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上层建筑

相关日志

分享 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转)
gordon 2017-4-9 11:38
自辛亥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 赞誉,政界和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评价始终很高,长期誉之为中国农民 运动的最高峰。这种评价具有时代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对太平天 国的评价大为降低,对太平天国的各方面大加针砭。尤其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官爵 体系,常因缺乏完整的史料而作出了“冗滥不堪”的结论,予以彻底否定。本文 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失偏颇,应该对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完整性、独创性予以正 确评价,尤其 应充分认识和评价太平天国创建者在缺少参考借鉴的条件下自创的 职官制度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制度有开创之功,其后期官制的主体始终滥而不乱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农民小生产者, 能创建出如此工程浩大的上层建筑 ,这才真正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一、太平天国官制的创建是中国农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历代农民起义不乏建立政权者,其职官制度往往都采用了同时期封建王朝的官爵 体系 ,太平天国政权却有所创新。 (一)废清朝制度而独辟蹊径。 太平天国是以反清反满、崇拜上帝为宗旨掀起的农民起义风暴,其“旨准颁行诏 书”和天王、幼主发布的大量文书充满了反清气息,其国号太平天国,标榜了其 政权与清朝政权针锋相对。洪秀全、冯云山等创制者 在官制方面彻底摒弃了清朝 的“鬼号”鬼名” ,但农民领袖们既没有简单地搬用历史上汉族政权的旧官爵体 系,更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恢复明王朝的官爵名称,他们决意开创“ 新朝”。“新朝”官制没有现成的蓝本,而是融天国上帝思想、上古大同思想、 民间文化思想为一炉(间或从思想深处融渗着汉、唐制度文化的积淀)的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的体系。 太平天国官爵名称繁多,然别其门类,不外乎正职官、同职官两大类,同职官又 分典官、属官二途,典官、属官的等级地位视其“职同”正职官某一级为准。 太平天国前期正职官分朝内官、军中官、守土乡官、女官几种,等级依次为:王 、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 马。正如清方《贼情汇纂》所记:“其品级次序则伪王最尊,次伪侯,次伪丞相 ,次伪检点,次伪指挥,次伪将军,此伪朝内官品级之大略也。军中总制最尊, 次监军、次军帅,次师帅,次旅帅,最下为卒长、两司马,此伪军中官品级之大 略也。侍卫、典事注以职同某官,意皆伪朝杂职。” (第3册,p100) 太平天国前期职同官分典官、属官两大类,大略有:(1)京中各典官及各军典官 :如总圣库、总圣粮、提某关、总巡查、天朝督内医、各门巡守将军、典绣饰等 。(2)天王宫及各王府典官:侍卫、侍臣、掌朝仪、掌朝门、左史、右史、引赞 、通赞、朝内拯危急、典天舆、宣诏命、宰夫、浆人、舂人、御正、理文、理袍 、理靴、理茶、提教等。(3)各级正职官的属官:六部尚书、丞宣、仆射、参护 、通传、指使、经历、六部掌书、书理、大旗手、尉、伺、传等。 通过对太平天国前期官爵名称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太平天国官制的思想来源。 1.太平天国领袖们 根据《周礼》等古代经典创造性地设计了自军帅以下的低级军 中官、乡官及各类典官。 时人笔记记载太平天国的州县乡官根据《周礼》所载而 设。《皖樵纪实》载:“贼窃周官制,立伪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 伍长等乡官(军、师、旅帅,以前、后、左、右、中等营分)。” (第2册, p92)《劫余灰录》称:“贼踞南京,伪法姬周仪制,不设府州县,令立军、旅 、师帅、百长、司马名目,统属监军节制……” (第2册,p140) 实际上太平 天国并非照搬周官制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载:“凡制军,军有二千五百人 为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 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为中士;五人为伍,伍 皆有长。”