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生活环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牛黄安宫丸
热度 2 坚持到底 2017-6-11 18:55
wxmang 2017-06-11 09:26:58 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比当众说出自己的弱点缺点都难。敬佩忙总。 小飕风风 实事求是,都是人,没法例外。 举例来讲,一个人品很好的熟人(真的很善良,大家在电视上也经常见到),但是他从小享受的是特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等是绝对绿色后勤基地免费提供,以至于这家伙80年代出来做生意,竟然搞不清楚对虾比猪肉贵这种道理),甚至连救命药都特供(正部长以上每年免费特供两枚金箔包装的牛黄安宫丸。82年我掉到乌江水库里面导致高烧持续不退昏厥,找我母亲同学遵义卫生局局长特批一枚才救命回来,而当年,整个遵义卫生局,一年只有两枚牛黄安宫丸指标。遵义有多少人?而且还是一个政治特殊地方),他认为自己非常平等,非常善良,可是他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上他对普通老百姓就是居高临下的,认为你跟他干任何事情,付出任何代价,都是理所应当的,他既不会感激,也不会愧疚,而他对你稍微安慰一下,你就的感激涕零,浑身战抖,不然他就觉得你不识抬举。这就是地位或阶级差异。
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转)
gordon 2016-4-8 16:10
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理智对应于我们的认知加工系统,而情感对应于我们的情绪加工系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二者之间相互对立。但是,近几十年的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绪并不是彼此分离和相互对立的系统。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加工机制,但是它们之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 情绪是生理基础和认知标签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可能诱发情绪,生理唤醒也可能诱发情绪。 比如说一个人读一本宣扬孝道的书,他边看边回忆起了苦难岁月,父母忍饥挨饿,把一只烤红薯留给他吃。他仿佛又闻到了红薯的甜香,不由得涕泪横流,这就是由于思维(文字符号)、潜意识(和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有些不同,此处指的是未觉察的意识流)、意象(红薯的样子和甜香味)共同激发了他的喜悦、哀伤、感激等情绪; 除了认知标签之外,生理唤醒也能诱发情绪。例如,罹患了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病或者服用了某些药物,都会导致情绪易激惹或者抑郁。这些人的生活环境都没什么变化,但是他们的情绪却因为疾病或者药物的作用而显著改变了。还有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警察与赞美诗》。说的是有个流浪汉过着混乱的生活,宁愿吃牢饭也不肯工作,无论是刑罚还是朋友的劝告,都不能促使他改变想法。偶然的,他听到夜半教堂传来的赞美诗,这宁静的氛围却唤起了他对混乱的生活的反思和体面生活的向往。在此处,认知没有引发情绪,生理感受唤起了他的积极情绪。 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认知标签和生理唤醒都可能诱发情绪反应 ****************************************************************************************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一种较粗的状态,往往体现为逻辑符号形式——某种内心的声音。比如一个人不时的跳出这样的念头“生活压力真大啊”,或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念头”就是思维,那些相对稳定下来的思维,我们称之为信念,又叫观念、图式、成见。 稳固下来的信念经常给人感觉像 “天生的自然反应”,但是现代的研究表明,至少部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家庭生活、职业等这些教养环境,通过条件反射式的强化,形成并稳定下来的。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当某件特定的刺激事件发生后,通常会诱发多重反应。