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英国陆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日俄战争:日本组织的优秀
gordon 2016-4-15 02:36
即 使英国陆军相当满意于他们在波尔战争中学得的教训,随即爆发的日俄战争(1904~1905)証明了英国陆军的经验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更进一步来说,虽 然日本与俄国的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方,但是在战争的规模与形式上,更接近于即将可能发生在欧陆上的战斗。在南非所发生的战争每次应用到的部队都少于一个满 编的步兵师,而在中国东北上日俄双方所动用的兵力可是远多于整个波尔人人口的两倍;此外波尔人的指挥官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至于日俄双方的领导 人们,无论是从最高指挥部直到步兵排排长、炮兵班班长,可都是受过完整的军、士官养成训练。 撇开人员因素不谈,在满洲发生的战争双方所使用的炮兵武器没有太大不同,日军的标准野炮是经过精心减重设计以利于野战运动的Arisaka75毫米速射炮 ──高效率的炮架缓冲设计可以吸收绝大部分的后座力,因此仅需要两名士兵在射击后将火炮推回原位即可维持每分钟六到七发的射速。相对地俄军所使用的是 M1900Putilov76.2毫米口径速射炮──在复进系统设计上有极大缺的武器,以至于任何的炮手都无法在使用这种武器时同时兼顾到射速与准确性。 不过虽然PutilovM1900有着这样的缺点,它却可以在瞬间有着喷出极大火力的能力──PutilovM1900可在六秒中发射20发炮弹。 相较于Arisaka75毫米速射炮,PutilovM1900还有射程上的优势。PutilovM1900在发射HE弹时的最大射程是6,400公尺、 发射榴散弹时最大射程为5,600公尺;相对而言Arisaka75毫米速射炮HE弹的最大射程为5,500公尺、榴散弹仅有4,500公尺。 PutilovM1900还有另外一项优势就是比较重的弹重──有7公斤重,整整比它的日本对手多出2公斤。 不过这样的优点却被俄军后勤补给的缺失所抵销 ──俄军几乎只有提供炮手们高爆弹。不过无论如何,绝大多数的战场观察家甚至连日军本身都承认PutilovM1900的性能是远远超过 Arisaka75毫米速射炮的。 不过历史清清楚楚告诉我们,拥有较佳武器的一方并不能保证在战场上的胜利,再怎么优良的武器都无法抵销掉战术上的拙劣。虽然在整个战场上俄军炮兵都有着性 能与数量上的优势,甚至在每场战斗中俄军的火炮数量也都多于日军,但是日军还是能藉着战术上的灵活性,在每一个决胜点上集结压倒性的炮兵火力摧毁俄军。 日军得以在战术上集中火力有很大必需归因于日军是进攻的一方,可以自由选择战斗的时间与地点。而日军发现战斗机会的能力则必须归功于他们的准则。不管是来 自于日本武士的传统或是新近从他们德国导师那里习来的,1904~1905年的日本官兵非常强调在战斗中主动作出决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综合了这些因素,日军迅速地将他们的炮连集中起来运用。日军迅速地将每个步兵师中的六个炮连(每连六炮,共36门火炮)集中起来一体运用,而在重点突破方 向上的步兵师会进一步得到总预备队的炮兵增援(日军总预备队中共有两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有18个炮连),以获得更大的火力优势。而在战术运用上,日军预 备队的炮兵旅甚至常常将其所有的18个炮连同时拿来攻击单一的俄军炮连。 日军大量集中火力的意愿相当程度根植于之前的准则。如其他当时一流陆军一般,日军火力运用的核心观念来自于普法战争的经验;而实际上让日军得以集中这样庞 大火力的原因,是相较于他们冥顽不灵的对手, 日军在组织文化上有着更高的弹性 。更清楚地说在那个时代中的日本军官的独断独行与强烈的个人企图,让大规模的 火力集中成为可能──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军官的重要特征。 在那个没有无线电、甚至还没有有线电话的时代 ,要组职大量的火力并且详细律订整个火力支援计划细节是不可能的。高司单位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指定一个目标区, 同时说明希望达成的火力支援效果,而所有的执行细节都必须由炮兵营、炮连的指挥官自己见机行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 炮兵营与炮连的指挥官都仅能在清楚上级 意图后,自己想办法在几乎没有任何横向协调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创意 ,去想办法与邻近单位联系并且完成目标。 