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和你一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道格森·赵” 的自传(转)
gordon 2016-10-13 12:22
作者: Dodgson Zhao (赵班长) 1. 阶级 你看着老板搂着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上了豪车,你知道他要去过奢侈糜烂的生活,而你晚餐只有一碗加了大肠杆菌的拉面,几乎不用思考你就知道你和他是不一样的。 你继续观察发现有很多人和你们老板一样姓赵,也有很多人和你一样连姓都没有,你们不属于一个阶级。 显而易见,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不是姓赵,少部分臀脑分离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其实不姓赵。然而姓赵的知道谁姓赵,不姓赵的却很难搞明白到底谁姓赵。 那么究竟谁姓赵? 有的人想当然的认为当官的就姓赵,不当官的就不姓赵,这是病,得治。 这毛病至少在大萌朝就有了,现在还没治好。 大萌朝皇帝要收矿税商税了,一帮人喊着民不聊生,要弄个专营,说与民争利,要发展个国企,说国进民退,你跟着摇旗呐喊,以为那是为民请愿,殊不知这个“民”并不包括你。 税收不上来,田赋被转移到农民身上,然后狼烟四起,皇帝向大臣借钱,大臣一个个哭穷。大清来了,屠了一城一城的民,当初为民请愿的现在一个个头皮痒水太凉了,摇身一变继续在朝堂上为民请愿。当然有的人不信邪,弄个了官商一体纳粮,现在还顶个暴君的名头,在某些人的臆想中被传位十四子,被吕四娘杀了一遍又一遍。 马云爸爸和一个县直局局长哪个厉害?想必大家都有答案,这样的科级干部马云爸爸捏死几个跟玩似的,即便是正部级的工商总局,爸爸肛正面也不虚。 有些人姓赵当官,有的人姓赵不当官,有的人当官不姓赵,有的人不当官也不姓赵。 不要看见“官”字就着急上火,也不要看见“民”字就迫不及待的站队。是不是和你一伙关键不在于当不当官,而在于姓不姓赵。 你辛辛苦苦劳动的过时被谁拿走了一部分,谁就是姓赵的。 这就是阶级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的敌人。 2. 流动 现在你知道你不姓赵了,你也知道哪些人姓赵了。你也想姓赵,你发现现在姓赵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你觉得你只要努力读书,终有一天也能姓赵。 于是你投胎到了贵州的山村,每天徒步五公里上学,午餐是辣椒配白饭,晚上回家喂猪。即便如此,你仍然咬着牙坚持。初中毕业,你母亲重病,花光了全家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当然,继续上学是没问题的,学费全免,书费全免,还有各种贷款补助。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你母亲还在病床上,等着救命的钱。你买了一张去东莞的车票。 你不服,你投胎到了北京一户工人家庭,终于衣食无忧,不用考虑学习之外的事情了。小学毕业,想上重点中学,然而你并不在学区之内,学区房你也买不起。你上了一所普通的初中,随后你考上了一所一般的高中,考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你知道你很努力了,但是你所在的学校没有外教、没有特级教师、没有图书馆,什么都没有。哦,对了,还可以考研,但你忽然发现好学校的研究生基本都是走推免的名额,要求985以上,你连去考的资格都没有。大学毕业以后你到了一家公司,当了一个小白领。结局虽然好多了,可你依然不姓赵。 你有些崩溃了,但你不能投胎到赵老爷家,你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听专家说美国孩子都是快乐教育,每天玩的很开心,学习还都很好,你看美国多发达。你信了,想想过去受的苦,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你跟老师讲人权,让老师照顾孩子的自尊,不能打骂,不能没收手机,甚至不能考试打分排名。你的孩子不听课老师毫无办法,每天上课几个小时,吊儿郎当的,整天通宵的撸啊撸,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 你错愕了,这和说好的不一样,你耐心的教育,唯恐孩子自尊心受到什么伤害,然并卵。你开始骂老师,说他们不懂教育,你要求让孩子快快乐乐的还能学习很好,用什么方法你不管,那是老师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专家的儿子在有名的奴隶学校接受最严格的教育,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动不动打手心,你恍然大悟。 