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陈天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如果我是陈天华
gordon 2017-1-6 06:21
出来卖,脸朝外。先养活住自己吧 ******************************************************************* 有些做服务行业的男士态度很差怎么回事,反正第一次看到他,就是冷冷的脸,没怎么笑而且说话不太友好 大家觉得这样的渣男是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回答: 心大,现实中又难实现目标,只好暂时做卑做的工作,人自卑又无奈,能有好心情吗? 男的做服务员刚开始没经验是没什么亲和力的,说话也不会说很生硬,感觉做服务员拉不下面子。女人则是天生的服务态度好,个人觉得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吧。而还有的人就是不想做这个工作了态度自然不会好 人的表情,就是心情的见证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1OTYyMzcy/v.swf 「烧肉粽」,是张邱东松於一九四九年所发表 张邱东松,台中县丰原镇人,一九○三年出生,「张邱」是双姓。 国府据台后,民不聊生,物质缺乏,为了生活打拼,为了糊口饭奔波,此时反映了民生问题,因此,产生了各种行业打拼景象的歌谣。 如日中天的台湾民谣因受「国语政策」的推行,及崇洋心态下大肆流行的西洋歌曲等各方的冲击下,日渐末落,市场萎缩。作家不受重视因而生计困苦,纷纷改行,至此台湾民谣一蹶不振。
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血馒头” 陈天华 (转)
热度 1 gordon 2017-1-6 06:07
犹如城市化,总是 “落后的” 取代 “先进的” 以前是国民党闹,后来是民进党闹,一直如此 留法和留日的处境一样。 ********************************************************************** 1905年,是陈天华思想冲突最激烈的一年。他的民主共和理念逐渐走向成熟理性,而他的悲观失望却无法排解,最终选择了以身殉道,蹈海自杀。1905年初,流亡日本的陈天华去横滨拜见了梁启超——这个过去被他斥之为“最轻最贱”的改良派领袖,此后,两人又多次互通书信。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交往。一个是被公认的“革命党之大文豪”,一个是素有影响力的保皇党魁。虽然是短暂相会,梁启超却“敬其为人”。他曾在陈天华自杀后说,当世诸君子中,能懂得陈天华的,“不若吾真且深”。   陈天华,字星台,是脍炙人口的《猛回头》《警世钟》的作者。在书中,陈天华痛陈亡国灭种的危机,写道:“要保皇的,这时候可以保了,过了这时没有皇了;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这两本书均在1903年出版,当即风靡中国,尤其在长江沿岸各省最为流行。宋教仁曾在日记中记录:“倒卧于席上,仰天歌陈星台《猛回头》曲,一时百感交集,歌已,不觉凄然泪下,几失声。”他在其后悼念陈天华的文章《烈士陈星台小传》中称:“近年革命风潮簸荡一时者,皆烈士提倡之也。”黄兴当年在湖南、湖北策划武装起义时,就曾大量翻印该书,大规模散发,为辛亥革命在武昌引爆,埋下了火种。   1904年底,由于参加黄兴领导的未遂长沙起义遭到搜捕,陈天华不得不东渡日本避难。他进入法政大学,开始研读西方近代政治社会学说。这些学说,冲击着陈天华的思想,但是一路挫败,也使得他怀疑这在中国能否实现。   由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忧心,陈天华“情绪悲观,神色憔悴,每与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语泪先流,有时几乎整天泪眼不干”。   “迷路的同志”   1905年的陈天华,就是在这样苦闷的心境下,与梁启超会面的。2006年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陈天华评传》作者牛力评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与国家主义显然影响了陈。这些影响表现在陈天华不久后写作的《要求救亡意见书》以及此后陈天华思想的深层痕迹中。”   《要求救亡意见书》的写作与1905年初危急的东北局势有关。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这场争抢在华势力范围的厮杀就在中国东北境内进行,清政府没有能力约束交战双方,只好宣布“局外中立”。1905年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   陈天华当即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他提出,应当实行变法,早定国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权,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论、集会之权。同时,国民应当承担当兵、纳租税、募公债、为政府奔走开导的义务。   陈天华进而决定身体力行,预备拼将一死,去北京上书。这在留日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大呼反清革命的《猛回头》《警世钟》作者,竟要在北京紫禁城的丹墀下三跪九叩,吁请清朝皇帝恩准立宪,这无疑是给垂死的清朝政府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必将给革命事业造成极大损害。”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名学者陈旭麓、费成康1985年撰写的《邹容和陈天华》一书如是评论。   