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3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画] 捡漏达芬奇(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8:1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7:59 编辑

    没有资格写“续”,就想骗点积分

    先说一下,前面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国家地理”摄于2011年2月的电视专题片,有一些不是直接有关联的人物和情节,我作了些删减。

    网上还有个内容似乎大同小异的“牛津公开课”,大概是2010年早些时候拍的,我觉得里面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1是作画的羊皮纸,是绵羊皮,而不是小牛皮;2是斯福尔扎有收集珍珠的癖好,而美丽公主并没有珍珠饰品
    ……
    ……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材料实在太多了,还都很有趣。随着衍生阅读的增加,我基本已经推翻了原稿。

    前述故事的主线人物之一,皮特·希尔曼,在艺术商圈内实际属于并不怎么被看重的小角色——这类人物通常被圈内戏称为“跑腿的”、“捡场的”。而希尔曼本人也承认,在整件事里,他不过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瑞士收藏家的前台代理。他除了拿到优厚的佣金外,还可拿到一些相关的经营收入,比如出书、办展览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家地理”等节目没有提到过这位神秘的背后买家。

    当然希尔曼对自己的艺术眼光还是颇为自信的:“二十多年前我在巴黎竞拍得手过一件拉斐尔。当时没人识货,我只花了一万块。这都有案可查。”我没有调查过那个故事,也不知道他在那个故事里扮演什么角色。

    在前面的故事开篇,我提问过两个“这怎么可能”:克里斯蒂拍卖行,专门吃这碗饭的,怎么可能漏掉达芬奇或者文艺复兴;凯特·甘泽,刨去她在加大和哥大学位的不说,就冲她从小的熏陶,又怎么可能让希尔曼捡漏?!

    另外,那个所谓“十九世纪早期的德国流派”是怎么回事?

    ……
    ……
    ……


    5+1,细说从头

    《美丽公主》在进入克里斯蒂之前,为英国的马齐格夫妇所拥有。1966年马齐格夫妇结识了克里斯蒂拍卖行副主席诺埃尔·埃内斯里(Noel Annesley)。自1969年起,马齐格夫妇先后通过克里斯蒂拍卖行出手过十几件艺术品。应该说,他们之间的合作一直是愉快的。

    具体到《美丽公主》,是珍妮·马齐格在1997年8月交由克里斯蒂拍卖行的,其时她告知该行,她的亡夫(马齐格先生于1983年逝世)认为这是件文艺复兴时期,多米尼克·格兰达尤(Domenico Ghirlandaio)的作品。(多米尼克·格兰达尤,你不知道吧,他有个徒弟,叫米开朗基罗。)


    格兰达尤的肖像作品,与《美丽公主》有相似之处吗?

    三十年的老主顾,克里斯蒂拍卖行不可能不认真对待,出面对该画作进行鉴定的是该行古典精品素描部门的主任专家佛朗索瓦·巴赫纳(Francois Borne)。

    这位巴赫纳先生,毕业于圣路易高中和巴黎大学历史专业(?待考),1985年进入克里斯蒂拍卖行,受训于诺埃尔·埃内斯里(就是那个副主席Deputy Chairman),1994年出任古典精品素描部门主任(Director and International Head of the Old Master Drawings Department)。他鉴定,马齐格夫人手里的这件肖像,属于“十九世纪早期的德国流派,作者佚名”。巴赫纳的眼光和学识肯定是足够专业的,作出这样的鉴定必然有他的道理。

    这个所谓“十九世纪早期的德国流派”,是指“拿撒勒运动”画派。其主体是一伙自称“拿撒勒兄弟会”的宗教艺术团体。拿撒勒兄弟会如果译为“耶稣同乡会”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耶稣就是著名的“拿撒勒人”。拿撒勒兄弟会的主要成员都曾跑去意大利取经,在艺术精神和创作手法上,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影响深到什么程度呢:


    冯·克劳斯菲尔德(Julius Schnorr von Carolsfeld)的圣经题材油画

    在欧洲历史上,宗教与文艺和科学的互动,是一个广泛而专业的课题,不是我这里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何况我也不懂。。。总之,我相信,巴赫纳的鉴定,自有他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的艺术眼光作为基础,决不是单凭自己的头衔就轻浮地那么一说。所以就算他的结论有不足甚至谬误,也不是外行人一句“打眼了”那么简单。

