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4-20 00:14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4-4-27 16:45 编辑
. N4 v1 m) ]5 H' t
, D' \$ Z/ T4 o& z% I) [6 K 作为金融业内的人,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金融业能够赚那么多钱,几个人的小部门一年就能赢利上亿,这是如何做到的。按照道理来说,金融业一笔单子的利润十分小,贷款4%左右,再高的风险也就跟着增加,其它的业务则可能只有1%,这些远比实体行业的利润率低很多,可是这几年银行都是暴利,这是什么原因。
& R, k1 r: p V6 O 细一研究才发现,银行赚钱用的不是自己的钱。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实体项目,利润率是高,但怎么也是几个月时间才能回笼资金(更多的是要几年才能回本的),而且动用的资金是自有资金加上银行贷款,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超过自有资产规模。而银行,实际上则是借别人的钱生钱,而且关键是银行可以从资金市场上借钱,这使得在理论上,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规模是无限的,只有资金成本的问题。9 H3 ~0 ^1 l9 x9 ]! b
所以,别看金融业每笔业务利润率小,但用的都是别人的钱,不受自身规模限制,更因为周转极快,一家小银行,在其一年运营期间,所动用的资金也是个天文数字。所以,赚到的钱,相对于自身的规模,也会是个天量。当然,这必须要求资金利率足够低,如果升高的话(就象某年六月的钱荒),那么可能几天就将半年赚的钱赔回去。
. x9 t. d! Q$ ?( D/ G3 G 当然,银行赚钱决不仅仅于此,普通老百姓对银行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银行贷款赚取利润,实际上,银行的利润根本不是贷款得来的,因为真正的利润,是本息全收回才算利润,而银行经营中,一个可以还得了本金和利息的就是优质客户,这样的优质客户又怎么能做一锤子买卖,肯定要长期保持,不但不能收回本金,还应该扩大贷款规模的。以前,借新还旧是不允许的,因为不良贷款可以通过这个来规避监管,但这样的监管也确实对于优质企业的扩大贷款不利,于是银行发明了授信,授信可以是一年也可以两年,额度可以是循环也可以是一次性,在这个授信额度下,企业就可以反复地贷款,不受借新还旧的限制,只要能按期付利息,那就是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
# S0 l$ f: Y0 V1 [! ?- z, b 但这种只要求还利息的模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只猫把自己的尾巴割下来当食物。这本来是不可持久的,但是中国的问题就是高储蓄率高增长,银行每年的存款规模都在扩张,这个扩张来源于高储蓄也来源于国民经济的高增长,所以,割尾巴当食物这种在自然界很怪异的行为在金融领域却是正常的,因为经济体型的长大甚至超过了割尾巴的速度。
# j' ~7 u" W6 t6 S4 I) ^7 n 但是,上述原因其实都不是银行赚大钱的根本原因,银行赚大钱的根本原因,是将每年国家的增量货币划去很大部分当利润了。国家发行新货币是为了适应经济总量,但发行的新货币必须先经过银行(再贴现)才能进入企业,如果银行的主营业务是直接对企业贷款,那么银行只是在其中扒有限的利润出来。5 x% P2 _2 W0 S {' f; }
但是现在的银行,往往不满足于这类直接贷款的利润,而是将获得的资金通过各种手段给第三方金融机构(比如融资租赁公司),然后金融公司再以很高的利率贷给企业,这样本来是企业创造的财富而对应生成的货币,再回到企业体系内,银行会分得20%以上的规模作为自己的利润。这个放到中国还有美国的货币增量来衡量,那就真是天量了。而促成这么高分成的原因,就是那些准金融机构,也就是最近经常听见的影子银行。
& @8 @* i s0 t, I% T& M; x! w 当然,这种模式下,其实银行赚的钱也还是有限,毕竟,最终还是要把钱贷到实体企业,而实体企业的赢利能力有限,你真做出40%以上的利率来,大多数人家也借不起。所以,对于金融行业,还需要更超神入化的赚钱门道,那就是金融衍生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不进入实体产业都是十分严重的现象,大多数金融衍生品交易就属于典型的在金融体系资金空转的业务品种。举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以前那些金融手段,相当于猫咬自己的尾巴的话,那么金融衍生品,就相当于两个金融企业互相咬对方的尾巴,这个景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就是两条互相咬尾巴的蛇。# z/ F5 \6 a, h- H$ ]9 r
抛开金融衍生品复杂的外表,其实质就是对赌,这个赌普通老百姓都会,比如好赌的两个人说,咱们赌天气,出太阳你给我两块钱,下雨我给你两块钱。金融的赌面当然不能这么简单,总要一些高大上的字眼,比如我们赌利率会不会上升,汇率会不会上升,如此这般,其实现在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到了无所不赌的地步,因为金融市场只要有现货就有期货,有期货就有期权,而期权,其实就是对赌,因为赌徒们根本无力去行使那个权。. M( f7 ^5 ~& U; J- ]3 C" }+ G
对赌本来是零和的,有赢就有输,但是为啥金融业却乐此不疲呢?其实这又是个大家认识的误区,因为这根本不是零和,零和的一个条件是,空间是封闭的,你有了我就没了。而金融市场则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因为不停地有资金注入。金融本身就是国家的命脉,所以只要是银行,就是国家的孩子,也中央银行的孩子,央行从来不会说不借,只会说你要给俺的回报高些(提高贴现率)或者说要更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借(提高准备金率)。6 p5 z$ Q7 r' Z$ a
所以,只要国家经济在发展,储蓄规模在上升,金融业就可以获得新的资金,然后就可以不停的玩,这就象赌徒,我可以一直输,但只要我有钱,就可以玩,也总有翻盘的机会。何况,金融业其实不是赌徒,而更象是赌场,他们之间在对赌,但更会吸引很多赌徒进来,通过复杂的规则,保证这些梦想发财的家伙乖乖地把钱奉上,从而放缓将这个赌场玩崩的节奏。9 L" [' Z3 D1 B
当然,如果把金融衍生品交易放在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中,这仍然是零和,零和就有玩不下去的一天。但对于金融业人士,这玩不下去的一天谁知道会是哪一天,且让大家享受每一天,而更可能是,这一天甚至不在今年,那么皆大欢喜,到年终时一结算,赢了很多呀(其实输的也有,但只要不清盘,那就不算输),大大的红包。至于以后,管以后干什么,反正今年我赢了,分给我的,难道还想让我以后吐出来?
" ^4 x# [3 [% Y' I7 M' a 当然,金融业的输赢生死不用我们操心(美国政府操过心,就是再拿出7000亿给金融业),但,经过这么一轮,我们惊奇的发现,金融业把国家本来准备给实体企业的钱,买了衍生品后,竟然没有一分钱进到实体里,如果银行能把所有的钱都买衍生品,那么就意味着,对应国家经济增长而发行出的增量货币,转了几圈后竟然都变成了金融界的利润。
- A4 a( o- \, [6 d x- {- E 把国民经济增长成果变成自身的利润,这才是金融业赚钱的最大秘密。
8 u: ` S3 D2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