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26|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明万历年间赵秉忠状元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3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状元常听说,状元卷倒是头次看。

==================

明万历年间赵秉忠状元卷
  
  出现
  
  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俗称状元卷。后经专 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全卷分为3部 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 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 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只有这一张。


  介绍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县)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中国唯一现存状元卷《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万历26年赵秉忠一甲一等进士及第的殿试卷原文 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系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唯一现存状元卷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赵秉忠的殿试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字是万历皇帝写的,下面有 “弥封关防”四字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估计是启封时所留)。朱批前是弥封处,为赵秉忠的简历,简历处有“礼部之印”一方。朱批后为试卷正 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从“臣对”开始,到“臣谨对”止,2460个字,全用小楷书写,无一涂改,一气呵成,如同印出来一般,可见其文字 功底之深。正文后有读卷官九人的姓名、职衔,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职衔。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文中,他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 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 社会有重大作用。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殿试,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的考试,也称廷试。殿试的组织机构极为严密,有专门的阅卷官、 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殿试由礼部主持,弥封官负责监督,并由皇帝亲自批卷。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自元顺帝后,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 状元,第二名称镑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或赐进士。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 近800名状元出仕,其中文状元525人。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岁的赵秉忠,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殿试题目 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赵秉忠状元卷全文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 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 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 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 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于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 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臣闻: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 ,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 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 ,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 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 ,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 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 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 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
  
  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翻译)



    臣回答:我听说帝王亲临统治国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而后才能约束臣民,日理万机,才能获得繁华太平的治理;必须有倡导和率领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而后才能够磨练和激励百官,振兴改革各种事务,才能达到非常兴盛的治理。   
  
  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要立纲纪,要颁布法规制度,悬挂在皇宫大门两侧,置放在法令条文之首,张挂于朝廷宫闱各处,散布于各级官府,发送到天 涯海角,上下纵横,大小区域,莫不具备,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发自于内 心深处,起之于细微之间,从朝廷宫中开始,风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边疆角落,波及各处,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肌肤形骸,到处都没有堵塞的地方。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则官员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视听不乱,没有散漫乱离的担忧,用以统治的国家机器就可彰显作 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树立了,各职权机关就能配合默契,贫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统一,法度不乱,没有繁琐懒惰的祸患,用以统治的根本就坚固了。有这样的 国家机器,就不是空有驾驭天下的势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维持制约,太平盛世就逐惭达到了;有这种从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条文来 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奋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竞赛和勉励,一个兴盛的社会就不劳而至。自古的帝王们,不下宫室台阶但其所为却能迅速风行于天下,不出宫殿之门其 命令却能像鼓声应答那样得到响应,就是用的这种治国之道呀!到后来,崇尚清净的帝王深居宫中而百官效忠职守,就是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治 国办法 呀。   
  
  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刘询),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 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刘恒),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 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国家机器虽设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责备官员,官员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众,民众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粗疏 而私下议论了。即使国家的纲纪、法度明确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达,下面只用虚假相对,上下互相蒙骗,虽然得到明察之利,却也受到明察之害。治国思想畅 通而国家机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变成命令,臣民会信任皇上的意志从而平安无事;心神向往又慑于威力,民众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顺从。一切规则、 法律都完备但不运作,上边以精神统辖,下边用实政管理,上下相互儆戒,就会没有反覆查核之名,而有详细考察之利。那汉宣帝不如汉文帝得说法,正是反映这个 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聪明才智为上天所授,刚毅品性由生性决定。在国家草创初期,他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天下安定之 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对在考盘(地方名)之崛起,颍川之治理中表现优秀的官员,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 习;对榨取民众的鹰鹯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假如)用那些善于揣摩帝王心思回复的人、善于处理政务喜欢反覆查 对的人,就会搞虚假欺骗,常会收获一纸空文。人一天天变得虚伪,治理一天天变得混乱,这怎么能继承帝王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理念,发扬古代那些美好的风气呢? 又怎么说能统领万民万物、仰承天地赋予的责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聪明睿智之资质,具备文武圣明之道德,掌握着严肃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权力),承担着国家的鸿大基业,手握驾驭臣民多种权柄 从而使臣民整肃,多次出征安定边疆从而让九州臣民俯首听命,已经手握太阿宝剑,鼓起冶炼之炉,这就可以高于五帝、胜过三王、藐视汉以下的各代帝王了!但您 仍然让臣等来到朝中,谋取循名责实之术,欲继承唐尧、虞舜、雍熙皇帝时的风气,这是多么盛大宽广的胸怀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亲眼目击 了世态变化啊!只是身在江湖远离朝廷,有想法却不可说,能说点又不能尽性呀。我今天有幸身处离朝廷咫尺之地,得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哪敢不披肝沥胆以献 给皇上!   
  