例如某个人首次参加商业谈判,他可能既产生恐惧感,又产生愤怒感、挫折感、成就感、征服感等复杂的情绪。但是通过有意无意的强化,这些复杂的情绪反应被引导为少数几种情绪,思维内容也固化为特定的几种。本例中的谈判者经过艰苦的舌战,获得了高额的利润,这种回报会强化他的成功信念, 他的思维和生理反应之间的联结更加顺畅,他的情绪更加整合而稳定,表现为该人的信心和勇气更强,谈判时的表现更从容自然 。经过多次的强化,下次他谈判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压倒性的是自信,而恐惧感、不安感可能被严重的压制。 这种通过思维形式定向形成,并且稳定下来能够有效的诱导情绪,产生诸如勇气、自信、冷静等优秀的品质,形成了良好的性格。当然,也有可能,他的恐惧感被强化放大,压倒了成就感,导致他以后他可能再也不敢参加商业谈判。 稳定的情绪反应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好处,下次他再做生意时,可能会习惯性的产生极强的自信心和勇气,但是 不利之处也可能是过强的自动思维,会压倒性的影响他的判断,使他忽略一些不利信号 ,也可能使他忽视身体的疲惫感,从而影响健康。就是我们所称的“刻板模式”、“惯性思维”等不良认知模式。 注:令人敬畏的“老虎伍兹” **************************************************************************************** 良好的信念能激发人的潜力,营造幸福的人生。相应的,如果一个人的信念偏狭、简单、绝对,那么会对她的人生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上文那个求职者的“不可能”的绝对信念束缚了她的创造力。同样,如果一个人抱有“我是个智商很低的人”、“我们女人不适合学数学”这类信念,那就会严重的影响她投身于学习。因为每当她努力的时候,这些观念就会跳出来提醒:“你这样学习是没用的,你天生不适合学习,你是白白在吃苦。” 其他的不合理信念,影响也是类似。例如某个人认定“城里人都是小气鬼”,或者“老板都是吸血鬼“,或者 “女人都是没良心的”,这样的观念就会引导他做出相应的偏狭行为,从而损害他的婚姻或者工作关系。 如果信念极其偏激,那么后果就可能致命,一些神经症患者、人格障碍的人的信念往往具有此类特征。典型的像连环杀手——特德•卡辛斯基。他是一位数学教授,认为工业化会导致独裁政治。他的解决方法是对前沿科学家搞恐怖袭击。18年间,他持续的送邮包炸弹给科学家,制造了大量的伤亡。这就是极端的信念系统所造成的恶果。 普通人未必有这么极端的信念系统,但是也会产生大量的不合理信念。 信念系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动思维”,即那些经过强化,受特定刺激后,不需要有意识思考,已经形成较固定反应的思维。就如前例中的维茨金,受挫后第一反应不是恐惧退缩,而是因势利导、将计就计。这种自动思维帮助他在激烈的格斗中,迅速的鼓起了强烈的勇气和求胜欲望,动员了全身心的智慧和能力。又正因为它产生于有意识的思维之前,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作本性,本能,认为它是一个人不可克服,不可改变的本质。后面我们会学习到,它也是可以改变的。 自动思维就是头脑中不假思索的产生的观念,正因为它不假思索,所以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真实的、不需要检验的、天性的、本能的,从而您可能永远不会去质疑和检验它的真实性,甚至终生很难走出观念的怪圈。 所以,信念本质只是一串思维符号,并不一定是真实。如佛法所说,业性本空,但世人却把浮云一样念头,不假思索的认定为铁一样的真实。就像一幅很经典的场景展现的,驯象师从小用一根绳子栓住象腿,小象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它逐渐相信“我是逃不脱这根绳子的”,这样的观念把大象禁锢在永恒的奴役之中,力能拔山扛鼎的大象终生都要驯服于这本质上浮云一样的观念之下。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悲剧,所以圣贤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象一样的蛮力不算强大,能战胜恐惧的幻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 注:其实不是啊,“看鸡汤不如看论文” ,不过鸡汤简单一点。 在心理功能层面,情绪对诸如记忆、注意、言语、决策等认知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人的注意会被自动地导向具有显著情绪意义的刺激,而且负性情绪刺激比正性情绪刺激能更有效地吸引人的注意。