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老祖宗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学术的老祖宗
热度 4 gordon 2014-6-9 04:53
民国学术能异军突起,跟拜对山门很有关系,中国学术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发芽的。 根源于抗日战争和货币改革。货币改革有了钱。 抗战期间,顾毓秀担任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殚心竭虑。制订了战时教育实验方案,筹组了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 顾毓秀虽然是教育部次长,但大老板不管事,他管事。 顾毓秀是 Vannevar Bush 的学生,Vannevar Bush ,20世纪40年代早期,是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清华以前想造 Vannevar Bush 的计算机。 Vannevar Bush 、康普顿三兄弟 ,MIT 和贝尔 ,X 光射线管,从实验到理论物理的变革,美国教学的变革,从 MIT 到加州理工 ,一系列事情呢。 其实我们是拜对山门了。 从胡敦复、胡刚复、胡明复 胡氏三兄弟开始,创建了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 和 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清华本来想找胡明复,胡明复不来,才找的熊庆来。 我们怎么和康普顿三兄弟挂上关系的,呵呵 注;那时候,MIT 和加州理工还不是什么知名的学校。康普顿,很厉害。 ×××××××××××××××××××××××××××××××××××××××××××××××××××××××××××××××××××××× 要明白,钱玄同和钱三强的学问可不是一个档次的。 胡适和胡达(胡明复)是同时录取的。。 留美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及格者才许考第二场的各种科学。国文试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 其实,这次考试胡适并没有达到各学校通常划定的及格线,平均分数仅得59分。既然要凑足七十人,招收的方式自然就是矬子里拔将军,这就决定了招考方顾不得投考者是打虎的武松,还是武松的兄长——那个卖烧饼的武大郎了。 胡明复也没及格,胡明复是58分,比胡适还低 一分。 不是所有人都考不及格的,赵元任平均分 73 ,他和胡适是一届的,都是庚款第二年。 胡适庚款第一年没考上。 他们那一届最高分是 杨锡仁,79分,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 参考阅读: 雷神公司的无厘头翻译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6417.html ×××××××××××××××××××××××××××××××××××××××××××××××××××××××××××××××××××××× 从康普顿往前追溯,能追溯到谁。 追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去了,卡文迪许是这个实验室的名字,其实是麦克斯韦的。剑桥在麦克斯韦之前是没有物理实验室的。 牛顿本人并没有在剑桥收徒做实验。剑桥大学招收学生做实验是从麦克斯韦开始的。 麦克斯韦上任后的第一课就是“实验物理学导论”。强调“自制教具” ,虽然学生做的不够精美。 他还重实验演示,和戴维、法拉第那一套差不多,因为早年化学实验就是表演的嘛。所谓“一图值千金”
427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科学的老祖宗,伟大的美国天才
gordon 2014-2-1 20:46
中国科学追根溯源和美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科学的大发展时期正是美国科学的大发展时期,那时欧洲还是世界的中心。 如果说,欧洲科学家的迁移是美国科学复兴的基础的话,那么知道那些科学家可以使得美国科学复兴才是重点。 那时美国出了一个科学家族,就是康普顿兄弟。 阿瑟· H·康普顿(A.H.C o m p to n) 这个名字对中国科学界是不陌生的, 他由于发现和解释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X 射线散射现象(康普顿效应) 而荣获192 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的哥哥卡尔·T·康普顿(K.T.Co m Pt o n) 在中国就鲜为人知了. 事实上K · T ·康普顿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不仅如此, 他还是美国科学界的第一代政治家, 科学界与联邦政府合作关系的奠基人。K·T·康普顿对美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毫不逊色于他的兄弟A·H·康普顿。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位老前辈极为中肯地评论说, 如果诺贝尔设立了科学管理奖的话, K·T·康普顿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从伍斯特学院毕业以后, K·T·康普顿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当研究生。其时著名英国物理学家理查森(0.W.Richardson) 正在普林斯顿工作。他因研究热离子效应和炽热金属发射的电子而荣获1928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理查森的研究生, K·T·康普顿协助理查森进行了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提供证据的实验. 他的博士论文即是关于金属中光电子发射的研究。经过这些锻炼, K·T·康普顿成长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实验物理学家。 1913年至1915年, K·T·康普顿在俄勒冈州里德学院任讲师, 并从事电子物理的研究.