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07: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上)
    & U& f, L2 g( J5 `! `6 C0 p% _8 y
    , c# I+ m- n6 r% R好长时间没有再写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的系列了。一方面是把二十四诗品之中好写的都写得差不多了。后面的意境大多数很难直接映射到合适的文章。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论情写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时候不小心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结果写了足足四篇才勉强算是刹住了笔。腾出手来,又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又因为诸多名人逝去而碰上一片追思的大潮。 从八月写完《答李端叔书》之后,从九月开始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些文化名人逝去。直到这11月中的时节以金庸去世为顶点,更是达到了顶峰。而金庸的逝去让我这个从青年开始写了不少金庸人物评论的人也颇感惆怅。也罢,正好二十四诗品里还没有写过著名的才子陆机和潘岳。而对于逝者,个人感觉在才子的诸多文赋之中,这《叹逝赋》是值得一品的通透之作。至少在陆才子四十岁的时候,正逢乱世,却又裹挟在其中如飞沙风转一般,不得不被裹挟着前行。面对诸多熟识的人逝去的时候,陆才子作《叹逝赋》纪念的同时,还很是抒发了一番生死天地的感叹。从意境格调上看来,以一个没有现代哲学观念的古人来说还算的是相当的通透明澈了。
    : O% X5 A" ]5 D; {( \+ L5 L1 y* W+ Q% M* i$ W6 D# b& I1 d' y4 @
    闲话少说,先来看二十四诗品的流动判词吧。
    ( x1 C" `' y! `1 L5 N& }+ g" s' Y3 x* U: B8 u) N- `
    流动
    0 M+ o% r0 z* @! y/ r若纳水輨,如转丸珠。, B' U& K* }5 ~2 G& u: a
    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2 {- p. Q. A1 e6 y% a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1 }0 b0 ~2 b$ B1 j: G+ m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5 O9 f7 h' M: q/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
    ' w8 t4 ]) _" p3 ]  x& F. R3 H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 K- D6 K& L: z5 `2 q' @这四十八个字的描述,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说法。但是细细体念,便能感受出其中的意境所在。首句之中,水輨其实指的就是水车。水车与丸珠都是可以自由宛转的实物形态。而这第一句的其实是有一个没有明说的主语,那就是天道。在这第二句之中,夫岂可道其实便是暗合了这第一句的主语。道不可道,所以需要假体如愚——这四个字的说法不少。但是我以为的意思应该是因为天道轮转,道不可道;就只能借着实物的形态让普通人也就是愚者知道这个道理。这个说法很有些哲学的意味,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一般事物的归纳法来的;不管是简单的牛顿从苹果下落中发现了万有引力,还是复杂的从所谓粒子加速器实验中得到的量子力学理论。以认识论的观点看来,都是我们这些愚者从流转的水车和丸珠之间获得天道规律是一样的归纳认识法则。但是从文字的角度看来,这前面四句,一下子就把已经扩展到了一个造物者视角的高度。然后中间的四句中,坤轴与天枢,都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架构,所谓的坤轴,其实也就是想象中的地轴。天枢是北斗第一星,《黄老经》说它是“阳明星之魂神”。所以说中间四句的前两句,其实也是纵横八荒苍茫四顾的描述。而后面两句也不好解释,载字在这里应该是虚词语气词,这个句式有点像只有oo,才能xx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只有明了了事物的本源,才能认同和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更是哲学中认识论的高阶理解了。最后这四句更是玄妙至极,超超神明,返返冥无;就是说这玄妙的众神也是无尽的往来于虚空之中的。而这种周而复始的千万年无限循环,才是这天道的最根本的主旨。 二十四诗品之中,恐怕哲学意蕴最为浓厚便是这流动一品了。以流动圆转,往复轮回是永恒的真理加上对于认识论的精准归纳。这一段怎么看都非常符合魏晋年间的玄谈风格。# f4 A. ^* I. B1 A- N3 F. j! s
    " f5 Q4 S8 V& i4 f. N6 P
    所以说,很多解释二十四诗品的文章,解到这最后一品,强调的意境之词都是如风行水上的流动之感。虽然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这样说的意境还是有些小了。风行水上又何必要坤轴、天枢。古人其实还没有所谓永远在运动的宇宙观,但是他们的境界在这四十八个字里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他们所能认知的范畴。个人的看法,其实这里的流动不仅仅只是强调动,而是轮回。旋转往复,千载万代莫不如斯,只有圆转轮回才是永恒,这才是这一品的关键。3 v, ], e; r2 s% m, B# h+ R2 a

