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庐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备份5 林总的庐山之毛林情事之红四七大 B
热度 13 史晓盼 2014-9-16 13:08
(二)为何东哥会失去前委书记? 在朱毛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要记得,此时年仅两岁的朱毛红军,只是和它的领导,远在上海的中央靠耗时漫长的通信保持联系,所以,一旦它的首脑,朱毛两巨头开始吵架的时候(严格地说,应该是东哥的权威被严重挑战的时候 ),这支队伍自然陷入了混乱。 而作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全新的军队,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中下级干部自由讨论,并以投票决定,是“留朱”还是“留毛”。---而这个办法,就直接导致了东哥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大危机,--即著名的 红四军七大 。 在此次投票中,东哥输了,而后果就是, ---按照他的原话 “赶出红军” ,这个 “赶” 字用的很传神也很到位。给他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不过,别急,说东哥此时有多倒霉前,先说说他为啥落到如此田地。 我们要知道,时年36岁的东哥,此时已经是当时中国政坛屈指可数的几个天才人物了,他的身上结合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对于中国革命无可或缺但很少能 合二为一的特质。因此,体现在实践上,我们看到东哥此时的很多创举,都是远远超过他的同僚之上的。比如,在秋收起义后,他会毅然上山当“土匪”,他会通过 “支部建在连上”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党军”,他会主动把队伍番号从“第一师”改为“第一团”,他还会在井冈山这样不过几个小山村的地盘通过土地革命搞根据 地,(而这块根据地,在当时,朱老总和他的队伍是看不上的),我们还可以举一个小例子,在长征那么艰难的岁月里,东哥始终在他随行的书箱里保留着历来的中 央文件(后来的新疆军区司令龙书金据说就是挑书箱的那位),在长征那样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东哥都能保持这样的远见,后来他所保留的中央文件成了孤本,在延 安的时候,他编小册子清算政敌的时候,就靠着这批原始资料滴。 但是,他这样高远的理想主义者和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对于他的追随者们而言,并非令人喜欢的。 也 说一个小故事,---在朱毛红军成长的初期,东哥深知,良好的军纪是红军争取民心的根本,也可以说是获得发展的基础,---当然,这一点,我们大家都觉得 没啥高明的,然而,在被敌军追的忙于奔命的时候,是否能够坚持这一点,就看出领导者的魄力和力量所在了。在井冈山下山,去东固会师后,一次红军行军三天去 白沙镇,路上,三十一团把一个猪贩子的十几头猪截留杀了吃了,干这事的,是后来pla首任总后勤部长杨立三上将(去世的时候,周公亲自抬棺的),东哥听说 了这事儿,勃然大怒,严厉批评说:“这哪里是革命军队?简直是 绿林 (俺怀疑原话应该是土匪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还能战士敌人?”并且让连夜出布告,四处张贴,公开检讨错误,赔偿猪款,还接连说要撤军需处长杨立三的职,当时东哥的秘书们吓得不敢劝东哥,只有朱老总讲清说,“ 猪已经吃了,就算了 。”东哥一听这话,很严肃滴说:“ 哪有这样的事,吃了还能就算了?这么大方! ” ---俺个人以为,这个小故事已经很能说明东哥和朱老总此时在政治方面的强弱,--但也很能说明,东哥为啥会在红四军七大落选了。值得说明的是,杨立三是秋收起义跟东哥上井冈山的人。所以,东哥那时候,还不懂我国传统政治里积蓄小团体力量的必要性的,个人的修养也欠火候。 