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武士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乃木希典、朝鲜战争 与武士道的再发明(转)
gordon 2017-3-7 05:43
那个年代,都是如此 ,类似的人还有一个就是 德国的 沙赫特。他儿子死了,他却活着,真是莫大的讽刺。 ******************************************************************** 乃木希典 这种人是江户时期儒学家和国学家、以及明治时期的绝对主义国家神话创始者联合熏陶出来的产物, 他不是封建时代的正常产物 ,可以说他是明治时代的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这个人虽然有功劳,但是在封建时代大家却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建武中兴的时候朝廷也没有给他多大的官,最后他死难了,也是默默无闻地过了几百年,一直到水户藩开始提倡儒学的时候,也就是重新发明历史、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的时候,把这个原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拿出来大大地夸张了一下。 因为按照封建时代的常规,宗主和藩臣的关系是一个契约关系,不是绝对的效忠。所谓的“武士要效忠于领主,对领主耿耿忠心”,这是有条件的。镰仓幕府时代的格言是,如果宗主、领主不给武士全部俸禄,那么武士会仇恨主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敌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了封建主义的基本精神。 真正的封建主义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契约冲突,跟现在的罢工是一样的。领主如果待武士不好,武士可以反对他,双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 武士必须绝对忠于领主,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一切都要无怨无悔”这种伦理,不是真正的鼎盛时期封建主义的伦理,而是后来儒学和国学兴起、绝对主义国家兴起以后产生出来的新式伦理 。这些伦理的动机也不难理解,德川幕府的权力比过去封建领主的权力要大,所以他不能满足于过去封建领主能够满足的东西。 过去经典的封建领主像现在的一个企业家一样, 我付给你多少钱,就指望你干多少活 ,不是说我给了你几百块钱,就要指望你给我杀身以报,不是这样的,我多给你钱,你就应该多给我干活,少给我钱,你就应该少给我干活,双方的关系是成比例的;而 德川既然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他就开始贪心不足 ,同时受到大陆方面明清朝廷和大陆儒学家的影响, 他就觉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逻辑比对等的按比例效忠的逻辑要好 ,因为他自己就站在比较接近于君的位置上, 他当然希望,不管我待武士好不好,武士都要对我效忠,我多给你也好,少给你也好,你都要留下来对我效忠,杀身以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像楠木正成这样无限效忠、尽管朝廷待我不好但是我还是愿意杀身以报朝廷的角色, 比平常那些正常的武士,那些讨价还价、你多给我钱我才对你效忠多一点、少给我钱就效忠少一点的武士,要好得多强得多 ,值得效仿的应该是像楠木正成这样不在乎你给我多少、反正我都要对你杀身以报的典型,而不是给我多我就多给你干活、给我少我就少给你干活那种斤斤计较的正常武士 。 等到明治绝对主义国家兴起,德川幕府倒台,新的国家理想把天皇抬到了封建时代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封建时代的天皇是周天子那样的角色,他当然是全国人民热爱的对象,但是他是以礼法驾驭臣下的,按礼法驾驭臣下,就是有等差的;而明治绝对主义国家就希望所有臣民都要无限地效忠天皇,对我好也是这样,对我不好也是这样,不能说是对天皇斤斤计较,天皇多给我钱我才应该多效忠一点,少给我钱我就应该少效忠一点,因此楠木正成这种人在明治时期的发明中取得了比德川时期更高的地位。尽管楠木在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土豪,不为建武朝廷所重视,后来的历史学家在他死难以后虽然也把他说成是好人,但是没有觉得他跟其他正面人物有多少区别,有多少特别值得推崇的地方—— 也就是因为他的做法其实不符合当时武士的正常做法的,但是到了明治时代,这样的无条件效忠、无限效忠的武士就变成正面典型了,大家都希望武士都像他这样 。 但是楠木毕竟是一位古人,而乃木却是一位活人。乃木和后来日俄战争时期争先恐后要为国家效忠而却被他们的长官训斥、要他们保全生命、更好地为天皇服务的那些人一起,构成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正典。 所谓现代的武士道,就是这样一个重新发明的过程,它跟封建鼎盛时期的武士道有渊源和承袭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等同。 历史人物楠木的塑造和现实人物乃木的塑造,都是配合这个历史形势变化而产生出来的,有传承的部分,也有创新的部分,而创新的部分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 东方教主,寿与天齐,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这句诅咒,要等到若干年以后,一位有血有肉,有正常人感情,“举重若轻” 的政治家来打破。 ******************************************************************** 1931年楠公祭, 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即为其而建 日本海军回天特攻队“七生报国” 楠木正成(1294?-1336),世居河内国石川郡赤坂村的土豪,1331年响应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运动,攻下赤坂城,1333年据守千早城,为各地倒幕军的兴起争取了时间。建武政权建立后,叙任从五位下。1336年5月楠木正成同新田义贞一同迎击反叛的足利军,兵败自杀,死前表示要七生报国,讨灭朝敌。明治时代被 追赠正一位 , 尊称为大楠公。东京皇宫前立有他的塑像。 ******************************************************************** 怪不得,楠木正成的像,我看着那么熟悉,那么勇武;浑身都是肌肉 草 呵呵
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尾高龟藏之谜 —— 日军作战效率超苏军(转)
热度 2 gordon 2016-5-1 08:27
据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资料,所形成的印象是:日军不仅在装备强于我军,而且他们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武士道精神”,所以与其作战相当困难,是不是这样? 姚: 我感到,现在年轻的一代理解历史,在许多方面都是受到的是解放后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在那里面,特别喜欢描述日本军人怎么善于肉搏战,怎 么善于拼刺刀,似乎把日本人写得越厉害,就越可以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固然艺术感染力会比较强,而以我个人的体会,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固确实 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高效作战”,就是指在同样的火器发射水平下,给敌军所造成的杀伤量更大。先用另外一个例子,拿它来做比较,可能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一点。从 1945 年秋到 1946 年春,我在东北民主联军(即四野前身)总部警卫团工作时,曾与苏联军队配合作战,执行剿匪任务。那时我就亲身体会到, 苏军的火力非常之强大,他们的一个加强营,竟然可以装备 10 门山炮和野炮 , 3 至 5 挺重机枪,每个连装备 3 到 6 门迫击炮,每个班不仅有轻机枪,还配备了 2 支自动步枪,也就是我说常说的“转盘枪”。我粗略地估计一下,苏军的一个普通步兵营,在单位时间可以发射的火力,起码是当时我军一个步兵营的 10 倍以上。但是,如果以其发射同等火力给敌军所造成的伤亡看,苏军就远远达不到我军的 10 倍,所以说那时的苏军“作战能力”强而“作战效率”不高。而日军就不一样,其实日军装备是远不如苏军的,比如,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自动步枪,也没有连属重机枪,所以 日军的火器发射速度是不高的 。但据我粗略的估计,如果苏军每发射出 100 发子弹可能会杀伤 5 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 100 发子弹就可能杀伤 10 名甚至 20 名 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的一倍以上。其实,日军之所以“作战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士兵个人训练好,射击准确;也有刚才说 的,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其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顽强,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在内战时期, 我们红军的顽强作战意志,就给国民党部 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其怯战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日军的战场协同配合是非常好的。 1938 年 秋,我们在安庆到合肥的公路上进行过一次伏击战,袭击日军的一个车队,本来打得还是比较顺的,但日军的救援部队非常迅速地赶到,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战 斗。就协同作战这一点看,国民党军队就差得很远。最后,我们还要十分注意一点: 一支部队,一旦他能有比较高的作战效率,那么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要降低 。你 在阅读战例时不难发现,日军的后勤部队其实有时是比较落后的,在中国山区甚至还经常使用骡马大车,但是,我们几乎很少遇到日军后勤补给出现重大问题的情 况,这就是因为他的高效率作战,降低了对后期依赖的原因,尤其是与装备差的对手作战,就更是如此。我军从来就有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传统。