黄兴、宋教仁等“决心帮助这位一时迷路的同志”。他们责备他受到保皇党的策动,改变了革命宗旨,坚决反对他北上请愿。   经过革命友人反复劝说,也因为受到日本警署传唤,在内外压力下,陈天华放弃了上书请愿的念头。   “在近代中国那个激荡的变革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选择:传统与现代、革命与改良、激进抑或保守……这使得人的思想和取向也表现得‘流质易变’,很容易陷入彷徨和矛盾之中。”牛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牛力认为,陈天华在1905年初的思想波动,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日俄战争爆发后,实行立宪的日本最终战胜了实行专制的俄国,极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间中国立宪思潮的兴起,清廷也不得不摆出了维新立宪的姿态。此间就有杨度等一些有革命倾向的青年也开始转向立宪救国。   陈天华无疑也卷入了这股时代潮流,虽然没有就此转换到改良派的立场,但他越来越注重国民性的改造,意识到文明有序的革命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完成,而不是单纯推翻满清政府就能达到。   陈天华对清政府其实也并未抱有太多的幻想,他仍旧异常抑郁。   在一次留学生的饯别会上,陈天华边哭边陈述波兰、印度亡国的原因,认为中国实在是汇集了这些国家的弱点,难以计数。说到伤心处,“忽然大哭一声,仰倒在地,口沫交流”。在座的人先是大吃一惊,而后又一起相对痛哭。   陈天华甚至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国亡国的悲观想法,他对友人说:“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   共和理想国   1905年7月28日,陈天华与革命领袖孙中山见面了。陈天华衷心钦佩孙中山,盛赞他“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陈天华的绝望心情为之而一振。他在革命党人中力主追随孙中山,并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   在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草拟了一份盟书,大家公推黄兴与陈天华二人审定,确定了盟书誓词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众处罚。”   众人签署完盟书后,孙中山和各会员一一握手庆贺。忽然,房屋后面的木板倒塌。孙中山立即说:“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会员们鼓掌欢呼。   陈天华还积极参与草拟同盟会会章,几乎天天和黄兴一起前往孙中山驻地,共同研究革命问题。   这一时期,陈天华意气风发,“与数月前整天泪痕不干的情形相比,判若两人”。他再度被磅礴新生的革命气象激发出创作热忱。   1905年11月,对近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报》正式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亲自撰写了发刊词,提出了著名的“民族、民权、民生”诉求。“三民主义”第一次见诸报端,有关民主革命的重磅文章也随之一气抛出。   创刊号共刊载17篇文章,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查阅《民报》创刊号及1928年由民智书局出版的《陈天华集》,这些文章包括:《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怪哉上海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等。   陈天华的共和思想日益明晰。在1903年写作《猛回头》时,他还有着强烈的排满思想。到1905年初,又一度幻想过君主立宪。而在1905年末,陈天华成为了民主立宪思想的播火者。他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后,所能建立的“最美最宜之政体”,就是共和政体。   在其小说《狮子吼》中,陈天华描画了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共和理想国。在他的幻想中,甚至看到了一本金字标题的《共和国岁计统计》:“全国大小学堂三十余万所,男女学生六千余万。陆军常备军二百万。预备兵及后备兵八百万。海军将校士卒共一十二万。军舰总共七百余支。又有水中潜舫艇及空中战艇数十支。铁路三十万里,电车铁路十万里。邮政局四万余所。轮船、帆船二千万吨。各项税银每年二十八万万圆。”   “取缔规则”   1905年底,陈天华关于民主共和的思考达到巅峰之际,他的生命却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走向终结。   日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日本要求清政府从速转让沙俄在东北强租的土地、铁路、矿藏等,作为交换,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颁布了“取缔规则”,即《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约束留日学生参与反清政治活动。   该规程其实还有“规范学制、完善教育”的积极一面。当时约有一万多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 其中约有三千多人“欲进校而不能”“欲归国而不可”,只好在社会上闲游。一些野鸡学校乘机牟利 ,“受到日本各界严厉指责”。当时的留学生鱼龙混杂,少数人常常“出入于酒楼妓馆”,毁坏了中国留学生的形象。   