    小花边:2010年5月,当珍妮·马齐格得知马丁肯普的研究成果后,在曼哈顿联邦法院起诉了克里斯蒂拍卖行,理由是该行的过失导致她蒙受巨大损失。克里斯蒂拍卖行的发言人辩称,该画作交易时,关键的技术手段(比如高清数码照相)尚未实现或尚不可靠,而该行并无不当之处。对此有人指出,克里斯蒂拍卖行/巴赫纳没有做碳14的年代鉴定,而在当时,这是一个成熟可靠的科学方法。我认为,碳14鉴定法属于“有损伤”鉴定,被传统的艺术鉴定排斥在外不是没道理的;而且十九世纪初的画家是不是绝对得不到十五、十六世纪的羊皮纸呢?。。。最后,法官以超过民事诉讼时效(3年)为由,判决诉讼无效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3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如若 + 4
    无言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石璧 + 2
    重重无尽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Pipilu + 2

    查看全部评分

    相关帖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1:4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8:36 编辑

    5+2,她也不简单

    《美丽公主》的继任拥有者凯特·甘泽(Kate Ganz)也不是泛泛之辈。Ganz是个意大利姓氏,z的发音类似于佐罗的佐,所以我之前译为“甘孜”是不对的。

    凯特的父亲维克多·甘泽(Victor Ganz)是美国的艺术收藏界一位传奇人物;当然她母亲Sally也是一伙的。他们一家和克里斯蒂拍卖行以及索斯比拍卖行都是有交情的。这里面太多故事了,这里就不聊了。

    凯特从加大伯克利毕业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了艺术史。她的学识加上家族的影响,使她在艺术商圈混得相当好。她的画廊1976年开业,主营现代艺术和,文艺复兴!看看画廊的位置就知道了,寸土寸金的地段,能坚持到今天,就是很大成功。


    她除了经营画廊外,还是海伦凯勒国际基金的积极赞助人,并在2013年获得海伦凯勒精神奖

    当然我们可以说,凭你再怎么有公德有学识,也备不住有打眼的时候。可是想过没有,她有多年的时间对这幅肖像进行研究;而且商人,天经地义的都想增值想赚钱,她怎么会放过自己的机会。对《美丽公主》的超估价竞拍得手,这本身就说明凯特有不俗的艺术和商业眼光。

    希尔曼有自己一票艺术圈的朋友,难道凯特没有?难道凯特没动过“文艺复兴”的念头?那是她的饭辄,她经手的文艺复兴也不是一件两件。

    那么《美丽公主》在她眼里,是怎么被排除了文艺复兴的可能?我觉得,很可能就是因为她的知识太丰富,她知道有很多其他的可能。

    我敢说,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使她对拿撒勒运动非常理解。我忘了在哪儿看过一篇文章说,她甚至知道拿撒勒兄弟会里,某个成员有过多次用羊皮纸作画的记载,因此她觉得,绘于羊皮纸的《美丽公主》很可能就是那个人的大作。而达芬奇并没有在羊皮纸上作画的任何记录。


    拿撒勒兄弟会的水准,相当了得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丽公主》被拙劣地“修复”过,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4-11-22 09:51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大地窝铺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08:5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8:38 编辑

    5+3,学者风范

    马丁·肯普接受希尔曼的请求半年后,才籍由第三方——国家地理“艺术与科学”(Art+Science)拍摄项目—— 的资金支持,前往苏黎世,对《美丽公主》展开鉴定和调查。他主导的此项课题研究没有接收过希尔曼及其背后金主的任何资助,涉及此研究项目的其他人员也是这样。

    傻冒啊,干吗替有钱人省钱?!何况你帮人家把两万二的东西变成了一亿五千万,,,

    肯普教授(以及广泛的严肃学者)认为,经济上的独立性,是确保学术研究的客观公正与纯洁的前提。正因为如此,尽管学术界至今仍然对肯普教授的这项成果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不认同,甚至断然的完全否定,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质疑此项研究的严肃性,一丝一毫都没有。

    一个学者的学术尊严没有面值。


    马丁·肯普,今年七十二岁

    ################################################

    相形之下,国内某些顶着金字头衔、印着面值的“学者”,还是颇有流通价值的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4-11-22 09:5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09:4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7:07 编辑

    5+4,指纹风波

    巴黎卢米娅科技(Lumiére Technology)的技术主任科特(Pascal Cotte)发现的那枚指纹,要和已知的达芬奇作品上的指纹做对比。作为对比的画作是现存梵蒂冈的一幅圣人像。

    Saint Jerome in Wildness中文译作“圣叶理诺在野外”

    这幅画的来历有则趣闻,莫里斯·布洛克沃(Maurice Walter Brockwell)写的“达芬奇传”记录了这样一个传说,早先这幅画并不全,十九世纪早期的著名艺术收藏家菲思驰(Joseph Fesch),先是在罗马一家店铺的桌面上发现了圣人的躯干,许多年后又在一个个体户鞋匠的工作台上发现了另一部分。反正这幅画是让菲思驰拼起来的。对了,菲思驰的身份是红衣主教,他有个挺有名的亲戚,叫拿破仑波拿巴。。。