这种「无声的火力协调」默契,甚至可以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大量日军炮连集中他们的火力在某一个点上,有时阵地相距甚远的两个以上炮连甚至可以将一个小小的俄军阵地至于交叉火网之下──在以榴散弹为主的年代,不同方向的榴散弹交叉火网可以对躲在掩体中的步兵产生恐怖的效果。 相对而言,俄军很少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炮连以上的火力。俄军会这样运用火力有许多的原因:首先俄军的炮连比较大(每连八门火炮),可以投射的火力远多于他们 的对手;其次俄军并不像日军一样受到德国准则影响, 在俄军的观念中将火炮控制在预备队里以备不时之需,远较将所有火炮集中在一个决胜点上来得重要得多 。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俄军指挥官严重 缺乏如他们日本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 ,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上来说,相对于他们的亚洲对手, 当时的俄国炮兵连已经每连配备有一具野战电话 ,而炮兵旅的指挥官也可同时对最多六个炮连下达命令, 但是有电话可以下命 令的俄军,还是无法在战术上达到没有电话的日军所可达到的层级 。 面对这种窘境,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干脆把每个炮连中的火炮数目大幅增加 ,到了战争快结束时, 俄军的炮连中甚至有30到60门火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俄军无法让这一大堆火炮同时射击。 在双方优势消长之下,日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都可以享受到火力上的优势。虽然俄军炮兵一直都可以造成日军可观的损失,也常常可以阻止日军步兵的攻 击,但是俄军炮兵完全无法证明他们可以做到日本同业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并不是说日军可以有效地压制俄军炮兵,事实上大部分的俄军炮兵阵地都是由日本步兵所 摧毁,而非像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炮兵火力将法军炮兵撕成碎片。 这样的结果并非意指日军炮兵能力的低落,而是由于 在日俄战争中双方的炮兵愈来愈强调 将阵地设在隐蔽的地方利用曲射火力 ,而非数十年前普鲁士军与法军都将炮阵地设在直接而明显处,互相利用直射火力射击。俄军很快地发现他们的炮兵无法再开阔 地上存活,即便是将炮兵置于野战工事中,日本炮兵也可轻易地消灭俄国炮兵,因此迅速地将他们的火炮隐藏在山谷与反斜面中。面对俄军不再出现在明显处,日军 在很快地发现要找出俄军炮兵阵地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在搞清楚自己困境之后, 日军也很快地放弃了执行反炮兵任务的打算而专心地支援步兵攻击 ──因为在 当时俄军的炮兵准则中,压制敌人炮兵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射击敌人步兵只是次要任务 。因此只要日本炮兵可以吸引愈多的俄军炮火,日本步兵就可以在愈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执行攻击。 不过当俄军火炮忙于压至日军火炮时并不表示日本步兵就没事了,事实上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步兵常常必须通过开阔地面对躲在坚固工事中的俄军,而偶尔俄军炮火不再对准日本炮兵阵地的时候,令人害怕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面对着来自各地武装冲突的报告,欧洲各国陆军的决策者有机会可以自由地决定「速射炮」这种武器所带来的影响。但事实上各国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地重视从满洲 传回来的报告,而是带上有色眼镜,用各国自己的立场来解读在东方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塑造了各国不同的用兵思想,而来自远方的战争经验则 让各国进一步地从原本的观点上修改既有的炮兵准则,这在欧洲最重要的两个陆军强权──法国与德国──身上特别明显。 