周官制是以卿、中大夫等各品阶的官员来任军、师、旅、卒、两各级 建制的长官。 而太平天国则直接取周官制中的师帅等阶为官名 ,并先后改“军将 ”为“军长”、“军帅”。 太平天国的各类典官和后宫女官,多以职事为官名。其中一些官名直接袭用《周 礼》,如左史、右史、御正、舂人、浆人、传等。而更多的是略为变通周官制, 取周礼中官吏的命名原则,如取“掌炭”、“司戈”、“典丝”等官名中的“掌 ”、“典”、“理”等动词,加上所管职事,构成“典天舆”、“理文”、“掌 朝仪”等太平天国官名。所不同的则是隶属天王、东王等各王的太平天国典官须 分别冠以王号,区别隶属关系。如天王的典马轿官为“典天舆”,东、西各王的 则曰“典东舆”、“典西舆”等。仿《周礼》而制定的官名,职掌与名称相符, 通晓明白。即使如“典天浪”、“理能人”等貌似莫名的典官名,只要弄清“天 浪”指雨,“能人”指伤员,便可知这些官名仍循周官制的命名原则。 由于太平天国的上层受文化知识的局限, 有时不免也会因对《周礼》望文生义而 闹出笑话 。太平天国的宰夫只是卑微的屠夫头目,而 《周礼》中的宰夫是监察官 ,地位仅次于天官冢宰之大宰、小宰。故被曾国藩的情报官员张德坚攻击为“妄 托古制,沿其名而悖其意” (第3册,p77)。然而 他不明白官名的发展趋势 是愈来愈简明,职事愈来愈明了, 太平天国官制的命名原则顺应了这种趋势。 2.太平天国借用秦汉以来历代官制中的部分官名来设置前期的中高级职官。张德 坚《贼情汇纂》言太平天国的“一切伪教章程及行军号令,皆云山及卢贤拔所订 ”。冯云山“粗知文义,为村塾师,兼通星卜”,卢贤拔亦“粗通文墨”,两人 都是诵习过封建经书和典制的小知识分子,故他们拟定的许多官名都取自古代汉 族政权的官制。 太平天国的检点、指挥冠以殿左殿右的编制,是仿照宋代 。宋代殿前司及侍卫、 亲军设正副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殿前诸指挥之名籍,及训练之政”。“ 宋初有都检点、副都检点之官,在都指挥使之上,后不复置,入则侍卫禁陛,出 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囱簿仪仗,掌宿卫之事”。 (卷 五八,卷五一)太平天国设主将与将军,仿效了秦汉的大将军与将军之等差。太 平天国的总制、监军也见于古代官制。明弘治十年在陕西设总制,十五年为定规 ,嘉靖十九年因避讳改名总督。监军一官自周代已屡见于文献,是历代统治者歙 监诸将的耳目。太平天国设监军于军帅营等基层作战组织之上,也有歙监诸军的 目的。其他如仆射、尚书、承宣、经历等,于历代官制中亦有源可考。 3.太平天国前期的高级职官源自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故事。太平天国的军 师、丞相名号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封神榜》等民间广 为流传的记史小说。太平天国文献记载洪秀全丁酉升天的情景:“我主又转高天 , 大战妖魔,诛妖时连喊亚哥帮手 ,此时喊亚哥,是太兄也。有时喊杨家将,有 时唱赵玄郎(按:玄郎,大郎也。即赵匡胤),借前侯作比也。” (p711)李 秀成被俘后,在供词中将太平天国的失败看成是《封神演义》中的轮回报应:“ 周朝斩将封神,此是先机之定数,而今除许多神象,实斩神封将还回之故也。… …今我天朝封万千之将,天王斩去万千宇宙,业已数尽国崩,观之可是 也。” (p154)可见这类记史小说在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头脑中印象很深。太平 天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凡封官设爵,都有军师。杨秀清、萧朝贵、冯云 山、韦昌辉等人也在官制中首列正副四军师。张德坚《贼情汇纂》言:“贼之诡 计,果何所依据,盖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其取裁《三国 演义》、《水浒传》为尤多。”可见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战略战术 从民间流传 的小说故事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民间戏曲中也有大量历代官宦的故事,中国历代官制中的许多官名常出现在戏曲 中,诸如丞相、将军等,为农民起义军的谋士们信手拈来,古为今用。太平天国 官名中的尚书、监军、指挥、将军也是这样产生的。设计如此庞杂的官吏体系体 现了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智慧。 (二)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由草创建制并逐步完善,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太平天国金田团营时已用大小官职来安排会众。“团营”按军队编制,太平天国 文献《天父天兄圣旨》记载,有先锋长、军长、百长、营长等官。先锋长以左右 编排,军长按左右前后中编排,还系衔正副,营长亦如此。