  我认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却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责任寄托给君王。皇上有统领国家的权力,也实有所承受于上天。因此所经办的事情, 其办法就来自广大无边的天。所居的这个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职责,就叫天职;所统治的民众,就叫天民;所设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复兴理论达到天下 大治,必须要求天来审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远,美好但不可测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窥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于自己的官 位;山岳河海,都显示自己的职责。人人接受浩荡普济之恩泽,处处蒙受含弘广大之福禄。没有因欠缺吃亏而求其改变的,没有因停滞阻塞而阻挡其功效的,这唯一 的真谛默默酝酿于太空之中,取之不尽的精华暗暗流衍于无穷无尽,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创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则治理天下,宁可专心于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托付于严密冷静的整顿!这就必须有各级各类职能部门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统一民心,宁可专心于身外的事务,用强大有力的法令来把持政权!这样就必须有些一心不停、真诚精明 之人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像回到唐尧、虞舜的时代,皇上不费力气地治理,给了臣民亲睦协调、若沐春风的欢乐;百姓也把法规条文张挂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着《击壤》歌随心 所欲玩乐的风俗。君臣相互通彻,两无猜疑;贤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两无顾忌,万世称颂的无为之治就实现了!同时考核言行,陈述奏章,公开考试,如此经历几 年,多次试验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详细完备起来而没有遗漏了。这样多用智慧而又温和谦恭,日日把这种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风严明而又兢兢业业,天天用 此意志引导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覆稽查而官府都能开明,无事烦扰。做出古今所从未有过的功绩,乾坤重辟,日月增光。这就是用实心推行了实政,用实政建立了 伟功呀。   
  
  《祖训》记载说,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议,就要交给管这事的机关施行,各级官府不得阻挡,而且恭敬地多次表达这个意思。后来诸位圣王们都相互继承,遵守 这个固定的法则,接受了先人的建议,只有加以发扬而没有丢弃这一原则的。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让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决断振奋他们;看到被废弃的 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励他们。制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振兴礼乐,议定法律。道德所覆盖的,与河海一般深;威力所达到的,像雷霆一般块。一时吏治昌明,众多 业绩皆有条有理,国家赫然中兴,这确实是上承于先烈,下 垂于后世啊的功绩呀!   
  
  当今皇上陛下,任人图谋治国,日日实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希望群臣奋进呀。而今人多放纵成习,的确如明智的人所顾虑到的那样。所以要设置官吏,各司 其职。对超越职权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来讥讽他。因为愿做超越职权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于职权之内的事!这就要按照职权做其负责的事,再根据所做之 事考核其功绩,使春天的官不得参与冬天的公事,管军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这就是现在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耻于言谈而敏于行动,这是自古就有的训导。对那些竞相奢靡撒谎吹牛的,就让他们得到舆论的羞辱。那种称心于外表奢耻的人,必不能有深沉远大的胸怀!所 以要从言论考核他的实际,再从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实效,使敏捷灵巧的人不得与糊涂迟钝的人获取同样的名声,使诚实的人不得于与轻浮的人得到同样的荣誉,这又 是当今所应当迅速恢复的做法。   
  
  巡察的官员是朝廷寄托的耳目,目的是激浊扬清。而官吏已养成了苟且偷安的习惯,即使把官员分别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这种恶习。当今之计,惟 一的办法是广泛咨询,严把首尾,必须像张咏在益州、黄霸在颍川那样。上级推选官员严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规劝了!教育是整治并规范民众的心术,以维护和振 兴好的风俗习惯。而民风中还存有欺诈、虚伪的东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变,还是不能让这种风气全部改变。当今之计,惟一的办法是广泛磨砺培养治学官吏,推 崇经学儒术,必须像阳城在国学、胡瑗在乡学那样,给予他 们以重托,民众就可以教化了!   
  
