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6-17 01:08 编辑 # m& X2 @- U; \
. E, g1 M' o: C9 v+ G- R未列入元勋名册之七——两弹一星元勋名单拿下和添上了谁' A$ y4 H) s, ?: d
1 \; Z# B5 Y8 g8 ~5 @
两弹一星元勋最初的名单在授勋前最后一版是21个人,为了谁能进名单,谁不能进名单,当时很多单位是打破头。进不进这个名单,已经不是这些科学家们能自己左右的了。第一版的名单要求是20个人左右,定下来是21个人。在最终找到当时主持中科院工作的党委书记张劲夫确认的时候,张劲夫又增加了三个人,开会结论是从原来的名单中拿掉了一个人。8 G& }. E3 }# Y( ?( H0 A/ v
' X$ ?1 g& l) L) N* l, n
我不会卖关子,我不知道拿下了谁,但是我知道增加了谁,增加的三个人分别是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研制了铀同位素分离膜的吴自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2 C+ B2 C3 q) m; l
/ c8 P, ~) D8 N7 c: l( a- Z关于钱三强是不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反反复复争论了几十年,复旦大学有一篇博士论文里面专门有一部分来讨论这个问题。反方的理由之一是1962年之后钱三强就逐步淡出了原子弹的研究,1964年是在当天爆炸前几个小时才由刘杰通知了他,原子弹爆炸之后几天他就彻底离开了这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一个集体和是聂荣臻元帅等等说法,对大家的误导最多的则是认为邓稼先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8 g, P5 f( F6 D
$ _. X- R, Y: J: d2 A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实在整理不出那么多的分析和讨论。我的判断依据很简单,原子弹是美国人第一个作出来的,全世界的原子弹实际上都是按照美标做的, “原子弹之父”这一说法来自美国,那么我们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套过来就是了。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主持了科研工作的奥本海默,既不是陆军部长史汀生,也不是格洛夫斯将军,更不是那一大堆以诺贝尔奖得主为首的科学家集体。
1 R' i5 W1 o0 H4 ^6 b) U. ~ U' l6 U' V! N& j
那么我们直接套到中国来,做这项工作的就是钱三强,钱三强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原子弹之父,是最关键 、最重要的技术领导人,在技术决策 、科技人员选调 、部门协调 、技术攻关 、技术与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在中科院第一次组织访问苏联之后,钱三强回来之后就向张劲夫抱怨说没有安排原子能方面的事情,张劲夫只好交代实底给他,我们这些工作都是为原子弹服务的。# |! U7 ]' ?, p; {
( y) R; B& Z/ D' S
在钱三强的安排下,整个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培养了大量的中国科研工作的帅才。两弹一星元勋23个人,核弹方面有10个,其中7个是钱三强推荐到了到核心岗位上的,加上他自己是8个。呵呵,特别适合作为背景帝的老何又出现了。周光召和于敏都是钱三强刻意挑选的,但是钱三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去细细考察,他也得先看看别人的意见,何祚庥的意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官二代和学二代的周光召的背景很复杂,他有两个堂兄弟,一个中统一个军统,何祚庥作保,钱三强才认真考察并力排众议启用了周光召;于敏只喜欢搞研究,对政治运动不感兴趣,在当时属于边缘化人物,在保于敏等几个人这一点上,钱三强出过大力的,甚至不惜得罪人。+ F# T, }4 P+ q v. [
! f( r: P6 @8 L1 h4 f) Y. f) a除了这些,钱三强还展现了超强的沟通能力。周公等人日理万机,能抽出来关心核武器的时间毕竟有限。总有人怀念纳粹德国没搞出原子弹,其实,第一海森堡把方程算错了,第二德国原料不够,第三他们努力的最初方向其实是潜艇的核动力,第四就是几位科学家给纳粹高官们作报告的时候讲了几个小时的方程式,终于把人给烦走了。他们距离原子弹实在是太远,而且方向还错了。
6 Y9 I! c Y' o2 o% g( u+ {' }- e% N! n) u7 K; Z0 R
有人会说原子弹爆炸之前的1964那一年实际上钱三强已经淡出,但是如果你关注了《未列入元勋名册》,那你就会直到,实际上到1962年12月,中国的原子弹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到那个时候为止,钱三强已经完成了对应奥本海默的那些工作。
) Q' E, [/ O. q% e8 I O3 o, `8 Y& W' a# _2 p, r, I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没问题,但他还不到“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程度,在原子弹研究期间,邓稼先还远没有到抓总体的程度。甚至邓稼先本人,也是被钱三强拉进原子弹研究的。当时钱三强就等在邓稼先上班的路上,简单几句话把他拉进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3 T X7 c5 M( B
0 _6 w, g3 X) D
第一个称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是1965年的法国人,1967年中国的氢弹爆炸第二天,法国人和英国人同一天报道了钱三强可能是中国的核弹之父,第三天这些文章就上了《参考资料》。然后钱三强就倒霉了,一直到80年代,二机部还有人认为钱三强在抢功。
. C" r" C. _( t- _# w: q, o5 T$ o- z
钱三强正式被官方认定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1999年8月30日的人民日报以及1999年9月中宣部出版的一本书。虽然我们不喜欢中宣部,但又不得不说他们掌握着权力。+ m( U, u- R) X$ y
' X3 V8 L* I0 I0 f吴自良和铀浓缩已经讲过了。王大珩的光学方面的东西我基本不懂,所以也讲不出什么东西来。谈王大珩必谈863计划,之所以叫863是因为这份报告是1986年3月3日提交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