    * H8 s, K) H5 e" r再回到我们要说的文章吧。陆机的名赋文章颇有不少,潘江陆海真不是吹的。但是最出名的是《文赋》,典型的文艺理论阐述。这叹逝赋大约也不过只是这陆海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但就是这小小的一朵浪花,也能管窥一下这个常年在文人才子中被惊为天人的才气胸襟吧。
    % f0 x: ~+ Z$ c* {* T' q  E* j# x- c
    闲话少说,上原文吧。/ m0 [, q( f: f9 Y& ?
    ( y& n' o& X) Q( Z5 n- X
    叹逝赋〈并序〉( J' E2 C! i& F) y
    序  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哀思,哀可知矣,乃作赋曰:
    : c7 ^; A1 I- M" z' B0 H伊天地之运流,纷升降而相袭。日望空以骏驱,节循虚而警立。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对琼蘂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望汤谷以企予,借此景之屡戢。+ ]0 V2 h- ~: V9 [9 D- N
    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经终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譬日及之在条,恒虽尽而弗悟。虽不悟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 O( {: ]. j6 q9 V5 J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悼堂构之隤瘁,悯城阙之丘荒。亲弥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忘。咨余今之方殆,何视天之芒芒。伤怀凄其多念,戚貌悴而鲜欢。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
    7 H5 Y, K9 p8 J! ~5 J' T3 u居充堂而衍宇,行连驾而比轩。弥年时其讵几,夫何往而不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苟性命之弗殊,岂同波而异澜,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艰。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毒娱情而寡方,怨感目之多颜,谅多颜之感目,神何适而获怡。寻平生于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k/ ?4 [9 l& T/ R
    步寒林以悽恻,玩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年弥往而念广,途薄暮而意迮。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托末契于后生,余将老而为客。" v5 D2 b9 ^1 @, g6 c( y- L
    然后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沧,忽在世表,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将颐天地之大德,遗圣人之洪宝。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
    ! g8 E3 }! k/ r; `9 ~
    说句题外话,每次涉及到这些古人文赋的原文的时候,各种生僻字的乱码就层出不穷。只好有些字换掉,如果大家看到的和印刷版的不一样,还请以印刷版为准吧。
    ! T: f) K  [  j% m8 P2 h
    6 `+ U0 q) {- `) e4 B% A9 C回到原文。还是那个老办法,得从作者当年的心境说起。这篇赋有序言,而且年代很好推定,序言说,年方四十。而晋书之中,陆机二十而吴亡,这两个点儿一卡,这篇文章写作时间便锁定了公元300年,也就是西晋的永康元年。正好是八王之乱第二阶段的开始。 还是从头梳理一下陆机的身世吧。否则这个序恐怕都看不懂。陆机、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是兄长。他们的先祖是三国演义里火烧连营八百里的陆逊陆伯言。陆逊年纪轻轻立此不世之勋。直接奠定了陆家在东吴的位置。父亲陆抗,也是东吴大司马——这个类同于国防部长的高官。而且当年在江东,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也是后来如“崔卢王谢”一般的大姓士族。这等出身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不为过。但是陆机生平,却又叠逢遭遇。仅仅灭国、变乱和官场倾轧不计其数。在这样的生平际遇之下,士族出身的陆机对于红尘离乱、国破家亡的感觉尤其熟悉。所以这篇叹逝赋才能写的如此惊心动魄。而著名的赋体文章综述,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中对于这篇赋的评价如下:
    & S* |2 U. z: L/ q* I* ]' \8 T& L/ [$ d
    賦也,凡哀怨之文,易以動人。六朝人尤喜作之。豈非懽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與。然此作雖未能止乎禮義而發乎情,猶於變風之義有取焉。但古人情得其理,和平中正,故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後人情流於欲,淫邪偏宕。故哀極而傷,怨極而怒。此賦與江文通恨賦同一哀傷,而此賦尤動人。吁,哀思之音,誠莊人端士之所當警者。

