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万有引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英国的材料力学
gordon 2017-6-6 14:45
英国的材料力学是如此的糟糕, 不承认欧拉假设 欧拉在俄罗斯写了一些乱七八糟东西。 英国主要是实践。最著名的就是 托马斯杨,和 瑞利勋爵。 托马斯杨是把钢看做是金属纤维, 看成是木材 。 ************************************************************ 牛顿的万有引力 引力,斥力, 拉普拉斯发明了毛细管理 论。 真正的开端是泊松 利用这个理论研究平板的弯曲而开端的。 他将平板认定为分布在板的中央平面内的一个质点系统,虽然它能够抵抗伸长,但不能抵抗弯曲,因此能看作为一个理想柔膜,而不把它看作一块平板。 弹性理论次一步的重要进展主要应归功于柯西的成就。他介绍了 应变和应力这两个概念来代替个别质点间分子力 的研讨。这样大大地简化了基本方程式的推导。 ************************************************************************** 柯西弄了一个 无穷小平面单元 ,好像他是从水力学上学到这个概念的。 平面上的压力,乱七八糟的一些东东。 ************************************************************************** 注:质点间分子力啊,指的是 一个理想柔膜 平板认定为分布在板的中央平面内的一个质点系统,虽然它能够抵抗伸长,但不能抵抗弯曲 就如同 费曼 当年所说, 如果 世界毁灭 , 我们要留一句话给未来的文明, 那就是-世界是由 原子 组成。 托马斯杨 估计了分子的大小,较之 Kelvin 对分子大小作过同样估计要早五十多年。 托马斯杨 是在欧洲学的数学 ,当时 英国是不承认 欧拉假设的 (当时也是极少见的一个人) ************************************************************************** 参考: 《材料力学史》
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数学描述和物理描述之间的差别
gordon 2017-4-15 11:22
数学关系间的相似,并不是指现象之间的密切相关 。 力和热其实是一块儿的,这种理论解释还没有出问题 问题出在场上,电流体 运用机械观来描写静电学的基本论据是可能的。同样,用机械观来描写磁的现象也是可能的。 力是简单的。无论是万有引力,电力或磁力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表述。但是 为了求得这个简单的表述方法,我们所付的代价也很高,引入了许多新的,没有重量的物质。它们都是颇为牵强的概念 ,而且与基本的物质—— 质量完全无关。 我们不能把物理学只建立在纯粹是实物的概念基础上。但是 在认识了质能相当性以后,实物和场的截然划分 就有些牵强和不明确了。我们能否放弃纯实物的概念而建立起纯粹是场的物理学呢? 我们的感觉器官作为实物来感受的东西,事实上只不过是大量的能集中在比较小的空间而已。 我们可以把实物看作是空间中场特别强的一些区域。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建立起一种新的哲学背景。 这个新观点是由于场物理学的巨大成就,是由于以结构定律的形式来表示电的、磁的、引力的定律的成功,最后是由于质和能的相当而得到启发的。我们最后的问题便是 改变场的定律,使它在能量密度极大的地方仍不致失效 。 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摆在我们眼前。我们知道所有的实物只是由少数几种粒子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实物是怎样由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呢?这些基本粒子与场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把新的量子论的观念引用到物理学里来了。 ******************************************************************* 数学只是作为一个启发性方法, 推导中间过程用到的东西,有些是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 。 中间怎么会出现这种东西呢。 仅仅是数学而已。 那些符号其实就是没有什么意义,F=ma ,这个力F 在方程里有意义,单独拿出来是没有意义的 。 有些是数学相似性,而并不是说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 我以前就觉得奇怪,这些数学在 热里面,在电学里面也用。 拿到哪儿都能用,这不是一样吗? 硬套的,这是咋回事。 因为 数学就这么一点嘛,物理发现可能很多 。而且是不同的东西。 英国人看法还是对的,数学相似性,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 只是理论和理论之间有竞争,因为引入了许多新的,没有重量的物质。它们都是颇为牵强的概念 启发性方法,对未来的洞察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些全都是谣言
gordon 2016-3-2 09:28
