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考研的问题:缩学硕扩专硕是大势所趋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3-10-5 01:26
标题: 考研的问题:缩学硕扩专硕是大势所趋
一段时间来,高校缩减学硕招生,扩大专硕招生,引起热议。也有高校反其道而行之,索性停止了部分专硕招生,同样引起热议。
7 V  o7 d, \6 Z4 C7 \/ y7 w1 G6 Y1 |. \  X' q  x( ~
考研是紧接着高考恢复的。在刚恢复研究生教育的过去,只有学硕,没有专硕。过去学硕读博也是要考试的,连读是后来才有的事情。现在,学硕很少成为深造的尽头,读完学硕,很难找到学术型的工作,需要博士才行;但学硕又缺乏专硕的“专业对口”和“理论联系实际”,入职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c" M+ f: z' ]

1 n9 P5 f# V; H5 s' X% w如果学硕的终点是考博、硕博连读,那学硕的意义确实不大。除非本校硕博连读,课题和方向还要改,两段的时间都不充足,沉不下去,浮不上来,很有点尴尬。如果以学术为目的,硕博连读可能比较高效,两段式考硕再考博比较低效,唯一好处是容许中途换道,包括换方向和换学校、换导师。# r! r/ t9 ?2 d

# i9 E) f& B1 i3 B$ I专硕不需要写论文,在理论上课程为主,最后做一个大作业,实际上弄到后来也是写论文。专硕需要双导师,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负责理论联系实际的层面。专硕毕业也可以考博,但不能硕博连读,必须考试才能“升博”。$ S7 A# U9 i0 C
  v  J% o6 Q7 R9 t
专硕适合全时读研,也适合在职读研。据说现在中国专硕里,只有1/4是全时的,3/4是在职的。没有查证过这个数据,不过这不影响下面的讨论。) [* N) L. h, A) b
& ]1 ]0 O, B' R' h$ |
有人把专硕比做大五、大六、大七,有点道理,但又不全面。- @6 m. s1 Q' |, j9 n7 b- ?