    - z1 L* m* x, g6 x! d( O评价甚高,将其与江文通的恨赋相提并论且胜出。八字评价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叹逝赋是如何在哀怨之时做到如此清新的吧。
    . X: Q4 o5 C; n# Q) L( i
    2 M$ O6 Y: p" [  |( v  p( G- D序言的背景,读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颇沉郁。: d. Y5 r; M/ X* D7 [; k, o' d
    6 z% t. c4 {) J9 X: U$ R' Z/ y
    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哀思,哀可知矣,乃作赋曰:
    $ V6 P0 F1 S1 M& e( p5 Y
    这一段的说法和感情其实和我当时在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所写的悼念文字感觉颇有相合之处。当熟悉人物和朋友开始日渐凋零的时候,难免不会生起一种悲凉的孤独感。% ^; }# {4 Z4 o4 F0 R

    9 L5 r0 t7 f0 n. ~- a+ Y, @  I
    也许人生的变老就是从这里面开始感觉得吧,先是你所崇敬的人渐渐逝去,接下来是你所熟识的作家日渐凋零,然后,便是你所真正认识的人开始渐行渐远,最后呢,曾经和你共念青春的人也逐渐疏疏落落……从人的社会性来说,死亡就像是一个渐渐收紧的圈子。圈子里的是你和你所认知的过往,圈子之外是茫茫的时间之海。

    2 s4 A' N. X- M而说到历史背景,这个时候的陆机其实已经在经历人生的最后一次变乱与危机了。在此之前,陆机的各种坎坷可以综合梳理一下。 首先,年幼丧父,陆机大约14岁左右的时候陆抗去世;当时西晋天下一统的军事压力也很大,虽然陆机承袭了父亲部曲,有了牙门将的名号;但是却也只能看着自己的二位兄长陆晏,陆景兵败被杀。而吴亡之后,陆机带着弟弟被俘到洛阳,两年后放归旧里。这已经是一次人生大起大落的经历了。然而,陆机却又并没有就此隐退,十年之后又因为文名太盛而重新被朝廷征召。 接着,由于陆机无与伦比的文章名气,先后被不同的贵人所推崇。贵人有名气,则竭力称赞。像张华的赞语,简直是骇人听闻——“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张华本身就是写《博物志》的长辈大家。这么称赞陆机相当于给了他天下第一的才子地位。而贵人有权势呢,则会力荐官职,太傅杨骏辟为祭酒,吴王晏征为郎中令,迁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赵王伦辅政的时候,作为自己的相国参军;直到最后杀他的成都王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甚至直接将自己的二十万大军都交给了陆机。“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馀万人”。 看起来似乎是风光无两,但是这每一次被贵人所推崇之后都是一场劫难。也许是陆机确实是吉祥物级别的存在,所有在官职上提拔他的贵人,最后似乎都不得善终。从太傅杨骏开始,杨骏是直接被杀;牵连的陆机只好回乡避难。吴王晏在陆机写《叹逝赋》的时候被贬为宾徒县王。赵王伦野心膨胀自立为帝,最后终于被赐死。成都王颖虽然听信谗言杀了陆机,自己也在之后被人矫诏赐死。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陆机出仕晋朝,从太熙元年开始,到陆机被杀的太安二年。这期间,西晋的朝廷在洛阳经过两段八王之乱和中间八年的出名淫后贾南风主政。基本上就没有太平过,而陆机在这段时间,也是升官,降职,再被征召做官,然后再被流放遇赦而回……如此反复数次。所以后人评价陆机的文章,有一种天然的天道疏离情感。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天然的一种异乡人的心态,一种已经灵魂出窍的俯视感。也许这种过山车似的仕途确实让这个海内闻名的大才子被折磨的魂不守舍。而陆机写叹逝赋的这一年也正是他在最后一个起落的过程之中。0 @" }! I- a0 e! e: ~5 z. X9 t
    ; X* S+ O0 |+ Q* `: a6 k9 U! h' X: f
    陆机写这篇文章,大约是永康元年。正好是公元300年。西晋帝国的最后一次动乱刚刚开始;在这次动乱之后,整个中原王朝会彻底的经历永嘉之乱的屈辱,而第一次离开文化的发源所在,举国南渡。这是秦汉以来从来没有的事情,哪怕再强大的西戎,匈奴都没有能让中原大地的王朝离开这片土地。所以说从这种意义上讲,陆机就好像是站在了历史大潮的浪头,俯视即将而来的跌落和衰败一般。 具体到陆机本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经历过的坎坷绝境,已经不仅仅只是灭吴的国破和参与政治斗争的仕途沉浮;在永康元年的时候这个绝境已经延展到了他的内心。简单的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吧。当时的朝廷曾经是皇后贾南风一手遮天,进而颇具文采又很有权势的贾谧作为秘书监也烜赫一时的组成了一个当时文人的小圈子,也就是金谷二十四友,常常在洛阳石崇宅邸的金谷园聚会,时称金谷雅集。这二十四个人之中,陆海潘江自不必说,三张,两潘一左这样的人物都在其中,就连文武兼备的刘琨——闻鸡起舞成语的典故出处,也在其中。而就在永康元年元月,赵王司马伦与孙秀设计收捕皇后贾南风。事成之后,二十四友如烟消云散。潘岳丢官,石崇丢命。只有陆机却因为“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而在陆机写的叹逝赋之中又完全感不到他因为诛杀旧友而封侯的喜悦,反而倒是像序里面所说的:
    + X4 b1 u# h7 h5 K" I3 H5 r4 k: h% p& h* q& @* T% K
    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哀思,哀可知矣……