  全国的穷苦民众,十室九空,不是没有颁发赈济和抚恤。社会上还有穷困不堪而投告无门的人,那么德政就未能有效显示。贪污牟利者能蒙混,是下面的民意未 能上达。渔猎钱财的人能够截留赈资,国家花上十分,下边得不到一分。为何不加重对秘密贪取者的惩治,而罚他个倾家荡产呢?四方少数民族内部互相倾轧,应付 了西边应付不了东边,不是不想动用军队。而征讨还没开始,守着宝玉的那些富贵出身的纨绔子弟,没有抵御敌人欺侮的谋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鲁毛糙之人, 暗地里随便用一些作战方法。国家用军费养着他们,该用的时候不能用。为什么不严格遴选条件,广开用人之途径呢?民众当中的积冤,关系国家的和平安定。而抑 郁之气得不到伸张,怎么能招致吉详世道?所以刑罚不可不重用。审判定案时把案情问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让蒙冤的人起死回生,应待以好的奖赏;而刑法繁细如秋 日之荼,不轻易宽赦,这样就没有什么积冤了。
  
  天地所生的财产,本来是供国家用的。而对虚报冒领无正常规范,国家怎能长久富足?对胡乱浪费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对那些连竹头、木屑都积攒和爱惜的人, 对收支有节制的人,应该表彰他们富国裕民的忠心;而对那些仍然在冒领浪费者,治罪无赦,国家的财产就不贫乏了。对没有功绩者予以贬斥,则能让百官得以警 惕;对有功者予以奖赏,则能让许多在职者得以勉励。勉励和惩罚明确,政治上就显得有条有理了,又怎么能不与唐尧、虞舜时的美政齐名呢!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是根本啊!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苟且偷安的态度应付皇上;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谋划国事,国事就不至于因人的懒惰而不振兴。不然,人的 精神不贯通,法制虽然详细健全也无益。   
  
  我还有建议奉献给皇上:我认为难以成功而且容易毁坏的,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难以掌握而容易丢掉的,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这就必须于细微之处 谨慎,于局部小事防备。不必在明堂上听政,就可决定民众的意志和谋略,使臣民庄重如面对上天;不必在宣室(宫殿名)行致斋礼,就可约束民众的精神和思维, 使臣民凛然如对师保(古时教导贵族子弟的官)。使内心澄彻,如明镜止水,照到的地方没有看不见的;使方寸之地豁然开朗,如空谷虚室,约来的人才没有不能容 纳的。
  
  一种想法萌生了,知道这是出于天理,就要让它如期见于行动;一种心愿出现了,知道这是出于个人的欲望,就要让它如期灭绝殆尽。在爱憎感情上,察觉到所 喜爱的人就想靠近他与察觉到所憎恨的人就想远离他,这算什么人?在喜惧态度上,察觉到所高兴的事就想去做与察觉到惧怕的事就不想去做,这算什么事?不要说 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们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着;不要说还没违法就不被禁止,而神明降下来监视着每个人的生存。   
  
  一种法规的设立,是皇上在为天守护制度,而不能私自议论兴起或革除;一分钱的出纳,是皇上在为天守护财产,而不能私自增加或减少;设置一个官职,是皇 上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个奸邪,是皇上为天讨伐有罪之人。这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首先树立起来,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继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时的社会 风气就不难达到了,还说什么汉宣帝呀!我不知道什么是忌讳,斗胆冒犯帝王之威严,不胜恐惧,谨慎作答如上。


  意义


    赵秉忠的这份殿试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题、承题、前四股、过接、后四股、复收、大结等七部分组成。从内容看,文章紧紧围绕改善吏治这个主题,鎔经 铸史、对偶排比、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何谓“实政”?他说是“立纪纲,饰法度”,就是 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何谓“实心”?他说是“振怠情,励精明”,也就是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并主张两者结 合并用,互相补充。同时他提出,“以激浊扬清,重私侵之罚,清出之籍,妄费不可不禁也,犹然冒费者,罪勿赦也。”即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 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直到法律制裁。
  
  状元卷还强调“立实心”、“举实政”的过程中,必需从皇帝、朝廷做起,“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由上及下,为臣民树立榜样。 否则,“我欲则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效仿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是决不会有成效的。   状元卷中之“天民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状元卷中突出的闪光点。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 天民。”既是“天职”,皇帝就必须尽职,否则,就是对天不忠。既是“天民”,皇帝对人民就必须爱护,否则,就是违背天意。状元卷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本哲学的价值是永恒的。   


    赵秉忠400年前提出的这些主张,无疑是进步思想的体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借鉴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3-18 12:24:36 | 只看该作者
状元之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8 12:53
  • 签到天数: 46 天

    [LV.5]元婴

    板凳
    发表于 2013-3-18 16:11:23 | 只看该作者
    都说八股害了中国,其实这文章做的极好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13-3-18 20:10:08 | 只看该作者
    奉孝 发表于 2013-3-18 03:11
    都说八股害了中国,其实这文章做的极好啊

    说八股害了中国纯属当初那批人胡扯,即使没有八股,中国也好不了哪里去。

    事实上,八股考试要比以前的策论、诗词好得多,因为它至少实用一些,另外的更不靠谱。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8 12:53
  • 签到天数: 46 天

    [LV.5]元婴

    5#
    发表于 2013-3-18 20:28:51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3-3-18 20:10
    说八股害了中国纯属当初那批人胡扯,即使没有八股,中国也好不了哪里去。

    事实上,八股考试要比以前的策 ...