此后他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并开始研究离子化气体中的电子碰撞现象. 当美国在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K·T·康普顿参加了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的一项计划,研究探测敌舰方位的声纳装置。 此次经历使K·T·康普顿意识到了科学研究在现代战争中以及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这也对他后半生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他被选为雷达项目负责人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时选定项目的时候有贝尔和麻省理工之争,贝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就“潜艇追猎”进行过类似的计划。其实 贝尔的负责人也是麻省理工的校友,他只是觉得这样一个东东放在学术机构里研制不免突兀 。 本来是想让 劳伦斯担任该实验室的主持人的,但他忙于建造最新设计的巨型回旋加速器 。原子弹的多路径实验之一,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费米的反应堆,因为工业级别的东西需要大量的实验,不是懂个原理就行的。中国直接就是苏联援助的。 劳伦斯考虑杜布里奇的主要因素是他敢于聘任校内第一位犹太教职员的大胆作风。罗彻斯特大学物理系在他带领之下异军突起。 10月15日,劳伦斯由鲁密斯的寓所打电话给杜布里奇:“我目前无法和你深谈。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件事非常重要。”杜布里奇这位新兵迅速跳上火车直达纽约。隔天,他马上接任技术总监的职位;过不久,他便跳升为辐射实验室主任。 现在看,两弹一星也得益于美国这种研发结构,因为 当时的中国在工业界没有拿得出手的研发组织,只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的大学可以加以利用,而麻省的研发又为中国的研发提供的榜样。这也是中国遍地理工大学的由来。 (个人观点) 康普顿三兄弟都是普林斯顿的博 士,老大卡尔·康普顿曾任普林斯顿物理系主任后来当上MIT的校长,老二威尔逊.康普顿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校长,老三阿瑟.康普顿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获1927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曾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校长,在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有一座楼被命名为“康普顿四角大楼”。 卡尔.康普顿管理才能极佳,深受MIT师生爱戴, 他上任后逐步采纳了早已去了加州理工的诺耶斯科学立校的哲学思想 。1930工业技术计划被MIT彻底放弃,1934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被关闭,工业合作研究部的指导思想也被重新确定:MIT不受 理可以被其它私营公司完成的研究项目,与MIT合作的公司如果不许发表研究结果将受到经济制裁。卡尔.康普顿不仅使MIT的学位科学化,将充满“作坊味” 的工程各系向数学、物理学方面靠拢,还将MIT的管理体制大大改善,逐渐使教师数量增加而学生数量保持稳定,另外教师的晋级提升以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主 要标准。康普顿还限制教师在校外兼职的份量,并决定对教授咨询收入课以50%的“税”,这些政策使电机工程系的范内瓦.布什大为光火,但是与康普顿理论一 番后他被其个人魅力完全折服,此后忠心耿耿的为康普顿服务了十年,1932布什成为MIT的副校长兼工程学院院长。 诺耶斯毕业于麻省理工,后到德国莱比锡大学(网址 www.uni-leipzig.de)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190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斯瓦尔德。诺耶斯回到麻省理工后,于1903建成影响很大的“物理化学研究实验室”, 但是麻省理工在科学与技术之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诺耶斯手下干将纷纷跳槽被其它大学和企业请走,他的实验室也被对手沃尔克的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彻底打败 ,诺耶斯只好西走加州,加州理工为他建成更大、更好的“盖茨化学实验室”早就虚席以待。诺耶斯不负厚望,他和海耳、后来的密立根等人把加州理工改造成美国大学中的科研精英, 该校的搞小而精、选择性招收学生、注重基础科学、给本科生以人文教育等办学方针都是诺耶斯亲手制定的。 注:钱学森在MIT 不适应,却在加州理工如鱼得水不是没有原因的。 1920当了12年校长的舍勒辞职,海耳和诺耶斯请来 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密立根 继任。密立根当时名声极大四方争聘,加州理工海耳等几位董事知难而上,几乎倾尽家私筹备“密立根百万基金”,为他建立高水平物理实验室,并保证此后有充足稳定的研究经费,加州理工最终取得了这场艰苦战役的胜利。密立根到加州理工后,不想完全脱离实验室专门搞行政工作,于是成立一个执行理事会自己任主席,相当于校长,成员则由各分部教授代表和部分董事组成。在密立根任内,海耳的设想一步一步得到落实,当时自然科学正处在紧要关头,加州理工抓住机会,1921请来欧洲广有人脉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泼斯坦(Paul S. Epstein),爱泼斯坦的导师是索末菲,1923密立根获诺贝尔奖,1927著名化学家泡令回到母校任教,1928从哥伦比亚大学挖来生物学家摩尔根,1929著名匈裔科学家卡曼主持建成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航空实验室(这就是后来蜚声全球的喷气推动实验室前身),这些人奠定了加州理工在天文、化学、物理、生物这些基础学科的坚实基础,也使“科学为主”的建校大计落到了实处。