6 y$ E. k  w' x& }9 F; s; X( Q大学现在已经是大生产了,批量进,批量出,流水线作业。专硕好比师徒制,小班化,有名师量身定造式的指点,更加精细化。同时,现在各种学科都高度细化,要学的东西在大学本科期间根本学不完,再优化课程都不可能,专硕阶段是有用的延续。
6 p3 K! f4 z4 k, o; B/ D
& {* [/ v4 p2 G+ m8 j以我熟悉的过程控制来说,大学期间学顺溜复杂PID和各种单元操作控制就差不多了,现在常见的模型预估控制需要矩阵、最优化、数理统计等方面的数学及具体落实到自控上的应用,大学就学不过来了,勉强塞入也只是学了个稀里马虎。专硕是比较合适的平台,与新时代的入职门槛匹配较好。
8 h& i% R/ a2 N5 e/ k) g: z
( w: s- i, R7 C  b2 ?. p" p但恶魔总是在细节之中。
  a9 Y; y% z9 Q: k* V& P. D- j' p! j  G( F* [( x8 X# T
高校以学为主。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这里的“学”指学术。即使是专硕,校导的重点也容易情不自禁地偏向学术。专硕不能硕博连读问题不大,既可以鼓励毕业时接着考,也可以把专硕生当作学术劳动力使用,解决大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作为研究团队成果拼图中的一小块。至于这一小块对专硕本人的未来成才是否有用,就要看导师的良心了。
* ]/ ?! j! s2 R8 n( ?
' Z# ]1 k" e2 q1 B/ P专硕的学硕化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校导自己也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理论联系过实际,自然难以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不光在工程界有这个问题,在各行各业都有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外导就是用来填补这个缺陷的。在实际上,专硕还是校内培养为主,校导主导专硕的培养,外导的发言权很小。而且外导是兼职的,日常工作繁忙,又远离在校的专硕学生,很难起很大作用。专硕在读期间到现场好比“下基层蹲点,不可避免地浮光掠影。
  O" C% R) I) W& E0 O
9 [- t, i6 q' X- P$ O) \* u% @事实上,不管在什么地方,双重领导总是问题多多,只有“大领导管小领导”才可能运转起来。专硕的“大领导”应该还是校导,外导只是“小领导”,还不受大领导的领导,这样的制度有效运转是例外,回到实质上的校导单领导制才是常态。& D- R1 {! q# ~2 D; B- b
5 s  a7 X9 X9 I) ]
因此,专硕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有些专注学术的院校和专业,索性不走这个形式,取消专硕,专注学硕和博士,甚至以硕博连读为主。在很多其他地方,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把专硕当学硕培养,没有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毕业后依然面临考博推迟就业还是直面找工作难的问题。
1 V* `5 F& |0 K/ F
2 ~% U( u2 v! J" A. h. S' d% S需要的是对专硕进行改革。6 ^% [0 p; A$ I" y/ W
5 T7 H. M; a8 G' d8 L+ ^
首先需要明文取消论文要求,论文成为专硕生的可选项,而不是“缺省值”。其次降低校导的权重,校导专注于选课而不是选题;增加外导权重,包括大作业的选题和指导。
- T  O* ~/ K7 t0 i4 w' n1 @- Y
( V$ [; b( V  q+ I1 z大作业与论文的最大差别在于原创性。大作业只要求用现有方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可以仿照先例,可以只是走一遍流程,但需要解决以前没有解决过但有实用价值的具体问题。
% z+ j( V) G- e: L' H% \1 j5 |- ?% |6 ~5 ~. k6 f6 T* t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很多创造依然不是绿地创造,而是褐地创造。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先例。现有方法和材料的全新排列组合依然是创造。工业技术的发展永远是原创和渐改相结合,而后者还是大头,因此存在大量大作业的需求。非工程技术的学科也一样,哪怕是新闻,比照先例的专题调查就是合适的大作业。
! E* g# N0 ^" u2 c% \( p, K+ j5 S- n8 w) I# d5 t* f/ H2 o
这会降低校导对专硕的关注,更是提高了外导的要求。但校导难免从学术角度关注,偏重原创性,并不符合专硕的初衷;现在工业界研究生毕业的人多了,外导池大了,企业对研发的要求高了,与现实接轨的大作业也多了。外导主导、不需要论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研发保密的敏感性,便于企业放手借用专硕的力量,而专硕教育的”实战性“也提高了,对于外导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是双赢。
- N+ Q# f! r' O$ q: o3 w; R6 N" \2 p
外导增加参与,也对专硕毕业生的就业有帮助。外导未必直接提供就业机会,但业内人脉有助于捕捉机会、牵线搭桥。这很容易被理解为开后门,但这是偏颇的理解。开后门指德不配位的引荐。德配其位的引荐降低不确定性,对求职和用人都有利。
$ q- i& y3 {6 }9 R# m6 b3 O
. r3 b* t/ F8 A外导在毕业生求职方面的信誉也有助于吸引优质专硕候选,帮助外导解决需要解决的大作业问题。越是优秀的外导越是有一大堆大作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解决的问题越多,新增问题更多。
% C/ U. [) K  \! o; \
1 ?5 }! p. I2 r4 U5 j- b$ o$ w" ]有意义的专硕是可以做到的。
5 v( e( l2 L" q% z% E
8 @# V7 s9 r! c# B& |, n0 @6 v至于读学硕好还是读专硕好,如果是奔着学术生涯去的,肯定是学硕甚至硕博连读好。如果是奔着强化入职资格去的,专硕说不定更好。如果中途改主意了,想换道在学术道路上继续,需要再考一个博,这条路没有断,只是要多走一步。  @8 [+ l4 N0 U' h( S

6 H; `+ P, G2 n3 W( d5 d多了实践经验和人脉,可能对读博时的选题和研究更加有想法,而不是单纯听导师的。读研的选题一般是学生听导师的,但对于特别有想法的学生,导师也是乐意听学生的。听不进学生想法的导师不是好导师。可以在不同学校和导师之间汲取不同的养料更是一个优点。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