过去用宗教愚民,用孔孟之道愚民,现在用快乐教育愚民。 你回家就把儿子打了一顿,逼他好好学习。你儿子并不笨,也很努力,你卖血给他买了学区房,上了重点中学,考上了一所985院校。毕业以后发现,好一点的公司根本不对外招聘,都是内部推荐的。你不认识专家教授CEO,你儿子也不认识,他只能去一所小公司做一名技术人员。 当然,他也很努力,然而他依旧不姓赵。不久以后他的公司被大公司兼并了,他靠着过硬的技术留下来,混到了中层管理。你又燃起了希望,你把希望寄托在你孙子的身上,他的起点比你和你儿子都好多了,至少不用卖血买学区房了。 你带着你孙子来到重点中学,突然发现有学区房还是不够的,现在都素质教育了,要考试,考课本以外的技能。你孙子木工做的不错,国企的老人看了说有七级水平。然而学校并不考木工,考游泳声乐美术网球。你和你儿子请不起五百块钱一小时的教练,卖血也不够。 世界上的资源就那么多,你多吃一口赵老爷的孩子就少吃一口,你想姓赵,赵老爷的孩子怎么办?这个简单的道理你终于明白了,你知道了一个词叫做阶级固化。 流不动了。 3. 固化 你翻了翻历史书,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 历史书上告诉你,隋唐以前是举孝廉,是九品中正制,是豪门的天下。后来因为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才有了科举制。 一亩地好的年景打二百斤粮食,还不够一个人吃。抛去地租和税,要很多地才能让全家老小吃上饭。种地需要劳动力,一个青壮劳动力只吃饭不干活没有几户人家养得起,看似公平的科举其实与大多数人无缘。范仲淹穷吗?他每天吃的是稠到能切成块的粥。 所谓寒门,首先要有门,有门的前提是有高墙——篱笆上搭块竹板不叫门。有了豪门的实力,却没有豪门的名分才叫做寒门。 寒门难出贵子,那是肯定的,粥就那么多,多一个和尚就少一口粥。想抢粥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这和你都没有关系,马云爸爸那种叫寒门,你连门都没有。 你看了看你的孙子,看了看你的儿子,再看了看自己,你觉得不是你们的错,你们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自己清楚的很。 你看看你爹的遗像,他原来是国企的工人,后来下岗了,守着买断工龄的钱过了后半辈子,没跟着人扎海里——即使去又怎么样,赚钱的是少数,大多数人淹死了,只不过人们只看到了赚钱的少数,淹死的都在海底,人们看不到,现在说起来好像海里真的遍地黄金似的。 你看看你爷爷的遗像,他原来是一个国营工厂的总经理,因为厂里的效益好,不愿意做什么改动,于是在谁不改革谁下台中下台了,继任的总经理没两年把厂子弄黄了,然后以救世主的身份低价把厂子弄到了自己家,工人都下岗,厂房都拆了盖楼,现在他的子孙出入各大高档场所,你已经见不到小时候的玩伴了。 过去几十年的翻天覆地让你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公平的,付出总有回报,可是现在稳定了,和谐了,不折腾了,稳步推进了。 潮退了,最悍勇聪明的弄潮儿也无能为力。 后来你的孙子终于也上学了,是公立的学校,老师不大管人,快乐教育,里面的学生吸毒、滥交、不读书。你孙子是个好孩子,很努力,考上了社区大学。然而在这种学校读书出来是找不到工作的,只能四处打工,勉强维持温饱。 你孙子的儿子,你孙子的孙子…… 他们已经不读书了,读书没用,读的再多也和不读一样,都要去四处做兼职。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你的后代都不读书,都觉得读书没有用,于是痛心疾首的说:是读书无用论害了非赵姓者,只有靠教育才能翻身。 然而兼职越来越少了,每周工作不了几个小时,饥寒交迫。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你的后代每周就工作十几个小时,于是痛心疾首的说:非赵姓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懒。 没有文化,没有工作,衣食无着,道德观很自然的退化到了原始时代,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你的后代犯罪率很高,于是痛心疾首的说要降低非赵姓人的犯罪率。 专家想搞清楚原因,于是弄了一份题目,都是一些举一反三的问题。然而你的后代没有读过书,连一都没有,当然反不了三,甚至题目都看不懂,于是专家总结统计以后痛心疾首的宣布:非赵姓人天生智商低。 没救了。 4. 改革 你是一所县直属局的局长,你儿子该结婚了,要物色儿媳妇。你不想高攀谁,只要门当户对就好。你所在的县很小,经济也不发达,县里的人不是农民就是工人,或者做点小生意的,他们和你门不当户不对,有一次你妈着急孙子,自作主张介绍了一户卖煎饼人家的女儿,把你气的半死,你妈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你们都是一样的人嘛。 