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72|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8: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蜢 发表于 2014-3-19 22:06 0 F8 H# c0 a( ^! V- q
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对于贵金属货币的需求。4 w$ X& |. w9 g2 @( Q7 x0 A6 O
$ I# P" s) X6 i- o4 m9 w  @
中国人发明了纸币,更是第一个发明了引钞票。 ...
$ W# C9 m* h. N$ h2 v2 }
《明史食货志5》说,明早期的金银比价为 1:4,原文为【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 e) h9 S. y& ?/ f" v- a《明史食货志2》说,明中晚期的金银比价为 1:5,原文为【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2 h, @" Z/ ]7 g! H+ |& h$ G& W" e晚明的《金瓶梅》、清初的《十二楼》都明确指出,金银比价为 1:5。
* V- }4 W4 L, E! N8 L9 k9 O《金瓶梅》43回,两个商人还西门庆的150两银子的债务,拿出【四锭金镯儿来,重三十两,算一百五十两利息之数】。接着4个镯子丢了1个,潘金莲说:【一锭金子,至少重十到两,也值五六十两银子】
8 @! v/ }! |9 J' M) g& i* d+ N& Y1 x4 X9 i1 x
《十二楼 第11回 归正楼第一 发利市财食兼收 恃精详金银两失》记载,一个徽州商人开的当铺中,【有人拿一锭金子,重十余两,要当五换。管当的仔细一看,知有十成,就兑银五十两,连当票交付与他,此人竟自去了。】
5 z/ S: v+ @, ]0 q9 I& j- v' c* f如此说来,晚明到清初,无论是官价还是民间市场价,金银比价都是 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4-3-21 1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蜢 发表于 2014-3-21 09:06 5 ?- s& X$ x. Z# ]+ H
这个数据是我凭记忆采之于彭慕兰的《大分流》。
! w# ?* k8 f0 ~) k+ i6 z
6 M; R* L3 ~8 t6 p记忆有点模糊了,
. `  _$ O: C2 g( _0 O6 G
我对二手史料持怀疑态度,我看《金瓶梅》、《三言两拍十二楼》都是当一手史书看的,对小说的情节的兴趣不大。《十二楼》成书于清初,《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初年,两者都说金银比价是 1:5。你说 1:6 ,需要拿出当时人的小说、野史、笔记、档案等资料才能证明。# T' i2 X3 ~2 B! ^

. v1 @/ `5 j. W( e! j+ t$ g二手史料只是作者摘抄的一手史料只言片语的文摘,加上一些个人总结和私货就出炉了,严肃的作者或给出资料的原始出处。要讨论问题,归根结底,还要看一手,希望能看到你出示 1:6 的一手史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4-3-21 19: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蜢 发表于 2014-3-21 10:39
: g- {  U" j8 Z: I& E( N- N哈哈哈。
8 }0 ~* U0 m  K; o- H
4 ^( s/ Y, q3 G2 h) D' S  @我已经给出了《大分流》的章页数(190)。

