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火箭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火箭炮才是苏军的灵魂(转)
热度 1 gordon 2016-6-19 06:42
苏军是一个很诡异的军种。 荒唐的苏俄大炮兵主义 苏联的“大炮兵主义”来说,其所谓的“大”在初期(二战期间)只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口径却并不大。这主要是当时苏 联的钢产量和机床数量比德国要少得多。有资料显示:德国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3.1亿余发泡弹,其中1.08亿发是重型泡弹。而苏军同年只有生产了不到 2.2亿发泡弹。苏联1941—1945年,一共也才生产了3.8亿发泡弹。考虑到德国以大口径重泡为 主,苏联则以小口径火泡和迫击泡为主力,苏联的泡弹总数却少于德国, 原来 俄毛的大炮兵,就是一大堆迫击炮 真是笑死人 **************************************************************************** 如果搞明白了,其实并不好笑。 **************************************************************************** 库尔斯克会战 43年上半年的苏军已经组建了可观的预备队,斯大林并没有将这些集团军一个一个的投入到战斗中去,而是紧紧攥在手里,作 为关键的突击力量来使用。斯大林在任命科涅夫为预备方面军司令的时候,库尔斯克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科涅夫与斯大林干脆把这个新的方面军称为草原方面 军,要在库尔斯克干一大票。 库尔斯克战役初期是德国坦克打苏军炮兵,转折点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后期则是苏军坦克追德军 步兵。之所以这么总结,是因为在科涅夫随后组织的历次进攻战役中,总是由混成部队进行突破防御地段的攻势, 打开突破口后,立即投入的兵力并不是装甲部队, 而是炮兵,以此作为对必将到来的德军的反突击的回应 ,在炮兵消耗了德军的技术兵器之后,再投入自己的装甲部队。 装甲部队进入突破口后,主要任务是进行机 动,迅速前出至指定地点,不允许在任何地段恋战,行进间无法攻克的据点,要马上绕过。由随后进入突破口的步兵负责保卫攻克据点并掩护装甲兵侧翼。 其 中关键有二。一是炮兵的使用,苏军的军事哲学中,炮兵为“战争之神”(斯大林语)。历次战役,苏军的火炮数目总是在所有技术兵器中与德军相差最少(被动阶 段数目不如德军时),或相差最大(主动阶段数目超过德军时)。直到现在,俄罗斯军队也不重视自行火炮的研制,视机动为军队生命的苏军居然不让自己的炮兵机 动起来,看似怪异,实则是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苏军对机动能力的重视,因为 苏军炮兵的使命,是限制对方的机动。进入了阵地的自行火炮部队,形势稍有不利,即 可撤出战斗。而苏军的火炮部队,经常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两种兵器造成的在战斗中作用的差异立现。所以攻克柏林的战役中,甚至有苏军的一个炮兵连内13人荣 获苏联英雄勋章的夸张事情发生。 苏军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也非常拿手,经常是1,2个小时的向对方阵地倾泻弹药,当然大部分是有的放矢。战争 电影的残酷,莫过于《西线无战事》,它残酷到酷爱战阵电影的我居然都没有看完,直接原因就是真实的再现了防御阵地内的守军,如何面对对方长时间的炮火准 备。记得某期杂志上曾经比较过各个型号的伞兵迫击炮,在各项性能指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苏军的“瓦西里”居然射速快一倍(好比瓦西里说了两句话了,美国人 才来的及说一句),由此可见苏军对炮兵的重视。 二是机动,机动,再机动。冷战时期苏军的进攻计划夸张至极,空降兵要在第一时间空降到西欧 的各大城市,包括巴黎,并坚守7-10天。也就是说,苏军的进攻会在10天内打到巴黎。科涅夫的回忆录中,他自己指挥的历次进攻战役,都遵循了装甲部队快 速机动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的装甲兵执着于一城一地的攻防。这与我在《钢铁雄心》里总结的苏军作战模式相仿,游戏里我从不修建军事要塞,装甲兵统统在二线 驻扎,准备对实施突破的德军实施反突击。所以怪异的布列斯特要塞攻防战不会发生,而会发生苏德两军在战略要地利沃夫反复争夺的情景,最夸张的一次,双方共 70多个师在此地被击溃,谁都无法在上面站住脚。 机动部队不适合攻坚,这在以前我是没有想到的,因为德国人的进攻每一次都是由坦 克主导。但科涅夫的进攻,或者说苏军的军事理论教育了我, 机动部队是重要的战略棋子,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其机动性上 。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仅仅进行了 两个战役,就从乌克兰边境打到了易北河。攻克柏林战役中,4月16日发起攻击,到解放匈牙利的5月9日(胜利纪念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会同朱可夫的白俄 罗斯第一方面军及乌克兰第2,4方面军,总计于 20多天里包围歼灭了超过百万的德国部队 ,看得我心惊胆颤。其中对驻扎捷克的中央集团军群约50万人的包围 作战行动, 从5月6日黄昏开始,9日凌晨3时即攻克了布拉格完成了合围 ,其中担任主攻的坦克第3,4集团军,从16日战役开始起,先是西北向前进了约300公里,直达易北河与国货大厦300米处,5月 2日柏林投降后南下200-300公里完成了布拉格战役,让人真正见识了装甲兵的威力。 **************************************************************************** 库尔斯克会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打法 放弃了装甲部队的主动进攻,而是由德军发起进攻。 实际上它的部队要比德军多。 德国犯了一个很经典的错误,用坦克来攻击 防御地带。(所谓 坦克劈入战)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坦克和德国还是有差距,只是飞机提升了。 扩展阅读: 《坦克战》 冯·梅林津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 俄罗斯还是穷,装备并不好。 炮兵不好,坦克不好,不占技术优势 1943年夏季,德军“黑豹”坦克普遍在1500-2000米距离击穿T-34,甚至在3000米击穿KV,而“黑豹”D却在100米外抗御住85毫米炮打击的记录看,德军装甲此时依然要优于苏联。 虽然苏联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国,苏联战斗机性能却在1943年大大提升。轻型战斗机方面,红军新式的雅克 -9D已经接近Bf109G-6;而拉-5FN,从官方数据看,机动性还明显优于德军FW-190。不过官方数据毕竟只是官方数据。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粗 糙的苏联战斗机可靠性依然很差,瞄准具过于简单。这一切无疑也会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整体而言,苏联战斗机依然落后于德国。 为了支援日益激烈的坦克对抗,苏联和德国空军都配备了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炸弹,在飞机上安装了23、30毫米的航炮,37毫米的反坦克炮。德国人甚至尝试过把75毫米反坦克炮也送上飞机! ********************************************************************** 1926年,苏联著名军事理论家特里安达菲洛夫在《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中提出:即便是富有攻击传统的苏联军队, 如果像以前那样主张大兵团正面作战,寻求与敌人主力正面决战的方式很容易陷入艰苦的战壕战,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后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一种 连续的突击打击敌军的有效组织,使之无法进行抵抗,只有从整个前线向着整个后方的纵深阵地上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突破敌军防线,并使机动性为成为作战行动。 为了达成快速突破,纵深作战将在前方和后方全面展开,远距离炮兵和空军将对敌军后方发起攻击,由各兵种组装成纵深配置的作战梯队将对敌军前沿阵地发起攻 击。这就是大纵深的雏形! 但是这个理论过于粗略,并且在机械化认识上远远不够。而图哈切夫斯基在战斗和理论学习中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围绕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中获得的经验 并附以远见。针对当时的西方主流认为坦克使用,首先,坦克是一种战术突破兵器,只能用于战术范围内使用;坦克还是步兵、骑兵的辅助性工具,而非独立兵种; 最重要的是坦克使用原则是分散到各个步、骑兵单位。他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胜利;坦克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客服战壕铁丝网机关枪 防御的,但 坦克的最大价值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胜利的 ;还有坦克必须用于适合它的地形;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这四个论断。 注:记不记得 岗村宁次的“闪电战” ,就是因为步兵实行不了 “闪电战” ,依赖于技术兵器。 苏军的闪电战有点像 “步兵闪电战” 和 “装甲兵闪电战” 的结合 。 按崔可夫的说法,苏联的步兵也非常棒。 步兵可以撕开口子,只是后续追击的时候不行。 步兵的问题,就在于攻击距离太近。 用这种办法 ,弥补了苏联装甲力量的不足,或者说保持 突击部队的锐气。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反蛙人火箭炮装备海警船 应对东海南海威胁
gordon 2014-11-11 14:40
摘自:http://war.163.com/photoview/4T8E0001/77401.html CS/AR1型55毫米反蛙人火箭炮作为水面舰艇近区防卫武器系统装备之一,在舰艇驻泊、锚泊时,采用单 射、组射或齐射方式,有效歼灭蛙人等水下近区小型运动目标,保证舰艇自身安全。反蛙人火箭炮主要由火箭炮、发控设备、反蛙人杀伤弹等组成。系统采用模块化 设计,占舰面积小,试装性广。各部件采用快速组装技术,方便装拆,采用数字控制系统技术,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具有一定的故障自诊断能力,智能化程度高, 维修性能好。
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1 01:27 , Processed in 0.02056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