作为反面,另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当东哥这样厉害的婆婆离开红四军,朱老总当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同样来自东哥旧部,王耀南的回忆, 七大后,陈老总被召唤去上海向中央汇报,朱老总带着红四军的二、三纵队挺进闽中,打了两个小胜仗后,军纪就“ 乌七八糟 ”了,什么路过小村喝酒不给钱,长官打士兵,而大田一战失败后,军纪更烂,战士外出不请假, 归队不销假,赌博,抽大烟 ,还有的长官打骂、体罚士兵,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所以,从长远方面说,没有东哥这样英明而严厉的领导,中国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那时的红军队伍里面,显然,朱老总对于那些稚嫩的年轻战士们而言,是可亲的许多了。 反过来讲,相对于一般的战士而言,中层的骨干们中间,能够理解东哥的领导天才,而且愿意在东哥的领导下按照他的严格要求艰苦工作的,也确实不多,正是因为如此,林总此时虽然年轻,但他的天才和眼光已然熠熠生辉了。 回 来,上面的议论还是简单的从原则上说说朱毛此时的高下,但历史的真实面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一方面来说,此时红军的内部斗争是让观察者耳目一 新的,当时林总给东哥的信,直接被登上了红四军的内部刊物,随后东哥的长篇回信也登了,作为对应,朱老总也写了一篇回信,看起来这种开门见山的权力斗争方 式很有骑士风度,但有一些细节告诉我们,真相未必如此。 1,红四军七大固然把东哥选下了书记位置,还给了他一个严重警告,同时也给了朱老总一个警告处分。但 东哥依然还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 。然则,他却被要求离开红军,不仅如此,他的一些亲密战友,如谭震林,江华都被调离,江华连坐骑都被扣留了。---这种做法,就相当的不那么光明了。---顺手一个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朱老总新婚的媒人,曾志,也被清理了,而审定她为毛派的和她谈话的那位,正是朱老总也。 2, 离开红军,在当时如此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就意味这离开了安全保障,(所以东哥下井冈山的时候,坚决不肯分兵,一定跟着朱老总的队伍啊。),离开了红四军之 后,东哥染上疟疾,病情严重,而休养的地点就在一个镇子大路边的房子,来会剿的粤军一个旅就从这条路上经过,要是他们运气好一点,东哥就成烈士了。 3,红四军七大后不久又开八大,由于没有了东哥这个主心骨,八大开得非常乱,当时罗荣桓等提出让东哥回来,东哥因为重病和负气,不肯。结果据说是派了一个排用担架把重病得东哥强行抬过来的。这红四军的创始人受到如此的待遇,让我们如何评说呢? 4,陈老总去上海后,朱老总代理了前委书记。在前者还没有带着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让东哥官复原职之前,朱老总此时给福建省委的报告里就赫然提到:“(六) 党内争论问题,至七次大会后,即告结束 ,虽有少数同志仍留点成见,但正确的指示,大家很诚恳的接受,消除一切成见去对付敌人。。。。”话说的很好,但也告诉我们,此刻在朱老总心里,党内的“争论问题”,已经在七大之后,解决了。 但情况并非如朱老总所希望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小波折后,并没有让东哥这位舵手长时间地离开惊涛骇浪中前行的红四军,几个月后,陈老总带着中央的《九月来信》回来了。。。
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备份4 林总的庐山之毛林情事之红四七大 A
热度 14 史晓盼 2014-9-16 13:07