    8 y) ^  O/ @! B$ K& _; [这个序言其实已经明显的点出了叹逝赋的主旨。其实这篇文章是为了陆机曾经的那些朋友所感慨而起的。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很明显的说的就是金谷雅集的二十四友。所以说也可以臆测一下陆机此时的心态,也许他并没有主动的出卖朋友,只是一种类似于“伯仁因我而死”的情景。而赵王司马伦为了稳定朝局而单独拉他出来封侯。变相的让陆机也成了众矢之的。这在其后司马伦失势被杀的时候,也很大程度的导致了陆机的差点殉葬。
    + g1 k. k5 m- G! v
    / q* z1 p- u# N9 l  c1 i也就是说,此时的陆机写这篇文赋的时候。心情是一种无比矛盾的心态。欲悲而无地,欲喜而难欢。所以只能用无比华丽奢靡的文字描述宇宙天地之间的重要天道运转;用粉饰自然规律的办法掩饰自己的孤独和忧伤。1 w7 D+ s* i$ d2 G" P* K2 T5 w

    1 O, d7 b0 @  {7 l还是回到文赋之中吧。
    , U2 A' [* U6 [( P) _( `% G- E% N' ]! Y& \: p# \6 `
    正文第一段第一句,“伊天地之运流,纷升降而相袭”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气魄恢宏,直达天际。十二个字,便讲出了天地往复循环的精要。第二句“日望空以骏驱,节循虚而警立”是时间,时间的具体表现日月和季节也都是因循变化的。接下来便是三句感慨人生苦短的叹惋。最后四句长恨难以得到的长生药,屡屡消失的日出景也是一派神仙口气。这第一段全是六字句的骈文,或对偶,或承接。气势奔放音韵铿锵,意境恢宏,主旨高远。可以说这第一段便有了陆才如海的气势。而且应和与二十四诗品之中的流动,这第一段便是天道流动意境的明确阐述。- q. M" S  m: z+ y; P* s5 M
    % X1 ]5 A2 T6 G8 K. z& V" t
    第二段,个人以为是千古一段,写尽节哀顺变、岁月因循的劝解人间悲情之辞。
    3 A( S, e+ n6 I9 ?- K* N
    * @6 Z3 A# M# @$ K' U" z1 N
    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经终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譬日及之在条,恒虽尽而弗悟。虽不悟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

