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1 R% e( O3 P# ]
《一、惊变》
) d, U$ s' [( J# i& W& ^: D* E) G' d- ^& E' \
! y0 } k; y7 q* r1 R" s
大唐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京师长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如同以往一样沐浴在盛唐阳光里的人们,正惊讶地注视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策马狂奔,飞一般跃过乍暖还寒的集市街道,飞腾的马蹄溅起一片又一片的冰冷泥水……/ G6 _7 I. ]/ U+ \8 e
$ S/ b" y! l; K' W2 q& J) ~2 ]( k6 @很快,御宇天下已将近半个世纪的玄宗皇帝,得到了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继而欢欣鼓舞的消息——信使说,大唐天子最强大的对手,吐蕃的圣神赞普赤德祖赞,刚刚在西藏遇弑!杀害这位藏王的,是他的两位主要大臣,吐蕃国内已经一片混乱,此前被征服的各地土王们趁机起事,而其中的一位土王,已经派人与大唐联络,强烈要求归附。! l: V! j' D" ]8 E& v/ f
n1 A" R: e* O# C/ }4 ~. R派出这个信使的,是一位身兼河西与陇右两大军区节度使的唐朝将军,他写给皇帝的这份奏章,后来被保存在著名的《全唐文》里,是为《奏苏毗王子悉诺逻降附状》,文章很短且言简意赅,颇合那个时代的武将风范:
, k7 v9 }5 f1 d1 g# y
2 @+ O- M: W3 Z# @0 _8 j: a+ R“苏毗一蕃,最近河北,吐泽部落,数倍居人。盖是吐蕃举国强授,军粮兵马,半出其中。”8 E$ _- e/ Q5 J- g$ J
/ E- i; `6 O1 c4 `! j
苏毗,就是这次要求归附大唐的土邦,它是吐蕃王朝最重要的藩属之一,吐蕃军团的兵源给养,有极高比例是由这个地方供应的。但是,关于苏毗的具体位置,后世一直众说纷纭,有说在今天西藏的日喀则地区,也有说在西藏昌都或青海玉树,甚至在四川甘孜州。而从这份奏章来看,当时苏毗王的势力范围,在青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防区,与青海接壤而与另几个地方则相距很远。
$ p7 B0 r. J3 h9 U- ]7 p0 Z
" N8 x1 N* l: n( t4 a1 R" S“自没凌替送款事彰,家族遇害。二千余人,悉其种落,皆为猜阻。今此王子,又复归降,临行事泄,还遭掩袭,一千余人,悉被诛夷,犹独与左右苦战获免。”
4 m) F7 f4 y1 i4 ^2 k4 e8 ?+ K3 D5 Z* O( |, O2 a
没凌替(新唐书作‘没陵赞’)就是当时的苏毗王,据信他是弑君的主谋之一,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中,曾出现了他的名字,此人地位显赫,曾担任过吐蕃首相即“大论”。这场政变最后被吐蕃朝廷镇压下去,没凌替及其家人大多被杀,此事在敦煌文书中也有记载。而从这份奏章来看,赤德祖赞之死,唐朝似乎也参与其中,或其起码是事先知情的。
. ~+ g2 `6 O" b1 e* H P' C- b3 u4 L* M( p
, o: |4 E8 I4 a% _) ]. \ J4 |0 @因为,奏章中明确说了苏毗王与唐方“送款”——这个词的意思很暧昧,本指男女之间传递情意,比如名诗人骆宾王便有“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之句,而更令人脸红的是,这首诗竟然是骆宾王替一位女道士写给男道士的情书!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投诚或归降,唐朝另一位文豪张说曾在其诗歌《破阵乐》里写道:“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 n3 j P8 D! m/ X- @' P) Z
! g2 v' N; y2 S, T) d" H$ q
家破人亡后,没凌替的儿子悉诺逻带着两千多部属打算投唐,结果风声再次走漏,逃亡的苏毗属民中途遭到吐蕃军的劫杀,其中一千多人死于非命。靠着“左右苦战“,悉诺逻王子拼死突围,终于逃到了唐朝边境。此情此景看上去似乎相当熟悉,颇似一千年后的乾隆时期,土尔扈特蒙古人那场史诗般的《东归英雄传》之翻版。% |7 v# E. b$ z- k
- s7 \1 U; c/ h2 j“且吐蕃苏毗,互相屠戮,心腹自溃,灭亡可期。但其王逆逆归仁,则是国有盛事。伏望宣付史馆,旌其慕化。”大唐河陇节度使向皇帝指出,现在吐蕃内部自相残杀,灭亡似乎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悉诺逻王子历尽艰难险阻投奔我大唐,实在是难得的盛世,希望陛下能大力嘉奖并把这件事记入史书,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些外族是如何向往我们的辉煌盛世。$ y* e) L n2 {5 \4 `* h0 y" w
' H P5 Q* F4 b5 r) ^' g! P4 |从唐朝史料来看,帝国果然没有亏待苏毗王子,悉诺逻被封为怀义王,并赐予国姓“李”。如同当年投唐的论弓仁(噶尔钦陵之子,被唐朝封为拔川郡王)一样,这个家族从此便在新的祖国繁衍生息下去,暂且不表。
: Q* F( s' u+ F2 V9 A, P& ~: H. l. [* C. H: n