红四军的七大是一次有深刻启示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并非一次简单的人事冲突,而是一个关系红军的建军路线,土地革命的发展路线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好几 个矛盾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又非常尖锐,而年轻的林总,在这个命运的节点上,理解并坚定地支持了失败的东哥,这个选择同样是一个深远历史意义的选 择,---所以,为了说明这个后来毛和林之间政治上的紧密合作关系的基础,需要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前委和军委-朱和毛 下了井冈山后,红四军先是连败三仗,差点连军部都被端了,后是大柏地一战扳回,又连着打了几个胜仗,攻下了几处县城,无论装备,给养,士气都恢复了,因此,外患消去,之前磕磕碰碰的朱毛暗战,开始变得尖锐了。主要是三个因素促成了这个转化: 1,之前在井冈山,山下重兵围困,朱毛分家都没办法,只能捆绑在一块儿,现在,下山到了闽西,一个较为自由的新天地了,因此,朱毛红军里谁说了算,就有了斗争的余地了。 2,闽西的地方军阀不敌士气旺盛,战力勇猛的红四军,而蒋介石正忙着和桂系大战,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使得朱毛红军能够坐下来内斗 。 3,朱老总的前战友,海归兼中央特派员刘安恭的到来,使东哥的党内优势地位动摇。 而这个转化的突破点,就集中在“前委”和“军委”之争上。 “前委”,即 前敌委员会 , 这是一个战争环境下的特殊党的机构,我们知道,TG是以列宁建党原则组织起来的非常严密的队伍,军队有党的支部,地方有党的支部,两个系统是独立的,而前 委则不同,它是两者通吃的,类似于”总督“,就是在战争地区统管地方党委和军队党委的。象东哥老人家,这曾统管红四军军委和湘赣边界党特委,尤其要说明的 是,东哥的前委书记是中央任命的,这一点,在tg的组织原则上,非常重要,--- 实际上,后来红四军七大把东哥的前委书记选下了,是不合法的。 ”军委“是指 红四军军委 ,即红四军内部的党的组织,一般来讲,红四军内部设立军委是天经地义的,但那时,下了井冈山后, 在敌兵尾追堵截之下,前委和军委的工作是重叠的,(因为没有地方工作啊。),因此,为了减少决策环节,就把军委给撤销了。 但 1929年4月,朱老总的战友,中央特派员刘安恭到来后,5月,这个军委复活了,刘也被任命为红四军军委书记,---,此时的朱毛红军的权力架构里,东哥 是老大,前委书记(中央任命的),朱老总是红四军军长(党内资历不够),刘安恭是红四军军委书记(中央特派员,苏联海归军事人才),相对于强势的东哥,十 年30岁的年轻的刘安恭很快和朱老总结合起来,开始挑战这支军队的领导权,认为前委对军委只是指导作用,不该涉及具体措施。 对此,东哥的反 应是连续召开两次前委会议,最后,在6月8日通过全体投票的方式,釜底抽薪,取消了红四军临时军委,于是,刘安恭的军委书记就干了一个多月就无疾而终了。 但这个取消仅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红四军的军委依然存在,而且发挥强大作用,事实上,在6月中旬,红四军军委研究部署三打龙岩城时,通知了谭震林参加 (时任二纵队(团)政委),却没有通知作为四军党代表的东哥,----这一事实,很明显地说明了,当时红四军内部的领导们(主要是朱老总,陈老总,刘安 恭)对东哥的态度。另一个细节是,当谭震林接到会议通知时,曾建议东哥也去参加,而东哥则落寞地说:“ 没有通知,怎么好参加。 ”,这个细节也充分地说明了此时朱毛两派对立的鸿沟了。 实 际上,参考东哥那个时候的反应,他对朱老总一派的作为是非常愤怒的,就在6月8日他提议的取消红四军军委的会议上,他直接甩出了底牌,以辞职相威胁,认为 如果同时存在“前委”和“军委”两个平行的机构,则他无法在这样的架构下负责,在这样的压力下,他才获得了会议的胜利。而大概是他的雷霆是如此暴烈,使得 此时年轻的林总(23岁)以为东哥真的要离开前委书记的职位了,连夜给他送去一封信,抒发了他对东哥的拳拳之心,也就无意中为后来的我们勾勒了争斗中,朱 老总一派的风采: “现在四军里实有 少数同志的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 。这些他们又在群众中是比较有地位的。因此,他们利用各种封建形式成一无形组织, 专门吹牛皮攻击别的同志 。 这种现象是破坏党的团结一致的,是不利于革命的,但是,许多党员还不能看出这种错误现象起而纠正,并且被少数有领袖欲望的同志所蒙蔽阴谋,附和这些少数有 领袖欲望的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个可叹息的现象。你今天提出的你个人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成。