    # r& l9 ~, Y0 j$ \0 d+ ?前四句,以河川喻人世,以逝水长流喻人生渐老,以水之滔滔喻人之冉冉。都是让人顿挫沉郁的好句。题眼在最后“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道尽天地人间。读到此处,莫名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孤独之感来袭。后面的详细阐述也异常动人,原野与春草都有自然的枯荣规律,万物如此,莫不如是。“譬日及之在条,恒虽尽而弗悟”这句比喻,也是很有些深沉意味。日及,就是木槿。一种传说中朝开夕落的短命花。这种花儿到凋谢都悟不出其中道理。草木本无情,所以也谈不到悟与不悟,但是人看草木便有所感。这句以及后来的“虽不悟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其实是和后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样的大悲悯之词。这一段的手法,也是除了语气词悲夫之外,均是六字骈文。对仗优美,神完气足。3 Z2 @% D. u+ N7 G3 x

      m1 R8 i! S3 y( T) h, z* K第三段也进入了作者陆机的情绪关键所在,以痛和悲为主,主要说的是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 q4 T& m) D8 d. O% B6 ~/ k/ k' O
    $ e$ q( @+ P8 k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悼堂构之隤瘁,悯城阙之丘荒。亲弥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忘。咨余今之方殆,何视天之芒芒。伤怀凄其多念,戚貌悴而鲜欢。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
    6 r2 y; D. y, p. }
    第一句之中,灵根指祖父,具尔指兄弟。陆机一生,年方弱冠而国破家亡。两个兄长陆晏、陆景均在灭吴之战中殒命。而其后陆机被杀得时候是夷三族,兄弟陆云、陆耽和二子均被害,陆玄不知所踪。陆氏一门自此而绝。所以陆机此时的悲悯还只是对于祖上的简单悼念。接下来的四句铺陈从陋室空堂、梓泽丘墟说到家破亲丧。“悼堂构之隤瘁,悯城阙之丘荒。亲弥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忘”之中,生僻用法颇多,隤瘁的读法——拼音:tuí cuì。毁坏的意思。前面十二个字的意境清晰。而后面十二个字比较难以索解,亲弥懿和交何戚是对仗的说法,弥是充满的意思,懿是美好的意思。何戚的意思也是如此的亲密。而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充满美好的亲情已然消逝,如此亲密的朋友让人难忘。后面接上的是陆机基于自身的处境发出的感慨:“咨余今之方殆,何视天之芒芒。伤怀凄其多念,戚貌悴而鲜欢。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前面两句便是我都已经快被折磨死,只能看着茫茫的天空。这样直白的讲述自己的处境。回到我之前所说的背景,按道理此时的陆机应该还没有危险,至少他还是被司马伦任命为相国参军,封关内侯重用。又为何出此悲鸣之语呢。这个问题其实在司马伦威胁当时朝中官员的话中已经有了明晰的答案。赵王伦威逼的言语如下:. P: x2 P+ z: E4 ]% s' F
    “今使车骑人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
    # V( ~. a" ^/ T) Q% v7 {; S
    由此可见,此时的陆机抛弃旧友的选择有多无奈。选择二十四友则很有可能诛三族。而封侯也不过是被迫苟活的副产品。所以说才会有伤怀戚貌的表现,幽情滞思无以复加。进而在最后一句话中这种情感达到了顶峰——“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生亦何欢,叹昔日而成了自己这篇文章的主题。
    : o3 o/ z; l- l  J( J5 x9 A' Z2 j! w4 j2 {: b; f
    综合看前三段,从序言开始。一段悲似一段。到了第三段,这种悲怆感已经到达了顶峰。除了第一段略演天道之意以外,其他的均是个人情感上的宣泄。从第二段的逝水人生,木槿悲悟;到第三段的国破家亡、命悬一线;而自己为了性命与家族的苟存又不得不违心的背友行事;却又得封关内侯又没有一点喜悦,只感觉生亦何欢,只能怀旧追叹。
    & _$ A4 ^% @& T! |& y
    / E9 K* P9 {- R* N! N6 i( d如此看来,叹逝赋的悲似乎是已经深入骨髓。但是后面的转换却会让你耳目一新,同时因悲伤而壮怀,以天道之往复荣枯,抒自己难解之哀。
    / o0 N; g9 I9 q; Y( ?