不仅如此,认知过程也对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傅小兰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喜欢先前自己关注过的刺激,而不喜欢先前干扰自己注意的刺激,甚至这种喜好模式会迁移到那些只是与先前关注过的刺激或者干扰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上。 *************************************************************************************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稳固下来后,自动思维机制会给人一种天性的、本能反应的感觉。用我们熟悉的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来说明,就是狗通过强化练习,已经可以不需要见到食物,只要听到铃声这一抽象信号,就能分泌唾液腺。 人也是一样,当建立了有效的情绪反应模式后,身体会产生综合性的身心情绪反应。所以包括酗酒、抑郁症等病人的感受是,这已经不是纯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是身体已经器质性改变。这时候, 任何试图“重写”旧的自动思维的努力,牵涉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浮云一样的观念,而是刻骨铭心的身体反应 ,就像有毒瘾的人,即使身体已经脱毒了,旧观念依旧能够唤起强烈的不适感;有赌瘾的人,没有赌时会有真实的感受到猫抓一样的痛苦感;有抑郁症的人,会真实的体验到如坠冰窖或者宇宙深处的冰冷感。这就给人一种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感觉。
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注定》中的大海 (转)
热度 1 gordon 2016-3-19 05:07
天注定是意外的,贾樟柯爆发的吓了人一跳。在第一个故事里,大海对每个人散弹枪近距离正面爆头,血溅一墙,比昆汀还要over。 可是觉的好过瘾。 不管是狐假虎威的会计,还是道貌岸然的书记,还是财大气粗的老板,他们都很镇定,打心眼里蔑视,不在乎,想不到,看起来手哆嗦的是大海,可是没区别,看你紧张几秒钟,看你想想办法,看你拿腔拿调,没区别,突然爆头,不解释。 还有贫嘴的村民,抽打牲口的路人,看不惯,突然爆头,虽然好像不至于,可这是顺手的事。whatever。 受够了那些唧唧歪歪,受够了那些天注定的不可改变,简单粗暴,就像醍醐灌顶一样过瘾。 这个大海太二了,就像我们无数次想犯而犯不了的那种二。 当然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四个故事都是弱者的抗争,有的爽有的憋屈,但一切其实都是天注定,无可改变。 在被惊吓和错愕了几次之后,当大海不发一语顺手爆掉牲口主人的时候,我决定支持他。 第二天想法变了。 因为回忆。 ****************************************************************************** 在八十年代初,那时候还没那么多有钱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里还充满着文革以后对简单暴力的原始崇拜,能打就是帅,犯二混不吝就是个性。很多孩子走的还是那个路线,就那样过了青春。我脑海里有那样的画面,晚上黑黢黢的路上,七八个半大小子拖着片刀(是像日本武士那样拖在身后的地上嘶嘶作响)向一个烧烤摊逼近;还有一次也是黑黢黢的破舞厅外面,一个穿着军大衣立着领子的背影,扛着一把长筒的自制猎枪逼近,那枪筒又细又长,后面围拢着跟着持刀和棍的兄弟,意外接近这个背影的路人做鸟兽散,远远围观。这背影像大海一样帅。可我不记得战斗的场景,也许是因为躲的太远。 小时候见过一些打架,也会互相绘声绘色的相互吹嘘那些场景,谁把谁砍了,板砖开了瓢,越血乎越兴奋。 可一切过的是那么快,世界很快就变了,一阵风吹过,有钱的就是老大,哪怕他是个白胖子。 我们也很幸运的及时选择了做好孩子,上学工作挣钱成家 。那些沉溺于血腥暴力实践的小朋友们,后来也许上了技校,接他爸班当个工人,一些年后下岗摆摊,也许跑到南方打工讨生活,也有那么几个实在舍不得那快意的年代,在历次格斗中不幸阵亡,草已经那么高了。 或者说这世界变得正常了。唯一留下的的不良习惯就是早早的学会了抽烟,还有隐藏在深处的,对暴力的快感的记忆。 世界已经是有规则的了,如果曾经没有,那也是原来错了,成长让我们知道,有规则是好事,在外国你不敢随地吐痰,但地上就很干净,你顺着自己道走,路上就不堵车,就这么个道理。也许有点不爽,但那是对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有好处,这就是成熟文明和理性。 以前的暴力年代挥发了一些无规则的快感 ,但快感稍纵即逝,后面是无尽的苍凉,直到多去很多年,也不得不为那些荒废的青春,浪费的鲜血的生命所惋惜。 那时候脑袋上缠着白纱布手肘吊着石膏也巴不得出来逛大街秀,甚至觉得有点帅,现在看来就是傻缺 。 