瓦特望着开水壶发呆,感受到蒸汽的力量,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中,几经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爱迪生用镜子反射烛光,照亮母亲手术,后来发明电 灯;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一把糟糕的凳子,被老师嘲笑,于是拿出之前做的更差的 …… 这些全都是谣言。毁三观。 ******************************************************************************* 注:牛顿被苹果砸中,这是伏尔泰说的。 伏尔泰是听牛顿的亲戚说的 。但是。。。你懂的 瓦特望着开水壶发呆,这 是早年史学家的看法 。提出一个观点,瓦特他们是靠经验摸索嘛,现在新的看法是 基础科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例如大气压。要不然的话,提水机都发明不出来。更不用说,蒸汽的了。 这个是学术界的问题 。 ******************************************************************************* 剩下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唯一知道的是爱迪生看的是 法拉第 的电学 大厚本(跟马恩全集一样,就那玩意) 法拉第是一个实验科学家,数学不行,但直觉很好。 注: 小时候会拆个钟表,确实对以后的科研,关系不是很大 。 只是哄小孩,没办法说了,那怎么办 ******************************************************************************* 很可能中国的博士学位,将会吃香,因为需要已经产生了。 在 信息有些泰山压顶般而来 的时代,由于 从信息中产生知识的速度跟不上 ,我们反而正在经历“ 信息过剩,知识不足 ”的窘境
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特色的批判 —— 李剑芒(转)
热度 2 gordon 2014-12-2 00:13
旧闻: 2009年2月28日,连续几天,陕西礼泉苟家村老农苟文敏在陕西省图书馆前设“擂台”向牛顿发起挑战,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面拉着自己做的平板车,平板车四周贴满了他的“挑战书”——《苟文敏对万有引力的批判及学术义讲》,小平板车里铺着一床被子,是他夜里露宿的地方。苟文敏挑战牛顿的“擂台”吸引了不少人,有人对他全面否定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论证提出质疑,苟文敏总是据理力争,并向感兴趣者讲解着他的理论。年过半百的苟文敏叫板牛顿已30多年,用自行车拉着他的“擂台”到西安城已不下200次,苟文敏希望他的理论能引起专家教授们的注意,并给他一个说法。 注:老陕这个东西特别多,呵呵 ********************************************************************** 李剑芒这一篇写的特别好,看似简单,写的特别好。 评论性的文章,写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 注: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的心智带有 原生家庭和社会的印记。对有些人来说容易,对一些人来说难。 对一部分人来说,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另一部分人来说,非常难以理解。 学习的过程,从脑科学来说,是 前概念被抑制,而不是被解构 。(有大脑活动的影像) 对一部分人来说,穷其一生恐怕都难以真正理解。 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穷人要付出更多努力 。 而有些东西啊,是里程碑性质的东西,不是特别研究这个的,不容易讲清楚。 50年代苏联援华的专家都讲不清楚, 只能跟你讲个操作 。这个东西没问题,他就完成任务了。 倒不是他藏私了,或者怎么样。就是讲不清楚。比如说你是某一个专业的,你本专业的东西,所有的东西你都能讲清楚吗? 谋生吧 ********************************************************************** 中国特色的批判 —— 李剑芒 父亲在文革期间曾经写过6本日记,我上大学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箱子底翻到了这几本日记。封面上写的几个字使得我无法控制我的好奇心《留给我的儿 子》。这是一套几乎自我出生开始陆陆续续记录的一些生活事件。其中一日记载的就是一篇学生给他贴得大字报的全部内容。大字报一共列出十条“罪状”,全是一 些子午卯酉没话找话的东西,第十条最可笑:“十:李XX崇拜反动权威牛顿!...”。哈哈,一个物理教师,不讲牛顿的三大定律讲毛大爷的大炼钢铁不成! 某 年学潮,我遇到抗议学潮的丰台农民游行队伍零零散散地回家。一位老大娘手里拿着一个小旗,上面的口号是要打倒我的副校长。我好奇,上去笑嘻嘻的问老大娘: 您知道那个人是谁吗?老大娘回答:听别人说,他不让我们农民吃好饭。我笑了,告诉她那是我的副校长,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学物理教授。她很吃惊;教授!和我们 农民有什么关系?啪!旗子扔了。 批判“全盘西化”已经好多年了。中国13亿人口,有几个人能说出“全盘西化”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穿西装? 吃西餐?聚会不许穿白袜子?