    ! n# B% v% `# |' w  R篇幅太长了,且歇一歇。预知后事如何,且待下篇详述吧。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30 收起 理由
    jellobean + 10
    mezhan + 4
    然后203 + 2 谢谢分享
    colin1992 + 6
    黑洞的颜色 + 4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07:48:27 | 只看该作者
    《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下)
    $ l) l4 V3 G' E% a/ d0 O3 n$ W( @; E4 a+ j4 v2 m" e
    书接前文,之前写叹逝赋的文字只到了叹逝赋的第三段,也就是中间悲情顶峰的阶段。一方面是文章篇幅超了,一方面是突然又传来了武侠小说名家萧逸辞世的消息。只好暂时切换了一下,用余墨怀念了一下。毕竟,这个仿佛就是叹逝赋中的场景一般——“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以下再接着赘述叹逝赋的后面文字吧。! K; ^7 Y" R, ?: P
    / o* B5 Z% x6 h0 m6 k
    从第四段开始,陆机的境界似乎进入了另外的一个频道。已经渐入巅峰的悲哀情感被自我劝解的态度所消融。但是这个消融不是简单地面对自然的妥协,而是一种勘破了天道之后的圆融自然、和顺坚强的感觉。
    4 {' s4 d1 N9 X# n4 K8 u% t" [+ T* q
    居充堂而衍宇,行连驾而比轩。弥年时其讵几,夫何往而不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苟性命之弗殊,岂同波而异澜,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艰。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毒娱情而寡方,怨感目之多颜,谅多颜之感目,神何适而获怡。寻平生于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 K- L" s2 H+ a7 [
    这第一句“居充堂而衍宇,行连驾而比轩”很有意思,用郭德纲说相声的语言说就是:“于谦老师是吃过见过的人……”。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强调自己曾经阔过,曾经高朋满座、前呼后拥。其实此时的陆机也远没有到落魄的时候,他的官位和品级都在不断地上升。名声也是盛极。所以说这第一句的含义是,哪怕我是如此这般的位置。后面的两句便是身边人凋落殆尽的窘迫感觉。冥邈也好,寥廓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在年时无几,何往不残的预期之下的天道疏离感。更简便的说法就是有感于生死而对于自然产生的孤独感。 再下面三句:“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苟性命之弗殊,岂同波而异澜,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艰”满满的兔死狐悲的既视感。但是结合陆机在写此文之后的行动来看。他似乎也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还是努力投入到八王之乱的现实之中,力图用自身的努力去安邦定国,匡扶明主。说到这里不得不岔开话题,八王之乱其实并无仁主,都是些羊狠狼贪的司马家小儿争权夺利。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陆机还是艰难的坚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忘初心的努力寻求明主匡扶正义,贬斥自己认为别有所图的当权派。比如赶走了赵王司马伦的齐王司马囧,陆机也做《豪士赋》讽刺。要知道当时陆机的处境还不如写《叹逝赋》的时候,差点被流放。后来更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成都王司马颖身上,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觉得司马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必能康隆晋室”。这样的人物,政治上的幼稚和感情上的豪迈像一杯烈酒,让读陆机文赋的人由然生起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使命感。也让这里写的这种悲悯的辞藻显得如此立体,而并不消沉。 最后这三句:1 [: v/ X' c8 g8 _6 d5 c8 w