党里要有错误的思想发生,你应毅然决心去纠正,不要以不 管事了。在中央未派人代理你以前,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该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 而受此激发,东哥写出了他中年时期的一部名作,这一篇光辉的著作,即使我们现在网上拍砖都可以好好学习,骂人并不难,但象东哥这样有条有理,抽丝剥茧般地把从理论高度,历史进程,高屋建瓴地把对方分析的一丝不挂,批评的体无完肤的,非常难得。 俺特地把原文附在后面,虽然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一看。 顺 便也说一下,tg的大佬们在我们现在的印象里,都是老谋深算的,殊不知他们年轻的时候,写文章也是火辣辣的,前阵子俺看到邓公在法国时给雷诺公司打工时写 的一篇檄文,完全是直接了当地怒骂,有空可以写个小帖子,而上面林总的信和东哥的回信,里面的火药味儿,正是那时他们两位的风采写照。
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备份3 林总的庐山之井冈风云之朱军长的三个故事
热度 41 史晓盼 2014-8-12 00:58
林总的庐山之井冈风云之朱军长的三个故事 在展开林总和东哥早期情事里最重要的一段故事---红四军的七大之前,让我们故事里最重要的男配角,朱德朱军长的三则逸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段故事发生背后深刻的具体背景。 一,朱德的扁担 这则逸事几乎称为朱老总最重要的一个标识,在井冈山,由于山区产粮有限,红军的粮食需要从山下挑粮,这是一条漫长的来回一百里的山路,空手走一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任务,何况还挑着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的粮食呢?但那时四十二岁的朱德身先士卒,坚持和将士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军长吃力,藏起了他挑粮的扁担,朱德却另外又做了一根扁担,还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并在扁担上刻上了他的名字。 ----顺便说一下,当时东哥才36岁,也是挑粮一百多里上山队伍的一员。 “朱德的扁担 ”很好地说明了朱老总在井冈山深得人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他时刻和将士们在一起。而随着红军内部管理的民主化的推广,“深得人心”这个特质,意味这朱军长的领导基础愈发巩固了。同时,这个逸事还有一个简明但重要的推论,即此时42岁的朱德身体非常健壮。 二,王耀南差点被朱老总砍头 这则逸事不常见,但真实度很高,因为来自差点被砍头的王耀南。 1928年6月,也就是朱毛会师后不到两个月左右,王良连长奉命带着两个班和五个挑夫去吉安取回当地党组织给红四军筹措的一千多斤食盐,回来到了井冈山茅坪附近,遭遇地主民团截击,王良指挥一个班抵抗,被优势敌人包抄,于是另一个班的班长,负责运盐的王耀南命令扔掉盐去救援,但敌人越来越多,红军抵挡不住,挑夫也跑了,于是,王良连长和王耀南班长撤回了根据地。向军值班首长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汇报情况,袁文才一听说他们丢了盐,还死伤了弟兄,就喝道:“把王连长绑了!”王耀南很讲义气,马上说:“报告团长,盐是我丢的,要罚就罚我。”袁文才又喝道:“绑了!”把二王绑起拖到了朱德军长那儿。 朱老总问明了情况,说:“王连长,你奉命取盐,丢了盐,还死伤了任,你有什么说的?--- 你没有把主要任务放在第一位; 其二你没有强调命令的重要性,命令一班长(王耀南)挑盐,但没有检查他执行命令的情况; 其三你发现一班长丢了盐,你没有考虑补救措施。三令五申,为将之道,你犯了大忌,处罚你,你有什么说的?” 王良说:“没有。” 朱老总判决:“打王连长三十大板。”---警卫冲上来把王良摁到在地,扒去裤子,用竹板打了起来,执行完毕,朱德回头冲王耀南喝道: “一班长,你为什么不执行命令?!” ”我看到三班受到敌人的威胁,就去支援。“ ”你去三班,有没有命令?