但“取缔规则”颁布后,因为干涉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动,遭到了强烈反对。其整顿留学教育的积极意义被湮没了。   陈天华起初对此尚能保持冷静。虽然他也觉得该规程是“剥我自由,侵我主权”,但他同时也认为,“日本政府对其本国教育秩序进行规范是无可指责的,而且从《规程》所列内容来看也是符合实情的”。   他并不赞成罢课这样的群体政治活动,担心留学生不能统一行动,贻人口实,还拒绝了宋教仁约其撰写文章支持留学生运动的要求,表示不愿意“徒以空言驱人发难”。   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被留学生的热情所感染。   牛力认为,陈天华始终将中国的未来寄望于“中等社会”,主张通过中等社会对下等社会的教育、领导,来完成革命救国。而当时的留学生群体,就是陈天华心目中的“中等社会的中坚力量”。虽然对留学生的素质低下他也有诸多批评,但总是希望能有所改观。   不幸的是,陈天华担忧的状况果然出现了。留学生内部意见混乱,行动散漫,留日学生总会干事杨度不再出面,推给干事曾鲲化,曾亦不肯担负其责。当时肄业于日本实践女校的秋瑾无奈痛哭了一场,痛斥中国人办事虎头蛇尾,表示此后不愿意再与留学生共事了。   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仍在进行中。12月7日,《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该报评论:“此盖由于清国留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偏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朝日新闻》对中国人的轻蔑言辞 极大地刺激了陈天华的神经,但这又并非空穴来风 。悲观愤懑的陈天华于当天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辞》,希望以死劝诫国人,“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   陈天华之死   1905年12月,陈天华走过了一整年的疾风骤雨,还是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结束了自己30岁的年轻生命。   《民报》第二期刊登《祭陈星台先生文》称:“物以极而必返,情以真而忍去。”   “取缔规则”风波其实并非陈天华赴死的真正原因。在《绝命辞》中,他极为理智、冷静地表示:“鄙人死后,取缔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他解释自己的动机:“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牛力在《陈天华评传》中详细探寻了陈天华自杀的复杂缘由。   陈天华的性格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悲观。好友徐佛苏描述他:“其情形终日如怨如慕,其言论终日如泣如诉,不曾见有眉目清爽之时。”他阅读史书读到奸佞扰乱朝纲、外族侵略中华,会一连几天闷闷不乐。    这种性格或者与他家庭贫困、早年生活孤寂有关 。陈天华10岁时,母亲在贫病中去世, 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在乡间提篮叫卖 ,帮人放牛。 因为早期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他的文章中常常有别字。   但他的郁郁寡欢、情绪的悲喜无常,固然与性格有关,但同时也是因为,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内忧外患不绝、新旧颠覆纠结的年代。晚清中国之弱,“牵动了他对时局的无穷忧虑”。   陈天华反对空谈救国,认为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以死来“打救同胞出水火,这方算是大英雄,大豪杰”。他在《绝名辞》中直白:“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为。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自己赴死决心的有10余次,鼓吹他人舍死救国的也有30余处之多。   曾有人劝陈天华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并不稀罕寻常的嫁娶,而是期望着遭逢女中豪杰的珍奇缘分。他曾自信地表示:“有了加里波的,自然有玛列侬(加里波的是19世纪的意大利民族英雄,玛列侬是他的妻子)。”但他没有能够等到他的“玛列侬”。   12月7日,陈天华为过世的父亲写了《先考宝卿府君事略》,记述 穷困的父亲曾慷慨捐出半年薪金、帮助邻居避免卖妻偿债的故事 。他留言给好友,将这篇文字收入其文集,并放在第一篇。   陈天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三代独子,他唯一的大哥又因残疾没有后代,他一旦身死,便意味着陈家这一支血脉的中断。他想以文章传世的办法,弥补自己对父亲的愧疚。   12月8日一早,陈天华了结了国事家事,从容出门,面朝大海,宁静地结束了他1905年。 ★   (本文参考了朱庆葆、牛力著《邹容、陈天华评传》、陈旭麓、费成康著《邹容和陈天华》、民智书局《陈天华集》、罗宗涛著《作狮子吼——陈天华传》等书。) ************************************************************************ 这傻逼,不就是那回事 嘛,有什么想不开的 你看,鲁迅混的多爽,学习成绩也不咋样, 不照样写小说卖钱 韩寒,写小说,开赛车 罗永浩,融一笔钱,搞手机公司
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2:59 , Processed in 0.0208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