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丁文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陈正祥和丁文江
热度 12 席琳 2012-1-10 12:19
2012-1-9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并非完全是出于巧合。 当初项羽见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于是有楚虽三户,终必亡秦的故事。后来克林顿见肯尼迪总统,心中大约也有这样的想法。 最近看游修龄先生的《 学识精深 德行卓然 -记陈正祥》 一文,知道这位被誉为“当代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世界地理学会前会长语)的陈正祥,和被称为“中国地质学开山祖师”(胡适语)的丁文江,曾有下面这段交集: 记得初中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大家旅游家乡雁荡山,回来后,我只记得我们住宿在灵岩寺,早晚都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成群结队的猴子跑来跑去,晚上听到狼的嚎叫声,很是可怕,大泷湫的瀑布非常壮观等。可是回校以后,他写了一篇《游雁荡记》,指出雁荡山的风景,是流水挖出来的,张贴在校壁报上,刚巧被来校参观的地质学家丁文江看到,引起丁文江的惊奇,赠给这个只有十一岁孩子一部《徐霞客游记》,以资鼓励,一时传为佳话。 胡适在《丁文江传》中这样写道:他(丁文江)最佩服徐霞客,最爱读他的游记,他这一次去西南,当然带了《徐霞客游记》去做参考。他后来(民国十年)在北京的文友会用英文讲演徐霞客,特别表彰他是中国发见金沙江是扬子江上游的第一个人。 另外游修龄记载说: 他(陈正祥)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 1948 — 1963 ),在他的研究室(台大四号耧)门口,挂一块红漆写的木牌:“非学术性谈话,请限于三分钟。”当时台大校长傅斯年和他商量,请他拿掉这块木牌,他不同意;后来有人趁他不在时,偷偷地把木牌拿掉,他就重新做一块更大些的木牌挂起来。 其实这一段,陈正祥和丁文江也有交集。 曾发誓要给丁文江做传的傅斯年在《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1936)一文中说:他(丁文江)有两句名言:准备着明天就会死,工作着仿佛像永远活着的。所以无论在何等疾病痛苦之下,无论在何等的艰危环境中,我不曾看见他白白的发空愁,坐着忧虑消耗光阴(不幸得很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只不过傅斯年是一个短命的,否则他对于陈正祥的传记,大概也“就要有点自告奋勇的意思”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李四光
热度 9 席琳 2012-1-4 14:24
2012-1-3 读插图本名人名传丛书第二辑(海南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的《丁文江传》(责任编辑:彭明哲),为胡适1956年(民国四十五年)根据记忆所写。文末附录有傅斯年的回忆和李敖的评论,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可是书中的插图说明,关于李四光的部分,就有明显的错误了。 例如第188页,关于李四光的图片:说明如下 -- “地质学家李四光 -- 丁文江提出以同仁捐款的方式办《独立评论》,以使刊物在经济上完全独立。 李四光就是参与捐款的一人 ”。 但是在胡适正文中是如下写的:“有几个朋友,如李四光先生,如陶孟和先生,如唐钺先生,原来也常参加讨论的聚餐,他们始终不赞成办刊物,后来都没有加入独立评论社 -- 在君提议,仿照《努力周报》的办法,社员每人捐出每月固定收入的百分之五,先积了三个月的捐款,然后出版。后来因为我割治一个溃了的盲肠,在医院里住了四十多天,所以我们积了近五个月的捐款,才出了第一期《独立评论》(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版之后,捐款仍继续。后来刊物销路增加了,捐款减到千分之二五。《独立》出了近两年,社员捐款才完全停止。这都是在君的主张,为的是要使刊物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原来的社员只有十一人,捐款总数为四千二百零五元。这个数字小的可怜,但在那个我后来称为'Pamphleteering Journalism'(小册子的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这点钱已很够使我们那个刊物完全独立了。“ 《独立评论》的创刊缘起九一八事变,从一开始,该刊就力图“成为全国一切用公心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人的刊物”。到第四年,发行量已高达一万四千余份,寄售及代订处分布全国,难怪后来胡适不无自豪地说:《独立评论》共出了二百四十四期,发表了一千三百零九篇文章 -- 其中百分之五十五以上是社外的稿子 -- 始终没有出一文钱的稿费”。以及“四年之中,社外的朋友供给了六百篇文字,-- 六百篇不取稿费的文字,-- 这是世界的舆论机关绝对没有的奇事“。 之所以出这样的乌龙事件,怪不得原作者胡适,人家当年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是现在这些做编辑的人,急功近利和读书不仔细,以为像办报纸和抗日这样的好事情,以李四光这样的名人和爱国主义典型,怎么能够会不参与? 所以也就想当然,拿名人名传,给名人脸上贴金了。 其实像这样和九一八事变有关的事情,不但李四光不会参与,就是鲁迅(若鲁迅仍然活着)、郭沫若等人,也不会涉足的。 在1936年2月16日《独立评论》出版的《纪念丁文江先生》专号(第一八八期)中,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李济、格利普、陶孟和等中外地学考古学的同仁都有专文,也没见有李四光的文章出现。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2:25 , Processed in 0.0184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