在速射炮出现之前,法国与德国两军的炮兵准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普法战争法国大败之后,法军几乎照抄了他们对手的炮兵准则── 法军从最基本的从德军身上学会了「试射」与「效力射」的分别,直到集中多个炮连的指挥方法,到「先进行炮兵决斗,再进行步兵火力支援」的作战步骤。如果硬 要找出两军间炮兵准则的不同,就是德军炮兵比法军炮兵更有意愿把火炮推到战线前缘,在敌人步枪火力所及范围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法军开始接收他们名震天下的75毫米速射炮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他们原本比较退缩的准则修正为鼓励炮兵采取更具有侵略性的姿态 。在高射速与钢铁防盾的保护 下,法国陆军的理论家设计出了四炮炮连的战术──炮连在防盾保护下推进至距离敌军防线1,000公尺左右的距离,直接支援步兵营级、团级、旅级单位战斗。 这种战术有个响亮的名字──「飙风」(Rafales)──强调炮手必须能够在敌军躲入掩体前,用最短时间内将三发以上的炮弹投射在敌人头上。 法军相信这 样的飙风式袭击,可以让敌军丧失抵抗意志,而无法抵挡法军步兵最强调的「密集刺刀冲锋」 。 速射炮不会每次发射就跳离原位的特性让速射炮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直射武器,也让炮手在每次射击之后得以微调水平与高低方位,使曲射的准确性更高。这些优点法 军在1897年的实验中就发现了,不过一直要等到日俄战争的经验引入,法军才将原本强调将炮兵推上前线的准则修改为尽量占领隐蔽阵地。1910年的法军准 则中就清楚地指出, 炮兵直接射击支援只是种「例外战法」,炮兵应该尽量利用曲射,在精密计算下摧毁敌人 。 法军与德军炮兵最大的差异在炮连的组成──法军是每连四炮、德军是六炮。法军的四炮炮连比较容易选择阵地、比较容易隐藏,但也相对比较脆弱,只要一门炮退 出战斗就会对整个炮连的战斗效能产生严重影响。相对地德军炮连需要比法军大50%的阵地,也因此要找到够大的隐避阵地更为困难。不过由于德军炮连比法军对 手多了一半的火炮,持续战斗的能力也更为坚强。 每个陆军的准则也同时反映出了该国军官养成教育的差异。法国军官几乎都是法兰西军工学院──法国一所结合了MIT与西点军校两者优点的名校--的毕业生, 而 他们的德国同行则多半出身军官预备学校或是体育学院 。德军军官对数学不见得在行,但是他们的法国同业可是相当地悠游于数字之中;但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可 以说是 「先成为战术专家」才成为「技术专家」 。 因此德法两国准则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国军官如何看待他们所指挥的部队。在对自己部队的牺牲决心与主动精神感到自傲的情况下,法军军官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 「在战场上提供分析架构与指引以避免混乱」的人; 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则把战场上的混乱视为必然发生的情形并且乐在其中,德军军官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部下在 战场上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 这种深层的歧异反映在不同的指挥哲学上。 虽然法军口口声声说他们的部队多么具有主动精神,法军准则中仅给予了炮兵指挥官非常小的权限 。在法军理论中炮兵存 在的目的只是支援步兵作战,因此炮兵指挥官必须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控制。相对来说,德军给炮兵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在德军中炮兵与步兵间是合作的关系,而非从 属。 在1910年法军准则中包括了两种炮兵火力控制的方法:第一种是「高层联系」(High-levelConnection),也就是将一个炮连、炮营、炮 兵团置于步兵连、步兵营、步兵团、步兵旅的作战管制下,以遂行特定战斗任务;另一种方式是「低层联系」,也就是步兵指挥官直接对配属的炮兵指挥官下令,此 时炮兵指挥官只是步兵指挥官的幕僚,提供各种所需的建议与资讯,而无论官阶步兵指挥官必定优位于炮兵指挥官。 