1 g8 C. [% a) k0 u5 z既然是现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反动权威彭慕兰,更应该是个严肃的学者,在书中给出数据的出处,来自哪本原始史料。我看到的许多书在引用事实和数据时,都给出书名、作者、页号、哪年的版本,也只有这种二手史书,我才会看。否则,我说他编故事,太刻薄,万一他或出版者抄错了数字,我们读者都不知道他抄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4-3-25 1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蜢 发表于 2014-3-22 01:13 * F3 l9 I, [* C" }
俺可能是中文表达不清楚。
2 w2 y: z! t/ E
: Q) Q1 J+ K3 G! k+ n俺就再说一遍。
1 ?( b5 ]! N$ z0 j: I1 @
凡事就怕认真哈,你说 1:6 的金银比价出自《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我找来看了一眼,190 页 注释 97 说,1:6 的数据出自 《Von Glahn, Richard. 1996. 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14 页,这本书从名字看还是二手史料,那就继续往下追。
9 Z" ]4 T7 Y& v0 }) e; g; r
4 A- n" _: ]! R6 P- S- d9 h股沟图书一找,链接为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 tml?id=DNlv4f9tV_AC
  y. e/ ~; f/ c& G5 ~$ D# Z好悬,股沟图书的这本书缺 215 页,好在214 页很全。我看看哪里有 1:6,很遗憾,没找到任何关于金银比价的地方,只说我大清初年的农业丰歉情况和三藩之乱导致 银铜 比价暴涨。难道是这本《Fountain of Fortune》的版本不对,不是 1996 年的?再瞅瞅,确实是 1996 年版。草蜢帮忙瞅瞅,揭穿一下 Kenneth Pomeranz 伪专家的画皮吧。
" E0 u& {4 n+ F3 Z- K# b' c! d0 _6 C2 C( ], G+ u" O+ s/ i
/ E* R/ N& _4 [. V6 e+ v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4-3-26 0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赫克托耳 于 2014-3-26 09:33 编辑
: p( q3 q; I. v: g/ F/ Z
草蜢 发表于 2014-3-26 08:56 ! W% R( |) N0 S, \( @- }; o2 J- M
在万志英同学(Richard Von Glahn)的 财富之源: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年(Fountain of Fortu ...
6 \. V* c6 t! O1 a2 Z, z8 [/ v1 `
; G! K9 \; A5 K. w* A; k
草蜢偷换了一个概念。我俩最初讨论的命题,是质疑 1:6 的来源,要求你拿出 1:6 出处,你倒是挺好心,告知我出处在《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190 页,剩下的让我自己找。
& ?& j9 r, l3 g( I& ^4 x6 k" Z5 W  G
那我就找了,Kenneth Pomeranz 说出自《Fountain of Fortune》214 页,如果此书 214 页确实有 1:6 的数据,至少 Kenneth Pomeranz 可以摘清责任了,我KP是引用 Von Glahn 的数据,至于  Von Glahn 的数据哪来的,我KP就不管了,即使数据错了,责任是  Von Glahn 的,这个过程就是引用链。a 引用 b,b 引用 c,就咱俩的问题来说,1:6 的比价来源是,草蜢引  KP 引 VG,好比我们谈论三国史料,经常说陈寿《三国志》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云云。  \  a7 x6 Q+ Y  t1 ~

8 [0 v5 o& o2 X, u2 P结果我发现,你引用 KP 没错,KP 引 VG 却错了,KP 说的 VG 214 页根本没有他说的内容,就是说引用链断了,那么我可以认定 KP 学术态度不严肃,误导读者,把读者当傻逼,所以我说【 Kenneth Pomeranz 伪专家】,但没说你草蜢如何,因为这条引用链中,你的角色只是引用 KP,问题在 KP 不在你。; C1 Q5 n: O# s
  _' a. ~2 a( z. d/ t" X( J  K
你的辩解分两方面,一是给出了 VG 的数据出处,这是好事,证明了 1:6,我得感谢你一下。二是证明 KP 是个严谨学者,用来反击【草蜢帮忙瞅瞅,揭穿一下 Kenneth Pomeranz 伪专家的画皮吧】。后一个辩解不对,KP 的注释写错了,190 页的注释就是错的,不严肃,我一开始就说了【否则,我说他编故事,太刻薄,万一他或出版者抄错了数字,我们读者都不知道他抄错了】。事实证实了我的观点,你的反驳很无力,你偷换了概念,用  VG 其他页的数据,偷换了 KP 说的引用 VG 214 页。0 c9 p8 `* P* C& [4 p/ p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4-3-26 09: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tanis 发表于 2014-3-26 08:15
# r! I  e- T  s& |4 V: l! a) P' J恩~ 这句说得好,历史研究本来就是盲人摸象。% v8 n; M+ {" }0 @! V. R6 T

, D' A4 ?) i. ?! f: d$ _" [0 k* n所以万志英的128页的图表才会和他后来自己131页引用的西班 ...

' o5 ^+ `/ A, Z( \李渔是明末清初人,1611-80,《十二楼》创作于 1650年代的杭州,清初的江南繁华之地,所以他说的 1:6 能反映到 1650 年代的明清比价。《金瓶梅》的成书时间经考证,当在万历初年,1580年代,两本书都指出金银比价为 1:5,两本书涵盖了你说的 【真正的魔鬼貌似出现在1600年后】。

点评

如果《十二楼》的记载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可以看出在1600以后,内地和沿海的比价估计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草蜢回复里顾炎武记载和这个不同~  发表于 2014-3-26 09:59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5 06:18 , Processed in 0.0356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