海耳对加州理工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1928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教育理事会决定拨款600万美元,在加州建造安装一台200英寸的望远镜,但是因为和建造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卡耐基研究院发生矛盾,几使项目流产。此时60高龄的海耳,拖着病痛之躯,利用他的影响四处奔走,最终将项目敲定,这就是著名的帕洛玛天文台,1948时任校长的杜布里奇在天文台剪彩仪式上宣布,这台200英寸的望远镜被命名为“海耳望远镜”。 布什用四年的时间从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网址www.tufts.edu)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用 一年的时间获MIT和哈佛工程博士学位,1919他回到MIT任副教授,不久就使电机工程系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MIT的电机工程系成立于 1902,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同类系,它的成功主要是由于1907到MIT来的系主任杰克逊积极征求工业界对该系研究的资助。布什教学之余还到朋友的公司 兼职,并帮助塔夫茨大学的老同学在1921组建雷射昂(Raytheon)公司。MIT的教授到外面兼职在当时已经成为风尚,电机工程系有的学生抱怨说, 系主任杰克逊的讲课内容几乎全是公司啊、管理啊,却没有什么电机工程方面的内容。1926布什从雷射昂公司得到5000美元咨询费,超过了他在MIT的工 资。布什的研究成果相当杰出,他在1931耗资2.5万美元设计出的机械计算机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先驱,在1935就被应用在原子能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射线、地震研究等领域,国家科学院院长称之为“迄令发明 的最复杂、最有力的数学工具”。1934布什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5他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详尽预测个人电脑的结构和功能,布什曾得意的说“我常 常被称为现代电脑之父”。 范内瓦.布什在30年代先后参加过由罗斯福总统成立的科学顾问委员会(Science Advisory Board)、一个由卡耐基基金会资助的委员会、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布什不久任主席)、美国科学院下属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与MIT校 长康普顿、哈佛校长科南特、贝尔实验室总裁杰维特(加州理工的学士、芝加哥大学的博士,1939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霍普金斯大学校长鲍曼等人共事, 这几个人后来经常在纽约的一个上流俱乐部聚会,通过这一层层的关系布什逐步组建了自己后来的班底。1939布什离开MIT,乘长风破万里浪,受邀出任卡耐 基华盛顿研究院院长,他因此成了美国主要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董事。布什深知NRC在一战时的弱点,手里没钱没权所起作用非常有限,他要建立一个新的联 邦机构来动员全国科学家,这个机构要像NACA那样,由政府出钱直接向总统报告。NACA成立于1915,是一战时美国集中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机构。 1940年6月,布什得到罗斯福总统的批准,成立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NDRC),并一手招集了人马,康普顿、科南特、杰维特、图尔曼,还有专利局、海 军、陆军的官员。布什一个对后来美国科技政策最有影响的决策是,NDRC不自建研究设施而是将研究项目以合同的形式与大学签订,以这一被称为“合同制联邦 主义”(Federalism by contract)的形式来资助科学研究,它使科学家对科研从上到下掌握了相对的主动权控制了研究资源。NDRC成立一年间,共与41所大学和研究机构、 22个公司签订了207个合同,MIT和哈佛占据了其中的七分之一以上。有人说,NDRC的每一个资助合同都到了布什朋友手中,但布什仍对NDRC不满 意,其一NDRC权限不包括航空和医学研究,其二它的资金来自总统的紧急基金这不是长远之计,其三没有开发武器的自主权只能被动的满足军方要求。总之,布 什想建立的是一个在法律上定位,从国会直接取得拨款,并且独立自主的科研管理机构。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建立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 (OSRD),虽然隶属白宫紧急管理办公室,但直接对总统负责,布什任主任,而NDRC则成为它的顾问性质机构。布什利用战争这一“良机”,积极扩张私立 高等院校在科技界的力量和影响,他本人成了当时最有权势的科学家,《时代》周刊称他为“物理学界的将军”。OSRD在二战期间的主要科学技术包括雷达、原 子弹、炸弹的无线电引信装置、大批量生产青霉素等,而这些成果都是依傍于某些大学,主要是私立大学发展出来的。如雷达来自MIT的辐射实验室,炸弹的无线 电引信装置来自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而主管生产青霉素的“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来自宾夕法尼亚、哈佛、哥伦比亚、霍普金斯和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网址www.bu.edu),加州大学是OSRD前十名主要客户中唯一的公立大学。
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5:17 , Processed in 0.02207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