    越扯越远了。那个那个,“圣叶理诺在野外”现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画里的指纹,肯普认为“强有力显示”为(只能)是达芬奇的——该画是达芬奇早期的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那时候达芬奇还没有学生或助手。

    前面一版的故事里没提到的是,除了瑞士洛桑的克里斯朵夫·尚泊(Christophe Champod)教授,马丁·肯普还请了另一位指纹专家比洛(Peter Paul Biro)做对比鉴定。比洛是蒙特利尔的艺术信息研究所(Art Access and Research,总部在伦敦)的合伙人之一,有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背景。



    比洛说:肯普教授“寄来的样品很不清晰,他问我能不能和我们数据库里的达芬奇指纹做对比。。。过程十分复杂,结论也没有100%那一说。这是个相似度的问题。我的整个研究,耗时近三个月,结论是,两枚指纹相似度很高。肖像上另外还有一处掌侧纹痕迹,我的资料库里没有可对比信息,但是在达芬奇的其他很多作品里都有类似的痕迹。”

    前面一版的故事里,没提到这位比洛是有原因的:过去几年里,他所做的大量艺术品指纹鉴定都是极具争议的,而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甚至曾被指责是作伪,他的同行很多认为他没有资格做鉴定。但是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诉讼或者判决。对此,比洛解释说:很明显是商业竞争行为导致的炒作和诬蔑。

    “他的科研过程清晰可靠,结论没有丝毫夸大其词,实属典范。”肯普教授力挺比洛,并且证实,比洛此次的鉴定是独立的纯学术行为,而非商业行为,“完全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经济利益,我敢以此次的课题研究的信誉作担保。”

    另外,肯普教授也曾反复强调:指纹比对只是项目研究一个侧翼,其重要性,被(“时代周刊”之类的外行)媒体过度解读和放大了。“不论有没有指纹,”肯普教授充满自信,“我们的研究都是实证性的,严谨可靠。”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4-11-22 09:52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09:2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9:21 编辑

    5+5,英雄狭路

    总听人说“英雄所见略同”,然而一遇见《美丽公主》,英雄们纷纷亮出看家本事,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大有狭路相逢之热闹:传统的考据方法vs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观的直觉判断vs客观的数据分析,你有半辈子的经验积累,我有一人高的著作论文。。。英雄所见略同?笑话,所见略同了那还叫啥英雄。

    这里先大致总结一下,马丁·肯普教授研究成果和主要证据:

    >阴影线条显示为左手画家
    >红外成像显示,此画修改方式与一幅确认是达芬奇手笔极为相似
    >耳廓眼睛束发带等处的细节刻画
    >达芬奇的笔记提到过,他对当时法国某画家的羊皮纸画法很有兴趣
    >装订孔痕迹与《斯福尔扎家世》完全吻合


    达芬奇作品。肯普教授认为,下颌处的修改/修饰,阴影线条等多处的笔法,与《美丽公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支持肯普的学者,除了参与研究课题的萨拉·辛伯莱、爱德华·怀特等人,还有些学术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比如意大利艺术史元老、佛罗伦萨大学荣誉教授米娜·格里高利(Mina Gregori),她评论道:笔法娴熟,纯正佛罗伦萨人的面部特征(——呃,不是米兰啊?隔着五百多里地,一样的吧)。

    再有,达芬奇老家芬奇市达芬奇博物馆主任维佐希(Alessandro Vezzosi),他认为: 虽然发现过程出人意料,但是这幅肖像的绘制水准、笔调风格、人物特征,还有左撇子的特有笔法,让我确信只有达芬奇。——早在2008年,他就把这幅肖像列入了达芬奇作品目录。为他这本书写序言的加大洛城分校(UCLA)海默艺术馆的荣誉教授、达芬奇研究专家佩德里提(Carlo Pedretti)的看法是:这是十九世纪以来继“抱银鼠的贵妇”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达芬奇作品(同时却也说,“潜在的赝品风险不是没有”)。


    《抱银鼠的贵妇》是另外一个关于达芬奇的故事

    此外,在两次重要的达芬奇国际研讨会上,对于肯普教授发表的这项成果,多数与会者都持赞同意见,而基本没有人对肯普教授的结论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质疑。
    ……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1: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7-6-17 19:20 编辑

    5+5,英雄狭路(2)

    ……

    然而质疑的声音并非没有,事实上这声音相当大,甚至可以说是“主流”!