既然这些不算“全盘西化”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全盘西化”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全盘西化”与中国13亿公民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必 然关系非要往死了批呢?不能讲!一讲就露馅了!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批判! 批判的人们义愤填膺,但就是不知道批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真的所有人 都不知道真正要批判的内容是什么吗?见鬼!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人可是名副其实的一帮傻冒了。总是有一部分人,很少一部分人,他们清清楚楚他们要批判的东西 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可那个目的不能说出来,它需要另一个东西覆盖住,所以整个批判需要“引导”,不“引导”那自然要批歪了。一步一步地向批判操作者 的最终目的上引导。 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最终目的怎么办呢?这你就不懂得人性了!人有一个奇怪的但可以理解的特性;最恨否定自己, 最怕否定自己!整个引导的诀窍就是让你一路上说“是”!你第一个“是”说出口后,第二个“是”就很容易出口。等你说了十个“是”后,第十一个问题你本来应 该说“不是”,但因为你已经说了十个“是”,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又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你不好意思说“不是”,只好说“是”。你被人像牵着牛鼻子一样,最 终转到抗拒你自身利益的愚蠢行动上。这个技巧的关键就是你没有发现什么时候那根绳子穿过了你的鼻子眼,等绳子已经穿过,你想跑已经晚了!这个人性的弱点在 生意上经常用到,销售人员说话的次序至关重要,如果你安排不当,同样的内容你把次序搞颠倒了,让潜在客户第一句话出来了“不是”或“不对”,你可以回家 了,下面什么都没用了! 这种技巧使用者的关键技术是概念不准确,让自己说出的概念在对方脑子里产生与此概念无关的联想图像。如“反动权威牛 顿”;这让你想到试图杀人的“反动分子”,横行霸道的“学术权威”,欺压中国人的“外国佬”。又如“全盘西化”;这个“全盘西化”让农民想到吃那无法下咽 的面包黄油,穿那根本不保暖的“洋服”,让工人想到卓别林工厂,大批失业。所有这些都是在利用我们语言中的概念不准确,以及人性按照自己的利益解释不准确 的概念。所以技巧使用者从来不去说明那个原始概念到底是什么。说的太准确了就无法“引导”了! 突破被这种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从最开始拒绝模 糊概念。而拒绝模糊概念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拒绝包罗万象的“大概念”。你要批牛顿?很好!牛顿是物理学家,是数学家,是哲学家。你想批牛顿的哪个部分。什么 你要批整个牛顿?滚!回家抱孩子去!噢,你要批牛顿的物理学说!牛顿的物理学说一大堆,你要批哪个具体内容?什么你要批整个牛顿物理学的全部?滚!边上流 大鼻涕去!噢,你要批牛顿的X定律!好啊,把你的数据和逻辑拿出来吧。什么?你根本没有学过牛顿的X定律?你没有实验数据?你不知道牛顿X定律是怎么来 的?你这家伙喝醉了吧!我没时间和你绕腾。 可中国特色的批判恰恰都是这种“我要批牛顿”式的批判。批孔是典型的这种批判!孔子一大堆理论, 你到底要批哪一个理论?他不说!你再问详细了,孔子一些理论和言论他连听都没听说过!但他就是要批孔老二这个人!他所代表的一切!这个东西邪门啊,你都不 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你不指出具体某句话,你不论证为什么那句话不对。吧嗒,你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结论;孔老二是王八蛋!这意思不可能误解了;【你对孔老二 这个人比你对孔老二这个人的理论更感兴趣】。你如果对人的兴趣超过了对他的理论,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呢?你想取代孔老二!哪位达人能给我另一个解 释?! 即使你说出这个孔老二某一个理论和说法不正确,那和孔老二这个人是王八蛋也不着边啊!你发现亚里士多德某句话不对,亚里士多德就变成 了王八蛋?这在西方简直是疯子逻辑,让西方人笑掉大牙!这一切来自我曾经猛烈批判过的东方圣人学问。批判者带有东方学问的强大烙印!即我要当圣人!圣人的 理论绝不会错,我说的话就是圣人的话,我不干掉前面的圣人,那我的话就没有威力!谁如果为前面那个圣人辩护,谁就是我这个新圣人的敌人,谁胆敢指出我的话 不符合逻辑,谁就是与新圣人作对,是叛逆,是新圣人的敌人! 我不尊重这种全对或全错没有中间状态的圣人学问,孔子当然有说错的地方,批判那 个错误的说法,列举出扎实的论据和逻辑,这是有意义的文化清污。但如果你即没有扎实的论据,也没有可靠的逻辑,就是想批判孔老二,对不起,你不是在清污, 你是在制造新的污秽!你是怎么知道你制造的全盘理论不比孔子的全盘理论含有更多的污秽呢!
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2:06 , Processed in 0.02127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