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林觉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追随历史的脚印 —— 林觉民
gordon 2015-2-25 06:40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听老婆话会发达,残缺的家庭教育) 注: 成功男人背后 都有一个 女人,而一个成功女人背后有一群男人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 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2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 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 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传统礼教。 注:如果说以前傻,现在已经 入魔了。 ********************************************************************************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 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 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写完《与妻书》,已是四更天, 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鸣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他怕对方听不懂普通话,就改用英语陈述(因为当时的广东官吏一般都懂英语),而且还不时问他们能不能听懂。 水师提督李准为之所动,下令解其镣铐,给以座位,并拿出笔墨纸张,令其自书。 书满一纸,李准立即捧与张鸣岐阅读,将要写第二张纸时,林觉民停笔似欲吐痰,李准亲捧痰盂到他面前 林觉民被捕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东任候补知县,得知消息,派人传信给在福州的女儿, 才使得林觉民的父母妻儿一家七口在官方公文到达之前逃匿    烈士身后: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只是不知道他去日本留学,是公费还是自费。 柔弱有柔弱的办法,家里上学撑不起了。后来外交部 不就 “独自力挺” 么 看过 球蛋 兵书,不就是 “三国演义” 加 “红楼梦” 嘛 ******************************************************************************** 林觉民的叔父,颇受全闽大学堂的监督(即校长)陈宝琛赏识,被聘为国文教师。 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他在此后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故宫里的小朝廷,表现出他深受传统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但他富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注: 为什么说这个呢 ,我们自己都上过学,好多事,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这个地方生活久了,很多事,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林孝颖觉察到儿子心中的革命火苗,怕出事,所以待儿子学堂一毕业,就促其东渡日本,自费留学。 第一年,专攻日语,几因学费不济而辍学。 第二年,补缺为免费生,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 周总理也是,自费去的日本语言学校,考公费,一直没考上。 然后去的英国,本来是想去 爱丁堡 学政治学的。(以前我查过资料,现在不太记了,上哪个专业,不一定准确) 1921年1月,周恩来准备投考英国的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来到英国,因入学考试在秋天,一个多月后又返回法国。他在法国巴黎的法语学校(French Language school)补习法文,后又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Blois)市继续学习法文,还在雷诺(Renault)汽车厂做过工。1922年3月,周恩来转赴德国,在柏林大学(University of Berlin)学习。1923年夏,再返法国。1924年7月,离开欧洲回国。 注:还有一点,新式学校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懂就懂,不懂就算了 这么多年了, 这个地方一点都没变 。 ******************************************************************************** 他的妻子陈意映,名芳佩,是螺州陈若霖的后代,与全闽大学堂的监督、帝师陈宝琛同宗。其父 陈元凯 林觉民故居,坐落在南后街和杨桥路交界处,林家的门原先是开向南后街的,后来门才改到左侧的杨桥路,直到林觉民前赴广州的1911年,杨桥路还不算“路”,只是三坊七巷中最靠北的一条巷子,巷内曾有多家银行,所以该巷又被称为“财神街”。 北伐时期,“巷”改为“路”,1971年、1989年扩建两次。 ******************************************************************************** 八年后,罗家伦 饱含激情地回忆起这段历史:“他们有理想,有信仰,有热忱。我们现在重读黄兴在发难以前写下的绝笔,真是坚绝悲壮,心雄万丈;林觉民留别他父母和爱妻的遗书,则情文并茂,一字一泪,这都是千古不磨,光芒万丈的文学。这种热忱的情感,最蕴藏在光明纯洁的青年胸中!” 这段题为《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文字,成了“五四”运动当天唯一的印刷品。 ******************************************************************************** 好多年以前,我没心没肺,我们同学中 “ 下苦功努力 ” 的可真不少,但就是比不过我,呵呵 好多年以后,我不断努力却总是 “不如人意” 。 当时能赢的最根本原因是 他们心杂,你心单一。 后来在社会上,摸索成本就很大,你也再不能 “心思单一” 了;就跟人家有差距了。(人家在社会上混好些年了) ******************************************************************************** 由于多年的错误的宣传,(正因为不懂,才胡扯) 我们老说,这个东东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其实不是 老美的设计初衷是 言论自由,它倒不太关心,是否是进步主义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永恒的话题 ,这个你懂的 言论自由是最重要的,具体是柏拉图还是 亚里士多德,没人关心。当然,俩人聊天会扯扯蛋 就像GRE 单词,据说 这些单词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除非是碰上另一个 曾经 考过G RE 的人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2NTIyMzI4/v.swf
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涯发现好贴 八一八林觉民的妻子吧
热度 16 小乌龟 2014-11-20 09:57
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911年3月26日   ------------------------------------------------------------------------------------ 觉,当我看到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是永恒。      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离去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是永恒 ------------------------------------------------------------------------------------- 诀别      词:童安格 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与当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觉(遥寄林觉民)      作词:许常德 齐豫 作曲:郭子 编曲:陈爱珍 周国仪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附:林觉民——《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译有《六国比较宪法论》等。    -------------------------------------------------------------------------------------------- 三坊七巷”系列之五:杨桥巷17号    (2005-06-27 11:16:56)        1900年,家住杨桥巷的父亲送儿子参加科举的第一关童生考试。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学而优才能做官,才能光耀门庭。然而,父亲没有想到,这位年仅13岁的孩子在考卷上留下的只有“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        10年后,少年长成青年,他再次落笔惊人,写就了中国最著名的“情书”之一:《与妻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觉民。        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是在三坊七巷中最北侧的杨桥巷一座屋里出生长大的。这所房子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        林长民,崧甫的曾孙,林觉民的堂兄,是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而他的女儿林徽因更是才情盖世,至今光彩熠熠。        