法军在一次大战前更进一步地拆解了他们的炮兵单位,好让每一个小单位专精于某种特殊的作战任务。例如设置了专门的步兵火力支援炮兵连,以便充分满足步兵指 挥官对于火力的需求;设置了专门的反炮战连,除了接受反炮战训练外完全不接受任何其他形式的炮兵训练。甚至在这样的工作划分下,不仅连炮兵团中各炮连都做 了详细的任务划分,甚至在作战时都要求紧密地占领阵地,以便单一的指挥官可以就近指挥各种不同专精的炮兵连进行各式不同的炮兵作战。 德军没有这样极端的作法,他们仍然紧守着拿破仑战争以来的传统,把作战视为一门艺术 ,他们认为限制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调整组织与部署兵力的自由,是作战时 最危险的一件事情。在德军的看法中,在长距离战斗阶段──这通常指步兵接战前的阶段──炮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压制敌人炮兵;而当步兵开始接战后,炮兵最重 要的任务则是协助排除一切阻挡在德军步兵面前的障碍。而目标的优先级与任务的选择不是依照距离,而是完全依据当下战况发展的综合状况来决定。 在德军的用兵哲学中最重要的还是简单一句:「形成重点(Schwerpunkt)」──在决胜点上累积足够的重量,以便在决定性的时空获得决定性的成果。 当战斗进行时,步兵师长会形成决心、决定师作战的「重点」;当指挥官重点决心下达后,师炮兵指挥官──炮兵旅旅长──就必须根据师长的决心,集中最大的火 力,以最有效达成决心的方式,安排火力支援计画,以协助师长达成其决心,获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换句话说,师炮兵旅的「重点」系依据师长的「重点」而产 生。「如果师长的决心与重点方向已经下达」一位退休的德军将军在1910年写道「炮兵必须想办法在该重点上洒下足以摧枯拉朽的火力」。 基于这些原因,德军在两个不同兵种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是法军炮兵准则中所谓的「视讯联系法」。师炮兵指挥官必须综观整个战场,对于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战况做出 一定的判断,最后下定个人的决心来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安排各个炮连的射击计划,以影响整个战局到个人期望的方向上去。同样地,不仅仅是师炮兵指挥官,甚 至连团、营、连,甚至一门炮的炮长都必须对整体的战术企图有充分的了解, 以便能主动积极地根据全般意图发挥个人影响力。 不过在一次大战前法军与德军炮兵准则中都同意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炮兵间的决斗对于整场战斗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早在1890年代,法国与德国的军事理 论家们就同意 两个势均力敌、同样处于掩蔽阵地中的炮兵部队间的决斗,除了造成周遭严重的损坏之外,并不存在着任何决定性的结果 。而在1905年之前,两国 都在实际的演习中发现,利用野战炮兵企图去歼灭敌对的野战炮兵,除了浪费大量弹药之外,并无法真正地消灭敌人的炮兵。这样的观点同时记载在1910年德法 两国的炮兵准则中。 在这样新的理论中,虽然两国的军事理论家都承认炮兵的反炮兵射击并无法「摧毁」敌人的炮兵,但采取攻势的一方仍应进行反炮兵战斗,以干扰敌人炮兵从而降低我己方攻击部队的损失。持续地在敌人炮兵阵地上空洒下榴散弹弹雨虽不见得能够破坏敌军火炮、杀伤敌人炮 手,但却可以严重地干扰敌方炮兵射击作业──弹药搬运、移动炮位、下达射击指令、观测等等。如果军官、马匹或炮车驾驶人员因此而受伤、阵亡,可达到更大的效果。一切的反炮兵战斗,目的都是在己方步兵可以展开战斗前,尽可能地降低敌人炮兵的战斗效能。 描述这种概念所使用的术语并不相同,在法国这种反炮兵战斗称之为「中和」(Neutralization),甚至当时更激进的理论家宣称应该完全放弃「反 炮兵」这样的概念,而用「干扰射击」或「妨碍射击」这样的名词。德军军语中则没有如法军将名词特殊化,而是以单纯的「炮兵战斗」与「压倒性火力」来描述。 从法国军事理论家的观点来看,干扰敌军炮兵应该由多个接受过专门训练从事反炮兵射击的炮连,以持续不断的火力来达成。德军倾向于弹性地运用手中可用的诸般 炮兵火力,而非运用特业部队;德军认为反炮兵射击是与其他炮兵任务同时执行的,而在某时刻需要多少火力进行反炮兵射击、多少火力担任其他射击任务,则全看 当时的战况发展决定。 