    诗词容易理解,为什么策论也不实用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7-26 05:11
  • 签到天数: 1017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13-3-18 20:40:55 | 只看该作者
    奉孝 发表于 2013-3-18 16:11
    都说八股害了中国,其实这文章做的极好啊

    这文章不是八股文吧,应该属于策论。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中间的文字要求对偶,这篇文章都不符合,而且字数也远远超过八股文的要求。

    这篇文章我觉得文笔是很好,但内容空泛的很,跟人民日报社论很有相似之处。

    点评

    我觉得看得很累,不清楚明了。相比感觉老美建国之类的大论倒是还好懂些。这种难懂的文字,抛弃了普通人的参与。文字拖了后腿?  发表于 2013-7-1 11: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3-18 21:32:39 | 只看该作者
    按说这卷子应该是朝廷档案(有皇帝的朱批),归相关部门管理,如果说由于战乱流落民间尚可理解,但流回子孙手中的可能性未免太低了,表示谨慎怀疑。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2-25 18:44
  • 签到天数: 268 天

    [LV.8]合体

    8#
    发表于 2013-3-18 21:55:43 | 只看该作者
    duanjian 发表于 2013-3-18 21:32
    按说这卷子应该是朝廷档案(有皇帝的朱批),归相关部门管理,如果说由于战乱流落民间尚可理解,但流回子孙 ...

    的确是真的,起码目前鉴定结果如此。若干年前就已从当地博物馆调拨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13-3-18 21:59:59 | 只看该作者
    奉孝 发表于 2013-3-18 07:28
    诗词容易理解,为什么策论也不实用呢?

    问题在于两点:

    第一,诗词和策论的好坏都完全出于主观,没法客观打分,因此是否被选中很大程度上看阅卷者的感觉,运气的成分太大了。而八股的各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像现代的作业和试卷判分,都有分点,因此可以比较容易而客观地打分。关于分点,如果你做过判卷老师或者做过TA应该能够理解。事实上,我做TA的时候,就是靠分点打分,这样一旦有了纠纷就可以拿出根据来解决麻烦了。

    第二,朝廷取士,其目的在于为文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这些被选中的新人除了前几名进翰林院深造以外,绝大多数都要下基层从县官甚至县丞做起,因此熟悉公文格式要远比会策论这类高谈阔论有用。文官系统需要的是行政能力,诗词本身与其人的行政能力毫无关系,而策论也一样,除非直接做到坐而论道的高官,否则策论纯属纸上谈兵,基本上没用。事实上,有无实践经验的人,写出来的策论可以完全不同,一些看起来很不错的策论在有经验的人看来纯属胡扯。

    因此,八股取士要比考试诗词或者策论实用得多,它已经接近于现代的分点打分制度,因此也合理得多。后世人之所以说八股害了中国,是因为八股文本身根本不涉及现实,而只考察对分点的掌握能力,因此考八股出身的也脱离现实,但是他们忘了,以中国当时完全脱离世界的现实和读书人对外面的茫然,即使考策论又能考出什么结果来呢?因此这种说法纯属胡扯。

    事实上,即使是在废除科举以后的民国期间,读书人倾向学文科的也比倾向学理工的多,原因就在于学文科比较容易做官,而学理工就只能永远做基层,除非你放弃专业改行好做官。国朝初年之所以院校大调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需要的是理工人才而不是行政官僚。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3-3-18 22:01:53 | 只看该作者
    Dracula 发表于 2013-3-18 07:40
    这文章不是八股文吧,应该属于策论。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中间的文字要求对偶,这篇文章都不符合, ...

    这篇应该是殿试时所做的策论,而策论一般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话,这就是为什么明清用八股替代策论,因为八股至少还实用一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8 12:53
  • 签到天数: 46 天

    [LV.5]元婴

    11#
    发表于 2013-3-18 22:44:23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3-3-18 21:59
    问题在于两点:

    第一,诗词和策论的好坏都完全出于主观,没法客观打分,因此是否被选中很大程度上看阅卷 ...

    老兵写的真是透彻。
    你说的八股脱离现实是不了解世界还是不了解中国本身的现实?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2#
    发表于 2013-3-18 23:02:49 | 只看该作者
    奉孝 发表于 2013-3-18 09:44
    老兵写的真是透彻。
    你说的八股脱离现实是不了解世界还是不了解中国本身的现实? ...

