格局。图为2012年8月10日拍摄的大同古城墙东城墙。 2012年2月10日,新建的南瓮城下空空荡荡。
12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财政支出动画版
热度 7 奉孝 2012-3-17 22:13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0NjkzNDYw/v.swf
79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0.02449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