就如同反映在准则与炮兵组织中一样,德法两国在指挥管制哲学上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两国高层炮兵单位组织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军有两种野战炮兵团 编装,第一种编装为步兵军属炮兵团,每团4营共48门火炮;第二种为步兵师属炮兵团,每团3营共36门火炮。在两种炮兵团中炮兵营的编制相同,皆有3个炮 连、每连4门75毫米速射炮。两者间的差异在于任务控制的方式,师炮兵团属于前述的「低层联系」,完全听令于师长命令进行战斗;军炮兵团则是作为军长的炮 兵预备队,并在战斗中常常会由一到二个陆军总预备队重野战榴炮连加强。 同样地德军也在军属炮兵与师属炮兵间有差异,1914年的德军步兵师炮兵旅拥有3个77毫米速射炮营与一个105榴弹炮营,至于军属炮兵营则是由4个 150重野战榴炮连构成。相较于法军军长将军炮兵控制在手上当做预备队,德军军长多半直接将军属炮兵营配属给重点步兵师,由该重点步兵师炮兵旅统一管制运 用。 德军将军属炮兵直接交到步兵师手中的目的,是考量在重点作战方面直接由重点步兵师依据师长意图制定火力支援计划,最能够满足重点方向作战需求。而从法军的设计来看,由于军长与师长手中都有足够的火力,确保了双方都可以有足够的工具来影响战斗的发展。 从文件上来看,这样的安排并不影响法军军长将军内所有火力掌握在手中的权力。根据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当时是由步兵军负责战斗中野战炮兵作战,因此在军设 有一位炮兵旅旅长, 虽然随着时间的演进,野战炮兵战斗的权责已经渐渐地移转到步兵师手中,但是军炮兵旅旅长仍然是步兵军中所有野战炮兵名义上的指挥官 ,也 是惟一有权限可以同时指挥一个以上炮兵团作战的人。 总归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军与德军在野战炮兵组织上相当程度反映了传统与新思维间的差异。德军采取了保守的作法,缓慢地从普法战争经验中一 步一步改进,而法军则采取了激进的作法,在当时法军科技的优势下采取各种新观念、新想法,以试图同时在军事科技与组织、战法上同时达到极限。在此同时,德 军愿意去进行榴弹炮实验,并尝试着将他们的重炮兵机动化,而法军则相信他们的75速射炮是天下无敌的,而拒绝对他们其他的炮兵部队进行创新的实验。 这样差异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德法两军依照不同的战略战术想定,在炮兵上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就如同克劳塞维茨与约米尼之间的差异一样,而两国在基本观念上的差异透过了准则与组织,决定了两军炮兵部队最后在战场上的表现。 ******************************************************************************** 中国之所以采用 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恰恰是因为其 装备落后,而且数学不好 。中国去哪儿找那么多 类似法国高工、高师的人呢 主动精神,不僵化。 基本准则,基层指挥官的主动精神 注:高工类似 哈军工,高师类似 北师大 ******************************************************************************** 中国的军制,可不是学苏军的,而是日军和德军的。 用的是国民政府的条令,国民政府的条令是照抄日军的条令。 黄埔是三三制,苏军和英军它们一样,都是四四、五五 ******************************************************************************** 改开后的两次军事革命的间隔太短,所以社会影响力不大。 一次是提倡机械化,废除“大步兵” ;技术上是引进德国的坦克。 另一次就是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使得中国提倡 “机械化” 的意义都削弱了。 注:要在两个方面实现革命,机械化、信息化 同时要展开。 ******************************************************************************** 美国的突破不是凭空出现的 法军和德军的比较就会发现,法国数理程度比较高,专业分工比较细。 日军和德军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没有那么细致,还秉承拿破仑时期的经验。 正因为分工比较细,但是集中度不够,它的补救做法是加强基层,造成部队非常 臃肿,庞大。 