每个人都有白日梦,有个白日梦就是, 穿越回小时候生长的院子,这样轻易地可以有钱 ,对生活纵容自如,抓住爱情的机会,珍惜和善待亲人。每个细节都让人觉得幸福。 以前这一切不成立的原因就是,穿越是不存在的。 可大海立着领子的军大衣端着枪的形象却突然提醒, 即便穿越存在,你也不能实现 。因为那时候有这样的二货,你过着好日子说不定哪天他就半夜蹲在你回家的黑黢黢的马路牙子上等着你,立着领子拖着片刀管你要钱或者崩了你。你管不了他,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你得怕他。你就过不好。 他怎么想的呢,你有钱过的好老子就看你不顺眼,老天就不公平,神得瑟我特妈也灭神,你狗日要么贪污要么投机,我过的不好凭什么你吃香喝辣。我烂命一条我怕谁。整不死你。这样的人就是真的有。 这其实就是土匪的逻辑。他们常幻觉自己是大侠,其实就是土匪。那个年代后可多少人从广场板着的那土匪尸首后面继承了一身匪气。打土豪分田地,不就是土匪。要是这样也成立,随便哪天你过的比他好了,你躺在家里,他都可以冲进来烧杀奸掠,这是正义的革命,妈的凭什么你有,干死你。 他们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却不可能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才是多余的,不该存在的,病毒式的东西。 我很庆幸我的后代生活在一个相对更有规则的世界里面,尽管还有很多的不公平和恶心的地方,但那种神经病和土匪因为大家都进入了规则变得越来越少了,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危险还存在,比我们小的时候要安全和正常。 天注定反映的四个问题的确都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存在,弱者也确实存在,他们也确实被遗忘和缺少关爱,但大多数人是正常的,至少我们不能指望土匪来拯救这一切。 如果不幸你和其中的某位境遇一样,也不要像他们的任何一位,暴力反击、自我放弃结果都是悲剧,都已经见到了。 但我们不能回去,穿越的不是我们,而是大海,该回去的是他。 ************************************************************************************* 道理如此,现实却不是。 那个原型的事情发生在 2001年10月26日 ,2002年1月25日被执行死刑。 之后的事情估计都知道了。 如果熬过这一关,资产应该都上亿了。 注:现实就是如此。 ************************************************************************************* 那些年的钱不能想象,一年就挣了几个亿。 应该是几十万那一档次,就没有经过百万级,千万级,直接上了亿级。 傅艺伟说的是真的,九十年代,能挣到百万的,不多,不是那么容易。(她那个年代的人, 老实,不说假话,不露富 。) 90年代,2000年以前,陈云在哪儿呢,挣不了那么多钱。 注:那时候的人保守,不露富,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以为这些年才有的 就是 胡文海那个事情发生的前后,财富巨变 居民消费急剧下降,所以 傅艺伟 卖服装卖不动,知道吗? ************************************************************************************* 我觉得傅大姐搞错了。奢侈品只是中产阶级才买呢。 那时候有钱人的价值观跟她一样,谁会买那东西呢。 其实她用她自己的名字打牌子,土老冒们还可能会买。 她是代理林青霞老公的牌子,听都没听说过。可能她自己觉得好。 可是当年她的名字要比林青霞要响啊,呵呵 注:只是她自己觉得 林青霞 要洋气一点。(她估计当时还不知道谁有钱,还是按80年代的路子来,卖点卡带,收录机什么的。从香港进口 点 “电子表” ) 那时候是因为 谁都没遇见过这种情况 ,都不吭气。 她卖服装,她不知道谁有钱,呵呵。 她搞错了 那时候,有钱人的子女还跟普通人子女上一个班级,比普通人还朴素。 比普通人还省,你以为它是从贫困地区来的。 ************************************************************************************* 想起当年一个朋友,炒股有一天挣了好几万,回家路上,狠心打车一次,不要面的,要 “桑塔纳” 才对得起心情。听他说完,我们全部笑喷了。 ************************************************************************************* 80年代的产品销路,那是我们骗老美,老美骗我们,假的嘛 举个例子啊 华尔街日报:中国留学生融入校园依旧困难。美国大学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到美国来念书,为美国各所大学带来了客观的收入,但是,中国学生的语言、文化隔阂,成为他们融入美国大学的一个问题。