就我个人的 经历而言,无论是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总结“四打四不打”,还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总结的“三点一面”、“四组一队”、“三三制”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因此,经过不断地摸索,我们还是逐渐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能有那么几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寻机与日军的 小部队作战 。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最大弱点,就是他的兵力严重不足。在最初进行了一些大规模战役后,便转入常规性占领,这时,他的兵力就开始分散,往往是靠 一个中队甚至靠一个小队,去占领一座县城,这就为我军寻机与其小部队作战提供了方便。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军武器配备的特点,也与其它军队也类似, 越是小规 模的部队,其火器配备就相对不那么完备 。像一个大队(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营),一般会配备有“九二”式步兵炮,而中队(连)配备的,最多也就是六零迫击炮 了,到了小队(排)一级,一般就没有迫击炮而只有掷弹筒了,火力就差了很多。 1938 年到 1939 年 间, 我所参加的对日军作战中,多是与日军中队以下的作战单位作战,所以很少遇到过日军大口径炮对我军形成的强大火力压制的情况 。要知道,日军作战效率高的 一个重要表现,还不只是他的步兵枪法准,其火炮的射击精度也相当高, 一般完成一次试射修正诸元后,第二发就大致可以击中目标,这对我们的机枪火力点的威胁 非常大,所以要尽可能与日军小的作战单位作战,以避免其强大的炮兵对我形成过大的火力优势 。其实,这种经验不仅在我们新四军, 1938 年以后,八路军作战也开始注意缩小作战规模 ,据二野战史记载, 1939 年 1 到 3 月间,一二九师作战 100 余次,毙伤敌军 3000 余,每次也不过是 30 余人。即便是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其实每次作战的对象,单位也并不大,与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斗就不很多。 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装备上,甚至主要不是在装 备上,而主要在其作战效率上,这一点还体现在其火炮射击也极其准确。比如说,日本人爱用的那个掷弹筒,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手榴弹的简易发射器,不需要做 什么射击诸元设定的,但日本兵就是能打得很准,这一点让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好象天生地善于“精细手艺活”,解放战争时期,给我做阑尾手术的齐齐哈尔铁路 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日本人,你看过我那个刀口,只有一厘米多一点,这在现在看都不容易,要知道那可是 40 年代做的手术啊。比起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哪怕是精锐部队,其作战效率就差得太远了。 1947 年, 我带部队打国民党“王牌军”新一军的阻击,按理说新一军善攻,火器又好,而我军是一个团对敌军两个团,应该是处于“下风”,但最后还是我胜敌败。通过这次 作战,我深深体会到, 要讲新一军的技术训练,确实要比一般国民党部队强得多,射击准确性和技战术动作,都大大好于其它“非王牌军”,但是比起日军,新一军 还是差得很远 。我们独二师四团,除排以上干部是新四军二师带来的外,战士多数是东北籍新兵,当时的单兵战术训练还不是太好,尤其是不大善于隐蔽,而我从望 远镜中观察,新一军尽管火力很密集,但对我军单兵的步、机枪的威胁并不很大,甚至连比较暴露的重要火力点都射偏了。当时就使我联想到,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 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 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 。这样一比,我感到新一 军基本上还是属于那种“作战效率”不算太高的部队,所以与我军作战还是难占上风。 第二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寻机与日军孤立无援的 部队作战。一般人都知道对敌人要实行分割围歼的常识,我们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对他的主力部队,也不难做到。但是 对日军就很难。前面已说过,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 训练有素的,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 相互掩护。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日军作战,须要以极大的 突然性对其发起袭击,进而做快速分割,以避其形成战场协同。