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事学术革命比较突出的是法国,名人非常多:福煦、贝当、霞飞。 注:中国是因为中国比较落后,还是固守拿破仑时期的传统。 ******************************************************************************** 虽然随着时间的演进,野战炮兵战斗的权责已经渐渐地移转到步兵师手中,但是军炮兵旅旅长仍然是步兵军中所有野战炮兵名义上的指挥官 它多了一个人,其实这个人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 就跟现在国企里 办公室画组织结构图一样,必须有这个岗。呵呵 象微软,微软就不这么做。最适合工作的人数是 N -1 , 就是 你报吧,完成这个工作需要N 个人。我至少减一个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法国社会比德国富裕,法国汽车都很普及了 ,而且法国做奢侈品的嘛 希特勒修高速公路,都到二战了。并且是 “先有路,后有车” 注:中国社会现在 家用轿车 普及了吗? 没有嘛 所以,一大群 “骑自行车” 的反对,一笑而过。 一大群 “骑自行车” 反对 “开汽车的” ,你怎么弄。它觉得穿个红背心,解放鞋,背着一个工兵锹好,你怎么弄。你说,“哎,就是不错”。 呵呵 ******************************************************************************** “法—俄—美” 这种办法啊,它是先分工,分工完以后,各个模块之间需要通信。 它是重新组织的 ,和拿破仑时代是不同的。 分工 没有分出来之前,不一定有日德军队好。 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vs 德军,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 但 这套系统发展出来,就好牛逼了 。 参考阅读: 通信和控制 —— 革命军队与传统军队的主要差别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8666
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陆军(转)
热度 2 gordon 2013-9-16 15:31
1840年时的那支英国军队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那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他们的战术是什么?这些都是问号,不过从滑铁卢战役中可以得到一些轮廓. 英国陆军在拿破仑战争中是唯一一支对法军保持不败的欧洲大国军队。在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时,英军著名的反骑兵突击的刺猬阵战法有效的遏制了法国胸甲骑兵、骠骑兵和枪骑兵的进攻!! 像不像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场景。 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国陆军步兵,分为三类。数量最多的是普通步兵,也叫燧发枪手,筒帽的绒饰颜色为大半为白色,根部为红色,肩章为白色绒球。然后便是精锐的数量不多的掷弹兵,也被称作重步兵,绒饰颜色为全白色,肩章为翼形。最后,是轻步兵,也叫猎兵,战斗队列为散兵线分布在步兵方阵侧翼。绒饰为全绿色,肩章也是翼形。(下图中从左至右分别是猎兵、掷弹兵和普通步兵) 著名的冷溪近卫步兵团,在西班牙半岛战争中,图中的为英军猎兵部队。 第三近卫步兵团,是苏格兰低地团。 第一近卫步兵团,和冷溪近卫步兵团是两个英格兰近卫军步兵团。 还是冷溪近卫步兵团,注意大胡子战斗工程兵。。。 第一近卫步兵团,英格兰团。 英军有两种制式帽子,一种是比利时(后来称为滑铁卢)式的帽子,是1812年启用的(下图中所戴便是);另一种是老式筒帽,半岛战争期间使用较多,1815年时只有少数团队在使用了 。英军的步兵横队队首位置是手持用于维护队形的长戟的军士长,其臂章和军服条纹是金黄色的。 着墨绿色制服的英军第95来复鎗步兵团。是少数几个装备了线膛枪的单位 。(拿战时绝大多数士兵用的还是滑膛枪)线膛枪相对滑膛枪而言射程远,精度高,配上神枪手的话杀伤力可观。。。 1813 年九月,苏尔特元帅在写给陆军部长的信中说:“英国神射手以极高的速率杀死法国军官,军官相对于士兵的损失率大大超出正常情况。”英国神射手指的就是95团的士兵。。。