接待悉诺逻的那位大唐河陇节度使,便是著名的哥舒翰。此时,按照中原史料的记载,唐帝国在对其宿敌吐蕃的战争中,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史官对此大好形势赞美道:“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D' Q8 E( U- z+ P& r, ?8 _0 \- v
' E/ v7 H; i1 K之前两年也就是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唐军在河陇战场取得重大胜利,一举收复了被吐蕃占据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河曲地区。“河曲”指的是黄河最初的几个大拐弯所流经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甘肃的临洮县、临潭县、玛曲县、四川阿坝州的若尔盖县、青海海南州的贵德县、贵南县等一大片地方,水草丰美盛产良马。当年,这一地区被吐蕃以金城公主嫁妆的名义索走,河西走廊此后便不得安宁,几乎吐蕃人每次犯边,都是从河曲之地出兵。8 g- V# m: M- q: d& D
$ r2 ` n8 n- }% X2 h
一年之后,唐军在河曲再次击败来犯的吐蕃军,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玄宗下令将该地彻底汉化,按照内地的制度设立郡、县、军等行政机构,包括洮阳(在甘肃临洮)和浇河(在青海贵德)两个郡,以及神策(在甘肃临潭)和宛秀(在青海贵南)两个军——“军”是唐朝在边疆设立的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内地的州郡,但实行军管。( {$ C, [# ]8 j, U$ C
9 Q# t+ v$ g$ T
从此,河曲之地由吐蕃进攻内地的桥头堡,华丽转身为唐朝攻击吐蕃的前进基地。为庆贺这一重大胜利,当时正在河陇节度使幕府做“掌书记”即秘书官的边塞大诗人高适,特意写了一组三首的诗作,这就是相当有名的《九曲词》:$ G6 g. p( F0 g6 J
7 o6 X- f" `* l其一:( ]3 q& j7 r$ A: F& q
5 i8 v" b3 E, H% I: n4 D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 l0 B* I1 r( f' N3 `9 l$ _ r
& i+ R5 D% G" C( V4 l/ D6 o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F, x5 d; ?( z, J4 Q- Z
B. O+ B, Y" J! s) x
其二:: m/ ^/ {8 s* N
9 W5 l5 v3 z- ~8 O A! z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 {! E. \; @; J3 @+ u+ \3 u) X# ?9 U2 O4 ^2 @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 @- l: p* a; w5 ?
' \) B2 V6 h8 D) ]1 r其三:1 V0 u2 w. {7 \. C/ G7 C+ j1 H6 l
0 Q2 r: }+ H6 }; U& a. r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 v3 a& D4 t: _+ M2 I7 m# m
6 E7 k+ D7 e; ?8 n6 B9 W- m( q) Q4 z. g# Z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 o' O2 l* J% V R0 S" [* k# Q! v$ I& T4 v' H0 X6 {. F: g$ ~1 k
高适诗中所赞美的这位“铁骑横行铁岭头”的“异姓王”,正是时任河陇节度使、因这场战功而被封为西平郡王的哥舒翰。天宝九年即公元750年,玄宗的宠臣安禄山已经被封为东平郡王,从而开唐朝武将封王的先河——后来《资治通鉴》对此事特别评论道:“唐将帅封王自此始。” {6 |& }2 {& T+ d; q/ C
( p) q0 o; y8 D# q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唐朝的藩镇们就开始纷纷当上王爷了,而在此之前,即使像李靖、李勣这样立下盖世军功的名将,爵位最高也不过国公而已。现在,哥舒翰又被封为西平郡王,单单从这两个王号来看,似乎在安禄山与哥舒翰之间,玄宗皇帝正刻意维持着某种平衡。1 o7 a6 h# Y3 q, g
( _; Q7 W% {# G- J( Y( }: e
“哥舒”这个姓氏,出自于西突厥,《旧唐书》写道:“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也就是说哥舒翰其实是个突厥人,而且还与当年曾威震中亚的突骑施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P g' y" s& x# Z3 W$ ^
% O1 b# N3 t% z2 T2 p9 A4 M( z `不过与高仙芝类似,起码从哥舒翰的祖父起,这个家族便归附了唐朝——其祖父哥舒沮,做过唐朝的左清道率,这是一个太子系统的官职,相当于东宫卫队长之一;其父亲哥舒道元,做到了安西副都护这样的高官。
! l' V. L, g/ S! w1 O) P c% O( Q" E ]% Q* B5 t" S
从家族背景来看,哥舒翰无疑是个官二代。7 z. N2 \- N" d+ x' }; X
- E/ [- Y9 d. X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