1887年,当11岁的林长民正在杭州家中跟随福州乡绅林纾学习国文时,三坊七巷的老家又有两个男婴先后降生,他们分别被取名林觉民和林尹民。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其实是他的叔父。当初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并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        林觉民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介绍说,林孝颖对林觉民非常疼爱,因为林觉民非常聪明。        在林孝颖的亲自教导下,林觉民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希望也一天天升腾。林孝颖相信,以儿子的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可是,当13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童生考试时,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走出了考场。陈宝琛很是赏识林孝颖的诗文才学,聘他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已经15岁的林觉民此时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        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将林觉民年轻的心灵浸润着,平等与自由的理想像新鲜空气一样降临了。        而校外,垂暮的大清帝国正在各种屈辱压抑的条约下生存。林觉民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他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直飞冲天,他或许更渴望能在危难关头为祖国做些什么。        革命的理念甚至还被林觉民带进了杨桥巷17号的老宅中,林觉民在家里办了个女学,动员自己堂妹、弟媳,女眷10多人参加,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以外,还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还动员她们把小脚放了,然后又动员她们参加由陈宝琛夫人王美寿当校长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成为第一届学生。        林孝颖觉察到儿子的离经叛道。1907年,尽管囊中羞涩,他还是让林觉民离开家,离开三坊七巷,离开新婚仅两年的妻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孝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林觉民避开是非之地,谁知在樱花浪漫的异国,此时正聚集着一大群忧国忧民的血性男儿,他们为之牵肠挂肚的,无时不是自己祖国的凄风苦雨。        挽救垂危之中国        林觉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卓越的口才此时大派用场,林觉民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除了说,他还写,《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告父老文》一篇篇檄文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然后从祖国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        李厚威介绍说,黄兴把这个消息密电在日本的同盟会总部,决定由林觉民到福建筹集经费,召集革命志士扩大影响。        林觉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回到家中。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身名门,与陈宝琛同宗。1905年,17岁的陈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杨桥巷中他们小小的卧室仅容得下一床一桌,没有雕梁,不见画柱,但最平实的朴素其实也承载得起最炽烈的情爱,“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新婚燕尔的甜蜜宛然就在昨天,而今天,再度归来的丈夫却异常忙碌,。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在福州时间不是很长,匆匆来,匆匆去,他在福州抓紧不长的时间之内,就筹集经费招兵买马,一路奔波做了大量工作。        那几天,林觉民经常出入西禅寺。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可是资金匮乏,怎么办?林觉民就在这里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在宁静的禅寺钟声掩护下,炸药准备妥当。        可是怎么才能运出福州呢,林觉民想出一个法子: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让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对于这个角色,林觉民首先想到的是妻子陈意映,但他妻子当时已经怀孕了,他看到妻子隆起的腹部,实在没办法让妻子参与。        新的生命正在自己体内鲜活地跳动着,陈意映无法与丈夫同行。她或许怎么也料想不到,1911年4月,这一次的分离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拼却青春和生命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觉民与福州同乡陈更新等人一起,带领一批从福建赶来的敢死队员坐船从香港抵达广州,下午5点25分,广州起义开始。        攻打广州总督署的重任落在黄兴肩上,他的部下包括林文、林觉民和林尹民。        敢死队员臂缠白布,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执枪械,一路奋战。战斗中林文、林尹民牺牲。林觉民腰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力竭被捕。        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用英语回答审判官,让审判官感到很佩服。面对劝诱,林觉民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主审官李准。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甚至林觉民想吐痰时,他都要亲捧痰盂过去。        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的两广总督张鸣歧曾经这样评价林觉民:“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但张鸣歧还是执意要杀掉林觉民,理由很简单,如果把这样的人留给革命党,就是为虎添翼。        林觉民牺牲了。他与林文、林尹民一样,那一年都只有24岁。        经过广州革命党人多方努力,起义中死去的烈士遗骸共有72具被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城郊的红花岗。那里遍地黄花,所以改称为黄花岗。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了那封几乎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人都熟悉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24岁的林觉民,人生的画卷才徐徐展开,生命的滋味还远未尝透,此时突然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却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抒写如此从容镇定的文字,这是多么大的胸怀。        在今天的三坊七巷里,孩子们在阳光下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这也许就是林觉民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希望换取的理想生活场景吧。        人先去爱未死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        这座大院,曾经留下了林觉民和陈意映多少生活足迹。        初婚三四个月,两人卿卿我我互诉衷肠;丈夫留学日本,陈意映又曾有多少个日夜思念远方的丈夫。等到丈夫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        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        陈意映卖掉祖屋后,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了光禄坊早题巷。        一天夜里,不知是谁冒着风险将一个小包裹送到这里。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        爱未死,人先去。5月19日,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郁而死,追随林觉民去了。        把林家卖掉的房子买下的人叫谢銮恩,他的孙女谢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在《与妻书》中,林觉民提到了他的遗腹子,而今,他可以欣慰了,在远离杨桥巷17号有10分钟车路的地方,林觉民的孙女、也就是遗腹子林仲新的女儿林兰正在新式的楼房中享受着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
个人分类: 新闻人生|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23:45 , Processed in 0.07238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