纽约大学中国史教授Rebecca Karl说,中国留学生对她讲课可能造成负担,她需要修改内容才能让中国留学生听懂。 注: 其实华尔街日报看错了 。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才是赴美留学人员标准最低的时期 ,那个时候为了培养“和平演变”人才,大量完全达不到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中国学生也拿各种奖学金去美国念书。某大牌教授80年代处去美国名校读研究生,他告诉我他用了6个月时间才基本听明白讲课。学校还专门安排港台学生课余时间来辅导他。 真正起作用的反而是访问学者,回 “二遍” 炉的。 被文革耽搁,知识折旧了。重新再学的,年龄都好大了,生活经验也多 。 注:现在叙利亚难民,不也是一样嘛,降低标准都录取了。可以看现在的新闻报道。 跟当年一模一样 ************************************************************************************* 那时候把军工停了,有中产嘛,所以才会有那样的消费习惯。 90年代才真正是中国经济独立的开始 。 注:哪个国家会把军工给停了,光干消费;除了日本那种战败国家。所以说,那种经济规律不对。 主要也是想说,80年代总结的 “消费经验” 不对。(做生意肯定亏嘛) 国企员工的消费也不对,那是 “二元经济” 在支撑呢。以前户口多难呢,农村漂漂亮亮大姑娘,只要是市民户口,多憋八,都跟了。 完全都是扭曲。(90年代之前都是扭曲,至少90年代知道,嗷,是搞出口的,谁都能搞明白) 经济扭曲就有暴富的机会啊 挣钱也不能说,还有政治权利在哪儿呢,“露富” ,那是找 “不自在” 。 中国社会就这回事。
2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游戏往事之游戏机初体验
热度 15 duanjian 2013-1-18 14:23
作为70后,俺的童年是在传统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除了收音机和“科技”沾点边意外,俺的娱乐方式一直很传统,直到上了中学的1985年。 有一天,与俺关系最好的同班同学小胖神秘的跟俺说,他叔叔从国外来他家了,给他家带来了好多好东西,比如大彩电、双卡收录机等,不过他要带我去体验的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东西——电子游戏机。 这个新名词对俺是陌生的、神秘的、充满诱惑的,于是下午放学后,我俩就直奔他家。 小胖的父母都是老师,他家住的是两室半的楼房,屋子的地上还堆放着电视机和收录机的包装箱,显的非常拥挤,东芝的21寸大彩电已经摆在了客厅的一角,原先的14寸黑白电视机挪到了另一角的茶几上,前面放着一个橙黄色的盒子,小胖得意的指着那个盒子说:看,这就是电子游戏机。边说边打开黑白电视机的开关,又顺手拧开了盒子上的开关,一阵怪怪的音乐声从电视机里响起,屏幕上出现了白色的方框,从此,俺的游戏人生跨入了新的阶段——电子时代。 直到前几年,借助互联网,俺才知道那年俺和小胖玩的是家庭游戏机历史上划时代的产品——最早的家用游戏机“Pong” 。 pong,美国雅达利公司的工程师艾尔.奥尔康 1975年研制成功,10年后,这个高科技的东东震撼了俺的小心灵 不过俺们玩的和这个长的不是完全一样,可能是其他厂商仿照pong生产的兼容机。 更像这个,任天堂的 TV-GAME 6 pong的游戏界面 游戏方法是两人各自旋转一个按钮,控制电视屏幕上左右两边的竖条上下移动,碰撞代表球的白色方块,直至一方接不住为止。pong只有一种叫我们称之为乒乓球的游戏,而俺们玩的机器上除了乒乓球,还有足球、网球什么的,其实只是边线的外形、竖条大小、白色方块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已。 现在看起来,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想想几十年后,“打砖块”(pingball)这种pong的变种游戏还能风靡一时,就知道“经典永恒”啊,可想而知他对80年代孩子的冲击力了。 从那天以后,基本每天下午放学俺两都会直奔小胖家,按、小胖、小胖他姐轮番捉对厮杀,玩的不亦乐乎。可惜这种快乐生活只持续了一周,小胖的父母秉持人民教师“业精于勤荒于嬉”的理念,毅然决然的把游戏机锁进了板箱,声称只有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玩,于是,俺的电子游戏人生遭遇了第一次“限玩令”,当然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呵呵。
639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1 02:34 , Processed in 0.02862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