看上可能性很多,其实选择的余地很小,只能在政府机关或者国企事业单位里面选,于是你选了一个在国企工作的姑娘,她爸爸是另一个局的副局长。 门当户对。 二十年过去了,张局长家的儿子娶了王局长家的女儿,孙县长的女儿嫁了李委员的儿子,整个县城的官员都是拐着弯的亲戚。 这个县叫做中县,全国有两千多个中县,不同的是有的地方经济发达,候选名单里面有了民营企业主,于是看上去好像没什么裙带似的。 并没有一个老谋深算的幕后黑手想打造一个隐形权力中心,但这个松散的联盟无可避免的形成了。 你有两亩地,你有一个工厂,死了以后一定会给你的儿子,不会给隔壁老王的儿子,人都希望孩子过的好,人之常情。你希望你儿子过的好,希望你孙子过的好。 全县都沾亲带故,你觉得你的子孙也一定会活的很好。 然而临县所发生的一场反腐运动击碎了你的梦想,你明白了你手中的权力都不属于自己,而姻亲关系组成的联盟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不堪一击。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虚的,都不是自己的,只是待他人保管,随时要还回去,当然更不能给你儿子。 什么都是虚的,只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你通过六年的努力,带着你的联盟完成了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执政党代表所有人的利益,靓女先嫁,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当然,只能猫抓耗子,不能是狗或别的什么东西,抓的再好也不行。 有人组织了公投反对你的改革,你笑笑不说话。 你成功了,你以高官厚禄退休了,你儿子是国内第二大的集团赡养集团的董事长。 这局稳了。 5. 奋斗 你叫道格森·赵,是赡养集团董事长的公子,你从小就坚信世界是公平的,即便是不借助家里任何条件靠自己的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你跟着你的私人教师努力学习,小学就掌握了高中的知识,没事就扶老奶奶过马路,不管他们想不想过,此外还苦练绘画声乐马术网球游泳,每项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你根本不用高考就可以上最好的大学,因为你有素质,有道德,有很多校长的推荐。 让你觉得不快的是你的同学里有一些不知道那里来的穷棒子,他们整天只知道考试,简直就是考试的机器,一点素质都没有,声乐有几种唱法都不知道,也配上大学? 大学毕业以后你想要创业,找到隔壁王叔叔,想要一笔贷款。你再三声明这笔钱和你的家族无关,纯粹是你自己的事情,王叔叔笑呵呵的给你批了五个亿。 你财运亨通,三年时间就做到了行业数一数二的位置。在一次酒会上,你志得意满,想想这些年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了,你举起酒杯,高喊能力之外资本为零。 各大媒体争相宣传,你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是中国梦的代表。 你通过控股的方式控制了上下游的产业,一举击垮了竞争对手,奠定了行业的霸主地位。你变成了卡特尔,变成了辛迪加,变成了托拉斯,变成了康采恩。虽然有很多挑战者不服气,开发出了比你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然而他们拿不到原料,产品也卖不出去,只有几台可怜的样品,在市场上根本就溅不起浪花来。 你快死了,你建立了一个信托,避免了遗产税,虽然你的儿子不是名义上的拥有者,但他实际上控制着整个财团。 这都是你奋斗的回报。 **************************************************************************** gordon 评注: 网友写的,毕竟是雾里看花。 他漏写了一个东西,他只写了 “遗传”,没有写 “变异”。 上文只写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你懂的 哈哈 **************************************************************************** 上文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应,没有体现无产阶级思想 that‘s all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和你一样。「成长」中的人并不讨喜,这个过程,也从不安静平和 ... ... ...