    首先在绘画技巧上:

    UCLA的艺术顾问、达芬奇专家杰奎斯·富兰克就认为:此画定非达芬奇手笔,因为颈部到胸部的线条明显不符合解剖学。又有(多位)学者指出,画像的肩部光影对比平淡,毫无立体感,不可能出自达芬奇之手。还有学者指出,从红外成像的效果看,这幅画从草稿到完成,轮廓改动相当大,而达芬奇的技法当时已经炉火纯青,不可能出这种状况。更有学者干脆认为,画像的后世加工痕迹太多太明显,已经完全失去了艺术上和学术上的价值了。

    其次是证据和逻辑:

    一位匿名的文艺复兴史学家指出:所有的证据都不是直接证据,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证据链的逻辑也不完整,比如,假定的肖像来源——《斯福尔扎家世》——所用的羊皮纸,并没有和肖像本身的羊皮纸作对比鉴定。肯普教授的研究,还远未达到可以定案的程度;没有新的事证比如文献记录或者新的技术手段的支持,任何急切地做出的肯定性结论在目前都十分可疑,学术界以前不是没有因此犯错的先例。


    尤塞皮·波希(Giuseppe Bossi,1777-1815)的画风承袭了达芬奇,有些作品据说连专家也鉴别不出与达芬奇的区别,因为,他曾经是官方指定的达芬奇作品复制师


    德国画派拿撒勒运动主将之一Julius Schnorr von Carolsfeld的作品,也曾被误认为是达芬奇作品

    肯普教授承认,在过去五百年间,《美丽公主》历经修复描绘上色,但大多数后来的加工都在人物的面部以外,主要集中在服装和发饰部分,因此对总体影响不大。他也知道,“质疑”是学术界的基本训练,他自己也是这么训练出来的。支持他的那些资深专家,其中不少是持有“离着两百码你也能认得自己家人”之类论调的主观友情声援,实际上于事无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7#
    发表于 2014-12-1 01:02:15 | 只看该作者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4-11-30 11:12
    5+5,英雄狭路(2)

    ……

    越吵画会越值钱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4-12-1 02:20:0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越来越精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4:44:18 | 只看该作者
    天呐,我这篇文章竟然没写完,我一直以为写完了呢。当年的底稿完全找不到了,思路当然更没办法接上了。哎,肯定是当时年底工作忙,把这个给耽误了。对不住啊,连自己都对不住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0:14:55 | 只看该作者
    5+6不是尾声的尾声

    2015年底,英国臭名昭著的伪造艺术品惯犯Shaun Greenhalgh出版了一部自传,A Forger's Tale(伪造传奇),书中承认:《美丽公主》是他1978年的手笔。这本书我没找到电子版,只看了报刊转述,大体是说,他的羊皮纸来源于一张1578年的文档记录,木质背板来源于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课桌的上盖,而画像的模特是萨丽,一个当时和他一起在超市打工的收银员。

    那么这位造假者的自述,可信度有多高呢?不少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他的又一个谎言,妄图提高自己的“声望”而已。但是,好像更多的业界人士认为,书呆子肯普教授这次确实被骗了——我前文提到过,通过对《美丽公主》作X射线扫描发现,底稿的线条与最终作品的出入很大,这对于技艺娴熟的达芬奇,很有些说不通,倒是比较挺符合业余爱好/造假者的“功力”。

    还有,肯普教授的“关键证据”之一的装订空位置,我想会不会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当时当地的装订工艺都差不多,或者说,有一定的标准(这在当时的很多行业里都是常见的),所以装订打孔的位置没什么差异。要确定这一点应该不难,因为当时当地的商业相当发达,传世的官方档案账册卷宗(council document)不在少数。。。当然要是没什么统一标准,差异性很大,那么肯普教授的论证就极当有力了。

    另外,如果能找到模特/收银员萨丽本人,及她在1978年的照片,对判断造假者是否说谎也很大帮助。再说一个思路:美术解剖学对判定“美丽公主”13岁的误差有多少?1978年英国有没有限定最低劳工年龄?。。。

    总之,时至今日,《美丽公主》尚未验明正身。不用为她惋惜,反正你也见不到她的真容;也不用为肯普教授遗憾,他的名声并不会因此案而被动摇;更不要对欧美艺术/学术界的严苛忿忿不平,因为,市面的赝品实在太多了!即使是著名的拍卖行的拍品,即使是在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都有赝品。

    前几年看到个统计数字,欧美古代艺术品(文物)市场(忘了是某一门类,还是全部)的赝品率大约是40%!记得日本人买的天价梵高吧,应该就是一例。好了,写到此我就先草草收场啦。

    @淡淡微风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8 收起 理由
    淡淡微风 + 4 伙呆了
    如若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23:26 , Processed in 0.04588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