    说八股害了中国的那些人,处于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时期,这时候的中国人自己就普遍既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中国本身的现实需要,因此无论是八股还是诗词策论都没用。

    光绪朝,大学士上奏章,“西班有牙,葡萄有牙,古之未闻也”,被光绪批了个“昏愦胡涂”,这就是当时国人的知识现实。清末重臣张之洞,出身清流,也就是写策论的高手,做了封疆大吏则务求实际,即使这样,他在武汉搞的那些建设也多半都不成,否则也不需要李鸿章手下的人前去救场了。

    点评

    +1  发表于 2013-3-19 06: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6-29 03:25:38 | 只看该作者
    duanjian 发表于 2013-3-18 21:32
    按说这卷子应该是朝廷档案(有皇帝的朱批),归相关部门管理,如果说由于战乱流落民间尚可理解,但流回子孙 ...

    这个是真的,卷子是国家机密,但是赵秉忠曾任礼部尚书,主管科举考试,据推测是其利用在位时的职权,偷偷将状元卷带回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2 01:41
  • 签到天数: 298 天

    [LV.8]合体

    14#
    发表于 2013-6-29 06:0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鳕鱼邪恶 于 2013-6-29 06:08 编辑

    有一事不明:

    古文书写由上到下从右至左;这样书写时就必须暄拳挽袖,以免袖子手肘弄花了字迹。。。为何不由上到下从左至右呢?不是免了许多烦恼?难道第一个规定这个书写规矩的人是个左撇子?? 或者是个大右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5#
    发表于 2013-6-29 08:2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月 于 2013-6-29 08:34 编辑

    是很牛啊。扣题,立意,作文,誊写一点都不能错,超牛啊。

    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
    不知道这里的“吴”字是不是“昊”字,昊天。最后一部分有几处“曰”和“日”搞错了。

    这种错误放在古代,肯定名落孙山矣。

    古人科考的目的是考察思想和智力。八股文相当于考察思想和智力的最优工具。虽然有例外,但整体上说一个八股写得好的人智力上是高于社会平均数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6#
    发表于 2013-6-29 08:30:30 | 只看该作者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3-6-29 06:05
    有一事不明:

    古文书写由上到下从右至左;这样书写时就必须暄拳挽袖,以免袖子手肘弄花了字迹。。。为何不 ...


    这个知识点高中的时候教过的啊。 从上到下,从右及左这个习惯是从上古刻/书写竹简木简传下来的。那时写东西要先把简卷好,左手拿着。写完一条简就向右拉出一格,写下一条。考虑到墨需要时间晾干,你可以想象一下,从上到下,从右及左是右撇子书简的唯一方法。

    在天朝,一旦习惯成了规矩,就没法改了。

    点评

    在全世界,一旦习惯成了规矩,都没法改。比如传说中标准铁轨的宽度是古罗马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以上  发表于 2013-6-29 20:5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30 08:50
  • 签到天数: 339 天

    [LV.8]合体

    17#
    发表于 2013-6-29 08:40:33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觉得八股文没什么错。科举的问题不在于考八股文,而在于只靠八股文。这就像如果目前高考只考马列主义政治学一样。八股文作为文史系和政治哲学系等社会科学类考生的题目是相当合适的。意淫一下,所以不废八股文,但同时开考自然科学理工科,也未尝不可,就如隋唐时分科一个道理,只不过要分成文史、吏官、武艺、科学四科,前两者考八股,后两者不考。如何?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12-24 06:47
  • 签到天数: 640 天

    [LV.9]渡劫

    18#
    发表于 2013-6-29 09:16:04 | 只看该作者
    由此看来,这许多状元的德可能参差,才绝对膜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2 01:41
  • 签到天数: 298 天

    [LV.8]合体

    19#
    发表于 2013-6-29 20:23:24 | 只看该作者
    五月 发表于 2013-6-29 08:30
    这个知识点高中的时候教过的啊。 从上到下,从右及左这个习惯是从上古刻/书写竹简木简传下来的。那时写 ...

    不对吧?从右及左才容易搞花墨迹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6-29 20:58:26 | 只看该作者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3-6-29 20:23
    不对吧?从右及左才容易搞花墨迹吧?

    古代写字用毛笔都是悬腕的,一般情况下也不是宽袖,当然不会搞花墨迹啊。
    改成硬笔书写之后才存在从右往左书写会搞花字迹的情况,因为硬笔书写是不悬腕的。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3:35 , Processed in 0.0590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