gordon 2016-5-21 18:53
一部青春剧很好看的时候,会让观众有代入感。你可能压根不喜欢那些主角,但你知道那是真实的状态——很多时候,和你一样。「成长」中的人并不讨喜,这个过程,也从不安静平和 ***************************************************************************** 成长从不是一个安静平和的过程 “Growing up is not the problem. Forgetting is.” 「这是一个有关嫉妒的故事。故事的开场,和其他精彩的有关嫉妒的故事一样:我的前男友和我最好的朋友搞到一起了。」 这个开头来自美剧 Girls 。剧中,主角 Hannah 站在纽约一家有名的「讲故事俱乐部」,讲述着她的故事。 平时极为情绪化的她,面对这事时,居然没有任由情绪炸弹爆炸。 「事实上,」她说,「我并不愤怒,而是伤心。我为他们眼中我自己的样子而伤心。」 「他们会说,‘天呐,Hannah 要气死了,她会杀死一只猫,会把我们的门都钉上! 她会哭得死去活来,整条路都要被淹了 !’ 他们说的没错。我必须很努力,才能不成为那样的女孩。」 那一刻,Hannah 决定「改变自己」——曾经,在她以「找自己」为核心的成长里,这是避之不及的。 所以,或许, 这并 不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个年纪的你,成年了么?– 你觉得自己「成年」了么?你的成年,是在什么时候? 十八岁的成人礼上?二十出头得到第一份工作?或是这一路上的某个时刻?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总又发现,之前的自己还不够成熟。我们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会从一而终。而有关成长改变,或许,总发生在布满纠结矛盾的嘈杂中。 毕竟 ,谁说成长就是安静平和的过程?自我成长,偶尔,也是四处乱窜、锅碗瓢盆摔了一地,同时尖叫「我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安静平和!找不到答案!」 神经科学家 Frances Jensen 认为:要等到三十好几岁,你的大脑才进入到羽翼全丰的「成年时期」。 心理学家 Erikson 也把早期成年期(Early Adulthood)的界限划在了 35 岁。 看来, 在大脑成熟进入成年水平之前,你都 在「成长」。 在 Erikson 对人生阶段的划分里,早期成年期的关键词是「自认形成」(identity formation),我们大约知道自己是谁,开始探索、坚持自我的身份,并试图找到「同伙」,和他们建立亲密关系,试着开始承担对他们的责任。 找自己,怕孤独,要亲密。 我们,和 Hannah 一样,摸爬滚打,拼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成长」,尽管各种碰壁、伤痕累累,跌跌撞撞。 但终有一刻,我们会把这些问题的碎片答案拼凑到一起。 –是自己?还是在扮演别人眼中的你?– 几 个月前,一位学妹发来了几年前我答辩时的视频。当时答辩挺顺利,能看到台下教授的细微反应,越来越有自信,花大价钱买的做"PPT"的软件也算物有所值。 但当我点开学妹发来的视频时,有趣的事发生了:我感觉心里小鹿乱撞。尽管我已经知道了视频的结果不会差,但我还是为自己紧张。而且,在我看视频时,感觉自 己动作那么窘迫,声音太洪亮,表情太紧张,语速该快的不快,该慢的又没慢下来。 当时台下的教授和同学们也是这么看我的么?他们会觉得我不自信么? 甚至, 如果我有个炯炯发亮的缺点,大家都看见了,只有我没看见,可怎么办? 或许,你也会问自己这个可怕的问题? Hannah 的朋友,那个她在大学时代「既生瑜何生亮」的天敌告诉她: 「我需要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因为这是我看待自己唯一的方式。」 这令 Hannah 十分讶异。 同样毕业四年,她的这位朋友 Tally 出版了两本文集,一本小说,还有一本诗集 。而 Hannah,「除了感染了不只一次而是两次 HPV,换了两份工作,体重升了降了总共三十三斤外」,似乎什么也没做。 然而,Tally 完全不理解 Hannah 的羡慕。她告诉 Hannah,每天早上醒来,她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Tally 今天要做什么? 关于他人怎么看自己的看法,被称作"metaperceptions" 。自己眼里的自己,和他人 眼中的自己,始终不一样,但又无法割裂: 你眼中的别人眼中的你,最终还 是与你的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拴在一起:你自己觉得你是谁? 对于当代年轻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格外困难。因为,除了现实中自己的「身份」,可能还有社交网络、微信微博上,那个搭构出的「自己」。 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说,「用社交网络用得越多,越会感觉自己发的照片、文字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也越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所有物。」 Hannah 那小有名气、出版了好几本书的朋友 Tally 告诉她: 「Tally 已经不是我了,而是我创造出的怪物,我必须要喂养她。」 屏幕后的世界里,年轻的自尊却摇摆不定。 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精彩,每个人都那么出色。有时,眼前的「景观」让我们陷入深深的不自信;有时,它又逐渐逼迫着我们,打造出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空洞形象。 活得越久,各种特性、不同「身份」,就越交融。 你的身份服务于你么,还是反过来,你服务于你的身份? 在一个「面具」下活久了,还可能改变么? 不想在「他人的生活」或「他人的眼光」里迷失自己的我们,渐渐学会地把目光踏实放进生活本身 ——只有在切实的生活和经历里,我们才渐渐看清自己之于他人、甚至之于世界的位置,然后做出选择。 *************************************************************************** –与世界磨合的过程里,如何证明自己?– 「生活一直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一直。」 这句来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台词,陪我们度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然后,看生活报复似的,将真实不虚的挫折一个个丢到我们身上。 失业、失恋、失婚,面对来自家庭与环境的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与阻碍——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触到了年轻的人生的「谷底」。 与世界磨合,也是成熟、进化,有意义地进入成年的必经过程。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要回答一个大问题:「打磨」后的你,怎么证明自己有所成长? 对于有的人,问题的答案藏在情感的归属里。例如,用一场真实并且清醒的亲密关系证明自己。毕竟,爱,可能是很多人真正、唯一需要的东西。虽然一路上,我们偶尔追逐名利、地位,等等虚荣,但真正渴望的,是使我们感受到爱和满足的关系。 有的人,则需要把假装的理想生活层层剥开:这是真的你,还是依据社会期望创造出来的形象?这是真正的梦想,还是逃避的解药? 越是心怀高远,有时,可能越需要「跌」回到现实,找到真正平实的成就感。 有时候,我们会猛然发现,那些最幼稚、世界观价值观通通不稳定的朋友,因为暂时的困境和挫折,忽然最先走出「成年早期」,变成最稳定成熟的那个。他们不再反复波动,变得清晰有节制,也不再受周围人情绪的干扰——这种稳定的情绪和价值观,给你勇气。 有趣的是,这些成长的经历里似乎都藏着一个魔法: 暂时停下试图变得更好、更快乐、更冷静的脚步,听听思绪究竟在表达些什么 。 智慧、理智、思想,这些帮助我们前行的东西,居然也是造成焦虑和内心纠结的原因。 这时候,只好慢下来,探索逼近我们思绪的边缘和内核。 当你触及到它们的一刻,或许可以获得和台上 Hannah 一样的力量:勇气。 在 Hannah 这个有关嫉妒的故事里,最重要的,是「把它击退」。「在这个故事里,我就是《魔戒》里维果·莫滕森,而它(嫉妒),就是无力地死在我剑下的龙。」 让思维向后迈一大步,尽管那些角度、想法和感受好像「不是我们」了。取而代之的,它们是我们去观察、聆听的对象,有帮助时和它们互动,有破坏性时,让它们走。 –我们改变,不意味着我们妥协– 让我们回到开篇,那个站在台上讲故事的 Hannah。 「我意识到自己要给这件事情画个句号。来到这儿之前的二十分钟,我买了个非常好看、一点也不便宜的果篮,送到了他的门口,附着一张纸条,写着‘祝好运,真心的,永远。Hannah’ 「因为这是事实。我永远是 Hannah,无论我发动一场情绪核战,还是冷静下来,送人一个果篮。我能做的,是控制自己对周围人造成的破坏。 「但没想到,当我到那里时,我听到了尖叫,听到了我的名字,听到了疯狂。然后我知道了,我是自由的。至少,今晚如此。」 这时,我猛然发觉,五年下来,Girls 里的女孩们,和我,我们居然「收敛」了很多。 有人说,成长、成熟,意味着妥协,磨平棱角、放弃或改变原有的价值观 。偏偏,在这几个女孩的变化里,我看到, 成长中的改变不意味着妥协。 有时,它意味着自由。 不是挣脱外界的捆绑,而是从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的「破坏」中获得自由。 「收 起情绪导弹」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她抛弃那个古怪的 Hannah 了。她仍然放弃了看起来不错的男朋友,辞掉了看起来不错的工作,从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男孩那偷了辆自行车狂奔。但所有这些决定,都有着清晰的对风险和回报的 熟虑。尽管她的生活看起来还是一团糟,但至少,渐渐地,驱动它继续的,是「有所控制」,而非懒惰的惯性。 什么是成长?这问题若有答案,或许没有任何吊胃口的悬念—— 我们确切地了解了自己的另一层情绪,另一种现实。就是成长。 谢幕时的 Hannah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她无法改变自己,但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个更好、更有爱的朋友 。她不一定要妥协或原谅,但她可以放下一直缠绕在生活里的愤怒,从隧道里跑出来,破风而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而这个故事,是关于「成年」最令人惊喜的讲述。 如果你已经顺利度过「二十几」,也别以为任务完成,剧中 Hannah 的父亲出柜,父母不得不为这变数找到安放之地—— 在任何一个年纪,任何一个时期,周期性的将「你是谁」与「你想成为谁」重新对齐的任务,都在继续。 有时候,你会希望有个人跑来告诉你:「你应当这样过你的一天」,或者「你应该这样过完你的一生」。 然而你知道,其实,没人有答案。 ——这就是我们最「成年」的一刻。 参考文献: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get-some-headspace/201309/personal-growth http://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5/01/28/381622350/why-teens-are-impulsive-addiction-prone-and-should-protect-their-brains
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5 01:11 , Processed in 0.02215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