为了区别于其他普通的英军单位,他们的制服是特别的墨绿色。。。 英军火烧敌国标志性建筑是有先例的。在1812至1814年的美英战争(拿战的分战场)里就是。。。1814年8月24日,一支300人的英国军队在罗斯将军和科伯恩海军上将的率领下攻入美国首都华盛顿。 入城的英军没有破坏私人财产,却奉令焚毁华盛顿的公共建筑物。 顷刻间,华盛顿城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白宫、国会大厦、国会图书馆、财政部及陆军部大楼等政府建筑物都被熊熊烈焰吞没。。。这也是美国首都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被外国军队占领。。。 威灵顿公爵在半岛战争里就是以少胜多赢了法军的 ,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 “ 以少胜多 ” 不要少见多怪。。。 在速射武器大量装备以前,轻装步兵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排成这样的阵势来对抗骑兵啊!!! 其实很简单,靠鞭子!英军一直维持这种野蛮的军训手段很久,这点很有意思,貌似和其文明先进的国家形象格格不入,因为这在同时期的其他西方国家军队中是没有的,而只同时存在于相对落后的俄军中!哈哈。。。 英国步兵突击 英国步兵对刺刀冲锋从不犹豫; 但是他的指挥官在部署英国步兵时应该尽量慎重, 要占据优势就要尽量发挥火力而不依靠机动. 英国新兵被训练以每分钟75步的速率行军. 一步长30英寸. 但在连队形变换为纵队, 以及纵队变横队时使用每分钟108步的速率. 这个同样是营在战场上以纵队机动的速率. 但在营以上规模的队列中不使用这一速率以避免疲劳. 英国军队的战术思想大体上分成两类 “美洲式”和 “德国式”. “美洲式” 以开放的队形和大量轻步兵活动来适应在北美破碎的地形以及广阔的丛林中与只有很少甚至没有骑兵与炮兵的敌人作战. “美洲式”战术要求大量使用两列横队以及装备来复枪的轻步兵. “德国式”战术则强调纪律,以紧密的队形在中欧开阔的平原上与拥有成千的骑兵和上百门火炮的敌人作战. 这一战术思想倾向于3列横队的队形. 尽管大多数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军官倾向使用3列横队, 威灵顿在半岛战争中使用两列横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808年八月下达的通令命令所有在西班牙的英军使用两列横队. 在这不久之前约克公爵批准步兵团在校阅中 “ 不管团的人数 ” 一律使用两列横队. 1815年在夸特布拉斯战斗(Quatre Bras)中, 几个英军营被法国枪骑兵, 胸甲骑兵和猎骑兵狠狠的屠戮了一番. 所以在滑铁卢英军使用了更慎重的4列横队. 这一阵形比对面的法军厚重. 使用4列横队的另一原因是空间的狭窄. 在滑铁卢的所有地段, 只要可能英军都排成4列横队包括Alten和 Picton的师 英军营纵队的正面总保持一个连宽. 在纵队全距行进中先头连的最后一列与跟进连的最后一列之间的距离与纵队宽度保持一致, 为20-25米。在半距的纵队里, 这一距离为10-12.5 米, 四分之一距时为 5 米而在密集纵队中士兵实际上在贴着前排的脚跟行进. 大多数滑铁卢的英国亲历者证实, 密集在乌古蒙(Hougoumont)之后高地上的步兵一遭到法军的炮击就承受了严重的损失, 士兵的精神开始逐渐崩溃. 威灵顿的大多数营是以营纵队部署, 等待与敌人接战的, 10个连一个接着一个排成深厚的阵形就像一个个梯级一样. 这是待命的最佳阵形但一点也不适合承受炮击. 给这些军人一点掌声吧,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军队,是近代军队的先祖。 也别提“丈八长矛” 之类充场面的话,如果你知道波兰的 “枪骑兵” 、“ 翼骑兵 ” ,你们会说,中国人都是正常人。 以后也不要再说 “清政府腐败无能”了,准确的说,应该改成 “中国人腐败无能” ,这些年不知道在反复叨叨什么,晕 。 ××××××××××××××××××××××××××××××××××××××××××××××××××××××××× 让电影来展现一下这些英国军人的英勇吧。 英国陆军抵御法国骑兵: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IxMDAwMDY0/v.swf
2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2:16 , Processed in 0.02493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