    . w1 q7 c" L, Q( i/ g1 z
    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毒娱情而寡方,怨感目之多颜,谅多颜之感目,神何适而获怡。寻平生于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 |& H; Z5 F- g6 b- k' c全是怀念音容笑貌的好辞,但和之前的哀而不伤比起来就显得单薄。但是这其中有一段谶纬似的故事。启四体是一个比较古奥的说法,出自论语,也叫启手启足。简言之,就是得到善终。这里的意思是陆机一方面悼念善终的亲友,一方面感觉自己大约也很快了……也就是写《叹逝赋》三年之后,陆机便被杀于洛阳附近。他所委身的“明主仁王”司马颖连善终都没有给他。而是先砍双手,再枭首。一代颇有志与匡扶晋室的文人,却也只是因为莫须有的背反罪名,而被冤杀。据《晋书》所载,陆机死的时候出现异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这个恐怕也是后世《窦娥冤》的参照吧。所以这么看来,那句启四体而深悼,确实像是一个谶语一般。4 g, T4 D; o8 r

    ( ~1 J8 f3 D5 [4 g/ B2 t! ?, w如果说第四段还只是具体描写怀念情绪而岔开话题似的消解手段的话。第五段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了疏离和忘却的办法了。, u5 Y5 r9 X. \% Z
    ' I3 z% R4 {* u+ D
    步寒林以悽恻,玩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年弥往而念广,途薄暮而意迮。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托末契于后生,余将老而为客。
    4 S8 A) e$ v# ?& p
    前三句也是触景生情、即景即情。其实和《岳阳楼记》里的春和景明与忧谗畏讥对比的手法相似。其中“年弥往而念广,途薄暮而意迮”一句写尽怀旧而孤独的意境。所以后面亲落落、友靡靡;随着岁月流逝,回想起旧事会逐步的只有十一之于千百。结尾处却话锋一转,乐隤心如忘,意思是欢乐会从心里慢慢溃退而去,就像忘却一样;而只有悲哀会因为感情永远的待在自己的心底。或者换个说法——悲哀容易永恒,欢乐将会渐退。所以最后一句就变成了关键,只有努力的结交年轻的朋友,才能够避免沉浸在哀伤之中。而“余将老而为客”的意境就更是宽阔,一种天然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情感。一种疏离于岁月时空,六合八荒,闲看天道轮回的感觉。人生为客旅也好,客梦也罢便里当如是。& _! D4 N# n  }' L6 h, B9 Y& C

      ^1 M* h" ]9 B+ F2 C说到这里却又忍不住再岔开话题。说到生死,客旅和客梦其实也不过都是两种态度。客旅人生,其实是荒诞间匆匆而过的感觉,无奈而又实际;客梦人生,却是满足时留恋叹惋的感觉,理想而又虚妄。而对于陆机来说,本想是客梦一场的千古才子,却不料成了客旅一程的乱世文人。写此文的时候,正好耳机里跳出了周华健张大春为水浒之中宋江而写的那首唤作《浔阳客梦》的歌。不禁跟着一段唏嘘,其实直面生死的时候谈理想,就很容易有着这种疏离的感觉。只有像沉陷在自己的理想之中拔不出来的宋江才会在浔阳楼上沉醉如客梦,纵使梦中能如波间明月,但梦醒时的理想也只不过是要比黄巢还丈夫吧。
    8 S5 u5 @6 I) e0 \
    ! R0 u0 I+ n) s最后一段,便是彻底揭晓答案的所在。也是这叹逝赋的主旨所在。试想一下吧,一个快两千年之前的书生,看待生死轮回能到这个层次,这似乎也正是人类的奇妙所在、而这种思想,还能被一篇文采华丽、气势飞扬的文章所描绘而流传千古,这实在是华夏文化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5 w1 B9 `% I2 j' @4 p! v
    & T4 Y2 R* m: J- d
    然后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沧,忽在世表,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将颐天地之大德,遗圣人之洪宝。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
      k& C" B( Y4 ~! O/ ?5 ^* y* Y+ g) g
    从简单的文辞来看,这一段是仅有的有四字句的一段。但是这四字句却也只是四字对仗句。而不是后来盛行的四六骈文。通体的六字骈文和四字骈文,让这篇名赋有着诗歌一般的质感。其实作为一个仿写过《古诗十九首》的大家,陆机的诗文也是超一流侧存在。前面四句四字骈文,神完气足的描绘了一个思想者的状态——“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沧,忽在世表”。只有这样的思想者才能够“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有人把这一句翻译的太过烂俗,说是“早晚都是睡,争啥先与后”。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境界没了,有点像偈子了;一股出家人的味道。要知道叹逝赋最后的这个境界,并不是简单地看破与遁入,而是圆融与通透。所以才会有后面的“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有除彼日,搅兹情的体验和看到秋日衰木,草间露水的领悟,就得出了弗违殷忧(没有办法从悲痛中恢复),就根本不懂得天道的结论。于是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借着天地颐德,圣人遗宝:解心悠游。才算是明白这天道轮回的所在。; z$ @7 ?. b' t