- O" z, m; |# B! H( l0 G; O p r( h6 g4 c5 `9 Y1 Z! {0 U. Y
863计划是四位两弹一星元勋一起提出的,第一个写的是王大珩,当时王大珩刚看到李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的介绍,觉得很重要,需要跟踪学习,不能让人家把我们拉下太远。
I# {: {. P3 h B' ?7 D8 p
: B$ C+ e# `" S) {0 Y正好陈芳允来串门然后两个人就讨论怎么写,之后找了潘厚任写前半部,随后又找了王淦昌和杨嘉墀一起斟酌。但是四个元勋加一块都不如一个女婿好使,王大珩的助手是邓小平的二女婿,这份报告很快就放到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落实了,小平的批示是“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
0 P! `2 z3 a/ ?! m( h! |
' f% I' @8 @, x……………………………………………………
* u, i) P* C* |9 x2 o* W3 |2 V% P# T- n
两弹一星元勋的出台其实还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起点是前院党委书记、当时的中顾委常委张劲夫1999年1月24号发表在《科学时报》上的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回忆了科学院的一些历史。这报纸是中科院自己内部的报纸,年轻人基本没人看,老头老太太们倒是会看看。1999年这报纸刚刚改成这个名字,院领导和前院领导都要写写东西捧场的。这篇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当时还在美国的杨振宁也打电话回来建议公开一下当时的历史。张劲夫请示了当时的路院长,路院长建议他写出来,为了慎重可以请保密部门审查。
0 m/ a9 X5 n& d. l+ }# \
. X5 L! {. e j& A8 N这样3月份张劲夫就接受了两个半天的采访,谈了一些当年的事情,后来整理出了一些东西,印了16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单行本3000册。当时保密的要求还不是那么规范,这本资料是一边印成内部资料,一边送保密部门审查的。按照这里面的内容,这得送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庆红处审查。张劲夫送交的时候,也请曾庆红送江泽民呢,看看能不能发在《人民日报》上。6 M' R6 Y( X5 B! y( S
* \5 u) u! l& F4月27号江泽民给张劲夫打了电话,大意就是强烈支持,要让当时的青年人知道那段历史,并已经安排曾庆红发表。" h' q" K+ D5 d/ y1 Z! d
- w+ X, j0 J# f8 L- s于是,科学时报社专门组织了由总编辑罗荣兴同志牵头、党委书记刘洪海等参加的班子,新华社也派来了国内部副主任来帮忙,然后是路院长审查,最后是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亲自审稿,才在1999年5月5日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i. C! a& t/ x9 }/ Y
+ E) j* S4 \4 s, ?/ |: }$ G+ h: Z
三天后就是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还不到20天,美国人就抛出了考克斯报告,这份长达872页的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指责中国二十多年来在美国国家核武器实验室窃取了七种核弹头和中子弹的机密;报告说中国主要通过美国境内的所谓幌子公司从学术交流、旅游观光、接触实验室雇员等渠道搜集核弹头和高性能电脑技术的秘密资料。报告还估计中国目前正利用这些机密资料研发两种陆上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一种潜艇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0 k) [* m" T) _* _. W; q
( e f: Q' Q! U' b授勋的事情大约是在1999年下半年开始讨论的,在7月29号的内部会议上,各部委为了名额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会议结束前,在当时中科院计划局副局长李志刚的建议下,大家才想来去咨询一下张劲夫和张爱萍的意见。8 月 3 日在中南海召开了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主持的小会,就选定的一份 21 人名单征求意见。为什么是21这个数字,是因为初定的是20,预备名单多准备了一个。张劲夫在会议上力主加上钱三强、吴自良、王大珩三个人,并且强烈要求名单上必须有钱三强。最后的结果是在原来的21人名单中撤下一人,加上他们三位,最后的名单定下来是23人。
* e/ J8 d2 f; K, @
3 o: D; R4 I6 @ `这样看看,要不是几乎没人看的《科学时报》改名,张劲夫就不会写第一篇文章;要不是杨振宁打电话回来,这事就没那么大的重视;要不是这文章需要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审查,就不会有老江看到;要是看到文章的不是老江而是河蟹帝,那这事估计也就过去了;如果老江不那么重视,挖掘资料也不会后来大家都那么用心去做;要不是大使馆被炸和考克斯报告,两弹一星元勋大概也就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也截止了,虽然这已经很不错,但是距离他们的贡献还差得太多;要不是个部委为了名额整得不可开交,就不会有人想到这件事还得咨询张劲夫的张爱萍;要不是张劲夫说了公道话,这名单上就会少三个人。5 D. ~ c7 n; E6 j/ \$ _
W$ x' Z# J! i
授勋那天的日期是刻意选的9月18日。% O, ]# ]% {* y L
. G' w9 V* _7 t) _这个撤下来的是谁,我就不知道了。可以推测的是导弹方面四老,有三个中奖;原子能所四个室主任,有三个上了名单;氢弹的理论工作方面上了于敏就没上黄祖洽;卫星方面倒是该上的都上了。. G3 Q0 D3 {- f4 E2 D
# b; d- F& W4 j8 @# H, z到这里,这个系列就结束了,还有两个部分,设定了内容,但是没找到合适的资料。这两个内容是当时解放军的贡献和保密制度,也许条件合适了会补上。8 h; d- o# D- b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