“ “没有。” “没有命令,为什么擅自行动?”--“不执行命令该当何罪?” 在场的王佐等应道:“当斩!” 朱老总喝道:“把王耀南就地正法!” 警卫冲上来,把王耀南往外拖。 眼看后来的解放军工兵王就要成烈士了,王良不顾三十大板的伤痛,跪下给朱德求情,三班长和朱老总的警卫员(开国中将)萧新槐也给跪下求情,说“一班长是为了掩护三班才丢了盐。”---这时候,袁文才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军长,王耀南是毛委员的人,杀王耀南是不是给毛委员说一声。”---朱军长卖了面子,说:“有请毛委员。”---萧新槐马上地上爬起,跑步去请东哥了。 ---这里俺需要说明一下,食盐在当时的井冈山是及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山区本身不产盐,而盐对维持红军将士的体力和战斗力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朱老总这次的执行军法,完全是必要的。 但危机时刻,要被正法的王耀南想到之前可以将土盐炼成食盐的法子,禀告了朱军长,恰好毛委员也来了,给了他必要的工具实验一番,获得了成功,于是解决了井冈山红军吃盐的问题,王耀南也逃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俺特地抄了很多细节,是要勾勒出上井冈山不久的朱军长的军威和行事的条理,--如上所见,确实是名将风范。 三,朱军长的新婚 围剿之下,朱毛红军井冈山下山后,被追兵追的相当悽惨,在1929年的2月2日,敌军攻进了红四军军部,东哥,朱老总,陈老总都仓促突围,而朱老总的夫人伍若兰不幸被俘,惨遭杀害,2月12日斩首后挂着赣州城头。 2月11日,终于大柏地一战,红四军设伏歼灭追兵两个团,扭转了局面,3月14日,打下汀州,缴获大量物资,大体安定了。然后。。就在丧偶一个月后,朱军长就到红四军的妇女组,和她们谈话了,再然后,。。。妇女组长曾志就找年仅17岁的康桂秀谈话了,问她对朱军长的看法如何,再过了几天,四十三岁的朱军长就单刀直入,向前童养媳康桂秀求婚了,年轻的康桂秀犹豫了半天,还是含羞答应了。再后来,几天后,他们俩就把事儿办了。 这事儿,在后来改名为康克清的朱帅夫人的回忆录里,就是这么叙述的,而在媒人曾志的回忆录里,她压根就没提自己给朱老总和康大姐做煤的事儿,因为那时,曾志,伍若兰,康桂秀都是编在红四军的妇女组里的,曾志是组长。在曾志的书里,她记述了伍若兰悲壮的牺牲,然后加了一句,从此朱老总独爱兰花,“据说是为了纪念伍若兰同志”。 但这话要是和朱老总一个多月后就又新婚的事实连在一起,恐怕就不那么协调了。 而这一点,当事人并非没有感觉,在康克清的回忆录里,她说到,在婚宴上,原来和她一起的妇女组小伙伴们都没去,问原因是“怪不好意思的”,其实,仔细想想就能猜到,妇女组的伍若兰牺牲了不到一个多月,妇女组的康桂秀就和朱军长结婚了,同是妇女组的同事们,会怎么想呢? 因此,康克清的回忆录特地用了一番笔墨隐讳地解释,这是”战争环境下军人婚姻的特点吧“ (原话是:我同朱老总在结婚前,没有谈情说爱,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当然,对于此时17岁的康克清,后来的读者对于她在这个快速的婚事里所扮演的角色是同情而理解的,但对于朱老总来说,恐怕,会另有一番感触吧。 而这个故事,并非俺的八卦,特地把朱老总在一个月后又做新郎的故事写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在东哥,朱老总,林总走向他们命运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四军的七大前,---此时的朱老总并非如印象中的温和,忠厚,可以冒充伙夫的总司令,而是一个极富活力的朱军长,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红四军七大这个著名事件里,官方论述中很多语焉不详的记录,也就理解了东哥在这个事件中所遭受的困难,并进而让我们理解了,在这个时刻,林总对东哥的支持意味着什么。
12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16:03 , Processed in 0.02988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