    ' e, `" X3 ?+ E  p2 U; e% w再回到陆机的身世和他的行事。不少人会觉得这个叹逝赋写的其实并不符合他后来积极投入八王之乱战争之中的行为。但是仔细的想一下,这篇叹逝赋中其实是由身边的朋友长辈日渐凋零而引出的悲哀情绪。但是悲哀背后呢,却不仅仅是怀念与追悼。还有对于生死的豁达和对于天道轮回的理解。所以对于陆机本身来说,最后的解心悠游只能是他觉得圣人(这里代指主君)已经就位,天地已然重回安定能够颐养德性之后的事情。所以说陆机这首叹逝赋,其实是从哀中立志,从悲里壮行的文章。 纵观陆机一生,从国破家亡,隐居故里;到北上洛阳,入仕司马家,试图重兴家名,富国兴邦;再到叠逢变乱,在八王之乱中初则被动,继而主动的匡扶晋室,试图择明主,助王师,平乱世,救天下。少年时遇吴灭而避世,青年时遇升平而出山,壮年逢乱世却拼尽身家性命而欲挽神州陆沉。如此人物,最后身死家灭,夷三族而无存者;颇令人唏嘘。最关键也最悲壮的是陆机一生其实是有多次从归隐又走回到幕前的选择的。如果当年他没有出山仕晋,如果他在几次官场贬谪中再次归隐,如果他最后在被司马囧发配却又遇赦而还的时候直接回乡;如果他并没有选择赌上身家性命去辅佐成都王司马颖;也许他会是一个在昆山终老的如陶渊明一般的千古隐者。但是历史也没有如果,而且以陆机的言行,宗儒而能谈玄;这样的人物在魏晋间是不可能自我放逐归隐一生的。毕竟那个时代在分久必合的大背景之下,给了无数希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者最好的奋斗可能吧。但是也正是历史的大背景铸成了陆机一生的悲剧。也许陆机所写的千古第一帖平复帖的首句“恐难平复”早就已经如同谶纬一般注定了他一生的结局吧。0 l% \7 v; T6 w" E- Y* I

    2 Q) j6 B9 O/ L* c- I. ~回到我在二十四诗品中评述的流动一品吧。对于陆机来说,他从这生死轮回,时光流转之中看到的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而流动本身的意境大约也是如此,仅仅只是如风行水上的即逝之境界,远远当不起这文人借诗言志,以歌咏行的目的吧。而叹逝赋这篇文字,后人拿它与江文通的《恨赋》相比,也似乎却有深意。恨赋之中的大志未遂之情跃然纸上,和这篇的四顾寥落的悲愤哀怨实在是最好的相辅相成的名篇。9 d) O; J6 v3 a  A9 J6 X( \1 m
    0 F2 o# _0 T/ a- |2 O" R
    话说到最后,随机播放的耳机里突然也像神迹一般传出了罗大佑的那首《轮回》。如此苍茫但又平和的曲子也许只有在此时才显得如此的动人。音乐声中,又想起了一个小小的轶事。曾经和父母一起去上海市郊的召稼楼古镇游玩过。新建的古镇并没有多少文化积淀。但是在古镇之后的一片河浜之中,却耸立着一处名叫机云亭的所在。看碑文才知道这里原来是江东陆家放养鹤的鹤塘所在。陆机死之前所最想重新听一下的“华亭鹤唳”原来便是此处的生灵。也许在自己所选择的“明主仁王”痛下杀手的时候,这东海之滨的白色精灵便是这参透了天道轮回的大才子最后的心之归宿了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4 收起 理由
    jellobean + 10
    mezhan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2-12 21:15
  • 签到天数: 584 天

    [LV.9]渡劫

    板凳
    发表于 2018-12-3 12:46:30 | 只看该作者
    xiejin77 发表于 2018-11-29 07:48
    / ?& t6 f+ U* }4 B/ a《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下)9 s/ X- `8 R4 F: W; f4 F5 b, [. V

    - `1 I' v1 m3 k5 O. f0 E8 \1 J书接前文,之前写叹逝赋的文字只到了叹逝赋的第三段,也就是 ...
    . \1 R: r8 J2 ^* n1 u0 g
    低洄中的昂扬,想起谷村新司的歌,也想起一个武侠小说的人名:狄飞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5 17:33 , Processed in 0.04901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