1851年3月洪秀全在 武宣东乡称“天王”,设四军师: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 护又副军师,形成了军事指挥网络。 1851年7月太平军在进军永安州途中,在茶地着手健全职官制度,设五军主将: 中军主将杨秀清,前军主将萧朝贵,后军主将冯云山,左军主将石达开,右军主 将韦昌辉。下辖总制、监军、军帅(军长改)、师帅、旅帅、卒长(营长改)、 两司马。 根据洪秀全1851年7月19日在茶地的诏旨,当时的总制按五行编排(土一总制, 土二总制),监军以天干数字编排(戊一监军,戊二监军),军帅按前后左右中 编排,下缀数字。此时每方位仅排二军,共十军,其他还有侍卫、御林侍卫,地 位在总制以上,护卫领袖,各军已设掌管专职的典事官如左二军正典圣粮、左一 军副典圣库、典木匠等。 (p32) 1851年12月17日天王在永安封王并发展官制,封五军主将为王,东王杨秀清、西 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暗合天地会和中国传统的神 灵崇拜五房祖、五虎将之意。太平天国虽然信奉上帝教,排斥天地会和神灵崇拜 ,但在思想深处,这些传统的东西仍然存在。王以下增设丞相、检点、指挥、将 军四级,以下总制至两司马不变。朝内事务官员的设置也渐见雏形,《贼情汇纂 》记“伪天官又副丞相曾钊扬,壬子十月右史,职同将军;十二月升右掌朝仪, 职同指挥”。卢贤拔任左掌朝仪(职同将军)。朝中有了国医、拯危急、监斩官 ,可见1851年在永安时太平天国前期的官制已基本形成。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在定都天京以后便追求享受,各王都大造王府,设置了一批服 务性机构和服务性官员。北伐、西征使军队人数扩充,十军扩至数十军,军官在 作战中立功的要升官晋爵。随着官员人数的大量扩充,太平天国的官爵体系逐渐 完善,有了严密的编制。 与历朝职官制度不同的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大知识分子的参与,其职官制度显 得非常粗糙,带有明显的战争时代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正职官文武不分,职权不清,当视为差遣。自王至将军为朝内官,本应在 朝内办理政事,但太平天国经常派上至北王、翼王,下至指挥、将军等各级朝内 官去各地统兵打仗,如北伐统兵将领林凤祥是天官副丞相,李开芳是地官正丞相 。自侯至将军皆可领兵外出征战,例加“钦差大臣”头衔。而军中的正职官如总 制、监军,亦可在郡县担任守土官。 第二,官和爵无严格区别,当视为官阶。太平天国前期的爵称与官职概念含糊, 爵职合为官阶系统。洪秀全在永安诏令,“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 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 带在天朝” (p121)。太平天国凡遵十款天条,忠心报国者均可“世其官”。 不仅王、侯,连军帅以下至两司马亦可世袭,这就相当于历代的爵位世袭了。有 的太平天国领袖明确地将太平天国前期的官职说成爵位,如《洪仁玕自述》说, “天王劳心,即将博白、贵县、象州、金田、花洲,如来扶主军队俱立首领,偏 以军帅、师帅、旅帅以下等爵”。 (第2册,p850)各王侯也自认是爵位,对 外行文称“本爵”;而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行文时则自称“本大人”;对上级禀 报,丞相以下称“小官”、“小卑职”。官与爵界限不严,丞相可升侯升王,如 秦日纲先任天官正丞相,继升护天侯,再升封燕王;授爵者可以行使职权,如燕 王在外统兵,佐天侯陈承瑢理朝政。 第三,前期官职在开始时严格控制,定员定编,后改为流水编号。张德坚记载太 平天国在太平军北伐之前实行缺额替补制,但很快改变了。北伐、西征以前的检 点、指挥均遵此制,可见例证: 殿前左一指挥 黄王昆(壬子二月至十一月) 林凤祥(壬子十一月至十二月) 罗大纲(壬子十二月至癸丑四月) 吴如孝(癸丑四月至六月) 殿前右二指挥 蒙得恩(壬子二月至八月,革职) 李开芳(壬子十一月至十二月) 蒙得恩(壬子十二月复职至癸丑二月) 涂振兴(癸丑二月至七月) 曾水连(癸丑七月接任) 检点、丞相亦如此。1853年北伐、西征前后,交通不便,但官员晋升很快。据张 德坚《贼情汇纂》卷三“剧贼姓名下”统计,至1853年底,1852年所封之检点已 全部晋升,1853年当年封的指挥80%升了官。战争环境中前线和中央消息传递缓 慢,按序替补困难,故从1854年起,就按登录次序排。有些学者根据太平天国有 一千五百一十丞相的官职就认定太平天国官制杂滥无章,已滥封丞相1510个,这 种结论过于简单,忽视了其间太平天国官员升迁、伤亡、被俘或变节而相抵销的 数字。 太平天国的官制在草创阶段显得粗略,但逐步向正规化方向演进,只是由于其政 权灭亡才中止了继续完善的历程。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4 18:06 , Processed in 0.02410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