抗战初期我带的那个连,之所以可以在第一战就抓住一个日本兵(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我想有三个 原因:一是日军早期作战比较顺利,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以老红军为骨干的战斗力很强的主力部队(特务营是红二十八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有点麻痹大意;二就 是因为我军发起袭击非常突然,战场穿插又极其迅速;三是那个日军小队,毕竟是一个押车护卫部队,战斗力相对要差一点,所以会很快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孤立单 兵,最后终于被我们的战士抓住了一个俘虏。 第三个办法:在初期的作战中,尽可能与其战斗力不强的部队作战,例如辎重部队(即后勤部队),在与这类敌军作战中,锻炼和提高战斗力,积累作战经验,再与战斗力强的部队作战,把握就大得多了。我们四支队自 1938 年开始对日军作战后,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指导原则进行的,这可能也算是高敬亭同志的聪明过人之处之以吧。实际上,八路军第一次对日军作战(即平型关大捷),就是与日军第 5 师团 21 旅团的一支辎重联队作战,这也算是当时指挥员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吧。 注:日俄战争时期,苏军和日军就是这个特点。到二战还是这个特点。 怪不得中国人,瞧不起俄罗斯了。 那反而说明苏联军队是比较正规的
3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蒋介石刷马(转)
热度 1 gordon 2016-4-15 11:37
“ 满纸荒唐言 , 一把辛酸泪 。 他是炮科的,不刷马,干嘛。汽车能不保养吗?他是野炮专业的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大家发现了没有,没有人是学 “要塞炮兵”的。(段祺瑞用过 280 克虏伯) 德国 “巴黎大炮” 的哥们,还是蒋介石 整过来的。 在他那个时代,“要塞炮兵” 就相当于现在的导弹部队。(弹道学,都是蒋介石时代搞的) 当然,二战有飞机、坦克以后,“要塞炮兵” 就没什么用了。但是 在大步兵时代,这个东西好牛逼的 。 你有汽车牵引和美榴炮,当然可以笑话 他 。(他对摩托化炮兵的运用是错误的,他又没有装甲部队) 注: 苏德合作时期,马克斯·鲍尔(Max Bauer)起初在苏联当顾问。后来苏联把他撵走了。 落后技术只能流向落后国家 ,但也要有识货的。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数学的一个转折时期。 没有啥办法,这属于技术压制。 一战淘汰不要的技术给你了 ,你还没有。呵呵 日俄战争 财政的坑,到一战,日本才填完。一战过后,日本天灾人祸,经济发展不起来。海陆还争夺资源 鲍尔和日本的大山岩类似,在一战中, 鲍尔可是创新型人才 。他会设计大炮,来解决现实问题。 甲午战争, 为什么把大山岩派去攻打 炮台了,就因为他是炮术专家 。日俄战争为什么把乃木希典派过去了,甲午战争中就是乃木希典攻克旅顺的。 马克斯·鲍尔(Max Bauer) 在一战中的德国总参谋部的作用 ,不亚于 鲁登道夫。( 只是大多数人没听说过而已 ) ************************************************************************************* 段祺瑞 1890年春天,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国埃森探望留学生。段祺瑞及其同学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并以优秀的测距、瞄准、射击成绩,获得洪春和弗里茨·克虏伯的赞赏! 完成学业后,4位同学先后回国,段祺瑞奉命留在克虏伯兵工厂继续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以及检验钢材牵力、挤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 注:中国能够学习德国的火炮,恰恰是因为 德国的火炮不是长项 。普奥战争中从奥地利学过来的。 法国和奥地利才是传统的火炮强国。 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军的120尊大炮集中轰击法军陆地,把法国步兵阻击在2000米以外,正是克虏伯火炮为普军赢得了胜利。克虏伯大炮显赫的名声为克虏伯兵工厂带来了全世界的订货,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军火工厂。 德国的步枪本来是长项 ,但普法战争前,法军和普军联合演习,然后法国 的步枪推陈出新,比德国的好。 ************************************************************************************* 段祺瑞(1865—1936),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 府的内政外交。 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之美誉。他还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 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他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 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梁启超先生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 人能比。”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U2MjY1OTQw/v.swf ************************************************************************************* 191O年冬,蒋介石终于从振武学校毕业了。12月5日,以士官候补生分配到驻扎在日本北海道新泻县高田镇的野炮兵第十三联队实习。在这里,蒋介石当了个二等兵。 尽管实习一年合格后才能升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为在预科学校没学什么东西,来到了炮兵联队,蒋 介石又燃起了满怀的希望,认为这次总可以去参加军事训练,去学点开大炮的真本事了。谁知联队派他去喂养拖拉大炮的军马。蒋介石连打炮都没见着,就当了养马 兵。以后,每天吃完早饭,就得到马厩里去。 因为天冷,蒋介石实习的任务,就是用禾草把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擦热,使马浑身的血液都流通起来,早、晚各一次。北海道的天气本来很冷,而他往往马还未被擦热,自己就已是全身汗水淋漓。这天天去擦马,连联队的大炮都没见着。 这还不算。日军实行“武士道治军”,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蒋介石是二等兵,上等兵可以任意 使唤他,上等兵之上还有下士、中士、曹长、特务长,完了才是正式的军官。这么多的“上级”,官官兵兵都管着蒋介石。结果,蒋介石天天除了擦马之外,就是为 这些大大小小的“上级”们洗衣服、擦皮靴、补衣服……成了男保姆不说,稍有不慎,上级们就会来意顿粗暴的打骂,甚至绑起来,吊到木屋梁子上饿饭。 蒋介石“咬定牙根忍耐着”,盼望有朝一日能学到真才实学,可在联队当了10个月的兵,只是喂了10个月的军马,连见到一门大炮都是遥遥无期。 这种窘境并非是蒋介石一人遇到,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所有留日生都是如此。写出孙子兵法的 民族不自强,堕落到去别国学兵法,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而大清国拿出重金,派留学生出国,又糊里糊涂地送到敌国(甲午战争被日军彻底打败)去学,自然把那 些留学生害苦了。学生们眼看花着政府的钱,自己却学不到任何“东西”,着急了,急日军教官也不开恩,有关军事的事儿,闭口不言。 一些学生见在学校和日军中 学不到任何东西,于是跑到图书馆去找军事书籍,希望从那里找到日军强盛秘密的蛛丝马迹,哪里找得到? 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一本也没有。一次,一位同学好不容易 找到一本《巴尔克战术》,如获珍宝,拿回来众人竞相传阅,后来才知这是一本早在德国公开发行的陈旧军事论著,在国内都随处可见。这样的“敌国留学”自然是越留越烦人。蒋介石期待的东西没有,由盼实习到恨实习,满肚子是怨气,失望又变成绝望,对外表光鲜其中早已经烂腐透的大清政府深恶痛绝。 世袭制的大清政府对外软弱,在内腐败,酝酿已久的地火终于喷薄而出。1911年10月10 日,武昌新军几个士兵几声吆喝,立即引发全城暴动,辛亥烈火随即燃遍全国,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及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大清国在意瞬间就土崩瓦解,天 朝上下一片尖叫和混乱。垂死的大清政府挣扎着派重兵南下,进攻武昌。革命党人向全国发出“极望各处响应”急电,陈其美决定在上海举行起义,策应武昌。为 此,他给在日留学的同盟会员发出急电,催促他们回国。蒋介石向日军师团长长罔外史打报告,要求请假回国。 “干啥子唦!”长罔外史一把就拒绝了。 蒋介石坚持要请假走人,长罔外史硬是不准:“大清国委托我们管理,没他们的许可,你们不能擅自归国。” 蒋介石遭到拒绝后,也不理他,转而去找联队长飞松宽吾。联队长有权给士兵48小时假。稀里糊涂的飞松宽吾倒准了他48小时假,但告诫说:“你必须在48小时内归队,否则就要以逃兵论处,宪兵要缉查你。” 蒋介石支支吾吾地应着。随后,他连夜从高田乘火车赶到东京,向同盟会浙江省支部领取了回国路费。在东京,为躲避宪兵稽查,他脱掉了二等兵军装,换上日本和服,并将军服和军刀用邮包寄回高田野炮兵联队。 24名留日学生登船回国了。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整整4年,3年学预科班,一年实习养军马,实际上没进正式军校就回国了。在 4年中,他没学到什么军事知识,甚至连大炮都没直接接触过,更谈不上放上一炮,对大炮几乎没入门。后来,他当了三军统帅,在大会小会上对手下的将领、军校 学生讲述他的“军事学问”时,只能说些让人觉得搞笑的东西,比如当军人就要爱护军马;要服从长官,军人服从命令天经地义;要节制饮食,有益身体;军营要讲 卫生,不能随地吐痰;要用冷水洗脸;士兵要俭省,要善于废物利用……至于起码的军事常识,都说不来,再要说下去,就只能说军人还应另学会一种技艺,比如养 马什么的,以备退伍后就业,等等。 这样的留学生涯自然是痛苦的。 蒋介石等人离开日本后,11月8日,日本外务大臣全田康哉照会大清驻日公使,公文说,由于这 些学生严重违犯军纪,日本政府已通知各学校,将他们全部“开除”了,所付的培训银两不予退还。驻日公使在国内是“巨人”,高傲蛮横;出了国就当“小子”。 接到这份公文,浑浑噩噩的他还不知情蒋介石等人参加革命去了,跺着脚,又气又骂,然而行走于人胯下,他哪里有什么办法?大清的银子又打水漂了。 蒋介石等人回国后,参加陈其美组织的东南地区反清起义。蒋介石率领义军攻克浙江省会杭州,然后返回上海,在陈其美手下担任沪军第5团团长。 很快,失去人心的大清国在革命烈火中轰然倒塌,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30 14:21 , Processed in 0.02481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